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4 19:0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8、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8、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第一篇:18、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18、《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段落,以句式引导,段式引路,启发学生填补空白,组织语言,训练能力。

一、巧妙的使用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课文,我用了几张图片,这些图片都是动画片里的人物有:孙悟空、小哪吒、葫芦兄弟、嫦娥奔月,它们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在教学第三段时,为了使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三、结合文本 展开想象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男女生合作朗读来整体感悟语言表达的结构。即: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界中的什么。并让学生展开想象,盘古的其他部位变成了什么?

四、在遗憾中成长

这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方法,但是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个人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对有些环节的处理还欠考虑,如在第四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想象盘古的身体还有那些部位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我应该再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第二篇:《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现将我教学这一课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阅读课文把握结构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讲。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尝试复述课文,同时也回顾了课文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重点朗读2——5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文中找找。同时揭示课文的课文中心句,也是最后一个自然段。“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指导学生学习各个自然段,让学生接触到根据内容加小标题。总整体认识课文故事叙述顺序,了解课文的结构。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住“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精心的付出,就会有收获。那份收获会使你更加充满信心地迎接每一天,面对每一次挫折。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2

星期四上午第三节课,事一次汇报课,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盘古开天地》,在讲这一节课之前,我在网上看过一些其他优秀教师是怎样上好这节课的,我从中选出一些自己认为好的地方,把它加入到自己的教案中,这也是一种学习,毕竟我才刚刚开始从事这个职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

可是上完这节课,觉得自己上的糟糕透了,课后我向其他老师询问我上课的一些情况,上课中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普通话很烂,我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也是常常给我纠正一些字的读音,可是不知怎么的,说着说着一些方言就出来的,可能是习惯问题吧,但是我会慢慢改正的,毕竟作为一名老师,普通话还是比较重要的。

上课过程中在提问题的时候,语言的衔接有很大问题,在突然之间就把问题提出来,给学生有一种跳跃感。而且上课提问的方式有点啰嗦,一个问题总是会问很多遍,这个问题许老师曾对我说过,我今后会改正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就是这节课的重点把握的还不是很好,对于《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重点主要在盘古倒下后,其身体的那些变化,可是由于前面的时间花的相对多一点,后面的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去带领学生去感悟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神奇变化,最后只能草草了事。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还有一些其他的缺点,,这里就不一一道来。但我认为我在上面讲的几个问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突出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向其他老师学习的。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3

《盘古开天地》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住“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二、结合文本展开想象

在指导阅读完第四自然段后,我这样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全体女同学读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全体男同学读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学生进行合作朗读,感悟盘古身体的巨大变化。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

出示句式:他的,变成了()的()。

师:请你们仿照上面的句式,将“他的( ),变成了( )的( )”补充完整。

学生自由说。生:他的手指,变成了高高的山峰。

生:他的牙齿变成了一座座火山。

生:他的头发变成了长长的柳枝。

生:他洁白的牙齿变成了晶莹的钻石

生:他的经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交桥。

生:他身上的细胞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小朋友。

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学生的想象会让你惊叹不已。第四自然段末的省略号是课文本身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所在。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男女生合作朗读来整体感悟语言表达的结构。即: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界中的什么。为了引导学生把语言表达得更生动具体,教师特别强调是变成了“什么样的”“什么”。留下空白,让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这样的课堂就会相对地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少一点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思考和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不过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然有示范,有激情导语,学生能有一定的表现力,但我却忽视了让学生边读边想,没有很好地将语言文字与画面想象结合起来。

精心的付出,就会有收获。那份收获会使我更加充满信心地迎接每一天,面对每一次挫折,永不放弃。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4

教材分析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理解生词的方法,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落实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受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自学字词,读通课文。但学生往往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书,边读边想,边读边议,边读边展开想象,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词析句,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读懂课文。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方法,在读中欣赏提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想象,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预习课文,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师教学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在课前交流中,了解学情,沟通师生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引起阅读期待

(一)播放动画短片,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2.提名认读生词,相机正音。

3.引导学生了解并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5.初步理解中心句中的重点词“创造”的意思,指导书写“创造”。

(二)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围绕“创造”质疑。

2.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对那些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当即予以解决;对那些有思考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进行梳理,板书于黑板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去解决;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解答。

三、顺学而导,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一)解决“盘古为什么要创造宇宙?”的问题。

1.提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混沌”的意思。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查字典,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解释。

(二)解决“盘古怎样创造宇宙?”的问题。

1.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默读课文,思考相关的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按学生找到的顺序,依次教学相关的段落。

2.读中品词析句,感受盘古的精神与表达的精妙。

(1)学生汇报交流,相机出示下列句子,引导学生重点研读:

①理解“抡”的意思。

②比较“拿”“提”“拎”与“抡”的不同,感悟盘古的力大、神勇,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③指导朗读,感受盘古劈开天地的力量和勇气。

①调动学生生活积累,理解“轻”与“清”意思的不同。

②引导学生读书并有所发现。

③交流学生的发现,感悟理解词语的方法及语言表达的精妙。

a.通过“清”理解“浊”的意思,感悟利用反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b.在朗读中,感悟课文通过几组反义词,把天地形成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

C.结合句子,进一步理解“混沌”的意思,体会联系上下文也是深入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2)引导学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开天辟地)

(3)引导学生在读懂第三段的基础上,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顶天立地)

3.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感受神奇和美丽。

(1)学生自读,找到自然段的中心句,体会中心句的作用。

(2)边读边画出盘古身上发生的变化,感受变化的神奇。

(3)指导朗读,把文字变成脑海中的画面,感受宇宙的美丽。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飘动的云”“奔流不息的江河”等词语展开想象,感受美丽。

(4)拓展想象,丰富美丽。

①师:盘古的身上是不是只有这些变化?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②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出示句式)

盘古的(),变成了()的()。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想象要合理、丰富。

(5)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盘古创造的宇宙的美丽。

三、回归整体,升化认识。

(一)围绕板书,说说盘古是怎样创造的,明晰“创造”的含义。

(二)朗读、品味中心句。

(三)教师小结。

1.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2.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把这个神奇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朗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课题的引出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我先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让孩子们猜出孙悟空、哪吒、葫芦娃这些神话人物,在他们兴趣盎然的时候马上引出了课题,激发了他们对新的神话人物——盘古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在教学时,我抓住“抡”“劈”这两个词语,与“拿”“砍”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课文中的这两个字更准确地写出了盘古分开天地的艰辛与决心。并让学生在朗读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的恰到好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所妙之处。我还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感受盘古开天地的伟大、勇敢、坚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

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一、课堂容量太大,上课的节奏有些快。整堂课先是导入新课,接着是检查字词的预习,再就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最后学习课文的1—5自然段,几乎一节课学完了整篇课文,知识容量很大,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有点赶时间,少了给孩子们品读、“消化”的时间。

二、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然有示范,有激情导语,学生能有一定的表现力,但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齐读、引读、指名读。如果读的形式再多一些,学生的兴致可能会更高。还有我却忽视了让学生边读边想,没有很好地将语言文字与画面想象结合起来。如果当时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可能效果会更好。有了这一举措,不仅有帮于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精心的付出,就会有收获。那份收获会使我更加充满信心地迎接每一天,面对每一次挫折,永不放弃。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5

在上课时,让每个学生回报自己所看的故事片,学生边说,我边板书《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雌雄剑》《舜和象的故事》……学生边说,我也抽学生把有关常见的故事内容讲一讲,鉴于此种激情我板书课题《盘古开天地》。引导学生查查资料,自读课文,弄清盘古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给予人类的贡献是什么时候。学生带着问题,很快走进文本。有好几个孩子边读课文边勾画生字词,还将文中的反义词也作上记号。我就这样等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10分钟出头了,我突然让学生关上语文书,回答我的问题。我的问题很简单,盘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化,他是怎样创造宇宙的?他为人类做了哪些事?全班学生举手了,有的说“盘古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有的说:“盘古是位勇于献身的人!”还有的说:“盘古是个好神仙。用整个身体创造了这个美丽的世界!”我出示课文插图,指着盘古的肢体将变化后的对应物:

气息——风云肌肤——大地

声音——雷声血液——江河

双眼——太阳月亮汗毛——花草树木

四肢——东西南北汗水——雨露

接着出示小黑板:本文中“的”字短语。如、四季的风飘动的云辽阔的大地奔流不息的江河滋润万物的雨露……

由于本课想象力非常丰富,处处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比如“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有很多孩子说出了自己的想象。比如、有的孩子说,他的手指变成了小丘。他的胡子变成了禾苗……反正学生想象的我都给予鼓励,让学生从课文的神奇,丰富、美好的想象中受到感染。因为学生已经熟读了课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出示复核的顺序“盘古醒后——天地分开——盘古倒下后”。

本课除了读懂课文,弄清寓意,掌握基础用句子含意,最重要的是隐藏文中的写法。“怎样带领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是本人在本课中要落实的语文知识——阅读中悟写法。本文的写作特点上是用充满神奇的想象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比如、第4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想象出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万物的过程,在写作中抓住了相似的地方,只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种想象既合理又充满神奇。比如、气息变成风云、声音化作雷声、双眼是太阳和月亮……。

那么,引导学生在平时写作时,怎么能让我们的文章也插上想象的翅膀,变得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呢?(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学生习作训练“我来讲盘古的故事”)并出示了一定的思维引路,因为毕竟是三年级,老师必要的引路也较为重要。(盘古是————。他出生在—————————————————。有一天,盘古醒来。———————————————————,盘古想:——————————————————,奇迹出现了(可以用文中的内容,可以用自己想象的,注意对应物的相似点。)世界在盘古倒下的瞬间变得更加美丽,盘古用他的生命创造了宇宙。

学生完成很好,很有兴趣,我在讲评,抽读学生习作训练时,用动作演示孩子们都插上自己想象的翅膀,像鸟儿一样高空展翅,寻觅生活,热爱生活,只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写作就会流畅。还要大胆联想。最重要的是要善于设问,勇于探索,大千世界,抓住推理,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还要学会创作,在遐想的基础上不要离主题,尽量发挥无妨。比如、写“雪”像什么?好大的雪啊!……)。

本文在用词上较为巧妙。如、课文第2自然段(让学生勾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点拨、本段的反义词运用恰当,这样写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人对事物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本课连写作及课内要求的作业均在教学安排的范围内完成,效果还是不错的。

我在反思:朗读到位是本课的重点,在读中体会人物的开创精神。《孔子拜师》中的孔子名言,对学生能主动学习埋下了动力。课前预设将直接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是有直接作用的,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6

比如说“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课文中没交代有多长时间,一般学生也并不能从这里体会他的辛苦和坚持。为了体会盘古的力量,我在这个环节是引导那个读书的学生,“此刻,你头顶的是整个天空啊!脚下分开的是整片大地啊!”学生立刻领会了,再读时明显强调了力量。盘古顶天立地的漫长又用另外一种方式来体验。反问学生:盘古顶天立地有多长时间?1?10000年?100万年?学生这么一问,反应过来了——不知过了多少年。用后文中的证据反驳了我的假设,自己体会到时间的漫长和艰难。再进行读句,果然是效果出色。

另外一个设计当时也存在争议,因为我要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盘古的高度。我当时是这样设计的:在盘古的顶天立地之下,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100天过去?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10000天过去?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学生回答的是:100丈。10000丈。不知有多少丈。很多人都被这时的高度推进弄得莫名其妙。马上,我问学生:当盘古就在眼前,仰望盘古,看得清全貌吗?学生达到:太高了,看不到。再追问他受得了这漫长的辛苦吗?前面的种种铺垫在这一刻迎刃而解。用高度推进让学生明白这是太过于艰巨的任务,身为神的盘古也有支撑不住的时候,所以他积劳成疾的倒下了。

通过这次备课,我充分体会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这节课的轻松表象背后,包含了整个年级的多少思考、探索、劳动与付出。很多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和未展现的方面都有我们整个集体的智慧与劳动,这是一节锤炼出来的课。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7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三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还不是特别强,要让学生感受到盘古开天地的伟大、勇敢、坚强,只有多读才能更好的理解。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有点赶时间,给孩子们朗读消化课文的时间太少了。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首先请了一个同学来朗读,让学生听并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接着讲解顶天蹬地的动作时,我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虽然教学流畅,但有点流于形式同学们有种被赶着走的感觉。整段课文没有齐读。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只采用了全班齐读一种朗读方式,这一段有许多优美的词组,应该要多读而且读的方式要多样,通过美读感受才会深刻。

整节课虽有设计朗读,但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齐读、引读、指名读。如果读的形式再多一些,学生的兴致可能会更高。还有我却忽视了让学生边读边想,没有很好地将语言文字与画面想象结合起来。如果当时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可能效果会更好。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8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在本课的阅读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了这一目标。 本篇课文在语言文字上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多处运用了象“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在本课的阅读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了这一目标。

本篇课文在语言文字上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多处运用了象“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这样的句式。在课文学完,我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寻找类似的句式,并一组组出示,让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体现了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力求向学生展现文本深刻内涵,展现语言文字无穷韵味与魅力的教学意图,是一种语文教学的回归,相信通过这一课的学生,这种句式会深入到学生内心,逐步达到内化。理解词语不脱离语言环境,理解句式用板块呈现,遣词造句正是需要这样实实在在的积累。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9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段落,以句式引导,段式引路,启发学生填补空白,组织语言,训练能力。

一、巧妙的使用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课文,我用的是几首孩子们熟悉的动画片的主题曲,《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兄弟》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创造性地使用动画片音乐,起到引起共鸣、激发兴趣的作用。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三、结合文本,展开想象

在指导阅读完第四自然段后,我这样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看投影,全体女同学读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全体男同学读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学生进行合作朗读,感悟盘古社体的巨大变化。

(出示句子)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

出示:他的( ),变成了( )的( )。

师:请你们仿照上面的句式,将“他的( ),变成了( )的( )”补充完整,提醒同学注意句子中的第二个括号:他的什么变成了怎样的什么。不要只说成是什么变成了什么。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自由说,小组交流,然后指名说)

生1:他的心脏,变成了红红的太阳。

师:好奇特的想象啊!

生2:他的胡须,变成了柔软苍翠的柳条。

生3:他的头发,变成了随风飘舞的柳枝。

生4:盘古的手指变成了五座高山,盘古的头发变成了茂盛的草地.

师:神奇的想象,生动的表达!

生5:他的牙齿,变成了天上闪闪发光的星星。

生6:他的鼻子变成了黑漆漆的大山洞。

生7:他的胡须,变成了金灿灿的丝线。

生8:他的肌肤,变成了广阔无边的草原。

生9:盘古的耳朵变成了起伏的山峰;他的汗毛变成了茂密的丛林…..

同学们,刚才大家说的那么多画面,如果把他补到课文第四段,那么,这一段末尾的省略号,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去掉?

生齐说:不行!

生:不能省略,因为很多我们还有没想到。

师:是啊,还有我们没想到的,天地间所有的一切都是盘古化成的,讲得完吗?

生齐说:讲不完。

第四自然段末的省略号是课文本身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所在。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男女生合作朗读来整体感悟语言表达的结构。即: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界中的什么。为了引导学生把语言表达得更生动具体,教师特别强调是变成了“什么样的”“什么”。留下空白,让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这样的课堂就会相对地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少一点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思考和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初读课文,只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只有对重点字词、句子理解后,才能读出味道。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同桌接读、师生接读、男女接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将身体的部位、以及变成什么鲜明呈现出来。而且这一部分有许多偏正结构的短语。如:飘动的云 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 ,以次方式朗读还可以突出要积累的好词佳句。

五、在遗憾中成长

这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方法,比如范读,男女赛读,抽读,但是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朗读,个人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对有些环节的处理还欠考虑,如“盘古的身体化作宇宙万物”一段,我将男女师三者合作起来读,效果不太理想,不如紧接前面的同桌互相练习,直接进行男女生对读,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这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将磨砺自己,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0

选择上这篇课文是因为自己被盘古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所感动,只有自己感动才能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去打动我被教的学生。

但当我拿着这篇文章反复阅读时,觉得太简单了,除了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可以渲染渲染,盘古化作了什么可以做句子训练,其他的似乎不学,学生都能掌握。这时我心中的那份感动又变得茫然了。

离家长开放的日子只有几天了,在情急之下,参阅了优秀老师的做法,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今后这样去做:

1、提炼词语,概括文本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位教师能时刻想着学生需要什么并能发现段落里藏着成语,而我这位俗人却没有敏锐的眼睛。这一定是老师反复与文本对话的所得,老师已经读到了文字背后的东西,下的功夫绝非一天,两天的事。庆幸自己也学了这一招。从学生的角度说,这样的设计既是一次积累更是一次概括能力的训练,一举两得。学生的概括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我觉得孩子需要的就是我们课堂上老师要给孩子的,而这种提炼词语,概括文本的方法,就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的知识。今后在概括文本上自己应下点功夫。

2、词语的理解与朗读进行整合

我是一位注重学生朗读的老师,每堂课我总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读,或高兴或悲哀或自豪或赞叹,似乎这种读已是学生读好文章的“模板”了。而这位老师却能把词语的理解与读融合在一起,使读又有了新的解读。如学习“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这句时,让学生明白“抡”什么意思,然后再带着那份力量去读;学习“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句时,让学生明白“轻、清”的意思,明白四对反义词的意思,这样学生马上便能顿悟天地分开原来就是漫长的,读就显得水到渠成。这比教师盲目地说带上怎样的心情读效果要好。

3、积累句子就是反复出现

备课前,本以为盘古化作了什么可以做句子训练,那就是积累。没想到山外青山楼外楼,特级老师的想法总是出乎人的意料,文章的第四段是这篇文章的精华,这位老师的做法把它做成了一首诗,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为我们带来了凉爽。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为我们带来了凉爽……多样的形式使学生不觉得那是枯燥的读,那是创意。有创意的东西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同时告诉孩子学习就是积累。积累首先要把文章中美的句子化为己有,化为己有最好的办法便是创造。聪明的孩子老早就知道这就是积累的一种方法。

今天的开放我只是一场演绎,这场演绎还算成功,因为孩子的小手如林。但更让我欣喜的是进行了一场扎实的语文教学,同时也让我明白收获往往就在精心地付出。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1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

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学时,我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我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有的说;“盘古的手指指甲变成了雪花。”有的说:“盘古的手指变成了五座高山,盘古的头发变成了茂盛的草地,从高处往下流的瀑布。……等等。复述是中年级很重要的一个学习要求。我在教学中也注意到这一点,这篇课文比较适合训练学生复述,学生学习完课文后我让他们看着画面复述课文,还让他们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习惯。我还建议学生阅读其他的中外古代神话故事,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这节课,我觉得也用许多不足之处,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方法,如课件作用、教师范读等,但可能我朗读基调把握得不够好,学生朗读还不够精彩。神奇的感觉读得不够。还有第四自然段教学时我对句式“盘古的身体部分变成了怎么样的什么?“渗透不够,且前后事物的联系渗透不够,后面学生的想象虽然不错,但是有些同学只说出盘古的身体变成了什么,有些同学想象就不够合理。下次教学我就要注意到了。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2

