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镇党委、政府2010年工作汇报
现将尹村镇今年重点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汇报,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总的工作思路和目标
今年总的工作思路是:发挥三大优势(区位、土地、企业优势)突出两大重点(项目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夯实一个基础(抓班子,强队伍,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基础),推动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实现社会安定和谐。
工作目标是:
1、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全年项目投入完成277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01 %,财税收入确保完成或超额完成县下达任务和指标。
2、各项社会事业同步推进,协调发展。计划生育工作确保完成市、县下达各项指标,努力实现晋档升级;全面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力度,争取在小城镇容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一个大的进展。
3、高度重视社会稳定确保不发生有社会影响的事件,努力做到小事不出镇,大事不出县;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确保农村支部优秀率达到 75 %以上,为各项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1、一季度全镇财税收入完成755.7万元,实现了开门红。
2、项目建设开局良好。今年我镇共计划安排25个项目,其中立县项目4 个、立镇项目10个、立村项目11个,年度投资计划27700万元,目前完成投资 11800万元,占年计划的42.6%。县级以上项目进度情况是:投资6400万元的金隆水泥年产16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现正试车;投资6000万元的隆纺纺织3万锭精纺项目二期工程正在实施,已完成前纺设备投资500万元;远大集团精密铸钢项目今年已完成投资5000万元;万兴建材公司二期工程项目准备工作正在实施。立镇、立村项目也在加紧谋划实施。
3、计划生育工作截至目前上站率、计生率、社会扶养费兑现率分别达到95.4%、96.08%、78.41%。
4、信访稳定工作,截至目前,没有出现一起集体越级访,全国两会期间,没有出现进京赴省上访事件。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情况
1、在项目工作上,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下一步,我们要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突出抓三点:一要力保4个县级以上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围绕远大为主的项目建设搞服务,并积极为其谋划今后发展协调解决土地问题,全力抓好远大投资2.5亿元,年产5万吨16—42兆帕铸钢阀门项目申报省级重点项目的工作和该集团不锈钢项目前期运作。同时认真做好纺织小区为缓解电力供应的100kv专用输电线路改造工作。二要实现两个转变,第一由过去的重项目建设向重项目谋划、重项目前期推进转变,全方位加大对项目前期工作的帮办力度;第二从重视抓大项目向大小项目一起上,工业农业项目一起抓转变,积极谋划一批短、平、快的支撑项目,促进农业增收致富的产业化项目。已经谋划了红山乳业扩建项目、东尹养殖小区扩建项目、玉珠淀粉二期工程项目等几个项目。三要加大三个力度,第一加大思想解放力度,计划组织镇村干部和部分企业老板分两批到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学习考察;第二加大项目服务力度,牢固树立始终把服务项目建设、服务企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更加密切与企业的交流,更加关注中小企业的成长,在企业与部门之间充分发挥乡镇的沟通与协调作用;第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准备将东、西尹107国道两侧近4000亩未利用地规划成工业小区,充分发挥区位和土地优势,做好以地招商这篇大文章。争取今年通过招商引资新上1—2个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
2、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我们已在城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振兴路街道规划详规,按照县里的要求,正在制定《尹村镇小城镇建设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方案》,明确我镇小城镇的定位是,工业重镇、区域商贸中心。今年我们要重点抓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容貌综合整治工作,积极探索建立一支专职队伍,抓振兴路两侧绿化改造,建筑亮化,卫生治理。二是以107国道拓宽为契机,按规划全面启动破旧建筑的拆除和新建工作。三是从提升形象角度进一步规范振兴路广告牌位的管理,尤其是两侧电杆上的企业宣传广告牌的管理。争取用三年时间把尹村镇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工业重镇和区域商贸中心。
3、认真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
一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要在规定时间内确保兑现。二是抓好东尹、西尹、田村万亩良种优质小麦的种植基地建设。三是养殖业方面,在抓好红山乳业和东尹养殖小区两个龙头带动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家庭散养与沼气池建设相结合。在家庭散养与沼气池建设相结合推广工作上,年内重点抓好西尹、彭村、小霍、大霍等几个村的试点工作,由此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四是抓好西尹村XX亩土地农业开发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为企业发展置换用地指标打下基础。
4、统筹抓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一是抓好东尹至西尹、前良、后良三个村共3.6公里,投资65万元的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二是抓好西董小学的搬迁改造工作。三是抓好镇卫生院门诊楼建设。四是狠抓计划生育工作,确保完成年度指标,在各项检查中不出问题。
5、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力确保社会安定和谐。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我们拟组织村干部培训6次,以提高干部的政策意识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同时加强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确保支部优秀率达到75 %以上,彻底消除两年不发展党员村。在信访稳定工作方面,结合我镇特殊的区位特点,针对今年是特殊的年份,我们准备从三个方面来抓,一是落实信访稳定责任制,由片长和包村干部对其所包的片和村负责,重大信访隐患由镇主要领导亲自分包,继续实施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乡镇干部要经常深入乡村,深入基层。二是充实专职队伍,抽出镇纪委书记、信访主任,司法所长和一名专职信访接待人员,脱离行政包村工作,专职抓好信访接待、信访协调和疑难重大案件调处。三是加大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和对大信访稳定工作的政治敏锐性。实施矛盾纠纷“周排查”和 “周一信访例会”制度,即每周由镇包村干部和村干部对各村矛盾纠纷进行认真排查,对查出的隐患在落实到人头,限期解决;周一例会由镇班子成员、派出所、法庭、土管所负责人参加,集体研究重点信访案件,属治安案件由派出所配合,属涉法案件由法庭配合,属土地案件由土管所配合,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把矛盾化解在镇村,把隐患消除在基层,努力开创我镇安定和谐的新局面。
第二篇:亢村镇党委、政府5年工作总结
2006-2010年亢村镇党委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以来,亢村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发展主题,抢抓发展机遇,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了全镇经济社会稳步健康发展。下面,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向大家作以报告:
一、强力实施引资、项目“双带动”战略,工业化进程持续发展
1、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五年来,始终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工业强镇的主要抓手,先后多次赴广东、北京、深圳、山西、郑州等地洽谈项目。2006年以来,全镇新上、扩建20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118个,其中工业项目64个、农业项目28个、服务业项目3个、基础设施项目23个,累计完成投资6.9亿元,引进县外资金3.7亿元。2010年投资15亿元的国红风力发电项目落户亢村,彻底改变了亢村无重大项目的历史,5家企业实现了出口创汇。宏达数控、新封热力、谢人实业、豫通环保等一批大中型企业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曙光冶金、勤富木业、新乡风机、珑燕阀门等几个成长型企业成为民营企业的后起之秀,全镇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2、经济运行持续良好。截止2010年底,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17.4亿元、16.8亿元、2.7亿元,较2005年均番了三翻;亢村产业集聚区实现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17亿元、16.2亿元、2.16亿元;限额企业由5家增至13家,工业实现总产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
2011年3月15日
15.8亿元、14.9亿元、2.04亿元;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人均现金收入5266元,较2006年人均增收1962元;财政收入427万元,较2006年增长了33%,通过增收节支,职工工资按时发放。
3、亢村产业集聚区建设有效推进。亢村产业集聚区2005年底经市政府确立,2006年以来,镇党委先后成立了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设立了招商办、规划建设办、企业服务办。总体发展规划由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中南分公司2009年7月份完成规划设计,总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详规已由中国城市设计研究院2010年4月份完成,总规正在评审。依托亢村产业基础,确立了机械精密加工、新能源装备的主导产业定位。投资平台,获嘉县亢村产业集聚区伟业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于2010年2月份完成注册的全部手续,注册资本500万元。五年来,依据“五纵七横”路网规划格局,先后投资1650万元竣工了“四路三桥”工程,投资3500万元的11万伏变电站项目及投资500万元的集聚区专用高压线路配套设备建设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新入驻园区千万元以上企业、项目12个,建成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区的总体建设初具规模。
