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2教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简析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主题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教学本文,应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同时,要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孩子在语言文字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提升,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从而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并体会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读懂课文,初步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自己试着采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其意思,并根据学习需要搜集台湾、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有关内容做好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白血病,又叫血癌,是啊,多么可怕的一种病啊!得了白血病,生命就有了危险,这种病可以用化疗、放疗等方法治疗,但是这种方法的副作用大,复发率高,不但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对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后来医学专家就将骨髓移植运用于白血病的治疗。
3.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起感受这个真实且感人的故事吧!4.研讨课题(1)板书课题(2)导读课题(3)质疑课题(4)理解课题
二、预习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请大家自由朗读,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流畅,并且想一想两岸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生字词检测
凋零
含苞
绽放 袭击
辗转
空旷 暂停
身躯
同胞 间隔
沉着
骨髓
步履匆匆 突如其来 血脉亲情(1)指名读
(2)理解“凋零”“含苞”“绽放”(3)重点强调多音字读法(4)齐读
4.整体感知课文
思考交流:两岸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感人故事呢?(板书:杭州 小钱 台湾 青年)
5.小结:这些同学说得非常具体,其实,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关键词连成一句通顺的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第一个场景,感受骨髓移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走进小钱
下面就让时光倒转到1999年9月22日的早晨,在美丽的杭州市,当人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感受着飘香的晨风时,小钱却静静地躺在医院里。我们一起去看望看望他吧!(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再次理解“凋零”“含苞”“绽放”,并说说自己的感受。(3)交流: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词语中知道小钱病情非常严重?(4)教师引导学生诵读第二段
18岁多么美好的年龄啊!当同龄人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自己美好的未来而奋斗时,他却只能——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欢呼雀跃时,他却只能——
当同龄人牵父母的手漫步林荫道上,享受家庭的温馨与快乐时,他却只能—— ……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生谈)带着你的感受读这段话。
师:是啊,1 8岁啊,还没来得及为社会做点什么事情,还没有好好享受幸福的人
生,生命就像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要凋零了,怎么不让人痛惜伤心呢?让我们一起读——
2.品读“谈何容易”
(1)交流:此时,我们想要把小钱从死神边缘拉回来,容易吗?请从文中找到相关词语并圈出来。
(谈何容易 几经辗转 终于 大约十万分之一 唯有 才能)
交流:小钱可能会在哪儿找骨髓?(拓展小资料:我国大陆的骨髓库起步较晚,人们对骨髓的知识欠缺,意识淡薄。目前捐献者库存资料加起来还不到3万份。而台湾有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库,库存资料30多万份。)
(2)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理解读)
(3)小结:小钱最终又是幸运的,几经辗转,他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于是,一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开始了!
四、小结激趣,铺垫下文 同学们,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否能够成功?小钱最终能否获得新生?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动魄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宝岛台湾,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相信你对“生命桥”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 台湾 小钱
青年
第二篇:教学设计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田雄辉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本册教材共八个专题,分别是“西部、永远的童年、语言的艺术、他们让我感动、中国古典名著之旅、走进信息世界、作家笔下的人、异域风情”。这篇课文是第八组异域风情中的第一篇课文。走向世界、开放的中国既大力弘扬丰厚博大的民族文化,也十分尊重世界多样文化,并注意从全人类优秀文化中吸取营养。在本册教材中,在阅读技能方面,加强朗读训练,注意训练形式多样性,在理解方面和默读速度方面都进一步提高了要求,不仅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有感情,通过入情入境读,悟情传情,在文中体味、感悟,潜移默化培养语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篇课文是新选编的课文,展现异域风情时感受多元文化。学习本组课文,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写的是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写了作者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的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道理,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莞尔一笑、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等句子的含义。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对德国奇丽的街景的感知,体会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独特的民族特点,从而进一步体会作为人,要懂得感恩,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勇于承担责任和讲无私奉献的人。
2、理解“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的资料。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读
4、说说自己或身边的人养花的目的。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6、学生介绍作者。
7、感受德国的异国风情。出示课件。说说你对德国风情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生字掌握况(出示词语)
三、品读感悟
1、品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
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是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抓住“家家户户”这里说明他们养花的目的为了谁?(给别人看)
2、品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走进“颇耐人寻味”的境界。请闭上眼睛,听教师读第三自然段,并且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生练读)指名读。同学评一评。
默读2、3自然段,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吧。(生默读)请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3、出示: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说说你的感受。抓住“没有变化”,说说“美丽”指的是什么?