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神话题材的文章,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想象丰富,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段落,创设情景,启发想象,引导学生填补空白,组织语言,训练能力。

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对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日本教育家木村九一也曾经说过:“制造凡人的方法极为简单,那就是不让孩子热衷于某一种事物,只有这一点就足够了,对任何事物都不着迷,都不感兴趣,这就是凡人的特征。”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的持久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这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反复论证的重要结论。在上课伊始,我就出示了三张学生非常熟悉的动画人物——孙悟空、哪吒、葫芦娃。这几个人物的出现,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勾起了他们的回忆。然后,我话锋一转,他们都是我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人物,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神话人物,他被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盘古。这样,由图片导入新课,简洁自然,也很快将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从疑点入手,引发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也就是说,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疑问是思维得到发展的有效方法。在开课之初,学生初读后,让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根据学生提出不理解“混沌”一词,我随机让学生看字典中的词义,让学生结合书上第一段的句子“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根据自己理解,选择词义。这时,学生说的对不对,我并不急于表态。后来,当读到天地分开以后,学生体会反义词后,提示出原来这所有的东西都混在一起,就是前文的一个词“混沌”,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这个词的意思。这样做,既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又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三、抓住重点 ,创设情景。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

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我抓住重点词语“抡”“猛劈”等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精妙之处。同时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让学生做动作,体验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然后采访学生,现在有什么感觉?再与盘古比一比,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这样,一步一步,盘古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自然就高大起来,也自然感受到盘古的牺牲精神。

四、结合想象,指导朗读。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要求朗读者在朗读时通过语言、形体变化等手段再现作者创造出来的形象,寄植到听众心目之中,获得栩栩如生的生命形式。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 我们在朗读时,要展开想象的翅膀,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中,让自己的身心活跃起来,让图画活跃起来,通过这些活动的画面给朗读内容插上翅膀,去感染听众,飞进听众的心田。

所以在课中,在学生朗读的时候,引导学生想象,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学习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那部分,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一下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把自己通过读,想象到的画面通过语言展现在自己的眼前。后又在想象我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朗读。这样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想象。最后又抓住省略号这一语言信息,把省略号作为一个切入点,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并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展开想象,然后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语言训练.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这样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中,让自己的身心活跃起来,让图画活跃起来,通过这些活动的画面给朗读内容插上翅膀,飞进学生的心田。

当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然用了许多方法,但可能我朗读基调把握得不够好,学生朗读还不够精彩,神奇的感觉读得不够,尤其是第四自然段的朗读,学生还没有完全读进去。比如朗读“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这一句时,我的朗读指导不是很到位,如果在学生读不出这种感觉的时候,播放雷声的课件,让学生听一听再读,那样会更好。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许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将磨砺自己,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3

《盘古开天地》是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人类的始祖盘古开天辟地并且创造了世界的神话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

学生很喜欢这篇课文,上课伊始,我采用谈话方式导入新课,你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给大家讲一讲,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举手,我一看这情形,立刻出手神话故事的图片,让大家一起说出它们的名字。学生的兴趣立刻调动起来,于是我板书课题,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有个学生说“盘古为什么开天地?”

学生很会思考,问题提得好,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本篇课文我尝试学生自己学习,动笔写批准,因为有上节课《孔子拜师》这篇课文的训练,学生初步会在读书中进行批准。本篇课文我叫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动笔写出来。在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时,我又进行适当的提示:概括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可以用简单的话概括,抓重点的写,例如:第一自然段写什么,我们可以用这段的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谁能找到?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很快找到“混沌一片”,我随机板书,理解这个词语,用食物演示学生明白了意思,同时知道怎样抓每段的内容。

这节课很多知识没有处理好,但老师注重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概括的语言罗嗦,他们已经具有读书就要动笔的意识。相信在今后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会提高。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4

课堂情境一: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盘古开天地》,我先要考考大家,这些词语你都会念了吗?自己先读读吧!

混沌漆黑抡起缓缓

肌肤辽阔血液滋润

创造下降猛劈逐渐

(谁愿意读)指名读,齐读。

评1:声音响亮,普通话标准。

评2:哇,连你都会读了,真是了不起。

咱们一起来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你能不能用上屏幕上的一个或者两个词语甚至更多的词语,说说初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以前的宇宙是混沌一片。

师:你用上了一个词说出了以前的宇宙,不错。

生2:我知道盘古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师:你更加不错,用上了两个词语。

生3:我知道是盘古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你真爱学习,说得多好呀!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让我们继续走进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师播放课件,并旁白第一段。)

【思考与分析】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教学时,让学生积累词语,学以致用,巩固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复习导入,让学生对整篇课文再次了解,为整堂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情境二:

师: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醒来后他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读第二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生读。

生: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师课件指出第二段)。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句话吗?(师看看看学生)

哦!都是,谁愿意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把猛劈读得特别重,说说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天和地是混沌一片的,是很重很重的,如果不用劲就劈不开宇宙。

师:你读得好,说得更好!(掌声送给他)谁能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

生读。

师:听了你的读,我仿佛看到了盘古开天地的情形,咱们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师:读得多投入呀!这一抡,这一劈,把天和地分开了,用一个成语说就叫做--开天劈地。(板书:开天劈地)

师:这时,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引读。请你再回到书上仔细读一读这段话,你发现了什么?用笔圈一圈。

生:我发现轻和重是反义词。

师:你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真不简单。

生:我发现上升和下降是反义词,天和地是反义词,清和浊也是反义词。

师:哇,你发现了这么多对反义词,真了不起。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发现缓缓和慢慢是近义词。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真会学习。再读一读,用上了这些近义词和反义词有什么好处?

生:用上了这些词,可以看出天地的分开是很慢很慢的。

生2:用上了这些词,让我感受到天地的分开是很不容易的。

生3:用上了这些词,让我感受到盘古开创天地是很艰辛的。

师:你们真会感受。是啊!用上了这么多反义词,轻一点的东西,缓缓上升,重一点的东西,慢慢下降;清的东西缓缓上升,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天地的变化是多么的慢,多么的不容易啊!想看看天和地分开的情形吗?

生:想!

一起看天地分开的动画。

师: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到盘古开天地很不容易。

生:我觉得盘古很艰辛。

生:我觉得轻的东西是上升的,重的东西是下降的。

师:是呀!天和地的分开是不同的,天地的分开是太慢了,太不容易了!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示吗?读给同桌听。

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很好,读出了轻和重的变化,读出了慢的感觉。

师:你评的真好,你能来读读吗?

生读。

师:好极了,你不仅评得好,读得更好!学着他的样子咱们一起读。

学生一起读。

【思考与分析】

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充分参与,自主学习,设计上考虑到了学生的水平不同,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重点词的体会都是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从读中感悟,层次一级比一级深,学生学起来也感兴趣。

课堂情境三:

师:盘古劈开天地以后,他又沉睡了吗?

生:不是。

师:这时的他又是怎么做的?自己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

生:盘古用头顶着天,脚瞪着地。

师:你找得真准,哦!是这样吗?(出示画面出示字。)

师:哦!都是,那现在你就是盘古,伸出你的手,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盘古们,在你的头上顶着的是天呀!用力顶了,好重,快塌下来了,啊!用力;手快托不住了,用头顶住,顶啊!脚用力蹬了,使劲,蹬住地,用力,加油,使劲,顶住,蹬住,用力,加油!使劲、使劲、再使劲!

盘古就这样,使劲的用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一天过去了,他是头顶着天,脚蹬着地;两天过去了,他还是---(生),一年过去了,他又是---(生),一百年,一千年过去了,他仍然是---(生),一万年,十万年,几十万年过去了,他依然是---(生)。用一个成语说,这就是顶天立地。

(板书:顶天立地)

师和生一起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情形。

师:说说,你现在有什么感受吗?

生:我很累。我觉得盘古太累了。

师:看得出你确实很累了。

生:实在是太难顶了。

生:我觉得盘古太不容易了。

师:是啊!他太累了,太不容易了,但是他还是坚持不懈的顶着天,蹬着地,他就是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同学们,请你把顶天立地这几个字端端正正的写在英雄-盘古的边上。

【思考与分析】

让学生当盘古,感受这位英雄顶天立地的不容易,边想象边朗读,学生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一次比一次高大,既拉深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加深了神话与现实的联系。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尽情展示自己,还孩子施展才能的空间。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总是针对于文本发生的。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如果对事物感兴趣、有认知趋向──探究倾向、好奇心,客体具有一定的感染性,会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意向,主动自觉地投入真个身心。这时的体验才会比较深刻。反之,主体──学生对认识的主体漠不关心,无所谓或反感,也就无所谓独特,不能进行积极地自我建构,因而不能出现预期的体验。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重点创设了让学生当盘古感受顶天立地的情境,体验盘古这位英雄顶天立地的辛苦和不容易,学生随着教师语言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情节的起伏而起伏,学生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一次比一次高大,既拉深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加深了神话与现实的联系。盘古那顶天立地的形象就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心坎上,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也被激发了出来。

课堂情境四:

师:盘古就这样站在天地间,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变得很亮很亮,终于有一天,盘古倒在了地上。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师配乐读。)

师:请你也用心地地读一读第四自然段,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谁来说。

生:我仿佛听见了隆隆的雷声。

师:听,这就是盘古发出的声音,你能把隆隆的雷声读出来吗?

指名读。咱们一起来读。

生:我仿佛看到了花草树木。

师:是呀,花草树木多美呀,想看看吗?(生看)

你能美美的读一读吗?咱们一起美美的来读读。(听了你的读,我仿佛看到了茂盛的花草树木,边上还有学多小鸟在哪里玩耍呢。)

生:我仿佛看到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师:他是盘古的血液变成的,瞧,这就是奔流不息的江河。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示吗?

指名读,咱们一起来读。

生:我仿佛看见了辽阔的大地。

师:是啊!看看我们这辽阔的大地,那就是盘古的肌肤呀!咱们一起来读读吧!

齐读。

师:刚才,我们读着文字想象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如果我们想象着画面来朗读肯定能读得更美。咱们一起来读读,好吗,自己读读吧!咱们一起来读。

师生配乐一起读第四自然断。

师:同学们,盘古把自己的肌肤变成了大地,把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就这样他把自己的全身都奉献出来,化作了万物。(板书:化作万物)他身体的其他部分还会变成什么?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学着课文中的句式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他的,变成了的。

生1:盘古的手指,变成了高高的山峰。(你是第一个来到宇宙的,祝贺你。)

生2:盘古的牙齿变成了一座座火山。(非常欣赏你的想象力。)

生3:盘古的头发变成了长长的柳枝。

生4:盘古的心变成了天下所有人的心。

生5:盘古的心变成了天下所有母亲的爱心。

师:是啊!盘古就这样把自己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把自己的心变成了天下所有母亲的爱心,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了出来。

【思考与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盘古身上的其他部分还能变成什么?我有效的抓住省略号这一语言信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时,有的同学说:盘古的手指变成了五指山;有的同学说:盘古的头发变成了长长的刘丝;有的同学说:盘古的心变成了天下所有母亲的爱心。。。。。。这些想象是多么的富有创造性,多么富有人文性啊!这些想象是学生自己创造的,并不是强加给他们的,是他们对生活的积累,因此才说出了这么多妙语连珠。学生的这些想象是我根本就预想不到的,这些东西都是真的,没有任何虚假的成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激发了以后,自然而然的把自己的情感在这里释放出来。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欲望。

课堂情境五:

这就是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作万物的盘古,面对这么一位坚持不懈的盘古,你想对着他说点什么吗?(出示盘古的图片)

生:盘古,你真了不起。(评:你也很了不起。)

生:盘古,你真伟大。

生:盘古,谢谢您!(你真会表达自己。)

师:是啊!盘古,你确实伟大!盘古,你确实了不起!是你,用大斧头分开了天地;是你,用自己的身躯顶住了天地;又是你,把自己的全身都化作了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板书:创造宇宙)。如果没有你,就没有美丽的宇宙,没有你,就没有我们幸福的生活。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盘古的佩服、感激之情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盘古开天地是一个感人的神话故事,他蕴藏的是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他又是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一块宝藏。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发展中,还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同学们,你还喜欢读哪些神话故事?

生:精卫填海。

生:宝莲灯,夸父逐日。

生:女娲补天。

生:后羿射日,七仙女。

有人把这些神话故事编成了一首《中华神话千文诗》,老是截取了其中的一段,想听听吗?

师生共同配乐朗诵。

七、布置作业

今天我要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1、我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神话故事讲给家人听。

2、我要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

存在的问题:

反思:整堂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听说读写得到了扎实的训练。我对学生想象盘古的身体还变成了什么的评价不好,教师的语言很重要,但课上我只注重了学生想象的合理性,而忽略了用美的语言去引导他们,使他们不能领会到那么美的东西是盘古的身体变化的。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5

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神话题材的文章,讲的是巨人盘古开天劈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劈地而勇于奉献的精神。故事想象力丰富,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我对这节课的教学预设是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创设深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朗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高大的英雄形象和勇于创造、勇于奉献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我想,精心的教学预设能使课堂的生成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1、品读文本

在教学盘古顶天蹬地这一段时,书上用“不知过了多少年”描写出盘古始终坚持着顶天蹬地。于是我采取层层递近的接读方式加动作体会,引领学生一次次地深入感受,在这一次次的描述和朗读中,学生的情感也一次比一次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一次比一次高大。此时,就无须太多的分析和讲解,朗读就是有如此大的魅力和韵味,它能让我们拉进与人物的距离,与之同喜、同忧!此时的学生很自然地就能体验到盘古开天地的勇敢、坚强和悲壮感,对盘古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2、融语言材料于学生语言素养。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中,我提取了其中的近义和反义词的语言的知识点,让学生比较,体会文本语言的准确性和用词的丰富性。另外,第四段有个拓展说话的环节,配乐朗读之后,我马上问学生:这样的变化仅仅只有这些么?学生说:不是的。于是我又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肯定呢!这个时候学生就自然地关注到省略号上,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盘古被省略的其他部位的变化还有哪些?因为有了前面偏正短语的积累,学生们能比较容易地根据句式进行说话,拓展文本内容!

这样的想象说话过程让学生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同时,让语言材料运转起来,从中理解了内容,增长了智慧,吸收了文本的语言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们抓住了省略号这一语言信息,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展开想象,并且在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地动脑、动口,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

3、最后,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我以为,言为心声,任何一篇文章都饱含丰富的情感,字字句句总关情,因此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就涵盖着人文熏陶。在刚才的课堂教学中,随着朗读的层层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步步深入,盘古的形象自然就在学生心目中逐渐清晰、高大、丰满起来,于是在课堂上,我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以及对盘古说的话,学生对盘古发自内心的诉说,虽然语言不是最美,但情感却是最真。我这是我想实现的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以上仅我是个人对于这节课的想法和反思,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第三篇:《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

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神话题材的文章,讲的是巨人盘古开天劈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劈地而勇于奉献的精神。故事想象力丰富,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我对这节课的教学预设是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创设深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朗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高大的英雄形象和勇于创造、勇于奉献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我想,精心的教学预设能使课堂的生成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1、品读文本

在教学盘古顶天蹬地这一段时,书上用“不知过了多少年”描写出盘古始终坚持着顶天蹬地。于是我采取层层递近的接读方式加动作体会,引领学生一次次地深入感受,在这一次次的描述和朗读中,学生的情感也一次比一次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一次比一次高大。此时,就无须太多的分析和讲解,朗读就是有如此大的魅力和韵味,它能让我们拉进与人物的距离,与之同喜、同忧!此时的学生很自然地就能体验到盘古开天地的勇敢、坚强和悲壮感,对盘古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2、融语言材料于学生语言素养。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中,我提取了其中的近义和反义词的语言的知识点,让学生比较,体会文本语言的准确性和用词的丰富性。另外,第四段有个拓展说话的环节,配乐朗读之后,我马上问学生:这样的变化仅仅只有这些么?学生说:不是的。于是我又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肯定呢!这个时候学生就自然地关注到省略号上,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盘古被省略的其他部位的变化还有哪些?因为有了前面偏正短语的积累,学生们能比较容易地根据句式进行说话,拓展文本内容!

这样的想象说话过程让学生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同时,让语言材料运转起来,从中理解了内容,增长了智慧,吸收了文本的语言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们抓住了省略号这一语言信息,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展开想象,并且在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地动脑、动口,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

3、最后,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我以为,言为心声,任何一篇文章都饱含丰富的情感,字字句句总关情,因此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就涵盖着人文熏陶。在刚才的课堂教学中,随着朗读的层层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步步深入,盘古的形象自然就在学生心目中逐渐清晰、高大、丰满起来,于是在课堂上,我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以及对盘古说的话,学生对盘古发自内心的诉说,虽然语言不是最美,但情感却是最真。我这是我想实现的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以上仅我是个人对于这节课的想法和反思,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2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段落,以句式引导,段式引路,启发学生填补空白,组织语言,训练能力。

一、巧妙的使用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课文,我用了几张图片,这些图片都是动画片里的人物有:孙悟空、小哪吒、葫芦兄弟、嫦娥奔月,它们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在教学第三段时,为了使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三、结合文本,展开想象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男女生合作朗读来整体感悟语言表达的结构。即: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界中的什么。并让学生展开想象,盘古的其他部位变成了什么?