二、完善基础,加大投入,副中心城市建设快速推进 镇党委、政府依托亢村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以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全力推进副中心城市建设。
1、新型社区建设推进有力。根据亢村镇2009---2020年总体规划,我镇23个行政村共整合为亢村社区、王官营社区、郭堤社区、夹河社区4个社区,目前,我们已经启动了亢村和王官营两个社区。亢村社区以薄口公路为主轴,建设西区和东区,西区规划面积308亩,住宅448户,截止2010年底,总投资完成5000
余万元,共启动住宅140户,已建成住宅90户,入住15户,完善了社区路网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楼建设项目完成了规划设计和招投标程序。东区规划面积317亩,积极引进了新乡市福禄房地产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福禄锦绣新城多层住宅项目,总投资2亿元,规划用地246亩,目前土地征用已完成,标准化小学和幼儿园及卫生医疗站项目正在洽谈中。2010年,我镇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先进乡镇,亢村社区被纳入市级示范性社区。王官营社区,属拆旧建新型社区,已建成并入住224户,正在积极申报市级旧村改造示范社区,完善和提升社区整体规划,加大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
2、副中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日臻完善。一是路网基础设施逐步加强,投资310万元的迎宾大道升级改造工程已全部完工,拆除违规建筑10处;投资110万元的亢村社区中央大道,完成了道路硬化、人行道面包砖铺设及亮化工程;投资170万元完成了吉庆路东段和西段工程,投资40万元完成了西段人行道彩砖铺设和路灯安装;投资200万元的北环路建设工程前期准备已就绪,3家养殖场已拆迁到位,道路基础正在施工。二是全市乡镇第一、也是唯一的联通公司投资180余万元全长1278米的弱电入地项目已基本完工;投资200万元完成了8个村35公里的通讯光缆入地埋设工程。三是投资470万元完成镇区的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1.5万人的饮水问题。四是各村先后投资900余万元修建道路,基本实现了镇村通、村村通、路路通。五是全镇投资300余万元扩建校舍,采取BOT模式积极引进湖南长沙机电商会投资1000万元开发建设寄宿制学校餐厅和公寓楼项目,教育资源整合迈出了新步伐。卫生院先后投资800万元修建了病房楼、住院部,购臵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文教卫生事业长足发展。
3、强化措施,严格管理,城镇基础承载能力有效提升。一是以镇区南北、东西大街为重点,以道路交通、环境卫生为切入点,狠抓镇区形象转变。共拆除违章建筑10处,取缔镇区沙石场3家、洗车点9家,对沿街200余家商户统一了广告牌规格。二是镇政府、镇一中及卫生院等20多家镇直部门共投资近120余万元对标志性建筑物和重点场所进行了美化、亮化;获嘉二中西院墙以及原砂石场旧址规划建设两道高标准的的党建、廉政文化墙。三是严格加强镇区建房管理。出台了《亢村镇人民政府关于制止违法建设的若干规定》,经镇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禁止在镇区和被整合村庄新建、翻建房屋,镇党委政府通过广泛宣传加强巡查,劝阻和制止违规建房、旧房翻新18起,有效的维护了城镇规划的权威性。
五年来,全镇新开商业门面100家,不断优化商品结构,进一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各种需要,现已基本形成覆盖周边乡镇的商贸中心。医疗、教育、餐饮、休闲、娱乐、电力、供排水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整个镇区的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周边群众纷纷聚集迁住,城镇化发展趋势良好。
三、夯实基础,突显特色,农业和农村工作稳步发展
1、稳定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工作稳步推进。五年来,我镇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5.4万亩,优质水稻达4.2万亩。2010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粮食生产先进乡镇。一是全镇农业合作社达17家,新乡市天行农业专业合作社从北京林科院引进优质果树品种,大力发展高效农业350亩。二是以专家讲座、现场指导、疑难解答等形式共举办农业技术培训95次,受训群众1.5万人次,科学规划万亩高产示范方5个,推广新农药面积2.2万亩,测土配方肥面积4.3万亩,光灿有限公司培育的水稻新品
种“光灿1号”获得省审定通过。三是新上规模养殖场48个,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镇春、秋季畜禽防疫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四是充分发挥科技能手和植树大户在土地流转上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镇土地流转工作有序管理,流转面积4600亩。2007年被表彰为省级科普工作示范乡镇,2008年,荣获河南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
2、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重点,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连续3次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1900万元硬化河道、修桥打井,清淤排河,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为农业的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防汛抗旱工作有序进行,植树造林50余万株,林权制度改革和农用水制度改革得到进一步规范,通过水利协会与引黄部门的沟通协调,灌区3.3万亩水稻用水得到保证。
四、强化基础,完善措施,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 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逐步走上健康、稳定的良性轨道,基本完成了人口计划和五项工作指标。为提升计生服务水平,投资90余万元新建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位居省市前列,满足了技术服务需求。争取国债资金39万元新建了计生乡所,并先后投入50万元对全镇村室进行整治,新建高标准村室10个,完成文化大院建设4个,该项工作得到了市、县领导的充分认可,全县村室建设现场会在亢村召开。五年来,全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计生工作在全县明显晋位。
五、强根固本,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一是通过认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开展“讲、树、促”、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到教育活动,使全镇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和公仆意识明显增强,思想观念有了较大转变,经济意识得到明显提
高。二是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中央提出的“五个好”的标准要求,亢西村、东刘村、夹河等7个村先后投资50多万元整修村室建设,亢南村3名非公企业主党员自发组织成立了“子亢”教育基金协会,全镇已有6个村先后成立了党员活动基金会,由党员捐资,用睦救助贫困人员和弱势群体。2008年完成了村两委换届工作,使一批思想好、素质高、懂经济、会管理,愿意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中青年人走上领导岗位。三是强化党委自身建设和党员干部管理。坚持中心组周一集中学习和机关干部周五集中学习制度,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到楼村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邀请市委党校教授、县纪委、县检察院领导和先进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代表等典型人物来我镇作专题报告等形式,激励党员干部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爱岗敬业的工作激情。全镇干部廉洁从政意识,依法办事能力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加强。
六、维护稳定,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一是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始终坚持定期排查问题和突发性问题及时汇报解决制度,确保问题解决在基层,全镇大局稳定,经济发展环境和谐。2009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信访工作“四无”乡镇。二是便民服务中心运行有效。设臵的8个服务窗口和29个便民服务分站,受到了群众的好评,2007-2009年连续3年被市政府授予“先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三是加强低保优抚工作,投资40万元新建亢村敬老院,在全镇实现了老有所居,老有所养。23个村的农民最低生活保证金和五保户供养资金逐年全部发放到位。2008年全镇向汶川灾区捐款达42万元,位于全县第一。四是 “两免一补”工作全部发放到位;亢村镇一中升学率
连续10年位列全县第一,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尊师重教先进乡镇”;合作医疗全镇参合率年年达到99.9%以上,位居全县前列。五是民族综教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连续6年荣获市级“民族宗教工作先进乡镇”,2008年被省民族宗教局授予“四争创活动先进乡镇”。六是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全镇没有加重农民负担现象发生。七是大力弘扬社会美德,全镇民风淳朴,乡风和谐,亢西村投资70余万元新建的老年人俱乐部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已投入使用,亢南村投资30万元的镇文化中心站已开工建设,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分别在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和文体娱乐活动,2009年60周年国庆之际,镇里组织了大型的文艺汇演,观众达2000余人,受到了群众好评。八是刘伶墓、飞龙寺、夏言渡河词碑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九是武装、共青团、妇联等团体工作在全县保持先进,圆满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亢村镇连年被县委授予“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乡镇”、“平安建设先进乡镇”和“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全镇呈现出和谐发展,全民参与、共谋共建亢村的良好发展态势。
总之,五年来,我们沿着既定的目标,克难攻坚,开拓创新,有力促进了全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但工作中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镇财政形势十分严峻,保工资、保运转、谋发展,需要在增收节支上进一步加强。二是党员干部的思想需要进一步统一,干大事创大业意识需要增强,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三是亢村的整体发展步伐正在加快,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克服解决。
未来五年,我们要借助平原新区和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大势,强力推进亢村赶超发展,跨越崛起。
