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轨引发了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
简述
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必要性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主要研究方案
创新点预期成果、经费预算等(可加附页)。
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轨引发了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而社区体育是中国城市社会体育适应经济体制变革的产物,它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体育形态,在中国城市社会体育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真正独立地对社区体育展开研究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已有15年历史。本文希求通过对以往社区体育研究做一个阶段性的综合性叙述,为今后的社区体育研究做一个铺垫。本文搜集和查阅了1989-2003年15年间社区体育研究的文章以及书籍共252篇文章,用文献资料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1989年以来关于社区体育研究的文章做了一个完整的统计,从数量上看,关于社区体育的研究大约从1989年开始,1992年出现了短暂的停滞,但随后除在1996年略有下降以外,基本上处于逐年上升的态势,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及体育事业的发展,步入21世纪以来,关于社区体育的研究迅速增加,我们认为这一趋势还将继续维持下去。按其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其研究内容基本可分为社区体育基本理论、社区体育的发展和社区体育的相关研究三大部分。社区体育基本理论研究应该是社区体育研究开始阶段的主要集中点,研究内容主要是给社区体育下定义,研究我国特殊环境背景下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特征以及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社区体育的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社区体育的历史发展状况如产生的背景等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对社区体
育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研究。第三方面社区体育的相关研究则主要是社区体育的一些边缘研究,如在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一些学者从体育大理论角度出发,针对社区体育衍生出的一些概念,如社区体育意识、社区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以往社区体育研究的总结,基本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区体育将迅速发展,对社区体育的研究也将逐年增多,但总体上目前对社区体育的研究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的发展以及社区体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社区体育的研究力度,使社区体育的研究能对社区体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2 国外社区体育研究状况
国外社区体育研究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原因与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变革时代有较大的关系。将社区体育作为社会控制的重要形式受到社会高度重视而引发学术界研究的。社区体育研究是社区研究的一个分支,多为应用性研究。从欧、美、日近年来的研究情况看,运用社会行动理论,对社区体育参与、社区体育组织结构、社区体育模式、社区体育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多见。
(1)社区体育参与研究多为体育人口调查和体育活动状况评价,其中体育人口研究不仅就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进行研究,近年来更多采用多层(频度、强度、时间等)研究,不仅对参与者,更注重潜在人口、特殊人群的研究。“日本有学者提出‘参与’理论,即现代社会由于传媒和体育组织的发达,几乎100%的人口都与体育有关系,只是参与方式不同而已。在体育活动评价研究中已逐步摒弃就事论事的现状分析方法,更多地从生活角度研究体育活动与居民生活的关系”。[3](2)社区体育组织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结构和俱乐部研究两个方面。其中组织结构研究多为组织构成、成员关系、关键人物等方面。俱乐部研究多为形态类型研究和俱乐部经营研究。如《国际大众体育信息》2000年第8、9、10期《日本基层大众体育的管理体制》(一)(二)《日本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介绍》(上、中、下)(3)社区体育模式主要集中在体制研究方面,但往往以个案研究为主。其中美国的社区公园、欧洲的社区俱乐部、日本的社区公民馆等具有典型意义。
(4)社区体育方法研究主要包括社区服务保障体系(如社区体育设施、指导研究)、社区推广运动(如德国的家庭奖章制度、日本的“挑战日”活动)等。其中社区服务保障研究近年来在强调志愿者的作用的同时,更注重对社会(含政府)援助的研究,更注重为特殊需要服务(如残疾人的体育参与)。
“欧美的研究多采用大社区(城镇)概念,与我国基层社区概念有较大差异,而基层社区体育主要表现为俱乐部活动,故多集中在小团体研究方面。这说明西方社区管理模式与我国有较大差别,在成果参考方面有一定困难,但西方社会学理论和社区研究理论对社区体育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尤其是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在转型过程中所出的问题,也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在我国社会, 故从实践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3] 3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状况
3·1 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现象的出现