4、品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抓住“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个梦的?在德国“思乡”,这个“乡”指的是哪?“做了一个花的梦”,“我”在德国梦的“花”指的是什么?
四、课外拓展
在这景色奇丽的德国,有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他们是一个奇特的民族,所以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你能不能仿照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也来夸夸我们中华民族在大年三十晚上放烟火的景象呢?
五、作业:
1、积累本文中的好词佳句。
2、把妙笔生花读给同桌听,请他评一评。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家家户户 花朵朝外 花的海洋 奇丽的景色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磨课后反思:
我在课后根据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对教案进行了调整,使得教学思路更清晰,更好操
作。让我懂得了如何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如何去进行板书。如何去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
件。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高段的课程,预设与生成之间是有差别的,课堂是
生动、灵活、多变的,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时备的充分些,将教材烂熟于心,研究学生,将
各种情况尽可能考虑周全,有针对性选择教育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有效驾驭好一节课。
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结束后,我进行了自我反思,情况如下:
一、设计较合理,目标完成较好,重、难点没把握好,学生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没理
解透。拓展是本堂课的亮点所在。
二、教学方法符合现代教育理念,能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给学生空间,让学生思索、发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果由学生悟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发现的能力。
三、循序渐进引导理解、感悟、朗读、体会。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 的诵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情感,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
四、当教案不记得时,重难点没把握好时,能及时地运用教学机智进行补救。努力方向:
一、心理素质要历练,树立自信心,声音要宏亮;
二、问题要明确,使学生不盲目;
三、钻研施教之功:如何启发、引导、点拔、开窍。苦练基本功,多阅读,给学生以高山仰止的感觉,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教学设计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侯辉辉
2016/9/19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
2.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2.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并牢记历史惨痛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3.教学用具:多媒体 4.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1944年,在纳粹的一个集中营中,关押着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有一天,他的妈妈被杀害了,小女孩哭泣着问,我的妈妈到什么地方去了,人们含着眼泪告诉她,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去了,不久就会回来,小女孩真的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她甚至唱起了妈妈曾经教给他的许多儿歌,还不时的爬上窗户张望,盼望他的妈妈快点回来。一天,小女孩和许多犹太人被押上了刑场,他们将被活活埋掉,当一个纳粹士兵要将小女孩推入深坑的时候,小女孩睁着她那漂亮的眼睛说:“叔叔,请你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我了。”这是发生在纳粹集中营中的一个故事,这样的悲剧在40年代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每天都在发生,在上演。那是一段没有人性,没有良知的历史。
如果说上个世纪就是一部血腥的历史,这一点毫不夸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高达约3千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大战死 亡人数则超过5千万人,尤其著名的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达30多万人,二战期间,中国军民的死伤人数达到3500万,相当于如今一个福建省的总人口数。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40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他们成片成片地被活埋,被毒气杀死,被绞杀。二次大战后至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小战事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不下一次大战的死亡人数了。
2、.关于奥斯维辛:PPt2
3、接下来我们播放一组发生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照片。播放布热金卡集中营图 请同学们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
(预设: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等)
刚才是图片给我们带大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正视的血腥的历史。(板书: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罗森塔尔)
4.写作背景: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最高奖项。具体介绍可以翻看一下优化方案。
5、即然这是一篇新闻,那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新闻这种体裁。(明确: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它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短小精悍等特点,从结构上讲:它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五个部分组成,其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不可缺少的。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是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见优化方案P76面
二、展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主要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和深远内涵,品读文章的语言和精彩的细节。
三、进入文本 解题:
1、文章我们已经预习了,那么在奥斯维辛发生了那么多悲剧,而作者为什么还说“没有什么”新闻呢?(解题)
明确:新闻讲求事件要新鲜、报道要及时,在课文第五段作者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不再是什么新闻
引导:
⑴新闻的特点是什么?明确:事件要新鲜、报道要及时
⑵奥斯维辛的悲剧是不是当前多发生的?明确:不是
⑶从文中能不能找到依据? 明确:第五段
2、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从文中找到关键句子。
明确:课文第6段
一是记者只的使命感。二是缘于一种不安的心情,要对得起在这里遇难的人。
引导:
要抓住关键词句,还要全面,不要漏掉信息。
3、罗森塔尔不仅是写作者,同时他也是一个拍摄者,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摄取了那些场景和画面?
