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中 国 矿 业 大 学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自然地理与地质地貌
实习报告
学
院: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2015 年 8月
一.庐山地质地貌概况及形成原因: 庐山总占地面积50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地貌、地质剖面。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山麓郡阳湖滨.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及北美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对研究全球古气候变化和地质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以伸展构造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成了庐山地学景观的又一特征。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庐山孤山屹立,大构造巍峨壮观,小构造千姿百态。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十分出众,与世界标型变质核杂岩具有对比性,庐山南麓出露有25—18亿年前的早元古代“星子群”变质杂岩地层,载入了《中国地层典》。
构造运动、冰川侵蚀、流水三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复合地貌景观,是庐山地学上的另一大特征,它与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了庐山一幅雄、奇、险、秀的绚丽画卷,体现了庐山地学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了沉降的过程。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砂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降—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
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为最高。
二、实习时间:2015.08.22——2015.08.29 实习路线:
2015.08.22
庐山博物馆-> 芦林湖
2015.08.23
宾馆->三宝树—> 黄龙寺-> 黄龙潭 ->石门涧
2015.08.24
宾馆->庐山会议博物馆->别墅群->王家坡->诺娜塔寺->望江亭
2015.08.25
宾馆->大教堂
2015.08.26
宾馆-> 月照松林->飞来石->如琴湖->天桥->仙人洞 2015.08.27
宾馆->植物园->五老峰 2015.08.28
宾馆 -> 黄龙寺旁 2015.08.28
宾馆 -> 三叠泉
实习目的:
普通地质学野外教学实习是地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将《地质地貌学》、《地理学》等多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一次综合性教学活动。首先,它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习,是在学习了地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贯彻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释实际问题,增强感性知识。其次,是学生实际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理论来源于实践,对野外获取的第一手地质调查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综合、深化地理理论水平。
通过实习了解了关于地质现象及其解决问题;学会实测地层剖面、记录、描述观测点,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掌握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及冲刷形成河谷的过程;训练编写实习报告等。
通过本次实习地质实习学会有关地质观测的一些基本技能:
1、矿物和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与描述
2、用流水地质作用分析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地质体的产状
3、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放大镜、地质锤、海拔仪、GPS的运用
4、基本地层构造现象的识别、描述与初步分析 5、地质观测点的观测与记录
三、实习记录及内容:
时间:2015.08.22
星期六
晴 路线:庐山博物馆-> 芦林湖
芦林湖 二、三百万年前,庐山处于第四纪冰期,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冰窖,是当年庐山最大的屯积冰雪的谷地。1954年在此筑坝蓄水,于是高峡出平湖,青山绿水,山色倒影,相映成趣。为庐山添一胜景。毛泽东同志曾多次于湖中击水畅游。芦林湖是1955年建成的人工湖。水库堤上建有芦林桥,长120米,高32米,湖水面积200亩,两座彩色的湖心亭倒映湖中,湖上碧波映群峰,青山绿水,为庐山胜景添色不少。庐山博物馆
庐山博物馆,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牯岭东谷,芦林湖畔,九奇峰下。毛泽东在庐山期间曾住过的地方,人称芦林一号别墅。
别墅1961年兴建,单层平顶,中有内院,总面积2700平方米。1984年改成博物馆馆址。院内松柏交翠,花草争芳,环境幽静秀丽。
2015.08.23 三宝树—> 黄龙寺-> 黄龙潭 ->石门涧
黄龙潭 河谷断裂作用,水流自裂隙流下,是断层发育而成
石门涧
产状:倾向265°倾角60°
描述:石门涧箱状峡谷,是指谷坡直立,深度远大于宽度的峡谷。多形成于岩石坚硬且垂直剪切节理发育,河流快速下切的地段。石门涧本是一条冰川U型谷,冰后期由于冰川消融侵蚀基底岩石,加之砂岩中垂直剪切节理发育,被流水改造成了箱状峡岩。对面山为一背斜,枢纽处有一大断裂,近南北走向,河流直角拐弯;山体上有三条沟谷,其中相邻两条走向基本一致,而最深、流水最多的沟谷是大断裂所在。
鹰嘴石:
鹰嘴石是由于此处岩石非常坚硬,而周围岩石相对又比较软弱,岩石在断层,节理裂隙等共同作用下变得破碎,后期渐渐掉落,最后就剩下了那块坚硬的岩石飞突于空中,形似鹰嘴,故叫鹰嘴石.鹰嘴石在作为景区一大亮点的同时,也可能是危险所在,因为鹰嘴石的临空面非常大,一旦内部被压住的岩块被切断,比如受断层影响,或竖直节理裂隙的切割,就极易掉落,后果不堪设想.滑脱褶皱:
千佛峰滑脱褶皱较为典型,岩层在滑动中强烈变形,似乎杂乱无章,形态万千,好象有众多佛像坐在一座山峰上。一般滑脱褶皱越向上部的白由空间,褶皱变形越强烈。滑脱褶皱是在伸展应力条件下,岩层间沿润滑层产生浅层次拆离形成拆离滑脱正断层,断层上盘的岩层向下远距离滑脱并形成分布极不均匀的滑脱褶皱。
2015.08.24
宾馆->庐山会议博物馆->别墅群->王家坡->诺娜塔寺->望江亭
庐山顶端因处高空地带,加上江环湖绕,湿润气流在前进中受到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雨。所以,庐山雨量丰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达168天。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192天。更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没和变化莫测,给庐山增添了妙景。剪刀峡
描述:剪刀峡为一大断裂,走向为320°,周围有4条次生断裂,酷似剪刀状,故称为剪刀峡;主断层延伸很远,穿越公路一直向上。谷地由石英砂岩等构成,是罕见的第四纪冰川U形套谷。据李四光学说解释,这是由于冰川时期形成最初的U形谷,经流水冲刷、侵蚀,将两边河床上的岩石打磨、搬运后而形成的。
小天池
描述:小天池谷地属于宽谷之一,向东北方向倾斜,由大校场层长石石英岩组成,偶夹薄层石英砂岩,岩性软弱,容易侵蚀破坏。小天池为外动力作用沿纵向断裂和软弱岩性为基础的单斜构造谷地,为次生谷。
成因:褶皱隆起过程中,处于背斜构造轴部的天池地区,其走向与背斜构造轴向相垂直,周围西南、西北、东南三个方向上的断裂比较发育,分别形成与地质构造方向一致的具有反时针方向扭动的压扭性断裂和与地质构造方向垂直的张扭性断裂,构成一种网格状构造。这“一扭一张”,控制了天池及东、西小天池的外貌和走向,这种来自地壳内部的力量成为天池形成的内营力。而天池的真正形成,还得益于冰川作用的外营力。否则,这里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山谷或洼地而已。曾有两个说法:一是冰川成因说,是第四纪冰川刨蚀的冰斗演化形成的湖盆,因积水而成;二是寄生火山口成因说,说小天池是与天池主火山口同时喷发的小火山口,后来,积水演化而成了这宁静秀美的小天池。