整体发展思路: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建设获嘉县域副中心城市“一条主线”;突出工业化、城镇化“两项重点”(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平台,强力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以城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工业强镇、商贸富镇、城建靓镇“三大目标”;发扬团结协作、务实创新、创先争优、廉洁高效的“亢村精神”,内提素质,外塑形象,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推动亢村赶超发展,跨越崛起。
整体发展规划:依托紧邻平原新区的发展优势,围绕工业化、城镇化“两项重点”,规划建设“一城三区”,“一城”即:建设获嘉县域副中心城市,“三区”即:以薄口公路为主轴,吉庆路北部,以亢村社区为切入点建设新镇区,打造呼应平原新区的生活宜居区和短时休闲渡假基地;吉庆路南部至京广铁路线,以开发改造老城区为切入点,打造呼应平原新区的综合功能服务区和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京广铁路线南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切入点,打造呼应平原新区的配套产业制造区、仓储物流区和高新技术孵化基地;打造南部工业区、中部商贸区、北部生活宜居区,功能齐全、宜居宜业的获嘉县域副中心城市。
整体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镇力争实现工业企业总产值2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镇区人口膨胀到2.5万人,城镇化率超过50%;镇区建成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副中心城市建设初具规模。
一、建设发展平台,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1、强力推进亢村产业集聚区建设。完成总体发展规划评审和环评编制工作;完成集聚区内基础电网和“五纵七横”基础路网建设;完成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筹建;要围绕新能源装备专业
园、机械精密加工专业园、风机专业园和阀门专业园,谋划一批潜力型的企业项目入驻园区,走出一条集聚效益突出,经济效益明显的集群、集约发展之路。
2、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要打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在全镇营造尊商、敬商的浓厚氛围,最大限度的让利于商,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借助投资商破解城镇发展资金不足难题,实现“你发财,我发展”的建设局面。要依托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财政增收储备后劲。
二、推进重点镇建设,倾力提升副中心城市发展水平未来五年,我们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拉大城镇框架,集聚镇区人口,膨胀镇区规模,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1、要强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以BT模式,运用政策融纳资金,围绕“一城、二环、三路、四升级”的路网建设目标,拉大城镇框架。“一城”即倾力打造获嘉县域副中心城市;“二环”即要积极争取省交通厅道路建设资金,完成东环、西环两条道路建设的立项;“三路”即要投资800万元完成北环路、小康路、健康路三条道路的开通建设任务;“四升级”即要投资300万元完成社区中央大道、吉庆路、丰华路、迎宾大道四条道路的绿化、亮化升级等后序工作,为拉大城镇框架、膨胀城镇规模奠定厚重基础。到2015年,镇区规划面积要达到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同时要整合全镇教育、卫生、文化等资源,着力改善民生,实现城镇化和民生事业的协调发展。
2、要全力推进新区建设,打造北部生活宜居区。以亢村社区为切入点,推进西区和东区建设,把福禄锦绣新城项目作为社区建设的“重点工程”,完成246亩的多层住宅开发,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同时要研究和探讨同平原新区和大郑州的对接,打造呼
应中原经济区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短时休闲渡假区。
3、稳步探讨老镇区开发,打造中部商贸区。积极推进“城建靓镇”总体目标,在道路、绿化、照明、卫生等主干道整治的基础上,推进旧城改造开发项目的进展。要推进商业街开发,谋划建设大型的商贸中心,实施天燃气进驻亢村工程,把改善居住条件和发展商业贸易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城镇品味和基础功能,构建集服务业、餐饮业、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商贸中心,全力提升城镇基础承载能力。
(三)凝心聚力,共谋共建,推动亢村跨越发展
未来五年,亢村镇党委、政府将围绕“工业化、城镇化”两项重点,依托涉农企业和品牌农业,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步伐;要围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进计划生育、信访稳定、民族宗教工作,保持全镇大局和谐稳定。要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凝聚干部力量,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常怀包容之心,树立面对现实不抱怨、自我加压不放弃、埋头苦干不浮躁、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实干创业精神,克难攻坚,奋力拼搏,凝聚你我力量共谋共建亢村,为全面实现亢村跨越崛起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服务型党委、政府工作汇报
XXX镇创建服务型
苏木镇党委、政府工作汇报
(2010年10月31日)
年初以来,我镇紧紧围绕旗委、政府创建服务型苏木镇党委、政府和落实苏木镇干部服务责任制试点工作要求,立足实际,突出重点,以四大体系建设为抓手,以推进四项重点工作为着眼点,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式,全面推进创建服务型苏木镇党委、政府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我镇创建服务型镇党委、政府和落实镇干部服务责任制试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四大体系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职能转变。我镇首先从健全完善体系入手,建立健全四大体系,全面推进了职能转变。
一是健全服务责任体系。开展“服务需求大征集”活动,发放服务需求征集表800余份,广泛征集牧民群众服务需求。并将所征集服务需求分为党建类、畜牧类、民生类服务等5大项,建立镇党政一把手为总责任人,副科级领导干部为直接责任人,普通干部、嘎查“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中心户为各级联系服务员的包项服务责任制,层层签订服务责任状,明确责任人和各级联系服务员职责,构建起内容详细、职责具体的服务责任体系,保证了各项服务需求的落到实处。
二是健全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镇便民服务大厅、嘎查服务代理室和党员服务中心户的职能职责,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投入30万元,制作集牧民基本信息统计、网上政务公开、网上咨询服务为一体的网络信息服务中心,建立起以网络信息服务中心为龙头,三级服务主体为延伸的上下互动、横向联动的服务网络体系,极大的提高服务效果。年初以来,三级服务网络累计办理各类服务事项1303件,办结率达到98%,群众满意率在96%以上。
三是健全服务承诺体系。将双向承诺责任体系的主体进一步延伸到镇普通干部、大学生“村官”和牧区无职党员。年初镇和嘎查级党组织分别进行10项和5项承诺的基础上,结合创先争优活动,镇普通干部、大学生“村官”和牧区无职党员也分别提诺、履诺。形成以承诺定目标,以履诺促落实的服务承诺体系,各项服务需求得到有效落实。年初以来我镇各级党组织、党员和干部共提承诺535项,截至目前,履诺完成298项,为牧民群众办实事200项。
四是健全监督评价体系。建立镇便民服务社会监督机制,聘请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分企业代表作为便民服务监督员,全程监督的同时,还开通镇便民服务监督电话、设置便民服务意见箱、开设便民服务网络监督台,对我镇便民服务进行全范围、深角度的跟踪监督,及时对我镇创建服务型党委、政府和落实镇干部服务责任制试点工作进行监督评议,督促整改落实,大大地提高了创建工作水平。
(二)以夯实党建基础为推动,全面加强组织保障。在创建服务型苏木镇党委、政府和落实苏木镇干部服务责任制试点工作中,我镇以夯实党建基础为推动,切实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积极规范各项制度。为更好的抓好和工作的有效进程我镇按照上级部门的各项制度制定“巴彦花镇各项规范制度”。并用蒙汉文打印确保每个岗位,每个科室人手一份。
二是积极改善办公条件。镇党委多方筹措资金,投入1500万元,新建镇党政办公大楼、宿舍楼、文化站楼、家属楼,配备配齐软硬件设施,楼内装修,楼前硬化、绿化、美化,实现了办公、食宿、娱乐、培训一体化。加强嘎查级阵地建设,2006年以来,先后筹集1600余万元,对镇18个嘎查活动阵地全部新建或维修,规范软硬件设施。目前,全镇18个嘎查活动阵地全部达到了标准化要求,3个嘎查已建办公楼。
三是积极发展集体经济。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兴办小型牧场、合资开发矿产、建商业楼等多种形式,多元化发展壮大嘎查集体经济,提高嘎查有钱办事的能力。目前,镇所属18个嘎查中,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有9个,10—50万元的有4个,50—100万元的有2个,100万元以上的有3个,全镇无集体经济空白嘎查。四是积极强化班子队伍。通过嘎查党支部“双推双考直选”、嘎查委员会换届选举等途径,优化嘎查班子结构。通过集中培训、外出参观学习、挂职锻炼等措施,提高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年初以来,我镇举办2期集中培训班,对镇所有党员干部普遍进行一次轮训,组织76名党员牧民外出考察学习,使他们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目前,嘎查“两委”班子平均年龄37岁,高中以上学历的占60%,致富能手占90%。嘎查班子的推动发展、服务群众能力明显增强。
五是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依托白音华能源化工园区建设,积极探索城镇区域化党建新途径,在白音华工业园区物业公司建立流动党支部,强化流动党员管理的同时,还开展牧民党员进企业、流动党员进牧户和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发挥流动党员“双向带动”作用。积极探索企业党组织与嘎查党支部、嘎查与居民区党支部联建机制,目前已有3个嘎查党支部与企业党组织进行联建,形成了企业与嘎查资源共享,互帮互促的党建格局。