明确:一是奥斯维辛的现在的景物描写(1、16段),一是参观者参观的画面(7—15),一共三个场景。
引导:
⑴场景可能是景物描写,也可以是人的活动,那些地方写了?
明确 : 景物描写(1、16段)、参观者参观的画面(7—15)
小结:
可以看到写参观者的见闻,是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那么前面的段落就是新闻的导语部分。
4、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第7—15自然段,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自由朗读,并思考总结一下这些参观者究竟参观哪些地方?
⑴带问题自由读
问题:参观者参观了那些地方?
明确:(老师与学生一起快速总结并板书)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女牢房→灰砖房→长廊→绞刑地下室
以上10分钟
5、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看到作者在报道参观者的见闻时,有许多精彩的细节和精辟的议论,接下来,我们前后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并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谈谈你们认为那一个细节,或者是那一句议论最精彩,找出来并说出理由。(重点)
把全班分为两个组,一组讨论(7——11节),二组讨论(12——15节)
接下来进行小组展示:并让每个小组的中心发言人进行发言,让小组成员进行补充。(中心发言人在发言时应注意表达,比如:我们这个小组认为第八自然段当中的)
明确:
第8节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问题:为什么要把废墟和怒放的雏菊花组合在一起?
理由:
一边是残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对照式放在一起,这样的景象让人震撼。它是对灭绝人性的罪行的控诉,也同时也告诉我们:多么残暴的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人性与生命之花必将灿烂的开放。当然它也是对灭绝人性的罪行的控诉。
引导:
⑴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雏菊花在怒放分别代表什么?
明确:废墟是罪恶的见证,菊花是生命的象征
⑵两者比照式的放在一起象征什么?
明确:多么残暴的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人性与生命之花必将灿烂的开放
第7节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问题:作者写这些细节要表现什么?
理由:“默默”表明参观者的沉重的心情,“很快的望上一眼”表明参观者很清楚每一个地 4 方都很恐怖,但却不知道会碰上什么可怕的景象。“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表明当景象与眼前的事物联系起来的时候,参观者的震惊。
引导:
⑴默默写出了参观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沉重
⑵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又表现什么(看到那么多惨不忍睹的景象,这里表明了怎样的感情)?很清楚每一个地方都很恐怖,但却不知道会碰上什么可怕的景象,参观者的震惊,与沉痛。
第9节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问题:作者写这些细节要表现什么?
明确:表明参观者的害怕、惊惧、还因为遭受苦难的和施加苦难的都是和参观者一样的人,羞耻。
第10节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问题:作者写这些细节要表现什么?
明确:表明参观者的害怕、惊惧
第11节
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明确:这是纳粹为了从根本上消灭他们所认为的犹太等劣等民族,让他们从根本上灭绝,所实行的最没人性的措施。
注意:
以上可先分析第九节,其他的放在一块集体分析
正是通过描写这些参观者的神态表情表现了人们的情感,表明参观者的害怕、惊惧、愤怒还因为遭受苦难的和施加苦难的都是和参观者一样的人而感到羞耻和愤怒。从这样一个全新的视角表现他们的愤怒和控诉
第二部分
第12节、第13节
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尽。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问题:在这里作者突出的描写了这个姑娘的形象,“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作者通过这样的一位女孩要表达什么?
明确: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被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应该永远铭记纳粹的罪恶。
问题:我们把第12、13 节放在一块,望着注视着我们的死难者,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历史,走进了他们的身边,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作者说“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你想象一下,她要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他们是沉默着,他们在沉默中注视着我们,又好像在无声的向生者倾诉,倾诉他们的苦难,他们的悲剧,又似乎在无声中谴责、控诉。
引导:这里把11、12节放在一块,重点分析小姑娘
⑴你感觉这个姑娘是怎样的一个人?