“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现象的出现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一些省市由大企业牵头,周围企业参与组成了地区(片)体协。这种组织较为松散,组织的稳定性较差。如:天津的天拖南地区体协等。到了70年代初,城市公园、空地出现了零散和小规模的中老年晨练活动,后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的晨、晚练体育活动点。80年代中期,北京、天津、上海、沈阳等大城市出现了以街道牵头组织的体育活动,成立了街道社区体协,大单位牵头组织了一条街体协,打破了行业隶属关系,就地就近开展体育活动。这成为社区体育兴起的标志”。[4]进入90年代,随着居民小区的大批兴建,出现了住宅体协。另外,1997年4月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和文化部五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至此,全国各个城市社区体育开展得轰轰烈烈,社区 体育活动进入了高潮。3·2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现状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正直小城镇研究热,由此带动小城镇体育研究,出现了以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为代表的学术团体。80年代后期,以中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为首的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带动了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社区体育作为城市文化也被作为战略措施成为研究对象,从而揭开了社区体育研究的序幕。但真正独立地对社区体育展开研究主要在90年代初期,如1991年国家体委在天津召
开了“全国部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研讨会”,其主要内容是对社区体育的概念做了讨论;1993年11月举办的首届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上,征集到7篇涉及社区体育方面的论文,内容主要集中在社区体育界定、社区体育组织、社区体育现状和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等方面。从研究情况来看,当属于研究框架建立阶段,此后,社区体育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1995年为配合《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对社区体育的性质、功能的研究有所加强。1996年底的首届全国社区体育工作会议,将社区体育作为社会发展和体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标、体制、组织、设施、经费等各方面加以规定,全面推动了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发展。1997年在第五届体育科学大会全民健身专题论文报告会上,有关社区体育的论文占了46%。2000年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社区体育工作会议征集到论文40余篇,对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基础理论、趋势、存在问题等方面加以研究。2000年12月在第六届体育科学大会群众体育专题报告会上,有关社区体育的论文占了50%,这就形成了社区体育研究高潮。3·3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类型及方向
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社区体育主要分三大类。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社区体育概念、性质、功能、构成要素等方面。此类研究多借鉴西方社区研究理论和社会学知识,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此类研究者较少,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是目前社区体育研究者多为体育工作者,过去对社区、社会学研究不太熟悉,因此反映在研究上成熟性较低;②是我国社区体育起步较晚,且计划经济模式影响较深,社区体育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深入进行;③是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总量仍然很少,可参考的资料极少,社区体育著作几乎没有,外国参考资料也不多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体育研究的发展。目前,此类研究主要以北京体育大学任海和王凯珍和上海体育学院李建国为主,即《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探讨》、《北京市社区体育的现状研究》、《上海市社区体育的组织现状研究》和《社区体育的基本理论、现状特点与发展趋势》。二是应用性研究,主要包括社区体育管理、社区体育组织、居民需求研究等。此类研究结合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为社区体育政策管理提供了大量参考依据。但由于是立足于现状制定的对策,其预见性较差,有时跟不上社区建设的发展。另外,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即使在一个城市中,不同社区的差异也较大,因此普遍研究意义不大,故这类研究大多属于个案研究。但因为个案研究不仅花费少,易深入,针对性强,且因其个性鲜明,符合多元化发展方向。又由于它具有典型意义,反而(在同类型社区中)借鉴性更强。三是发展性研究,主要包括发展模式研究、社区体育政策研究、社区体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等。此类研究由于有明确发展目标,且多将社会发展作为因素或参考系统,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对社区体育发展作用较大。4 小 结
(1)我国社区体育研究比较广泛,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如有关社区体育政策研究、社会转型与社区体育关系之研究。(2)我国社区体育整体性研究较少,大多数属于结合现状和对策的研究。
