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区绿化到景观生态--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发展

时间:2019-05-14 19:5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小区绿化到景观生态--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小区绿化到景观生态--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发展》。

第一篇:从小区绿化到景观生态--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发展

从小区绿化到景观生态--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区环境发展的两个阶段

1.1 小区绿化阶段

1995年以前,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深受前苏联小区模式的影响,采取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的分级结构模式[1],居住区空间也随之划分为三个层次,居住区空间环境主要表现为居住区绿地空间(这里的绿地是广义的绿地概念,包括各种绿化和水体等要素)。小区模式的居住环境实际上被视作城市园林体系的一个类别——居住区园林,因而在具体设计手法上,很自然地多采用中国园林传统的设计手法,如分区组景、叠山理水、对景借景、小品点景等。居住区园林的空间要素包括各种植物、水体、山石、小品、铺地等;居住区园林设计则主要包括空间组织、场地划分、植种配置、园林小品设计等工作。与此相对应的居住区绿地也采用三级(或两级)布置方式: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1]。

总的来说,居住小区的环境要素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绿地、室外活动场地(游憩场地)和园林小品,这一阶段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可概括为“绿化+场地+小品”的小区绿化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环境设计集中表现为绿地的分级与组织以及环境要素的配置,强调绿化覆盖率。此时,绿化覆盖率的高低成为衡量居住区环境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

在这一时期,居住区规划设计、环境设计均由建筑师包办,环境设计工作是建筑设计完成以后的工作延伸和深化,并未从建筑的规划、设计中分离出来,也未形成一个独立的职业。

1.2 景观设计阶段

(1)国内园林设计思想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迈向小康生活阶段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需要优美宜人、舒适休闲的绿色空间环境。环境意识的加强,导致人们择居价值观的改变,当前房地产开发策划理念也从“卖地段”走到了“卖环境”市场营销阶段。可以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区环境发展的内因。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国内的园林设计思想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时期,居住区园林成为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类型。以岭南园林为例,适应南方湿热气候特点而发展起来的一些园林做法被引入到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如低层架空、屋顶花园、绿化引入室内等做法。环境意识的加强,使身居高密度城市居住区的人们更加向往大自然的绿色环境。

(2)国外景观设计思想的进入 景观设计学源于西方传统的风景园林学,其内涵丰富、研究范畴广阔:从社区到大地区域;从物质环境到人文艺术环境[2]。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国外景观设计思想逐步进入珠江三角洲地区。1998年以后,景观设计学在国内的应用领域从最初较大尺度范围的景观规划逐步进入到与人们生活最为密切的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领域。以广州、深圳为例,国外景观设计事务所在两地承揽了大量的居住区环境设计任务,给珠江三角洲地区住宅建设带来了新的风气,改变了城市居住区单调的面貌,提高了城市居住区乃至城市区域的景观环境质量。可见,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是珠江三角

洲城市居住区环境发展的外因。

这个时期,建筑设计工作与景观设计工作开始分离,大量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工作由专门的景观设计事务所独立完成。从群众投票选出的2001年广州最受欢迎20个明星楼盘(由《南方日报·南方楼市》举办)来看,入选的均是在居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营造上做足了功夫,大部分均聘请境外知名景观设计事务所设计。

(3)国外景观设计思想与岭南园林设计思想的交融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起来的岭南现代园林得以融合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思想,自此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逐步走出了“绿化+场地+小品”小区绿化模式的局限。这一时期的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绿化覆盖率固然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但整体的环境却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中西结合的手法普遍被采用,并逐渐成为环境设计的主流,构图的形式美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则而得以应用。与小区绿化模式的环境观相比,景观设计的环境观考虑的不仅仅是物质空间形态的环境,还包括自然、生态、文化等。

国外景观设计思想的进入并与岭南园林设计思想的融合,已逐步成为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的主导思想。由此而确立的居住区景观设计思想,由于其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而成为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区环境演化进程中的转折点,使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区环境发展逐步摆脱了单一的小区绿化模式,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区环境的演化

2.1 外延的扩大

(1)设计立意、主题的建立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并不仅仅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织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例如,表达某种独特的社区文化,或突出居住区本身所处自然环境的特色。通过构思巧妙的设计立意,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更多的诗情画意。居住区环境景观形态,成为表达整个居住区形象、特色以及可识别性的载体。

(2)设计范围的扩大 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类园境小品、休闲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地、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乃致人的视线组织等都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范围之内,从而大大扩展了“绿化+场地+小品”小区绿化模式的设计对象范围。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在各种造景要素的组织、策划上,而且还参与到居住区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环境氛围的创造上。同时,景观设计将居住区环境视作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协调居住区环境与区域环境的关系。

(3)设计过程的深化 景观设计模式改变了从前那种待建筑设计完成以后,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使环境设计参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全过程,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协调统一,从而能够更好地表达设计的总体构思。设计范围的扩大、设计过程的深化、设计内容的综合性,使得景观设计从建筑设计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相对独立的工作,由专门的景观设计师从事。

(4)设计手法的丰富 居住区景观组织并不拘于某种风格流派,而是根据具体的设计构思而定,但始终要追求怡人的视觉景观效果。景观设计拓展了灵活多变的构图手法,将现代的几何构成手法和流畅的曲线形态糅合到环境设计中,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设计目的是为人们创造可观、可游、可参与其中的居住环境,提供轻松舒适的自然化空间,为人们营造诗意的空间,从而增添人们日常的生活情趣。

2.2 内涵的丰富

(1)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 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以人为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内,对人的关怀则往往体现在近人的细致尺度上(如各种园境小品等),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匠心。因此,景观设计更多的从人体工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求出发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原则。要创造适于居住的生活环境,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实态的调查研究之上。

(2)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 生态思想的融入,赋予了居住区景观设计更为深刻的内涵,使居住区景观设计走出了狭义的视觉美学的概念范畴,使其研究对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环境走向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层面。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还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学效益,贯彻“3R”原则。例如绿化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率,还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居住区环境的水环境则要考虑中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就目前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总体而言,视觉美学层次的景观环境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但在生态技术的应用方面尚有待更进一步的加强。

(3)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居住模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居住区环境内休闲娱乐。因此,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要求各种小品、设施等造景要素,不仅在功能上符合人们的生活行为,而且要有相应的文化品味,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趣味性强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闲空间。