四、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初读课文,只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只有对重点字词、句子理解后,才能读出味道。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使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如:分组读、男女生读、个别读、小组比赛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去感悟。

五、在遗憾中成长

这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方法,但是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个人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对有些环节的处理还欠考虑,如在第四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想象盘古的身体还有那些部位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我应该再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3

在上课时,让每个学生回报自己所看的故事片,学生边说,我边板书《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雌雄剑》《舜和象的故事》……学生边说,我也抽学生把有关常见的故事内容讲一讲,鉴于此种激情我板书课题《盘古开天地》。引导学生查查资料,自读课文,弄清盘古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给予人类的贡献是什么时候。学生带着问题,很快走进文本。有好几个孩子边读课文边勾画生字词,还将文中的反义词也作上记号。我就这样等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10分钟出头了,我突然让学生关上语文书,回答我的问题。我的问题很简单,盘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化,他是怎样创造宇宙的?他为人类做了哪些事?全班学生举手了,有的说“盘古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有的说:“盘古是位勇于献身的人!”还有的说:“盘古是个好神仙。用整个身体创造了这个美丽的世界!”我出示课文插图,指着盘古的肢体将变化后的对应物:

气息——风云肌肤——大地

声音——雷声血液——江河

双眼——太阳月亮汗毛——花草树木

四肢——东西南北汗水——雨露

接着出示小黑板:本文中“的”字短语。如、四季的风飘动的云辽阔的大地奔流不息的江河滋润万物的雨露……

由于本课想象力非常丰富,处处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比如“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有很多孩子说出了自己的想象。比如、有的孩子说,他的手指变成了小丘。他的胡子变成了禾苗……反正学生想象的我都给予鼓励,让学生从课文的神奇,丰富、美好的想象中受到感染。因为学生已经熟读了课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出示复核的顺序“盘古醒后——天地分开——盘古倒下后”。

本课除了读懂课文,弄清寓意,掌握基础用句子含意,最重要的是隐藏文中的写法。“怎样带领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是本人在本课中要落实的语文知识——阅读中悟写法。本文的写作特点上是用充满神奇的想象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比如、第4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想象出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万物的过程,在写作中抓住了相似的地方,只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种想象既合理又充满神奇。比如、气息变成风云、声音化作雷声、双眼是太阳和月亮……。

那么,引导学生在平时写作时,怎么能让我们的文章也插上想象的翅膀,变得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呢?(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学生习作训练“我来讲盘古的故事”)并出示了一定的思维引路,因为毕竟是三年级,老师必要的引路也较为重要。(盘古是————。他出生在—————————————————。有一天,盘古醒来。———————————————————,盘古想:——————————————————,奇迹出现了(可以用文中的内容,可以用自己想象的,注意对应物的相似点。)世界在盘古倒下的瞬间变得更加美丽,盘古用他的生命创造了宇宙。

学生完成很好,很有兴趣,我在讲评,抽读学生习作训练时,用动作演示孩子们都插上自己想象的翅膀,像鸟儿一样高空展翅,寻觅生活,热爱生活,只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写作就会流畅。还要大胆联想。最重要的是要善于设问,勇于探索,大千世界,抓住推理,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还要学会创作,在遐想的基础上不要离主题,尽量发挥无妨。比如、写“雪”像什么?好大的雪啊!……)。

本文在用词上较为巧妙。如、课文第2自然段(让学生勾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点拨、本段的反义词运用恰当,这样写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人对事物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本课连写作及课内要求的作业均在教学安排的范围内完成,效果还是不错的。

我在反思:朗读到位是本课的重点,在读中体会人物的开创精神。《孔子拜师》中的孔子名言,对学生能主动学习埋下了动力。课前预设将直接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是有直接作用的,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4

《盘古开天地》是小学语文人教实验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一篇神话故事,整篇文章充满了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想象力是创造一切的源泉。怎样使学生领悟到文章的精妙,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浩如瀚海的人类文明面前是那么渺小。尽管如此,我也要尽我最大的努力让古代文明在学生的心中熠熠生辉。

说实话,这是一堂校级公开课,。于是,我多方查找资料,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适合我教学特点的教案。接下来我将各个教学环节熟记于心之后就走马上阵了。

上完课后,细想各个教学环节,觉得整个教学过程还算得心应手,但还是有不尽人意之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平常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

在讲课时,有一道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题是这样的:盘古不停地为人类做奉献,想象他的身体还变成了什么?学生的答案很丰富:有的说,他的筋脉变成了大路;有的说,他的左脚变成了月潭,他的右脚变成了日潭;还有个孩子说,他的细胞变成了儿童……多丰富的想象!可语言又是多么的贫乏!只有个别同学在我的引导下将句子变成了极富感情色彩的倒装句。例如,“大地上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我知道,那是盘古的细胞。”如果是这样,盘古看见这些孩子一定会欣慰地笑了。这些孩子会让盘古含笑在整个宇宙!我要让这样的精彩出现在课堂上,那么就要在平常教学中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那样,我的教学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关键的是我的学生将会受益终生,他们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会让他们在干一般工作时游刃有余。

二 继续加强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在教学中孩子们读课文时还可以抑扬顿挫,可回答问题时就差远了。以后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语感。比如看见“温暖”就感觉舒服,看见“冷酷”就不寒而栗等等。再者要言传身教,多给孩子范读课文,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范读课文以前,学生必须扫除生字障碍,对课文内容要熟悉一些,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听范读时注意老师的表情变化,感受声音的变化和面目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当然,在范读以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试读,有不好的地方一定要反复练习,直到完美!最后,要对学生进行常规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读的处理等等。

总之,我要多学习,内翔素质,以便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培养出语文素养好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5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的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生动,富有想象力。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我抓住3、4两个重点段落,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在朗读、想象及表达的过程中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在导入课文时,我用了几张图片,都是学生熟悉的动画片里的人物,有:孙悟空、小哪吒、葫芦兄弟、嫦娥奔月,它们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找出中心句,培养概括能力

由于课文脉络清晰,内容层次分明,大部分学生都能在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最能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句子“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盘古是怎样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

三、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为了使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我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以此来让学生想象、体会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引到学生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四、结合文本,展开想象

教学第4自然段,我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男女生合作朗读,来整体感悟语言表达的结构。即: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界中的什么。并让学生展开想象,盘古的其他部位变成了什么?

五、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初读课文,只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只有对重点字词、句子理解后,才能读出味道。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使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如:自由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小组比赛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加深体会、去感悟盘古开天地的艰辛和无私的献身精神。

六、在不足中成长

这节课的教学,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方法,但是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其次对有些环节的处理不够完善,如在第4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想象盘古的身体还有哪些部位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什么?引导学生写后,没有给更多孩子展示的机会;在引导学生说:学习了课文,你想对盘古说什么?应该让他们写下来,这样不仅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收获了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有进一步的提高。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6

《盘古开天地》是鲁人版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神话故事。

本节课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这一主要特点。针对这一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在品读第四部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变成了自然界的一物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盘古身体的这一部分和它所变成的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想象”也是有法可循的,应该是合理的。为下面学生的练笔——想象“盘古的其他部分会变成什么”做了一个铺垫,暗示了想象的思路。从学生后来的发言来看,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很有必要的,是不可或缺的!这一设计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学生的想象既大胆又合理,而且情感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在谈对盘古精神的体会时,我没想到学生会谈的那样动情,那样到位,那样美!看的出来学生心中充满了对盘古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本节课教学目标之二是练习复述课文。复述是中年级的一个很重要的语文技能。对于初次接触复述的学生,如何潜移默化的帮助和引导他们完成本篇课文的复述呢?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是下了功夫。应该说我所设计的整篇课文的学习都是为最后的复述做铺垫的,包括对故事情节的整体把握;对重点词语的关注;对最能展现学生自由精神的模仿想象等,我都做了相应的处理,结果表明:学生在第一轮“对照板书复述课文”这一环节中就很好的完成了复述任务,让我很有成就感!因为课前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只布置学生把课文读两遍,我就是想做个实验:看学生的即时学习能力到底怎样,看我这样设计效果如何。最后,我把板书的内容擦掉,学生在没有任何文字提示的情况下,对照图片,就能把课文复述下来,应该说,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实现了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我觉的我的实验取得了成功!

本节课不尽人意之处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对照图片联系复述课文。怎么说呢?我原来的设计意图是在这一环节配上音乐,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可是由于时间仓促,前一天也没接到讲课的通知,所以没有音乐,只有5个学生干巴巴的复述,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就很难一直集中,显的统筹不够合理。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7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先抓住“抡”“劈”这两个动词,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学学这样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四对反义词和一对近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妙处。接下来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我让学生猜想天地分开之前的模样;让学生想象轻而清、重而浊的会是些什么东西。

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我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也都说得比较生动。最后说说自已对盘古的印象,有的学生说他很伟大,很善良,为了宇宙牺牲了自已,还有的同学说他很勇敢能支起天,学生边说我边指导,并分别读了相关的段落,复述是中年级很重要的一个学习要求,我在教学中也注意到这一点,这篇课文比较适合训练学生复述,学生学习完课文后我给他们布置的作业就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习惯。课后我组织部分学生讲了自已知道的神话故事,没想到学生知道的还真不少,分别讲了《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后弈射日》、《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8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神奇故事。课文通过盘古开天辟地,顶天立地,体现了巨人盘古的不畏艰难的献身精神。课文处处充满神秘的味道、神奇的想象,让学生感受着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1、教学效果(思效)。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抓住关键词句教学,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朗读中抓“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边读书边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得巧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 “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让学生体会反义词的妙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以品味,体会作者用词之妙,同时对描写的情境有了形象的认知。

学生对于课文中描写“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这部分有所质疑,因为课文插图中是盘古手托着天,所以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究竟是盘古“头顶着天”还是“手托着天”?是故事描写有误还是课文插图不够精准?其实,学生讨论不出结果也无所谓,只是借助这样一种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盘古开天地的艰难而已。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遵循主线展开教学。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从而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始终坚持“以读为本”,尤其是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以及盘古身体发生变化这两部分,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分析和讲解,而是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谈出自己的体会。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盘古抡起斧子开天辟地的高大形象就跃然眼前。

(3)小练笔的设计恰到好处。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变成了自然界的某一种东西,盘古身体的这一部分和它所变成的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声音变成雷声,眼睛变成太阳月亮……从而让学生体会,想象不是凭空乱想,而是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这时候布置学生练笔——除了课文中描写的,想象一下盘古的其他部分会变成什么?学生就有了想象的思路。

3、不足之处(思失)。

复述课文是四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的语文技能。在开始备课的时候我是设定了这项任务的,自己也以为很容易达成,结果发现我太高估学生了,他们只是用非常简单的语言概括了故事内容,缺少复述的趣味。这样说明学生并没有掌握复述课文的诀窍,尤其是精彩片段的精妙之处,包括一些关键词句,学生并没有运用到自己的复述当中。

4、改进措施(思改)。

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用合理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创设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不管何种类型的课文,老师都应该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少一点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思考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9

课堂情境一: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盘古开天地》,我先要考考大家,这些词语你都会念了吗?自己先读读吧!

混沌漆黑抡起缓缓

肌肤辽阔血液滋润

创造下降猛劈逐渐

(谁愿意读)指名读,齐读。

评1:声音响亮,普通话标准。

评2:哇,连你都会读了,真是了不起。

咱们一起来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你能不能用上屏幕上的一个或者两个词语甚至更多的词语,说说初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以前的宇宙是混沌一片。

师:你用上了一个词说出了以前的宇宙,不错。

生2:我知道盘古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师:你更加不错,用上了两个词语。

生3:我知道是盘古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你真爱学习,说得多好呀!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让我们继续走进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师播放课件,并旁白第一段。)

【思考与分析】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教学时,让学生积累词语,学以致用,巩固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复习导入,让学生对整篇课文再次了解,为整堂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情境二:

师: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醒来后他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读第二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生读。

生: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师课件指出第二段)。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句话吗?(师看看看学生)

哦!都是,谁愿意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把猛劈读得特别重,说说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天和地是混沌一片的,是很重很重的,如果不用劲就劈不开宇宙。

师:你读得好,说得更好!(掌声送给他)谁能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

生读。

师:听了你的读,我仿佛看到了盘古开天地的情形,咱们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师:读得多投入呀!这一抡,这一劈,把天和地分开了,用一个成语说就叫做--开天劈地。(板书:开天劈地)

师:这时,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引读。请你再回到书上仔细读一读这段话,你发现了什么?用笔圈一圈。

生:我发现轻和重是反义词。

师:你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真不简单。

生:我发现上升和下降是反义词,天和地是反义词,清和浊也是反义词。

师:哇,你发现了这么多对反义词,真了不起。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发现缓缓和慢慢是近义词。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真会学习。再读一读,用上了这些近义词和反义词有什么好处?

生:用上了这些词,可以看出天地的分开是很慢很慢的。

生2:用上了这些词,让我感受到天地的分开是很不容易的。

生3:用上了这些词,让我感受到盘古开创天地是很艰辛的。

师:你们真会感受。是啊!用上了这么多反义词,轻一点的东西,缓缓上升,重一点的东西,慢慢下降;清的东西缓缓上升,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天地的变化是多么的慢,多么的不容易啊!想看看天和地分开的情形吗?

生:想!

一起看天地分开的动画。

师: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到盘古开天地很不容易。

生:我觉得盘古很艰辛。

生:我觉得轻的东西是上升的,重的东西是下降的。

师:是呀!天和地的分开是不同的,天地的分开是太慢了,太不容易了!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示吗?读给同桌听。

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很好,读出了轻和重的变化,读出了慢的感觉。

师:你评的真好,你能来读读吗?

生读。

师:好极了,你不仅评得好,读得更好!学着他的样子咱们一起读。

学生一起读。

【思考与分析】

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充分参与,自主学习,设计上考虑到了学生的水平不同,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重点词的体会都是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从读中感悟,层次一级比一级深,学生学起来也感兴趣。

课堂情境三:

师:盘古劈开天地以后,他又沉睡了吗?

生:不是。

师:这时的他又是怎么做的?自己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

生:盘古用头顶着天,脚瞪着地。

师:你找得真准,哦!是这样吗?(出示画面出示字。)

师:哦!都是,那现在你就是盘古,伸出你的手,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盘古们,在你的头上顶着的是天呀!用力顶了,好重,快塌下来了,啊!用力;手快托不住了,用头顶住,顶啊!脚用力蹬了,使劲,蹬住地,用力,加油,使劲,顶住,蹬住,用力,加油!使劲、使劲、再使劲!

盘古就这样,使劲的用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一天过去了,他是头顶着天,脚蹬着地;两天过去了,他还是---(生),一年过去了,他又是---(生),一百年,一千年过去了,他仍然是---(生),一万年,十万年,几十万年过去了,他依然是---(生)。用一个成语说,这就是顶天立地。

(板书:顶天立地)

师和生一起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情形。

师:说说,你现在有什么感受吗?

生:我很累。我觉得盘古太累了。

师:看得出你确实很累了。

生:实在是太难顶了。

生:我觉得盘古太不容易了。

师:是啊!他太累了,太不容易了,但是他还是坚持不懈的顶着天,蹬着地,他就是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同学们,请你把顶天立地这几个字端端正正的写在英雄-盘古的边上。

【思考与分析】

让学生当盘古,感受这位英雄顶天立地的不容易,边想象边朗读,学生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一次比一次高大,既拉深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加深了神话与现实的联系。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尽情展示自己,还孩子施展才能的空间。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总是针对于文本发生的。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如果对事物感兴趣、有认知趋向──探究倾向、好奇心,客体具有一定的感染性,会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意向,主动自觉地投入真个身心。这时的体验才会比较深刻。反之,主体──学生对认识的主体漠不关心,无所谓或反感,也就无所谓独特,不能进行积极地自我建构,因而不能出现预期的体验。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重点创设了让学生当盘古感受顶天立地的情境,体验盘古这位英雄顶天立地的辛苦和不容易,学生随着教师语言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情节的起伏而起伏,学生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一次比一次高大,既拉深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加深了神话与现实的联系。盘古那顶天立地的形象就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心坎上,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也被激发了出来。

课堂情境四:

师:盘古就这样站在天地间,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变得很亮很亮,终于有一天,盘古倒在了地上。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师配乐读。)

师:请你也用心地地读一读第四自然段,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谁来说。

生:我仿佛听见了隆隆的雷声。

师:听,这就是盘古发出的声音,你能把隆隆的雷声读出来吗?

指名读。咱们一起来读。

生:我仿佛看到了花草树木。

师:是呀,花草树木多美呀,想看看吗?(生看)

你能美美的读一读吗?咱们一起美美的来读读。(听了你的读,我仿佛看到了茂盛的花草树木,边上还有学多小鸟在哪里玩耍呢。)

生:我仿佛看到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师:他是盘古的血液变成的,瞧,这就是奔流不息的江河。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示吗?

指名读,咱们一起来读。

生:我仿佛看见了辽阔的大地。

师:是啊!看看我们这辽阔的大地,那就是盘古的肌肤呀!咱们一起来读读吧!

齐读。

师:刚才,我们读着文字想象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如果我们想象着画面来朗读肯定能读得更美。咱们一起来读读,好吗,自己读读吧!咱们一起来读。

师生配乐一起读第四自然断。

师:同学们,盘古把自己的肌肤变成了大地,把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就这样他把自己的全身都奉献出来,化作了万物。(板书:化作万物)他身体的其他部分还会变成什么?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学着课文中的句式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他的,变成了的。

生1:盘古的手指,变成了高高的山峰。(你是第一个来到宇宙的,祝贺你。)

生2:盘古的牙齿变成了一座座火山。(非常欣赏你的想象力。)

生3:盘古的头发变成了长长的柳枝。

生4:盘古的心变成了天下所有人的心。

生5:盘古的心变成了天下所有母亲的爱心。

师:是啊!盘古就这样把自己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把自己的心变成了天下所有母亲的爱心,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了出来。

【思考与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盘古身上的其他部分还能变成什么?我有效的抓住省略号这一语言信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时,有的同学说:盘古的手指变成了五指山;有的同学说:盘古的头发变成了长长的刘丝;有的同学说:盘古的心变成了天下所有母亲的爱心。。。。。。这些想象是多么的富有创造性,多么富有人文性啊!这些想象是学生自己创造的,并不是强加给他们的,是他们对生活的积累,因此才说出了这么多妙语连珠。学生的这些想象是我根本就预想不到的,这些东西都是真的,没有任何虚假的成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激发了以后,自然而然的把自己的情感在这里释放出来。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欲望。

课堂情境五:

这就是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作万物的盘古,面对这么一位坚持不懈的盘古,你想对着他说点什么吗?(出示盘古的图片)

生:盘古,你真了不起。(评:你也很了不起。)

生:盘古,你真伟大。

生:盘古,谢谢您!(你真会表达自己。)

师:是啊!盘古,你确实伟大!盘古,你确实了不起!是你,用大斧头分开了天地;是你,用自己的身躯顶住了天地;又是你,把自己的全身都化作了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板书:创造宇宙)。如果没有你,就没有美丽的宇宙,没有你,就没有我们幸福的生活。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盘古的佩服、感激之情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盘古开天地是一个感人的神话故事,他蕴藏的是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他又是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一块宝藏。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发展中,还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同学们,你还喜欢读哪些神话故事?

生:精卫填海。

生:宝莲灯,夸父逐日。

生:女娲补天。

生:后羿射日,七仙女。

有人把这些神话故事编成了一首《中华神话千文诗》,老是截取了其中的一段,想听听吗?

