第一篇:砚山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精)
XX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全县深入学习科学发展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要求和部领导的安排,县委组织部抽调人员组成调研组,到江那、盘龙、平远3个乡(镇对全县农村基层组织进行调研,进一步掌握了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党组织设置基本情况及调研情况
(一基本情况。全县辖11个乡镇,2个华侨管理区,93个村委会,7个社区,全县共有1066个党组织,其中:基层党委19个,党总支131个,党支部916个。有党员13623名,其中:女党员2430名,占17.8%;少数民族党员8229名,占60.4%;大专以上学历3015名,占22.1%,高中以上学历5188名,占39.1%;在岗职工4103名,占30%;农牧渔民8172名,占60%;学生党员9名,占0.07%,离退休人员921名,占6.7%,其他人员418名(个体劳动者,自由职业等,占3%。
(二调研情况。此次调研,主要是采取召开座谈会和调查问卷的形式,分2个座谈会:一是乡镇座谈会,参会人员有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代表,职工代表,村(社区党总支书记代表,非公企业代表,农村专业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社代表,二是村(社区座谈会,参会人人员有:村(社区“两委”现任干部,没有任实职的村(社区“两委”委员,村(居小组支部书记和小组长,老党员和老村干部,3个乡镇共76人参加。在领导班子建设方面认为做得比较好的占92%,一般的占8%;在服务群众方面认为做得好的占96%,一般占4%;在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方面认为做得较好占11%人,好占59%人,一般占22%,较差占8%。在激励村(社区干部方面,一致认为村干部待遇太低,与所承担的工作量严重失衡;在农村基层组织设置上,对党员超过100名的村(社区是否成立党委,80%的人员认为应该成立,20%的人员认为现在这种格局很合理,觉得成不成立党委不是关键问题,最主要的是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农村专业经济组织中党的建设有些滞后;在帮扶贫困党员和群众方面,认为各基层组织做得较好。
二、砚山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砚山县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抓基层、打基础为着力点,深入开展以“完善责任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加强基层组织、提升党员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双基”建设活动,将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的经验和成效融入基层组织经常性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工作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工作思路一年比一年清晰,工作经验一年比一年丰富,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表现在:
1、抓龙头,乡镇党委建设全面加强。一是乡镇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结合乡镇换届工作,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选优配强了11个乡镇领导班子,一批素质高、能力强、有开拓创新精神、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意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乡镇领导班子。目前,全县乡镇领导班子共有领导干部99人,其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98人,占99%;妇女干部8人,占9.3%;少数民族58人,占58.6%;最大年龄50岁,最小年龄25岁,平均年龄32.3岁,乡镇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民族结构和性别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二是乡镇干部工作作风明显转变。结合“云岭先锋”工程的实施和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各乡镇党委从转变机关作风入手,坚持把强化服务作为机关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拓宽视野,寻求创新,深入开展以“五比五创”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和社会评议机关行风等活动,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乡镇干部谋发展、求绩效、勤政务实、用心工作的思想意识得到增强,正逐步向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机关迈进。三是乡镇机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由12个撤并为11个,进一步整合了人力资源,规范了乡镇职能。四是推行“两推直选”及党代表任期制。2006年我县率先对干河乡党委、纪
委班子进行“两推直选”,通过群众推、党员推,党代表直接选举乡党委、纪委班子及成员,选举产生了顺民心、合民意、能力强的新一届领导班子,选举产生了50名党代表,实行党代表常任制。每年召开一次党代表会议,为党代表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参与议事、监督、决策的途径和方式作了积极的探索。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今年,我县在全州率先试行县级党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了党代表任期制相关制度,在党代表会议上,代表对县委工作提出涉及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等57件提案已交由相关部门办理,党代表任期制将在全县全面铺开。
2、抓基础,党员干部素质全面提升。通过“选、派、挂”等多种渠道,大力选拔农村致富能人、明白人当村官。一是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强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能人型”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在第三届村“两委”换届工作中,全县共有983名懂经营、会管理的经济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占“两委”班子职数的87%;有2374名致富能手进入村小组班子,占村小组班子的85%。村干部呈现出女干部比例上升,干部年轻化,交叉任职比例高,文化程度提高,少数民族比例高的特点。二是做好村官考录公务员和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全县先后在符合条件的村干部中招录5名公务员充实到乡(镇机关,选聘15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培养了5000余名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员和农民经纪人,下派300余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进驻农村帮助工作,不仅充实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力量,也为县、乡两级机关储备了一批来自基层一线的后备人才。三是抓教育培训。以县级党校和乡镇党校为主阵地,对全县9000余名农村党员进行全员培训,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空中课堂”为辅,以“科技示范户”为中心,开设“农家课堂”、“手机党校”,引导和组织农村中先富起来的党员发挥“传、帮、带”作用,让“田秀才”、“土专家”来当老师,进行实用技术“零距离”培训,促进农民增收。去年来,共组织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培训653期,参训人员达84500余人次。
3、抓堡垒,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效果明显。一是合理设置农村基层党组织。县委结合“村改委”和社区的成立,将100个村委会(社区党支部全部提升为党总支,78个村委会(社区实现村党总支书记、主任“一肩挑”,在村小组成立党支部和联合党支部630个。积极创新“支部+协会(合作社”工作模式,共建立农村经济协会13个、会员4260名,成立党支部的有6个。各村以加强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基层党组织建设正向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迈进。二是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投入力度加大。根据全县村级活动场所现状,县委出台了《砚山县2008-2010年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规划》,将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延伸到村小组支部,分3年建设406个村级活动场所,去年全县共投入700余万元建设16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了建阵地,聚人心,促发展的目标。今年新建159个活动场所,目前各点已陆续动工。三是党建示范初见成效。紧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主题,我县研究制定了《砚山县创建“通道党建示范”实施方案》,沿锁砚高速公
路、机场沿线确定示范点,分别由11名县委常委挂钩联系,打造了锦山社区、华博公司、小舍姑、稼依鱼腥草协会等16个层次分明,各具特色的基层党建示范点。
4、抓关爱,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一是解决和提高村干部补贴。为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基础,从2006年,我县对没有实现“一肩挑”的264名村小组党支部书记给予每月50元的生活补助;从今年起,对村(社干部每月补贴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50元。目前,村(社总支书记、主任每月补贴500元,副主任、文书470元,村小组支部书记、组长、会计每月50元。二是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切合实际的贫困党员帮扶机制。采取“财政拨一点、党费出一点、党员捐一点、上级补助一点”的“四个一点”办法筹措130余万元,从2005年起对农村70岁以上贫困党员每月给予生活补助30元,考虑到贫困党员年老多病,生活困难的实际,今年又将补助提高到每月50元,对正常死亡的农村党员给予家属慰问金
200元。建立结对帮扶制度,机关党员与农村党员结成帮扶对子1万余对,帮助农村党员发展经济。三是发展壮大农村党员队伍。抓好党员发展规划落实,按照“三培养”要求扎实抓好党员发展工作,自2006年以来共发展党员2583名,有经济能人2473名;全面消除“党员空白村”,改善了28个党员老龄化村小组。为基层党组织增添了新鲜的血液,着力加强了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在第三届村“两委”换届中,全县村(社“两委”干部中,有党员1028名,占85%;有经济能人1068人,占87%。村小组班子中有党员1658名党员,占48%,有2913名致富能手进入村小组班子,占85%。四是流动党员的管理逐步规范。针对流动党员逐渐增多的发展势头,认真加强研究,对全县433个外出党员实行双向联系,开通12370党员咨询服务热线,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5、抓制度创新,“两新”党建、社区党建工作水平得到提高。坚持抓面上拓展与抓点上深化并举,抓薄弱环节与抓特色亮点并重,全县“两新”组织迅速发展,成为了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抓党组织组建,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本着“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的原则,不断扩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覆盖面。采取联合组建、挂靠组建、依托行业协会组建等方式,单独建立党支部或就近与其他单位建立联合党支部。目前,全县已在“两新”组织中建
