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华城市建设应走向金华江时代快速发展
金华城市建设应走向金华江时代快速发展
作者:贾亦俭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超常规快速发展,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浙委[2006]64号)的出台,以及金华市委、市政府适时推出“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的战略,加快浙中城市群建设已成为省、市、县(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的紧迫任务。金华的城市建设也从婺江北岸时代到婺江两岸时代,再发展到正在步入的金华江(含婺江及支流义乌江、武义江等)时代。如何进一步做好具有城市及社会经济发展划时代意义的浙中城市群建设工作,迈向高速发展时代,值得每位有识之士的深思和探讨。
一、金华城市建设走向金华江时代的必然性。
1、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金华市现辖行政区域内,古时大部分地域属于越国,小部分属于姑蔑国,其中姑蔑国的国都就在婺城的九峰山下;秦时在现辖区内设县治至今已2229年,设郡治已有1741年,之后在金华或设郡、州、路、府,或设道、区、专区、地区、省辖地级市,最多时曾管辖过19个县(市),包括衢州地区及丽水、绍兴、杭州的部分县(市)。金华自古以来为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水陆空立体交通优势明显,一直是浙江中西南部(金衢丽)地区的中心城市。尽管行政区划的调整,使金华的辖区面积有所缩小,但金华现辖区域仍是浙江中西南部(金衢丽)地区经济最活跃、发展最快地区。随着核心区金华市区的不断发展壮大(为闽浙赣皖四省九地市协作区的龙头城市),浙中城市群雏型的初现,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并加快浙中城市群建设,城市发展快速步入金华江时代,使其成为浙江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城市发展进程的一个正确选择。
2、社会现实的要求
浙江省建设厅的《浙江省新型城市化模式研究》调查报告指出,浙江省中南部地区(主要指金衢丽地区)是浙江省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相对较低的地区,2002年该地区的GDP总量为1065.82亿元,约占全省的12.58%,其中浙中城市群是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核心,也是带动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引擎。目前该地区各地市城市化水平都在30%以上,处于城市化水平加速发展的时期,基于以下3个原因:
1、浙中城市群已初具规模,对本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带动能力逐渐增强;
2、该地区受浙江省北部和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的带动作用明显;
3、该地区紧邻皖赣地区,腹地广阔,该地区城市化将实现超常规发展,将是未来浙江省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地区。预计到2020年环杭州湾地区、温台地区、金衢丽地区人口将分别达到3000万、1500万和1100万人。
据城建统计年报统计,2006年金华市所辖行政区域内城区人口已达205.49万人,城区暂住人口144.55万人,城区生活人口已达350万人。其中金华市区城区人口49.34万人,城区暂住人口10.85万人,合计60.19万人;义乌市城区人口54.14万人,城区暂住人口71.62万人,合计125.76万人;两地城市人口共185.95万人,占了全市城市人口的约53%。全市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共259.92平方公里,其中金华市区为67.7平方公里,义乌市区为56平方公里,两市建成区面积共123.7平方公里,占了全市城市建成 区面积的约50%,这就决定了浙中城市群必须以金华一义乌为轴线发展,鉴于金华城区发展空间较大、义乌人口过于密集的现状,可以通过金华、义乌城市的对接来解决人口和产业分工等问题,金华与义乌间的距离为40多公里,而且之间还有一个金东经济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做跳板,两市相连已不遥远。而义乌与东阳更是相距仅16公里,金华与永康也相距不足50公里,金华与兰溪更是仅20多公里,期间还有一个金西开发区,用高速公路相连,时空已非常近。以金华为中心,沿金华江成ㄚ字型的沿江城市组团形式所构建的浙中城市群已十分清晰。因为浙中城市群的城市基本上都沿历史上统称的金华江而建,金华江含婺江(兰江)及二大支流东阳江(义乌江)、武义江(永康江),东阳江、武义江、婺江成ㄚ字型分布,金华的城市建设已到了组团式发展的金华江时代,这是一个以ㄚ型(代表胜利符号)出现的城市形态。
3、浙江省战略发展的需要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环杭州湾、温台、浙中城市群是我省的三大主体城市群”,“浙中城市群要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重点加强金华市区、义乌、永康、东阳等城市之间的联系,建立健全共建协作机制,形成建设合力,逐步向衢州、丽水部分县市拓展,使浙中城市群成为带动浙中地区乃至浙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也指出,到2010年,基本形成省一级城市经济框架。即杭州城市经济圈、宁波城市经济圈、温州城市经济圈和浙江中西部城市经济圈。金华及周边城市形成浙江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雏形。
原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2006年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时指出,要突出城市群这个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从国际经济经验看,城市群发展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实际上是都市圈或者大都市连绵带,如我省的环杭州湾城市群、温台沿海城市群。第二种是由多个实力基本相当的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如我省的浙中城市群。
2005年,浙江省城市化水平达到56%,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但由于浙江省城市化水平空间差异较大,浙江北部及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已较高,逐步步入大都市连绵区的发展阶段,城市化发展从注重量的提高到质的提升上转移,而浙江中南部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化发展尚处于向心集聚的发展阶段,城市化将在量的提高上迅速扩展。从而,浙江省下一步城市化的快速提高将更多的由浙江省中南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来支撑,浙中城市群将起着带动金丽衢地区和杭州地区的建德、淳安等县(市)发展的中心城市重任。在战略高度上看,以金华江为生态带相连的浙中城市群将扩展影响到近半个浙江省的陆地。
