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常态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新常态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习近平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新常态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新常态;企业文化;思考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文化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制订了新的目标任务,职工对精神文明生活产生了新需求,也为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常态下,如何进一步提升使企业文化,进而促进和服务于企业健康发展,是每位企业管理者面临的崭新课题。
一、加强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职工综合素质,激发企业活力的需要。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双重责任。但少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仍以学文件、讲形势为重点,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企业的经济运营缺乏实质性的指导意义。再加上企业过度强调利润最大化,而往往忽视社会效益,影响企业形象。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和向心作,就能够引导职工正确对待个人的荣辱得失,自觉将个人的远大理想和企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热爱本职工作、树立良好职业道德、高尚情操的惯性意识,进而增加企业活力。
(二)增强企业团结,凝聚发展合力的需要。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众多成功企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实现企业的目标和利益与员工个人的目标和利益有机统一。企业文化是一种理性的粘合剂,将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将与个人的理想、诉求撵在同一目标上,有效化解和缓和不和谐因素,增强职工对企业目标的归属感、认同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三)实现自我调节,调动发展动力的需要。企业文化是管理制度的升华,它把名目繁多的制度压缩凝聚成几条富有哲理性和感召力的企业精神和行为准则。管理者按此精神和准则去启发引导职工适时修正自己的言行,达到与企业目标和价值准则的一致。同时,企业成员如果违反了行为准则,即使他人不知道或不加以指责,本人也会感到内疚、心理失调而倒逼职工自我调节。企业文化通过强化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的沟通,加深了彼此的信任,群众的呼声会体现在领导的决策中,上面的意图也会容易被下面所理解接受,进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新常态下加强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一)注重转变思想观念,突出打造团队精神。企业领导者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和引领者,其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起着关键作用。企业领导也是企业价值观的缔造者、企业观念转变的带头者和文化创新的推动者,所以企业领导者的价值观决定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又决定企业文化的特点。企业领导者只有德才兼备,甘苦与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能在职工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领导者只有树立自己是公仆,职工群众是主人的观念,才能确保职工主人翁地位得到体现。企业领导者只有发动群众参与管理,群策群力,共同对企业的兴衰负责,才能形成团队精神。
(二)注重发挥主体意识,突出提升职工素质。文化服务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企业的主体是职工,企业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如何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对人管理的核心是如何让职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因为人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只有提高人的素质,即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整体观念、集体意识等,才能使企业得以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同时,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要以人为本的采取有效的办法在精神上或物质上对职工进行有效的激励,重视员工的个人需求,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职工对企业归属感,实现全体职工与企业利益共同发展。
(三)注重求同存异,突出特色文化建设。企业发展要顺时、顺势,不能随心所欲,竭泽而渔。应当把自身发展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自觉找准位置,自觉担负责任。其文化建设要突出个性,不能千篇一律,西颦东效。应根据本企业特点,以及企业的服务对象,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在这个构建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发挥不同层面职工的聪明才智,找亮点,聚焦点,趋和点,同心同德打造独具特色、又有着广泛意义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使企业的伟大梦想得以实现。
总之,当今时代,文化和经济日益交融,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灵魂,是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实践表明,任何一个优秀企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因此,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和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建设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进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海斌.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J].党政干部学刊,2012,08
[2] 刘雅平.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持续发展[J].精神文明导刊,2007,07
第二篇:新常态下文化建设
新常态下文化建设
今年11月9日,总书记在APEC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重要演讲,主题是“谋求持续发展,共筑亚太梦想”。总书记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而这个引人注目的“新常态”的提法及其主要特点,值得我们文化建设认真研究并积极适应。相对于作为基础的经济建设者而言,文化建设属于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建设。也就是说,经济建设的诉求与追求,往往会渗透在文化建设的理念与举措中,也会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方法与步骤。比如我们一度就笃信人均GDP的大幅增长将大力拉动文化消费,而未能细察这个“增长”的结构构成及其消费取向;比如我们一度也认为文化设施就应建得“有文化”,只是不少为显“政绩”的设施把“显豪华”当成了“有文化”;比如我们一度还认为“大歌舞”能够壮势“大繁荣”,于是不管大庆典、小庆贺都弄得花团锦簇、“群星灿烂”并滋生出“文化包工头”„„虽然那些“文化的虚火”被明令禁止而紧急刹车,但文化建设要真正回归“润物无声”“攻心为上”的功能,还需要“志存高远”“坚守理想”,还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也还需要努力把握“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格局,要有积极适应新常态的大智慧。