(4)对艺术意境更高的追求 艺术之于人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物质层面的规划设计,只有升华至艺术才能使人们真正“诗意地栖居”在城市之中,这也是居住区环境设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们对环境的需求从单纯的功能性需求提升至更高的艺术层面,并且呈多元化倾向。就居住区环境艺术的表达方式而言,主要是体现在园林、小品设施、植物配置以及空间氛围等环境构成要素的景观效果上。就艺术风格而言,则不拘一格,或表达都市现代抽象艺术,或追寻乡土气息,均依据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总体构思而定。

(5)注重动态的景观效果[2] 在静态构图上,景观设计讲求图案的构成美和悦目的视觉感染力,但景观设计更为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织,例如以线状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形成居住区景观轴线,造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如各种绿轴、蓝轴等。这种流动的空间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效应,使人获得丰富的空间体验与情感体验,对构筑居住区的文化氛围和增强可识别性起到积极作用。

(6)强调可参与性 居住区环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营造动人的视觉景观效果,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居者的使用。居住区环境是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居者的参与使居住区环境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空间。例如,广州一些居住区通过各种喷泉、流水、泳池等水环境,营造可观、可游、可戏的亲水空间,受到人们的喜爱。

(7)开放的、系统的设计观念 景观设计不再强调居住区空间环境绿地设置的分级,不拘于各级绿地相应的配置要求,而是强调居住区环境为全体居民所共有,居住区景观为全体住户所共享。开放性的设计思想力求居住区内每户都有良好的景观,“均好性”成为住宅景观设计的准则。打破小区分级配置绿地的界限,使整个居住区的绿化配置、景观组织通过流动空间形成网络型的绿地生态系统。

(8)主题化的设计思想 以某种主题为主的居住区环境设计,或营造独特的社区文化、艺术氛围,或表达对某种生活情调的追求,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当前社会多元化需求中特定群体的需求。设计的主题思想既可以从市场分析出发,又可从居住区区位环境的景观特质提炼出来。目前,环境设计的主题化倾向已成为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区加强景观特色的重要手法之一。广州奥林匹克花园以体育为概念的环境策划、设计,迎合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得到了目标消费群体的认同,从而在市场上获得了很大成功,逐步建立起一套独特的建设模式并形成品牌而向其他地区推广。走向景观生态模式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设计指导思想看,是确立了景观建筑学融合岭南园林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思想,摆脱了“绿化+场地+小品”小区绿化模式的局限,从而使居住区环境设计从分级绿地组织和环境要素配置走向营造宽松舒适的休闲生活环境;从强调绿化覆盖率走向注重居住区环境的整体生态效益;从以功能性为主走向以全面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环境设计根源于人们全方位的生活感受(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展望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区的未来发展,居住区环境将会越来越强调生态设计思想,因此,居住区环境设计模式可以称为景观生态设计模式。

景观生态设计模式,能够完善城市居住区乃致于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居住区环境的质量。于开发商而言,景观生态环境良好的居住区有着更好的市场前景[3];于消费者而言,人们更愿意选择环境好的住宅,这在珠江三角洲房地产开发市场上已得到了验证:营造好环境已经是居住区开发策划的重点,也是市场销售不可缺少的卖点。另一方面,优美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景观生态模式,将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提高到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景观生态模式,为实现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也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区环境发展演化进程的必然。

第二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城市生态绿化及水系景观项目建议书(编制大纲)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城市生态绿化及水系景观项目建议书

相对于政府传统项目开发模式及公共融资方式,PPP项目有以下比较优势:

1、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 PPP项目一般由社会私人资本或者联合体融资建设及运营,提供公共服务。共用财政投入很少,较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这对公共财政短缺的情况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捆绑了建设和经营,并以服务和产出付费,使得私人部门能够发挥最大的能动性,通过创新、自我施压等避免项目成本超支。在风险管理上的合理分配和良好的合作机制也使得项目失败的概率大大降低,避免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2、保障项目和公共服务质量 评审中标的私人资本或联合体组建项目公司建设项目并提供公共服务。联合体一般是由建设方、融资方、运营方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它比传统开发模式具有更好的内部协调能力。另外,很多PPP项目通过引进国际知名建设、管理机构,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3、实现合作双方互利共赢 合理的PPP模式可以平衡公私双方的权责利。在风险分配上遵循“最优承担”原则,即将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承担的一方。同时,全寿命周期特点使得合同具有较大的灵活空间,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既能维护共用部门的利益,也能最大限度满足私人资本的诉求。

PPP项目在第一个项目识别阶段,项目发起时需要提供《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步,尤其对于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广泛的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项目建议书主要是从项目自身的客观条件方面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般由项目发起人向发改委部门报送,提出立项申请,发改部门审查通过后下达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作为拟建项目立项的依据。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单位应为国家或地方发改委。

项目建议书大纲

一、城市生态绿化及水系景观项目概况

(一)、城市生态绿化及水系景观项目名称

(二)、城市生态绿化及水系景观项目规模

二、城市生态绿化及水系景观项目必要性

(一)、城市生态绿化及水系景观项目现状及预测

(二)、城市生态绿化及水系景观项目必要性

三、城市生态绿化及水系景观项目规划

(一)、拟建地点

(二)、建设方案

(三)、城市生态绿化及水系景观项目进度安排

四、城市生态绿化及水系景观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一)、政策条件

(二)、建设区建设条件

(三)、建设技术条件

五、城市生态绿化及水系景观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一)、投资估算

(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六、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

(一)、经济效果

1、财务评价

2、国民经济评价

(二)、社会效益

1、环境影响

2、社会影响

七、结论

第三篇:从城市到国家:中法文化交流的飞跃式发展

从城市到国家:中法文化交流的飞跃式发展

摘要:中法互办文化年是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国际文化交流史上一次有益的成功尝试,也为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中法互办文化年有利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共同发展,也有利于宣传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中法文化年”活动是“中欧文化交流史上的创举”,是一个文化外交的示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同时它也暴露出了我国在文化外交方面的一些差距和不足:我国的文化外交战略还不成熟;对本民族文化在国际文化体系中的优势定位不明确;对外文化交流缺乏更多的物质内容;缺乏“大文化”的观念。关键词:文化年;文化外交;文化多样性