师生共同配乐朗诵。

七、布置作业

今天我要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1、我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神话故事讲给家人听。

2、我要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

存在的问题:

反思:整堂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听说读写得到了扎实的训练。我对学生想象盘古的身体还变成了什么的评价不好,教师的语言很重要,但课上我只注重了学生想象的合理性,而忽略了用美的语言去引导他们,使他们不能领会到那么美的东西是盘古的身体变化的。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0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在说明“天和地还没有分开” 的背景之后,先是讲了盘古醒了以后所做的事,以及天地的不同变化;然后叙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所做的事;最后讲了盘古倒下后发生的变化。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积累特色语言,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 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培养想象力。学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1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现将我教学这一课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阅读课文把握结构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讲。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尝试复述课文,同时也回顾了课文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重点朗读2——5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文中找找。同时揭示课文的课文中心句,也是最后一个自然段。“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指导学生学习各个自然段,让学生接触到根据内容加小标题。总整体认识课文故事叙述顺序,了解课文的结构。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住“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精心的付出,就会有收获。那份收获会使你更加充满信心地迎接每一天,面对每一次挫折。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2

我和张祖庆老师虽未谋面,但已多次聆听了他的课堂。驻足在他的课堂里,那娓娓道来的神情、抑扬顿挫的语调、舒服悦耳的声音、激情机智的点拨、井然有序的组织会让你觉得——听课是一种莫大享受。

这次,听了他的《盘古开天地》,除享受之外,还得到了新思考。

教学目标的价值在于发展语文素养

如果我们在上语文课时,心中没有一个明确且适宜的教学意向的话,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肯定是无的放矢。这样一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便成了“水中月”、“雾中花”了,成为了一种幻影。

其实,老师们的教学意向肯定是有,并且一般也是很明确的,因为教学参考资料或者优秀教学设计中都赫然摆着。如果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自己的思考与辨别、筛选与改变,就作为自己教学行动的“指南针”,那么在教学旅途中,面对学生的鲜活的观点、情感、表现时,可能就会尴尬不知所措的地步,甚至找不着南北了。

看来,当教参、周围的优秀教师等“权威”给你设定了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向时,如果你只是将它当成一个既定的工作任务来接受,而不是当成一种需要自己理性反思的主题的话,那么,我们可能成为庸俗的“教书匠”了。因此,那样的教学绝对不能算作真正的教学,因为“真正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而这“自身认同”,就拿面对“给定”的教学目标来说,需要进行“这教学目标有怎样的价值”的追问,当自己内心经过理性思考之后,确立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之后,才能算是初步的“自身认同”。

张老师制定了四条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血液、滋润、浊”等生字词语,部分词语能结合语境,在复述中初步运用。

2.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和故事叙述方式的独特魅力,感受盘古的创造精神,激发对神话这一特殊文学样式的浓厚兴趣。

3.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抓要点、用自己的话复述神话故事。

4.读懂“总起——分述”的段落,并能仿照课文第四段的句式练习说话。

这四条教学目标,从他自己的“反思”中,可以知道一定是经过他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追问的。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本课教学目标大都是这样定的:

1.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以上的教学目标。不难发现,张老师的教学目标不仅强调了字词掌握,还标出部分词语结合语境在复述中运用;不仅强调“总-分”结构的感知,而且还追求仿说;不仅要求复述,而且教给“抓要点”的方法;不仅要求朗读,而且要求想像、品位语言;不仅要感受盘古的创造精神,而且要感受神话故事的体裁魅力并产生兴趣。

对比之后,我们仿佛能瞧见张老师的教学目标背后,张老师内心十分认同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这语文素养应该遵循“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的运用”(李海林)这一规律。而这就是教学目标的价值追问后的所得。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理念,才会有这样的目标设定,也正是为目标与思想都是经由他内心反思并认同的,所以教学目标充满着一种理性色彩。

语言的有效性形成交往的理性

教学的完成需要通过语言交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语言素养,那么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因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语)。然而,老师的语言除了感情投入之外,更需要理性的介入。如果一个老师光是充满激情地通过语言和学生交往,而不努力使自己的语言达到“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与“教育性”这些标准,那么通过语言交往的有效性肯定不会高。

不过,我欣喜地发现,张老师通过语言和学生交往时做到了。

我们随意撷取张老师教学“创造”一词时所用的语言:

师:看老师写“创造”这个词语。请大家注意观察“创”字什么旁?

师:想一想,为什么要用“立刀旁”?

师:需要工具是吗?谁还有不同的理解?

师:再看“造”字,创造的“造”为什么要用“走之底”?

师:是啊,原地不动,能创造吗?同学们,“创造”需要工具,它需要力量,需要行动!我们今天就去看一看,盘古是怎样去创造这个美丽的宇宙的呢?拿起书。

从后面“读成连环画”那个环节中学生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围绕“创造”这个词语来理解课文的意义,的确非常有效。比“你从课文的哪里读出了盘古的伟大”这样的教学语言要有效得多。张老师的教学语言由于是清晰、简明和可理解的,比如“创为什么要用“立刀旁”,所以是“可领会”的;由于关于创用立刀旁与造用走之底的知识陈述是已经得到文字学的验证的,而不是张教师信口说出的,所以是“真实”的;由于张老师在引导学生由偏旁思意义之后,一语道破理解“创造”一词的真正意图,即理解盘古是怎样去创造美丽宇宙的,因此老师的教学语言在道德上是具有“真诚性”的;由于张老师在交往中选择了这样的语言——“创造”需要工具,它需要力量,需要行动!我们今天就去看一看,盘古是怎样去创造这个美丽的宇宙的呢?这样的语言很好地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方向,并且引发了学生好奇心,以便使学生愿意和教师一起开辟理解的新境界。因此,老师的用语具有“正确性”,同时这句话又具有“教育性”。由此看来,张老师的交往用语是非常有效的。

如果老师的交往都能够这样有意识地以这五个标准作为思想前提,那么老师的交往语言将为孩子高效学习成为可能。

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意向的达成

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内容。由此,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传递、呈现就至关重要了。

张老师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成四“读”——读成一句话、读成连环画、读出真感受、读出真问题。

先来看“读成连环画”中的一个教学内容: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请同学仿照上面的句式(投影显示的句式略),将“他的,变成了()的()”补充完整,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开始!

学生自由说,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时,老师:这排同学一个接一个地说!注意你在说的时候也要让人感觉到很神奇,所以要注意说话时的语气。

学生这样说——

生1:他的五指,变成了壮观的五指山。

生2:他的胡须,变成了绿油油的藤条。

生3:他的头发,变成了嫩绿的柳枝。

生4:他的牙齿,变成了高大无比的山峰。

生5:他的脚指头,变成了一颗又一颗的石头。

生6:他的鼻子变成了(迟疑地)大大的山洞。

生7:他的头发,变成了一棵棵小草。

生8:他的五个指头,变成了珍贵的民族饰品。

生9:他的胡须,变成了金灿灿的丝线。

生10:他的牙齿变成了美丽的星座。

孩子们在这个句式指导下的想像性言说中,他们言说时的语气、神态与言说“结晶”说明他们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这种叙述方式的独特魅力,这不是已经实现了一部分教学目标吗?

本课张老师又在想像朗读、对盘古诉说心理话、抓要点复述等教学内容的达成中教好地实现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看来,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运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合适的、合理的“工具”,并且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这种“工具”充分地展现了理性。

教育的欢愉在于“儿童就是目的”

张老师的课给我们展示了他的教学魅力,同时也足以说明这次教学有多成功。他的教学已经向“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价值理想接近了。

人生的价值理想是多样的,上面的这一价值不是核心理想,而自由才是人生的核心价值,换句话说就是,自由是实现人生其他价值的基础,不能为了实现发展儿童语文素养这一价值,就牺牲儿童的自由。

自由是德性的基础。牺牲自由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不符合教学的伦理性。因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就是伦理性的标准。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意味着儿童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始终是自由思考、自由发言、自由交流的。如果我们已经确立好了思考的终点,比如“同学们这画面太神奇了,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画面去读一读一、二两个自然段,读出它的神奇,一会请同学读一读”;如果我们已经给出了言说的模式,比如“他的(),变成了()的()”;如果我们的交流态度只能是唯一的,比如生读“放眼大地:辽阔的土地,一片生机。我知道,这是盘古的肌肤”时,读得没有感动人时,老师便指出:同学们,说话的时候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那么,此情此境中学生能算比较自由吗?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意味着在教学目的上,儿童作为人的位置最高,而不是发展语文素养的为最高位置。其实,发展语文素养是为了儿童,假如为了发展语文素养,就不顾儿童的生存状态,不以儿童为指归,那么发展出来的语文素养也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养。

教学的伦理性、德性、自由,常常没有教学的意向性、交往性等特征被那样受重视,自然,它也就会成为不容易被理解和实现的一个特征了。正是因为这样,要在自己的课堂里实现教学的伦理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假若你已经选择了远方,那么就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吧!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3

《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开课时我以许多学生们经常听到的神话故事为引入,学生们一起举了十余个神话故事,当提到人们把盘古当成人类的老祖宗时,学生感到特别有趣,于是,课堂上学生十分积极地读书,学习兴趣比较高涨。

一、备课过程中,它使我明白备课不单单要吃透教材,深挖教材,更应该个性化的解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首先,刚接触到教材的时候,我认为到第三自然段天地成形为止,盘古开天地已经成功了。但是反复读教材,思考教材之后,我发现,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盘古开天地不仅是说他劈开或者分开天地,还应该包括创造宇宙万物。那么就可以把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分为三部分,即天地分开——天地成形——变成宇宙万物。因此我把教学重点设定为第三自然段,着重的通过朗读体会盘古开天的不易,体会盘古的伟大。把这段话的重中之重“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与课文插图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换位思考,让学生体味盘古的伟大,了不起,说话与朗读相结合,进入师生与文本共鸣的佳境。

二、想象学习第四段:

第四自然段句式整齐,就像列队的士兵。因此我先让学生找出天地发生的巨大,然后师生合作读排比句。把红色送给女同学,绿色送给男同学,黄色部分留给我自己。通过合作朗读,和学生一起分享这段美妙的文字。其间,结合着学生的朗读,指导他们读出感情,读出文字所表达的意境。

接着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想一想盘古的身体上还有什么?分别会变成什么呢?试着当一回小小神话作家。

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他们仿佛触摸到了盘古的肌肤,听到了他的呼吸,任想象自由驰骋,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句式将“他的(),变成了()的()”补充完整。同时创设情景,让学生仰望天地,观察万物,用()是盘古的()反写刚才的句子。两个环节相辅相成,学生对盘古的伟大体会得更深刻。

四、在遗憾中成长

这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的方法,比如范读,男女赛读,抽读,但是学生的朗读还是不够到位,尤其是个人读,没有掌握朗读的技巧,因此读不出感觉,读不到老师希望的水平。今后应加大学生朗读的指导,让他们敢读书、会读书。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这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将磨砺自己,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4

星期四上午第三节课,事一次汇报课,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盘古开天地》,在讲这一节课之前,我在网上看过一些其他优秀教师是怎样上好这节课的,我从中选出一些自己认为好的地方,把它加入到自己的教案中,这也是一种学习,毕竟我才刚刚开始从事这个职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

可是上完这节课,觉得自己上的糟糕透了,课后我向其他老师询问我上课的一些情况,上课中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普通话很烂,我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也是常常给我纠正一些字的读音,可是不知怎么的,说着说着一些方言就出来的,可能是习惯问题吧,但是我会慢慢改正的,毕竟作为一名老师,普通话还是比较重要的。

上课过程中在提问题的时候,语言的衔接有很大问题,在突然之间就把问题提出来,给学生有一种跳跃感。而且上课提问的方式有点啰嗦,一个问题总是会问很多遍,这个问题许老师曾对我说过,我今后会改正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就是这节课的重点把握的还不是很好,对于《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重点主要在盘古倒下后,其身体的那些变化,可是由于前面的时间花的相对多一点,后面的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去带领学生去感悟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神奇变化,最后只能草草了事。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还有一些其他的缺点,,这里就不一一道来。但我认为我在上面讲的几个问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突出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向其他老师学习的。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5

课文《盘古开天地》是一篇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歌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早就发现有不少学生在没学课文之前已经偷偷读这个神话故事了。瞧瞧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学生学了些什么吧。

一、结合想象,指导朗读

先出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盘古以他的神力开天辟地,以他的身躯化身万物”作为本课教学的纲领,围绕着这句话,盘古如何开天辟地,如何化身万物的精彩章节一页页地铺展开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感悟。

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在学生自读课文后,引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使学生深入课文,着力于想象,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之后,我示范朗读,读完以后告诉学生,老师能读出盘古力大无穷的气势,是因为一边读一边在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我认为教师的这一举措,正是在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体现在学生学完“盘古化身万物”这一段后,教师设计的一个想象口答题“头发变成了( ),骨骼变成了( ),牙齿变成了( )。”不但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白了想象要合理恰当。

二、整合教材,合理学习

在练习四的读读背背中,刚好有八个成语是和这篇课文有关的,于是,在教学中,我将这八个成语一起调上来一并上了,结果显示,教学的效果还是可行的。

练习四的八个成语就是:混沌不分、昏天黑地、大刀阔斧、开天劈地、与日俱增、顶天立地、变化万端、改天换地。

我又有进一步发现,其实将这八个成语连起来讲一段话,就是课文《开天辟地》的主要内容了。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这八个成语,将课文分成了四个部分。

三、挖掘文本,回归语文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本课非常出色地体现了这一目标。

《盘古开天地》一文在语言文字上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多处运用了象“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这样的句式。在课文学完,我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寻找类似的句式,并一组组出示,让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体现了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力求向学生展现文本深刻内涵,展现语言文字无穷韵味与魅力的教学意图,是一种语文教学的回归,相信通过这一课的学生,这种句式会深入到学生内心,逐步达到内化。理解词语不脱离语言环境,理解句式用板块呈现,遣词造句正是需要这样实实在在的积累。

上完本课,我觉得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做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从生活中主动学习,主动了解传统文化。但是有部分孩子还是没有充分感悟到盘古造福人类的无私、伟大。

第四篇: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在本课的阅读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了这一目标。 本篇课文在语言文字上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多处运用了象“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在本课的阅读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了这一目标。

本篇课文在语言文字上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多处运用了象“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这样的句式。在课文学完,我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寻找类似的句式,并一组组出示,让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体现了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力求向学生展现文本深刻内涵,展现语言文字无穷韵味与魅力的教学意图,是一种语文教学的回归,相信通过这一课的学生,这种句式会深入到学生内心,逐步达到内化。理解词语不脱离语言环境,理解句式用板块呈现,遣词造句正是需要这样实实在在的积累。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2

选择上这篇课文是因为自己被盘古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所感动,只有自己感动才能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去打动我被教的学生。

但当我拿着这篇文章反复阅读时,觉得太简单了,除了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可以渲染渲染,盘古化作了什么可以做句子训练,其他的似乎不学,学生都能掌握。这时我心中的那份感动又变得茫然了。

离家长开放的日子只有几天了,在情急之下,参阅了优秀老师的做法,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今后这样去做:

1、提炼词语,概括文本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位教师能时刻想着学生需要什么并能发现段落里藏着成语,而我这位俗人却没有敏锐的眼睛。这一定是老师反复与文本对话的所得,老师已经读到了文字背后的东西,下的功夫绝非一天,两天的事。庆幸自己也学了这一招。从学生的角度说,这样的设计既是一次积累更是一次概括能力的训练,一举两得。学生的概括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我觉得孩子需要的就是我们课堂上老师要给孩子的,而这种提炼词语,概括文本的方法,就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的知识。今后在概括文本上自己应下点功夫。

2、词语的理解与朗读进行整合

我是一位注重学生朗读的老师,每堂课我总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读,或高兴或悲哀或自豪或赞叹,似乎这种读已是学生读好文章的“模板”了。而这位老师却能把词语的理解与读融合在一起,使读又有了新的解读。如学习“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这句时,让学生明白“抡”什么意思,然后再带着那份力量去读;学习“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句时,让学生明白“轻、清”的意思,明白四对反义词的意思,这样学生马上便能顿悟天地分开原来就是漫长的,读就显得水到渠成。这比教师盲目地说带上怎样的心情读效果要好。

3、积累句子就是反复出现

备课前,本以为盘古化作了什么可以做句子训练,那就是积累。没想到山外青山楼外楼,特级老师的想法总是出乎人的意料,文章的第四段是这篇文章的精华,这位老师的做法把它做成了一首诗,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为我们带来了凉爽。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为我们带来了凉爽……多样的形式使学生不觉得那是枯燥的读,那是创意。有创意的东西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同时告诉孩子学习就是积累。积累首先要把文章中美的句子化为己有,化为己有最好的办法便是创造。聪明的孩子老早就知道这就是积累的一种方法。

今天的开放我只是一场演绎,这场演绎还算成功,因为孩子的小手如林。但更让我欣喜的是进行了一场扎实的语文教学,同时也让我明白收获往往就在精心地付出。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3

课堂情境一: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盘古开天地》,我先要考考大家,这些词语你都会念了吗?自己先读读吧!

混沌漆黑抡起缓缓

肌肤辽阔血液滋润

创造下降猛劈逐渐

(谁愿意读)指名读,齐读。

评1:声音响亮,普通话标准。

评2:哇,连你都会读了,真是了不起。

咱们一起来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你能不能用上屏幕上的一个或者两个词语甚至更多的词语,说说初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以前的宇宙是混沌一片。

师:你用上了一个词说出了以前的宇宙,不错。

生2:我知道盘古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师:你更加不错,用上了两个词语。

生3:我知道是盘古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你真爱学习,说得多好呀!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让我们继续走进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师播放课件,并旁白第一段。)

【思考与分析】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教学时,让学生积累词语,学以致用,巩固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复习导入,让学生对整篇课文再次了解,为整堂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情境二:

师: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醒来后他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读第二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生读。

生: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师课件指出第二段)。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句话吗?(师看看看学生)

哦!都是,谁愿意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把猛劈读得特别重,说说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天和地是混沌一片的,是很重很重的,如果不用劲就劈不开宇宙。

师:你读得好,说得更好!(掌声送给他)谁能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

生读。

师:听了你的读,我仿佛看到了盘古开天地的情形,咱们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师:读得多投入呀!这一抡,这一劈,把天和地分开了,用一个成语说就叫做--开天劈地。(板书:开天劈地)

师:这时,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引读。请你再回到书上仔细读一读这段话,你发现了什么?用笔圈一圈。

生:我发现轻和重是反义词。

师:你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真不简单。

生:我发现上升和下降是反义词,天和地是反义词,清和浊也是反义词。

师:哇,你发现了这么多对反义词,真了不起。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发现缓缓和慢慢是近义词。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真会学习。再读一读,用上了这些近义词和反义词有什么好处?

生:用上了这些词,可以看出天地的分开是很慢很慢的。

生2:用上了这些词,让我感受到天地的分开是很不容易的。

生3:用上了这些词,让我感受到盘古开创天地是很艰辛的。

师:你们真会感受。是啊!用上了这么多反义词,轻一点的东西,缓缓上升,重一点的东西,慢慢下降;清的东西缓缓上升,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天地的变化是多么的慢,多么的不容易啊!想看看天和地分开的情形吗?

生:想!