文化建设要积极适应新常态,第一要再度审视文化建设的本质和功能。近读总书记所著《之江新语》,我们看到他10年前就发表过两篇关于文化建设的精辟之论。在《文化是灵魂》一文中他写道:“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文化育和谐》一文中他指出:“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文化育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必然要求”。正是因为深彻洞悉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总书记不久前在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就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建设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就其本质而言要以“弘扬中国精神为担当”,就其功能而言要以“凝聚中国力量”为使命。这是我们文化建设积极适应新常态的重中之重。
第二,文化建设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就要真切领略文化建设的方法和追求。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对于我们的文化建设而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常态;与之紧密关联的“新常态”,是反映当前“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是表现当前从“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这也就是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的“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事实上,文化建设的方法和追求,其根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生活为源,强调的是生活决定文化建设的内容,也决定文化建设的取向;比生活更高,正如总书记所要求的,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第三,文化建设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就要努力把握经济新常态的理念和举措。简言之,我们需要把握的理念一是着力于“质的提升”而非“量的泛漫”,二是着眼于“结构优化”而非“同质繁衍”,三是着手于“创新驱动”而非“要素驱动”,四是着意于“多元动力”而非“单一取向”。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有许多就是针对“质的提升”而言。他所说的“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同样存在于我们文化建设的一些方面。因此,着力于“质的提升”就要改变“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改变“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我们的文化建设只有努力把握经济新常态才有可能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才有可能逐步确立自身的新常态,才有可能在“高原”上崛起“高峰”,在“春季”里鼓荡“清风”。着力于“质的提升”是文化建设新常态的根基。
关于着眼于“结构优化”,是目前在文化建设许多层面上都应通过深化改革来加以调整的重要举措。在整体层面上,主要是着眼于科技进步给文化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科技使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效率进入生活,扩大了文化的覆盖面并增强了其渗透力。另一方面是这一进程中用户角色的重大转变,也即“用户创造内容”现象的发生,我们将为这种蕴含能动创造的文化体验去进行文化创造。结构优化,还体现在各文化业态建设的具体层面。以传统舞台演艺业态而言,当我们初步完成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一是实现其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即真正实现“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二是在市场主体“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的前提下,实现“以资本为纽带的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与此同时,我们要为文艺院团这一“市场主体”搭建运营平台,全面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如目前“保利院线”和“中演院线”的所作所为。
关于着手于“创新驱动”,可以说也是文化建设积极适应新常态的个中要义。中国经济新常态,不仅与资金、技术、信息人员流动达到高水平的亚太市场密切关联,而且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同步进行。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然推动我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必然主导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进程。“创新驱动”是相对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而言的,这在文化建设的新常态中更应得到高度重视。如果说,我们既往的“继承创新”较多关注“要素驱动”,那么“创新驱动”则呼唤着文化建设的“集成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理念的平移,文化建设的“集成创新”一要有自主意识,创新要素与内容的选择要服从主体解决文化发展问题的需要;二要有跨界意识,要全面开放创新要素与内容的选择视域,以实现主体选择的最优化;三要有协同意识,要善于集中智慧、凝聚优势、开放建构、转型升级;四要有贯通意识,要将各创新要素与内容有机整合,生成一个具有独特品格的有机整体。
关于着意于“多元动力”,就文化建设积极适应新常态而言,特别鲜明地体现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作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确定的文化建设目标之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有三个要点:一是要建立“体系构建”的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二是要建立群众评价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三是要整合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之相关,还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培育文化非盈利性组织。这里的“社会化发展”,其实是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是我们文化建设新常态要培育的“多元动力”。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设施建设、项目组织、活动开展方面都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着意于“多元动力”作为适应新常态的举措,要特别在“引导群体心理”上下功夫。作为国家文化部的“文化创新工程”项目,我们最近验收了云南省保山市腾冲的“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和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的“主题社区建设”,关注到二者在群体心理引导方面有共通之处:即一是讲和谐,使人心不争;二是讲凝聚,使人心不散;三是讲陶冶,使人心不俗。面对中国经济呈现出的新常态,文化建设要有积极适应新常态的文化自觉,以使我们能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能更好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第三篇:浅谈新常态下地勘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