Abstract: the method of hosting the culture year is one of the most useful i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successful attempt is also made valuable contributions to preserve human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method of hosting the culture year is advantageous to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two peoples and conducive to the east and west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mmon development, but also to promote Chinese good national image “china-france culture year” activities is “innov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ultural exchanges in central Europe, is a model of cultural diplomacy, has the milestone significance, but it also exposed some gaps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our country in the aspect of cultural diplomacy, cultural diplomacy strategy in our country is not mature;The advantages of our national culture in international culture system positioning is not clear;Cultural exchanges with other countries lack of more material content;The lack of the idea of “big culture”.Key words: culture;Cultural diplomacy;Cultural diversity

I

目录

一、中法友好城市交流的形式与内容....................................1

(一)中法各国首都友好城市的交流侧重于行政交流..................1

(二)教育、文化交流是中法友好城市交往的基本形式................2

(三)经济(工业、商业、农业)交流相对薄弱........................2

二、中法友好城市的交流与特点........................................2 三、一场中法文化风情的盛宴..........................................3

四、中法文化年的鲜明特点............................................4

(一)决策层次高................................................4

(二)时间跨度大................................................4

(三)交流领域广、覆盖面积大....................................4

(四)项目质量精................................................4

(五)合作程度深................................................5 五、一个文化外交的示范..............................................5

六、“文化年”带给我们的思考.........................................5

(一)与法国相比,我国的文化外交战略还不成熟....................5

(二)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究竟应“拿什么奉献给世界”................6

(三)对外文化交流应该包含更多的物质内容........................6

(四)对外交往中,我们应该树立“大文化”的观念..................6 参考文献............................................................7

II 中国与法兰西,是东西方两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1999年和2000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互访时共同商定,两国在对方互办文化年。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筹备,2003年10月6日,中国文化年率先在法国隆重开幕,随后,在“古老的中国、多彩的中国、现代的中国”的主题下,中国文化年的各项活动在法国六边形的国土上如火如茶地展开。在中国文化年期间,中国艺术家向法国公众展示300多个文化项目,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了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和朝气蓬勃的当代文化精神,通过文化这面镜子让法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来感知中国、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一、中法友好城市交流的形式与内容

中法友好城市的交流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十分广泛。其交流形式主要分为教育交流、文化交流、行政交流、体育交流、经济(商业)交流、经济(工业)交流、经济(农业)交流、医疗交流和其他交流九项。以下是中法友好城市:

北京--巴黎大区、天津--北加来大区、河北省--上塞纳省、邯郸市--上维埃纳省、秦皇岛市--敦刻尔克市、长治市--勃利耶市、包头市--拉罗舍尔市、大连市--勒阿佛尔市、辽阳市--塞日/蓬图瓦斯市、上海市--马赛市、苏州市--格勒诺布市、徐州市--圣艾蒂安市、淮安市--维尼雪市、常熟市--布雷斯特市、吴江市--布尔昆-雅里昂、浙江省--上诺曼底大区、安徽省--弗朗什-孔泰大区、福建省下诺曼底大区、山东省--布列塔尼大区、济宁市--米卢斯市、淄博市--拉罗什市、河南省--索恩/卢瓦尔省、洛阳市--图尔市、湖北省--阿基坦大区、湖北省--洛林大区、武汉市--波尔多市、宜昌市--梅斯市、宜昌市--瓦朗谢讷市、湖南省--中央大区、广东省--普阿蓝大区、广州市--里昂市、佛山市--波塞雄市、深圳市--维埃纳市

海口市--圣纳泽尔、三亚市--嘎纳市、重庆市--图鲁兹市、重庆市万州区--热尔省、四川省--南方--比利牛斯大区、成都市--蒙比利埃市、西安市--波城市

(一)中法两国首都友好城市的交流侧重于行政交流

经过对相关数据的统计,行政交流活动占有52.3%,超过了其他交流活动之和。行政交流包括都市议会、行政官员等高层友好代表团的互访、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城市交通和设施建设等视察团的互派等。如1999年中法好代表团访问北京;次年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友好代表团一行赴法访问等这一类互访几乎每年 1 都有一次。2004年,巴黎市长一行8人对中法进行友好访问„„类似这种行政高层官员的友好访问在中法各国首都友好城市的行政交流中比重较大。

(二)教育、文化交流是中法友好城市交往的最基本形式

虽然行政交流居首位,但教育与文化交流仅次于行政交流,并列为第二,两者之和所占比例接近30%。文化与教育交流是两国民众相互了解和沟通的基本途径,具有与政治外交、经贸往来等相互补充的作用和效果。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教育文化交流活动,增加彼此接触机会,对消除隔阂和误解,化解分歧和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三)经济(工业、商业、农业)交流十分薄弱

中法友好城市的交流活动中有关经济(商业)、经济(工业)和经济(农业)的交流次数总和只有7件,但所占比例之和也达到了6.3%。中法友好城市的交流来自政府层面的作用较大,也更容易推进友好城市在经济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今后北京在开展与友好城市的交流中也可多使用政府层面的力量来引导和推进经济方面的合作。

二、中法友好城市的交流与特点

中法11个友好城市的交流根据国别及各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具有不同特征。中法11个友好城市中,美国纽约市、法国巴黎市、德国柏林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意大利罗马市以及英国伦敦市均为发达国家的首都城市,中国北京市、韩国首尔市、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市、巴西联邦共和国圣保罗州、埃及开罗市、俄罗斯莫斯科市则属于发展中国家的首都城市。

中法欧美发达国家首都的交往注重以学习、引进先进技术为主导,加强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合作意图较强。特别是在1955-1976年这一阶段,中法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以友好城市纽约为蓝本,通过与纽约的友好城市关系,为其城市建设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据美国友好城市项目(SCP)网站的介绍,在过去的40多年里,各种各样的交流项目在中法和纽约两个城市间展开。友好城市项目(SCP)以及中法政府赞助了不计其数的有关市政、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交流活动。从1979年起,两个城市的合作还表现在一年一度的棒球交流赛以及其他的项目中,如儿童艺术交流、中法半程马拉松赛、高中生外交官友谊项目(安排日本高中生去 2 纽约参观市政厅)、中法一纽约业余陶瓷制作大赛及由中法政府赞助的研究生奖学金项目等。三、一场中法文化风情的盛宴