二、金华江时代城市建设的主要形态
(一)浙中城市群核心区金华市区的依“三江”布局调整建议
金华市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城始至1992年的婺江北岸阶段,当时建城区基本上都在江北,江南只有少量的农房;第二阶段为1992年至2002年的婺江阶段,主要建筑物基本分布在婺江两岸;第三阶段为2002年金东新区开建以后的金华江时代(2002-2006年为初期,2007年以后为实质发展期),建城区迅速拓展,建筑物分别依婺江、义乌江、武义江发展。浙中城市群发展要求,今后不仅市区城市建设要步入金华江时代,整个浙中城市群建设也要走向金华江时代。
2001年第5次修编的金华城市总体规划,将金华市区的城市以近似于长方形的衣服口袋形状规划,分三环布局,以“三纵三横三环”为框架,用棋盘式网状道路相连,八一街为城市的主轴线。
2004年编制的浙中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将浙中城市群构筑成“一主(金华)二副(义乌、永康)、三块四轴”的城市群结构框架。其中金华主城区以“一中两翼两三角”的形态出现,即当时的建城区(中心区)加上金东新区和婺城新区(两翼),以及金东经济开发区(原金三角开发区)、金西经济开发区二个省级开发区组成的“两三角”。同样以八一街为主轴线。
目前中心城区已与“两翼”:金东新区、婺城新区连成一体,城市主轴线八一街(含迎宾大道)也已往北突破三环与北山的国家级双龙风景区相连,往南突破二环与南山生态园区相接,全长15.2公里(不含南二环以外),因南北各有南山、北山相夹,发展空间已不大。为发展浙中城市群,尤其是加速与义乌相连,金华市区的城市发展轴应调整为以金华江(婺江、义乌江段)生态轴为主轴线。目前的金华建成区已有很大一部分沿义乌江发展,而且金华与义乌之间的金东经济开发区也在义乌江畔,作为风格独特的“一江春水向西流”的金华江,金华主城区的发展应该追本溯源,以向上游发展为主,兼顾下游。首先,通过纬度式的发展,东进(连金东开发区、接轨义乌)西拓(连金西开发区、衔接兰溪);其次,沿武义江南下,通过武义县城延伸至永康。分轻重缓急,集中精力,优先向东发展。为浙中城市群的首尾相连打下良好的基础,发挥好浙中城市群内核的辐射作用。
(二)浙中城市群的沿江组团式发展
1、城市群发展的主要策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我们要通过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稳步推进城市群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聚合主轴线(金华市区一义乌的高速公路、铁路、城市快速干道)、依托两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和永康科技五金城)、构筑四沿带(金义、东浦磐、金兰、永武)、培育多集群(汽摩配零部件生产、小商品制造、五金机械制造、现代医药与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新型建材、新兴高附加值产业等八大产业集群)、营造生态网(城市群绿色宽敞空间、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的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完善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城市群发展框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重点促进城市群内基础设施等网络化布局和一体化建设,实现城市相互融合和资源共享。
2、城市群中各组团城市的功能定位
浙中城市群的各城市应明确分工、资源共享,城市建设应注意互相靠近,成片发展,城市功能定位要基本准确。
(1)浙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金华市的功能定位为浙江中西部的金融服务中心,交通信息枢纽、汽车及现代医药和精细化工基地、现代服务业及人居休闲中心、高新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科教人才基地。
(2)副中心义乌要以国际商贸城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带动作用和空间扩散效应,着力提升小商品的商贸流通和制造优势,逐步成为集商贸物流、日用小商品制造、购物旅游为一体的国际商贸城市和重要的商贸旅游城市。
(3)永康、东阳、兰溪3个中等城市,尽管目前各城市人口都未超过50万,建成区面积均未突破40平方公里,但都是浙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康市重在发挥“中国科技五金城”品牌优势,建设国内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五金机械工业基地、重要的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制造基地和产品与原材料交易中心、中国五金名城;东阳市重在加强区际间的功能互补和分工合作,积极发挥轻工纺织、医药化工、机械电子、影视文化等产业,建设中国影视文化城、浙中先进制造基地;兰溪市要用高新技术改造和培育现代医药、纺织、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注重与金华市区的产业协作和功能互补,建设重要的工业基地,休闲旅游胜地和山水生态城市。
(4)培育浦江、武义、磐安3个特色城市。浦江着重发展水晶工艺、挂锁、缝纫等传统特色产业,建设以旅游和休闲为特色的山水城市;武义着力建设以温泉、古村落旅游为特色的宜人居住的生态旅游城市;磐安建设具有生态特色的旅居休闲城市。
总之,在浙中城市群的组团式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坚持五大原则:一是在发展空间上有序增长、整合发展;二是在发展策略上凸现中心、强化功能;三是在发展措施上统一规划、一体布局;四是在发展重点上保护生态、彰显特色;五是在发展保障上强调认同、文化亲和。
三、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来支撑城市建设和发展
金华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缺少强有力的一批产业来支撑,而传统的工业化已无法支撑快速城市化发展的要求,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支撑金华将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除了上述城市定位中提及的金华优先发展的八大产业外,笔者认为还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培育与城乡建设紧密相关的建筑业及房地产业、旅游业。
