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简介
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简介
一、总体情况
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由两个区域组成,一个是高新区正在开发建设区域(简称北区),于1995年经省政府批准,规划面积9.2平方公里,管辖面积24.86平方公里;另一个是南阳市白河南区域((简称南区),于2009年经省政府确认,规划面积15.63平方公里,管辖面积23.2平方公里。
规划建设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明晰产业发展方向,努力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产业布局合理、空间统筹利用,把其培育成为规模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明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有力的先进产业集聚区、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和现代化城市功能区。发展目标:到2015年, 引进工业项目100个,其中五百强企业7-10家,总投资额200亿元以上,其中,高新技术项目60个,总投资额80亿元以上,合同利用外资8000万美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以上,培育上市公司3-6家。地区生产总值200-300亿元、工业总产值500-800亿元、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于60%;高新区中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总额达到高新区企业销售收入总额的60%以上;现代服务业总收入占全区营业总收入的比例高于30%。产业布局:以光电、机电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导,积极引 1
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实施一批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引领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增强集聚区的产业支撑和带动能力。
二、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成立以来,按照“工业立区、项目兴区、高新技术产业强区”的发展思路,完善产业规划,紧紧依托区内龙头企业,引进与培养并重,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光电、新材料等支柱产业。今年围绕主导产业纳入省重点工程项目6个,市重点项目22个,近期还将有15个超亿元工业项目集中开工建设,逐步壮大支柱产业,形成特色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光学、机电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三大产业集群。2011年已完成投资23.1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24亿元,已建成项目5个,在建项目9个,拟开工项目14个,前4个月完成投资9.4亿元。
三、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情况
截止2011年已累计完成投资23.8亿元。今年计划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4 亿元,1-5月份,已完成南区经十路、纬七路、纬八路和北区中南厂路、光电孵化园标准厂房、垃圾中转站建设及河道治理、游园建设等投资3.9 亿元。
四、招商引资情况
以省市大招商活动为契机,不断调整招商思路,完善招商办法,创优招商环境。按照产业规划,围绕主导产业,采取小分队出击,驻点招商、网上招商、委托招商等多种形式的招商方法,形成全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的强大合力。
开展大招商活动以来,招商成效显著,2011年累计引进、立项、备案各类工商业项目59个,在建项目16个,新开工项目4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3亿元。今年1-5月份,立项、备案项目22个,在各类招商活动中签约项目2个,总投资24.4亿元,其中,合同引资24.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32亿元。9个项目建成投产,6个项目落地建设。近期还将有14个后续项目集中开工建设(富士康与华祥集团合作建设项目、赛亚电子公司电子元器件项目、凯鑫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单反相机镜头项目、拓普金电子有限公司电子产品生产加工项目、江苏奥新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项目、汇融物流园区项目、东森医药药品配送中心及中药饮品项目、龙腾集团综合物流园项目、河南天力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搬迁扩建项目、防爆电气研究所扩建项目、南阳防爆集团大型防爆电机专业生产中心项目、中商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项目、防研所国家特种车辆质量检验中心项目、华中电子生产项目)。
五、投融资平台建设情况
按照“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强力推进”的上市工作机制,高新区管委会制定了《高新区企业上市工作实施方案》,在税收、土地、资金、资产重组等方面为上市后备企业提供优惠政策,确保企业上市提速。目前,陆德公司、三色鸽乳业等公司已经开始做前期工作,路德公司与北京一家证券公司合作意向已基本达成。以高新区投资公司为主体,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建设,增强资本实力和担保能力,建立政
银合作长效机制。有计划地引进信达、鑫瑞、百盛、大印等社会融资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服务。目前,已帮助二机石油、金冠电气、热电公司等企业融资近6亿元。与邮政银行合作,开展“百亿送贷行动”,为200余家工商户贷款2800万元。发挥国家级创业中心的优势,加大向上申报专项资金力度,为3家企业争得科技部创新基金225万元。
六、管理体制机制情况
产业集聚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南阳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对区内党的建设、经济工作和各项社会事业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为加快南区建设,区工、管委主要领导挂帅,成立了高规格的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和集聚区管理办公室。在机制建设上,建立完善了项目推进机制,对集聚区内省、市和本区确定的重点工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逐一明确分包领导和服务部门,全程跟踪服务,按照年度建设计划扎实推进。同时,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工区)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要求,区工、管委出台了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工作方案。
七、集约节约发展情况
科学编制了发展规划。2009年,在南阳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科学编制了产业集聚区的总体规划、空间规划、产业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其中总体规划和空间规划获得全市展评三等奖,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了省级审核。并在此基础上细化了产业、科技发展、社会发展等规划。目前的开发建设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提升产业