(三)以推进四项重点工作为着眼,全面落实服务需求。我镇立足实际,突出重点,主要围绕推进四项重点工作,开展服务实践,落实服务需求,有效推动了镇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一是围绕矛盾纠纷调解,为做大做强工业企业服务。针对镇工矿企业与牧民间矛盾纠纷多的实际,从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入手,成立矛盾纠纷协调领导小组,专门安排一名副科级领导负责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建立企业重点项目联系点制度,每个机关干部在联系一个嘎查的同时联系1—2个企业或重点项目,为企业排忧解难。建立24小时畅通的企业“110”,只要企业一个电话,镇机关干部就立即赶到现场处理。两年来,累积调解矛盾纠纷226起,有效理顺工矿企业与牧民间的矛盾纠纷,确保了铁路、公路、工矿企业等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二是围绕经营方式转变,为发展现代化畜牧业服务。围绕“转人、减畜、增收、增绿”要求,积极引导牧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走现代化畜牧业之路。并为牧民群众积极提供政策宣传、项目申报、技术指导、协调沟通等各类服务,推进畜牧业经济的高效发展。截至去年,全镇累计引进良种牛5964头,育肥出栏肉牛765头。累计接产冬羔22万只,提前出栏19万只,牧民享受政府补贴资金670万元。尤其在去年冬天的抗灾保畜工作中,各级党组织采取从集体经济中补贴或嘎查担保贷款等措施,累计协调贷款407万元,积极为牧民群众引进饲草料,保障了牧民的安全渡灾。目前,赛音温都尔嘎查“西木太”奶食品公司、罕乌拉良种牛育肥基地,萨茹拉嘎查“宝日苏”天然食品、畜产品销售合作社,乌仁图雅嘎查牛、羊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正在筹建运行中。
三是围绕人口转移就业,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服务。采取技能培训、建立进城牧民服务中心等措施,切实加强对牧区人口转移就业工作的服务力度,年内联合锡盟职业学院等,举办牧区富余劳动力技能和指导性培训,使823人受训。与兴安铜锌冶炼厂协商,使800个富余劳动力转移务工,年内以不同类型和形式共转移就业1476人。采取嘎查负责联系贷款等形式,在镇所在地购地盖楼,积极组织草场被征地的牧户向城镇转移就业。目前,已建牧民商住楼180套,转移牧民1000户。还注重对已进城就业牧民的回访工作,开展“进城就业牧民回访”活动,对已进城就业牧民进行逐一回访,了解他们生产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切实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四是围绕解决突出问题,为保障好民生工作服务。从解决牧民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加强民生工作服务力度,2009年以来共为382户居民接通自来水,为178户牧户发送饮用水降氟机。萨如拉宝力格等3个嘎查从集体积蓄中拿出30.33万元,作为修路修桥、拉电通电补助。目前,我镇11个嘎查的717户牧民已通常电,占牧户总数的27%。共有16嘎查从集体积蓄中投入98万元,为牧民缴纳牧区合作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金。全镇18个嘎查的9652名牧民参加牧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14个嘎查的3336名牧民参加牧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已达98%。积极开展扶贫助困工作,全镇18个嘎查全部建立“希望基金”,基金总额达140多万元。近两年,各嘎查从基金中共拿出54.67万元,扶助党员子女大学生及贫困学生191名。采取集体经济帮扶、党员抱扶等多种形式扶助贫困牧户,到去年底50户贫困户已脱贫,民生工作得到了有效保障。
二、存在问题
1、受传统畜牧业观念影响,牧民群众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缓慢,转变经营方式进度有待于加快,对各项基础项目与工矿项目的理解与支持不透彻。
2、随着牧区转移人口、外来创业人员与务工人员逐渐增多,现阶段后期管理与跟踪服务衔接较慢,建立社区的必要性日益迫切,以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
3、嘎查活动阵地虽然达到了标准化要求,但在阵地管理上还不够完善。由于冬季嘎查活动阵地的取暖缺陷问题,使我镇80%的嘎查活动阵地无法开展各项活动。
4、因我镇牧民居住分散、服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等原因导致开展服务工作中经费紧缺现象严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开展“三服务、三保障”活动,切实做好服务实践、能够真正落实服务承诺。二是结合服务承诺、深入开展“四访四问四解”活动,深入四类牧户、征集意见、建议,重点解决制约发展和关乎民生的四类问题。
三是抓好大学生“村官”的“我为嘎查提思路”活动,确保每名大学生“村官”为嘎查提1—2个思路的同时至少编发2期政策信息通讯发放给牧户。四是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抓好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工作,继续坚持每半月深入联系牧户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和服务需求。
第四篇:街道村镇办工作汇报
街道村镇办工作汇报
2011年,在新合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坚持依法行政,勤政廉洁,为街道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一年来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业务工作
1、坚持动态巡查,严格保护耕地,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行为
随着我区经济发展重心的北移,新合地区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土地违法案件也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为了履行好监管职责,我们坚持开展定期巡查和不定期巡查,重点巡查和一般巡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等重点区域、重点路段实施动态巡查,全年共巡查150余次。同时,积极与分局和街道办事处联系,加大打击力度,对发现的违法违规用地,及时查处,强有力的保障了用地秩序。在做好巡查的同时,及时填写土地巡查台账,每月汇总报国土分局。一年来共下发现停工通知书42份,强行拆除6宗,查扣非法作业机械车辆13台,拆除非法建筑物10000余平方米,另外5起经调查、说服,当事人自行拆除了违法建筑,恢复了地貌。使辖区耕地保有量不少于3.6万亩,基本农田不低于0.73万亩。认真履行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
2、严格程序,努力做好村宅基地的报批工作
宅基地管理工作是我所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加强宅基地管理,向辖区各村起草下发了“新合街道办事处关于村申请宅基用地条件及申报程序的通知”。同时严格程序,严把政策关,对不符合申报条件的坚决不予申报。对符合申报条件的农户,及时解决群众困难。今年来,共申报宅基两次125户,土地局已对第一次申报的97户进行了审查。现又对4村36户经过初审,基本达到报送条件。
3、积极做好农村宅基地纠纷的调处工作,及时化解土地信访矛盾
在处理村宅基纠纷上,我们始终以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为原则,在公平、公开、合理的基础上进行调解,力争把纠纷化解在基层,使群众满意。今年共收到宅基地纠纷申请5起,已对4起进行口头调解,1起正在按相关程序进行调查取证;配合分局完成辖区贵王村一宗权属纠纷的处理,现已下发调处解决;全年共收到信访件16件,已全部处理并上报答复。
4、积极开展2010土地卫片专项整治
自全区2010卫片执法工作开展后,我办认真贯彻落实区集中整治违法用地专项领导小组的指示要求,高度重视违法用地的拆除、整改工作,期间共组织强拆6宗,拆除面积10000余平米,围墙900余跑米,恢复耕地30余亩;对3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用地及时联系当事人完善相关手续;对4宗村级活动场所及水利设施补办临时用地手续;完成了20宗违法用地的调查取证,并报土地局进行处理。
5、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由于今年汛期雨量较大,为做好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街办及时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小组,并协同市、区局对街道所辖25个村进行拉网式排查,经专家认定,新合村五组土崖被评定为新增的滑坡隐患点,威胁农户19户、43人,我所及时在隐患点设立警示牌,并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及《防、抢、撤方案》,我办指导新合村也成立防滑机构,建立了动态监测网。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群众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向受威胁的各户发放了工作明白卡和滑坡避险明白卡,发放率100%,把责任落实到人。
6、开展形式多样的土地法律法规宣传
为了使土地法律法规得到广泛宣传,我们以“6.25”全国土地宣传日为载体,在新合街道设立宣传站,向过往群众宣传《中华人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组装宣传车2辆,在辖区巡回宣传,制作跨街横幅10条,加强土地法规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增强群众依法用地,维权意识,并现场解答群众比较关心的征地程序及失地生活安置等方面的问题,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共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宣传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二、强化服务意识,坚持群众路线,认真做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及善后工作 1、2011年,我们对大西客运专线在肖闫、深渡等村施工中与当地群众产生的纠纷,做了双方大量的工作,从而解决了影响工程施工的各种障碍,为工程的正常进展提供了保障,近期已启动铁路红线内的农宅拆迁工作,截至目前,48户拆迁户已签署39户。
2、积极参与西北金属物流园的征地工作,现已完成农用地的清点及赔付工作,指导村组对征地款及时进行分配,并配合分局完善该宗地先期的报地资料。
3、完成二级公路网化在南郑村的地面附着物清点工作。
4、完成国际港务区污水管道所经的兴南、草店水流等村临时用地的清点赔付工作,现该地已移交港务区。
5、对国际港务区新筑新城项目、华城物流项目征地的遗留问题进行解决,为项目单位顺利进地提供有力保障。
6、配合教育办对党家村4.3亩土地的附着物进行了清点和赔付,该地用于党家中心小学的扩建。
三、交通、城建工作
1、交通工作,顺利通过了区交通局公路管理站对我辖区出村路的各季度检查工作,对辖区出村路做到了日常防护,定期保养。共组织600余人次清扫路面6平方公里,清理沙石3000方,清运垃圾600余立方。配合市容办联系区交通局路政大队对灞耿路沿线进行集中整治。
2、城建工作,配合港务区完成了深渡、滋合周、东阳、西堡、三郎、水流、陶家、新合8个村的农宅地调查摸底工作;按照区政府要求,开展了街道辖区农村村民在建房屋安全大排查。
四、其他工作
1、经常下村,增强与村干部、群众的感情交流,及时了解村情动态,排查化解各类矛盾,协调两委会班子的关系,防止上访事件发生,做好稳定工作。
2、完成所包村的“三夏”秸秆禁烧工作、合疗款收缴工作,以及村党支部的换届选举工作,目前,严格按照选举程序选举出所包村的村委会主任。
三、明年工作思路
以上是我办全年所做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1、对违法用地案件的查处,我们只能按相关程序进行调查,但处理结果很缓慢,有可能造成违法用地案件的增加。
2、对村干部进行一次土地业务知识以及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执政意识和能力。
3、在征地拆迁工作中,把思想工作做得更加细致,解决好群众的后顾之忧,尽力做到无上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在新合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会不断创新,拓展视野,全面探索社会主义新形式下的工作思路,服务群众,努力把新合的各项工作推上一新的台阶。
第五篇:政府工作汇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其他同志提出意见。
过去四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8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一个战略、三大战役”,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奋力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转型加速、实力增强、结构优化、后劲提升的良好态势,枣庄已经步入了总体进位、全面跨越的历史新阶段。