1、建筑业及房地产业
我省的建筑业总产值和利税已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金华市在全省位居第四,有省政府命名的二个建筑之乡:东阳市、义乌市。2006年全市建筑企业从业人员已达43.97万人(未含总部迁往杭州的广厦集团),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661.39亿元,实现利税45.03亿元,其中金华市区建筑业总产值达98.22亿元,实现利税6.42亿。2006年全市建筑业上交地方税收10.9亿元(市区2.61亿元),与全市房地产业上交的地方税收12.06亿元(市区3.58亿元),合计占了全市地方税收的36.62%,其中市区为38.3%。目前全省建筑业生产总值和建筑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已上升到6.5%左右,东阳市的建筑业值已达到当地GDP的2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在金华重点扶持发展建筑业有以下优势:
1、可以产生可观的利税,其中仅地方税就可达总量的15%以上;
2、该产业无污染,所占社会资源不多;
3、能提供大批就业岗位,尤其是能解决大量农民的转岗问题,4、发展后劲足,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据统计,全省每增加1亿元的房地产值产生的总带动效应为1.409亿元,而1亿元的建筑业产值总带动效应为19.719亿元。进一步做大做强建筑业已成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紧迫任务。
与二产建筑业相辅相成的还有三产房地产业,近年来我市尤其是市区的地方税收有30%以上来自房地产业。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房地产业的投资已开始明显下降,但只要正确分析金华的房地产市场,将会得出一个必须让其平稳发展的结论。首先随着浙中城市群的效应逐步显现,金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的命名,金华各种环境的不断优化,“居在金华”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周边城市市民和附近农民的选择;其次,全省地级市中金华房价倒数第二,周边县(市)房价多高于市区的独特现象,让投资和居住均成为外来者的首选;第三,民工的大量涌入,户籍制度改革在即,这批民工需要留在金华居住,小套型的经济适用房将热销;第四,汽车的逐渐普及,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有车库的新房子也将成为市民住房升级换代的主要目标;第五,随着全省提倡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而全省的城市化加速发展地区又集中在金华的浙中城市群,将来这一地域的城市人口将快速增长,所以,我们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衡着陆,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2、旅游业
金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省旅游副中心,境内风景名胜密布,文物古迹众多,商品丰富,物价便宜,是世人旅游购物的好去处,发展旅游业优势明显:
1、交通十分便利,高速公路、电气化铁路、飞机等立体交通,确定了金华为全国49个主要交通枢纽之一的地位;
2、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众多的市、县级风景名胜区;6个全国重点文保单位,42处省级文保单位,值得旅游参观的去处十分密集;
3、旅游形式丰富,有购物游:如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永康的中国科技五金城等;有影视游:如东阳横店的影视基地等;有文物游:金华的侍王府、八咏楼,浦江的上山文化、江南第一家,东阳的卢宅等;有生态游:各风景名胜区、及武义的温泉、古村落、磐安的生态休闲区等;有爱国主义教育游:如横店的红军长城博览城,金华澧浦的日军炮台、义乌崇山日军细菌战纪念馆等。旅游是三产中的“阳光产业”,前景十分美好,金华要及早培育,要以金华市区的山水城市文化旅游区为中心,让游客尽量吃住在市区,再向周边县(市)各景区分散。市区要进一步盘活古子城一日游(太平天国侍王府、八咏楼、天宁寺、中国茶花文化园等),双龙风景区要理顺体制、将黄大仙祖宫充分开放,利用叱石成羊、回音坛等做足旅游文章;国保单位婺州瓷铁店窑要做好开发保护工作,通过让游客参与陶瓷制作等互动形式吸引游客。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做好旅游组团工作,培训一批合格的导游人员,突出旅游区的特色,丰富景点的景观人文内涵,发掘整理出景点的传奇故事,使旅游产品从单一转向综合。改变以往的过境游为目的地游;改变以往单一的政府为主转向政府为主、市场运作、企业为主体的模式;改变过去单一的城市形象推广转型为以形象宣传为核心、以品牌推广为主体、以区域联合、企业联合促销为组织形式的推销模式,来进一步做好金华的旅游产业,将金华推向国内外旅游市场,召来源源不断的游客,来推动金华的经济发展。
[发表在《新金华》2007年第3期、《浙江建设》2007年第5期、《浙中建筑》2007第2期,《金华政务信息》2007年第4期,并有市领导批示。入选《思考的轨迹》(论文集)。]
第二篇:为了适应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关于房产部门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尝试与思考
为了适应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我局从2003年起,按照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原则,制订了一系列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在6个科室和8个二级机构着手实施,取得一定成效,增强了干部职工爱岗敬业的责任心,调动了工作积极性,推动了怀化的城市建设。同时,为下一步的人事制度改革作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人事制度改革的初步尝试
1、选准突破口,从全局各科室和二级机构正职领导实行公开竞争上岗入手,迈出改革的第一步。只有破除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人事制度,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房产事业的发展。一是要找准关键敢于突破。二是要确保人事制度改革的公平、公正。全局有14人报名参加上述12个职位的竞岗,经过述职演讲、民主投票、组织考核、拟任公示等程序,最终确定了竞岗职位人选。