2015.08.25
宾馆->大教堂
大月山水库位于庐山大月山北部,高程1240m,一面环山,三面为坝体,所倚山体是其水源补给源,共发现三股表面水流,山体植被茂盛名为防止土体流失奠定了一定基础。
该坝体为均质土坝,内坡面干砌石护坡,但其砌筑质量较差,护坡石经微风化,破碎程度较轻,但坡面却不均匀,有局部沉陷。外坡采用草坪固坡,为新植草坪,坝上路面为沙土路,存在大暴雨条件下坝体土体流失的隐患。
描述:芦林湖东侧冰碛泥砾剖面:该剖面是40——20万年前冰川消融的堆积物,由黄棕色泥砾组成,冰川漂砾与碎石混杂在一起,其中埋藏着冰川条痕石,熨斗石。同时,该剖面也是庐山第四季冰川遗迹的有力证据,剖面由两条冲沟汇聚成一沟谷。冲沟的成因:
1)冰川的冰劈作用使地表岩石发生破碎,再由冰川的搬运作用将破碎的岩石搬运走,从而形成小沟。
2)冰期结束后,水流的冲刷作用和下蚀作用不断磨损沟壁和沟底使得小沟的宽度和深度不断增加。
2015.08.26
宾馆-> 月照松林->飞来石->如琴湖->天桥->仙人洞 月照松林 在牯牛岭脊背间,倚靠东西两谷高处,由街心公园延绵到林间小道,便达此处。这里盘岩悬露,纵横叠置,嶙峋怪特,上下左右全是松树,夺空拔起,宛如一支浩瀚天兵集结,翠影婆娑,石壁上有陈三立题的“虎守松门”和“松涛虎啸”等石刻,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这里是观赏皓月的胜地。每当月中十五左右,晴空夜晚循松林路至此,望着那空玉轮般的月亮,就象一盏天灯,悬挂在银灰的松林间,显得分外优美宁静。飞来石
成因:
1. 泥石流 2. 冰川 如琴湖 天桥 描述:天桥上为一小型滑坡体,到顶部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滑坡舌、滑坡鼓丘,滑坡裂隙等显著特征。天桥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岩石内部充填了许多豆荚状石英脉(成因:正断层张裂形成),天桥临空面很大,所以为一特色景点。天桥下为锦锈谷,两者间有一走向为南北朝向的沟谷,流到锦锈谷时河流直角拐弯,沟谷两侧还有断层崖,在同一高层上经测得两翼岩性不同,一翼为石英砾岩,一翼为长石石英砂岩,并且测得产状倾角74°和75°,所以足以证明天桥处为一断层!锦绣谷是冰川U形谷,谷长约1600米,是110~90万年前冰川刨蚀作用的结果,后经流水侵蚀和崩塌作用,谷被改造成两壁呈悬崖状的嶂谷。天桥成因:经正断层切割作用后,山体下部份岩石变得很是破碎,又后期的长时间流水作用的冲刷,把底部掏空,形成极大的临空面,造就天桥。锦绣谷成因:a.剪节理使岩石破碎崩落后,后期冰川作用搬运。
b.锦绣谷为砂岩,软硬岩层交替。
c.南北、北东、北西方向的剪节理,而锦绣谷是东西方向,使得岩石破碎更为厉害。
d.又处在大断裂上,流水冲刷后形成沟谷。锦绣谷袭夺西谷: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西流的锦绣谷袭夺。证据是:
a.花径风口: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棕黄色沙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
b.天桥袭夺湾及裂点:在天桥裂点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绣谷)。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第一,裂点上溯不远;第二,西谷内由晚更新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明显的破坏。河流袭夺原因分析:
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流动。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东西向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所以不论下切后溯源侵蚀的速度均大于老河流,因此袭夺了东北流或西南流向的古老河流。
点位:狮子口悬崖
描述:狮子口悬崖因酷似一个张大的狮子口而得名。悬崖顶部植被茂盛,而崖壁则几乎没有植被,说明此处当时被一大断层近于直立所切割,从悬崖周围山体和岩层可以看出,这些山体本是一体的,并且处在同一背斜上,但由于被大断裂所切割,一部分山体沿着切割面向下滑落,发生错位,在背斜枢纽部分的岩石,因背斜的倒“八”张裂和大断裂的切割作用,岩石相当破碎,后期又被因断裂形成的沟谷的流水冲刷作用带走大部分破碎的岩石,所以呈现现在中间部分为一大沟谷,而几乎无山体,并且植被相当茂盛的原因。点位:N29°33'
E105°57'
海拔:980m
仙人洞 描述:仙人洞高深各约10m,洞上部还有不高的稀疏植被,岩层近于水平,其厚度不一。洞左壁为一竖直节理裂隙,右壁为三层岩层,上顶为岩层覆盖,洞内节理发育,呈现不同方向,使得渗隙水丰富。仙人洞发育在女儿城砂岩的岩壁上,处于虎背岭背斜的轴部附件,下为莲花洞断裂。从岩性上看,是巨厚的女儿城砂岩中夹有砂质页岩和千枚岩,而上覆岩层破碎,垂直节理发育,在冷热冻融层向地下水等外营力的长期作用下,软弱的页岩、千枚岩等侵蚀较快,向里凹陷,而女儿城砂岩则突出,久而久之,形成今日仙人洞。右侧产状:倾向40°,倾角10°;左侧倾向220°,倾角12°
成因:a.仙人洞处于背斜中段,由于背斜“倒八”张裂,向斜“顺八”张裂,节理裂隙非常发育。
b.洞左侧断层使洞壁形成剪节理.c.两组剪节理交叉将洞内岩体与母岩体分离.d.由于后期水流,冰川作用将分离的岩体冲走,即形成洞形.e.洞内泉水发育,加上山体中的水滴长期沿裂隙渗透,使岩层发生崩落.2015.08.27
宾馆->植物园->五老峰
点位:N29°32.954'
E115°58.759'
海拔1070m
植物园
U型谷
描述:第四纪冰川遗址--冰窖,直径约11米,呈碗形,内有清澈的泉水,冰窖底部有明显的被刨蚀的痕迹,为U形谷地貌。冰窖北西南三面环山,地势陡峻,谷内坡势平缓,并堆积有晚更新世的冰碛泥砾层。
成因:由于冰劈作用导致岩体崩解,而后期在冰川作用的搬运作用下,崩解的岩体被搬运走,从而留下琬状构造--冰窖.点位:N29°32.876'
E116°00.614'
海拔:1318m
五老峰
角峰 描述:含砾长石石英砂岩,灰白色;岩石节理先由构造运动形成,再由于冰劈作用使节理裂隙进一步张裂.成因:.由于冰川的刨蚀作用,物理风化作用使得岩石张裂,随着地理崩塌,山脊逐渐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状构造,即刀脊,刀脊交汇的山峰称为角峰.2015.08.28
宾馆 -> 黄龙寺旁 2015.08.28
宾馆 -> 三叠泉
点位: N29°34'
E116°01'
海拔 630m
三叠泉
成因:三叠泉在河流的溯源侵蚀、造山运动等地质作用共同作用下,地壳升降频繁,后期又由于冰川摩擦、流水冲刷而成。三叠泉是冰川在移动过程中,巨大的转折功能使得地质断层切割阶梯,也即循着冰川琢成三级“冰阶”,三叠泉的水由大月山、五老峰的涧水会合,从大月山流出,经过五老峰背,由北崖悬口注入第一级大磐石上,又飞泻到二级大磐石,再喷洒到三级磐石,形成三叠。
三.总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实习的日子我们收获了大学的课堂里没有的许多东西,学到了为人处世的许多道理与方法,学会了怎样学习,也学会了把一根警醒自己的惰性、使自己始终保持自强不息良好心态.我觉得收获真是非常的大。可能使我从家两点一式的生活所致,还有我对社会的渴望了解。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可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的铺垫,又哪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呢?经过这次实践,虽然时间很短。可我学到的却是我一个学期在学校难以了解的,就比如何与同学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于是在实习时我便有意观察老师们是如何相处的,而自己也尽量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再比如对困境的一种适应和敢于面对的良好心态,吃的差一些,睡的差一些,都并不是主要的,适应才是强者的生存之道.实习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环境的机会,通过庐山的这段实习,我受益匪浅,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认识到了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不在局限于书本,而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更深的了解的了自己的不足,该往哪个方向而努力,这些都是以前所部了解的。我想通过这次实习,我会认识到自己的更多不足,在学校的学习会更加努力,更加严于律己,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敢于实践,做合格的毕业生!这里也是我们初涉社会的开端,迈向美好而残酷的未来,我一直坚信自己的能力,即使人生路如顺德四通八达的公路,但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前进,永不言败!