一起看天地分开的动画。

师: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到盘古开天地很不容易。

生:我觉得盘古很艰辛。

生:我觉得轻的东西是上升的,重的东西是下降的。

师:是呀!天和地的分开是不同的,天地的分开是太慢了,太不容易了!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示吗?读给同桌听。

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很好,读出了轻和重的变化,读出了慢的感觉。

师:你评的真好,你能来读读吗?

生读。

师:好极了,你不仅评得好,读得更好!学着他的样子咱们一起读。

学生一起读。

【思考与分析】

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充分参与,自主学习,设计上考虑到了学生的水平不同,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重点词的体会都是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从读中感悟,层次一级比一级深,学生学起来也感兴趣。

课堂情境三:

师:盘古劈开天地以后,他又沉睡了吗?

生:不是。

师:这时的他又是怎么做的?自己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

生:盘古用头顶着天,脚瞪着地。

师:你找得真准,哦!是这样吗?(出示画面出示字。)

师:哦!都是,那现在你就是盘古,伸出你的手,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盘古们,在你的头上顶着的是天呀!用力顶了,好重,快塌下来了,啊!用力;手快托不住了,用头顶住,顶啊!脚用力蹬了,使劲,蹬住地,用力,加油,使劲,顶住,蹬住,用力,加油!使劲、使劲、再使劲!

盘古就这样,使劲的用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一天过去了,他是头顶着天,脚蹬着地;两天过去了,他还是---(生),一年过去了,他又是---(生),一百年,一千年过去了,他仍然是---(生),一万年,十万年,几十万年过去了,他依然是---(生)。用一个成语说,这就是顶天立地。

(板书:顶天立地)

师和生一起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情形。

师:说说,你现在有什么感受吗?

生:我很累。我觉得盘古太累了。

师:看得出你确实很累了。

生:实在是太难顶了。

生:我觉得盘古太不容易了。

师:是啊!他太累了,太不容易了,但是他还是坚持不懈的顶着天,蹬着地,他就是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同学们,请你把顶天立地这几个字端端正正的写在英雄-盘古的边上。

【思考与分析】

让学生当盘古,感受这位英雄顶天立地的不容易,边想象边朗读,学生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一次比一次高大,既拉深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加深了神话与现实的联系。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尽情展示自己,还孩子施展才能的空间。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总是针对于文本发生的。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如果对事物感兴趣、有认知趋向──探究倾向、好奇心,客体具有一定的感染性,会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意向,主动自觉地投入真个身心。这时的体验才会比较深刻。反之,主体──学生对认识的主体漠不关心,无所谓或反感,也就无所谓独特,不能进行积极地自我建构,因而不能出现预期的体验。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重点创设了让学生当盘古感受顶天立地的情境,体验盘古这位英雄顶天立地的辛苦和不容易,学生随着教师语言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情节的起伏而起伏,学生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一次比一次高大,既拉深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加深了神话与现实的联系。盘古那顶天立地的形象就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心坎上,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也被激发了出来。

课堂情境四:

师:盘古就这样站在天地间,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变得很亮很亮,终于有一天,盘古倒在了地上。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师配乐读。)

师:请你也用心地地读一读第四自然段,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谁来说。

生:我仿佛听见了隆隆的雷声。

师:听,这就是盘古发出的声音,你能把隆隆的雷声读出来吗?

指名读。咱们一起来读。

生:我仿佛看到了花草树木。

师:是呀,花草树木多美呀,想看看吗?(生看)

你能美美的读一读吗?咱们一起美美的来读读。(听了你的读,我仿佛看到了茂盛的花草树木,边上还有学多小鸟在哪里玩耍呢。)

生:我仿佛看到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师:他是盘古的血液变成的,瞧,这就是奔流不息的江河。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示吗?

指名读,咱们一起来读。

生:我仿佛看见了辽阔的大地。

师:是啊!看看我们这辽阔的大地,那就是盘古的肌肤呀!咱们一起来读读吧!

齐读。

师:刚才,我们读着文字想象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如果我们想象着画面来朗读肯定能读得更美。咱们一起来读读,好吗,自己读读吧!咱们一起来读。

师生配乐一起读第四自然断。

师:同学们,盘古把自己的肌肤变成了大地,把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就这样他把自己的全身都奉献出来,化作了万物。(板书:化作万物)他身体的其他部分还会变成什么?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学着课文中的句式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他的,变成了的。

生1:盘古的手指,变成了高高的山峰。(你是第一个来到宇宙的,祝贺你。)

生2:盘古的牙齿变成了一座座火山。(非常欣赏你的想象力。)

生3:盘古的头发变成了长长的柳枝。

生4:盘古的心变成了天下所有人的心。

生5:盘古的心变成了天下所有母亲的爱心。

师:是啊!盘古就这样把自己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把自己的心变成了天下所有母亲的爱心,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了出来。

【思考与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盘古身上的其他部分还能变成什么?我有效的抓住省略号这一语言信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时,有的同学说:盘古的手指变成了五指山;有的同学说:盘古的头发变成了长长的刘丝;有的同学说:盘古的心变成了天下所有母亲的爱心。。。。。。这些想象是多么的富有创造性,多么富有人文性啊!这些想象是学生自己创造的,并不是强加给他们的,是他们对生活的积累,因此才说出了这么多妙语连珠。学生的这些想象是我根本就预想不到的,这些东西都是真的,没有任何虚假的成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激发了以后,自然而然的把自己的情感在这里释放出来。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欲望。

课堂情境五:

这就是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作万物的盘古,面对这么一位坚持不懈的盘古,你想对着他说点什么吗?(出示盘古的图片)

生:盘古,你真了不起。(评:你也很了不起。)

生:盘古,你真伟大。

生:盘古,谢谢您!(你真会表达自己。)

师:是啊!盘古,你确实伟大!盘古,你确实了不起!是你,用大斧头分开了天地;是你,用自己的身躯顶住了天地;又是你,把自己的全身都化作了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板书:创造宇宙)。如果没有你,就没有美丽的宇宙,没有你,就没有我们幸福的生活。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盘古的佩服、感激之情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盘古开天地是一个感人的神话故事,他蕴藏的是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他又是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一块宝藏。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发展中,还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同学们,你还喜欢读哪些神话故事?

生:精卫填海。

生:宝莲灯,夸父逐日。

生:女娲补天。

生:后羿射日,七仙女。

有人把这些神话故事编成了一首《中华神话千文诗》,老是截取了其中的一段,想听听吗?

师生共同配乐朗诵。

七、布置作业

今天我要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1、我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神话故事讲给家人听。

2、我要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

存在的问题:

反思:整堂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听说读写得到了扎实的训练。我对学生想象盘古的身体还变成了什么的评价不好,教师的语言很重要,但课上我只注重了学生想象的合理性,而忽略了用美的语言去引导他们,使他们不能领会到那么美的东西是盘古的身体变化的。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4

课文《盘古开天地》是一篇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歌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早就发现有不少学生在没学课文之前已经偷偷读这个神话故事了。瞧瞧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学生学了些什么吧。

一、结合想象,指导朗读

先出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盘古以他的神力开天辟地,以他的身躯化身万物”作为本课教学的纲领,围绕着这句话,盘古如何开天辟地,如何化身万物的精彩章节一页页地铺展开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感悟。

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在学生自读课文后,引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使学生深入课文,着力于想象,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之后,我示范朗读,读完以后告诉学生,老师能读出盘古力大无穷的气势,是因为一边读一边在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我认为教师的这一举措,正是在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体现在学生学完“盘古化身万物”这一段后,教师设计的一个想象口答题“头发变成了( ),骨骼变成了( ),牙齿变成了( )。”不但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白了想象要合理恰当。

二、整合教材,合理学习

在练习四的读读背背中,刚好有八个成语是和这篇课文有关的,于是,在教学中,我将这八个成语一起调上来一并上了,结果显示,教学的效果还是可行的。

练习四的八个成语就是:混沌不分、昏天黑地、大刀阔斧、开天劈地、与日俱增、顶天立地、变化万端、改天换地。

我又有进一步发现,其实将这八个成语连起来讲一段话,就是课文《开天辟地》的主要内容了。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这八个成语,将课文分成了四个部分。

三、挖掘文本,回归语文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本课非常出色地体现了这一目标。

《盘古开天地》一文在语言文字上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多处运用了象“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这样的句式。在课文学完,我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寻找类似的句式,并一组组出示,让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体现了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力求向学生展现文本深刻内涵,展现语言文字无穷韵味与魅力的教学意图,是一种语文教学的回归,相信通过这一课的学生,这种句式会深入到学生内心,逐步达到内化。理解词语不脱离语言环境,理解句式用板块呈现,遣词造句正是需要这样实实在在的积累。

上完本课,我觉得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做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从生活中主动学习,主动了解传统文化。但是有部分孩子还是没有充分感悟到盘古造福人类的无私、伟大。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5

教材分析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理解生词的方法,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落实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受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自学字词,读通课文。但学生往往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书,边读边想,边读边议,边读边展开想象,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词析句,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读懂课文。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方法,在读中欣赏提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想象,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预习课文,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师教学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在课前交流中,了解学情,沟通师生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引起阅读期待

(一)播放动画短片,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2.提名认读生词,相机正音。

3.引导学生了解并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5.初步理解中心句中的重点词“创造”的意思,指导书写“创造”。

(二)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围绕“创造”质疑。

2.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对那些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当即予以解决;对那些有思考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进行梳理,板书于黑板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去解决;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解答。

三、顺学而导,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一)解决“盘古为什么要创造宇宙?”的问题。

1.提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混沌”的意思。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查字典,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解释。

(二)解决“盘古怎样创造宇宙?”的问题。

1.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默读课文,思考相关的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按学生找到的顺序,依次教学相关的段落。

2.读中品词析句,感受盘古的精神与表达的精妙。

(1)学生汇报交流,相机出示下列句子,引导学生重点研读:

①理解“抡”的意思。

②比较“拿”“提”“拎”与“抡”的不同,感悟盘古的力大、神勇,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③指导朗读,感受盘古劈开天地的力量和勇气。

①调动学生生活积累,理解“轻”与“清”意思的不同。

②引导学生读书并有所发现。

③交流学生的发现,感悟理解词语的方法及语言表达的精妙。

a.通过“清”理解“浊”的意思,感悟利用反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b.在朗读中,感悟课文通过几组反义词,把天地形成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

C.结合句子,进一步理解“混沌”的意思,体会联系上下文也是深入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2)引导学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开天辟地)

(3)引导学生在读懂第三段的基础上,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顶天立地)

3.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感受神奇和美丽。

(1)学生自读,找到自然段的中心句,体会中心句的作用。

(2)边读边画出盘古身上发生的变化,感受变化的神奇。

(3)指导朗读,把文字变成脑海中的画面,感受宇宙的美丽。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飘动的云”“奔流不息的江河”等词语展开想象,感受美丽。

(4)拓展想象,丰富美丽。

①师:盘古的身上是不是只有这些变化?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②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出示句式)

盘古的,变成了()的()。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想象要合理、丰富。

(5)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盘古创造的宇宙的美丽。

三、回归整体,升化认识。

(一)围绕板书,说说盘古是怎样创造的,明晰“创造”的含义。

(二)朗读、品味中心句。

(三)教师小结。

1.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2.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把这个神奇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朗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课题的引出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我先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让孩子们猜出孙悟空、哪吒、葫芦娃这些神话人物,在他们兴趣盎然的时候马上引出了课题,激发了他们对新的神话人物——盘古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在教学时,我抓住“抡”“劈”这两个词语,与“拿”“砍”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课文中的这两个字更准确地写出了盘古分开天地的艰辛与决心。并让学生在朗读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的恰到好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所妙之处。我还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感受盘古开天地的伟大、勇敢、坚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

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一、课堂容量太大,上课的节奏有些快。整堂课先是导入新课,接着是检查字词的预习,再就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最后学习课文的1—5自然段,几乎一节课学完了整篇课文,知识容量很大,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有点赶时间,少了给孩子们品读、“消化”的时间。

二、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然有示范,有激情导语,学生能有一定的表现力,但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齐读、引读、指名读。如果读的形式再多一些,学生的兴致可能会更高。还有我却忽视了让学生边读边想,没有很好地将语言文字与画面想象结合起来。如果当时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可能效果会更好。有了这一举措,不仅有帮于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精心的付出,就会有收获。那份收获会使我更加充满信心地迎接每一天,面对每一次挫折,永不放弃。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6

我和张祖庆老师虽未谋面,但已多次聆听了他的课堂。驻足在他的课堂里,那娓娓道来的神情、抑扬顿挫的语调、舒服悦耳的声音、激情机智的点拨、井然有序的组织会让你觉得——听课是一种莫大享受。

这次,听了他的《盘古开天地》,除享受之外,还得到了新思考。

教学目标的价值在于发展语文素养

如果我们在上语文课时,心中没有一个明确且适宜的教学意向的话,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肯定是无的放矢。这样一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便成了“水中月”、“雾中花”了,成为了一种幻影。

其实,老师们的教学意向肯定是有,并且一般也是很明确的,因为教学参考资料或者优秀教学设计中都赫然摆着。如果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自己的思考与辨别、筛选与改变,就作为自己教学行动的“指南针”,那么在教学旅途中,面对学生的鲜活的观点、情感、表现时,可能就会尴尬不知所措的地步,甚至找不着南北了。

看来,当教参、周围的优秀教师等“权威”给你设定了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向时,如果你只是将它当成一个既定的工作任务来接受,而不是当成一种需要自己理性反思的主题的话,那么,我们可能成为庸俗的“教书匠”了。因此,那样的教学绝对不能算作真正的教学,因为“真正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而这“自身认同”,就拿面对“给定”的教学目标来说,需要进行“这教学目标有怎样的价值”的追问,当自己内心经过理性思考之后,确立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之后,才能算是初步的“自身认同”。

张老师制定了四条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血液、滋润、浊”等生字词语,部分词语能结合语境,在复述中初步运用。

2.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和故事叙述方式的独特魅力,感受盘古的创造精神,激发对神话这一特殊文学样式的浓厚兴趣。

3.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抓要点、用自己的话复述神话故事。

4.读懂“总起——分述”的段落,并能仿照课文第四段的句式练习说话。

这四条教学目标,从他自己的“反思”中,可以知道一定是经过他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追问的。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本课教学目标大都是这样定的:

1.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以上的教学目标。不难发现,张老师的教学目标不仅强调了字词掌握,还标出部分词语结合语境在复述中运用;不仅强调“总-分”结构的感知,而且还追求仿说;不仅要求复述,而且教给“抓要点”的方法;不仅要求朗读,而且要求想像、品位语言;不仅要感受盘古的创造精神,而且要感受神话故事的体裁魅力并产生兴趣。

对比之后,我们仿佛能瞧见张老师的教学目标背后,张老师内心十分认同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这语文素养应该遵循“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的运用”(李海林)这一规律。而这就是教学目标的价值追问后的所得。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理念,才会有这样的目标设定,也正是为目标与思想都是经由他内心反思并认同的,所以教学目标充满着一种理性色彩。

语言的有效性形成交往的理性

教学的完成需要通过语言交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语言素养,那么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因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语)。然而,老师的语言除了感情投入之外,更需要理性的介入。如果一个老师光是充满激情地通过语言和学生交往,而不努力使自己的语言达到“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与“教育性”这些标准,那么通过语言交往的有效性肯定不会高。

不过,我欣喜地发现,张老师通过语言和学生交往时做到了。

我们随意撷取张老师教学“创造”一词时所用的语言:

师:看老师写“创造”这个词语。请大家注意观察“创”字什么旁?

师:想一想,为什么要用“立刀旁”?

师:需要工具是吗?谁还有不同的理解?

师:再看“造”字,创造的“造”为什么要用“走之底”?

师:是啊,原地不动,能创造吗?同学们,“创造”需要工具,它需要力量,需要行动!我们今天就去看一看,盘古是怎样去创造这个美丽的宇宙的呢?拿起书。

从后面“读成连环画”那个环节中学生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围绕“创造”这个词语来理解课文的意义,的确非常有效。比“你从课文的哪里读出了盘古的伟大”这样的教学语言要有效得多。张老师的教学语言由于是清晰、简明和可理解的,比如“创为什么要用“立刀旁”,所以是“可领会”的;由于关于创用立刀旁与造用走之底的知识陈述是已经得到文字学的验证的,而不是张教师信口说出的,所以是“真实”的;由于张老师在引导学生由偏旁思意义之后,一语道破理解“创造”一词的真正意图,即理解盘古是怎样去创造美丽宇宙的,因此老师的教学语言在道德上是具有“真诚性”的;由于张老师在交往中选择了这样的语言——“创造”需要工具,它需要力量,需要行动!我们今天就去看一看,盘古是怎样去创造这个美丽的宇宙的呢?这样的语言很好地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方向,并且引发了学生好奇心,以便使学生愿意和教师一起开辟理解的新境界。因此,老师的用语具有“正确性”,同时这句话又具有“教育性”。由此看来,张老师的交往用语是非常有效的。

如果老师的交往都能够这样有意识地以这五个标准作为思想前提,那么老师的交往语言将为孩子高效学习成为可能。

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意向的达成

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内容。由此,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传递、呈现就至关重要了。

张老师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成四“读”——读成一句话、读成连环画、读出真感受、读出真问题。

先来看“读成连环画”中的一个教学内容: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请同学仿照上面的句式(投影显示的句式略),将“他的(),变成了()的()”补充完整,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开始!

学生自由说,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时,老师:这排同学一个接一个地说!注意你在说的时候也要让人感觉到很神奇,所以要注意说话时的语气。

学生这样说——

生1:他的五指,变成了壮观的五指山。

生2:他的胡须,变成了绿油油的藤条。

生3:他的头发,变成了嫩绿的柳枝。

生4:他的牙齿,变成了高大无比的山峰。

生5:他的脚指头,变成了一颗又一颗的石头。

生6:他的鼻子变成了(迟疑地)大大的山洞。

生7:他的头发,变成了一棵棵小草。

生8:他的五个指头,变成了珍贵的民族饰品。

生9:他的胡须,变成了金灿灿的丝线。

生10:他的牙齿变成了美丽的星座。

孩子们在这个句式指导下的想像性言说中,他们言说时的语气、神态与言说“结晶”说明他们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这种叙述方式的独特魅力,这不是已经实现了一部分教学目标吗?