2、理顺机构设置,调整人员编制,对二级机构上岗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优化人员组合。2003年以来,我们对二级机构150个职位的上岗人员实行了全员聘用制。一是调整了二级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撤销物业管理中心,新成立房产管理局城东管理所,对部分编制适当进行调整。二是推行上岗资格证制度。要求业务岗位所需人员必须通过业务考试合格取得上岗资格证书,以此作为双向选择、聘用上岗的必要条件。三是用人单位实行双向选择,择优选聘,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不拘一格选人才,对各二级机构副职领导实行公开竞聘,着力培养房产后备干部力量。2004年我局对二级机构10个副职领导职位实行了公开竞聘。全局18人报名参加竞聘,最终对9名拟任人选进行了公示和聘任。这次副职职位的竞聘与正职职位的竞聘相比,有两个不同的特点:其一,竞争上岗的对象范围明显放宽。只要是二级机构在编在职、转正定级二年以上的工作人员,均可参加竞争上岗。这样,有利于在较大范围内选拔优秀人才。其二,在综合评分上,对竞聘人员的水平、业绩等都实行了量化计分。这样,有利于多方位多角度地去对竞聘人员实行综合评价。
二、人事制度改革的新变化
变化之一,服务意识明显增强。通过改革,全局上下形成了热情为民服务、为民办实事的良好氛围,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03年以来,我局连续七年保持了市级红旗单位的光荣称号。另外,多个二级机构被授予市级“文明窗口”和“全省建设系统文明服务示范单位”等。2005年,产权中心杨月明同志被评为省劳动模范。2006年,我局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红旗单位。
变化之二,职工素质不断提高。由于人事制度的改革,对上岗人员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局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局战略。近7年来,每年都组织干部职工进行业务知识考试。目前,职工自觉参加深造学习的风气浓厚。全局有40人取得大专以上文凭,其中有15人还获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变化之三,房产管理得到加强。随着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我局的房产管理事业蒸蒸日上。一是实现了房产办证现代化。建立了房产管理电脑局域网络,实行“一个窗口收件,一个窗口发证”。二是加强了房产管理信息的宣传。建立了怀化房产网,创办了《怀化房产信息》。三是促进了房产管理健康稳步发展。完成各项规费收入逐年增长,从2003年的876万元增长到2009年2300万元;为市政府代征契税从2003年的550万元提高到2009年的2500万元,呈现出连年递增的良好态势。
三、加快人事制度改革还任重道远
一是人员身份的界线应打破。在改革过程中,从我局二级单位中层领导的任命文件来看,是干部身份的属于任命,是职工身份的则是聘任。显然,事业单位干部身份还是没有打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后,应破除干部终身制。只有职务能上能下,工资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二是内部分配机制应尽快建立。目前我局二级机构(属自收自支性质)人员还是按档案工资标准获取劳动报酬,干多干少一个样,没有真正体现出按岗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原则。这就要求在今后的改革中要尽快建立内部分配机制。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允许自主决定内部分配。
三是用人机制问题应亟待解决。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用人单位没有用人自主权。致使工作需要的优秀人才进不来,平庸劣质的人员出不去。因此,一要建立岗位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自主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和管理岗位。二是要建立健全公开招聘和考试机制。事业单位需要新进人员,先向机构编制部门申报增编计划,再通过人事部门组织公开招聘考试,把优秀人才吸引进来。三是要建立健全解聘辞聘制度。对于不适合岗位工作的人员,事业单位可以进行调离工作岗位,直至解除聘用劳动合同关系。
第三篇:【潜在风险】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潜在风险及走向
【潜在风险】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潜在风险及走向
编者语: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脱媒的深化,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逐渐兴起。同时,受传统息差收窄、盈利压力以及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等多重因素作用,也使得商业银行越来越关注同业业务。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风险也随之暴露出来。资产端与负债端期限错配产生的流动性风险,增加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以及资金注入影子银行体系都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文/孙含越(工银国际研究部)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证券机构和保险公司互为客户及合作对象,以同业资金融通为核心的各项业务。同业业务发展初期,仅有浅层次的同业存放和同业拆借等业务形式,但随着近年来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金融同业的合作范围不断拓展,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同业间可以进行资金清算、债券投资、外汇买卖、衍生产品交易、代客资金交易和同业资产买卖回购、票据转贴现和再贴现等更多种类的业务合作。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主要从银银合作、银保合作、银基合作、银证合作、银信合作、银租合作等六个方面来开展业务。银行同业业务这些年也在一直不断的创新,其突出的特点是票据资产和信用证成为主要载体。银行承兑汇票兼具交易工具及融资工具特性,使得票据资产成为银行同业业务创新的主要载体。银行通过买入返售业务,在同业之间转移腾挪票据资产,将原本占用信贷规模的“票据贴现”资产转化为同业资产,从而达到压缩信贷规模、节约经济资本和满足存贷比约束的目的。利用信用证载体的同业创新,主要集中于代付类业务。同业业务近年来发展迅猛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不受存贷比约束,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且交易对手为金融同业,整体风险较低;可成为生息业务盈利的有力补充,因而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得到较为迅猛的增长。