第二篇: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一.庐山地理概况 1.1 庐山行政区划
图1-1 九江市地理位置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境内。整体而言位于江西省北部,频临九江市莲花县。而庐山中也有居民居住,且有牯岭镇等集镇坐落其中。就牯岭镇而言,其人口约有1.5万人辖芦林、长冲、日照、正街、窑洼、橄榄、大林、花径8个居委会和朝阳、胜利2个村委会。有南北两条登山公路,北经威家抵京九铁路九江站及长江大桥和市区;南经通远上105国道、昌九高速公路及庐山机场,可以说对于一个山水风景区而言其交通是相当便利的。地处高山,盛产茶叶。特产有石鸡、石鱼、石耳、云雾茶。牯岭镇是庐山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有仙人洞、花径、含鄱口、锦绣谷、三叠泉等众多景点。
1.2 庐山地理位置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 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长江,南临鄱阳湖。
图1-2 庐山的整体卫星图像
图1-3 庐山整体卫星图像,呈肾形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1.3 庐山基本地理,地质特征
庐山山体呈纺锤形,面积302平方公里,最高峰汉阳峰高1474米。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且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带。庐山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加上有山,有水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就山的形成来讲,其属于地垒式断块山,故庐山多悬崖峭壁。总体来讲是由三个背斜,两个向斜构成。而山的北部多以沉积岩,包括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组成,故整体较平缓,多亿褶皱地貌为主。而山的南部多以变质岩为主,山体较为独立,陡峭,以断裂构造为主。所以在庐山庐山整体地层年代复杂,太古代至新生代都有地层分布,而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都很丰富,故庐山是很好的地质考察点。另外庐山对于我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四光正是在这里发现了许多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如冰川漂砾,冰谷,冰窖等这在后面会详细讨论。从而驳斥了国外认为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理论。
二.实习路线与观察点概述
2.1 第一天行程(2012年6月18日)行程:驻地——庐林湖——庐山地质博物馆——黄龙寺(三宝树)——黄龙潭——乌龙潭 天气:小雨转阴,有雾。2.1.1庐林湖
图2-1 烟雾环绕的庐林湖 图2-2 风和日丽的庐林湖(非现场摄像)
坐标:E:115°58′4.0″,N:29°33′10″,海拔981米。
庐林湖是我们达到庐山后所观察的第一个观察点。根据学习与观察我们得知,庐林湖是一个冰斗湖,长约1300米,宽约750米,深约70米,本是一个冰窖,后期冰坝被冲毁,后来人工修建了一水坝。并且根据研究是庐山在第四纪冰期时最大的冰窖,并在其内部发现了冰川纹泥。大量的囤冰使得其深度大大加深。从而在冰期过后冰雪融化形成这样一个湖。其三面峭壁,内部积水,也符合其为一冰斗湖的特点。在庐林大桥的另外一侧,有一个小型水坝。这里可以看到非常陡峭的峡谷,充分体现了庐山上部宽谷,下部峡谷的特点。另外这里植被丰富,以常绿阔叶与常绿落叶混交林为主。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2.1.2庐山地质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主要是参观了庐山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地质特点。在其地址博物馆内,存在许多庐山第四纪冰川存在的证据。我们的主要参观地点就是当年毛主席在庐山办公避暑所待得庐林一号别墅。现在已被改造成庐山博物馆。里面有庐山的地质地貌的介绍,但更多的是庐山对于当年中国特殊的政治地位。对于庐山政治文化上的偏重较多。博物馆的展品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清代画家许从龙历时6年所绘制的《五百罗汉图》。原画共有200幅,几经战乱,只剩110幅,后经多方搜集又找回两幅,现共有112幅,大都存放在博物馆内。只有一幅由南京博物馆保管。博物馆内还展出历代名瓷中的精品,有汉代的青瓷、唐三彩、宋影青瓷、明青花瓷、清逗彩瓷等等。这里充分体现了庐山丰富的文化历史气息。
图2-3 “芦林一号”别墅现已改名为庐山博物馆
这里的地质博物馆有很多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有一个展柜便陈列了作为庐山第四纪冰川存在证据的冰川漂砾(见图2-4)。其有一个房间让我们看到庐山的模型(见图2-5)。使我们了解了庐山大致的地貌。另外还有庐山古板块的构造模型以及变质核杂岩的构造模型。其中还有许多庐山的岩石标本,我们发现其多以变质岩,沉积岩为主。这个博物馆给了我们机会去了解庐山的人文,地质等各种知识,使我们的脑海中对庐山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
图2-4庐山博物馆的冰川漂砾标本 图2-5 庐山博物馆内庐山全貌模型 2.1.3黄龙寺
坐标:E:115°57′46.6″,N:29°33′10.0″,海拔908米。
黄龙寺这里是一个人文景点,是我们路过的一个观察点。在其寺前有三棵年岁非常古老的树,当地人称为三宝树。我们在从地质博物馆行走至黄龙寺处时,我们看到了很多常绿针叶林,树木非常高且茂盛。可以说在这里是一个感受庐山自然气息与人文气息绝佳之地。而三宝树是相当古老的三棵古树。其中一棵银杏树据说已有1500年的寿命。这可以说是代表着庐山文化与生命力的三棵古树。2.1.4 黄龙潭 乌龙潭
黄龙潭坐标:E:115°57′35.4″,N:29°33′12.3″,海拔817米。乌龙潭坐标:E:115°57′39.2″,N:29°33′17.21″,海拔837米。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黄龙潭,乌龙潭本是两个景观,但是由于其形成原因相似。并且距离相隔也不是很远,故放在一起描述。其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地层断裂从而形成小瀑布。
图2-6 乌龙潭 图2-7 黄龙潭
2.2 第二天行程(2012年6月19日)
行程: 驻地——水电大坝——大天池——龙首崖——仙人洞——锦绣谷——如琴湖——花径公园——街心花园。天气:小雨转多云。2.2.1 水电大坝
坐标:E:115°57′17.7″,N:29°33′13.8″,海拔804米
这个观察点我们主要观察到庐山上面宽谷,下面峡谷的地貌特征。这里可以清楚的观测到庐布山的峡谷地貌。并且能观察到其与庐山的地层走向是一致的。
图2-8 庐山电站大坝 图2-9 电站大坝附近地貌
由图2-9得知,这里的植被多以阔叶林为主,这是这里海拔较低的原因。因此这一路下来我们得以看到由针叶林向阔叶林转变的过程。其水源主要来自于东谷,庐林湖,大校山谷底,属于背斜的一部分,有引水管引向山脊发电站。2.2.2 大天池
坐标:E:115°57′3.5″,N:29°33′37.0″,海拔878米。
图2-10 大天池入口处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大天池是由流水的冲击从而形成一个湖穴。而又由于地下水的补给使其常年水位稳定。其形成与维持的原因与小天池相同。2.2.3 龙首崖
坐标:E:115°56′58.6″,N:29°33′33.9″,海拔842米
龙首崖其崖顶至崖脚呈方柱形,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垂直节理的风蚀风化,断裂。再加上崩塌与流水的长年侵蚀,从而形成了一孤崖拔地而起的壮观美景。
图2-11 龙首崖附近陡峭地貌 图2-12 龙首崖
2.2.4 仙人洞
坐标:E:115°57′30.6″,N:29°33′56.3″,海拔959米。
仙人洞据说是吕洞宾修炼成仙的地方。是一个由砂崖构成的岩石洞。因其形似佛手,故名佛手岩。就其形成原因,是其山体岩性不同且产状近乎水平,使得差异风化风化及山水长期冲刷,慢慢形成了这个高达7米,深逾14米的佛手岩。并且在其中能够看到明显的石英脉。
图2-13 仙人洞
图2-14 仙人洞附近道家寺庙
2.2.5 锦绣谷
锦绣谷险峰坐标:E:115°57′43.4″,N:29°34′9.8″,海拔997米。锦绣谷天桥坐标:E:115°57′50.9″,N:29°34′10.2″,海拔 1021米。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图2-15 锦绣谷风景 图2-16锦绣谷陡峭的悬崖
锦绣谷是一个风景优美,又比较狭窄险峻的峡谷,又被称为窄谷或丈谷。因第四纪冰川作用,锦绣谷这块面向西南的山间凹地,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山谷。在这里能够看到很多明显的X型节理。另外在这里还有有天无桥的锦绣谷天桥。在天桥我们可以看到河流的袭夺现象,即溪谷的河被锦绣谷河流袭夺。
2.2.6 如琴湖 花径公园 街心花园
如琴湖坐标:东经115度57分50.2秒 北纬29度34分5.6秒 海拔1026米。花径公园坐标:东经115度58分0.5秒 北纬29度34分4.4秒海拔1023米。街心花园坐标:东经115度58分49.9秒北纬29度34分21.6秒海拔1094米。
这三个地点因为距离接近切都是第四纪冰川存在证据的地点,故放在一起描述庐琴湖与庐林湖成因类似。在第四纪时期冰川都是一个冰窖。而花径公园则有一块巨大的冰川漂砾,这将在后面具体描述。街心花园则是典型的冰川V型谷。以上三处地点都是庐山村在第四纪冰川的证据。
2.3 第三天行程(2012年6月20日)行程:含鄱口(含鄱岭,太乙峰)——植物园。天气:多云。2.3.1 含鄱口
图2-17(a)含鄱口美景 图2-17(b)站在太乙峰上含鄱岭 图2-17(c)含鄱岭入口
含鄱口门口坐标:E:115°58′47.7″,N:29°32′50.2″,海拔1122米。太乙峰坐标:E:115°58′54.1″,N:29°32′47.0″ 海拔1129米。
在含鄱口不仅能够看到庐山陡峭壮丽的山岭,而且可以看到庐山的最高峰汉阳峰,也可以看到十分著名的五老峰,如果天气好还可以看到山脚下的鄱阳湖。在含鄱口有一个十分陡峭的金字塔形的山峰,名叫太乙峰,其是一个由于冰川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冰川角峰,也是庐山十分典型的冰川角峰。而一旁的含鄱岭则是一个典型的冰川刃脊。2.3.2 植物园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庐山植物园是一个让人了解庐山各种丰富植被的好去处。这里不仅有庐山大多植被的样本,也有在温室里培养的一些庐山气侯下不能生长的植物。在这里我们发现这里地势较为低洼,据老师介绍这里在第四纪冰期也是一个囤冰的场所。
2.4 第四天行程(2012年6月21日)行程:驻地——三叠泉。天气:晴转多云。2.4.1 三叠泉
坐标:E:116°1′39.1′,N:29°33′58.6″,海拔862米。
虽然第四天只去了这一个点,但是这足以使我们筋疲力尽。三叠泉上下共有六千级台阶,并且景点入口离驻地也有5,6公里,因此这趟路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到达以后我们还是被三叠泉美丽的景色所吸引了,体会到了庐山瀑布的美。