“社区”一词于20世纪20年代从西方国家传人我国,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重新被提及时,社区体育研究 才逐渐增多。1989年由天津市河东区率先提出,当时是指街 道社区体协开展的各种活动,后来延伸为对所有区域性的若 干群体或社会集团体育活动的统称。1991年7月,国家体委 首次在天津召开的“全国部分城市社区体育调研会”为各种 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性建议。可以说,在“社区体 育”概念提出后才开始了其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为了全 面掌握社区体育的研究成果。本研究通过手工检索和电子期 刊2种方式查找到截至2007年5月的社区体育研究论文共62 篇,将其分类归纳,主要涉及到地域性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社区体育服务体系一般理论和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模式与实 践3个方面的研究。
l 地域性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社区体育研究起步较晚。无论是从其基础理论、模式建构,还是其表现的特征、实践应用都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区域性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研究很少有人涉及。1.1 关于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其他方面的研 究来说还是较多的,共有18篇,占总数的26% ;构建模式 方面的成果占30% :农村社区体育方面的成果占17% ;现 状报告方面的成果占10% ;一般理论、学校与社区体育方面 成果各占7% ;适合项目方面的成果占3%。地域性社区体 育服务体系的研究对象共涉及10个省份,其中研究对象为江 苏、山东的论文各3篇,研究对象为广东、重庆、澳门的论 文各1篇。吴树斌在谈到澳门社区体育时说:“澳门对社区体 育的研究与宣传十分缺乏,职能部门及社会对社区体育没有 明确的认识,因此不仅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甚至无人专门 负责此方面的工作。”⋯ 裴立新等人于2003年对天津市社区 体育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建身边场地、抓身边组织、搞身边活动,应当是现阶段乃至今后一定时期 内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工作重点。” 2 王凯珍从研究社区 体育的定义和构成要素人手,对北京市8个近郊区的社区体 协和体育活动站进行了调查,对其组织状况、参加者状况、活动状况、场地经费状况、指导者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陈 瑞玉认为社区体育服务的主体是政府、企事业、体育社团、居民等各种力量共同参与,而不是政府包办。
有的学者以大量的社会调研为基础,分析并勾勒出地域 性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发展新思路。吴建婷等人指出长三角 社区发展存在着公益性体育与经营性体育之问发展不协调的 现象,提出了体育主管部门要服务基层,坚持以城市社区为 工作重点,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团体的作用;鼓励各种社会 机构,跨行业、跨地区投资社区体育。邹师认为: “社区体 育要为弱势群体建立完备的体育服务体系;在强化体育本质 功能的同时,还要侧重在调节心态、情感沟通、信息交流和 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方面。” 夏成前分析了构建江苏省城市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外部环境,探究了体育服务体系的建构 方向及其要素,并提出江苏省城市社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 可构架为市场体系和公益体系。1.2 关于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农村体育方面的研究是目前体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一研究热点将在今后的几年持续升 温,原因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是今后一段时问现代化进 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笔者查阅了自1994年至今相关方面的 学术论文,结果发现:有关农村体育方面的文章有1 916篇,其中关于农村体育教师方面的研究有635篇,关于农民与体 育之间研究的有446篇,关于农村中小学生与体育之间研究 的论文有21篇,而关于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仅有 12篇。
其中,王波认为,江阴市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全 过程中,对于整合资源,要抓准“三个结合点”:一是与盘 活存量相结合;二是与社会共建相结合;三是与村民共管相 结合。张治军提出了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简 称“新型社区体育”),适合目前经济、社会条件下小城镇社 区体育发展需要。周传志等则以地域特征为依据,并依据我 国东南沿海和内地农村体育实际情况,指出了参与主体、地 理条件、历史传统的不同造成两地农民体育锻炼项目的差异。他分析得出影响沿海农民锻炼的因素主要是场地、时问和技 术,而内地农村居民则认为农民锻炼的因素主要是时间、兴 趣和心理。-j 要想发展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只具备场地、时问和 技术等居民健身因素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备专业的体育师 资力量及管理人才。苗大培等人经过调研指出,目前我国城 乡社区体育组织配备有专职体育干部的街道办事处、乡、镇 占29.0% ;配备有兼职体育干部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 占79.0% ;聘用有体育干部的街道办事处、乡、镇占12 7%,我国有92.0%的市辖区、县级市、县和73.4% 的街道办事 处、乡、镇已经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我国有25.2%的街道 办事处、乡、镇拥有进行有偿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张治 军也认为,山东省小城镇社区中国家级、一级和二级社会体 育指导员尚缺,三级的仅占7.8%。同时还存在着居民体育 场地设施数量不足,质量偏低的现象,并且社区居民对体育 设施的使用率不高。