活泼可爱善良充满梦想
⑵这样的人却被毁灭了,表达了什么?
明确:痛惜之情,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被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应该永远铭记纳粹的罪恶(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把美好的事物撕给人们看,这个小姑娘不就是美好的所在吗?然而这么璀璨鲜活如花的生命却是这样地被蹂躏,被践踏和被毁灭,表达了作者对以德国纳粹为首的集团的强烈的控诉和浸入骨髓的愤恨)第二个问题是个开放型问题,可自由作答。
小结:?
他们是沉默着,他们在沉默中注视着我们,又好像在无声的向生者倾诉,倾诉他们的苦难,他们的悲剧,又似乎在无声中谴责、控诉。
14节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⑴问题:为什么没有可以作为祷告的地方?
明确: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的,而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是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的。
引导:
⑴谁需要祷告?
有罪的人和无罪的人都需要祷告
⑵在西方祷告是为了什么?——忏悔、保佑
有罪的人是需要洗清罪恶,无罪的人是为了求得保佑。
⑶沾满鲜血的纳粹刽子手会祷告吗?无辜的人们能祷告吗?
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的,而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是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的
第15节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问题:“够了”表现了参观者什么样的情感?
对死难者的遭遇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对纳粹的罪恶行径的义愤填膺。
引导
⑴加上感叹号“够了!”
对纳粹罪恶的义愤填膺,对历史不再重演的期望。
注意:15分钟
小结:
这一节我们分析到这儿,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这里不只是一个记录者,也是一个参观者,他以他那深沉、犀利的眼光在注视着这一段没有人性和没有良知的历史,也注视着每 7 一个参观者,同样也在表达自己的震惊、沉重和愤怒。同时在默默地告诉我们要在对历史的回顾中铭记历史。铭记住400万人的生命的毁灭,铭记住那些失去生命的儿童、妇女、老人。带着沉重的心情走出历史,我们看到这样一幅图景(场景一和场景三):
⑴问题: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说“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联系上下文回答
明确:第二段(读)
这里的景象固然美好,却与他的历史不协调,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白花永远凋谢,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的愤怒和控诉。
⑵我们看到这三段其实饱含了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齐读这这三段
⑶其实这三段就是一首情感浓郁的抒情诗,你看我变化一下
在布热金卡
最可怕的事情是
这里居然
阳光明媚温暖
一行行白杨树
婆娑起舞
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
儿童在追逐游戏
在布热金卡
本来不该有
阳光照耀
不该有
光亮
不该有
碧绿的草地
不该有
孩子们的嬉笑
布热金卡
应当是个
永远没有阳光
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
因为
这里曾经是
人间地狱
在奥斯维辛
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这里
阳光明媚
绿树成阴
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⑷问题:读完这些我有个问题:这里为什么要写“儿童”,为什么不写人们的耕种,人们的忙碌,大人们的悠闲?
明确:儿童是天真的,他们不知道历史的沉重,儿童是世界的未来我们更应该在他们长大后告诉他们人类历史上曾经的罪恶,我们不仅要铭记住历史,更应当在对历史的反思中,9 呼唤人性与善良,呼唤良知和对生命的尊重,在孩子们,在每一位生者的心中播种下文明与自由的种子,播下善良与良知的种子,让人性之花、尊重生命之花在每一位生者心中绽放。
注意:15分钟
⑸我们看到文章的第16节和第一节,基本上是重复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再次点题,呼应第6自然段首句,这不仅使全文结构收尾圆合。“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呼应首段,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和平,幸福和和谐。
五、小结:
回到文本,我们看到作者以他浓烈的情感,独特的视角,精彩的细节为我们报道了奥斯维辛德历史,也正是这样,这篇作品在1958年获得美国新闻最高奖普利策奖。颁奖词是这样写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
六:作业:拓展延伸:(时间不够,可作为作业)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34万同胞被日本人残忍的杀害,时至今日,奥斯维辛式的罪恶仍未绝迹。为了不让悲剧重演,作为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应该对过去有着怎样的认识?又应该为未来做些什么?