2009~2012年我国银行业同业资产规模年均增长36.4%,分别为总资产增速的2倍和贷款增速的2.2倍。同期同业负债年均增长25.8%,分别比总负债增速和各项存款增速高7.6个百分点和8.7个百分点。随着规模快速扩张,同业业务在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占比逐年上升。
股份制银行同业业务的表现最为抢眼。以同业业务发展最快的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为例,2012年其同业资产和负债在总资产和负债中的占比均超过30%;民生银行2012年的同业资产和负债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55%和173%。其中,买入返售资产在同业资产中的占比由2011年的34.3%大幅升至近70%,兴业银行升至77.4%。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同业业务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国外商业银行来自金融同业业务的收入已普遍占到总收入的30%,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同业业务方面的收入为10%左右,尚处于起步阶段。
快速发展的原因
同业业务规模和比重在合理范围内逐年提高是一个积极信号,也是银行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加强金融同业间的合作,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是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认为同业业务近年快速扩张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的原因:
在信贷规模调控下,商业银行以同业业务形式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信贷增长受到资本充足率的制约、存贷比的限制。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信托公司或其他金融公司平台将对企业的融资转换成权益或资产项目,而后借助同业业务项下的“买入返售”科目,绕开信贷规模调控。
利率双轨制创造了同业资金的套利空间。在央行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利率、金融工具的利率均已实现了市场定价,只有存款利率还存在管制。但因为存款市场利率管制与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定价同时并行,就有可能创造了套利空间。
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下不同类别金融机构之间存在资金融通需求。我国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并实施了分业监管。长期以来我国间接融资发达,直接融资发展缓慢。银行业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社会资金主要向银行集中,银行可运用资金规模巨大。随着居民理财意识的增强,证券、信托行业的资产管理业务需求增加,客观上也需要向银行体系融入资金。同时,商业银行与信托行业、证券行业合作开发理财产品,获得中间收益,也推动了同业业务的发展。大多数大型企业成立了财务公司,对公司资金实行集中管理,使部分公司存款也转化为同业存款。
金融机构竞争优势差异催生了同业业务需求。虽然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每一家商业银行背后都有强大的国家信用在支撑,但由于商业银行客观上存在规模、网络、服务以及认可度等多方面的差异,不同商业银行在存款市场上的竞争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存款准备金率较高、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部分存款增长乏力的银行就依靠同业负债暂时缓解流动性压力。
潜在风险及隐患
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从存款来看,存款过度依赖同业资金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加大,增加了宏观金融的不稳定性。2013年以来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为“冲时点”、做大规模导致银行存款月末、季末前后波幅加剧。存款剧烈波动加大了银行准确预测现金流、合理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难度,进而埋下了风险隐患。从贷款来看,信贷规模的持续收紧使得商业银行借助同业业务渠道满足企业的信贷需求。从中间业务来看,受利润的驱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同业市场的低成本资金更多地投向经过包装的信托、房地产等高风险、高收益项目,虽然规避了监管,但使得同业业务逐渐呈现出脱离实体经济需求的一面。
资产端与负债端期限错配,产生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面对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一些激进型的商业银行为追求高收益,通过扩大期限错配,拆短投长,将同业存放资金、拆入资金投资于期限较长的票据类资产及买入返售资产。在银行间整体流动性宽松,银行间拆借利率较低时,此举能带来较高的收益,同时各家银行也能“相安无事”。然而,在货币政策一收紧时,则易引发流动性风险。2013年6月末,因央行拒绝向银行间市场注入流动性,而导致短期利率飙升,隔夜拆借利率一度升至30%以上,而央行此举的初衷就是部分银行的不理性行为,导致同业业务期限错配,风险大增。
同业业务与流动性管理存在天然的“逆向性”。两者的“逆向性”集中体现在对期限错配偏好的反差上——期限错配对于同业业务盈利尤为重要,而流动性管理的核心则在于对期限错配的严格约束。不仅如此,这种“逆向性”还进一步反映到了具体行为驱动上的差异。一般地,在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时候,银行流动性管理部门往往会严控资金外流,并通过主动负债、变现资产等措施调整短期流动性。而此时恰恰又是市场利率迅速上扬、全力拓展同业资产业务的大好时机,银行同业业务部门存在巨大的资金运用需求。两者的行为截然相反,反之亦然。
增加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将更为紧密,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关联度也大幅提高,客观上导致金融分业体制下的防火墙作用出现净漏损。比如金融市场发生的局部风险事件,可能会通过同业业务链条扩展到整个金融市场、整个金融体系,且传导速度更快、更隐蔽,一定程度增加了宏观金融的不稳定性。例如,以“银银平台”业务为代表的同业合作创新模式,对宏观审慎管理就提出了新挑战。“银银平台”业务,通过科技输出,将各小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接入其IT清算系统,向这些机构提供柜面互通、支付结算和资产托管等服务,而这些小型金融机构的结算资金和富余资金也成为提供平台服务商业银行的主要同业资金来源。此类同业合作模式虽有利于金融机构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但此类“一对多”合作模式也使得交易对手趋于集中,增大单一交易对手的风险敞口,从宏观审慎管理角度也应予以关注。(完)