本课张老师又在想像朗读、对盘古诉说心理话、抓要点复述等教学内容的达成中教好地实现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看来,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运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合适的、合理的“工具”,并且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这种“工具”充分地展现了理性。

教育的欢愉在于“儿童就是目的”

张老师的课给我们展示了他的教学魅力,同时也足以说明这次教学有多成功。他的教学已经向“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价值理想接近了。

人生的价值理想是多样的,上面的这一价值不是核心理想,而自由才是人生的核心价值,换句话说就是,自由是实现人生其他价值的基础,不能为了实现发展儿童语文素养这一价值,就牺牲儿童的自由。

自由是德性的基础。牺牲自由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不符合教学的伦理性。因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就是伦理性的标准。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意味着儿童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始终是自由思考、自由发言、自由交流的。如果我们已经确立好了思考的终点,比如“同学们这画面太神奇了,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画面去读一读一、二两个自然段,读出它的神奇,一会请同学读一读”;如果我们已经给出了言说的模式,比如“他的(),变成了()的()”;如果我们的交流态度只能是唯一的,比如生读“放眼大地:辽阔的土地,一片生机。我知道,这是盘古的肌肤”时,读得没有感动人时,老师便指出:同学们,说话的时候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那么,此情此境中学生能算比较自由吗?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意味着在教学目的上,儿童作为人的位置最高,而不是发展语文素养的为最高位置。其实,发展语文素养是为了儿童,假如为了发展语文素养,就不顾儿童的生存状态,不以儿童为指归,那么发展出来的语文素养也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养。

教学的伦理性、德性、自由,常常没有教学的意向性、交往性等特征被那样受重视,自然,它也就会成为不容易被理解和实现的一个特征了。正是因为这样,要在自己的课堂里实现教学的伦理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假若你已经选择了远方,那么就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吧!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7

在学区组织的“同研一节课”活动中,我执教了三年级《盘古开天地》一课,在与大家同研的过程中,我觉得受益匪浅,主要体会有以下两点:

1、课前一定要备学生。

第一次教学设计完成后,我到三年级二班上了一节课,结果一塌糊涂,令我手足无措,讲课的自信心及热情荡然无存。在评课时,徐主任给我很大鼓励,她告诉我,课型设计没问题,符合新的课程理念。现在,课上不下去,学生不能接受,我们应该从其他方面找找原因,是不是与教师表达不明确,学生不理解意图有关呢?静下心来,我仔细想一想,是啊,我现在教的学生已经跟了我四年了,我们早已形成默契,他们对老师的教学风格以了然于胸,有时即使一个眼神他们也能从中洞察老师的想法,长期以来,就造成了课堂上即使我不用把要求说得很明确,学生也能明白,课也能顺利地上下来。

而现在我要给我们彼此都感到陌生的三年级的孩子上课,况且他们刚刚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处于小学阶段关键的转型期,尤其是语文方面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师的授课风格都有了一个较大的转变,而本次我授课的内容又偏后,孩子怎么可能那么容易接受呢?课的设计思路是对的,但在具体的问题设计上如何能与孩子的接受能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关键。例如:一开始,我就问学生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这个问题设计难度对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偏难。一下子就把学生学习的热情给压了下去,后来,我将这个问题改为:读了故事后,你都知道了什么?虽然这个问题很普通,但却如一把钥匙般,一下子打开了学生学习的思路,学生海阔天空地谈自己的读书收获,很精彩,也符合现在倡导的个性化阅读的思路。后来,我将自己对学生说的每句话都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修改,把每个要求,不图快,不怕麻烦地说具体、细致,那么,再讲这一节课的时候就收到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过程进行得很顺利。备学生同样是备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这一点,让我感触很深,当课进行不下去的时候,不要轻易抱怨学生,而是要反思自己备课过程中哪些环节没备到。

2、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在评课的时候,夏老师给的鼓励让我充满自信,提的意见也让我茅塞顿开,深受启发。夏老师提到了一点就是:课堂的每一个设计都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更多的学生带来更多的机会,即使是朗读设计,也要考虑到面向全体。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写得非常优美、动人,在我进行范读之后,很多学生应该也有了读的愿望,而我这时没有让全体学生都放声尽情地朗诵一下,而是指定学生朗诵,一下子又压制了绝大部分学生的热情,仅仅是满足了少数人的情感体验。由此我想到,在指导学生朗诵时,我往往想到的是各种形式、各种花样,而忽略了设计要达到了各种目标。这使我明白,不管什么形式的设计,什么内容的设计,都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大家同研一节课让我收获不少,但一堂课下来也留下不少遗憾:课堂举手回答问题的挺多,但气氛却不够活跃、轻松;课进行得比较顺利,但比较平淡,不是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本次活动将作为我挑战自己的一个新的起点,我将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8

《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开课时我以许多学生们经常听到的神话故事为引入,学生们一起举了十余个神话故事,当提到人们把盘古当成人类的老祖宗时,学生感到特别有趣,于是,课堂上学生十分积极地读书,学习兴趣比较高涨。

一、备课过程中,它使我明白备课不单单要吃透教材,深挖教材,更应该个性化的解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首先,刚接触到教材的时候,我认为到第三自然段天地成形为止,盘古开天地已经成功了。但是反复读教材,思考教材之后,我发现,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盘古开天地不仅是说他劈开或者分开天地,还应该包括创造宇宙万物。那么就可以把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分为三部分,即天地分开——天地成形——变成宇宙万物。因此我把教学重点设定为第三自然段,着重的通过朗读体会盘古开天的不易,体会盘古的伟大。把这段话的重中之重“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与课文插图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换位思考,让学生体味盘古的伟大,了不起,说话与朗读相结合,进入师生与文本共鸣的佳境。

二、想象学习第四段:

第四自然段句式整齐,就像列队的士兵。因此我先让学生找出天地发生的巨大,然后师生合作读排比句。把红色送给女同学,绿色送给男同学,黄色部分留给我自己。通过合作朗读,和学生一起分享这段美妙的文字。其间,结合着学生的朗读,指导他们读出感情,读出文字所表达的意境。

接着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想一想盘古的身体上还有什么?分别会变成什么呢?试着当一回小小神话作家。

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他们仿佛触摸到了盘古的肌肤,听到了他的呼吸,任想象自由驰骋,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句式将“他的,变成了()的()”补充完整。同时创设情景,让学生仰望天地,观察万物,用()是盘古的()反写刚才的句子。两个环节相辅相成,学生对盘古的伟大体会得更深刻。

四、在遗憾中成长

这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的方法,比如范读,男女赛读,抽读,但是学生的朗读还是不够到位,尤其是个人读,没有掌握朗读的技巧,因此读不出感觉,读不到老师希望的水平。今后应加大学生朗读的指导,让他们敢读书、会读书。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这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将磨砺自己,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9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段落,以句式引导,段式引路,启发学生填补空白,组织语言,训练能力。

一、巧妙的使用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课文,我用的是几首孩子们熟悉的动画片的主题曲,《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兄弟》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创造性地使用动画片音乐,起到引起共鸣、激发兴趣的作用。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三、结合文本,展开想象

在指导阅读完第四自然段后,我这样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看投影,全体女同学读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全体男同学读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学生进行合作朗读,感悟盘古社体的巨大变化。

(出示句子)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

出示:他的( ),变成了( )的( )。

师:请你们仿照上面的句式,将“他的( ),变成了( )的( )”补充完整,提醒同学注意句子中的第二个括号:他的什么变成了怎样的什么。不要只说成是什么变成了什么。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自由说,小组交流,然后指名说)

生1:他的心脏,变成了红红的太阳。

师:好奇特的想象啊!

生2:他的胡须,变成了柔软苍翠的柳条。

生3:他的头发,变成了随风飘舞的柳枝。

生4:盘古的手指变成了五座高山,盘古的头发变成了茂盛的草地.

师:神奇的想象,生动的表达!

生5:他的牙齿,变成了天上闪闪发光的星星。

生6:他的鼻子变成了黑漆漆的大山洞。

生7:他的胡须,变成了金灿灿的丝线。

生8:他的肌肤,变成了广阔无边的草原。

生9:盘古的耳朵变成了起伏的山峰;他的汗毛变成了茂密的丛林…..

同学们,刚才大家说的那么多画面,如果把他补到课文第四段,那么,这一段末尾的省略号,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去掉?

生齐说:不行!

生:不能省略,因为很多我们还有没想到。

师:是啊,还有我们没想到的`,天地间所有的一切都是盘古化成的,讲得完吗?

生齐说:讲不完。

第四自然段末的省略号是课文本身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所在。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男女生合作朗读来整体感悟语言表达的结构。即: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界中的什么。为了引导学生把语言表达得更生动具体,教师特别强调是变成了“什么样的”“什么”。留下空白,让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这样的课堂就会相对地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少一点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思考和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初读课文,只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只有对重点字词、句子理解后,才能读出味道。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同桌接读、师生接读、男女接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将身体的部位、以及变成什么鲜明呈现出来。而且这一部分有许多偏正结构的短语。如:飘动的云 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 ,以次方式朗读还可以突出要积累的好词佳句。

五、在遗憾中成长

这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方法,比如范读,男女赛读,抽读,但是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朗读,个人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对有些环节的处理还欠考虑,如“盘古的身体化作宇宙万物”一段,我将男女师三者合作起来读,效果不太理想,不如紧接前面的同桌互相练习,直接进行男女生对读,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这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将磨砺自己,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0

《盘古开天地》是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人类的始祖盘古开天辟地并且创造了世界的神话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

学生很喜欢这篇课文,上课伊始,我采用谈话方式导入新课,你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给大家讲一讲,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举手,我一看这情形,立刻出手神话故事的图片,让大家一起说出它们的名字。学生的兴趣立刻调动起来,于是我板书课题,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有个学生说“盘古为什么开天地?”

学生很会思考,问题提得好,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本篇课文我尝试学生自己学习,动笔写批准,因为有上节课《孔子拜师》这篇课文的训练,学生初步会在读书中进行批准。本篇课文我叫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动笔写出来。在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时,我又进行适当的提示:概括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可以用简单的话概括,抓重点的写,例如:第一自然段写什么,我们可以用这段的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谁能找到?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很快找到“混沌一片”,我随机板书,理解这个词语,用食物演示学生明白了意思,同时知道怎样抓每段的内容。

这节课很多知识没有处理好,但老师注重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概括的语言罗嗦,他们已经具有读书就要动笔的意识。相信在今后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会提高。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1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先抓住“抡”“劈”这两个动词,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学学这样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四对反义词和一对近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妙处。接下来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我让学生猜想天地分开之前的模样;让学生想象轻而清、重而浊的会是些什么东西。

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我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也都说得比较生动。最后说说自已对盘古的印象,有的学生说他很伟大,很善良,为了宇宙牺牲了自已,还有的同学说他很勇敢能支起天,学生边说我边指导,并分别读了相关的段落,复述是中年级很重要的一个学习要求,我在教学中也注意到这一点,这篇课文比较适合训练学生复述,学生学习完课文后我给他们布置的作业就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习惯。课后我组织部分学生讲了自已知道的神话故事,没想到学生知道的还真不少,分别讲了《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后弈射日》、《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2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在说明“天和地还没有分开” 的背景之后,先是讲了盘古醒了以后所做的事,以及天地的不同变化;然后叙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所做的事;最后讲了盘古倒下后发生的变化。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积累特色语言,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 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培养想象力。学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3

《盘古开天地》是小学语文人教实验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一篇神话故事,整篇文章充满了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想象力是创造一切的源泉。怎样使学生领悟到文章的精妙,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浩如瀚海的人类文明面前是那么渺小。尽管如此,我也要尽我最大的努力让古代文明在学生的心中熠熠生辉。

说实话,这是一堂校级公开课,。于是,我多方查找资料,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适合我教学特点的教案。接下来我将各个教学环节熟记于心之后就走马上阵了。

上完课后,细想各个教学环节,觉得整个教学过程还算得心应手,但还是有不尽人意之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平常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

在讲课时,有一道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题是这样的:盘古不停地为人类做奉献,想象他的身体还变成了什么?学生的答案很丰富:有的说,他的筋脉变成了大路;有的说,他的左脚变成了月潭,他的右脚变成了日潭;还有个孩子说,他的细胞变成了儿童……多丰富的想象!可语言又是多么的贫乏!只有个别同学在我的引导下将句子变成了极富感情色彩的倒装句。例如,“大地上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我知道,那是盘古的细胞。”如果是这样,盘古看见这些孩子一定会欣慰地笑了。这些孩子会让盘古含笑在整个宇宙!我要让这样的精彩出现在课堂上,那么就要在平常教学中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那样,我的教学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关键的是我的学生将会受益终生,他们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会让他们在干一般工作时游刃有余。

二 继续加强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在教学中孩子们读课文时还可以抑扬顿挫,可回答问题时就差远了。以后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语感。比如看见“温暖”就感觉舒服,看见“冷酷”就不寒而栗等等。再者要言传身教,多给孩子范读课文,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范读课文以前,学生必须扫除生字障碍,对课文内容要熟悉一些,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听范读时注意老师的表情变化,感受声音的变化和面目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当然,在范读以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试读,有不好的地方一定要反复练习,直到完美!最后,要对学生进行常规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读的处理等等。

总之,我要多学习,内翔素质,以便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培养出语文素养好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4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引起阅读期待

课前你们预习过课文没有?那咱们上课之前轻松一下,玩个游戏,好不好?

说反义词,想到就说,看看谁的反应最快。(做反义词游戏:冷——热,天——地,上升——下降,黑暗——光明,紧张——放松,伤心——高兴。)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高兴和轻松走进课堂。

(一)播放孙悟空,哪吒图片,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他们都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都是虚构的,在古代中国神话中,还有一位巨人被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盘古

(二)、板书课题,读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盘古开天地的故事。看着课题,你先提哪些问题?(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老师把他写上去、哦,你真会读书,你真了不起)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现在我们把词语复习一遍,指名读,同学有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倾听,看他们读得对不对。

一起读。

二、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一)盘古创造宇宙之前宇宙到底什么样啊?赶快从书上找一找,用横线画出来。(宙之前,宇宙是混沌一片的。)

什么叫做混沌?遇到不懂的词语,我们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查字典。我们看看字典上对创造是怎么来理解的。自己读一读,应该选择哪个解释?

(二)解决“盘古怎样创造宇宙?”的问题。

1.有一天盘古醒了,他是怎么创造宇宙的呢?我们先自己读读第二段,用横线画出句子。(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达斧头,朝眼前猛劈过去。)

2.你们知道什么叫抡起吗?为什么不用拿,而用抡?读读书上的语句,做做盘古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抡”字多用劲啊!从一个“抡”字上,我们就能感受到盘古在开天地的时候很用力。)?带上感受读读,读好抡。

齐读。多有决心啊,我们一起读。

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读。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5.读了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火眼金睛,一下子发现了),还有谁发现。这词组反义词把天地分开了.

6.谁给轻组个词,清(清水、清澈)我们用了组词的方法理解了词语。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连成一团,用书本的词语就是-混沌,练习上下文理解了词语了。

7.女生读上半句,用轻柔的语气;男生读下半句,用有力的声音。

师:孩子们,盘古一把斧头就分开了天地,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想到什么词儿没有?(板书:开天辟地)

(三)天地分开后,盘古又是怎么做的,快速读第三段,用横线画出句子。

1.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盘古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

2.我们看看插图,盘古伸长手臂,仰起头,顶着天,脚使劲地蹬,我们起来坐坐他的动作。我们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盘古的动作吗?(顶天蹬地)

3一千年,两千年过去了十万八千年过去了了你觉得盘古依然坚持了一个动作,累吗?是啊,一百年过去了,生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

十万八千年过去了,生读

4.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板书坚持不懈)

(四)重点学习第四段,感悟盘古盘古的献身精神。

盘古倒下后,他把身体都奉献给了人类,用他的身体化作了万物。板书-化作万

1.重点指导个别朗读

谁愿意起来读第一句,我们认真听,倾听是一种美德。

谁来读第一句。指导读的不好的:白云悠悠,飘读得更轻一点。(再次读,慢点,师读身体部分,你读后面部分。(生齐读本句)

往下,谁读第二句。(指名女生读)指名读,雷声太温柔了,谁再来读一读?全体男孩子读!

谁接着往下读第三句?“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师:辽阔的大地一望无际,,读长一点,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起!(生齐读本句)

接下去一句,谁读。

他的血液---------生: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师:是“奔流不息”的江河啊!不要把他读成“潺潺流动”的小溪。谁读这句话?你读。师:你仿佛看到江河水滔滔向前,一起读!(学生齐读本句)

下面两句请一个女生,一个男生读,带上感受赛读。

2.师生合作读。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老师读盘古身体的一部分;你们读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3.你们同桌也练习一下吧,一个读前面一句,一个读后面一句。看尝试着背一背。

4.现在我们把盘古创造的美丽的宇宙记忆下来吧!(一起背诵)

(五)拓展想象,丰富美丽。

①师:盘古的身上是不是只有这些变化?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不是,后面还有省略号。盘古的身体又可能变成了什么呢?拿起你们的笔,写一写。

②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盘古的( ),变成了( )

听了你们的想象,我仿佛看到你们在神话世界里翱翔,你们能把省略号都成了一幅美丽的画,真了不起。

三、回归整体,升化认识。

我们不禁深深地赞美盘古的献身精神,齐读中心句。再读,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板书:无私奉献

四、复述故事。

现在同学能把盘古创造宇宙的过程说清楚吗?看老师的板书,先自由练习,再全班复述

小结:今天我们感受到了盘古的神奇与伟大,这人物是真的吗?开天辟地的故事是真的吗?不是,是虚构出来的。那你下课后可以把你知道的神话故事,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5

在上课时,让每个学生回报自己所看的故事片,学生边说,我边板书《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雌雄剑》《舜和象的故事》……学生边说,我也抽学生把有关常见的故事内容讲一讲,鉴于此种激情我板书课题《盘古开天地》。引导学生查查资料,自读课文,弄清盘古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给予人类的贡献是什么时候。学生带着问题,很快走进文本。有好几个孩子边读课文边勾画生字词,还将文中的反义词也作上记号。我就这样等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10分钟出头了,我突然让学生关上语文书,回答我的问题。我的问题很简单,盘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化,他是怎样创造宇宙的?他为人类做了哪些事?全班学生举手了,有的说“盘古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有的说:“盘古是位勇于献身的人!”还有的说:“盘古是个好神仙。用整个身体创造了这个美丽的世界!”我出示课文插图,指着盘古的肢体将变化后的对应物:

气息——风云肌肤——大地

声音——雷声血液——江河

双眼——太阳月亮汗毛——花草树木

四肢——东西南北汗水——雨露

接着出示小黑板:本文中“的”字短语。如、四季的风飘动的云辽阔的大地奔流不息的江河滋润万物的雨露……

由于本课想象力非常丰富,处处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比如“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有很多孩子说出了自己的想象。比如、有的孩子说,他的手指变成了小丘。他的胡子变成了禾苗……反正学生想象的我都给予鼓励,让学生从课文的神奇,丰富、美好的想象中受到感染。因为学生已经熟读了课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出示复核的顺序“盘古醒后——天地分开——盘古倒下后”。