自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中法互办文化年的两年时间内,中法两国的绘画、雕塑、戏剧、电影、时装等经典亮丽的数百个文化交流项目,在巴黎、马赛、里昂、北京、上海、广州等两国的城市轮番进行,在中法两国民众中掀起了一次次交流高潮,整个中法文化年活动,以其时间跨度之长、规模之宏大、影响范围之深远,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国际文化交流史上一次有益的成功尝试,也为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文化年在法举办期间,不仅法国高层高度重视,更受到了公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据法方的不完全统计,共有200万法国公众直接参与了中国文化年。中法文化年在法举办期间,很多会展门前排起了长龙阵,展厅里观众与参展人亲切讨论,剧场内掌声经久不息。

2004年1月24日正是中国农历春节期间,法国的标志性建筑艾菲尔铁塔通体披上了“中国红装”,70多万法国民众涌上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争睹来自中国的万人盛装游行表演,人数之多,甚至超过了每年观看法国的国庆大游行。这是中国文化年在法举办期间的空前盛况。文化年实现了与两国民众的“零距离接触”,在法国形成了“看中国文化展,说中国文化年”的新时尚。一股“中国热”伴随着中国文化年的深入影响在法国持续升温,正如法国总理拉法兰在中国文化年闭幕晚会的致词中所说的:“中国文化年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了法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让法国人民认识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如今,“中国”已成为法国的一个时尚名词、“我要去中国”成为众多法国人的愿望。中法文化年混合委员会法方主席昂格鲁米先生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法国人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中国、向往中国”

多年来,西方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入的、全方位的了解。中国文化年活动,以“古老的中国、多彩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为主题,呈现在法国人民面前。这一成功的尝试为中国文化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提供了多方面的有益经验。通过文化这面镜子,让法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来感知中国、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四、中法文化年的鲜明特点

中法两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文化大国。两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十分重视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和维护文化主权。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法两国主张开展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中法互办文化年有利于两共同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这次“中法互办文化年”活动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

(一)决策层次高

中法互办文化年是两国最高领导人亲自确定和支持的项目。法国总统希拉克本人酷爱中国文化。对于这次中国在法国举办文化年,希拉克非常重视,亲自主持会议讨论活动安排。希拉克总统和江泽民主席共同倡议的中法文化年不仅体现两国领导人发展中法全面伙伴关系的良好意愿,更表达了两国人民希望加强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的迫切愿望,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影响。

(二)时间跨度大

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中国在法国举办文化年;2004年秋季至2005年7月,法国在中国举办文化年。两者首尾相连,前后呼应,持续近两年时间。一个文化外交活动延续这么长时间,在中国外交史前所未有,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也是罕见的。

(三)交流领域广、覆盖面积大

文化年涉及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广播电视、图书出版、青年、体育、民族、宗教、建筑、环保、旅游等方面,共计300多个项目。中国文化年活动通过友城等渠道覆盖法国全境。两国现有的46对友好省区和城市对文化年活动都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和武汉等城市分别在巴黎、马赛、里昂、图鲁兹和波尔多等城市举办文化周活动。法国文化年则除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重点城市,还在成都、重庆、深圳、武汉及其它一些中国城市进行,触及最为广大的受众。

(四)项目质量精

中国文化年项目立意新、水平高、质量精,如《中国当代艺术展》、《康熙时期艺术展》、《神圣的山峰文物展》、《走近中国—中国当代生活艺术展》、《21世 纪中国高等教育展》、《中华民族服饰展演》、中央芭蕾舞团巡演、中央民族乐团同巴黎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等。法国也通过一系列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活动和展览,呈现法国在多个领域的创造力。

(五)合作程度深

中法双方成立混合委员会,在具体项目的运作上采用从策划到实施的全方位合作方式。中法两国文化机构在中国文化年期间开始的交流与合作,在法国文化年期间通过诸多演出活动得到进一步深化,并可以此为平台一直延续下去。

(六)一个文化外交的示范

被誉为“中欧文化交流史上的创举”的中法互办文化年,是中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一次全新尝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之所以成为对外文化交流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不仅在于其时间跨度长、规模宏大和影响深远,更重要的是它对于今后进一步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甚至国际文化交流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启迪作用。

从40年前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迄今,两国关系曾一度出现曲折,1994年之后,两国关系才走出低谷,全面提升,并终于走向“战略伙伴关系”和“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五、“文化年”带给我们的思考

始于2003年10月并将延续到2005年7月的中法文化年声势浩大、举世瞩目,而紧随其后的俄罗斯年、意大利文化年也引人关注;与此同时,马耳他瓦莱塔、法国巴黎、埃及开罗、韩国汉城等地的中国文化中心陆续揭牌运行;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美国、瑞典、法国、巴基斯坦等国也相继成立孔子学院···„„这一切似乎都表明,中国的文化外交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与法国相比,我国的文化外交战略还不成熟

当今世界,文化在双边关系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文化外交日益同政治、经济外交一起,成为各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外交是国家意志的柔性传播,与经济、政治外交相比,文化外交可谓“润物细无声”,但其潜移默化的渗透,力量不可小觑。西方各国对此都有充分认识,并制定有详细的对外文化战略。法 国早就有一整套特色鲜明的对外文化战略。如举办外国文化周、文化季等对法国而言就是一个已经持续了若干年的传统;在中国文化年之前,它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埃及、以色列、摩洛哥、魁北克、乌干达、保加利亚、捷克等国(地区)的文化周(季);在中国之后,它还针对波兰、巴西和俄罗斯等国举办同样的活动。

(二)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究竟应“拿什么奉献给世界”

在法国亮过相的中国文化艺术门类中,杂技是最受欢迎的。蒙特卡罗杂技节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杂技节,中国人近二十几年来几乎包揽了所有的金奖。别的国家的节目获了奖就很兴奋,而中国的演员获得银奖都会很沮丧,因为金奖太多了。

但许多其他艺术形式就没有这样的荣誉了,一些中国的艺术节目到了法国,剧院往往因为没有观众、利润少而不愿意接,国内的艺术团体就自己负担旅费,看起来演了很多场,但演员得不到演出费,演出团体也没有经济收益,“赔本赚吃喝”。

(三)对外文化交流应该包含更多的物质内容

笔者注意到,在国内的宣传报道中,经常提到中法互办文化年“有利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相互学习,共同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增进中法两国人民的了解。”从这些描述中,看不到一点商业和赢利方面的考虑。但对法国来说,北京正阳门被激光灯装扮成红白蓝三色的背后,恐怕是法国总统希拉克带来的庞大贸易代表团。当时在北京、上海轰动一时的印象派画展就是一例:法国人利用现代技术,把他们的经典艺术品进行复制,价钱不贵,让那些参观完画展的人能够把它们买回家,这样,法国的文化就能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中国的画展搞完就完了,法国人看了以后,很快就忘了这些艺术品到底是怎么回事。