——转型发展开创新局面。2009年我市被国务院批准为东部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枣庄的发展进入了国家战略;2011年又成功通过国家转型评估,未来五年将享受新一轮政策扶持,为转型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1年,全市GDP预计突破15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分别是2007年的1.7倍、2-2倍、1.6倍和1.6倍。
——经济结构实现新优化。2011年,三次产业比例预计调整为8:58.7:33.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07年提高6.4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44.4%,比2007年提高16.9个百分点。
——发展后劲得到新提升。实施总投资300亿元的九大基础建设,已完成投资239.8亿元;累计新开工投资过亿元项目523个,其中投资过10亿元大项目76个;2011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94.2亿元、815亿元,其中新增存贷款分别为76.9亿元、88.5亿元,新增存贷比提高到115.2%,为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强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以煤化工为突破口,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市已建、在建煤化工项目投资规模达到532.8亿元,中小机床跻身全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旋窑水泥产能占全省的31.3%。2011年,煤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等八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2.3%;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比2007年提高4.5个百分点。大力实施台儿庄古城重建,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带动服务业发展的新路子。台儿庄古城被确定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荣膺新世纪“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4A级景区达到8个。我市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1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12亿元,是2007年的3.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80.6亿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服务业提供税收占地方税收比重达到44.4%,比2007年提高6.3个百分点。坚持绿色发展,狠抓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累计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178条、产能1790万吨,居全省第1位;关停小火电容量80.6万千瓦,居全省第3位。代表山东省迎接国家淮河流域治污核查取得第一名。2011年,预计
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7年下降38.6%、13.9%,较好地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二)着力推进城市建设,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坚持“老城做新、新城做靓、同城化发展”,打响城市建设攻坚战。全面实施棚户区改造,已完成征收改造7.1万户。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1.55万套。市中新区、峄城新区、薛城新区拉开建设框架。新城城中村搬迁基本完成,道路管网、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建成区面积近10平方公里。开通运营BRT,主线通车里程达到75公里。京沪高铁枣庄站、滕州东站建成启用。“同诚卡’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四年来,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6.8亿元、新城建设投资91亿元、交通建设投资105亿元。累计治理采矿塌陷地2万亩,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5个,森林覆盖率达到29%。我市创建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园林城市。
(三)积极探索农村改革,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行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合作社发展到308家,规模经营土地26.8万亩,利用农地抵押贷款1.4亿元,我市被批准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部完成。优质商品粮、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分别扩大到200万亩和180万亩。累计发放种粮直补和农资、良种、农机补贴11.5亿元。完成137座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资26亿元。新建农村住房11.4万户,改造危房4.6万户,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公路、电话、广播电视和互联网。
(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资产保值增值率保持在110%以上。深化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在全国首创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等信贷模式,在全省首批设立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13家中小企业进入股权托管交易市场,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创建中国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5件。坚持定点招商、专业招商,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161个,与21家国内外500强企业实现合作。累计到账外资7.5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32.4亿美元。2011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达到57%。
(五)倾力办好民生实事,社会事业进一步繁荣。每年办好100件惠民实事,2011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54.3%。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3.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9.6万人。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累计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1 6.5亿元。城乡教师工资实现统一标准发放,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600元、800元,城乡中小学校舍改造累计完成87.2万平方米。完成50所乡镇卫生院、6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1400所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新农合、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乡镇文化站改建全面完成,1914个农家书屋建成使用。成功承办十一届全运会跆拳道、女子足球比赛等国家级体育赛事5 1项,我市被命名为‘全国健身秧歌城市”。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7%o。“平安枣庄”建设全
面推进,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双拥共建深入开展,顺利通过‘啥国双拥模范城”验收。公共服务和社会和谐指数居全省第五位。北川援建任务圆满完成。其他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六)注重创新管理服务,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各级政府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累计办结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2091件。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建立完善抓落实的“三项制度”,电子政务普及应用。全面清理行政许可事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203项。创新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全程监管机制,强化对行政权力公开、公共资源交易的监督,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四年,枣庄实现的每一步发展、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向解放军、武警驻枣官兵和中央、省驻枣单位,向在我市创业的投资者、建设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枣庄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从国际上看,欧债危机日趋恶化,美国经济复苏缓慢,金融危机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经济下行风险依然存在。从国内来看,宏观调控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经济增速整体回落,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所难免。从我市来看,资源型产业占比较大,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城市功能尚不完善,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企业改革改制遗留问题亟待解决,改善民生的任务尤为艰巨;政府自身建设与人民群众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分析,科学应对和解决。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