第四篇:职教发展应紧跟时代步伐等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职教发展应紧跟时代步伐等
作者: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9年第05期
在“调结构”的基本思路指导下,我国经济发展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即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生产率提高,科技运用和技术不断开发的新时期,这些都需要职业教育不断地进行改革。
一、要把过去职业教育的粗放式,低层次办学模式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国家要用行政手段和投资手段淘汰落后的、不适应现代生产力进步的职业教育。要分层次、分地区、分行业,特别是在国务院振兴十大产业的布局框架内,重新考虑职业教育方向,地域设置等问题。
二、要改变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坚决不能把办学方向和办学层次混淆。新型的产业工人、技术工人其本身的高学历并不是适应科技进步、结构转变的表现。普通高等教育的弊端就是专业不明,实践性不强,适应市场变化不够。职业教育要吸取前车之鉴。
三、要鼓励企业办职业教育,这样做针对性强、国家投入少、学以致用、目标明确,坚决不能把职业教育缩减到国立、民办两种,要动员全社会参与职业教育事业。
(全国政协委员、银川大学校长 孙珩超)
促进高教发展中的三条建议
在我国正在规划和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际,呼吁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应进一步注意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
建议在国家制定的4万亿扩大内需的计划中,考虑高等教育的投入,以解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而伴生的问题。如办学条件急需改善;专业设置错位;生师比例较高;一些高校负债严重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全面实施扫清障碍、奠定基础。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稳步实施高等教育改革
我国经过近些年的改革与发展,建立相对宽松且自我约束的现代大学制度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建议建立完善与大学组织、运行、管理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规范大学的运行。建议选择基础较好的大学开展改革试点,给予这些高校在招生、专业学科设置、人才队伍与岗位设置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保障稳定的资金投入并给予更多的中央专项资金支出的自主权。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外,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和水平为核心,完善与建立科学合理的、具有导向性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解决科研与教学隔离的问题。
三、完善法规和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
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基础上,与《劳动合同法》辅助配合,进一步设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法规,完善长期有效的国家各相关部门统一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维护就业权益,促进大学生就业,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使才尽其用,避免教育浪费。
第五篇: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潜在风险及走向[小编推荐]
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潜在风险及走向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脱媒的深化,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逐渐兴起。同时,受传统息差收窄、盈利压力以及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等多重因素作用,也使得商业银行越来越关注同业业务。金融同业合作交叉性较强,给银行带来的收益也是多元化、综合性的。利率双轨制形成的套利空间、金融机构竞争优势差异、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下的资金分布不均以及信贷规模调控等都是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迅猛的重要原因。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风险也随之暴露出来。资产端与负债端期限错配产生的流动性风险,增加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以及资金注入影子银行体系都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2013年以来,银监会出台一系列规定,特别是2013年2月起将开始执行的《商业银行同业融资管理办法》,将系统地对同业业务进行监管,并为避免同业业务风险的产生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证券机构和保险(放心保)公司互为客户及合作对象,以同业资金融通为核心的各项业务。同业业务发展初期,仅有浅层次的同业存放和同业拆借等业务形式,但随着近年来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金融同业的合作范围不断拓展,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同业间可以进行资金清算、债券投资、外汇买卖、衍生产品交易、代客资金交易和同业资产买卖回购、票据转贴现和再贴现等更多种类的业务合作。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主要从银银合作、银保合作、银基合作、银证合作、银信合作、银租合作等六个方面来开展业务。