明确:我只想说一句话,德国已经对自己的罪恶进行来真诚的忏悔,我们期待日本民族的忏悔。板书设计:
上公开课之前的准备与安排
第四篇:教学设计2
《鸿门宴》教学设计
一、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司马迁及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掌握《史记》等文学常识。②积累文言词句知识,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赏析文中的成语故事,2、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②分析鉴赏文中对刘邦、项羽语言、动作的描写,辩证地评论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
① 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性格原因。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①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展示人物性格特征。②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②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2、教学难点:
①从鸿门宴会坐次安排看风云突起。
②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教学设想】
《鸿门宴》相对浅显,且故事性强,因此可以学生自学为主。具体方案是设计成三课时,第一课时重在作家、作品的介绍,重在课文情节的梳理,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达技巧,重点是讨论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课后还可写成一篇短文。第三课时归纳整理文言知识,重在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现象,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句名言:“立志读尽天下书”,可人类有史以来,书籍浩如烟海,人穷尽有生之年是无论如何也读不尽的。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读书籍中的精品,举一反三,受益无穷。从这点出发,《史记》就很值得一读。
二、检查预习:
让学生把整理后的有关《史记》、司马迁及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在课堂上做相应的发言,并投影展示。评出最佳,教师最终点拨总结,多媒体展示。
1、关于《史记》
《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先生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2、写作背景: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三、学生复述原文,把准备好的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内容总结,思路梳理等作业投影展示,评出最佳,教师点拨。
《鸿门宴》全文共7段,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 第一部分(第1、2段)宴会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会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宴会前
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项伯夜访
刘项约婚
项王许诺
宴会中
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范增示意—项羽不应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项王款哙
义责项羽—项无以应
宴会后
沛公脱险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刘邦锄奸
故事情节:一张一弛,波澜起伏。
1.开端:无伤密告,项王发怒,范增浇油。战争一触即发。(一张)2.发展:项伯穿梭斡旋。刘邦张良对策,项王许诺。(一弛)
3.高潮: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剑拔弩张。(二张)项王赐樊哙坐,“樊哙从良坐”。(二弛)
4.结局:刘邦逃跑,张良留谢。无可奈何花流去!5.尾声:刘邦至军,立诛曹无伤。
四、课时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鸿门宴》这篇课文无论在基础知识方面上,还是在文章结构,思路梳理都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五、作业布置: ①再次熟读课文。
②预习文本中的有关刘邦、项羽的语言、动作描写 ③尝试评价文中的项羽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作业:
二、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1)讨论刘邦、项羽人物形象
刘邦: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谋善断。多谋机诈,很讲策略。见风使舵、能屈能伸、善于玩弄手腕。虚伪、善于推诿。果断。
项羽:缺乏政治远见,沽名钓誉,为人不忍,刚愎自用,不畏强暴,不用阴谋。
明确:答案不是惟一的,允许同学有不同认识,只要有理有据即可。项羽的“自高自大”可结合鸿门宴的座次来谈。
三、赏析评价人物形象
第一步:作者是如何刻划人物形象的?