在青莲涧U型谷与九叠谷的交汇处有一个长达120米的阶地。因为九叠谷也是一个冰川U型谷,因此这个阶地由三期冰川阶地叠加而成,后又经流水侵蚀加深了阶地的高度就形成了庐山十分美丽的三级瀑布三叠泉。
图2-18 三叠泉美景 图2-19 前往三叠泉路上的悬崖峭壁
2.5 第五天行程(2012年6月22日)
行程:驻地——小天池——湖口县。天气:小雨。
2.5.1 小天池 湖口县
小天池与大天池相似都是地下水补充导致。而我们在湖口县主要是在一个码头参观了鄱阳湖沿岸,因为天气不好所以都没有久留。
三.庐山地质特征 3.1 庐山的岩石与地层
3.1.1 庐山的地层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本区地层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节为界,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由出露前震旦纪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交流纹岩组成,因受风化,故呈圆浑状,北部出露震旦系统南沱组。3.1.2 庐山的岩石特征
就庐山的不同区域来讲其东部主要是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西面主要是硅质灰岩,它是沉积岩的一种,具有隐晶质结构,形成时期大概是志留纪;而庐山的北面主要分布的就是沉积岩。
就岩石的总体分类来讲,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沉积岩和变质岩。沉积岩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其中,砾岩最为常见。在环湖路的芦林冰碛泥剖面中,砾岩居多,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图3-1 冰渍泥剖面有大量的砾岩
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3.2 庐山的地质构造
庐山内的褶曲,有背斜及向斜两列,排列由北向南是:大马颈—虎背岭背斜;牯岭向斜;大月山背斜;三叠泉向斜。不论背斜或向斜均作NE走向。它们奠定了庐山的地质基础。
主要断层有二组,其中一组NE走向的有:①莲花洞正断层;②好汉坡正断层;③大月山正断层;④庐山垄正断层;⑤红石崖逆断层;⑥温泉正断层。另一组NW走向的有:⑦息肩亭逆断层;⑧九奇峰逆断层;⑨仰天坪正断层。
其中最主要的有二列:即北侧的莲花洞正断层和南侧的温泉正断层。二者将庐山包围,成为庐山断裂上升的主要机制。
3.3 外动力地质作用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在含鄱口可以观察到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产物高岭土。另外庐山各个风景的形成都是离不开流水侵蚀,风力侵蚀的作用的。例如三叠泉的形成就有流水加高阶地的作用。
3.4 庐山的地质发展史
在绵长的地质岁月中,庐山地区经历过三大不同的地质历史发展阶段。首先实在2500-800百万年。庐山地区本是是一个海槽,在1800百万年前海槽受到挤压而封闭,使其中的沉积岩、大山岩产生强烈变形变质,构成了陆壳结晶基底。1800-1000百万年演化成“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在850-800百万年,火山岛弧与大陆板块碰撞造山,使海水中的沉积岩及火山岩产生强烈的变形变质,构成了大陆褶皱基地,在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伴有的规模花岗岩浆侵入及火山喷发。这在学术上成为大陆地壳形成的海洋发展阶段。
其次是在800-200百万年,本区地壳活动明显减弱,西日的山脉风蚀已尽,变成了广阔的表陆浅海,海水中出现了大量动物群,200百万年前,地壳受到挤压上升成陆地,海水一去不复返。这称为地台陆表发展阶段。最后是盆岭构造发展阶段即从200百万年前至现在。,地壳活动性又再次明显增,强以断裂,岩浆活动强烈,盆岭山岭,相间为特征。96-65百万年,本区地壳处于强烈伸展拉长状态,产生了一条巨大的低角度住拆离断层,将古鄱阳湖底下15-21千米处的深变质岩撕拉到地表,形成了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古鄱阳湖盆地。65-23.3百万年,产生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四周下陷成湖。23.3-3百万年,庐山断块山快速上升,当三百万年第四纪大冰期到来之时,庐山已是一座雄伟高大的断块山。
四.庐山地貌特征 4.1 构造地貌特征
4.1.1 褶皱地貌
单面山:背岭,五老峰 背斜山:月山背斜山
背斜谷,向斜谷:东谷—莲谷,王家坡谷 向斜山:女儿城,牯岭单斜构造的猪背岭
褶皱地貌部分观察点介绍:
五老峰单面山:它是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南翼因断层落于山南,峰高1358米。岩性为大月山粗砂岩。
大月山背斜:向东北,是倾伏背斜,尤其是向西南有明显的倾伏,背斜部位岩性坚硬,因而形成背斜山,且受构造控制。
王家坡:位于小天池到长岭一带它不仅是一个向斜谷,也是一个典型的冰蚀地貌,是第四纪冰川的产物。
东谷:受牯岭向斜控制,位于女儿城北侧。它与莲谷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峡断层的错动影响,故使东谷向西南倾斜。4.1.2 断裂地貌
庐山的断裂地貌也是很多的,由于第四纪以来,庐山主要沿东南侧的温泉大断层和西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强烈抬升,下盘上升形成陡峭的断层崖,最高处达1000米以上,阶梯状断层崖也发育的相当完好;压性断裂谷深窄一线令人窒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息,悬崖绝壁,蔚为壮观。而现在的庐山仍然处于断裂上升运动中。断裂地貌部分观察点举例: 龙首崖(见图2-12):在天池寺附近,形似两块巨石,一块直立,深不见底,一块卧其上,直插天池山腰。是典型的断层陡崖地貌。
虎背岭断层崖: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其北翼断落而成。
五老峰断层崖:因庐山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1000米,向东北向递降。断层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图3-2 五老峰全景
4.2流水地貌特征
4.2.1宽谷
多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并与向斜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如小天池、莲谷—王家坡、西谷、东谷、大校场谷、七里冲等宽谷。部分宽谷观察点介绍:
王家坡:位于小天池到长岭一带。是一宽谷地貌。
东谷:受牯岭向斜控制,位于女儿城北侧,是以向斜构造和软弱岩性为基础的向斜谷地。
西谷:在虎背岭与牯岭之间,是以纵向断裂和软弱岩性为基础的单斜构造谷地,发育在南沱组(Zy1 n21)长石石英砂岩、偶夹薄层石英砂岩,岩性软弱的次成谷地。4.2.2峡谷
流水侵蚀地貌部分观察点举例: 石门涧:位于庐山西侧,部分河段迂迥曲折,成为深切河曲,刻入山体300-600米,五千米水平距离内下降800余米,沿途有黄龙潭、乌龙潭瀑布(海拔800米)、石门涧瀑布(海拔550米)构成梯级瀑布悬挂在陡崖之上。且石门涧面对峰崖,隔涧耸立,结成危楼险阙。最窄处的“小石门”,两崖之间仅存一缝,游人入“门”须侧身才能通过。是典型的狭谷地貌。
三叠泉谷底:位于七里冲——青莲寺宽谷下游,谷壁悬崖直立,深切300-650米,止谷口水平距离360米,落差440米,并形成著名的三叠泉瀑布。除此之外还有剪刀峡,锦绣谷等。潜蚀洞:仙人洞(具体介绍见2.2.4)。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河流袭夺现象部分观察点介绍:
锦绣谷袭夺西谷: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向南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西流的锦绣谷袭夺。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因为裂点上溯不远,且西谷内由晚更新世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尚未受明显破坏。
三叠泉河袭夺七里冲:原来的七里冲向北流,在三叠泉附近被向南流的三叠泉河袭夺,河流成直角拐弯,河流袭夺后,裂点向七里冲上溯了2Km之远,河流下切深度达150-300多米。
东谷支流袭夺大校场河:该小河切穿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南西流入芦林盆地的,现改向北西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河流袭夺发生的原因是在自然界中,相邻几个水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总有一个水系发展成为主水系。其侵蚀活跃,下切较深,使其支流的溯源侵蚀和侧向侵蚀也较为强烈,甚至切穿分水岭,夺取分水岭另一侧位置较高河流的河源段。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由新构造运动等非河流因素引起的河流袭夺,称为被动河流袭夺。
流水溯源侵蚀下切:黄龙潭、乌龙潭、三叠泉。
这三处的统一特点就是都由于高度差的原因形成了瀑布,从而为溯源侵蚀形成了基本的条件。4.2.3山地夷平面
庐山山上和山麓均存在夷平面,后由于地壳上升,地面遭受侵蚀切割,夷平面面积不断缩小,大约被侵蚀了90%左右。但是夷平面在现在仍然分布广泛。其中,仰天坪、牯牛岭一带存在比较典型的夷平面。夷平面的变形说明了第四纪以来庐山及山麓的不等量上升。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体的侵蚀与水流的作用会导致夷平面面积的进一步缩小。4.2.4阶地地貌
峡谷中第一级平台不发育或已破坏,宽谷中第一级平台不明显,在峡谷和宽谷中一般只存在第二、三级平台,但在峡谷与宽谷的过渡地段发育了第一级平台,如东谷的下段形成V字形谷地,两侧残留有第一级平台。
4.2.5裂点:
庐山地区的裂点根据成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为旋回裂点,二是构造裂点,三是岩性裂点。
旋回裂点:由于庐山第四纪山体抬升,山麓河流的基准面相对下降,山间河流复活溯源侵蚀河床下切形成的。如大校场谷地裂点。
构造裂点:是河谷下切中遇到横截河谷的断裂或节理密集带造成的裂点,由于此种裂点波折落差大常形成瀑布叠水。如三叠泉瀑布、王家坡瀑布等等。
岩性裂点:是由于河谷上下段的岩性软硬不同形成的,也可以形成叠水瀑布,如秀峰的龙潭瀑布等。
4.3冰川地貌特征
4.3.1侵蚀地貌
U形谷:如王家坡U型谷,其底部的左边形成河流,但右边却没有河流,这正好成为冰川存在的又一证据。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冰斗湖:庐林湖,如琴湖等(详见2.1.1)。
冰川T字型擦痕:花径公园飞来石,上面有冰川运动造成的T字型擦痕(详见4.3.2冰桌介绍)。
冰川角峰:因冰雪侵蚀作用形成的金字塔形的山峰称为角峰。太乙峰是较为典型的冰川角峰,峰体苍劲,挺拔峻峭,构成特有的孤峰地貌。
刃脊:是指平行发展的两冰斗分水岭变得越来越窄形成像刀刃一样的山脊。如含鄱岭便是典型的刃脊。其呈东北—西南向延展,长达1250m刃脊标高1286m,山脊如刀既仄且陡。4.3.2堆积地貌
冰川泥砾:如芦林冰碛泥砾剖面,其是40—70万年前冰川消融的堆碛物,冰川漂砾与碎石混杂一起,其中埋藏的冰川条痕石,熨斗石,均是研究冰川成因的有力证据。(见图3-1)