本课除了读懂课文,弄清寓意,掌握基础用句子含意,最重要的是隐藏文中的写法。“怎样带领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是本人在本课中要落实的语文知识——阅读中悟写法。本文的写作特点上是用充满神奇的想象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比如、第4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想象出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万物的过程,在写作中抓住了相似的地方,只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种想象既合理又充满神奇。比如、气息变成风云、声音化作雷声、双眼是太阳和月亮……。

那么,引导学生在平时写作时,怎么能让我们的文章也插上想象的翅膀,变得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呢?(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学生习作训练“我来讲盘古的故事”)并出示了一定的思维引路,因为毕竟是三年级,老师必要的引路也较为重要。(盘古是————。他出生在—————————————————。有一天,盘古醒来。———————————————————,盘古想:——————————————————,奇迹出现了(可以用文中的内容,可以用自己想象的,注意对应物的相似点。)世界在盘古倒下的瞬间变得更加美丽,盘古用他的生命创造了宇宙。

学生完成很好,很有兴趣,我在讲评,抽读学生习作训练时,用动作演示孩子们都插上自己想象的翅膀,像鸟儿一样高空展翅,寻觅生活,热爱生活,只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写作就会流畅。还要大胆联想。最重要的是要善于设问,勇于探索,大千世界,抓住推理,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还要学会创作,在遐想的基础上不要离主题,尽量发挥无妨。比如、写“雪”像什么?好大的雪啊!……)。

本文在用词上较为巧妙。如、课文第2自然段(让学生勾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点拨、本段的反义词运用恰当,这样写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人对事物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本课连写作及课内要求的作业均在教学安排的范围内完成,效果还是不错的。

我在反思:朗读到位是本课的重点,在读中体会人物的开创精神。《孔子拜师》中的孔子名言,对学生能主动学习埋下了动力。课前预设将直接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是有直接作用的,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第五篇:《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在说明“天和地还没有分开” 的背景之后,先是讲了盘古醒了以后所做的事,以及天地的不同变化;然后叙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所做的事;最后讲了盘古倒下后发生的变化。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积累特色语言,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 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培养想象力。学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2

上星期五主任告诉我,校长下个星期要听我课,当时我懵了,就像热锅上的蚂蚁。虽然我上了一年的课,来到了松山湖中心小学已经有两个月了,也学习了不少,但想到第一次要在新的环境中给领导上课,心里难免有几分的焦虑。我赶紧翻开三年级的语文书,琢磨琢磨我该上那一节课呢?老师们现在已经上完了第四单元的课文了,那我必须按照教学进度,得去讲第五单元的课文。就《孔子拜师》吧,我马上和小琳姐商量起来,因为我心里想着,上年我在莞城的制度化学研中,我学习了不少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那么这节课我以朗读为主线来展开教学吧。在这时候小琳姐差异第望着我,说:“你真的决定上《孔子拜师》啊?上《赵州桥》吧!这一课简单,况且说明文好讲!我思考了半刻,不,我还是不想上说明文。我在座位上又仔细地琢磨着这个单元的编排,分析了一下三年级学生的状况,我把第五单元的课文整体地浏览了一遍,后来我终于决定了《盘古开天地》一课。当我值日回来的时候,小琳姐问我:“决定上那一课没?”我说:“就定了《盘古开天地》,我这个星期把教案整理出来,星期一就试教!”星期五我走得特别晚,我把课文看了一遍又一遍,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上一节好课,除了钻研教材就是钻研教材“这个几个星期我看了崔峦老师对全国第六届、第七届的阅读教学观摩的点评,他在会议上强调了了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指出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当时我受益匪浅,我也开始思考,我们的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到底什么叫语文?在语文课上到底让学生学些什么?如何提高我们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就是口头语文和书面语文.”口头语言就是听和说,书面语言就是读和写。新课程把语文的性质定位在它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课程。吉春亚老师指出语文的实质就是言语形式与言语能力。言语形式就是要辨清每一篇课文的表达特点,比如说明文和童话,他们的言语形式就是有很大的差异,那么在教学上我们应该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言语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应该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让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学生在学习语言中应该要经历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第八届语文阅读观摩刚刚过去,我们的教育者又不禁地思考,阅读教学的方向已经把握了,可是在我们当前的课程中,发现年段目标不明的现象。这不禁地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三年级阶段,应该定位在词句篇的教学,初步学习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初步能概括主要内容等。那么中年级的字词教学是逐渐放轻,但不是说放手。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尤为重要。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理解生词的方法,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落实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受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自学字词,读通课文。但学生往往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书,边读边想,边读边议,边读边展开想象,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词析句,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读懂课文。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方法,在读中欣赏提升。

星期五晚上,我根据文章的文路,编路,课后练习的要求,年段目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想象,读懂课文内容,在读写中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星期一早上,我在三年级三班进行了第一次试教,感觉学生的状态还是很好的,年级组的老师给了我多意见,当时回到办公室彩虹姐、小琳姐和我讨论起一些细节的问题,我们主要围绕课文的第四段的教学,因为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要重点研读的,那么如何让学生读好这段文字显得尤为重要,我当时的设计就是先引导学生读了句子,进行拓展,能展开想象,想象画面,并且用语言表达出来。接着让学生学会了方法自主说说。然而学生似乎没有理解我的一起,感觉学生说不好。在出示画面配乐读的这个片段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总结他们给我的意见就是:读的形式多样,先单个读,范读,接着齐读等。就省略想象画面的部分,因为学生说不出画面来,最后要加上背诵的环节。晚上我一直在修改自己设计,在思考如何指导学生在有效的朗读中积淀语言。

星期二下午我去了三五班试教,很不容易请了苏老师给我指导,苏老师给了我一些宝贵的意见:如何让一节课听出起伏,就是把哪一段作为倾斜点。回来以后,我觉得没有第一次上得那么好,又因为第四段的问题,我该怎么办呢?我如何取舍课文呢?我觉得每一段的文字都写的很好,我都想引着学生去读,然而时间有限,学生的注意力有限,我必须取舍。中午回到寝室,袁锐又鼓励了我,给了我很多指导,我收益不少。她提到了一些细节问题:别带着书本上课,多点与学生交流。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致,课堂上如何有效地表扬学生。评价的语言要变化多样,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等等。我都把老师们的意见记在心里,虽然改来改去,但是我充满了干劲,我觉得学习的感觉真好。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的时候感到了如此的快乐的!

星期三早上,我重新打印了一份自己修改好了的教案,开始预设各种问题了。星期三下午我一个下午呆在办公室,我看了很多别人的教学实录,我开始思考自己如何指导到学生读好第四段,让整个流程显得有效果,学生从中感受语言,积淀语言,运用语言。下午三点的时候,我阔然开朗,我突然间迸发了新的思路。我把第四段的设计的顺序变了一下,我就在一句句指导朗读上去下功夫,先指明学生一句句读,读不好的时候,我进行指导。教师描述画面范读,再让学生学着读,齐读。先让学生收获了方法,读好第一句。学生的信心好了,请一些读的好的同学起来读,进行有效的评价,学生的信心越来越强,脑海里有了画面了,有了感受了,越来越想读了,越读越好。在指导朗读的第一环节,形式多样:个别读,合作读,男生读,齐读,赛读。经过一步步预设,一步步指导,学生学会了朗读,脑海里有了想象,积累了语言,这时候我出示画面,引起了视觉的冲击,效果得到了强化。在师生合作读当中,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记忆下来了,学生开始读朗读有了兴趣。趁着这个时候,我让学生练习背诵,在同桌的合作中,学生很轻松第把语言文字记下来了。

重点学习第四段,感悟盘古盘古的献身精神。

盘古倒下后,他把身体都奉献给了人类,用他的身体化作了万物。板书-化作万

1.重点指导个别朗读

谁愿意起来读第一句,我们认真听,倾听是一种美德。

谁来读第一句。指导读的不好的:白云悠悠,飘读得更轻一点。(再次读,慢点,师读身体部分,你读后面部分。(生齐读本句)

往下,谁读第二句。(指名女生读)指名读,雷声太温柔了,谁再来读一读?全体男孩子读!

谁接着往下读第三句?“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师:辽阔的大地一望无际,,读长一点,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起!(生齐读本句)

接下去一句,谁读。

他的血液---------生: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师:是“奔流不息”的江河啊!不要把他读成“潺潺流动”的小溪。谁读这句话?你读。师:你仿佛看到江河水滔滔向前,一起读!(学生齐读本句)

下面两句请一个女生,一个男生读,带上感受赛读。

2.师生合作读。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老师读盘古身体的一部分;你们读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3.你们同桌也练习一下吧,一个读前面一句,一个读后面一句。看尝试着背一背。

4.现在我们把盘古创造的美丽的宇宙记忆下来吧!(一起背诵)

今天充满了期待,因为校长要来听课。办公室的老师给了我很多支持,在上课铃声打响的片刻,小琳姐握住我的手,不断给我鼓励,此时我感到无比的温暖。今天老师们给了我很高的评价,听课的老师说我进步很大。今天小琳姐偷偷地告诉我:“校长说你还上的不错!”虽然校长很忙,听了一会儿就走了,但我十分高兴。下午时候,我乐了很久。我该感谢办公室的老师们,我要感谢我的王老师,我要感谢我的室友兼老师-袁锐,他们的无私指导,让我进步,今天我躺在袁锐的床上,袁锐对我说:“你的进步让我有点想象不到,改正得很快!”我当时很激动第说:“是啊,袁锐,你别那么快走吧,你是我老师,你看很多东西是你精心指导我出来的!”袁锐说:“真的?”我说:“是啊!”此时我看到了袁锐的脸上露出了几分成就感,特别高兴。是啊,是很普通的一课,我实实在在地去设计,去修改,去请教,去倾听,我实实在在地进步了。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3

在学区组织的“同研一节课”活动中,我执教了三年级《盘古开天地》一课,在与大家同研的过程中,我觉得受益匪浅,主要体会有以下两点:

1、课前一定要备学生。

第一次教学设计完成后,我到三年级二班上了一节课,结果一塌糊涂,令我手足无措,讲课的自信心及热情荡然无存。在评课时,徐主任给我很大鼓励,她告诉我,课型设计没问题,符合新的课程理念。现在,课上不下去,学生不能接受,我们应该从其他方面找找原因,是不是与教师表达不明确,学生不理解意图有关呢?静下心来,我仔细想一想,是啊,我现在教的学生已经跟了我四年了,我们早已形成默契,他们对老师的教学风格以了然于胸,有时即使一个眼神他们也能从中洞察老师的想法,长期以来,就造成了课堂上即使我不用把要求说得很明确,学生也能明白,课也能顺利地上下来。

而现在我要给我们彼此都感到陌生的三年级的孩子上课,况且他们刚刚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处于小学阶段关键的转型期,尤其是语文方面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师的授课风格都有了一个较大的转变,而本次我授课的内容又偏后,孩子怎么可能那么容易接受呢?课的设计思路是对的,但在具体的问题设计上如何能与孩子的接受能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关键。例如:一开始,我就问学生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这个问题设计难度对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偏难。一下子就把学生学习的热情给压了下去,后来,我将这个问题改为:读了故事后,你都知道了什么?虽然这个问题很普通,但却如一把钥匙般,一下子打开了学生学习的思路,学生海阔天空地谈自己的读书收获,很精彩,也符合现在倡导的个性化阅读的思路。后来,我将自己对学生说的每句话都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修改,把每个要求,不图快,不怕麻烦地说具体、细致,那么,再讲这一节课的时候就收到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过程进行得很顺利。备学生同样是备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这一点,让我感触很深,当课进行不下去的时候,不要轻易抱怨学生,而是要反思自己备课过程中哪些环节没备到。

2、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在评课的时候,夏老师给的鼓励让我充满自信,提的意见也让我茅塞顿开,深受启发。夏老师提到了一点就是:课堂的每一个设计都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更多的学生带来更多的机会,即使是朗读设计,也要考虑到面向全体。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写得非常优美、动人,在我进行范读之后,很多学生应该也有了读的愿望,而我这时没有让全体学生都放声尽情地朗诵一下,而是指定学生朗诵,一下子又压制了绝大部分学生的热情,仅仅是满足了少数人的情感体验。由此我想到,在指导学生朗诵时,我往往想到的是各种形式、各种花样,而忽略了设计要达到了各种目标。这使我明白,不管什么形式的设计,什么内容的设计,都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大家同研一节课让我收获不少,但一堂课下来也留下不少遗憾:课堂举手回答问题的挺多,但气氛却不够活跃、轻松;课进行得比较顺利,但比较平淡,不是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本次活动将作为我挑战自己的一个新的起点,我将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4

语文课是对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本节课的教学,我把抓语言积累,重表达运用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首先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文中角色,透过语言文字体味盘古开天地的艰难和辛苦。

其次是通过朗读感悟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是一组排比句,学生要积累的是表达的方法。

最后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走出文本,将课堂的积累,运用于表达之中。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讲述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本来设计的是让孩子们把故事讲给在座的老师们听的,可是孩子们不够大胆,都在自己的位子上讲。但是我注意观察了,全班同学都在张嘴说,有很多学生都能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个故事。这一点说明,原本最后的这个学生讲故事的环节可以请几个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当堂讲一下的,但是,我想到小学是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所以,我修改了教案,让学生把故事讲给自己听,或者讲给老师听。目的的是让每个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在思考今后的教学,一方面要继续抓课内的积累,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运用。积累的目的就在于运用。同时还要加大课外阅读的力度,让孩子们的知识面更开阔一些。课堂上让学生说说盘古倒下后,身体还有哪些变化的时候,孩子们生涩的语言,浅薄的想象,真让人遗憾。这都说明学生的见识狭窄,积累有限。没有积累就无法表达。所以,抓积累,重表达,是语文教学的方向。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5

《盘古开天地》是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人类的始祖盘古开天辟地并且创造了世界的神话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

学生很喜欢这篇课文,上课伊始,我采用谈话方式导入新课,你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给大家讲一讲,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举手,我一看这情形,立刻出手神话故事的图片,让大家一起说出它们的名字。学生的兴趣立刻调动起来,于是我板书课题,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有个学生说“盘古为什么开天地?”

学生很会思考,问题提得好,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本篇课文我尝试学生自己学习,动笔写批准,因为有上节课《孔子拜师》这篇课文的训练,学生初步会在读书中进行批准。本篇课文我叫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动笔写出来。在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时,我又进行适当的提示:概括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可以用简单的话概括,抓重点的写,例如:第一自然段写什么,我们可以用这段的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谁能找到?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很快找到“混沌一片”,我随机板书,理解这个词语,用食物演示学生明白了意思,同时知道怎样抓每段的内容。

这节课很多知识没有处理好,但老师注重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概括的语言罗嗦,他们已经具有读书就要动笔的意识。相信在今后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会提高。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6

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神话题材的文章,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想象丰富,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段落,创设情景,启发想象,引导学生填补空白,组织语言,训练能力。

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对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日本教育家木村九一也曾经说过:“制造凡人的方法极为简单,那就是不让孩子热衷于某一种事物,只有这一点就足够了,对任何事物都不着迷,都不感兴趣,这就是凡人的特征。”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的持久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这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反复论证的重要结论。在上课伊始,我就出示了三张学生非常熟悉的动画人物——孙悟空、哪吒、葫芦娃。这几个人物的出现,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勾起了他们的回忆。然后,我话锋一转,他们都是我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人物,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神话人物,他被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盘古。这样,由图片导入新课,简洁自然,也很快将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从疑点入手,引发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也就是说,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疑问是思维得到发展的有效方法。在开课之初,学生初读后,让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根据学生提出不理解“混沌”一词,我随机让学生看字典中的词义,让学生结合书上第一段的句子“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根据自己理解,选择词义。这时,学生说的对不对,我并不急于表态。后来,当读到天地分开以后,学生体会反义词后,提示出原来这所有的东西都混在一起,就是前文的一个词“混沌”,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这个词的意思。这样做,既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又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三、抓住重点 ,创设情景。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

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我抓住重点词语“抡”“猛劈”等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精妙之处。同时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让学生做动作,体验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然后采访学生,现在有什么感觉?再与盘古比一比,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这样,一步一步,盘古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自然就高大起来,也自然感受到盘古的牺牲精神。

四、结合想象,指导朗读。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要求朗读者在朗读时通过语言、形体变化等手段再现作者创造出来的形象,寄植到听众心目之中,获得栩栩如生的生命形式。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 我们在朗读时,要展开想象的翅膀,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中,让自己的身心活跃起来,让图画活跃起来,通过这些活动的画面给朗读内容插上翅膀,去感染听众,飞进听众的心田。

所以在课中,在学生朗读的时候,引导学生想象,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学习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那部分,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一下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把自己通过读,想象到的画面通过语言展现在自己的眼前。后又在想象我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朗读。这样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想象。最后又抓住省略号这一语言信息,把省略号作为一个切入点,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并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展开想象,然后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语言训练.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这样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中,让自己的身心活跃起来,让图画活跃起来,通过这些活动的画面给朗读内容插上翅膀,飞进学生的心田。

当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然用了许多方法,但可能我朗读基调把握得不够好,学生朗读还不够精彩,神奇的感觉读得不够,尤其是第四自然段的朗读,学生还没有完全读进去。比如朗读“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这一句时,我的朗读指导不是很到位,如果在学生读不出这种感觉的时候,播放雷声的课件,让学生听一听再读,那样会更好。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许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将磨砺自己,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7

《盘古开天地》是小学语文人教实验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一篇神话故事,整篇文章充满了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想象力是创造一切的源泉。怎样使学生领悟到文章的精妙,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浩如瀚海的人类文明面前是那么渺小。尽管如此,我也要尽我最大的努力让古代文明在学生的心中熠熠生辉。

说实话,这是一堂校级公开课,。于是,我多方查找资料,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适合我教学特点的教案。接下来我将各个教学环节熟记于心之后就走马上阵了。

上完课后,细想各个教学环节,觉得整个教学过程还算得心应手,但还是有不尽人意之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平常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

在讲课时,有一道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题是这样的:盘古不停地为人类做奉献,想象他的身体还变成了什么?学生的答案很丰富:有的说,他的筋脉变成了大路;有的说,他的左脚变成了月潭,他的右脚变成了日潭;还有个孩子说,他的细胞变成了儿童……多丰富的想象!可语言又是多么的贫乏!只有个别同学在我的引导下将句子变成了极富感情色彩的倒装句。例如,“大地上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我知道,那是盘古的细胞。”如果是这样,盘古看见这些孩子一定会欣慰地笑了。这些孩子会让盘古含笑在整个宇宙!我要让这样的精彩出现在课堂上,那么就要在平常教学中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那样,我的教学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关键的是我的学生将会受益终生,他们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会让他们在干一般工作时游刃有余。

二 继续加强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在教学中孩子们读课文时还可以抑扬顿挫,可回答问题时就差远了。以后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语感。比如看见“温暖”就感觉舒服,看见“冷酷”就不寒而栗等等。再者要言传身教,多给孩子范读课文,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范读课文以前,学生必须扫除生字障碍,对课文内容要熟悉一些,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听范读时注意老师的表情变化,感受声音的变化和面目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当然,在范读以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试读,有不好的地方一定要反复练习,直到完美!最后,要对学生进行常规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读的处理等等。

总之,我要多学习,内翔素质,以便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培养出语文素养好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8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段落,以句式引导,段式引路,启发学生填补空白,组织语言,训练能力。

一、巧妙的使用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课文,我用了几张图片,这些图片都是动画片里的人物有:孙悟空、小哪吒、葫芦兄弟、嫦娥奔月,它们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在教学第三段时,为了使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三、结合文本,展开想象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男女生合作朗读来整体感悟语言表达的结构。即: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界中的什么。并让学生展开想象,盘古的其他部位变成了什么?