浅谈新常态下地勘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
洪柳
摘要:2014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地质工作需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去考量,因此地勘单位的发展也需要适应新常态。企业文化作为地勘单位发展理念的精髓,也需要根据新常态的特征不断调整,支撑整个地勘单位发展。本文分析地勘单位面临的新常态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对地勘单位企业文化建设提出建议。关键词:新常态;地勘单位;企业文化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为此,地质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地质工作需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去考量。地勘单位只有了解新常态的特征,适应新常态,才能找准未来发展突破口,开创地勘事业新局面。企业文化作为地勘单位发展的指导思想,尤其需要根据新常态的新特征,融入创新元素,才能为地勘单位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地勘单位面临的“新常态”
近几年来,一方面整个矿业行业和地勘市场已经结束了黄金发展期,开始下行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地勘单位自身的调整和变革也在不断升级,内外夹击下地勘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一)地勘经济近期呈现下行趋势,但长远看仍然具有发展潜力
自2013年开始,国际矿产品价格开始高位震荡下行。截至2015年5月,全球矿业活动指数(PAI)已跌至41点,达到近3年的最低位,SNL金属指数价格也几乎下行至近三年来的最低点[1]。全球矿业形势下行的影响下,地勘市场也开始萎缩,2014年全球固体矿产勘查跌至114亿美元,跌幅达26%,我国地勘投入415亿元,同比减少10%[2]。地勘经济走势低迷,地勘单位效益也下滑明显。然而短期内地勘经济的低迷并不意味着就会一直陷入低谷,一方面这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另一方面它对于经济的发展又是刚醒需求,因此对这些资源的勘查以及发现新的可利用资源或能源成为地勘单位长远的课题。
(二)围绕“绿色低碳可持续”地勘单位需要寻求新突破口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因此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向集约型过渡,推动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势在必行。地勘单位要适应这种发展方式,不仅要利用新技术提升勘查传统资源的效率,还应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向深部找矿、海洋地质勘查、新能源及油气类勘查类服务延伸,创造新的增长点,实现持续发展。
(三)地勘单位体制机制改革是大势所趋
为顺应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需要,地勘单位最开始作为原地质矿产部管理下的地质找矿事业单位,采用探采分离体制,此后随着改革开放,地勘单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后,1999年出台了有关“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一系列举措,地勘单位开始“戴事业帽子,走企业化路子”,再到2011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分类改革,大多地勘单位被定位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虽然这么多年来地勘队伍一直进行改革,但是体制机制仍然没有根本性变化,在越来越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面对越来越多进入地质勘查行业的民营企业和矿业公司,地勘单位的竞争优势越来越薄弱。只有完全事企分开,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地勘单位核心竞争力,获得发展的新机遇。
二、新常态下地勘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新常态”下,地勘单位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是同样也面临新的发展机会。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地勘单位发展理念的精髓,体现了其核心价值观,应随着单位内外部环境、发展目标的变化不断调整。
(一)树立领导人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文化是一个单位凝聚力和价值观的体现,对企业发展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领导人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整个企业文化构建源泉,因此领导人领导力文化对整个企业文化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地勘单位面对市场环境变化,行业竞争的加剧,领导者更应当具有超前和创新的思想,具备诚信、敬业精神、合作意识、防范风险及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在新常态下,领导整个单位所向披靡,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
(二)培养企业创新文化
创新精神能够激发职工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中。创新文化对员工行为方式和工作效率起到积极作用。地勘单位由于长期受“铁饭碗”、“小富即安”思想的影响,思维方式和工作的责任感、积极性远不如民营企业中的员工,新常态下,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尤其需要这种革新、创造的精神,才能够突破现有思想僵化的束缚,发掘企业的自身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实现单位持续健康发展。新常态下地勘单位的创新文化更是一种突破式的创新,需要地勘单位从根本上改革现有体制机制,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视野开拓新市场,由此才能有利于地勘单位在新常态下发掘机遇,实现华丽转身。
(三)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制度作为企业文化执行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形成合力。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地勘单位目前的改革目标是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地勘单位实现改革目标的关键措施。但由于地勘单位特殊的历史背景,新常态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应理顺关系,事企分开,同时明确产权关系,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发展和稳定。
总之,企业文化是地勘单位发展的源动力,新常态下,地勘企业文化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地勘单位所处经济趋势、行业环境、内部需求相适应,这是地勘单位发展的必然趋势。领导人企业家精神的树立,培养单位企业创新思想,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则有利于地勘单位在新常态下快速适应新环境,增强全体职工凝聚力,形成单位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周平,唐金荣,杨宗喜,张涛.形势依然严峻曙光已然乍现——2015年上半年全球矿业形势分析[R].地质调查动态,2015(294).[2]刘艾瑛.新常态下地勘业如何转型发展[N].中国矿业报,2015-4-14.