冰桌:俗称飞来石,约在40—20万年前,在西谷冰川U形谷兼冰窖中,一块巨大的冰川漂砾先落入谷底,随后又有一块冰川漂砾突兀而架其上形成“冰桌”。
冰川漂砾:在庐山地质博物馆就存在着冰川漂砾。见图2-4及4-1。
冰窖:庐山植物园地势低洼,其在第四纪冰川时便是一个冰窖。庐林湖,如琴湖也是囤冰的场所。同样也是第四纪冰川时期的冰窖。
图4-1 庐山博物馆陈列的另一块冰川漂砾 图4-2 飞来石即“冰桌”
4.4鄱阳湖湖岸地貌特征
4.4.1鄱阳湖基本特征和成因
鄱阳湖的演变:鄱阳湖区第三纪时是一巨大盆地。喜马拉雅运动时,西侧断裂上升为庐山,东侧陷落为鄱阳湖入江水道。第四纪时,今鄱阳湖区再度下沉。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全新世冰后期海浸时,沿江平原洼地和鄱阳湖区潴水成湖即古彭蠡泽。古长江在今长江以北鄂、皖两省的龙感湖、大官湖一带穿泽东下。古赣江纳江西诸水,经湖口沿今长江东流,在彭泽以下汇入古长江。此后,长江南移夺赣江古道,彭蠡泽淤积。长江分泽为南、北两水域,北部水域为今湖北、安徽间诸湖泊,南部水域即鄱阳湖。
鄱阳湖的基本特征:鄱阳湖为中国的第一大淡水湖,面积3960km2,外形像一只歪把的葫芦。鄱阳湖的水位变化很大,夏季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开阔;冬季是枯水期,水位下降,洲滩裸露。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4.4.2在鄱阳湖大桥处可观察到湖岛(鞋山),湖蚀崖,湖蚀平台,湖湾,湖岬 以下介绍主要的几种湖滨地貌:
图4-3 鄱阳湖景观
湖岬:这里波浪作用力最大,侵蚀作用很强,湖湾处波浪作用小,沉积作用强,致使岸线向着平直的趋势发展。
湖蚀崖:鄱阳湖的湖泊水位变化很大,在低水位时,湖岬部分出露沿湖蚀崖分布的狭长型湖滩;在高水位时,湖湾部分的换会受到湖浪的侵蚀发育低矮的湖蚀崖。有时湖蚀崖被水冲开,剩余的部分矗立在湖边形成湖蚀柱。这些湖蚀柱主要是由坚硬的基岩或质地坚硬的网纹红土构成。
湖蚀平台:波浪对湖崖底部不断冲刷掏蚀,形成湖蚀穴,导致陡崖逐渐崩塌,岸线逐步后退,同时由于水位相对平稳,波浪长时间作用,形成了湖蚀平台。若水位不稳定或间歇性稳定,则可能形成拥有多重阶地、平台的湖蚀平台。(见图3-12 湖蚀平台、湖蚀柱形成示意图)
4.5长江九江段河流地貌及九江平原的地貌特征
张家洲的形成:张家洲位于下游分汊河床处,形成原因主要是受鄱阳湖湖水的顶托,使江水减速,泥沙沉积形成。此外,还有部分人为原因。
九江98年长江溃口:此岸段位于长江的凹岸,长期以来受到凹岸主泓线的冲刷侵蚀,岸线不断南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五.气候、土壤、植被和地下水特征 5.1气候
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湿润季风气候区域,其气候状况受大范围气候制约,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与山下同纬度的九江、星子平原地区相比,又具有东亚季风控制下的独特山地小气候特色。
5.2土壤
基带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黄壤,另外由于人为的作用,形成了适合耕作的水稻土。海拔400m-900(800)m,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发育着一种具有明显富铝化特征的山地黄壤;在海拔900(800)m-1100(1200)m的区域,气候温暖湿润,发育着既有山地黄壤性质、又具有山地棕壤性质的山地黄棕壤;海拔1200以上的地区分布着山地棕壤;山地顶部由于气温低、风速大,草类易生长,形成了山地草甸土;局部洼地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山地沼泽土。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5.3植被
庐山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缘,并且水热状况随山体高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形成了庐山垂直地带性植被的分异。下面叙述垂直带植被的主要种类组成:
5.3.1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基带):
600——800m以下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代表树种有大叶栲、石栎、青冈栎、小叶青冈栎、樟以及甜槠等常绿乔木树种,灌木层代表植物有杨桐、厚皮香、油茶、马银花、天台乌药等种类。5.3.2 山地暖温带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
分布范围是南坡海拔800-1100m,北坡600-900m。乔木层代表有青冈栎、小叶青冈栎、甜槠、天竺桂等常绿乔木种类以及茅栗、化香、四照花、灯台树、枫香等落叶种类。灌木层代表种有柃木、马银花、天台乌药、杨桐、厚皮香、油茶、等常绿种类以及映山红、山胡椒、钓樟、蜡瓣花等落叶种类。5.3.3 山地温带落叶林:
分布在庐山南坡海拔1100m以上,北坡900m以上。乔木层代表有茅栗、四照花、灯台树等等,灌木层代表种有满山红、映山红、胡枝子等等。
5.4地下水
大小天池,是庐山地下水研究的绝佳场所。详情见2.2.2。
六.总结与感想
图6-1 我们的班级合影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为期5天的庐山实习结束了,我们在这里的几天可谓是收获颇丰啊。不仅能够把已经学过的的书本知识结合实际加以运用,是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纯熟,也使我们的身心更加亲近于自然。使得平时待在都市中生活惯的我们能够感受到平时感受不到的自然的气息,更加重要的是,平时缺乏锻炼的我们也得到了充分的机会去动动懒惰的身躯了。另外,这次的实习使得我们平时没有机会了解的同学增加了相互了解的机会。总之这次实习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也让我们被城市现代气息所深深影响的九零后去掉了些浮躁,多了些耐心与沉稳。
可以说去庐山的吃住条件不是很好,毕竟我们这一代从小都好吃好喝的供着。到达驻地之后先是一阵抱怨,但是每每从山上下来之时,都想好好吃一顿,好好睡一觉,因此这在不知不觉中磨掉了我们或者只说是我从小养下的坏习惯,在以至于耐性上得到提高。这也是一个人所应具有的品质。在平时学校中对于宿舍的抱怨以及食堂的不满早当时看来是多么的可笑。另外,每天密集的行程使得我们不能轻易喊累,记得在下三叠泉的时候。我们最后都累的四肢齐用了,在路上遇到缆车站纠结了许久,最后还是坚持爬下去了。这一路下来,流了许多汗,湿了很多衣服,但是我们的能力,无论是意志力还是体力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庐山的这次实习本质还是想要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我们的主题是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实习。这一路上有赵老师在每一个观察点认真细心的讲解,也有同学们用GPS定点,记坐标,用罗盘测岩石的倾向。每每遇到我们应该掌握的地质现象,老师都会认真讲解其类型,成因,性质等等信息,使得我们在书本上学习过的东西更加清晰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在这一路上,我们观察了庐林湖,了解了其是第四纪冰川时的一个冰窖。又看了冰川剖面,发现了很多砾石。又在锦绣谷看到了十分险峻的山峰,以及很多X型节理。如此多的观察点,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还有,就是这次整个庐山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一个班的同学互帮互助,大家团结一致,一起克服了很多的困难。例如,我们寝室一个同学在路上不小心滑倒,在一个山坡上,胳膊等多处都划伤了。还好他反应灵敏,没有受到太重的伤,这是值得我们庆幸之一,第二便是在他划伤后,我们几乎每个同学不是帮助他拿东西,就是帮他上药,亦或是加以语言上的祝福安慰,可以说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班的凝聚力啊。
最后就是要感谢一下陪伴我们实习的几位老师。他们不仅要带领我们前进,还要为我们讲解知识,晚上还要去查看我们是否平安就寝。这几天他们过的远远比我们辛苦,在这里要向他们表示真挚的谢意。
七.附录说明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因此有一部分都是参考网上以及课本的知识,也能给自己的语言加以整合而成的。参考的资料主要有百度百科,一些外校同学的实习报告,以及课本的概念等。另外大部分的图片来源主要是班里同学的现场摄像,由于我们水平不是很高,再加上天气等因素,多少有些不完美。还有一些图片,截图主要就来自谷歌地图,百度图片等截取。再此向提供我以完成实习报告的同学,老湿,以及各个网站,以及网上资料的编纂提供者表示真挚的谢意。
第三篇: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
实习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时间:2012.8.26——2012.9.1地点:江西庐山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印证书本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掌握地貌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学习运用罗盘测试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线、倾斜线、倾角等)、目标物体的方位、走向;3.认识庐山地区山地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认识庐山的地层及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
二、实习工具:
罗盘、铁锤、Ph试纸、医药包等。
三、指导老师:
四、实习内容:
(一)庐山自然概括
庐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江西省九江市南部,西北滨临长江,东南临鄱阳湖,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形态呈肾形,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
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
(二)分述
时间:2012年8月27日,天气晴转多云,地点:毛泽东诗词苑,沿路经过芦林湖,庐山博物馆等。在庐山世界地质公园里我们了解到庐山地区地层与分布的知识。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走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呈肾型,中部宽向东北是西南逐渐收窄。山体内的褶皱、断层、个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另外还有冰川形成地貌。
地层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节为界,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由出露前震旦纪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交流纹岩组成,因受风化,故呈圆浑状,北部出露震旦系统南沱组。