今后五年,是顺应群众新期盼、建设“幸福新枣庄”的关键期。尽管世情、国情仍将继续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城市转型还将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更要看到发展的机遇和优势。近年来的转型实践,我们找到了符合枣庄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全市人民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我们注重抢抓机遇,办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为加快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积极应对复杂局面,积累了破解难题的宝贵经验,凝聚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特别是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高铁经济的辐射带动,国家转型政策的支持,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实施,都将为城市转型注入新的动力。全市上下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努力夺取城市转型的全面胜利。
做好未来五年的政府工作,需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致力于建设“富庶之乡”,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倾注更大的精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富民强市。更加注重发挥文化旅游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更加注重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工业转型振兴;更加注重夯实“三农”基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未来五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培育2个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工业产业板块、10个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5%以上。力争到2016年,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比2011年翻一番,跃居山东省中上游水平,让幸福的‘基石“更加稳固。
——致力于建设“宜居城市”,着力优化城乡环境。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构筑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城乡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优化组团城市布局,加快同城化发展,增强“大新城”的承载和辐射能力。切实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全面推进生态枣庄建设,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力争到201 6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超过180天,森林覆盖率达到36%;城镇化率达到60%;中心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万;BRT覆盖各组团城区,城市公交延伸至乡镇驻地,基本实现农村社区化,让城乡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适。
——致力于建设“文化名城’,全面促进文化繁荣。突出打造运河文化品牌,努力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提升文化软实力。依托台儿庄古城,培植壮大特色文化产业,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着力塑造具有时代特征和枣庄特色的城市精神,进一步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到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每个区(市)都有图书馆、影剧院,每个镇街都有文化广场,每个村居都有文化设施;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让枣庄成为一座本地人为之自豪、外地人更加向往的城市。
——致力于建设“活力高地’,加快推动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和办法,激发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各种创新要素、生产要素加速聚集、合理流动。未来五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枣庄高新区创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25%以上;民营经济单位数年均增长5%以上;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的比例提高到17%;力争5家企业上市、新增5家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支持创业、创新、创造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让枣庄成为一座更加充满朝气、富有活力、开放包容的城市。
——致力于建设‘‘安康家园’’,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建立全覆盖、全天候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努力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民健康体系,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覆盖面更广、标准更高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未来五年,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持续提升,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新建195所公办幼儿
园,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省定标准;每个社区、村居都有体育健身设施;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增加到42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农合、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标准实现新的提高,让城乡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各位代表,建设“幸福新枣庄”,是全市人民的殷切期盼,是市委描绘的宏伟蓝图,是各级政府的主要任务。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往一处办,始终以幸福内涵提升境界、用幸福标准谋划工作,一步一步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富庶、宜居、文化、活力、安康的“幸福新枣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2012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纵深推进“一个战略、三大战役”,建设“幸福新枣庄’’的重要一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GDP增长12%;地方财政
年政府工作任务 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1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按照“稳中求进”的基调,把握“好、快、特、新、干’’的要求:追求‘好’,就是要更加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与枣庄实际相结合,推动枣庄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阔步前行。力争“快”,就是要始终保持敢于担当、勇于争先的精神状态,加快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实现升级进位。坚持“特”,就是要找准着力点,选准突破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造富有枣庄特色的发展模式。突出“新”就是要不断更新观念,以创新的思维超前谋划,以创新的举措破解难题,以创新的环境增创优势,不断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立足“干”,就是要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大力弘扬想干、敢干、会干的工作作风,积极主动,奋发有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今年的政府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牢牢抓住新型城镇化这个引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和城乡统筹的有效路径,是当前转型发展所需、城乡群众所盼。要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城市,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要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区,促进各组团及镇村科学布局、优势互补,为人口和产业聚集提供支撑。坚持新城建设与老城改造并重,城建大项目与便民小工程并重,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并重,全面提升各组团城区承载能力。推进薛城区、高新区、新城区“三区合一”,加快市中、峄城融合发展;打造滕州副中心城,凸显山亭“欧情山城”、台儿庄“运河古城”特色,形成“一主一副两组团”的城市格局。高水平做好城市设计,严格执行规划审批、公示制度,加强城市色彩、建筑风貌、容积率控制和地下空间利用,维护规划的刚性和权威性。要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发展。继续坚持“老城做新、新城做靓、同城化发展”,着力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新城购物、餐饮、休闲等配套商业设施及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启用高铁站前广场商业区,推进市民中心一期工程,启动双子座城市综合体、中央商务区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抓好老城主次干道改造,逐步打通城区“断头路”,全面整治背街小巷;完善供水、供热、燃气管网,继续实施供水户表改造和天然气置换;建设更多的城区小公园、小广场、小绿地。按照责权利相统一原则,科学划分市、区事权,合理下放城市建设管理权限。坚持属地管理,健全三级网络,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和执法关口前移,提高城市管理效能。要增强城镇集聚功能。培育2个国家级重点镇、9个省级中心镇和9个市级重点镇,形成与组团城区配套衔接的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布局城镇产业园区,鼓励合作社发展农村特色二三产业,增强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城镇延伸,着力解决好就业保障、就学就医、养老托幼等问题,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继续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突出主要道路沿线、关键节点及工矿企业等重点片区,年内征收改造2.8万户。高标准建设安置房,确保被征收户如期回迁。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通新城至山亭的BI玎,规划新城至滕州的BIH,进一步优化城市公交线路。建成启用BRT联通换乘枢纽,推进客运中心、公交换乘枢纽、高铁换乘枢纽建设。完善市中新区、峄城新区、薛城新区基础设施配套。实施枣曹线改线、北留线及104国道滕州段改造,完成枣徐线改线。枣临铁路、枣临高速公路年内建成通车。整合提升“数字枣庄”基础网络及应用平台,为同城化发展提供支撑。要启动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对城市门户道路、旅游道路、城区主干道路沿线及重要节点,进行全方位改造提升。年内重点抓好8条交通干线和24条城区道路沿线的环境综合整治。要加快生态枣庄建设。全面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搞好山体、水系绿化和人工湿地、森林公园建设,继续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快高铁站前广场周边山水景观、城市绿轴及龙潭游园建设,打造绿色新城。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推进重点治污工程建设,认真做好迎接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及淮河流域治污核查工作。抓好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等综合整治,努力增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天数。