1.3 关于域外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从社区体育的概念到构建和谐新农村目标,学习国外社 区体育的先进管理与开发经验,将会极大地促进和完善我国 社区体育和农村体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虽然,此方面的研 究成果很少,但他们都从不同的层面对社区体育的发展、构 建与管理进行了论述。
王良民认为,域外社区体育与娱乐计划一起承担社会责 任,社区体育有一整套的法律体系、组织机构、运行机制以 及充足的经费来源和专职工作人员。他认为,发达国家社区 体育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家庭、企业、彩票收入4个方面。李加奎提及了美国如何从“recreation movement”的娱乐运动 发展到各种各样的“群众组织”,并阐述了其社区体育各种 体育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赵澄宇论及了挪威与瑞典北欧国 家的地区体育联合会或地区单项体协之问的体育经费。此文 中提到北欧实施的是由政府与民办团体合作的结合型管理体 制,政府的职责是提供经费,制定基本方针,与民办体育组 织合作,但不具体管理体育事务。陈雁杨在提到我国的香港 社区体育时说,香港体育显示出以保健、娱乐性运动为主要 的活动方式,并具有丰富、科学、广泛的开展特点,它们的 经费走的是多渠道筹集,自己参与自己付款的自助形式。2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一般性理论研究现状 2.1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内涵
“社区”在20世纪20年代从西方国家传人我国时,被译 为“地方社会” 或“同地区的居民”。新中国成立后,由于 社会学被作为“伪科学” 而禁止,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 开放后,社区的概念才在我国重新被提及。这为我国社区体 育真正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提供了理论发展空间。据电子检 索统计显示,涉及到“社区体育”研究的论文共有1 328篇,而直接论及农村社区体育的却只有2篇。从整体上来看,社 区体育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出现之后,各种学 术观点层出不穷。
苗大培等人认为,社区体育归属于民间组织;社区可划 分为多种层次,可操作性更强;社区体育是在社区生活共同 体内开展的群众体育。沈梅认为:社区体育就是社区开展的 面向社区居民的体育。社区体育与其他体育有所不同,是以 社区内居民为主要对象开展的体育,其包含有家庭体育,老 年社区体育,厂矿团体、机构、政府组织的体育等,兼含有 职工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方面,是在一定社区地域 内进行的体育行为的总称。李仲明等人对小康地区的全民健 身服务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 “提高认识,形成共 识,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服务工作的重要前提;组建体系,构筑网络,是发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必要载体;建立机构,健 全规章,是巩固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关键和保证。J 张春华认为,社区体育服务内容应因地制宜,从群体健身的 急需项目做起,而且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是一个动态过程的 有机整体。高雪峰则主张社区体育具有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健身娱乐3种功能。李建国在《社区体育》一书中也充分确 定了社区体育的概念、作用与特征。2.2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表现特征
包雪鸣提出: “社区体育服务的内核是福利性、公益性 的社会体育服务,对象是居民,外延或适应范围是社区,他 完全不同于每天在社区中发生的工商业活动。” 并认为,社 区体育服务业是“以街道、镇、居委会和社区组织为依托,具有社会福利性的居民服务业。” 顾渊彦认为: “农村存在 着参与对象的广泛性和开展活动的艰巨性;项目的随意性和 形式的灵活性;活动的自发性和季节性;体育活动的传统性 和民族地区的差异性。”L6 王峰认为,社区体育具有地缘型、单元型、单位型、集约型和自发型5种主要类型。贺风翔提 及我国社区体育组织的基本特征:公益性、自发性、区域性、平等性和不稳定性。
2.3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框架
张文圣研究提到,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的基本框架 可分为:组织保障体系、硬件保障体系、指导人员保障体系、活动内容保障体系和指导思想保障体系,建立时应该从指导 者、管理者、实施者和参与者4个层面人手。苗大培认为,构成我国社区体育组织体系框架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社区 体育协会和社区体育俱乐部。贺凤翔提出了我国社区体育管 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社区划分不明确,管理机制不健全; 街道体制与社区体育难以接轨;社区体育管理组织力量薄弱,维普资讯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1期 纪铭霞,等:近20年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研究的综述 ·3· 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经费来源、设施建设和维护等不完善。3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导向性理论研究现状 3.1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项目研究