支撑能力。围绕培育壮大先进装备制造、光电、新材料等支柱产业,积极实施一批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要求项目投资强度每亩不低于280万元,同时,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引领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吸纳就业人员3000多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项目入驻门槛,对能耗高、污染大、技术低的项目严格控制。切实按照环境保护“三同时”原则,严把新建项目环保准入关,加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清洁生产。按循环经济的要求,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新建项目节能标准,促进可持续发展。
八、产业和城市互动发展情况
按照建设现代化城市功能区的要求,围绕规划建设的科技研发区、工业园区等区域,切实抓好物流、金融服务、学校、医院、职工工寓、高档餐饮等三产服务业。北区重点实施了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目前初见成效,已与南阳中心城区融为一体;南区的三个居民安置小区建设及美的物流园等重大服务项目已启动,防爆消防车生产项目、龙腾集团汽车配件生产项目、美的工业物流园项目、华阳装备制造项目、河南天力电气设备制造项目等重大工业项目已经入驻,产城互动发展正在加速推进。
第二篇: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国家科技中心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高新区跨越发展
——科技部专题研究班报送材料
河南省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南阳高新区于1996年正式运行。作为南阳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基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综合改革的试验区,从诞生之日起,积极借鉴国内其他高新区管理经验,根据高新区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其自主创新能力在创业发展的态势中不断蕴集。
建区之初,按照“立足区情,用地节约,滚动发展,形成特色”的发展思路,围绕南阳产业优势,奠定产业发展基础。2001年后,高新区管委会明确提出科技强区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南阳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十五”期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十一五”以来,在总结“十五”历程和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基础上,确立了“区域经济特色化、产业经济园区化、园区经济集聚化”的发展方向,注重打造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南阳高新区以争创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先后创建了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国家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区域”等创业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了以光电、先进装备制造等为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努力使高新区成为南阳发展“生态型、创新型”经济的强大引擎,构建南阳一流的自主创新平台,建设豫西南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和全国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了19个联席单位创新带动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统一思想,强化职责,完善工作流程,保证了此项工作顺利推进。
(三)搭建创新平台,提升服务水平。一是构建新区框架。在规划控制区内,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的方针,以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标准一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区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形成“五横五纵”的交通干道网,相继开发建成的1号、2号和3号三大工业园区,实现了“七通一平”,基础配套设施日臻完善,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研发和生产经营创造了良好环境,目前,以光电、装备制造等为主导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二是构建孵化体系。按照“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标准一流、环境优美”的目标,高标准建设了光电园孵化园、黄岗光电园等4个专业孵化园区,建设多层标准厂房40多万平方米。目前,全区孵化厂房利用率达95%以上,以凯鑫光电、同城光电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型中小光电企业不断向高新区集聚,企业孵化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特别是光电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明显。依托高新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集聚了科技行政管理、项目咨询、知识产权、投融资、现代工业设计、技术资质认证、无形资产评估等国内外优质知识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降低了初创期企业的创新成本和创业风险,提高了高新区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三是构建融资平台。管委会设立了高新区科技创新基金,每年安排500余万元,对科技含量高、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科技项目进行扶持。设立了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基金,用于扶持承担火炬计划、攻关计划、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的企业,提供配套资金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从而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此外,通过建立优化企业经营环境整治办公室等,开展“治乱减负”专项行动,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为代表的一批研发机构落户高新区。围绕骨干企业内的企业技术(工程)中心为核心,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安徽科技大学、长春光机学院、沈阳化工感光研究院、北京大学化工学院、河南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公共技术平台和技术服务体系。如,南阳防爆集团新普电机有限公司、河南天力电气设备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开展“大功率宽频正弦三相交流电源”、“S11——MT自动调容变压器”技术难题攻关,提高了企业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方齐消防安全设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防爆车辆有限公司。