(四)对外交往中,我们应该树立“大文化”的观念

我国文化外交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在世界上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但像中法文化年这样的大型活动不可能经常举办,而且一个人热爱中国文化,并不代表他喜欢中国政府,这是两码事。最直接塑造中国人形象的,实际上是两国人民的直接往来和华人在其留居国的表现。

在很多外国民众的印象里,在国外最能体现中国的地方只有唐人街,但是,如果用这个来吸引法国人了解中国,只能是徒劳,“因为那里的环境真是不怎么样,而华人很大程度上还是自成一体,和法国主流社会有段距离”。据了解,目前在法国的华人大概有30万左右,主要从事的是餐馆、杂货和中低档制衣业,这些行业共同的特点是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在中餐馆辛苦劳作十几小时后,当地华人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政治、文化等活动。

参考文献

[1]彭新良.从“中法文化年”看我国的文化外交[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81-87.[2]彭沛.从中法文化年看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J].学术论坛,2005,05:113-115.[3]陈伟源,刘东平.回望:“中法文化年”带给我们什么?[J].对外大传播,2005,10:15-17.[4]邢丽菊.关于加强中韩人文交流的思考[J].东北亚论坛,2014,06:112-124+126.[5]朱志华.美国重返亚洲态势下的中日关系前瞻[J].国际展望,2012,02:35-47+134.[6]李洪山.中美文化冷战结束之开端——“乒乓外交”新探[J].社会科学论坛,2012,06:21-34.[7]金灿荣,赵远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探索[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03:50-68+156-157.[8]徐蓝.中国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30年[J].冷战国际史研究,2009,00:1-57+9.[9]张骥.去特殊化的中法战略伙伴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12:98-117+159.[10]潘亚玲.中美人文交流:成就与展望[J].教学与研究,2015,12:18-26.[11]余建平,蒋乃鹏,胡峰.日本动漫与日本文化的互动关系——兼论对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15,05:64-72.[12]陈翔.中越关系属性的四维分析[J].战略决策研究,2016,01:80-100+104.[13]赵建民.东亚文化交流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16,04:1-5.[14]周英.武汉城市公共外交初论[J].长江论坛,2016,05:41-46.[15]阎学通.对中美关系不稳定性的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12:4-30+152.[16]张金岭.文化想象中的“中国”──基于法国里昂民族志调查的思考[J].欧洲研究,2008,05:125-141.[17]赵大川.走向世界的中国茶艺——中法茶文化交流纪实[J].农业考古,2003,04:13-29.[18]刘红.蔡元培与中法教育交流[J].法国研究,2013,02:12-18.致 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的谆谆教诲和指导下完成的,从选题、构思到定稿无不渗透着导师的心血和汗水;导师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学风使我受益终身,在此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这次写论文的经历也会使我终身受益,我感受到,做论文是要真真正正用心去做的一件事情,是真正的自己学习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没有认真学习和钻研,自己就不可能有研究的能力,就不可能有自己的研究,就不会有所收获和突破。希望这个经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续激励我前进。

另外,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他们时刻关心我,给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时时刻刻为我鼓劲、为我加油,进而促使我不断成长和进步。同时,也要感谢寝室的室友以及所有关心我的朋友,感谢他们陪伴我走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在我遇到困难时他们关心我、帮助我。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很多朋友都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在此表示由衷的谢意!

最后,因本人水平有限,论文肯定还有不少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希望可以有机会继续去完善,我将不断努力继续充实自己。

第四篇:吴必虎:从四线城市到一线目的地铜仁市全域旅游发展

吴必虎:从四线城市到一线目的地——铜仁市全域旅游发展

“大地风景”5月5日,铜仁市举行学习大讲堂全域旅游发展专题讲座,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受邀参加讲座。本次讲座主要分三部分: 1.全域旅游2.旅游供给侧3.从四线城市到一线目的地 一全域旅游

什么叫“全域旅游”,最近讨论的非常多,特别是旅游行业内部的朋友可能对它有很多接触了解。在李金早提出“全域旅游大有可为”后,各地专家也纷纷跳出来讲话,意见不一,甚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态势,有人说是符合现实的需要,有人批评是大跃进。我自己并不把它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或者纯理论问题,而把它看作一种发展哲学,一种政府政策导向的工具,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一种“抓手”。

(一)全域旅游:一种发展哲学“全域旅游”这种发展哲学跟我们整个社会发展形势、跟我们高层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完全呼应的。所以说它是一种发展哲学,不是一个学术概念。

从创新发展来看,旅游切实需要创新,我们现在创新不足就要奋起直追。从协调发展来看,发展全域旅游能够有效缓解投资不平衡,让旅游投资和区域经济充分联动起来,形成较为系统的旅游投融资体系,让旅游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来实现飞跃发展。在中国,企业和老百姓的税收负担很重,本届政府已下决心要减税,但来自各部门的阻力很大。而旅游是一种有效的财富再分配手段,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促进部门协调,有利于通过旅游+对行政组织进行完善,从而提升旅游部门的话语权和统筹权。

从绿色发展的角度看,我们现在强调保护与开发的和谐。通过全域旅游来实现农业与旅游、工业与旅游、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开发出文化观光游、工业观光游、农业观光游等绿色路线,打造出休闲娱乐、中医药养生、温泉疗养、户外健身等多种绿色业态。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抓旅游。如陕西是一个文物大省,具有非常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很显然要发展文物旅游,但文物保护法又规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能作为企业资产来经营,所以文物法就有问题,因为只有利用才能体现其价值,所以我一直在倡导文物法的修改。从开放发展角度来看,建设一线旅游目的地必须开放,实现资源整合。对国外开放,对城市外开放,都必须进行整合,要建设一线旅游目的地就必须开放和整合。从共享发展角度看,旅游发展成果共享。这一届的政府领导和专家很重视扶贫,扶贫就是让老百姓的生活好起来,这就要求促进社区旅游参与和当地居民旅游就业,共享旅游发展成果。利用我们良好的生态优势,山清水秀的资源,与沿海发达城市,如杭州、苏州等共享旅游发展,让老百姓走上旅游扶贫的道路。