第四篇:关于新常态下企业群团工作的思考
关于新常态下企业群团工作的思考
2015年7月6日至7日,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会上,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事业,党的群团工作肩负着庄严使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把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汇聚成强大动力,共同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在这次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了党的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根本特征,这标志着在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中,中央对群团组织根本特征的认识更加成熟和定型。“三性”的提出,为党的群团工作开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可以说,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党的群团工作发展史上也的里程碑。作为国有企业之一,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群团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之一。
企业群团组织是企业党组织在工人、青年、妇女中的群众基础,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企业矛盾的润滑剂,企业改革发展的助推器。在宏观经济下行、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市场持续低迷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好中央群团会议精神,使群团组织能够更好的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服务,是企业新时期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之一。现简要谈谈在新常态下对企业群团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新常态下企业群团组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国有企业的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有着覆盖广泛、严密完整的组织体系,与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能够反映职工的愿望,维护职工的权益,赢得广大职工支持,在企业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公信力。因此,企业群团组织是党组织在职工、青年、妇女中的群众基础,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企业矛盾的润滑剂,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助推器,它在确保企业改革发展和长治久安中可以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主要体现在:
(一)思想引领作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随着企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变化,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必然出现新情况和新变化,这些变化为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动力,也带来了挑战。此时,群团组织可以发挥其贴近群众的优势,在职工中深入开展政治理论和形势任务宣传教育,以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用健康的思想导向引导职工,使职工知形势明任务,自觉养成与企业同生存共发展的思想理念和职业道德,以巩固企业职工群众队伍基础,确保企业在恶劣的市场竞争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团结凝聚作用
信息化步伐的加剧对职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职工心理和文化需求日益活跃多样,传统的、单调的活动形式已不能满足职工的需求。此时,企业群团组织可以以其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好引导、带领作用,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用丰富多彩的活动、灵活的方式来凝心聚力,使职工树立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对企业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在培育和传播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与企业共同发展。
(三)行动示范作用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生存与发展巨大挑战的大环境下,企业部分员工难免出现事业心不强、责任感不够、不思进取、怨天尤人、作风漂浮、急功近利、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等情况。此时,群团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技术竞赛等活动,竞技引导企业职工的行动,把党的政策转化为群众的行动,做职工行动上的良师和益友,团结和鼓励职工,围绕企业生存发展大局,积极探索、率先垂范、勇于创新,为企业发展创造优良业绩。
二、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强企业群团工作的思考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企业生存与发展建功立业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企业群团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群团组织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生存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着眼于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大局,提高各群团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适应企业新常态,按照各自章程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切实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为企业改革发展和生产建设献计出力;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工人的主力军作用、青年突击队作用和妇女半边天作用,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