二、牢牢抓住文化旅游这个龙头,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服务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就业富民的重要途径。继续坚持以台儿庄古城为突破口,不断放大示范带动效应,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要强力推进台儿庄古城重建。按照既定规划和目标,全面完成2平方公里核心区重建任务。以市场化为导向,抓好业态布局和精品业户招商、特色博物馆引进,丰富古城文化旅游内涵。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和展馆建设,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招商、招企、布展,承办好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创办运河文化学院,引入特色文化学科带头人,加速文化创意人才聚集。积极与知名文化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打造动漫设计、影视制作等创意产业基地,努力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争取承办海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等重大活动,促进对台交流合作。充分调动景区、旅行社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搞好“二日游”市场促销。加强与高铁沿线城市的对接,建立与周边地区、重点景区的旅游协作机制,进一步拓展游客市场。要全面激活生态休闲旅游。推进微山湖湿地公园、盈泰度假村、仙坛山温泉小镇、汉诺庄园、运河湿地、月亮湾湿地等项目建设,提升冠世榴园、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等景区品质。精心打造采摘游、农家乐等生态旅游产品,增加特色体验项目,吸引更多大众消费。举办好汽车场地越野赛、湿地红荷节等赛会、节庆活动,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消费,让会展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加快星级酒店、商务酒店、快捷酒店建设,年内新增床位6000张。继续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提高旅游窗口单位和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抓好高铁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实施“旅游通达工程”,改造至台儿庄古城、冠世榴园、抱犊崮等重点景区的旅游道路。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抓好中兴矿山公园、奚仲文化园、民国影视城、葫芦套影视公园等项目建设。坚持面向市场,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打造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制定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建立灵活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创作更多的文艺精品,进一步扩大枣庄的文化影响力。要做大做优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沿运临港物流,加快鲁南铁水联运、银海医药物流、鲁南农副产品物流等项目建设,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抓好杏花村干杂海货市场、伦达国际商贸城、捷隆惠邦家居装饰城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集散能力强、区域影响大的专业市场群。大力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办分支机构,鼓励发展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研发设计、信息中介等新兴服务业。进一步优化城区商业网点布局,重点打造核心商圈、商务楼宇、城市综合体。借助高铁优势,积极引进和发展总部经济。推进三角花园、枣庄西站站前广场等商业片区改造,培育中高档百货业态,加快服务业提档升级。引导发展集贸超市、连锁超市、社区便利店,完善家政、医疗、养老等服务,构建10分钟社区便民消费圈,更好地满足群众消费需求。
三、牢牢抓住产业转型升级这个关键,全面振兴工业经济
推进城市转型,离不开工业的转型支撑。必须集聚优势力量,强化政策扶持,大力实施工业转型振兴计划,突出抓好重点项目招商、企业集团建设、优势产业培育、产业园区发展,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要依托产业基础,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深度整合各种要素资源,集中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促进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加快联想百万吨烯烃、鲁化聚甲醛、国泰丁醇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煤化工下游产品;推进华电十里泉电厂2×60万千瓦机组、枣矿集团热电联产、八一热电二期等项目建设,稳步提高火电装机容量;抓好鲁南机床、威达重工、华源数控、华信电缆等项目建设,带动一批中小企业搞好关联配套,提升装备制造业集中度;支持大企业集团整合市内水泥企业,鼓励新上墙体材料、装饰材料等新型建材产业项目;扶持神工锂电、海特电子、金封焊宝等项目发展,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制高点。要依托骨干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步伐。以市及区(市)属企业集团为基础,搭建战略合作平台,瞄准国内外500强企业开展定点招商、专业招商。加强与山东能源、兖矿、中联、华润、联想、新奥等大企业集团的合作,借力发展,在培植大产业、大企业上实现新突破。鼓励泉兴集团、盛隆化工、三九药业等骨干优势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等形式,实现快速膨胀、倍增发展。支持枣矿集团等资源型企业,向文化旅游、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延伸,尽快实现转型发展。要依托经济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理顺各类经济园区、产业园区管理体制,完善考核机制,引导新上项目进园区。明确枣庄高新区产业发展定位,重点培植锂电新能源、焊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建设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要依托市南工业区,推动老企业“退城进园”,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全面梳理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遗留问题,统一政策,集中攻坚,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加快老企业脱困步伐。立足盘活现有土地、设备等资源,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改革企业产权制度等,让老企业焕发新的生机。
资源型城市的市情特点和转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要抓好节能减排。要严格执行能耗前置审批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控“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监管。年内关闭所有小水泥立窑生产线及小焦化、小钢铁、小造纸企业。开展新一轮排污企业限期治理,基本建立可防可控的环境安全体系。要围绕推动工业转型振兴,强化各项保障措施。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职业经理人。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加快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建设,完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促进技术研发、产品中试和成果转化。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年内实现零的突破。发挥市担保公司、融资债券的作用,增加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招商实效,引导外资重点投向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支持传统出口企业进行升级改造,扩大煤化工、新能源、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产品出口。坚持集约节约用地,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土地供应,促进项目落地建设。
四、牢牢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个基础,增强“三农"发展活力