(二)全域旅游:一种政策工具全域旅游是一种发展哲学是指全域旅游是一种理念和思想,改变过去纯工业化、旅游产品就地直销的方式,转变为面向全国,甚至全球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从政府角度上来说,到底应该怎么抓旅游?全域旅游是指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

1、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的旅游地位突出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政策工具,一定是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下的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有11处19次提及旅游,可以说这11处体现了这一届政府,十三五这五年中旅游业对于经济的意义,社会的意义,政治的意义,生态的意义等的战略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另外很多部分都提了不少和旅游相关的话题,如旅游扶贫、农业旅游。

十三五规划第二十四章《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业提质增效工程,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山地旅游等。这都可以与我们山多水清的资源相结合。第三十七章《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作用。从外部来看,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东西方,特别是中亚地区、中东地区和欧洲地区的经济联系和结合;从内部来看,丝绸之路在南方还有很多令人震撼的地方,如铜仁乌江一线的纤道,遵义地区的川盐入黔盐道、云贵高原的茶马古道等,都可以与丝绸之路捆绑申请世界遗产延展项目,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

第四十五章《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等保护力度。打造生态体验精品线路。

第六十八章《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

2、全域旅游目的地目标从国家层面上来讲,全域旅游作为政府的政策工具,作为旅游系统的一个重要抓手,但城市到底应该如何抓全域旅游?各部门如何分工协作?如何考评?针对这些问题,国家旅游局对于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制定了一些指标。比如说六大考核指标:

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以上;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20%以上;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10倍以上;当地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0%左右;区域内有明确的主打产品,丰度高、覆盖度广。

这些指标在进行全域旅游发展中很重要,但我建议大家不要紧紧盯着这些指标,因为指标无非是“人”和“钱”的事情,实际上全域旅游要实现当地居民有钱赚,投资企业有利润,当地政府有税收的格局,所以全域旅游的标准衡量最后都要落实到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的管治目标: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目的地内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目标;二是旅游企业,我们向游客提供的满意度目标:外来旅游者在该目的地内获得的各方面服务与体验的全面满意水平

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要注重旅游目的地营销,而现在游客的一个重要行为特征就是喜欢“晒”,晒美景、晒美食……通过朋友圈进行传播,大数据显示,朋友圈的广告比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要有效的多。铜仁的山山水水非常美,在这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条件,游客到这之后“醉景”,之后就是发朋友圈,很可能就是通过1:60的比例进行传播和宣传,这对于铜仁打造一线旅游目的地很重要。全域旅游要求政府各部门要打破部门界限,协调一致打造一线旅游目的地。

3、全域旅游中的【域】“域”是个广泛的概念,是一种“旅游+”,全域旅游中的【域】有四个意识,第一是空间上的地域,地方政府关注、推进、管治哪些空间地域?在空间上实现全覆盖,跨地域合作;第二个是领域指旅游产业链要上下游延伸,全产业整合;第三个是时域,尽量消除旅游的阶段性,淡化淡旺季,实现全季候、365天,每周7天 ╳ 24小时,在不同的季节都能形成好的旅游氛围;第四个是部际协调,多部门紧密协同。全域旅游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如住建部门管风景名胜区、林业部门的保护区、水利部门的水利风景区……这些部门都要相互协调发展旅游,才能把其背后的市场真正做好,才能实现盈利。第五是法规制度竞合,促进现有法律制度的改善、协同和统一,加快出台《发展规划法》。

现在贵州省的遵义市和安顺市两个地级市,以及贵阳市的花溪区、铜仁市的江口县等,已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江口县、印江县、松桃县正在合力建设环梵净山旅游带,就是一种全域旅游的推进。

(三)无景区化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实现途径无景区化旅游有目的地就是不依赖传统的景区(点),不以观光为单一目的,在大众旅游时代景区出现新变化,全民旅游、自助旅游、自驾旅游和深度旅游、度假旅游渐成主流,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景区作为旅游核心吸引力的地位已然动摇。对于游客来说,旅行过程中的生活体验更加重要,不再满足于景区走马观花。全域旅游对景区提出了新要求,即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等,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

这就是说旅游形式多样,产业链很长,涉及的部门很多,需要多部门支持。如一提到高尔夫就很紧张,实际上我国的土地并没有那么紧张,在红线之外的很多地方也是可以搞的。还有规定不能搞主题公园,但要搞休闲度假、娱乐就必须要搞主题公园,因此用地政策要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二 旅游供给侧

服务业主导城市化要求政策、制度、法律、路径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铜仁市如果以旅游为核心进行城市打造,就要以旅游为核心重新审视城市的总体规划,重新编制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否则就无法实现全域旅游。这就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一)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需求侧背景谈供给侧,首先要了解需求侧,任何不讲需求侧的供给侧改革都是没有意义的。

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转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大转型时期,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下行压力,产业结构调整表现为新常态。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它有很多并发症,原因是路径依赖,中国资源型的产业已经不行了,转向以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2016年3月24日李克强在海南博鳌论坛上讲到旅游产业不仅仅是服务业,在新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它已经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这说明中国旅游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从旅游本身来看,市场也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产品形式来看,旅游产品结构性调整,从观光旅游单轨独进转向休闲度假、商务节事和观光旅游三驾马车并驱;从经济结构上来看,从门票经济、产业目标转向国民素质、社会事业;同时旅游已经成为中产阶级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作为生活方式的旅游发展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重要驱动力,这都表现了需求侧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工业化转型推进了社会转型,中国已经进入休闲社会,一半左右的人口无需就业,就业者近半时间无需工作,退休之后寿命年限延长,创造就业机会成本高于提供休闲度假成本,北欧式社会主义蓝领假期保障。从中国社会的发展背景来看,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已经占到了GDP的50.5%,也就是说GDP中有一半的产值来自于第三产业,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城市如果服务业上不去,搞不好的话,这个城市就会出现问题。从2013年起中国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2、中产阶级形成中国人均GDP提高促进中产阶级形成,从2005—2013年人均GDP来看,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依据国际经验,就会产生休闲度假的需求,所以铜仁必须搞休闲度假旅游,这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中国人均GDP提高:促进中产阶级形成

与中产阶级增长相对应,国内旅游市场的需求也在增长,到2015年国内旅游已达40亿人次。根据《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预计,到2020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次接近60亿,人均出游达到4.5次。铜仁应该紧跟市场需求,整合自身资源,发展养生产业,养生农业,将旅游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如建立ODA平台,通过在线旅游集散中心将农户的生态鸡、生态鸭……在网上销售,增加农民的收入。国内旅游市场的庞大需求