要点:(1)在矛盾斗争中刻划人物。
提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围绕着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 态度展开。
(2)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提示: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是鸿门宴中最尖锐的矛盾,因此作者将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如刘邦的虚伪狡诈,项羽的直率粗犷。这一步应在分析项羽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点明四组人物的对照关系)第二步:如何认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可作背景介绍,以突出项羽性格的悲剧性。第三步:作者对项羽的评价如何?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母之中,三年,将遂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起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提示: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及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自高自大导致了他的悲剧。第四步:对手(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如何?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提示:刘邦善于用人,所以他成功了。而项羽正是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所以他失败了。可见能否善用人才对一个领袖人物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第五步:项羽本人又是怎样认识的呢?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第六步: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又是怎样?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明确:
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不轻言失败。应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由“壮士哀“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分析入手。
李清照:气势豪壮,令人敬仰。结合李清照身世简要点拨。
四、小结
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但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讨论分析人物,可引导学生争论。不同意见应允许保留。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应予鼓励。)
五、布置作业
结合《鸿门宴》的学习,联系古今人物对项羽的理解,将自已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写一篇人物评论。600字以上。
第三课时
一、基础知识总结:(学生完成)
1、正音:
①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②鲰(鲰,zōu,短小,浅陋)生说我曰 ③戮(戮,lù联合,一同)力 ④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 ⑤目眦(眦,zì眼角)尽裂
⑥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⑦彘(彘,zhì,猪)肩刀 ⑧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古今异义:
①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②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3、通假:
①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②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③要项伯(要通邀,邀请)④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⑤不可不蚤来(蚤通早)⑥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⑦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活用:
①名词用作动词
军霸上(驻扎)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不义也(合于义)
②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道芷阳间行(从小路道)
③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臣活之(使„„活)拔剑撞而破之(击破、打碎)
5、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③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无被动标志)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吾属皆为所虏矣
④省略句
为击(省介词宾语“之”)破沛公军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⑤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 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6、文中出现的成(熟)语: ①鸿门宴:比喻暗藏杀机或另有阴谋的宴会。
②秋毫不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③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
④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⑤彘肩斗酒: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二、基础知识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旦日飨士卒(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C.沛公起如厕(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而)
2、对下面加点人称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C)
①若入前为寿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公为我献之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
⑤项伯杀人,臣活之
⑥会其怒,不敢献 A.②④/①③/⑤⑥
B.④/①②/③⑤⑥ C.④/①②③/⑤⑥
D.③④/①②/⑤⑥
3、对下面句子中“为”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A)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若入前为寿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4、从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D)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11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121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1414此其志不在小 A.①⑦○12/②⑤○14/③⑧/④⑥⑨⑩○11○13 B.①⑦/②⑤○14/③⑧○12/④⑥⑨⑩○13/○11 C.①⑦○12/②⑤/③⑧/④⑥⑨⑩○13○14/○11 D.①⑦/②⑤/③⑧○12/④⑥⑨⑩○11○13/○14
5、从句式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B)A.此天子气也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亚父者,范增也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A)
(1)目似瞑,意(神情)暇甚
(2)项王受璧,置(摆设)之坐上(3)卮酒安足辞(推辞)
(4)此亡秦之续(连续)而(5)其意(目的)常在沛公也
(6)大礼不辞小让(谦让)(7)沛公起如(往)厕
(8)沛公则置(安置)车骑 A、(1)(3)(5)(7)
B、(2)(3)(6)(8)C、(2)(4)(6)(7)
D、(1)(4)(5)(8)
7、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项(A)
A、(1)因沛公于坐
(2)不如因善遇之 B、(1)故遣将守关者
(2)君安于项伯有故 C、(1)范增数目项王
(2)瞋目视项王 D、(1)沛公军霸上
(2)度我至军中
8、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同现代汉语比较,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1)约为婚姻(2)沛公居山东时(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5)将军战河北(6)而听细说(7)张良入谢(8)再拜献大王足下(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A、(2)(5)不同,其余相同
B、(3)(6)(7)不同,其余相同 C、(4)相同,其余都不同
D、全都不相同。
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A、①妇女无所幸
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B、①素善留候张良
②不如因善遇之
C、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D、①距关,毋内诸候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0、下列诗句和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C)
(1)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南弟子今尚在,肯与君王卷土来?(2)将军威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3)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身将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A、(1)项羽(2)刘备(3)杨玉环
B、(1)岳飞(2)刘备(3)王昭君
C、(1)项羽(2)曹操(3)王昭君
D、(1)岳飞(2)曹操(3)杨玉环
第五篇:教学设计2
PEP小学英语第五册Unit 6.In a Nature Park.B、Read and write.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本课句型:Are there any…in the…? Yes, there are./No, there aren’t.(2)能读懂对话,完成填充句子练习。
2、能力目标
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创造力,促其能用“There be…”句型介绍山村并描述其特征。
3、情感目标
在活动与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勇气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运用There be…句型介绍、描述自己的家乡。
四、教学准备
1、CAI课件。
2、单词卡片及挂图。
3、小熊猫卡片10张,作为奖品,激发学生兴趣。
4、录音机和录音带。
5、学生自备山村图片。
6、一张1.2m长的有竹林的自然公园效果图。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游戏法。
六、教学过程
Step1: Warming up
1.Sing a song: I Can Help.2.T:Good morning,children.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
Ss: It’s sunny.T: Yes.The sky is blue.The sun is shining.What a beautiful day!Let’s chant.Step2: Revision
T: What’s this ?(卡片)
Ss: Bridge.T: Can you spell it ?