胡飞燕等人认为在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除了常见的运动 形式之外可以创编新项目,并提出了在创编过程中要遵循两 大原则:传统体育项目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外来体育项目与 传统文化相结合。虞定海根据上海市多元化社区体育服务体 系的实际情况,研究了健身气功对社区体育设施服务、社区 体育组织服务、社区体育指导服务和社区体育信息服务四方 面作用的同时,又认为“健身气功要形成国家体育总局、上 海市体育局、区体育局和街道(乡镇)四级管理网络,实现 一级抓一级,层层有管理的工作方法” J。3.2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模式的构建 佘静芳提到了“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是构建城市社 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基础;引入市场机制是构建城市社区体育 服务体系的关键;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构建城市社区 体育服务体系的保证” J。沈梅则对参加社区体育体验的人 群,社区体育活动的内容,社区体育的设施和体育经费的投 入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与论证。夏成前分析并提出了构建江 苏省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如组织系统化、筹 资的多元化、形式多样化、人员专门化、参与普遍化、资源 利用合理化。杨英认为构建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应坚持 政府的支持与社会兴办相结合的原则。林少峰提出了对社区 的不同人群区分阶层发展体育人口,强调社区体育与社区教 育相结合。而樊炳有认为:街道体制与社区体制难以接轨,社区的体育组织与自发性社区体育组织之间缺乏联系,偏重 于对“物”的管理,却忽视了硬件设施投入以及文化教育、公共道德等以“人”为中心的软件管理。他提出了社区体育 管理体制创新要遵循的原则:政府参与行为与社会行为相结 合;社区体育管理与社区体育服务相结合;社区体育经营性 与服务性相结合;社区体育专业队伍服务与群众相互服务相 结合。姜丽提出了我国社区体育发展应该建立政府支持、企 事业协助、群体社团实施的模式;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和发 展社区体育志愿者模式;开发群众体育市场模式;社区体育 与学校有效结合模式等多种模式。裴立新等人提出“大城镇 大战略”,要以县城镇与中心镇为突破口,“建立乡镇文体工 作站 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构建覆盖广泛的 农村体育服务体系” J。
3.3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实施与建议
张文圣提出了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必须与经济协调 发展,体育服务体系必须体现多元化特点,构建社区健康的 生活方式和积极推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有机结合4个方 面。孙建提出了南京市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 的总体思路,构建和完善了南京市社区体育多元化的服务体 系,他认为南京市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多元维度体现在2 种主要的模式、3个不同的消费层次、3种不同的年龄层次和 3种不同的服务方式。聂锐新认为,应切实加强农村体育 的发展、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完善全民健身运 动的管理机制、切实解决群众体育的场地设施问题、努力丰 富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贺凤翔分析了我国社区体育组织的 基本特征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4点建立与完善 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议。裴立新等人强调坚持农村体 育以乡镇为重点,并应以县城镇及中心镇为切人点,发挥基 层政府的积极性;文化与体育部门联手共建文化体育工作站,发挥村民委员会在农村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扶持农村 基层文体专业户;利用农村学校场地设施开展健身活动,是 缓解场地短缺的有效举措。4 结束语
从目前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整个研究状况来看,众 多研究成果趋向于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存在现状与问题分析 方面,而有关于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不多。尤 其是如何完善农村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措施与体育组 织网络管理?如何加大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力度?如 何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如何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 公共服务,满足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何在城乡体育协 调发展下,促进农村体育的全面发展,全面实现我国体育事 业质的发展?如何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的实际构建相应的 体育服务体系,使体育惠及广大农民,更好地为建设“乡村 文明”服务?这都是有待研究与思考的领域。参考文献
[1]吴树斌.澳门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J].体育学刊,2002,9(6):28— 31.
[2]裴立新,周兰君,王旭光,等.天津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一)[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1):13—17.
[3]周传志,杨利平.我国东南沿海和内地农村体育的比较研究[J].漳 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7(1):107一l1O.
[4]李仲明,许惠玲,黄晓春.小康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实践研究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2):23—31.
[5]包雪呜.关于社区体育服务概念与几个关系的再认识[J].山东体 育学院学报,2003,19(2):24—27.
[6]顾渊彦,李明.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社.2005:174.
[7]虞定海,牛爱军.健身气功在构建上海市多元化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中的作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66—69. [8]余静芳.城市社区创新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J].湖南人文科技学 院学报,2005,83(2):30—31.