3、汽车纳入基本生活方式汽车已纳入基本生活方式,散客、自驾游成为国内旅游主流趋势,铜仁要认真研究找到对应产品。中国现在私家车保有量已有1.2亿辆,2015年,自由行是中国游客最主要的旅行方式。40亿人次国内游人群中,自由行人群占比80%,高达32亿人次,其中又有70%是自驾游。铜仁的地形复杂,山清水秀,很适合搞自驾游,把自驾游发展到人民的汪洋大海中,这应该是铜仁的市场热点。散客、自驾游成为国内旅游主流趋势最近美国公司Hipmunk做了一个调查,分析人们对新旅游产品需求的代际差异。他们把人群按年龄划分为:1.千禧一代(18-34岁);2.X一代(35-54岁);3.婴儿潮一代(55岁以上),结果发现这三代人消费习惯完全不同。千禧一代的特点是喜欢四处奔走,50%以上的千禧一代认为自己是旅游迷。数据分析年龄越大越不喜欢旅游。所以铜仁的旅游业发展要紧盯千禧一代,抓住自驾游和年轻人的市场。旅游需求的代际差异:Hipmunk的调查

(二)旅游产品创新:供给侧的视角了解了市场需求之后,旅游目的地的打造还需要进行产品创新。铜仁现在的旅游产品还不够创新,如苗寨里挂满了红灯笼,这和全国的古镇一样,就没有特色,并且也不一定符合苗族人的生活习惯。另外,村子里的电线也显得不合时宜,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营造浓厚的旅游氛围。

1、挑战:产品结构失调在旅游产品的开发管理过程中不要想客人喜欢什么而刻意去迎合,在产品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自然,做到纯天然,原生态,自然就会受到游客的喜爱。目前产品结构失调表现在观光旅游过剩,其他旅游产品不足,冷热失衡,供需距离失衡,人才结构失衡。另外,产品创新必须打破各种障碍,各种政策限制,各种观念。就像中国有功夫、有熊猫,但功夫熊猫却是美国的,中国有花木兰,但花木兰从军动画片是迪斯尼的,这说明我们的产品创新研发力不足。

2、产品创新乌镇先搞古镇观光,继而开发休闲度假,现在做节庆,如乌镇戏剧节,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这就是旅游产品创新。铜仁的傩文化非常具有特色,包括声乐、绘画、戏曲艺术……也可以进行包装,举办节庆展览。另外,铜仁还有很多民俗村寨,也是很好的资源,可以将现代的很多功能放进去,进行民俗文化活化,这也是产品创新。如大地风景集团旗下的大地乡居在山东滨州对当地居民的房子进行设计改造,建设的大地乡居·香坊,就深受市场的欢迎。

3、旅游业态融合迭代充分发挥铜仁的民间工艺、动植物资源特色,可供创新的商品还有很多,在进行产品开发的同时还有注重联合,进行旅游+,加大旅游与养生、旅游与医药、旅游与针灸、气功、旅游与农业等融合,加大产业链设计。在这方面可以学习台湾和故宫,尤其是故宫近两年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开发了很多旅游商品。

(三)供给侧:公共政策新产品缺失供给侧公共政策新产品缺失,包括旅游投资政策、资源管理政策、物权法与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文物法等方面。这些现有的制度已经不适应后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及现代人们的综合旅游需求,空间割据、权利分割的局面要被混合使用,多规合一所改变,反应在旅游规划设计中,就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1、传统性与现代性冲突:假日供给制度中国的假日供给制度有待改革。现在有些地方施行2.5天假期,社会反响强烈,说明了大众对假期的渴望。中国已经步入休闲社会,现有的假期总量是不够的,如何让老百姓安安心心地度假,首先就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现在莆田系被吵的沸沸扬扬,不仅医院被承包了,寺庙也被承包了,这让人就觉得不安全。同时现在乡村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空心村现象,黑社会现象非常严重,要建设新乡村,就要引进新农人,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

2、国有景区:所有权、经营权分离为何辣么难?不管谁管理景区都要为当地的老百姓服务。全国2.8万多家景区,超过90%景区归政府管理,层层下放管理权后反而造成多头管理,引致低效率,多个政府事业部门分割管理缺乏游客服务管理能力。所以这里要强调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把景区交给有能力的企业去经营。铜仁在这方面可以多尝试,突破现有的制约,把铜仁建设成为一线目的地。

3、法规失效:2015版《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这两句话都是不合理的,也不符合历史规律,如果这样的话,《文物保护法》应该改为《文物法》:同时调整保护、利用、物权三方面的利益关系。

第一,不可移动文物毁损后是否可以重建?中国很多的文物是土木结构,在历史上它就是不断地损毁并且是原址重建的,现在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大多数都是明清时期重建的。“旧的不能拆,新的能重建”,才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做法。如岳阳楼在历史上也是经过多次重修的,因此我们认为,“原址”是最重要的,因为要符合中华民族讲究风水格局和特定地理位置的传统。岳阳楼 第二,文物到底能不能商业经营?举个简单的例子。土耳其有一座世界文化遗产“棉花堡”,它是古罗马时期的温泉度假胜地,后来被伊斯兰化以后,罗马时期的柱子都埋在温泉水里,今天的游客依然可以在里面泡温泉。再看看我们西安的华清池,唐代皇帝李隆基和杨贵妃共浴的地方,一个干涸的石头池子,只能放着看,如果也能恢复温泉,限量供给游客洗澡,收取高额费用也会络绎不绝,毕竟游客体验的是大唐皇帝泡温泉的那个高逼格地儿。这就是遗产活化。习近平的遗产活化思想体现在多次讲话中: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要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在首都博物馆讲话);强调保护不是捂得严严实实,一动也不能动,而是通过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来实现更好的保护。

两会期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17号):发挥文物资源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壮大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打造文物旅游品牌,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线路,设计生产较高文化品位的旅游纪念品,增加地方收入,扩大居民就业。实现文物保护与延续使用功能、改善居住条件相统一。三从四线城市到一线目的地

四线城市到一线目的地的建设可以说任务很艰巨,前景很光明,内心很纠结的一个过程。根据中国城市的竞争力指标人口规模、交通区位、生活环境竞争力、人才本体竞争力、公共部门竞争力、创新环境竞争力分析,有的研究报告把铜仁列为五线城市,但我考虑到铜仁丰富的绿色GDP,我把铜仁提高一档,视为四线城市。