(二)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的幸福感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提高广大群众的幸福感。企业要采取多种途径、措施为企业员工营造公平、公正的成长成才环境,以员工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性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充分地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促进各层面员工全面发展;群团组织要为员工办好事、办实事、办急事、办难事,为全体员工做好服务工作,特别要关心不同用工模式下众多员工的利益和需求,提高全体员工的幸福感,提高群团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的认同率,让员工在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中更好的工作。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促进员工全面发展
企业群团组织要强化学习意识,一是要结合XXX集团《关于印发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党字〔2014〕7号)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开展“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企业创建活动,提升组织学习力;二是突出岗位实践应用的学习,立足岗位应知应会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积极开展灵活实效的业务、技能讲座、培训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历练过硬本领,全面促进员工技术技能的提高;三是学习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传承昆钢优良传统基因。
(四)强化思想教育,维护职工心里健康。
企业群团组织要在职工思想引导、心理疏导方面发挥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一是要加强员工的责任意识教育,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宣传推广、形势任务专题研讨、现代管理理论专题讲座、企业改革发展讨论等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内涵的教育活动,开阔职工的视野,增强职工的归属感,明确职工的目标追求,使职工做企业文化的支持者和倡导者;二是要及时了解掌握员工的思想、心理动态,反映员工的意愿和呼声,认真分析,理性对待,妥善解决各种矛盾,找寻产生问题、矛盾的根源,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化解工作,最大限度地调节、缓和员工所承载的各种压力,将矛盾苗头与不和谐音符超前控制在萌芽状态;三是要开展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正当行使自己的民主监督管理权利,正确享受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群团组织的干部素质是发挥群团组织作用的关键因素。要注重培养合格的干部队伍,健全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要严格选人用人,本着严肃科学的态度将政治坚定、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优秀干部吸纳到群团组织中来,并通过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增强群团干部的素质能力和工作水平;要注重群团干部的考核管理,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作用发挥不明显、业务绩效差的干部,要及时调整;要注重培养群团干部的务实作风和创新意识。
中央群团工作会议的召开,开启了群团事业新的历史篇章。在XXX行业持续低迷的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我们国有企业群团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有现实紧迫感,更要有长远眼光;要注重传承积累,更要开拓创新,不断形成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让我们以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导,振奋精神、脚踏实地、务实创新、真抓实干,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团结和引领广大职工群众为企业生产和改革发展而奋力拼搏。
第五篇:新常态下加强企业民主管理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加强企业民主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要:如何搞好新常态下企业民主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的体现。这对保证职工主人翁地位,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调动职工参加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十分重要,有利于企业的科学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增强和提高。提高干部工作民主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文中将对如何加强企业民主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主管理、职工权益、企业发展
一、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做好民主管理工作的自觉性
1、加强民主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民主的制度和程序,需要干部群众的民主素养来支撑和保证。要把提高干部群众的民主素养,作为提高干部工作民主的科学性、真实性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程来抓,坚持不懈地加强教育培训和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干部群众有序参与、有效参与干部工作的良好民主环境。搞好企业的民主管理正是体现把人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体现“以人为本”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只有尊重职工、理解职工、善待职工,正确处理好促进企业效益的增长与维护职工各项权益的关系,蕴藏在广大职工中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2、强化民主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要保证企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民主管理制度,特别是要通过召开职代会和进行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来不断协调劳动关系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努力营造一种促进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适应新常态,保持新状态,不断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工作。
1、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是建立民主管理的工作基础。企业发展需要群体决策,集体拼搏,只有依靠职工群众的参与,才能避免重大问题的决策不致出现大的失误,才能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基本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地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解决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问题。《企业法》对于党政工的地位、作用和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明确规定。企业工会、职代会不仅代表本企业的小集体,而且代表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同党和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