银行同业业务这些年也在一直不断的创新,其突出的特点是票据资产和信用证成为主要载体。银行承兑汇票兼具交易工具及融资工具特性,使得票据资产成为银行同业业务创新的主要载体。银行通过买入返售业务,在同业之间转移腾挪票据资产,将原本占用信贷规模的“票据贴现”资产转化为同业资产,从而达到压缩信贷规模、节约经济资本和满足存贷比约束的目的。利用信用证载体的同业创新,主要集中于代付类业务。
同业业务近年来发展迅猛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不受存贷比约束,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且交易对手为金融同业,整体风险较低;可成为生息业务盈利的有力补充,因而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得到较为迅猛的增长。
2009~2012年我国银行业同业资产规模年均增长36.4%,分别为总资产增速的2倍和贷款增速的2.2倍。同期同业负债年均增长25.8%,分别比总负债增速和各项存款增速高7.6个百分点和8.7个百分点。随着规模快速扩张,同业业务在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占比逐年上升。
股份制银行同业业务的表现最为抢眼。以同业业务发展最快的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和兴业银行(601166,股吧)为例,2012年其同业资产和负债在总资产和负债中的占比均超过30%;民生银行2012年的同业资产和负债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55%和173%。其中,买入返售资产在同业资产中的占比由2011年的34.3%大幅升至近70%,兴业银行升至77.4%。
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同业业务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国外商业银行来自金融同业业务的收入已普遍占到总收入的30%,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同业业务方面的收入为10%左右,尚处于起步阶段。
快速发展的原因
同业业务规模和比重在合理范围内逐年提高是一个积极信号,也是银行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加强金融同业间的合作,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是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认为同业业务近年快速扩张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的原因:
在信贷规模调控下,商业银行以同业业务形式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信贷增长受到资本充足率的制约、存贷比的限制。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信托公司或其他金融公司平台将对企业的融资转换成权益或资产项目,而后借助同业业务项下的“买入返售”科目,绕开信贷规模调控。
利率双轨制创造了同业资金的套利空间。在央行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利率、金融工具的利率均已实现了市场定价,只有存款利率还存在管制。但因为存款市场利率管制与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定价同时并行,就有可能创造了套利空间。
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下不同类别金融机构之间存在资金融通需求。我国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并实施了分业监管。长期以来我国间接融资发达,直接融资发展缓慢。银行业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社会资金主要向银行集中,银行可运用资金规模巨大。随着居民理财意识的增强,证券、信托行业的资产管理业务需求增加,客观上也需要向银行体系融入资金。同时,商业银行与信托行业、证券行业合作开发理财产品,获得中间收益,也推动了同业业务的发展。大多数大型企业成立了财务公司,对公司资金实行集中管理,使部分公司存款也转化为同业存款。
金融机构竞争优势差异催生了同业业务需求。虽然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每一家商业银行背后都有强大的国家信用在支撑,但由于商业银行客观上存在规模、网络、服务以及认可度等多方面的差异,不同商业银行在存款市场上的竞争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存款准备金率较高、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部分存款增长乏力的银行就依靠同业负债暂时缓解流动性压力。
潜在风险及隐患
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从存款来看,存款过度依赖同业资金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加大,增加了宏观金融的不稳定性。2013年以来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为“冲时点”、做大规模导致银行存款月末、季末前后波幅加剧。存款剧烈波动加大了银行准确预测现金流、合理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难度,进而埋下了风险隐患。从贷款来看,信贷规模的持续收紧使得商业银行借助同业业务渠道满足企业的信贷需求。从中间业务来看,受利润的驱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同业市场的低成本资金更多地投向经过包装的信托、房地产等高风险、高收益项目,虽然规避了监管,但使得同业业务逐渐呈现出脱离实体经济需求的一面。
资产端与负债端期限错配,产生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面对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一些激进型的商业银行为追求高收益,通过扩大期限错配,拆短投长,将同业存放资金、拆入资金投资于期限较长的票据类资产及买入返售资产。在银行间整体流动性宽松,银行间拆借利率较低时,此举能带来较高的收益,同时各家银行也能“相安无事”。然而,在货币政策一收紧时,则易引发流动性风险。2013年6月末,因央行拒绝向银行间市场注入流动性,而导致短期利率飙升,隔夜拆借利率一度升至30%以上,而央行此举的初衷就是部分银行的不理性行为,导致同业业务期限错配,风险大增。