目前铜仁城市发展总体定位是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贵州省东部交通枢纽、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商贸物流金融中心、武陵山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形象定位为“武陵之都,仁义之城”,从中我们可以明确知道未来铜仁发展是以服务主导的。

2015年,铜仁三产结构为24.80 : 28.70 : 46.50,工业结构单

一、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业关联度小,与全球平均值相比,第一产值占比过大,这就说明发展农村三产非常重要,在农村发展服务业非常关键。中央已连续多年出台一号文件,强调农村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今后铜仁一定要注意农村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问题,进行农村土地政策改革。

表:铜仁三产结构

(一)如何从四级城市华丽转身一线目的地?铜仁在传统产业体系竞争格局下缺少优势,在观光旅游时代的竞争力弱于周边竞争者,在山地旅游省时代的竞争优势凸显,要建设一线目的地,要明确是谁的一线目的地?给主要客源市场提供哪些具有竞争力产品?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递增构筑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成为铜仁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递增构筑中产阶级

目前,一二三线城市市场出游能力梯级呈现,根据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报告(2014-2015),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传统高客流产出区域地位不断强化。同时2013年20个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及10大人均收入最高的省显示,铜仁旅游主要客源市场集中在长三角区域。2013年20个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

2013年10大人均收入最高的省

(二)铜仁旅游市场大数据分析

1、铜仁客源市场分析根据大地云游提供的旅游大数据分析报告,铜仁市一级客源市场是贵州本省和湖南,占比17.27%、13.63%;二级客源市场是广东、上海和重庆,占比11.46%、9.81%、9.72%;三级客源市场是北京、四川和江苏,占比6.78%、5.21%、4.17%。这说明目前铜仁的客源市场以周边游客为主,这与铜仁的旅游资源等级是不匹配的,需要进一步拓展客源市场。铜仁客源市场分析

2、铜仁旅游主要客源漏损某地区漏损指数反映了某地区对旅游目的地的客源漏损程度,某地区漏损指数越大,表明该地区游客对目的地较为感兴趣,但实到人数相对较少。铜仁市漏损较为严重的地区是河南、山东、浙江、四川、贵州、湖南和云南,这些地区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在今后的旅游营销中要进行精准营销。铜仁旅游主要客源漏损

3、铜仁市游客属性和行为分析从游客属性上来看,铜仁市游客中,男性游客占比较高,高出女性游客9个百分点,且游客主要以30-39岁为主,占比52%,其次是20-29岁,占比28%。铜仁市游客属性分析

从游客行为上来看,铜仁市旅游旺季主要是9月、10月和11月,小旺季是7月,且游客结伴方式朋友出游为主,占比45.52%,其次是家庭出游,占比35.15%。铜仁市游客行为分析

4、铜仁市旅游舆情分析通过对互联网与铜仁市旅游相关的文本数据进行语义分析,得到游客对铜仁旅游的关注点和主要印象。“梵净山”、“苗王城”、“九龙洞”和“亚木沟”是游客印象最深刻的景点;“大自然”、“大峡谷”、“蘑菇”、“杜鹃花”等自然资源特色和“菩萨”、“弥勒佛”等宗教资源特色是吸引游客的点,游客对景点旅游“设施”较为关注,这表明铜仁的度假休闲旅游产品还没有形成。对表现出消极情绪的文本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负面舆情集中点。“缆车太贵”是游客最主要的抱怨点,占比26.86%,其次是对景区服务(“服务不好”)、排队现象(“排队”)、住宿环境(“住宿环境差”)的抱怨,导游、交通便利性和景区收费问题上,也应注意。今后铜仁的旅游的发展应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发展旅游购物。总的来说,铜仁旅游发展现状表现为以梵净山为代表的观光型产品为主,门票经济、基础配套设施不足、产业链短、营收手段单一。近五年铜仁游客接待量及旅游总收入

铜仁市区由万山区和碧江区组成。万山、碧江,不就是“山很多、水很清!”的高度概括么?这就是铜仁。山多水清的特点,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正是铜仁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需要多部门的协调支持。

(三)贵州:世界级山地旅游目的地陈敏尔书记在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讲到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把贵州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为什么贵州如此重视山地旅游?这是在分析了全国目的地体系竞争格局之后,贵州省的战略选择,山地旅游符合我们的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将整个贵州建设成为一个无景区化目的地省。

1、什么叫山地旅游?山地旅游不是围绕一座小山头,应该是比较大的空间规模,同时山地的文化有较长的丰富的历史积淀,这上述两个条件下,以山地地质地貌、垂直气候生态、山地民族文化、山地特色功能设施等为基础开发建设的旅游产品体系。

2、山地旅游四大特征地质、地貌、水文等方面具有视觉冲击力:形成立体、三维审美载体垂直气候带:动植物种群宝库民族文化保留丰富:封闭性交通、区位山地宗教文化:佛教、道教、原始宗教

3、提升旅游的可达性铜仁现在属于四线城市,交通不太方便,要建设一线旅游目的地,就要提升旅游的可达性。首先对于远程度假旅游市场来说,逐步地提高物理可达性,包括机场的扩建,航班的增加等。但最重要的是提高认知可达性。心理距离可达性,网络营销可达性,大型活动影响力、注意力可达性,如国际傩文化艺术节、国际地理旅游大会。创建度假条件、环境条件,开发设计一线目的地旅游产品体系,摆脱关起门来卖门票传统套路。

全域旅游发展中要注意风景道与自驾游体系的建设,做到到处可停可游,开发山地度假产品、山地乡村旅游,在旅游产品创新的过程中注重传统民族文化的活化与时尚化兼容。

4、一线目的地建设的四大任务铜仁要实现从四线城市转变为一线目的地,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区生态旅游兼容、农业面状污染与矿山开采污染控制;功能基础设施:旅游吸引物(景区、度假地、民族村寨);公共基础设施:ODA(在线旅游集散中心);制度、政策设施:国有资源旅游利用政策、民族自治政策、乡村土地政策;结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与技术要求只有作为政府层面的总体部署才能实现,要从山地旅游发展全局大力推动旅游产品创新与公共政策支持。从传统产业出发铜仁只是一个四线城市,但面临转型为一线目的地的巨大发展机会,而实现这一远大目标的重重困难,需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强劲的投入,现场督战。

下载从小区绿化到景观生态--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小区绿化到景观生态--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