(五)加大引智力度,支撑产业发展。研究制定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和措施,大力实施“博士回归工程”、“创业人才回归工程”,加大企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建立了较完善的引资引智体系。2010年,为华阳、华祥等12家中小企业融资3.1793亿元,为光电孵化园在孵企业融资300万元,企业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共申请专利123项、获得市以上科技成果12项、省以上研发中心达到23家。高新区被省政府评为“知识产权优势区域”,成为南阳市科技成果转化及专利产业化的主要基地。
目前,二胶、利达、中光学机电装备公司等企业均建立了企业技术(工程)中心,二胶、利达还设立了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培养和储备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专家队伍,中光学设立了中国青年光学人才培养基地,为引进培育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平台。高新区企业参与标准制定能力增强,一批骨干企业如防爆、二机、金冠、二胶、利达光电等开始牵头制订或参与制订了国家和行业标准,成为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和承担组建全国、省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的企业、研究开发和检验检测单位。南阳二机作
金融政策。一是重点开展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探索实践,主要通过产业导向、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吸引国内外企业、个人来南阳高新区投资兴业,通过政府科技项目贴息贷款等手段,积极吸引和鼓励金融部门增加对南阳高新区企业和项目的支持。二是积极探索建立财政拨款、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科技担保、企业自筹和吸纳海内外民间资本的多元化科技风险投资机制,遵循“扶优、扶强、扶高、扶新”的原则,重点扶持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项目。三是鼓励和支持南阳高新区企业和项目申报河南省和国家各类科技计划,争取省和国家科技资金的扶持,并积极向各类社会基金和政府基金推荐高新区内高新技术项目,多渠道争取各类资金的支持。四是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申请发行公司债券和上市,鼓励企业建立更为广泛和持久的投融资体系。五是改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同级财政在科技经费中安排专门经费,对获得省财政新增科技贷款余额风险补贴的项目给予匹配支持。
3.人才、技术、中介、平台等方面。一是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高新区人事部门优先调入,并在子女入托入学、医疗、保险和住房等方面享有规定的优惠和待遇,同时,高新区管委会设立科技创新基金,用于奖励区内科技创新有重大贡献的集体和个人,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科技领军人才。二是依托骨干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参与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允许项目承担单位特别是企业与研究机构,在目标不变、资金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调整优化结构,在科技项目经费中列支聘用参与研究的高校毕业生人员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三是
骨干龙头企业就在高新区。经过多年的培育,光电、装备制造已成为我们的特色支柱产业。下一步,我们要以此为基础,壮大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加快产业升级,将特色产业打造成创新型优势产业。
1.光电产业。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国家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平台,推动以中光学集团为龙头的光电主导产业实现链式、集群式发展。加大光电园区内外优势资源整合,重点围绕色轮组件、合色组件、光学引擎、投影镜头等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和集成,加强与国际和国内沿海地区知名光电企业的合作,实现技术工艺上的突破升级和规模化批量生产,形成品牌效应,促进光电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到2015年,完成规划面积为110公顷的光电新园区建设,入园各类相关企业数达到100家,光电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就业人口3—5万人。
2.装备制造产业。以石油装备、防爆电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等为主体,以二机集团、防爆集团等龙头企业为骨干,依托东风集团,全面推进产业聚集、整合和升级,力争到2015年,产业集聚区装备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左右,从业人员3万人左右。发展重点:一是特色专用车辆和改装汽车。以东风、红宇、华阳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重点项目为支撑,积极发展特色专用汽车和各类改装汽车。推动研发220-300吨级超重型非公路运输设备和防爆消防汽车的研发生产。做大做优汽车零部件产业群,加快向系统开发、系统配套、模块化供货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二是石油装备产业。以二机集团为龙头,做长做强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产业链。继续推动石油钻机、石油套管等产品生产,引入相关配套石油钻采装备配套设备和零部件企业,积极向测井仪、管道等石油勘探设备和储运设备延伸,大力推动石油装备产业高端技术、特色园区建设方案。二是建设功能园区,强化支撑服务能力。加强科技研发区建设。以科技园、创业大厦、省级博士后研发基地等为平台,积极引进、建设各类实验室、技术中心,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军工单位及企业的优秀科技人才、海外归国人才等,在高新区创办科技研发基地。大力发展综合孵化器、专业孵华器。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孵化器,加快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把科技企业孵化器推进行动与重大创业计划、重大技术创新计划、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火炬计划等配套推进,促进科技创业的更快发展。加强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培训服务和信息服务、投融资服务平台的建设,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合作等,逐步形成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作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培育创业技术市场,解决科技成果转让的市场瓶颈。加强金融商务区建设。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相配套的技术专利代理、鉴定、创业风险投资、信息与咨询、会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形成较为集中、功能齐全的金融区域,发挥产业研究、要素引进、技术支撑和企业服务作用。三是创新机制体制,激发发展活力。创新管理体制。坚持“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模式,借鉴外地经验,以产业发展为中心,精简行政审批,扩大服务层面,建立精干、高效、专业的管理服务团队,形成有活力、有动力、有实效的新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模式。由政府保姆式服务向启发式服务转变,调整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重点,调动企业自主创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创新投融资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改变单一的财政投资模式,引进BT、BOT模式,减轻财政压力;挖掘土地资源,利用储备土地,通过银行贷款方式融集资金;制定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更多外来投资。