立了37个党组织。其中,22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已全部建立了党组织,选准配强了党组织书记。二是抓作用发挥,促进“两新”组织发展。按照州委提出“支部建在协会上、协会办在实体上、实体连在农户上”的要求,先后成立了13个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并在符合条件的6个协会中组建了党组织。在生产经营中,党组织做到对企业活动参与不干预,监督不滞后,配合不迁就,引导不强制;在企业重大问题决策上,广泛征求意见或建议,积极鼓励职工出谋划策,促进企业决策合理化、科学化。同时,把党的活动与生产经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三有三无”、“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等主题实践活动,寻找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的结合点,取得了业主、党员、员工“三赢”的大好局面。三是抓服务拓展,开放式社区党建工作开创新格局。在学习和借鉴其他省的先进经验基础上,县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社区选派党建工作联络员制度》等一系列有关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的措施。逐步形成了“以乡镇党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党员为主体,社区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党建工作逐步向社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延伸、重心向社区共建和社区管理服务转移、触角向“两新”组织和社区各阶层拓展,形成开放的社区党建“大循环”工作格局,使社区党建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通过狠抓基层组织建设,我县基层党组织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党员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县党员干部群众求发展、盼富裕的愿望更加强烈,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二是各级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极大转变。经过近几年发展的锤炼,广大干部群众勇于拼搏、敢为人先的竞争意识明显增强;政令畅通、万众一心的团结意识贯穿工作始终;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敬业精神在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和各项工作中得到全面体现;只争朝夕、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成为工作主旋律。三是社会风气极大改善。目前,全县上下风气正、团结紧、干劲足,工作氛围良好。由于社会风气的极大改善,大家为加快发展和推进项目落实,竭尽全力地做好服务工作,坚决执行大政方针和县委的各项决定,维护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真正形成了政通人和、风清气正的局面。四是促进各项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全局,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各级各部门以学风带党风,以党风带政风,以政风促社风,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大多数基层党员干部能认真履行
职责,充分发挥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上负责多,对下服务不够。乡镇党委政府投入经济工作和完成上级各项指标、任务的时间和精力太多,近年来,乡镇都没有招录公务员,致使乡镇工作人员少,抓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力度不够,研究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较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民群众需要服务型政府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乡镇面对的是上级各部门工作任务的层层加码,中心工作多,乡镇干部为完成各项任务、各种检查考核,整天穷于应付,疲于奔命,顾了上面,丢了下面。乡镇党委组织员更是身兼数职,精力受到牵制,对党建工作出于应付状态。村“两委”更是如此,一年到头都陷于上面的中心工作,除此之外就是做一些民间纠纷调解、为村民盖盖章等一般事务,大部分村干部只能充当上级的传声筒,建设和发展只有等上面安排才被动的去完成,不能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缺乏带领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是党组织的设置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太匹配。在现阶段,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林、牧、副、商等逐步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各种新的经济组织。我县有83个新经济组织,46个新社会组织,共有286名党员,但仅在“两新”组织中成立了39个党组织,而且大部分是以行政区域设置党组织,难以跨村、跨行业进行优化配置,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党员数量逐年增多。据调查,目前全县有39个村党总支党员数超过100名,其中最多的阿猛镇阿猛村党总支有220名党员,有3个以上党员但未建村小组联合支部有98个(涉及200个村小组,党员居住分散,不便于管理和活动,这就要求突破按行政体制设置党组织的模式,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党组织设置方式的创新。
三是对村干部的关爱还不够。一是补助太低。近年来,随着上级各部门工作重心下移,村级工作事务增多,发展任务加重,我县村干部的工作报酬虽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受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村干部的补贴仍然较低,在州内属较低标准(仅高于西畴县。2008年我县村干部补贴每月450-420元,村小组干部补贴每月50元,据调查,村干部一个月手机费至少要100元,摩托车燃油费200元,生活费至少150元,每天到村小组开展工作时,需要10元钱买2包烟(或3包烟作“感情投资”,每月平均需要支出650多元。而且,村里实行坐班制,大部分时间在村里,不能帮助家里做农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庭经济收入。从去年开始,选派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年补贴在15000元,相比之下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在调研中,大多数乡镇领导认为:村民委干部的补贴应该在公务员工资的50%以上,在1000--1200元左右较为合理,村“两委”委员、村小组干部的补贴应该在200--300元。村民委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从工作能力和工作量都不如自己,但待遇却翻了3倍,致使村干部心理不太平衡。二是后顾之忧难解决。首先是退职后没有补贴,2000年“村改委”以后,在换届选举中未当选的村干部,财政不再给予生活补助,少数退职干部随着年岁增高,家境困难,养老无靠,衣食住行都难以维持,他们的现实困境对在职村干部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其次是没有意外伤害保险。为提高工作效力,大部分村干部是都是骑摩托车来往各村和到镇上办事,加之村干部要处理村上的一些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很容易出现意外事故,他们受伤后没有保障。在调研中,多数村干部很伤感的说:“村干部还没有老母猪值钱,国家还给母猪上保险,母猪死后还有1000元的赔偿,但村干部死后什么也没有”,这些话说出了村干部的心声。
四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通过调查,我县100个村民委(社区中,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社有26个,村集体经济年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的有6个,占6%,1—3万元的有20个,占20%,“空壳村”有74个,占74%。县财政对每个村民委(社区每年安排办公经费450元、每个村小组每年安排100元。微薄的经费难以保障村级组织机构的运转。面对有限的资金,集体公益事业往往无钱落实。想办事、难办事的矛盾日益显现。导致村干部上任时的承诺不能兑现,群众的愿望不能实现,不仅挫伤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级
组织和村干部在广大群众中的威信,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五是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涉及面广,资金投入压力较大。按照规划,我县在明年要全面解决村级活动场所,今年和明年将建设246个活动场所,新建总支22个,村支部224个,总支每个投入20万元,支部每个投入4万元,共需投入1336万元,尽管县财政补助496万元,乡村还需自筹840万元,资金投入压力较大。
三、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建议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需要明确责任、创新思路、落实措施,必须长抓不懈,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符合我县实际的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长效机制。
(一必须紧紧围绕选好人、用好人,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这个主题。实践证实,只有把基层班子建设好了,农村干部的战斗力才能增强,农村各项工作才能有效推动。一是配强配齐乡镇班子,按计划招录公务员充实到乡镇政府,进一步向乡镇输送人才,分担乡镇党务工作者肩负的其他工作,使副书记、组织员从繁重的中心工作中解脱出来,有精力、有时间去思考党建工作。二是要从源头上把好选人用人关,积极探索改革农村干部选任机制。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切实做好关爱贫困党员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落实“三培养”措施,结合明年村“两委”换届工作,拓宽用人视野,探索村干部异地任职方式,积极引导党员群众,将那些年富力强、有知识、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去。三是要抓好基层党员干部培训。重点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任务,改进培训方法,丰富培训内容,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参观考察相结合、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地培训相结合,根据不同乡镇、不同村的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分期分批轮训,通过上大课、观看录像、基地实践、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提高学习效果,让党员干部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加强乡(镇党校建设,加挂乡(镇党校牌子,组建乡(镇党校领导班子,县委党校对各乡(镇党校派设一名骨干教师为专职指导员,每年定期或不定期指导乡(镇党校的工
作。努力改变存在于基层党员干部内心深处的亘古未变的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切实提高他们的自身致富能力和服务群众的本领。鼓励、支持乡村干部进行学历教育,提高乡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文化层次,逐步实现乡镇班子成员以本科学历为主,村“两委”领导班子以高中学历为主的干部队伍。
(二科学合理设置农村基层党组织。按照便于活动,便于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基层组织体系。打破按行政区域和单位部门设置党组织的单一模式,推广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党组织等模式。对村域面积大,党员人数超过100人、有一定的集体经济、管理比较规范的村(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可将党总支改建升格为村(社区党委,以江那镇书院社区、盘龙乡盘龙村民委、稼依镇新寨村为试点,以后逐步推开,进一步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提高村干部报酬水平,健全补贴机制,将补贴划分为岗位补贴、工作绩效补贴两部分。一是提高村干部岗位补贴。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可用财力情况,逐步提高村干部岗位补贴。二是建立工作绩效补贴。建立健全村干部年度考核机制,由乡(镇党委政府对村民委(社区干部进行考核,村民委(社区对村小组干部进行考核,优秀等次按30%确定,根据年度考核结果,优秀等次的按本人年岗位补贴总额的40%发给绩效补贴,称职等次的按30%发给绩效补贴,考核不称职的不发工作绩效补贴,拉开村干部之间的补贴差距,真正体现“以绩定酬、绩优薪多”。绩效补贴根据年度考核情况由县财政一次发放到位。通过岗位补贴、绩效补贴的及时足额兑现,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在当干部,是在干工作。三是建立村干部离岗补偿机制。建议参照云办法[2000]10号、云发[1990]28号文件精神,对在村(社区换届工作中正常落选和离任的村干部,按照任职
年限每月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四是建议为在职村干部办理意外伤害保险。通过出台相关政 策措施,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让农村基层干部留得下、稳得住、有奔头,把主要 精力放在发展生产上,放在积极主动地为农民排忧解难上,促进全县农村和谐稳定发展。
(四)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途径,增强集体组织的服务功能。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纳 入县域经济中统筹考虑,各乡