[9]裴立新,周兰君,刘新光.全面小康社会农村体育发展问题的思考 [J].体育科研,2004,25(6):1—3.
[1O]孙建.新世纪南京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探讨[D].南京:南京 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江国平]__
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研究状况
一、我国学者对国内城市社区体育研究现状(一)基础研究 1.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社区体育概念、性质、构成要素 等方面,此类研究多借鉴西方社区研究理论和相关社会学知识。社区体育概念的界定。概念的清晰是任何研究工作的前 提概念界定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认识程度。有的学 者认为不应对社区体育的区域作明确的限定,有的学者认为对 社区体育概念的理解,应强调社区体育的基础目标和本质功能。社区体育界限的界定明确社区体育的界限,有利于明确 城市社区体育各种管理机构之间的职责、权利和利益的划分,促进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健康、稳步发展目前,国内理论界 对社区体育在具体界限_仁不尽相同,大多认为社区体育是发生 在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现象,这一区域便是社区。但在“社区”范 围的规定上有所差异,一部分观点认为应该以整个城市的范围 作为一个社区;有的学者认为应根据实际工作和研究的需要,操作性地确定社区体育的界限;还有一部分观点认为应该以居 民住宅小区作为城市社区体育中社区的界限。一36一
社区体育构成要素。社区体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由 系列要素构成,包括社区成员、社区体育组织、必要的场地设 施、一定数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各种具体的体育活动和一定 的经费保证。
2.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发展模式研究、社尽‘体 育建设目标与发展趋势、社区体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等 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_从宏观的角度,我国城市社区体 育应由领导、协调、操作三个子系统构成,街道社区在系统中处 于核心位置。从微观的角度,针对地域特点,确定每个子系统 的目标及各项目的功能性目标。目前,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 是社区体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意的发展 模式。
社区体育与社会发展关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政 治体制改革的深人,广大体育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社区体育与社 会经济、文化发展关系作了研究,探讨了社区体育与社会上义 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社区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发展道路等 社区体育建设目标与发展趋势。本文认为,构建政府、社区组织、社区成员三方合作,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种资源共
同支持的社区体育建设理论模式及其保障体系,是我国城市社 区体育建设的必然需要。(二)应用研究
主要包括社区体育管理、社区体育组织、居民需求研究等。此类研究多结合现状进行调查,为社区体育管理提供了依据,缺点 是有滞后性。而且,由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因此,通 过调查研究得到的资料往往只代表某一地区的实际情况,具有片 面性。
二、我国学者对国外城市社区体育研究现状
研究集中在介绍国外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管理与发展的先 进经验。
(一)社区体育产生原因研究
由于体育活动可以超越语言的障碍进行交流,克服生活中 的不平等进行平等的活动,最为重要的是,通过体育和娱乐计 划的实施,减少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社区体育成了解 决这些社会问题最有效的手段。随着社区体育的发展,公众对 其消费日渐增多,体育消费成为了各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对本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世界各国都十 分重视社区体育的发展。(二)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研究
在国外,社区体育从属于大众体育,因此,大众体育的管理 在某种程度上就包含了社区体育管理。(三)社区体育模式研究
主要集中在社区体育俱乐部研究。俱乐部研究多为形态 类型研究和俱乐部经营研究。研究认为,英、德、日三国社区体 育俱乐部都是大众体育开展最基本、最有效的组织单位,它对 体育人口稳定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三国社区体育俱乐部 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政府的财政支持、政策和法律。(四)社区体育经费来源研究
在发达国家社区体育经费来源中,家庭体育消费是最重要 的渠道。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对社区体育的投人一般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0.2%一0.61%之间,其中地方政府的投人远远超过 重要政府。西方社区体育也从各类体育彩票、赛事竞猜等体育 博彩业中获得大笔资金。(五)社区体育服务研究
在社区体育健身指导服务方式上,域外社区体育的组织机 构招募一些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和组织社区体育的。而真正在 体育社区内负责技术和指导的人员都是义务服务者。在英、德、日社区体育俱乐部都要收取一定费用,而且国家承认资格 的体育指导员的报酬要高于没有资格的体育指导员。(X)(摘自《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季刊211岭年第4期韩坤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