第三篇:南阳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南阳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位于南阳市中心城区南部,规划面积23.81平方公里,东邻飞机场3公里,南至火车站,西靠白河,地势平坦、交通发达、水源充沛,是2008年省政府确定的第一批产业集聚区,同时也是国家级南阳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核心区和省级南阳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近年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打造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一目标,抓招商、抓规划、抓融资、抓服务,产业集聚区工业产值连年增速保持在50%以上。
一是抓招商。积极推介优势、包装项目,做好招商引资,共引进各类建设项目70多个,总投资140多亿元,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33个;目前已建成投产项目29个,初步形成了以天冠集团为主的生物质能源,以二胶厂、迅天宇多晶硅、天羽有色金属压延为主的光电光伏,以防爆集团、中祥电子、鑫特电气等企业为主的新能源装备三大产业集群。此外,以娃哈哈企业为主的食品饮料,以木兰花、海泳等企业为主的纺织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去年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48.3亿元,同比增长64%;今年前5个月,实现营业收入24.2亿元,同比增长56%;目前在建项目27个,已签约或洽谈项目33个,全部建成后,集聚区销售收入可达到380亿元,实现税利50亿元。
二是抓规划。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空间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规划环评已编制完成,正在编制完善下位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先后投资近2.7亿元修建伏牛路、何屯路、纬三路、经一路,修建供排水管道22.6公里,架设电力线路32公里,铺设通讯电缆
8.2千米,建设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1座、10千伏开关站1座,配套工程建设逐步完善,基本满足了项目建设需要,改善了投资建设的硬环境。
三是抓融资。产业集聚区的投融资平台——南阳鑫众投资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资产总额1亿元,与信用联社达成了6亿元的授信协议。同时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投资公司及汇鑫、海昌2家小额贷款公司,引进了6家金融担保机构,前5个月已为企业融资2亿元以上。
四是抓服务。对产业集聚区建设实行周例会制度、项目进度台帐制度、联审联批制度。优化围墙外周边环境,地材供应由所在乡镇统一组织招标,实现运输户与企业零接触,有效解决了强拉强运问题。
下一步,南阳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将进一步做好招商、融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下半年开工建设工业项目11个,全年新开工项目达到25个;搞好4条道路及标准化厂房、自来水加压站、排污管理建设,争取全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亿元以上;支持二胶厂、天冠集团、迅天宇多晶硅创建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或实验室,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到2012年,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税利80亿元。
第四篇: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区与中关村达成四项合作共识
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区与中关村达成四项合作共识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省支持南阳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快创新驱动与转型引领发展步伐,南阳高新区抢抓北京与南水北调受灾区合作的机遇,积极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对接,主动寻求合作。
近期,借助南阳市政府与北京市有关部门搭建的合作交流平台,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郭斌带领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与中关村、北汽福田开展了深度对接活动。期间,中关村管委会张茂盛委员代表中关村管委会热情接待了郭斌一行,双方互通情况,并就合作达成四项共识。
一是加强两地人才交流。中关村愿为南阳高新区有关人员到中关村挂职提供便利。二是建立互访交流机制。双方适时开展互访活动,增进交流,寻求合作项目。三是定期指导帮助。中关村委派高端管理人才、企业家等到南阳,指导帮助解决南阳高新区建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做好制度设计,协助破解发展难题。四是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同意及早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明确有关合作原则、内容、方式。据悉,合作框架协议具体内容及合作形式双方正在积极商定中,并有望于近期签订。
中关村与长春高新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本报讯(记者 徐飞鹏)日前,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与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儒林,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出席签约仪式。
吉林省副省长王祖继致辞说,中关村管委会与长春高新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是两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在自主创新领域战略合作取得的重大成果,必将为两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标志着京吉两地合作和友谊迈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吉林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推进中关村科技园区和长春高新区战略合作项目的全面落实。希望在双方的努力下,战略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为两地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做出新贡献。