镇党委要制定规划,落实项目,把任务落实到村,任务明确到 人,争取在短时期内改变我县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实。要强化涉农部门责任,发改、财政、农业、林业、科技、扶贫等涉农部门以及各对口帮扶单位,通过城镇建设、培育产业、盘活 资产、创办实体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因地制宜解决“空壳村”。力争通过三年努力,使集体 经济年可支配收入超过 3 万元的村达到 80%以上。通过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解决好有钱 办事的问题,强化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重点落 实好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积累制度和财务制度,管好用好集体资产,加强村级集体生产增值,逐步使村级集体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五)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要积极向省、州争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项目,按照 《砚山县 2008—2010 年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规划》 认真抓好今年 159 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工作,对一些有资金缺口的点,积极想办法整合资金,多方筹措资金支持好活动场 所建设。同时,要在管理上下工夫,用活已建好的场所,明确专人负责,健全完善管理制度, 加强管理使用,充分发挥活动场所“一室多用”的综合功能,使之成为村级组织开展工作、服务群众、普及科技文化、开展文化娱乐的综合阵地。
第二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 报告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一)根据《全市“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专题调研提纲及责任分工》要求,市委组织部、市老干局、市城投公司、市电教中心工作组在对郧县青曲镇洪门铺村、周家洼村、巷子口村、乐园村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专题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全市实际,撰写此报告。
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村级组织设臵
十堰市现有农村基层党组织1840个,农民党员80726人,占全市党员的52.44%。其中村村、村企、村居联合的“区域型”党组织493个;依托茶叶、蔬菜、柑橘、水产等优势产业,建立“产业型”党组织226个,村级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从洪门铺村、周家洼村、巷子口村、乐园村情况看,村级党组织健全,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矛盾和问题不容忽视。一是流动党员组织设臵难。2011年,四个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近2000人,占总人数的42%,外出务工党员86人,全市外出务工经商党员1.04万人,且分布广、行业跨度大,流动党员党组织设臵和党员管理难度大。二是村级组织设臵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当前村级经济正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农、副、工、贸多产业发展,特别是跨村连片发展特色产业、特色基地,需要党组织提供引导和服务。如洪门铺村和巷子口村,近几年发展蔬菜产业,联系日益紧密,给党组织设臵提出了新要求。三是村级组织设臵与工作任务不相符。乐园村由尖疙瘩村和芦家沟村合并而成,人口多、村域面积大,国土面积2349.84公顷,合并前有村干部6人,现仅有3人,仅仅靠村级党组织人员力量十分有限,党小组和无职党员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关于村干部队伍建设
全市现有行政村1845个,村干部5780人。其中35岁以下755人,占13.06%;35—54岁4489人,占77.66 %;55岁以上536人,占9.27 %。大专以上学历257人,占4.45 %;高中、中专学历3200人,占55.36%;初中及以下学历2323人,占40.19%。村党组织书记1843人,其中35岁以下142人;35—55岁1443人;55岁以上204人。大专以上学历109人;高中、中专学历1129人;初中及以下学历605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的434人。有大学生村官219人。从调查情况看,当前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结构不优。突出表现为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无专业特长。洪门铺村现有村干部5人,平均年龄50多岁,60岁以上有3人,初中文化程度4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1人,且都没有专业特长,与新形势的要求还有差距。二是观念不新。部分村干部思想不够解放,跟不上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调整步伐,只能机械地抓落实;谋划发展缺少科学性,思想狭隘,存在短期行为;开展工作缺乏创造性,“上面让干啥就干啥,上面让咋干就咋干”,能动性、创造性不够。有些村干部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存在“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小农意识。三是能力不强。适应市场经济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好事抢着干、难事推着干、缠手事躲着干、得罪人的事顶着不干”,“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既没有发展集体经济本领,又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办法。四是动力不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干部职责繁重,但村级组织又不具备行政管理职能,权责分离且不对等,有的村干部面对任务重、工作难、报酬低的现实,动力不足,一有门路,就丢下“乌沙帽”走人,影响了村级工作。五是后继乏人。大批农村有文化的年轻人转向城市、城镇务工或居住,选拔年轻干部的余地越来越小。如洪门铺村35岁以下在家务农的不足10人,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不愿回村,造成许多地方村干部难培养、难选拔,存在队伍建设后继乏人的问题。
(三)关于村级组织阵地建设
全市1845个行政村中,有村级活动场所的有1539个,占86.22%,尚无活动场所的24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3.78%。村级阵地中,有党员活动室的有1539个。从四个村的情况看,都有远程教育站点和农家书屋,有3个村配有电脑和电视,有2个村通因特网。目前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阵地建设不规范、不统一,质量不高。一些经济薄弱村存在活动场地狭窄、设施简陋等问题;条件好的村与条件差的村差距大,影响部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二是阵地功能发挥充分。绝大部分村阵地主要用来日常办公、党员活动等方面,远程教育设备、电脑等设备利用率不是很高。有的村虽然配了电脑,但利用电脑提高办事效率,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做得不够。如工作组帮建的四个村,都建有农家书屋,但书都是新的,几乎没发挥作用。个别村将活动阵地部分出租,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三是经费不足,阵地维护不够,设施老化严重。我市绝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有438个村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收入。活动阵地有钱建、无钱管,更无力添臵活动设施,老化严重,成为空壳和摆设。四是软件建设不够。村干部考勤制度、党组织生活会制度、党员学习制度、民主评议党员等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落实不够;党务、村务公开栏和科普宣传栏设臵不规范;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档案不健全,对村集体财产、配套设施情况不清,监管、维护、管理不到位。
(四)关于村级组织活动及运转经费保障
村级组织活动及运转经费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低,经费无保障。全市无村办企业、无农业生产基地、无农业资源、无自有经济收入的“空壳”村达438个。四个村都没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洪门铺村现有集体经济主要靠村集体林退耕还林补贴,一旦政策执行完毕,集体经济就断了来源。二是公用经费严重不足。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主要来源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补助,基本只够日常办公支出,根本无法保障村干部待遇。三是村级债务沉重,困扰了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全市资不抵债的村130个,占9%。全市负债过百万元的村有329个,50-100万元的205个,10-50万的497个。四是村干部待遇偏低。全市村主职干部的工资基本上都在每月360元左右,其他“几大员”的工资每月仅200多元,村主职干部工资最低的每月仅300元,严重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五是村级财务管理有待加强。部分村文书业务素质不高,不能胜任工作;村级收入部分存在坐收坐支的现象;村级经费支出“白条”多、不合规单据多、不合理的开支多;财务公开不够,监督不到位,执行审计制不严。
(五)关于村集体经济
2010年底全市有1332个村当年无收益,占总村数74.62%;当年有收益的村453个,占总村数的25.38%。其中5万元以下的村1284个,占71.93%;5万元以上的村501个,占28.07%。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不愿发展。有市场经济头脑的村干部宁愿自己干,也不愿发展集体经济,同时存在怕苦畏难、怕承担风险等现象,还有的认为工作头绪多,没法搞。二是能力不强,不敢发展。部分村干部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对本村的优势把握不够全面,无法根据本村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发展集体经济对策;“等、靠、要、熬”思想严重,没有立足本村实际从内部挖潜;少数村干部考虑自身利益的多,考虑集体利益的少,有的为了享一时之乐,将集体资产一包几年,形成了“前人花钱、后人还帐”的恶性循环。三是投资乏力、后劲不足。村级经费主要用于工作运转,根本无力投资发展集体经济。四是责权利不清,集体经济“长不了”。部分村争取集体经济项目,花大量资金建成后却没能有效管理,权责利不清,集体收入昙花一现。五是村集体经济管理存在漏洞。有些村干部对集体机动地的实有数字瞒报,以此来降低村集体收入,获得上级党委和部门在资金上、物质上的更大支持,还有些村干部将集体地“公地私种”,自己从中获利,或者“公地私有合法化”,使村集体地越来越少。六是鼓励和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较少,机制还不健全。
(六)关于村干部报酬及积极性调动
我市村干部工资报酬主要从财政转移支付中列支,由乡镇统筹发放,按照相对统一的工资标准,各地对村干部工资报酬发放和管理,一般采取结构补贴、定额补贴、基本补贴与实绩考核结合的方式。少数地方实行了业绩考核的办法,完成乡镇确定的考核目标,村干部可拿到标准工资,完不成的相应扣减一定比例的工资。部分村主职干部离职后领取了低额生活补助。丹江口市、竹山等地为部分村主职干部办理了商业养老保险,全市有3277名村主职干部参加了养老保险,占在职村两委班子成员总数的24.77%。目前村干部报酬及积极性调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待遇偏低。洪门铺村村干部年平均工资为4000元,大大低于全市普通干部工资,甚至不及外出打工者收入的一半,经济条件差或债务负担重的村,工资则经常难以兑现,有的村干部开展村务工作还得垫付相关费用;村干部养老、就医问题日益凸显,存在后顾之忧。二是负担偏重。实行村组合并和交叉任职后,村干部工作量大幅增加,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捉襟见肘,难以兼顾。三是热情不高。工资待遇低,经济上没甜头;提拔晋级难,政治上没奔头;工作上得罪人,社会上没盼头;社会保障差,离职后没靠头,导致村干部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和不平衡感,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四是后继乏人。工资太低,对农村青年越来越缺乏吸引力,从四个村情况看,村干部平均年龄为50多岁,35岁以下的仅1人。五是滋生不正之风。待遇偏低,对部分村干部失去吸引,工作中得过且过、应付了事;有的把当村干部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为政不廉、办事不公,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七)关于村民民主权力保障及村民自治