同业业务与流动性管理存在天然的“逆向性”。两者的“逆向性”集中体现在对期限错配偏好的反差上——期限错配对于同业业务盈利尤为重要,而流动性管理的核心则在于对期限错配的严格约束。不仅如此,这种“逆向性”还进一步反映到了具体行为驱动上的差异。一般地,在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时候,银行流动性管理部门往往会严控资金外流,并通过主动负债、变现资产等措施调整短期流动性。而此时恰恰又是市场利率迅速上扬、全力拓展同业资产业务的大好时机,银行同业业务部门存在巨大的资金运用需求。两者的行为截然相反,反之亦然。
增加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将更为紧密,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关联度也大幅提高,客观上导致金融分业体制下的防火墙作用出现净漏损。比如金融市场发生的局部风险事件,可能会通过同业业务链条扩展到整个金融市场、整个金融体系,且传导速度更快、更隐蔽,一定程度增加了宏观金融的不稳定性。例如,以个别商业银行“银银平台”业务为代表的同业合作创新模式,对宏观审慎管理就提出了新挑战。“银银平台”业务,通过科技输出,将各小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接入其IT清算系统,向这些机构提供柜面互通、支付结算和资产托管等服务,而这些小型金融机构的结算资金和富余资金也成为提供平台服务商业银行的主要同业资金来源。此类同业合作模式虽有利于金融机构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但此类“一对多”合作模式也使得交易对手趋于集中,增大单一交易对手的风险敞口,从宏观审慎管理角度也应予以关注。
监管力度加大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13年6月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使同业风险浮出水面。3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8号文”)之后,6月央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事宜的函》,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即“金融国十条”),8月银监会也发布了《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规定。
在这些规定中,央行及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规范理财资金投资,提高流动性管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有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求商业银行开展同业代付业务应遵循“三真实”原则,即具有真实贸易背景、进行真实会计处理以及体现真实受托支付,强调应进一步完善同业业务管理制度,将标准化、透明度作为规范和加强同业业务管理的抓手,健全相关考核和监管机制,引导其在规范基础上稳健发展。
近期银监会有关部门起草的《商业银行同业融资管理办法》(即“9号文”,以下简称为《办法》)将于2014年2月开始执行(注:文章写作截稿时间为1月底)。《办法》是国内首份银行同业融资业务指导办法,针对银行“类信贷业务”的新一轮监管动向,意在促使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去杠杆、斩断银行类信贷业务的扩张冲动。
对于业务风险管理,《办法》提出了“业务期限”、“集中度管理”的量化标准,并要求商业银行将同业融资业务纳入全行统一授信体系,计算资本和拨备。针对同业业务的期限错配风险,《办法》对同业资金融出业务期限做了规定,要求按照审慎原则“最长不得超过一年,且到期后不得展期”。针对各家银行开展同业业务的管理、流程任意性较大的现状,《办法》规定,商业银行要建立全行统一的同业融资业务授信管理政策,并将同业融资业务纳入全行统一授信体系,不得办理无授信额度或超授信额度的同业融资业务。《办法》还对同业融资业务提出了资本占用和拨备的计提要求,规定同业融资业务应该计算资本占用,且根据交易对手履约能力和减值影响因素,对存续期内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和坏账准备,但是并没有明确计提的比例。
对于市场颇为关注的集中度管理,银监会列出了三项具体比例。《办法》规定,单家商业银行对单一法人金融机构融出和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资本净额的100%;单家商业银行对所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出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资本净额的25%,单家商业银行对全部法人金融机构的融出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各项存款的50%。《办法》还规定,办理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业务,正回购方不得将业务项下的金融资产从资产负债表转出。这就意味着买入返售资产要计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占用风险资产。
我们预计,《办法》出台后,部分商业银行将受到较大影响。2013年初以来,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将以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为代表的同业业务开展得“热火朝天”。在6月份的流动性紧张后,大多数银行已经意识到监管层可能将对同业业务进行监管,因此在同业业务的扩充上有所收敛。但根据上市银行2013年三季报来看,尽管有“8号文”规范理财业务在前,部分银行同业资产依然不降反升。《办法》出台后,对于同业业务,特别是买入返售规模较大的银行将是非常大的冲击,对于个别银行的净利润影响也很大。
银监会将出台的《办法》体现了未来监管方向。目前银行同业投资降低了资本占用和风险评估,而《办法》将风险还原,有助于银行改变风险偏好,重新配置资产。
从国家角度来讲,我们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控制和解决同业业务的风险,还是要从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和资产证券化这两大方面下手。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等金融体制改革,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增强风险定价能力。利用可转让存单规模可控、交易便利、信息透明的优势,扩大同业资金市场中长端产品种类并提高交易活跃性,稳定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和优化中长端市场利率形成机制。资产证券化作为未来“非标准化债权”向“标准化债权”转变的主要合规手段,既是银行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减轻资本压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