北京市委常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党组书记赵凤桐致辞说,中关村管委会与长春高新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是进一步深化京吉两地经济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举措之一。(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近年来,长春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最为重要的创新中枢。中关村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向长春高新区学习,进一步推动双方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希望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建立健全交流合作机制,把合作协议真正落到实处。
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主持仪式。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长春市委副书记、市长姜治莹,省政府秘书长李福春,北京市政府秘书长孙康林出席仪式
3月9日,《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与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长春高新区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高新区之一,也是吉林省实施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产业基地。通过合作,双方将围绕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业领域,通过建立项目对接组等方式,构建特色突出、产业集聚的产业集群;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组织两地科研机构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对有意向、适合在长春发展的企业,双方共同做好协调组织推动工作,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西青区与中关村协会联席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作
者:
黄瑾
于秀
璇
2月28日上午,我区与中关村协会联席会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仪式。区委书记周家彪,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学旺,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兰强,副区长刘启阁出席仪式并会见了中关村协会联席会执行主席杨建平一行。
周家彪在会见中首先代表区委、区政府,对中关村协会联席会来我区考察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西青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周家彪说,西青区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去年GDP突破了500亿元大关,财政收入达到1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120元。西青产业布局合理、特色突出,按照天津市功能定位,将建成电子汽车产业基地、科教研发基地、历史文化与生态宜居城区。西青区不仅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优越的投资环境,而且还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都为投资者在西青投资兴业提供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与发展平台。周家彪说,中关村协会联席会选择在西青发展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双赢的选择,西青区与中关村协会联席会战略合作协议的成功签订,为双方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发展平台,也为推动双方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合作,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西青区将努力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承接北京高科技产业的对外转移,分享北京高端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杨建平一行表示,西青区良好的发展态势、优越的投资环境,为中关村的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遇,今后将积极组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多家知名品牌企业和各方面的资源,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机制,促进共同发展,努力为西青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与中关村共建滨海“转移发展基地”
人民网·天津视窗10月21日电:昨日(20日),天津开发区与北京中关村协会联席会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中关村高科技企业滨海转移发展基地揭牌和中关村高科技企业落户天津开发区签约仪式在开发区举行。滨海新区区委常委、天津开发区(南港工业区)管委会党组书记、管委会主任何树山出席仪式并讲话。
何树山表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关村协会和开发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具有重要意义。该战略合作是高水平的、具有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良好服务平台。滨海新区是国家的发展战略,积累了20多年为企业服务的经验,区内的社区、医院等社会管理已形成完整体系,为企业及人才都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我们已构建了很多良好的平台,包括国家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超级计算中心、集成电路的设计平台等。我们相信通过与中关村之间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的合作,将结出丰硕成果,为我们国家科技事业以及在新的时期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当日,海纳医信(北京)软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广信创新微电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在仪式上与开发区签署合作协议。
据了解,天津开发区与北京中关村协会联席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双方将对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给予绿色政策通道等各项扶持。(记者 张维维 实习生 齐英丽)
中关村协会联席会各成员单位涵盖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上万家创新科技企业。为促进滨海新区、开发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为中关村企业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将北京中关村协会联席会引入开发区作为重点招商战略合作伙伴,建立中关村高科技企业滨海转移发展基地,将有力推动开发区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发展。
天津开发区与北京中关村协会联席会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将发挥京津地区智力资源密集、科技互补性强、制造业基础深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的优势。天津开发区将努力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承接北京高科技产业的对外转移,分享北京高端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