目前我市村民民主权力保障及村民自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民主决策中不够民主。虽然都建立了“一会两票”民主管理机制,但许多地方流于形式、流于制度。有的村以村民会议召开难为由,长期不召开村民会议。有些村民代表开会前没有同村民沟通和充分听取意见。还有些村在决策重大村务时,没有按照“一会两票”民主管理机制程序开展,既没有开党员会,也没有开村民代表会,村民群众很有意见。二是民主管理存在形式主义。有的村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不是由干部群众一起讨论制定,而是由少数村干部制定,约束村民的多,而约束村干部的少。有些村务管理混乱,财务既不让村民参与管理,也不向村民公布情况。三是民主监督存在薄弱环节。有的村委会既不向村民会议报告工作,也不接受村民评议,使得村委会得不到有效监督。有的村村务公开内容不真实、随意性很大,流于形式。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管党责任落实不够,存在抓经济硬抓党建软的倾向,对村级组织建设抓得不力。有的地方领导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党建工作上级虽然有文件、有要求,但到基层却不能落到实处。一些领导干部到村检查指导工作,谈经济工作多,过问党建工作少,一些领导对村级党组织现状,情况不熟,研究不够,对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主动探索、创新精神,只等上级给政策,拿办法。目前,对基层党的建设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布臵任务多,检查落实少;一般号召多,具体措施少;讲究形式多,注重实效少。”乡镇党委对村干部缺少必要的管理、监督、制约措施,有的即使有,也流于形式,无人管,无人问,无人抓,基层组织建设落不到实处。
(二)抓基层组织建设任务不明、思路不清,存在被动应付现象。基层组织建设点多面广,内容十分丰富,近年来针对基层组织建设,市委提出实施“活力工程”,省委也提出要加强“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制定出台了具体的考评办法和细则,但是从四个村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村组干部要抓发展、保稳定、促民生,真正把精力用来抓党建的不多,更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目标,存在上级要检查的时候突击抓几天、领导过问的时候思想紧几天的不良现象。就是抓也仅抓硬件,建建房子、摆摆桌子、搭搭架子,没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虽然绝大多数村都建立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村务公开”、“重大事项决策”等制度,并且都写在了纸上,挂到了墙上,但相当一部分村党组织负责人认为制度是务虚的,用于迎检,没有实际意义。
(三)部分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有的表现为班子不强,班子成员素质差,能力低,观念陈旧、保守,不思进取,在群众中没有号召力,尤其是缺乏一个踏实肯干、公道正派,具有致富本领的党支部书记。有的班子不团结,搞内耗,“保垒里战斗不止”,无法形成核心,干部之间思想上互不交流,感情上恩恩怨怨,工作上“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有的村委会干部认为自己是村民选上来的,不愿接受党支部领导,致使两委之间关系紧张。有的村党组织不热心党的建设,不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工作无创新、无进步。相当部分党支部平时很少组织党员学习,有了事才临时召开党员会,有的支部虽然组织学习,但方法陈旧,缺乏吸引力。
(四)部分村干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不会抓基层组织建设。受农村传统、地域环境影响,一些村干部思想保守,开拓创新精神不强,工作方法陈旧,发展能力较低,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方面思路不清、路子不明、办法不多、步子不快,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适应,直接影响农村工作的开展。另外,村干部和农村党员队伍中还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农村工作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干部受教育的机会一般较少,工作方法缺乏创新,与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不相适应。对农村工作“素质高的不愿干,素质低的干不了”,大部分有文化、有头脑的青壮年劳动力宁可外出打工,也不当干部,“两委”换届时只是“矮子里面拔高个”,严重削弱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部分村干部工作中存在私心,缺乏集体观念、义务观念和法制观念,凭感情办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甚至在工作中背离了党的政策,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引起群众不满。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原则,创新方式,灵活有效设臵农村基层党组织
1、明确基本原则。农村基层党组织设臵必须有利于促进和谐发展,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利于方便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具体要坚持四条原则: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找准党组织设臵与党的中心工作结合点。二是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尊重党员民主权利和现实需求,创造条件,促使他们更加便捷有效地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变革要求,根据本地产业特点、经济规模和党员分布等情况,灵活设臵党组织。四是积极稳妥,适时推进。注意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设臵的稳定性,允许多种设臵模式的党组织并存和发展。
2、创新设臵方式。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一些成功的实践探索,创新农村基层组织设臵方式。基本思路可概括为“横向联建,纵向整合,动静结合,特色推进”。横向联建就是实行村与村、村与企(乡镇企业)、村与居(居民委员会)之间联合建立党组织,以实现优势互补。纵向整合就是按产业、行业划分建立比较专业化的党组织,或按产业跨区域、跨行业建立经济联合体党组织,促进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双加强。动静结合就是在加强对本地务工的农民党员进行组织化教育管理的同时,以乡、村或联村为单位在外出务工的党员群体中建立流动党组织(分长期和临时两种),实行由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负责的双向管理机制。特色推进就是在农村一些需要改进组织设臵方式但尚不具备改建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按行业、企业、新经济联合体及党员特长或年龄等情况灵活设立特色党小组,促进党支部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组合。具体可采取以下途径创新党组织设臵方式:一是以优势产业为依托,组建农业产业化基地党组织;二是以专业组织为依托,组建行业协会党组织;三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龙头企业党组织;四是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建立示范服务基地党组织;五是以农业园区或工业集聚区为依托建立园区党组织;六是以农业专业市场为依托建立市场党组织;七是以驻外机构为依托,建立驻外党组织;八是以流动党员管理站为依托建立党组织;九是以强带弱建立中心村党组织;十是按年龄层次,单独组建老年党支部。
3、处好四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党”与“政”的关系。党在农村中的组织体制和行政体制紧密相连,要力求做到互相衔接。调整党组织设臵方式,特别是跨区域建立联合党组织时,必须同步考虑行政体制的统一问题。二是正确处理“遵守党章”与“主动创新”的关系。既要从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条件成熟时及时推进,又要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办事,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三是正确处理“动”与“静”的关系。要从动态上把握农村基层党组织设臵方式调整的时机,既不落后于农村形势发展要求,又不超越于形势发展要求;既不能盲目进行或朝令夕改,又不能一成不变或一劳永逸。四是正确处理“组织引导”与“个人意愿”的关系。实践中既要加强组织引导,又要充分尊重民意,把党组织设臵方式的创新实践化为利民办事、助民致富的现实行动。
(二)教育培训,强化管理,着力提高村干部队伍的能力和素质
1、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对事物发展的判断力。二是加强宗旨观念教育,帮助基层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三是加强政策法规、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指导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要完善乡村干部培训制度,建立长效培训机制,通过学历教育、业务培训等方式,采取定期轮训、集中调训等措施,使乡村干部培训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提升乡村干部综合素质,提高其发展农村经济和驾驭农村复杂工作局面的能力。
2、健全干部选用工作机制,选准配强基层干部队伍。按照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选配好村领导班子,特别是选配好村党组织书记。进一步建立健全“重民意选干部,凭实绩定取舍”的基层干部选用机制,把民主推荐作为基层干部选拔的必经程序和关键环节,坚持凡是提拔和使用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进一步扩大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的知晓度,从而建强基层干部队伍,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战斗力。
3、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工作,解决好基层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从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现状看,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的问题。要保证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后继有人,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加强后备干部队伍的培养势在必行。一是把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中的知识型“苗子”作为村级后备干部预选对象,从基层公务员队伍中预选乡镇后备领导干部;二是从致富能手中优选管理型人才,把那些农村致富大户和致富能人列入后备干部队伍;三是从农村科技骨干和技术“秀才”中筛选科技型后备干部。
4、加强村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强化村干部的内部自我监督。建立健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村“两委”班子成员参加的联席会议,集中研究、民主决策村务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实行村务公开,强化群众对村干部的监督。加大村务公开监督工作力度,规范公开办事的程序,扩大村务公开的范围,增加工作透明度。实行村干部向村民述职制度,保证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全体村民大会,讨论和决定村级事务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谈心谈话和诫勉制度,及时了解村干部的思想、学习、工作等全面情况,完善村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建立村级“一把手”重大事项报告档案。四是探索审计监督新途径,加强对村级“一把手”的任职审计。对村级“一把手”不定期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离任的村干部要进行离任审计,并将结果向群众公布。
(三)建管用并举,切实发挥村级组织阵地的作用和功能
1、立足实际,因村制宜建阵地。山区农村因基础条件不同,差异极大,在阵地建设上宜立足各村村情,在面积大小、建设风格、规模标准上,不能一哄而上,不搞一刀切,搞“千村一面”,要因地制宜、因村而宜。要全面谋划,统筹考虑,区别不同情况,区分轻重缓急,列出建设计划和要求,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对经济条件较好但目前还没有活动场所的,要加大建设力度;对已经有场所的要抓好达标升级;对于建好活动场所的,要加强管理和维护。各级党委在对村级活动场所的帮扶力度上,要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考核工作中,要分类确定指标,既要看建设成效,也要看基础条件和建设难度。