3、坚决克服形式主义。要搞好民主管理工作,就必须彻底克服形式主义,不能把职代会开成“举手会”。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支持职代会依法行使各项职权,充分发挥职代会参与企业决策、管理和监督干部的作用,充分发挥职工在发展生产、加强管理和合理分配中的作用,切实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三、提高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增加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1、一个企业有没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关键是看企业搞得好不好和领导干部作风如何。企业搞得好,领导干部作风正派,对职工就会产生很大的正能量指引,不仅企业职工能够同心协力,而且可以使更多的外部人才慕名而来,使企业兴旺发达;清正廉洁,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标准,要维护企业风清气正的领导环境,反腐工作一定要有职工群众的有效监督,才能不放过一丝一毫的腐败问题;当下,反腐形势异常严峻,企业领导者在接受职工群众监督的同时,也要自敲警钟,照镜子,正衣冠,查找自身问题,防微杜渐,勿以腐小而为之。
2、企业应当把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作为一个好的企业领导者,要经常听取职工对企业大事和领导者的批评和建议,择善而从,闻过而改,多为企业为职工做实事,取得职工的信任和理解。企业领导者,还应勤下基层、多接地气,治企方略要以职工为本,职工满意,企业才能兴旺;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培养职工的感恩意识,企业解决职工的一时之难,职工会更好的工作以回报企业。
四、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提高企业民主管理工作水平。1.工作开展要坚持原则。职工民主管理是法律赋予广大职工的神圣权力。民主管理作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监督企业领导人员经营行为的重要途径,不论何种所有制的企业,不论企业经济效益的情况怎样,都应本着有利于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构建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利于共谋企业发展的原则,不断建立、健全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和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
2.工作方式要灵活多样。工作中,组织职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方式方法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完善。比如:要改进审议办法,实行职代会会前申报、会中分项审议、分项表决制度。通过职工代表巡视、职工代表联系卡、民主议事会、职工代表旁听、听证会、情况通报、举报监督等形式或制度,并采取局域网等现代手段,健全企业内部民主管理与监督网络。在职代会闭会期间,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团组长联席会议的作用,凡企业临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提交审议的有关提案,不是简单地召开联席会表决通过,而是将有关提案提前下发各代表团组,组织职工代表和职工群众参加,变联席会议为不集中开会的职代会,使联席会成为更广泛的民主管理活动,更加准确、客观地反映职工群众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建议。
五、综上所述,具体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完善职代会制度,提高民主管理水平。职代会是企业职工参政议政的重要保证。坚持每年及时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完善职代会程序,落实职代会决议,充分发挥职工代表作用,切实落实职工代表的表达权、监督权。要加强职工代表的培训工作,提高职工代表的综合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要建立提案跟踪落实制度,各级组织和各级干部要本着“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精神,真心实意解决职工代表提案问题,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2、深化企务公开工作,拓宽民主监督渠道。企务公开是落实职工知情权、参与权的有效途径。要围绕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加大企务公开力度,把民主监督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深层次,尤其是涉及企业重大决策、职工利益的分配、领导干部的任免、安全奖惩等领域,切实把企务公开置于职工群众的监督之下。要突出企务公开的重点,企务公开的重点是职工工资奖金分配公开,这件事一定要抓实、抓好、抓出成效。要拓宽企务公开的广度、深度,把企务公开拓展到班组,企业工会将会同有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基层进行检查和抽查,对不公开或假公开的要给予通报,并追究该单位有关领导的责任。
3、完善民主评议机制,依法监督考核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和监督企业各级领导干部,是我国《企业法》《公司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赋予职代会的重要职权之一。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运作规范,认真述职。要积极引导职工代表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要通过职代会及时向职工代表公布评议情况,认真兑现评议结果,并作为考核、奖惩、选拔、任免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4、开展群众生产实践活动,增强职工自主管理意识。要按照公司班组建设工作总体要求,完善企业班组建设考核机制,按照“五型”班组考核细则,严格基层单位班组建设考核,选拔出金牌班组和班组长,提高企业班组建设工作水平。要丰富劳动竞赛的形式,广泛开展增产节约竞赛活动,要开展群众性合理化建议,集思广益,凝聚集体的智慧。要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培养人才,锻炼队伍,为企业提供岗位人才、技术尖子,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5、加大扶贫救助力度,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各级组织、各级干部要关心职工生活,真心实意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继续开展“以人为本、扶贫救助”活动,重点对家庭突变、子女上大学的特困职工进行重点救助,切实解决职工群众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1]赵秀春.试论新形势下企业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6):102-103.[2]刘毅华.新形势下政工干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5):56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