S1: B—R—I—D—G—E.T: Great.课前唱支歌,营造一个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其积极性。由谈论天气,引出Let’s chant 里面是描述大自然的句子,为新课作准备。复习本单元的词汇,bridge, river, lake, grass, mountain , building等为下面的教学活动作了铺垫。
Step3: Presentation
(1)T: In my village there is a river.There are many fish in the river.There are many houses and bridges.But there are no tall buildings
(2)T: Are there any tall buildings in your village?
S1: No, there aren’t.T: Are there any bridges in your village ?
S2: Yes, there are.T: Ask and answer in pairs.Step4
T: Look at the pictures.This is Sarah’s village.This one is Chen Jie’s village.What’s in their villages?
S1: There are……
S2:There is……
用There be…句型自然引导入课题,讲解fish的复数形式及句型
There are no…….Are there any……?
让学生两两练习句型。
在黑板上贴上挂图,让学生用There be……说出图画中的景物。对表达好的学生奖励一个熊猫卡片。从前一步描述风景过渡到本课的教学内容,放录音,学生边听边读。课件显示问题,学生答对者奖熊猫卡片一个。学生在书写句子时,强调注意三点:句子开头大写,句子要有标点符号,词与词之间空一个字母的格子。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学会如何介绍、描述山村。
Step6: Practice
(1)T: Children , please take out your pictures of your villages.Ask a student to introduce and describe his village according to his picture.The others ask him some questions.In groups.(2)T: Children.Do we have a nature park in our Shiyan?
Ss: No.T: Do you want to have one?
Ss: Yes.T: A good piece of news for you.The government decided to build a nature park in Shiyan.Our mayor is holding a reception here.If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nature park, please ask the mayor.[小精灵儿童网站] Now welcome our mayor.S1: Are there any…?
S2: Is there…?
S3:……
Mayor: Oh , It’s time to Wuhan.Goodbye!
学生拿出自备的家乡图片。请一学生到台前介绍,描述他的家乡,其他同学向他提问:Are there any…?然后分组说练。这一部分是本课堂的重点,通过创设语言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趣味性、积极性把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设置一个真实的情境:
我市前没有自然公园,政府准备建一个自然公园,在台前放上自然公园效果图,市长正在召开记者招待会(请一女生当市),想知道
有关自然公园的同学请问市长。活动有两个目的:第一,巩固There be…句型;第二,为下一个游戏活动作铺垫。
Step6: Game
T: Look at the screen, please.What’s this?
Ss: A house.Yes, A beautiful house.What’s in it ? Guess.S1: Are there any…?
S2: Is there…?
S3: ……
T: Let’s go and have a look.(点击房门,屋子里出现熊猫)。
Oh, There are two pandas in the house.T: Is this house the pandas’ home?
Ss: No.T: Where’s their home?
Ss: The bamboo forest.T: Yes.Here is a bamboo forest
in the nature park.(指着自然公园效果图)
Boys and girls.Take out your pandas.(奖的熊猫卡片)
Let’s take them back to the bamboo forest , OK?
Ss: Good idea!
放CAI,出现一座漂亮的小房子,让学生猜房子里有什么。这个游戏让学生自主地运用There be…句型,更重要的是进行德育教育。在课件上打开房门,原来里面是两只可怜的熊猫。熊猫是我们的国宝,当今世界上仅存1000只,我们要保护好这些珍希动物。那么熊猫的家应该在哪里呢?(指着我市既将建的自然公园图),这儿有个竹林,号召同学们拿起手里的熊猫奖卡片,把它们送回真正的家里!
播放歌曲The Panda.学生边唱边把卡片贴在竹林上。
七、教学反思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本堂课是遵循以上原则,并结合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设计的。课堂教学以描述山村为主题,把There be…句型贯穿到整个课堂中。我在课堂中创设真实情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英语。
学生能介绍、描述山村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带山村图片,各自描述,其他同学提问,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趣味性、积极性,完成了一项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的任务型语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