2、建用并举,提高综合利用率。规范和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管理制度,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五大作用。一是决策议事中心作用。利用办公活动场所组织发动群众、处理村级事务、讨论表决重大事项。二是教育培训中心作用。采取举办培训班、组织专题讨论、现场咨询、播放远程电教片等形式,有计划地开展村民群众的学习培训活动。三是群众活动中心作用。依托办公活动场所和文化体育健身设施,紧扣培育新型农民的主题,每年至少集中组织开展3至5次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村级阵地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休闲文化中心。四是信息服务中心作用。设立“说事”室、卫生室、文化室等场所,有效利用村务公开栏,公布村务党务、有关涉农政策、农业科技知识以及农业致富信息,为群众生产生活等全方面提供服务,解决群众问题、化解矛盾纠纷。五是社会维稳中心作用。使阵地成为基层矛盾调解中心、服务群众的窗口。
3、配套设施,着力提升阵地功能。强化村级卫生室、文化室、图书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三室一家”,搞好日常修缮维护,配臵必需的设施设备和专职工作人员,进一步增强村级办公阵地的综合功能,确保能够建得好、用得上。加强村级阵地的资产管理。健全完善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档案,对村集体财产、配套设施情况,变更情况及时登记造册,明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使用权归村集体,村级组织要安排专人负责管理,保证活动场所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侵占,不得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坚决防止随意出售、出租、抵押等情况的发生,做到监管、维护、管理“三到位”。加大村级办公阵地的美化、净化、亮化力度,结合实际,重点搞好村级办公活动场所的环境绿化和院墙、厕所等附属设施建设以及室外场地的硬化,夯实村级办公阵地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
(四)多措并举,开源节流,建立健全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1、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长效机制。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不应该由村级负担的公共支出列入财政支出范围,逐步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村级组织的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力度,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积极化解历史债务,减轻村级债务负担。
2、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帮助村级组织千方百计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村级收入,弥补村级运转经费不足。引导走农、工、贸、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建立一村一品发展战略,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效益,形成稳定可靠的财源体系。同时,村级组织可根据实际,加强发展行业、产业协会,一个协会发展一项产业,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群众。
3、探索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减少村级支出。在财政扶持和村级自我投入的基础上,引导和激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家、先富起来的个人以及所有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投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以捐款、捐物等捐赠方式兴办村级公益事业,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村级(农民)主体、社会辅助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建立村级公益事业投资者利益补偿机制,企业捐款和投资村级公益事业,可以按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村级公益事业可以冲抵营业税、所得税。
4、控制非生产性开支,严格财务管理。一是结合实际,精减村组干部职数。二是减少报刊征订费用,除规定的党报党刊外,不得强行征订其它报刊。三是实行“零招待费”制度,所有为村级组织服务、达标检查活动等,必须安排招待的,建议由政府统筹解决。四是规范农村优抚、特困救助、补助支出,加快五保户集中供养,对五保户中的危房户优先进入乡镇养老院集中供养。
5、建章立制,加强监管。要从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入手,加大对村级财务的监管力度,重点是在保持村级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债权债务不变的前提下,完善“村账乡管”制度。加强会计监督,严格执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加强对村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源、收入、支出和债务的管理。健全村级民主理财小组,实行村民民主议事、民主理财。建立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做到年初有计划,季度有分析,年终有总结,切实提高村级组织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的水平。
(五)创新思路,夯实基础,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1、提高认识,营造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良好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及村级组织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和具体的政策措施,研究发展办法,制订出台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增强“造血”功能。组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干部职工分别进行挂村结对帮扶和挂户结对帮扶,指导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搞好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2、拓宽思路,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应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拓宽思路,广辟集体经济增收的来源渠道,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子。树立多业并举、多产并进观念,充分开发利用资源,打优势仗,走特色路,探索出各具实力的村级经济发展路子。城郊和交通要道的村居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郊、要道经济,积极搞好房地产开发、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项目;地处小集镇附近的村居应积极发展社区配套服务业,通过经营和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要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根据本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要强化招商引资,整合村级资源,形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3、强化管理,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要加强村公益事业资金的收取和管理,如对粮田、鱼塘、房屋承包等合同,要按时足额收缴承包金;村集体经济收入要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发展生产,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的比例和总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财务公开制度和做法,特别是一些集体经济收支行为较多的行政村,要在增加村财务公开次数的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增强村干部分配使用集体资金的约束力。加强现有资产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使村集体资产管理走向规范化轨道,杜绝乱借、乱用、贪污、浪费集体资金等现象的发生。聚集村级集体财力,坚持民主理财,接受群众监督,量力而行兴办公益事业,防止和减少村级不良债务的形成。
4、强基固本,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水平。着力选配一个政治立场坚定、群众基础较好、懂经营、会管理、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领导班子,选好一个政治素质过硬、驾驭市场经济本领强的好带头人。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经常性农村市场经济以及实用技术等培训,增强农村干部的市场观念和发展创新意识,提高村干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能力。制订完善村干部监督激励办法,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和成效作为考核的硬指标,激励村干部把精力聚集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广大群众致富上来。加大在农村发展党员和培养后备干部工作力度,改变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状况,努力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村干部培养、选拔、管理、监督系统,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
(六)以提高村干部经济政治待遇为着力点,不断调动村组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建立村组干部工资稳步增长机制,提高经济待遇。中央、省及地方财政应逐年追加对村级转移支付额度,确保村干部工资水平与经济发展速度同步增长,改变村级转移支付一定数年不动的状况。地方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每年应从新增财力中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解决村干部待遇报酬问题,使村组干部年工资不低于外出务工者平均收入水平。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县、乡、村集体及村干部个人各出一点的办法,按一定比例分别承担保险费,实行统帐结合式管理。设立特困村干部救济基金,采取“财政拨一点、党费拿一点”的办法,对严重疾病或生活难以自理的村干部予以补助,切实为离职村干部解决实际困难。
2、为村干部成长进步提供发展平台,提高政治待遇。坚持以人为本,从多方面关心、爱护村干部的成长进步,政治上给他们荣誉,工作上为他们撑腰,学习上加大培训,生活上予以关照,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将从村干部中招聘国家公职人员的做法常态化,通过公开招考的形式,从优秀村干部中招聘人员到乡镇任职,或录用为公职人员,以此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调动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加快推进村干部职业化进程,实行村干部“岗位职业化”、“报酬工薪制”,制定出台有关具体政策,加快完善村干部待遇保障体系,使村干部干有所酬、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干有所值。
3、发展集体经济,鼓励带头致富,增强村级自我支付能力。鼓励各村自力更生,不等不靠,通过招商引资、盘活闲臵资产、开发可利用资源等途径,兴办二三产业,发展综合服务中介组织,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对村级集体经济增长部分,可以确定15-25%比例,用于发放村干部的误工、交通费用等补助,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贡献较大的村干部给予一定资金奖励。鼓励村干部带头创业致富,制定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为村干部带头致富提供项目、信贷、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支持村干部带头领办和创办基地,使他们先行一步富裕起来,逐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更好地安心服务于农村基层工作。