时间:8月28日,早晨浓雾蒙蒙,随后依旧晴阳高照。实习地点有:大校场谷口、大校场谷底。
1、在芦林湖旁的大校场谷口,我们认识了岩石,学习了剖面描述和岩石剖面手绘法。大校场口的主要岩石类型有砾岩,是山洪堆积形成的岩石种类;还有次成岩类的长石砂岩和石英砂岩。
为了查明岩性、层序、厚度、沉积特性、含矿层位等内容,我们需要学会测制地质剖面图。地质示意剖面图绘制按以下步骤:
①绘制地形剖面图
②绘制地质界线和岩层
③在图上注记比例尺、图名、位置、主要地物标志、岩层产状、地图方向要素等。另外还要了解岩石的颜色,质地组成、砾石磨圆程度、大致形成年代等。
大校场谷地上更新流堆积层剖面示意图如下:
2、沿着山路,我们来到了第二实习地点大校场谷底。这里我们认识了网纹状砾石层,砾石颜色为红色,形成时期为中更新时期,其构造为剪切节理;基岩为女儿城砂岩;此谷底为U形谷状;所考察地区岩石层大约2m;网纹形成与植物活动有关。其构造图名为: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亚地层,图见附件。
时间:8月30日,我们的实习地点有:黄龙潭、虎背岭、嶂谷和飞来石。
1、黄龙潭处呈叠水状,落差较小;崖壁岩石有明显的剪切节理,是节理裂隙造成的,构造形成后期演化而成;潭底岩石倾向朝向上游,因此次地为次成谷。用示意图形式画出次地横纵剖面图见附件。
2、虎背岭
此处是背斜构造经侵蚀形成的次成谷,有垂直节理。
3、嶂谷
嶂谷狭窄偏僻,成因是重力崩塌,又由于长期的降雨水流冲蚀,形成此处独特的一隅。
4、飞来石
飞来石为重叠石,属于冰桌,冰桌又称为冰台,是指在U形谷中或山麓地带聚集的巨大冰川漂砾横置于其它冰川漂砾之上的现象。其位于庐山西谷上部,由于它的岩性与周围的岩石性质大相径庭,因此可以断定它是从别处通过某种作用搬运而来,故名为飞来石。但人们对此提出了很多疑问,其主要有三种观点:飞来石是泥石流搬运而来的呢,还是大月山发生山体崩塌搬运来的,还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遗留下来的?考证的观点不同,大家也都各执一词。不过我更倾向于李四光先生的观点:飞来石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产生的。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地质罗盘仪的使用;
① 地质罗盘仪的基本构造 一般都由磁针、磁针制动器、刻度盘、测斜器、水准器和瞄准器等几部分组成,并安装在一非磁性物质的底盘上
②地质罗盘仪的使用方法
岩层产状要素的测定,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岩层走向的测量: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线的方位,测量时将罗盘长边的底棱紧靠岩层层面,当圆形水准器气泡居中时读指北或指南针所指度数即所求(因走向线是一直线,其方向可两边延伸,故读南、北针均可)。
岩层倾向的测量: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真倾向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的方位。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指向岩层向下倾斜的方向,以南端短棱靠着岩层层面,当圆形水准器气泡居中时,读指北针所指度数即所求。
岩层倾角的测量:岩层倾角是指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称真倾角。真倾角可沿层面真倾斜线测量求得,若沿其他倾斜线测得的倾角均较真倾角小,称为视倾角。测量时将罗盘侧立,使罗盘长边紧靠层面,并用右手中指拨动底盘外之活动扳手,同时沿层面移动罗盘,当管状水准器气泡居中时,测斜指针所指最大度数即岩层的真倾角。
(三)实习总结
说实话,此次实习第一次让我体会了坐长途火车的经历,同时在上山的过程中也让我第一次体会了什么叫做九曲十八弯的盘山路。也真正的体会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美妙景象,感觉一天有四季,天气的多变以及朦胧的仙境般朦胧美。
本次实习我们进行了地质测量、踏勘、实测地层剖面、记录、描述观测点、填绘地质图;
学会综合分析和解释的能力;通过野外实际材料、图表,自己完成实测地层剖面图。这次的地质实习课程我不仅掌握了许多的地质应用知识,而且也深受大自然的熏陶,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第四篇:庐山地质实习报告(最终版)
目录
一 实习目的...............................................................................1 二 实习时间...............................................................................1 三 实习区概况.............................................................................1 四 实习内容.................................................................................4
秀峰.........................................................................................4
海会镇.....................................................................................5
三叠泉.....................................................................................6
狮子洞.....................................................................................6 五 实习总结.................................................................................7
一 实习目的
此次地质实习是基于供水水文地质学这门课程的课堂学习进行的,目的在于巩固和加深理解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老师一路陪同实地讲述该地区的地貌特征及所需了解的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特征,教授罗盘仪的使用,达到具有初步观察和分析野外地质现象的能力。学会记录、描述观测点,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掌握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及冲刷形成河谷的过程。
三 实习时间
2015.5.6 下午 秀峰
2015.5.7 上午 海会镇 下午 三叠泉 2015.5.8 上午 狮子洞
四 实习区概况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内,九江县一东,星子县以西。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是世界级名山,相对高度1200—1400米。最高峰为汉阳峰,海拔1474米,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 通脉,北枕滔滔长江。芦林湖、石涧瀑、五老峰、险峰均为庐山著名的风景点,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公里,宽约15公里。东西两侧为大断裂,山势非常雄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名山,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的莲花镇附近。
地貌特征
庐山的地貌景观较为特殊,是一种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依次由断块山构造地貌景观、冰蚀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叠加而成。
晚白垩纪在古鄱阳湖形成的同时,形成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至古近纪、新近纪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才形成了雄伟峻峭的庐山断块山。
300万年之后的第四纪大冰期来临之时,庐山曾产生过4次冰期,此种海洋性山麓冰川的刨蚀作用特别强烈,在高大的断块山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冰蚀地貌景观,刃脊、冰斗、冰窖、U形谷、角峰等。
1万年以来的冰后期,由于庐山雨量充沛,水系发育,在流水强烈侵蚀作用下,对断块山构造地貌及冰蚀地貌进行着强烈改造,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流水地貌景观,断层崖,冰川刃脊变成了险峻的奇峰巉岩,U谷形成新的峰谷与峡谷,悬崖峭壁林立,异常雄伟壮观,为大量瀑布形成奠定了基础。
由图中可以看出大月山是背斜;中谷及七里冲是向斜;西谷、大校场是次成谷,分别发育于虎背岭、大月山北斜的一翼;牯岭、女儿城、蚱蜢岭为次成山,虎背岭和五老峰是单斜山。大月山、中谷及七里冲是顺地貌,次成谷和次成山为逆地貌。
气候状况
庐山气候温适,夏天凉爽,冬天也不太冷,这是庐山又一优越条件。节令特色: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庐山气温,根据历年记载:最高只32℃,最低在-16.8℃,全年平均为11.4℃,可见庐山气温适度。以至于四季,按季节平均计算差异也较正常:春季是11.5℃,夏季为22.6℃,秋季则为17.4℃,冬季常在1℃左右。庐山顶端因处高空地带,加上江环湖绕,湿润气流在前进中受到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雨。所以,庐山雨量丰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达168天。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192天。更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没和变化莫测,给庐山增添了妙景。庐山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在雨量丰沛条件下,有多达90多座峰岭的庐山,因地壳运动和冰川剥蚀的巧琢,有的峰岭夹峙峡谷自然形成陡壁深壑,峭崖渊涧,构成众多的瀑床,加上水源四季不断,形成数量众多景观壮美的瀑布,此为庐山一奇。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各处山峰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汉阳峰海拔达1474米,且山上树林密布,山下江湖环绕,加上常年雨水多,空气湿度大,使夏季山上山下的气温差异较大。每年盛夏,鄱阳湖盆地赤日炎火,最高气温可达39℃以上,而山上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2.6℃左右,早晚温度常在15-20℃之间。
水文特征