四、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初读课文,只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只有对重点字词、句子理解后,才能读出味道。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使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如:分组读、男女生读、个别读、小组比赛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去感悟。

五、在遗憾中成长

这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方法,但是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个人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对有些环节的处理还欠考虑,如在第四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想象盘古的身体还有那些部位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我应该再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9

《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开课时我以许多学生们经常听到的神话故事为引入,学生们一起举了十余个神话故事,当提到人们把盘古当成人类的老祖宗时,学生感到特别有趣,于是,课堂上学生十分积极地读书,学习兴趣比较高涨。

一、备课过程中,它使我明白备课不单单要吃透教材,深挖教材,更应该个性化的解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首先,刚接触到教材的时候,我认为到第三自然段天地成形为止,盘古开天地已经成功了。但是反复读教材,思考教材之后,我发现,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盘古开天地不仅是说他劈开或者分开天地,还应该包括创造宇宙万物。那么就可以把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分为三部分,即天地分开——天地成形——变成宇宙万物。因此我把教学重点设定为第三自然段,着重的通过朗读体会盘古开天的不易,体会盘古的伟大。把这段话的重中之重“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与课文插图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换位思考,让学生体味盘古的伟大,了不起,说话与朗读相结合,进入师生与文本共鸣的佳境。

二、想象学习第四段:

第四自然段句式整齐,就像列队的士兵。因此我先让学生找出天地发生的巨大,然后师生合作读排比句。把红色送给女同学,绿色送给男同学,黄色部分留给我自己。通过合作朗读,和学生一起分享这段美妙的文字。其间,结合着学生的朗读,指导他们读出感情,读出文字所表达的意境。

接着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想一想盘古的身体上还有什么?分别会变成什么呢?试着当一回小小神话作家。

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他们仿佛触摸到了盘古的肌肤,听到了他的呼吸,任想象自由驰骋,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句式将“他的,变成了()的()”补充完整。同时创设情景,让学生仰望天地,观察万物,用()是盘古的()反写刚才的句子。两个环节相辅相成,学生对盘古的伟大体会得更深刻。

四、在遗憾中成长

这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的方法,比如范读,男女赛读,抽读,但是学生的朗读还是不够到位,尤其是个人读,没有掌握朗读的技巧,因此读不出感觉,读不到老师希望的水平。今后应加大学生朗读的指导,让他们敢读书、会读书。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这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将磨砺自己,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0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神奇故事。课文通过盘古开天辟地,顶天立地,体现了巨人盘古的不畏艰难的献身精神。课文处处充满神秘的味道、神奇的想象,让学生感受着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1、教学效果(思效)。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抓住关键词句教学,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朗读中抓“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边读书边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得巧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 “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让学生体会反义词的妙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以品味,体会作者用词之妙,同时对描写的情境有了形象的认知。

学生对于课文中描写“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这部分有所质疑,因为课文插图中是盘古手托着天,所以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究竟是盘古“头顶着天”还是“手托着天”?是故事描写有误还是课文插图不够精准?其实,学生讨论不出结果也无所谓,只是借助这样一种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盘古开天地的艰难而已。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遵循主线展开教学。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从而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始终坚持“以读为本”,尤其是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以及盘古身体发生变化这两部分,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分析和讲解,而是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谈出自己的体会。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盘古抡起斧子开天辟地的高大形象就跃然眼前。

(3)小练笔的设计恰到好处。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变成了自然界的某一种东西,盘古身体的这一部分和它所变成的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声音变成雷声,眼睛变成太阳月亮……从而让学生体会,想象不是凭空乱想,而是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这时候布置学生练笔——除了课文中描写的,想象一下盘古的其他部分会变成什么?学生就有了想象的思路。

3、不足之处(思失)。

复述课文是四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的语文技能。在开始备课的时候我是设定了这项任务的,自己也以为很容易达成,结果发现我太高估学生了,他们只是用非常简单的语言概括了故事内容,缺少复述的趣味。这样说明学生并没有掌握复述课文的诀窍,尤其是精彩片段的精妙之处,包括一些关键词句,学生并没有运用到自己的复述当中。

4、改进措施(思改)。

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用合理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创设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不管何种类型的课文,老师都应该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少一点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思考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1

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神话题材的文章,讲的是巨人盘古开天劈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劈地而勇于奉献的精神。故事想象力丰富,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我对这节课的教学预设是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创设深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朗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高大的英雄形象和勇于创造、勇于奉献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我想,精心的教学预设能使课堂的生成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1、品读文本

在教学盘古顶天蹬地这一段时,书上用“不知过了多少年”描写出盘古始终坚持着顶天蹬地。于是我采取层层递近的接读方式加动作体会,引领学生一次次地深入感受,在这一次次的描述和朗读中,学生的情感也一次比一次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一次比一次高大。此时,就无须太多的分析和讲解,朗读就是有如此大的魅力和韵味,它能让我们拉进与人物的距离,与之同喜、同忧!此时的学生很自然地就能体验到盘古开天地的勇敢、坚强和悲壮感,对盘古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2、融语言材料于学生语言素养。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中,我提取了其中的近义和反义词的语言的知识点,让学生比较,体会文本语言的准确性和用词的丰富性。另外,第四段有个拓展说话的环节,配乐朗读之后,我马上问学生:这样的变化仅仅只有这些么?学生说:不是的。于是我又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肯定呢!这个时候学生就自然地关注到省略号上,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盘古被省略的其他部位的变化还有哪些?因为有了前面偏正短语的积累,学生们能比较容易地根据句式进行说话,拓展文本内容!

这样的想象说话过程让学生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同时,让语言材料运转起来,从中理解了内容,增长了智慧,吸收了文本的语言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们抓住了省略号这一语言信息,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展开想象,并且在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地动脑、动口,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

3、最后,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我以为,言为心声,任何一篇文章都饱含丰富的情感,字字句句总关情,因此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就涵盖着人文熏陶。在刚才的课堂教学中,随着朗读的层层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步步深入,盘古的形象自然就在学生心目中逐渐清晰、高大、丰满起来,于是在课堂上,我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以及对盘古说的话,学生对盘古发自内心的诉说,虽然语言不是最美,但情感却是最真。我这是我想实现的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以上仅我是个人对于这节课的想法和反思,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2

比如说“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课文中没交代有多长时间,一般学生也并不能从这里体会他的辛苦和坚持。为了体会盘古的力量,我在这个环节是引导那个读书的学生,“此刻,你头顶的是整个天空啊!脚下分开的是整片大地啊!”学生立刻领会了,再读时明显强调了力量。盘古顶天立地的漫长又用另外一种方式来体验。反问学生:盘古顶天立地有多长时间?1?10000年?100万年?学生这么一问,反应过来了——不知过了多少年。用后文中的证据反驳了我的假设,自己体会到时间的漫长和艰难。再进行读句,果然是效果出色。

另外一个设计当时也存在争议,因为我要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盘古的高度。我当时是这样设计的:在盘古的顶天立地之下,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100天过去?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10000天过去?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学生回答的是:100丈。10000丈。不知有多少丈。很多人都被这时的高度推进弄得莫名其妙。马上,我问学生:当盘古就在眼前,仰望盘古,看得清全貌吗?学生达到:太高了,看不到。再追问他受得了这漫长的辛苦吗?前面的种种铺垫在这一刻迎刃而解。用高度推进让学生明白这是太过于艰巨的任务,身为神的盘古也有支撑不住的时候,所以他积劳成疾的倒下了。

通过这次备课,我充分体会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这节课的轻松表象背后,包含了整个年级的多少思考、探索、劳动与付出。很多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和未展现的方面都有我们整个集体的智慧与劳动,这是一节锤炼出来的课。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3

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导入时我以许多学生们经常听到的神话故事为引入,学生们一起举了一些神话故事。当学生读完课题后,我要求他们对课题质疑,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其实我设置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提出盘古是怎么开天地的这一问题,好让我继续下面的环节。但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大,提出了很多我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有的问为什么这个人名字叫盘古,还有的问盘古到底有多高等等。当时我只想着我下面的环节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盘古怎样开天地的段落,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就逃避了,只是应付性的说了句,你很爱动脑筋。心里想着怎么还没学生提出我想要的那个问题呢?下面有人在听课啊,我的时间要来不及了。当一听到有学生问到“盘古是怎么开天地的”我马上一振,终于有人提出来了,我立刻表扬了他,说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并引用了古人的话“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并趁机告诉学生解疑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从这开始我的下一个环节。学生很快就在课文中找出了描写盘古开天地的段落,然后我就趁机引导他们朗读,这一节课就按着我的思路很顺利的继续下去了。

课后听了主任的意见后才猛然醒悟,学生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啊,这节课的主要任务不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吗?我怎么能只顾着我自己预先设定的教学环节而忽视了我的学生呢?我当时如果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不要只局限于课文而是从课外去寻找答案那该多好啊。孩子是灵活的孩子,是你不能预先设定的内容,教师上课时应心里不仅仅只想着自己的教案,而要及时抓住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读,课堂内读,课堂外更应该读,让他们读得多,懂得多,写得自然也就多起来。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4

我和张祖庆老师虽未谋面,但已多次聆听了他的课堂。驻足在他的课堂里,那娓娓道来的神情、抑扬顿挫的语调、舒服悦耳的声音、激情机智的点拨、井然有序的组织会让你觉得——听课是一种莫大享受。

这次,听了他的《盘古开天地》,除享受之外,还得到了新思考。

教学目标的价值在于发展语文素养

如果我们在上语文课时,心中没有一个明确且适宜的教学意向的话,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肯定是无的放矢。这样一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便成了“水中月”、“雾中花”了,成为了一种幻影。

其实,老师们的教学意向肯定是有,并且一般也是很明确的,因为教学参考资料或者优秀教学设计中都赫然摆着。如果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自己的思考与辨别、筛选与改变,就作为自己教学行动的“指南针”,那么在教学旅途中,面对学生的鲜活的观点、情感、表现时,可能就会尴尬不知所措的地步,甚至找不着南北了。

看来,当教参、周围的优秀教师等“权威”给你设定了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向时,如果你只是将它当成一个既定的工作任务来接受,而不是当成一种需要自己理性反思的主题的话,那么,我们可能成为庸俗的“教书匠”了。因此,那样的教学绝对不能算作真正的教学,因为“真正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而这“自身认同”,就拿面对“给定”的教学目标来说,需要进行“这教学目标有怎样的价值”的追问,当自己内心经过理性思考之后,确立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之后,才能算是初步的“自身认同”。

张老师制定了四条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血液、滋润、浊”等生字词语,部分词语能结合语境,在复述中初步运用。

2.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和故事叙述方式的独特魅力,感受盘古的创造精神,激发对神话这一特殊文学样式的浓厚兴趣。

3.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抓要点、用自己的话复述神话故事。

4.读懂“总起——分述”的段落,并能仿照课文第四段的句式练习说话。

这四条教学目标,从他自己的“反思”中,可以知道一定是经过他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追问的。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本课教学目标大都是这样定的:

1.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以上的教学目标。不难发现,张老师的教学目标不仅强调了字词掌握,还标出部分词语结合语境在复述中运用;不仅强调“总-分”结构的感知,而且还追求仿说;不仅要求复述,而且教给“抓要点”的方法;不仅要求朗读,而且要求想像、品位语言;不仅要感受盘古的创造精神,而且要感受神话故事的体裁魅力并产生兴趣。

对比之后,我们仿佛能瞧见张老师的教学目标背后,张老师内心十分认同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这语文素养应该遵循“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的运用”(李海林)这一规律。而这就是教学目标的价值追问后的所得。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理念,才会有这样的目标设定,也正是为目标与思想都是经由他内心反思并认同的,所以教学目标充满着一种理性色彩。

语言的有效性形成交往的理性

教学的完成需要通过语言交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语言素养,那么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因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语)。然而,老师的语言除了感情投入之外,更需要理性的介入。如果一个老师光是充满激情地通过语言和学生交往,而不努力使自己的语言达到“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与“教育性”这些标准,那么通过语言交往的有效性肯定不会高。

不过,我欣喜地发现,张老师通过语言和学生交往时做到了。

我们随意撷取张老师教学“创造”一词时所用的语言:

师:看老师写“创造”这个词语。请大家注意观察“创”字什么旁?

师:想一想,为什么要用“立刀旁”?

师:需要工具是吗?谁还有不同的理解?

师:再看“造”字,创造的“造”为什么要用“走之底”?

师:是啊,原地不动,能创造吗?同学们,“创造”需要工具,它需要力量,需要行动!我们今天就去看一看,盘古是怎样去创造这个美丽的宇宙的呢?拿起书。

从后面“读成连环画”那个环节中学生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围绕“创造”这个词语来理解课文的意义,的确非常有效。比“你从课文的哪里读出了盘古的伟大”这样的教学语言要有效得多。张老师的教学语言由于是清晰、简明和可理解的,比如“创为什么要用“立刀旁”,所以是“可领会”的;由于关于创用立刀旁与造用走之底的知识陈述是已经得到文字学的验证的,而不是张教师信口说出的,所以是“真实”的;由于张老师在引导学生由偏旁思意义之后,一语道破理解“创造”一词的真正意图,即理解盘古是怎样去创造美丽宇宙的,因此老师的教学语言在道德上是具有“真诚性”的;由于张老师在交往中选择了这样的语言——“创造”需要工具,它需要力量,需要行动!我们今天就去看一看,盘古是怎样去创造这个美丽的宇宙的呢?这样的语言很好地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方向,并且引发了学生好奇心,以便使学生愿意和教师一起开辟理解的新境界。因此,老师的用语具有“正确性”,同时这句话又具有“教育性”。由此看来,张老师的交往用语是非常有效的。

如果老师的交往都能够这样有意识地以这五个标准作为思想前提,那么老师的交往语言将为孩子高效学习成为可能。

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意向的达成

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内容。由此,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传递、呈现就至关重要了。

张老师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成四“读”——读成一句话、读成连环画、读出真感受、读出真问题。

先来看“读成连环画”中的一个教学内容: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请同学仿照上面的句式(投影显示的句式略),将“他的,变成了()的()”补充完整,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开始!

学生自由说,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时,老师:这排同学一个接一个地说!注意你在说的时候也要让人感觉到很神奇,所以要注意说话时的语气。

学生这样说——

生1:他的五指,变成了壮观的五指山。

生2:他的胡须,变成了绿油油的藤条。

生3:他的头发,变成了嫩绿的柳枝。

生4:他的牙齿,变成了高大无比的山峰。

生5:他的脚指头,变成了一颗又一颗的石头。

生6:他的鼻子变成了(迟疑地)大大的山洞。

生7:他的头发,变成了一棵棵小草。

生8:他的五个指头,变成了珍贵的民族饰品。

生9:他的胡须,变成了金灿灿的丝线。

生10:他的牙齿变成了美丽的星座。

孩子们在这个句式指导下的想像性言说中,他们言说时的语气、神态与言说“结晶”说明他们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这种叙述方式的独特魅力,这不是已经实现了一部分教学目标吗?

本课张老师又在想像朗读、对盘古诉说心理话、抓要点复述等教学内容的达成中教好地实现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看来,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运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合适的、合理的“工具”,并且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这种“工具”充分地展现了理性。

教育的欢愉在于“儿童就是目的”

张老师的课给我们展示了他的教学魅力,同时也足以说明这次教学有多成功。他的教学已经向“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价值理想接近了。

人生的价值理想是多样的,上面的这一价值不是核心理想,而自由才是人生的核心价值,换句话说就是,自由是实现人生其他价值的基础,不能为了实现发展儿童语文素养这一价值,就牺牲儿童的自由。

自由是德性的基础。牺牲自由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不符合教学的伦理性。因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就是伦理性的标准。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意味着儿童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始终是自由思考、自由发言、自由交流的。如果我们已经确立好了思考的终点,比如“同学们这画面太神奇了,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画面去读一读一、二两个自然段,读出它的神奇,一会请同学读一读”;如果我们已经给出了言说的模式,比如“他的(),变成了()的()”;如果我们的交流态度只能是唯一的,比如生读“放眼大地:辽阔的土地,一片生机。我知道,这是盘古的肌肤”时,读得没有感动人时,老师便指出:同学们,说话的时候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那么,此情此境中学生能算比较自由吗?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意味着在教学目的上,儿童作为人的位置最高,而不是发展语文素养的为最高位置。其实,发展语文素养是为了儿童,假如为了发展语文素养,就不顾儿童的生存状态,不以儿童为指归,那么发展出来的语文素养也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养。

教学的伦理性、德性、自由,常常没有教学的意向性、交往性等特征被那样受重视,自然,它也就会成为不容易被理解和实现的一个特征了。正是因为这样,要在自己的课堂里实现教学的伦理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假若你已经选择了远方,那么就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吧!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5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现将我教学这一课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阅读课文把握结构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讲。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尝试复述课文,同时也回顾了课文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重点朗读2——5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文中找找。同时揭示课文的课文中心句,也是最后一个自然段。“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指导学生学习各个自然段,让学生接触到根据内容加小标题。总整体认识课文故事叙述顺序,了解课文的结构。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住“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精心的付出,就会有收获。那份收获会使你更加充满信心地迎接每一天,面对每一次挫折。

下载18、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18、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精选)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神话题材的文章,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想象丰富,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 上星期五主任告诉我,校长下个星期要听我课,当时我懵了,就像热锅上的蚂蚁。虽然我上了一年的课,来到了松山湖中心小学已经有两......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教学《盘古开天地》时,我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具有下面特点: 一、新颖的开课方式,使学生兴趣盎然 凭借教材,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一开始......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 《盘古开天地》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5篇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 课堂情境一: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盘古开天地》,我先要考考大家,这些词语你都会念了吗?自己先读读吧!混沌漆黑抡起缓缓肌肤辽阔血......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是小学语文人教实验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讲的是人类的始祖盘古开天辟地并且创造了世界的神话故事。优美的语言、形......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南海区九江海寿小学 三年级执教者:林晓玲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本文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悟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