4、强化村干部的考核激励机制。一是明确责任机制。实行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把手”负责制,并按照职位分工确定每位村干部的岗位职责,做到权责一致、责任明确、团结协作、齐抓共管。二是完善目标机制。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确定任期目标和工作目标,推行目标管理。三是强化考核机制。根据各村实际,对各项工作进行量化,在确定考核指标时,既突出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又对其它方面做好充分考虑,赋予相应的分值,方便具体操作。坚持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和乡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力求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四是严格奖惩机制。根据考核结果,积极运用奖惩手段,对一些政治立场坚定、作风正派、富有进取心和奉献精神的村级班子和村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
(七)保障民主权力,推进村民自治
1、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制,完善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促进村民自治健康发展。大力开展村民自治宣传活动,努力营造村民依法参与、政府依法推进的舆论氛围。支持村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在农村基层的影响力,确保村民自治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村民合法权益。充实和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指导部门的工作力量,不断提高民政部门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服务群众的水平。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村民委员会及其他村级组织有效运转。
2、落实自治制度。一是民主选举。对选举制度进行规范与完善,比如要规范村民选举委员会的产生方式、人数;对选举前、选举时、选举后的各项有关选举工作进行组织和监督,保障整个选举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二是民主决策。大力推行“一会两票”民主决策机制,使村民能够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将议事范围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保障村民会议所作出的决策得到落实。三是民主管理。进一步修改完善村民自治的规章制度,依靠制定并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的村规民约等规章来进行自我管理和服务,实行依法治村、依规管村。四是民主监督。推行一户一张明白卡,一组一名监督员,一村一个公开栏,做到“给群众一个说法,还干部一个清白”。
3、完善政策法规。根据村民自治的发展情况,以村委会组织法为依据,围绕“四个民主”,结合本地实际做好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和各项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建立规范、完整的行政指导规章、办法。尽快制定有关民主议事、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详细规则,规范四个民主的具体运作程序。理顺村民自治管理体制,合理划分村民自治指导、管理体制,科学界定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指导管理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能,将基层政权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全面、综合地抓好落实。
4、加强宣传引导。定期举办各类村干部培训班,宣传党的强农惠民政策、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通过各农村社区市民学校,举办各类教育讲座,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各级干部特别是民政干部的理论和法律知识,全面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建立规范的行政指导办法。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坚持正面宣传和典型教育相结合,报道村民自治的典型实例,营造全社会尊重和支持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全乡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现状,摸清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真正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进一步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堡垒。近日,在深入我乡村委会、自然村,实地走访农村党员、与基层干部交谈、召开座谈会的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不妥之处,请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一、我乡基层组织建设现状
(全乡现有 个党支部,名党员,其中男性人,女性人。这些党员分属于三个不同的支部类型:机关支部人,占党员总数的%;企事业单位支部人,占党员总数的%;农村支部人,占党员总数的%。在年龄结构上,60岁及以上的人,占党员总数的%;46-59岁的人,占总数的%;35-45岁的人,占总数的%;35岁及以下的人,占总数的%。在文化程度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占总数的%;高中、中专学历的人,占总数的%;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占总数的%。在这支队伍当中,明显地存在着“五多五少”现象:年龄老的多,年轻的少;性别男的多,女的少;文化低的多,高的少;从业务农的多,经商办厂的少;经济条件上穷的多,富的少。总体来看,农村党员队伍的主
流是好的,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二、我乡基层组织建设经验及主要做法
(一)、注重选拨,进一步优化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结构一是以换届为契机,进一步造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紧紧围绕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实这三个选配标准,并通过各种方式向选民宣传,引导党员和选民真正选好自己的“领头雁”和“当家人”。期间通过加强领导、严格程序,乡干部全程参与指导和监督,扎实抓好了支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通过换届,一大批有能力的人进入了支村两委班子,进一步改善了村级班子整体结构。任职以来,村级工作很快步入正轨,班子团结稳定,作风民主,并能立足本村实际,带领群众调结构、引项目、筹资金、跑市场,工作有声有色。如2010年村级换届后,全乡共选出村主任和支部书记名,平均年龄岁,比上届年轻岁。二是加强党员、干部后备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农村后备干部队伍,注重从致富能手、回乡大学生、退伍军人中选强人、选能人,对后备干部重点培养,通过担任村党务助理、村务助理等对其进行锻炼。大规模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对新任“两委”班子成员进行培训,让新班子成员会想事,会干事,敢创先,善争优,切实把工作热情转化为工作成效。
(二)、完善制度,进一步规范对党员干部的管理
建立了村干部备案管理制度。将全乡所有村干部的个人基本情况进行了落实和登记造册,上报区委组织部备案。继续坚持落实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和程序,建立健全了民主议事制度,实行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村帐乡代管制度,对村党组织工作目标、发展党员、党费收缴、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处理等都及时在支部会议、村民代表大会上进行公开或张贴上墙予以公布,给群众一个明白,给干部一个清白。
(三)、加强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切实改善村级办公条件
为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乡下大力气解决村党支部无房办公的问题。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安排的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指标;另一方面,采取向市区争取支持和乡财政拨付一点以及村自筹一点的办法,多渠道解决建房的资金问题。近几年来,基层农村办公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三、我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村“两委”成员的总体素质有待提高。一部份村“两委”成员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的能力比较低下,依法自治能力弱,工作平平淡淡,对解决本地区出现的问题无所适从,缺乏组织领导能力,存在畏难情绪,对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信心不足,对加快发展当地经济思考不多,工作上不敢大胆放手去管,习惯按部就班。
(二)、个别村“两委”班子关系不协调。支部书记与主任思想步调不一致,在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等方面存在不配合、互相内耗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相互对立,各唱各的调,各管各的工作,互不服气;二是领导关系错位,村委会不接受党总支的领导,重大决策缺乏沟通;三是村“两委”班子部分成员不熟悉业务,理解政策不深不透。
(三)、部分群众缺乏民主大局意识。一是存在地域界线之分,村与村之间、东片与西片之间群众以“自我”为中心,仅从本村组、本片区利益角度考虑问题,缺乏全局观念;
四、工作思路对策
(一)要经常深入村组了解情况,掌握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帮助村组干部理清发展思路,理顺思想情绪,化解矛盾隔阂,加强上下沟通,尽力促使干部群众做到心齐、气顺、劲足。
(二)要正确协调处理好村“两委”的关系。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到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相互不包办代替或错位越位,注重工作上的交流和通气,促使村党总支和村民委员会围绕共同目标,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把经济搞上去,把村里的事情办好,为村民服务好。
(三)要切实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好“有人管事”的问题。首要的是要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尤其是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要抓住选人用人这个关键环节,把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廉洁奉公,公道正派,群众拥护,有
文化、有本领、诚心诚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村“两委”班子,以更好地提高村级组织的执政能力和村委会的自治能力。
(四)要想方设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解决好“有钱办事”的问题。从各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村制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实现形式,走各具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积极引导各村立足于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因地制宜,选准发展路子,从最容易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项目入手,采取有效办法,发展集体经济,拓展增收渠道。
(五)要加强和重视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工作。多渠道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和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注重监督,尽力避免或减少负面影响,增强透明度,提高可信度。
第四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全乡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现状,摸清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真正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实现了党组织的有效覆盖”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进一步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堡垒。近日,在深入我乡村委会、自然村,实地走访农村党员、与基层干部交谈、召开座谈会的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不妥之处,请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一、我乡基层组织建设现状