庐山地区水资源丰富,有着丰富的降水、地表水甚至地下水,庐山顶上已打出自流井,仰天坪开发区的供水也能满足。庐山地区的沟谷水系自成系统,各以庐山为源,流归江湖。山顶山行行宽谷通过河流袭夺作用而沟通,下切V型谷多瀑布跌水转入山侧深邃的峡谷。在庐山景区多借袭夺弯筑坝蓄水成湖,并建给排水系统调节用水,或借以发电补充供电,同时增加了水体风光旅游。四 实习内容
秀峰
龙潭
龙潭的形成是水流和地壳运动的综合作用结果。水流的侵蚀、搬运、沉积按方向分可以分
为向下和侧向,按成因有:速度冲刷,细小颗粒磨蚀,可溶性岩的溶蚀。下蚀使河床变深,一般 在 河流上游,侧蚀使河弯曲,一般在河流下游。在那我们还看到了张节理,由
由于受张拉应力,从而形成了横向的、不平整的张节理。岩石主要成分是火成岩(花岗岩), 火成岩是由地下深处的岩浆以侵入或喷出的方式在地下或地表形成的,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一种岩石。其成分比较复杂组要是由硅酸盐组成的熔融体,一般可以分为基性,超基性,中性和酸性岩石。按其产状特征深层岩可以分为岩基和岩株,浅层岩可分为岩盘岩盆岩床岩墙,而按喷发产状又有中心式和裂隙式。而其结构类型一般有等粒结构,斑状结构,隐晶结构,玻璃质结构;而构造特征一般有分为块状带状,气孔状,和杏仁状,斑状构造。岩石性质:花岗伟晶岩,灰白色,岩石较坚硬。矿物成分有块状长石,石英白云母及部分锂云母。长石粒度不一,大者大于5cm,小者一般1~2cm。以钾长石为主,含量约60%。
石英:浅灰色,半自形,部分晶体成粒状,有少数镶嵌在长石中,含量约20—25%。白云母呈片状,占1—10%,还可见到少量棕黄色锂地云母。
伟晶岩:60。∠SC70。宽7—8米,纹象结构清晰,岩体中有团块细粒花岗岩及细晶岩,块状结构。桥下可见到由于河流底蚀作用形成的V形峡谷
卧龙桥
卧龙桥,桥是做在两块大岩石中间。由于有流水的作用冲击,使秀峰的内部岩石地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通过老师的
介绍,我们了解到卧龙桥处为火成岩中的花岗岩,它是由地下深处的岩浆以侵入 岩石的形式在地下或地表形成的。它由正长石,白石英和黑云母组成,东西走向 长40千米。南北走向宽1千米,在三叠纪时代重出海平面,并且伴随有断层的形 成正式形成于第四纪。此处由于地幔岩浆的侵入形成断层,既南面凹线的鄱阳湖,正面下降形成现在的九江,所以说鄱阳湖盆地是个断裂盆地。此处的岩体比较大,为伟晶花岗岩,他是由于花岗岩内部产生裂隙,岩浆二次侵入形成的, 等粒结构、粒径大于5MM,颗粒径较大,这种形成主要与温度有关。花岗岩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岩石,各个地质时代都有产出。形态多为岩基、岩株、岩脉等,它是由深度变质和交代作用所引起的花岗岩化作用的结果。即地下深处的岩浆以侵入岩石的形式在地下或地表形成的。许多有色金属矿产如铜、铅、锌、钨、锡、铋、钼等,贵金属如金、银等,稀有金属如铌、钽、铍等,放射性元素如铀、钍等,都与花岗岩有关。花岗岩结构均匀,质地坚硬,颜色美观,是优质建筑石料。由于地下岩浆的作用,形成了拉应力作用的张节理。
淑玉洞
岩石(变质岩、片岩、苄岩)变质岩有三种变质原因:热力变质、动力变质、胶带变质。变质产物有:红柱石、蓝晶石、石榴子石。在岩浆石英砂岩的交界处易产生变质岩。这里为垫子岩,它是片岩的一种,层层之间的分离相当明显,是一种混质砂岩。它是变质岩的一种,垫子岩是由于岩浆的入侵的高温度高压作用下又有化学成分加入而改变了它的结构而形成。所以这里是热力变质岩。它主要是在海平面下时形成的,主要含有石流子石,黑云母,片岩等。中间镶嵌片层的石英,形成石英肋条。在压力的作用下定向排列,花岗岩、云母片岩的形成是同时的。
此处是剪节理,裂隙非常小但密、多。断口比较光滑,层层之间辨别比较明显。它与花岗岩形成于同一时代。剪节理是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剪节理 又名扭节理。是岩石受切应力产生的裂隙。在岩石中常见到两组互相交叉的扭节理,称x节理或共轭剪节理。它的特征是:裂口紧闭,节理面平直光滑,有小擦痕,延伸较远,可切过岩石中的砾石和砂粒。由于构造变形作用的递进发展和相应的转化,会发生应力的转向或变化,以致常出现一条节理兼具两类节理的特征或过渡特征,表现为张剪性。
秀峰的瀑布就是一个大断层形成的。断层和节理不同,它是岩层受力破裂并发生相对错动,有明显的位移。描述一个断层的要素有;断层面,断层线,断距等;按受力和两盘的相对错动关系将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走滑断层)
海会镇
一)大坝下游
此处的源头为三叠泉,从河流中的岩石可以看出,自上游至下游,颗粒逐渐变细,这个特点称为分选性。它是由于搬运途中,琐碎颗粒在运动中相碰撞,摩擦,带菱角的碎石被磨得浑圆,而且颗粒逐渐变细。在河床中沉积有粗大的巨砾,卵石,砾石和粗砂,河流下游则为较细的砾石,沙子。此区河床比较粗大,在河流凸岸形成河漫滩,洪水时被水淹没,河漫滩下部有河床相的砂卵石,而上部是河漫滩相的细砂,粉沙或粘性土。
此处的岩石组成是沉积岩,它是由于岩石圈在地表的各类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等作用下,发生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使原岩崩解,经流水冲刷和搬运作用沉积为松散沉积岩,又经物理,化学条件改变,经硬结成岩作用而形成,主要是由于流水的冲刷,搬运和 在河底,粒径在20—200mm之间的为卵石,小于20mm的为漂石,它代表岩石受水流冲刷的程度的大小。形成原因:流水冲刷,湖水积土等原因,在河水的冲刷,波浪的0搬运,使岩土从上游岩坡向中心推动,形成了现在的地貌。沉积而形成。
二)大坝左侧 此处岩层多为花岗岩有变岩(花岗片麻岩)也是火成岩。花岗岩片麻岩黑白相间,含云母,经高温后形成,片麻构造,变晶结构。岩石中有深色矿物的云母,角闪石和浅色矿石石英,长石成条状带状分布,相成黑白相间的断续带状构造。矿物有云母。绿泥石,滑石,等片状矿物。节理比较完整。强度低,抗风化能力强。极易沿片理产生滑动。
此岩石形成与震旦纪与二叠纪之间后经风化等形成枕状节理,沿四角风化,象馒头,蘑菇的形状,是全风化的结果。
风化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微风化、新鲜岩石5个等级,它们都具有各自的表现特征。详细内容如下: 全风化:
1、全部变色,光泽消失 ;
2、岩石的组织结构完全被破坏,已崩解和分解成松散的土状或砂状,有很大的体积变化,但未移动,仍残留原始结构的痕迹;
3、除石英颗粒外,其余大部分风化蚀变成次生矿物;
4、锤击有松软感,出现凹坑,矿物手可捏碎,用锹可挖动。坚硬部分需要爆破。
罗盘仪的使用
应用罗盘仪测定直线的磁方位角时,先将罗盘仪安置在直线的起点,使罗盘仪水平后,放下磁针,瞄准直线的另一端点,待磁针静止后,即可在度盘上读数,所得读数为该直线的磁方位角。使用罗盘时,若指物觇标位于N°,则用磁针北端读数。由于两点之间的方位是相互的,所以使用罗盘仪时要机动灵活。如:A点在B点的NE30°方向,那么B点则位于A点的NW210°方向。如果站在A上,要知道A点位于B点的什么方位,那么直接读罗盘仪指南针即可。
三叠泉
三叠泉风景区位于江西省著名风景区庐山风景区东南九叠谷,经环庐山旅游公路可达,距九江市26公里。总面积16.5平方公里,山峰高峻,峡谷幽深。位于庐山东南,距九江市区24公里。在“燕山造山运动”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由于地壳的多次沉降与形褶皱密布、断层纵横、岭谷相间的山体,又经过第四纪冰川的剧烈摩擦而形成“冰面。
此处我们了解到了沉积岩的有关信息。沉积岩是岩石圈在地表的各类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等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风化,使原岩崩解,经水流搬运或其他方式沉积为松散沉积物,又经物理,化学条件改变,经硬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颗粒主要由石英,方解石,白云石,岩盐,石膏,粘土等矿物.其结构是碎屑结构。岩层之间有清晰的层理,有的水平,有的倾斜,或者波状斜交错层理。而此处只有平行层理:层与层之间平行,可见它是在沉积稳定时形成的三叠泉峰险峻,奇特,而且富有魅力。
在上山前的那段马路边上我们看到了地壳三大岩类之一的沉积岩,是由成层沉积的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分成不同的层次,彼此间层面很明显,主要是由海水或湖、河、冰甚至风力造成的。最普通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石灰岩和砾岩等。我们看到砾岩和沙岩的结合体,也就是砾石之中还夹杂着沙岩层。三叠泉区域除了许多沉积岩之外,也还存在大量的变质岩,这些有在定向压力作用下重结晶而形成的片理构造,有深色和浅色矿物相间成条带状分布的片麻构造也无规则定向排列的大理岩。变质岩是地壳中原来各种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侵入的高温高压作用及化学分加入改变原来矿物的成分结构构造而形成的。其结构一般有变余结构,变晶结构,压碎结构等;而其构造则有片理,片麻,块状,千枚状,板状等多种。
狮子洞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县狮子乡的狮子洞,因洞隐藏于庐山西麓的狮子山山腹石壁之中,又因山头形态如一头巨狮而得名。洞分三层,现在供观赏的仅是中间一层。全洞由一个面积为1300平方米的主洞和几个支洞组成,洞内曲折回环,上下沟牵,复杂多样。主洞景厅高4。4-19米,宽5。4-10。4米,蔚然壮观,厅行相通的7个景 厅,异彩纷呈的40多个景点,串绕在450米的游览线上。狮子洞是典型的喀斯特现象。狮子洞是内部溶岩形态的溶洞。对于该地段是可溶性的石灰岩,同时岩石中的裂缝和空隙使岩石具有透水性,这种岩石在有溶蚀能力的作用下不断带走在二氧化碳作用下形成的碳酸氢根离子,经过长时间的连续作用便形成了溶洞。岩溶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有四个:
(1)有可溶性岩石(例如:石灰岩,白银岩);(2)可溶岩具有透水性;(3)水需要具有流动性;
(4)水还要具有一定的侵蚀性(例如其中含有CO2,喀斯特现象)。
实习总结
野外测量实习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掌握了一些实践的知识。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实习是将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初步的与实践联系起来,不仅让我们坚信了以前所学的知识的正确性,同时也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为我们下学期将要进行的专业课的学习铺下了道路。通过实习,我们不仅在知识上更上一曾楼,而且在身体素质和意志力上也有一定的提高。体会最深的就是做事要认真、不能懈怠,更不能放弃,爬山时,在导师的激励下,我坚持下来了,所以要铭记:做事要认真,即使不喜欢的,也要努力去做。
第五篇:庐山地质实习报告讲解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姓名:何例春 学号:2014100572 班级:14地质工程 学院: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
一、庐山地质地貌概况:
庐山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座落于江西省北部,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接鄱阳湖,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方便。.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500平方公里,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圣地。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高山流水形成了众多的激流和瀑布,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宋代诗人苏轼曾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庐山总占地面积50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地貌、地质剖面。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山麓郡阳湖滨.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及北美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对研究全球古气候变化和地质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以伸展构造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成了庐山地学景观的又一特征。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庐山孤山屹立,大构造巍峨壮观,小构造千姿百态。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十分出众,与世界标型变质核杂岩具有对比性,庐山南麓出露有25—18亿年前的早元古代“星子群”变质杂岩地层,载入了《中国地层典》。构造运动、冰川侵蚀、流水三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复合地貌景观,是庐山地学上的另一大特征,它与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了庐山一幅雄、奇、险、秀的绚丽画卷,体现了庐山地学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2.庐山形成原因: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了沉降的过程。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砂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降—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
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为最高。
二、实习时间:2015.06.06——2015.06.09
实习目的: 普通地质学野外教学实习是地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将《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等多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一次综合性教学活动。首先,它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习,是在学习了地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贯彻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释实际问题,增强感性知识。其次,是学生实际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理论来源于实践,对野外获取的第一手地质调查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综合、深化地理理论水平。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实习现场的实际,加以验证和拓宽,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开拓视野,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识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实习了解了关于地质现象及其解决问题;学会实测地层剖面、记录、描述观测点,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掌握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及冲刷形成河谷的过程;训练编写实习报告等。
通过本次实习地质实习学会有关地质观测的一些基本技能:
1、矿物和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与描述
2、用流水地质作用分析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地质体的产状
3、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放大镜、地质锤、海拔仪、GPS的运用 4、基本地层构造现象的识别、描述与初步分析、地质观测点的观测与记录
此外在野外进行地质实习还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也有利于学生增强体魄和磨练意志,并接受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实习具体步骤及要求:
第一步:练习罗盘及地质图的使用方法;利用罗盘及地形、地物确定方向;
第二步:观察、描述各种矿物;
第三步:观察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
第四步:观察地层及之间的接触关系;观察寒武系地层;
第五步:观察、描述构造现象; 第六步:探索地质构造的成因。
具体要求:
1.学会观察实习区内的外动力地质作用现象;
2.认识实习区内出现的所有矿物及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了解实习区内的地层层序、地质时代及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4.认识实习区内的褶皱、断层及节理等常见的构造现象; 5.掌握罗盘的使用方法;
6.学习地质观察点的描述格式及描述方法;
三、实习记录及内容
时间:6月2日 星期二 小雨
路线:基地——庐山博物馆——庐山冰川遗址 NO.1 庐山博物馆,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牯岭东谷,芦林湖畔,九奇峰下。毛泽东在庐山期间曾住过的地方,人称芦林一号别墅。内有庐山变质合杂岩及断块山形成陈列室、庐山复合地貌陈列室陈列室、庐山地质演化室、庐山第四纪冰川陈列室四个地质展馆。
1、庐山地质公园主要地质特征
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庐山地区曾经历过三大不同的地质历史发展阶段
(1)大陆地壳形成的海洋发展阶段(2500—800百万年),庐山原是一个海槽,后受到挤压封闭,使其中的沉积岩、火山岩产生强烈变形变质,构成了陆壳结晶基底。后演化成“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庐山地区位于边缘海中。在850-800百万年,火山岛弧与大陆产生板块碰撞造山,使海水中的沉积岩及火山岩产生强烈的变形变质,构成大陆褶皱基地。在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伴有大规模花岗岩浆侵入及火山喷发。
(2)地台陆表海发展阶段(800—200百万年)
800-200百万年,庐山地壳活动明显减弱,山脉被风蚀,变成了广阔的表陆浅海。200百万年前,地壳受到挤压上升成陆地。(3)盆岭构造发展结构(200百万年至今)
200百万年以来,地壳活动性又再次明显增强,以断裂、岩浆活动强烈、盆地山岭相间为特征。96-65百万年,庐山地壳处于强烈伸展拉张状态,产生了一条巨大的低角度主拆离断层,将古鄱阳湖底下15-21千米处的深变质岩撕拉到地表,形成了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古鄱阳湖盆地。后产生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四周下陷成湖。23.3-3百万年,庐山断块山快速上升,当3百万年第四纪大冰期到来之时,庐山已是一座断块山。以伸展构造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成了庐山地学景观的又一特征,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冰川是冰受自身重力作用沿斜坡缓慢运动或在冰层压力下缓缓流动的天然冰体。而冰川期是指地球气候酷寒,高纬度地方的广阔区域为大陆冰川所覆盖的时期。第四纪是人类出现和发展的时期,因此有人称之为人类纪。而在第四纪经历了早期猿人阶段,晚期猿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所以第四纪对我们来说意义深远。西方国家的地质学家曾断言,中国无第四纪冰川。对于此说,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却加以否定,他在庐山发现了众多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并认定庐山众多奇特的地貌景观是第四纪冰川雕琢“杰作”。他的《冰期之庐山》,揭开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并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学术论争,庐山从而成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诞生地。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庐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具有全球对比意义。
构造运动、冰川侵蚀、流水三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复合地貌景观,是庐山地学上的另一大特征,它与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了庐山一幅雄、奇、险、秀的绚丽画卷,体现了庐山地学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
2、庐山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沉积岩和变质岩。
1、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其中,砾岩最为常见。在环湖路的芦林冰碛泥剖面中,砾岩居多,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NO.2
时间:6月3日
星期三
阵雨
路线:基地——猴子洞——大月山冰川遗址——植物园冰川遗址——含鄱口 NO.1 点位:N28°49´ E118°56´ 点性:岩性观察点
描述:岩石主要呈现泥状结构,大多呈现交错层理,少数呈现非纹状层理,砂状相当明显,粒径较为均一,偶尔会有含砾颗粒,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岩石呈现深浅不一的浅灰白色、绿色、褐色、黑色等,应是长时间裸露被氧化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