提升农民的幸福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落脚点。要围绕解决农民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工程。加快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选择一批条件较好的镇、村作为试点,积极探索农村资产产权化、延长土地承包关系等改革。全面推行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新增市级土地合作社50家,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建立林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探索社会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用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奖补资金,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实施42个水库库区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启动新一轮百个薄弱村帮扶计划,增强贫困村庄的自我发展能力。实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坚持产业生态化、产品高端化,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进一步稳定小麦、玉米等优质商品粮基地规模,扩大樱桃、石榴、马铃薯、长红枣等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0家,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食品加工企业。推进农业标准化,抓好蔬菜、果品标准园建设,新增高效农业10万亩,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15个以上;推广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做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推进农业市场化,建立100个农产品社区直销点,推广订单直销、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推进农业组织化,新增合作经济组织200个以上。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创建10个现代农业示范乡镇。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实现粮食直补和农资、良种补贴全覆盖,转移农村劳动力4万人以上。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继续推进庄里水库建设前期工作,实施南水北调续建配套、涝洼地一期治理和岩马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城河、蟠龙河、城郭河治理。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完善末级灌渠和田间配套。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养护,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解决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增16个沼气示范村、1万个户用沼气池、1万台太阳能热水器,新建改造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50个、标准化农家店200家。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镇村环卫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废水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做到“可利用垃圾不出村、生活污水恰当处理、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引导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实施农业保护性耕作,推行秸秆综合利用。抓好村容村貌整治,促进农村环境明显改观。实施乡村文明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市场经营、创业技能培训,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倡导讲道德、讲文明、讲礼仪、讲健康生活方式、讲人与自然和谐,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深入开展“三下乡”和文明示范户、示范村评选活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让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崇尚科学、文明生活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五、牢牢抓住改善民生这个根本,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民生无小事,民意大于天。各级政府必须顺应群众意愿,守住民生支出底线,倾力为民办实事、谋福祉,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更加注重固民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开展全民创业促就业,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弓I导400名大学生创业,为1000名大学生提供见习机会,办好30所“学士后流动站”。实施小额担保贷款助推创业活动,帮助1000人创业。实施“三个一千”就业援助计划,购买1 000个公共服务岗位,开发1000个社区公益岗位,结对帮扶1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双零家庭’’动态消零。要更加注重解民忧,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城镇和农村居民低保标准分别由每人每月260元提高到,320元、每人每年1500元提高到2000元;农村五保对象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标准分别由每人每年1800元、2600元提高到2000元、2800元;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均由200元提高到240元,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分步实施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进一步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建设保障性住房5867套,新增廉租住房补贴170户。启动市社会福利中心建设,新建6处残疾人托养中心、10处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免费实施10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为2万名留守老人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推进城市社会化养老机构和农村敬老院建设,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应养尽养。要更加注重促民享,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新建公办幼儿园50所,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提高到76%。完成14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改造、80所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为248所学校配备音体美卫器材。资助各类贫困学生4.5万人次。完成新城高中教学楼主体工程。启动市立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建设,启用新城中医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每人不低于25元,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每人不低于500元。完成‘居民健康卡’发放,建立全市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活动,在200个行政村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抓好广场文化演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更加注重保民安,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平安枣庄”建设,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主动化解矛盾纠纷。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保持对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实施“六五”普法,推进依法治市。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预警和处置能力。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下决心关闭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石膏矿,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让群众吃上放心食品、用上安全药品。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扎实推进双拥共建。推动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知识产权、档案史志、妇女儿童、红十字、残疾人、老龄、人防、地震、气象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六、牢牢抓住政府自身建设这个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快枣庄转型发展,满足群众幸福追求,各级政府责任重大。必须以更大决心、下更大气力抓好政府自身建设,特别是作风建设。注重从严抓作风、从细节抓作风、开门抓作风,以作风转变推动工作落实、带动效能提升、促进廉政建设。要坚持务实勤政。始终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自觉把执政为民的要求体现在政府决策上、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拓宽察民情、纳民意、集民智的渠道,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围绕重大发展问题,定期举办经济社会发展论坛、学习讲座。整合公共服务部门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统一调度、方便快捷的便民服务平台。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完善领导公开接访制度,真正做到民有所求、政有所应。大力提倡开短会、发短文,把更多精力放在抓工作落实、促问题解决上。要坚持高效施政。积极开展“管理服务创新年’’活动,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组织百家企业、千名群众评议市直部门100个重点科室。完善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加快建立联审、代办机制,打造高效能、低成本的政务环境。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依法办事的表率。进一步梳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和自由裁量权。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等制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要坚持廉洁从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实行“一岗双责”。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立规范高效的电子监察系统、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切实加强对特殊岗位、重要环节的监督制约。积极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加强对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因公出国的管理。坚持勤俭办事,加大“公务卡”推广力度,从严控制一般性行政支出。加强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资金支出情况的监督,严防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强化行政监察、财政监管、审计监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枣庄的发展,走过了50年的辉煌历程;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奋力拼搏进取。让我们在中共枣庄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团结实干,为建设富庶、宜居、文化、活力、安康的“幸福新枣庄”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