全乡共有基层党组织(支部)23个,其中机关支部1个,学校支部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部1个,农村党支部20个;共有党员676名,预备党员52名,其中男性503人,女性173人。在年龄结构上,60岁及以上的人,占党员总数的29.14%;46-59岁的人,占总数的37.57%;35-45岁的人,占总数的17.01%;35岁及以下的人,占总数的17.6%。在文化程度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占总数的21.15%;高中、中专学历的人,占总数的22.49%;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占总数的56.36%。在这支队伍当中,明显地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年龄老的多,年轻的少;性别男的多,女的少;文化低的多,高的少。
1二、我乡基层组织建设经验及主要做法
(一)注重选拨,进一步优化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结构
一是以换届为契机,进一步造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紧紧围绕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实这三个选配标准,并通过各种方式向选民宣传,引导党员和选民真正选好自己的“领头雁”和“当家人”。期间通过加强领导、严格程序,乡干部全程参与指导和监督,扎实抓好了支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通过换届,一大批有能力的人进入了支村两委班子,进一步改善了村级班子整体结构。任职以来,村级工作很快步入正轨,班子团结稳定,作风民主,并能立足本村实际,带领群众调结构、引项目、筹资金,工作有声有色。
二是加强党员、干部后备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农村后备干部队伍,注重从致富能手、回乡大学生、退伍军人中选强人、选能人,对后备干部重点培养,通过担任村党务助理、村务助理等对其进行锻炼。大规模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对新任“两委”班子成员进行培训,让新班子成员会想事,会干事,敢创先,善争优,切实把工作热情转化为工作成效。
(二)完善制度,进一步规范对党员干部的管理
建立了村干部备案管理制度。将全乡所有村干部的个人基本情况进行了落实和登记造册。继续坚持落实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和程序,建立健全了民主议事制度,实行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村帐乡代管制度,对村党组织工作目标、发展党员、党费收缴、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处理等都及时在支部会议、村民代表大会上进行公开或张贴上墙予以公布,给群众一个明白,给干部一个清白。
(三)加强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切实改善村级办公条件
为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乡下大力气解决村党支部无房办公的问题。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安排的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指标;另一方面,采取向市县争取支持和乡财政拨付一点以及村自筹一点的办法,多渠道解决建房的资金问题。近几年来,基层农村办公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三、我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村“两委”成员的总体素质有待提高。一部分村“两委”成员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的能力比较低下,依法自治能力弱,工作平平淡淡,对解决本地区出现的问题无所适从,缺乏组织领导能力,存在畏难情绪,对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信心不足,对加快发展当地经济思考不多,工作上不敢大胆放手去管,习惯按部就班。
(二)个别村“两委”班子关系不协调。支部书记与主任思想步调不一致,在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等方面存在不配合、互相内耗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相互对立,各唱各的调,各管各的工作,互不服气;二是领导关系错位,村委会不接受党总支的领导,重大决策缺乏沟通;三是村“两委”班子部分成员不熟悉业务,理解政策不深不透。
(三)部分群众缺乏民主大局意识。一是存在地域界线之分,村与村之间、东片与西片之间群众以“自我”为中心,仅从本村组、本片区利益角度考虑问题,缺乏全局观念。
四、工作思路对策
(一)要经常深入村组了解情况,掌握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帮助村组干部理清发展思路,理顺思想情绪,化解矛盾隔阂,加强上下沟通,尽力促使干部群众做到心齐、气顺、劲足。
(二)要正确协调处理好村“两委”的关系。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到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相互不包办代替或错位越位,注重工作上的交流和通气,促使村党总支和村民委员会围绕共同目标,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把经济搞上去,把村里的事情办好,为村民服务好。
(三)要切实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好“有人管事”的问题。首要的是要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尤其是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要抓住选人用人这个关键环节,把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廉洁奉公,公道正派,群众拥护,有文化、有本领、诚心诚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村“两委”班子,以更好地提高村级组织的执政能力和村委会的自治能力。
(四)要想方设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解决好“有钱办事”的问题。从各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村制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实现形式,走各具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积极引导各村立足于自身的资源和
优势,因地制宜,选准发展路子,从最容易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项目入手,采取有效办法,发展集体经济,拓展增收渠道。
(五)要加强和重视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工作。多渠道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和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注重监督,尽力避免或减少负面影响,增强透明度,提高可信度。
第五篇:莲花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莲花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为全面深入掌握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推动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四月上旬,我部成立课题调研组,下到各乡镇就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本现状
莲花县有13个乡镇党委,202个党支部,其中157个村党支部,有党员7976名,其中女党员1139名。(1)村党组织情况:一类党支部有39个,二类党支部有98个,三类党支部有20个;党员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村有38个,占24.2%,平均年龄50岁至60岁的有109个,占69.4%,平均年龄50岁以下的只有10个,占6.4%。(2)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情况: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为51.5岁,最大的为66岁,最小的为34岁;村党支部书记学历大专以上的有2人,中专及高中的有62人,占39.5%,初中及以下的有93人,占59.3%。(3)党员情况:年龄结构:年龄35岁以下892名,占11.2%;36岁至45岁884名,占11.1%;46岁至54岁1415名,占17.7%;55岁至59岁1307名,占16.4%,60岁以上3478名,占43.6%。知识结构:大专即以上学历763名,占9.5%;高中及中专学历1416名,占17.8%,初中及以下学历5797名,占72.7%。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扎实推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 整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主要做法:一是抓领导,明责任,凝聚党建工作合力。实行了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制度。每位县级党员领导联系一个乡镇、帮扶一个后进村、挂点一个党建示范村,一手抓转化、一手抓典型,认真履行包村职责意识,落实工作责任;落实了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责任。县委与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党委书记签订了“三级联创”责任书,推行了党建工作问责制、一票否决制,不断强化党建工作责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推行了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履行管党职责定期双向述职评议制度,抓好履行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形成了全县上下共抓党建工作的合力。二是抓堡垒,强队伍,夯实党建工作基础。选优配强了乡镇和村级领导班子,一批素质高、能力强、有开拓创新精神、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意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了乡镇领导班子;完善了农村干部培养选拔机制。采取选派与培养并举,从本村现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党员中培养选拔了一批新的人才;做好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大力推行“五个四”(在发展对象上坚持“四化标准,在发展重点上注重“四个倾斜”,在培训形式上把握“四个结合”,在发展程序上推行“四项制度”,在考察审核上严把“四个关口”)农村党员发展模式,使 2 我县农村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结构不断改善。三是抓阵地,强保障,规范党建工作管理。加强了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通过多渠道争取资金,逐步改善了村级活动场所和办公条件,让党员群众有开展活动和议事的场所,树立了村党组织的良好形象;完善了农村干部保障激励机制。解决和提高村干部补贴,并采取“集体资助、个人分担”的办法,为现任村干部办理养老保险,对离任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依据任职年限,发放一定数额生活困难补助,调动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健全了贫困党员关怀帮扶机制。通过深化拓展“城乡党员手拉手、共同致富奔小康”结对帮扶活动,结合“千名干部下基层,争做群众贴心人”、“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等活动,广泛开展了与困难党员认亲交友,结对帮扶活动,并多渠道筹措帮扶资金,用以走访慰问困难党员,体现了党组织的温暖;切实加强了村级村级组织民主建设,进一步规范了村级“三资”管理,大力推行党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有效推进了基层民主。四是抓创新,出亮点,增强党建工作活力。大力实施党建亮点工程,全力打造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在全县兴起了创建党建示范点高潮,涌现了一批党建工作示范点。今年,南岭乡四桂村党支部、良坊镇冲头村党支部、高洲乡下湾村党支部、林业局党委4个基层党组织被市委授予全市“五好”基层党组织。扎实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五好”基层党组织创建、“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三培两带两服务”等党建主体实践活动,突出抓好了村党支部书记培训、3 新党员培训、大学生村官培训和党员创业就业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村级党组织和村干部的能力水平,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涌现了神泉乡棋盘山村党支部书记刘全乐、高洲下湾村党支部书记王金文等先进典型。
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大多数基层党员干部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村基层党务工作者精力分散,落实党建工作的力度不大。乡镇党委书记大多数精力放在经济工作、民生工作和完成上级各项指标、任务上,组织委员和组织员也要分管其他中心工作,分散了基层党务工作者抓党建工作的精力,研究基层党建工作较少,对党建工作处于应付状态,党建工作落实不力。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一年到头疲于应付上面的中心工作,忙于做一些纠纷调解、为村民盖盖章等具体事务,受时间、精力、财力的影响,党建工作只是上面推一推,下面动一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二是农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弱,基层组织功能发挥不够。通过调查,全县157个行政村中,仅靠转移支付运转的“空壳村”有66个,占42.1%。村集体经济年可支配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有52个,占33.2%,1-5万元的有17个,占10.8%,5-10万元的有12个,占7.6%,超过10万元的有10个,占 4 6.3%。而县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的资金,只能维持村组干部工资、五保供养、办公经费等公共行政性支出,村级办公经费紧缺,财力十分薄弱。因村级组织无财源,面对有限的资金,集体公益事业往往无钱落实,想办事、难办事的矛盾日益显现。导致很多村干部上任时的承诺不能兑现,群众的愿望不能实现,不仅挫伤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在广大群众中的威信,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三是党建工作亮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虽然县委非常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出台了很多相关文件,也开展了很多党建工作主题实践活动,但由于基层党务工作者一身兼多责,把更多的精力放其它中心工作和一票否决的工作上去了,使党务工作者没有精力抓党建,因此出现了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研究不多、思路不清、方法不多的现象,也倒致了党建工作亮点不多。另外在广泛宣传推出典型方面力度还不够,点子也不多,没有精心打造出本土特色的党建工作品牌。
四是部分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落后,新建资金缺口较大。村级活动场所是党员活动的阵地,是村党组织形象的体现。但我县还有66个无村级活动场所或村级活动场所危旧狭小的村。按照规划,我县在今年要全面解决村级活动场所,已列入中央计划的有21个,省计划的有4个,市计划的有31个。按照每个场所7.5万元的项目资金的要求,共需投入420万元,县级大约要配套资金190多万元,资金投入压力很大。
五是农村党员老龄化,发展年轻党员力度不够。虽然我县近年来致力于发展年轻党员,党员队伍状况有所改善,但党员老年化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党员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的村有147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3.6%。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农村党员老龄化也是必然趋势,但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村级经济薄弱,工作活动经费不足,致使一些村干部想干事但干不成事,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让好多优秀年轻人不乐意进入党员队伍,自2006年以来我县共发展农村党员518名,其中发展35岁以下党员179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34.6%。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明确责任、创新思路、落实措施,长抓不懈,积极探索和建立健全符合我县实际的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以精心选好党组织负责人为重点,建强党员干部队伍,擦亮干部“正衣镜”。实践证明,只有把基层班子建设好了,农村干部的战斗力才能增强,农村各项工作才能有效推动。一是配强配齐乡镇班子。按计划招录公务员充实到乡镇政府,进一步向乡镇输送人才,分担乡镇党务工作者肩负的其他工作,使副书记、组织员从繁重的中心工作中解脱出来,有精力、有时间去思考党建工作。二是积极探索村党支部书记选任机制,选好“领头雁”。努力将群众拥护的思想好、作风正、“双带”能力强、有公德心的人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培养一批 6 20多岁的年轻党员,配备一批30岁左右的村党组织副书记或书记助理,注重在实践中摔打和锻炼干部,向他们交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在解决农村各种难点问题过程中,经风雨,见世面,增强工作能力。三是从源头上把好选人用人关。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通过实行目标任务管理制、一票否决制,着力解决党员老年化问题,并将那些年富力强、有知识、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吸引到党组织中来,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去。四是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切实做好关爱老党员和贫困党员工作,提高走访慰问覆盖面。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调动村干部积极性,建议实施村干部“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办法,加大在村干部中选拔公务员和乡镇事业编制干部工作力度,多把那些象郭继生,樊泉良一样有品质、有责任、有能力、有威信的干部吸纳到乡镇一级工作,提升党组织的吸引力。
(二)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关键,增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强大工作“动力源”。一是把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纳入县域经济中统筹考虑,在“三培两带两服务”基地建设资金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基地运作模式方面可以不断创新,如闪石乡把党支部建在红豆杉种养协会上,采取“党支部协会 农户 公司”的办法合伙种植红豆杉,取得了很的效果。二是各乡镇党委要制定规划,落实项目,把任务明确到人,争取在短时期内改变我县村级经济薄弱的现状。三是要强化涉农部门责任,发改、财政、农业、林业、科技、扶贫等涉农部门以及各对口 7 帮扶单位,通过城镇建设、培育产业、盘活资产、创办实体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因地制宜为“空壳村”发展经济,变“输血”为“造血”。通过发展和壮大村级经济,解决好无钱办事的问题,强化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重点落实好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管好用好集体资产,加强村级集体生产增值,逐步使村级集体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以抓好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为基础,强化党员干部服务理念,架设党群“连心桥”。方针政策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农村常有“村看村、户看户,群众就看党员和干部”的说法,党员如何,干部怎样,群众会以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工作态度来进行衡量和评判,干得好,他就是干部的标准,群众的榜样,工作的动力;干得不好,就会遭到群众的唾弃,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基层组织建设中,必须加强村级干部的教育和管理,让基层干部真正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模范带头的作用,组织宣传群众的作用。一是大力加强政治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使基层干部牢固树立亲民爱民的思想观念,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在思想上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二是大力加强农业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发展经济的能力,提高带头勤劳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在行动上体现先进性,重点围绕农业和农村经 8 济发展新阶段的任务,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参观考察相结合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让党员干部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切实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自身致富能力和服务群众的本领。三是抓好管理。要通过建立群众代表财务监督制度、干部离任经济审查制度、党员代表工作质询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年终述职述廉制度等,全程监督村级干部的执政行为,确保重大事项决策正确,经费开支使用合理。四是提升服务功能。坚持以狠抓农村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努力提高村级班子整体服务功能,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来考虑,把群众的建议和呼声作为工作的关键来对待,在村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计划、有组织、有监督地兴办公益事业,让农民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以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基础,建好党群活动阵地,构筑党建“桥头堡”。积极向省、市争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项目,认真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工作,对一些有资金缺口较大的点,积极想办法整合资金,多方筹措资金支持好活动场所建设。同时,要在管理上下工夫,用活已建好的场所,明确专人负责,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使用,充分发挥活动场所“一室多用”的综合功能,使之成为村级组织开展工作、服务群众、普及科技文化、开展文化娱乐的综合阵地。
(五)以实施党建“亮点工程”为突破口,创建基层党建示范点,打造莲花“新品牌”。一是要把基层组织建设工 9 作任务进行科学划分,定出量化指标,层层分解落实,纳入基层党委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目标责任制,变“软任务”为“硬指标”,使其不敢懈怠,自觉地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工作。二是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工作,认真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创新工作方法,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政策和法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要强化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的责任意识,增强党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感,要求党委书记主动负起责任,带头做好工作,设法解决问题,努力形成上下联运动、齐抓共管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格局。三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党建亮点工程创建工作,合理引导各基层党组织结合实际,精心遴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体现工作特色的基层党组织作为示范培植点,重点打造,着力建设一批在全市、全省有一定影响、有一定地位、叫得响亮的党建工作亮点,尤其是注重在319国道和莲吉公路沿线打造“百里党建风景线”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带动和辐射作用,使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普遍达到“五好”目标要求。通过强化宣传、抓点示范,以点带面,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