中关村科技园区与平谷区合作共建马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日期: 2007-12-13 16:16:36
来源:平谷信息网
杨磊
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北京市级开发区的合作正式启动。昨天,中关村科技园
区和平谷区举行了共建马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暨北京电控(马坊)科技产业园
签约仪式,双方将在此次共建中实现优势互补,并促进市级开发区产业结构升
级和优化。
中关村科技园区与北京市级开发区开展合作共建工作是贯彻党的十七大
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是体现平等合作、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协
调发展,建设首都创新型城市的有益探索。合作共建工作的原则是“合作共建、试点示范、突出特色、服务企业”,主要目标是促进一批中关村企业做强做大,协助若干市级开发区实现向技术含量高、节能高效、生态环保的集群化发展方
向转变。力争到2010年,中关村与5个市级开发区建立比较成熟的合作共建
机制;在市级开发区联合建立5个针对重点产业的科技支撑平台,20个中关
村企业产业化基地;中关村企业清洁技术及其相关产业技术、产品和服务在市
级开发区生态园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
平谷区地处京东,是京津的重要枢纽,区位独特、发展空间广阔。北京马
坊工业园区位于平谷区西南侧,地处京津唐三角区域的中心,现已成为海陆空
铁一体、国际国内联系便捷的交通枢纽,是北京东部发展带和京津走廊的重要
节点,于2006年经市政府批准为市级工业开发区。此次,中关村科技园区于
平谷区合作共建马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将充分发挥中关村科技园区在首都创
新型城市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与平谷区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市级开发区产业结
构升级和优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将重点支持中关村园区对共建基地的技术
输出、管理和服务模式输出;支持中关村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共建基地内建
设企业自己的产业化基地;在共建基地内注册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
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联盟、开放实验室、创业投资、信用担保等产业投融资等
方面的政策支持;支持共建基地开发建设中使用中关村园区节能环保技术和产
品,建设生态型园区等。同时,利用中关村园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优势,积
极引导项目入驻共建基地,帮助企业寻找合适的科研成果转换、孵化空间,满
足其产业化和快速发展的需求。
北京电控(马坊)科技产业园是首个入住共建基地的示范项目,由园区企
业北京电控合力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
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cn 2012年01月09日 07:33 常州日报
中国常州网讯 7日下午,市政府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在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今后双方将在信息共享、技术研发、人员交流、企业孵化等方面,开展高起点、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
签约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北京市委常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党组书记赵凤桐,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云峰,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郭洪,常州市代市长姚晓东等出席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前,合作双方进行了会谈。李云峰表示,包括常州在内的苏南地区目前正在全力推进自主创新,常州在创新载体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工作很有特色。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与常州市政府的合作具备良好条件,江苏省委省政府将全力支持,祝愿双方的合作结出丰硕成果。赵凤桐表示,中关村与常州的合作,从溧阳正在建设的华东新兴产业园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开始,从具体的项目开始做起,这样的合作会很有效果,希望双方不断进行深化,从而取得双赢。
姚晓东在签约仪式上致辞。他说,近年来,常州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启动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常州之路”。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和常州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拉开了双方在产学研、投融资、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优势合作、战略合作的序幕,必将加快推动常州的创新发展,拓展中关村的发展空间和腹地。常州市委市政府将本着精诚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为中关村在常州的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创造最良好的条件。同时,他也希望中关村管委会把最优的人才、最强的团队引荐到常州,尽快把中关村与常州市的合作打造成中关村向外发展的典范。
郭洪表示,这次中关村与常州的合作,将重点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以及利用双方优势资源广泛开展交流合作三方面进行,通过支持和引导中关村的企业与常州企业开展产业合作,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运用和开拓市场。据了解,本次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与常州市政府开展合作,首先在溧阳加快推进华东新兴产业园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同时中关村利用研发资源丰富的优势,围绕常州重点产业领域,积极引导常州企业与中关村科研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另外,双方在投融资、中介服务等方面也将加强交流合作。
副市长王成斌和市政府秘书长徐新民参加签约仪式。(唐新卫 韩晖)
中关村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国内第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过20多年发展,中关村已聚集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2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院所为代表的200多家科研院所;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航空航天为代表,以研发和服务为主要形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立完善了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运营体系。
本文来源于:中国常州网http://.cn , 原文地址: http://news.cz001.com.cn/2012-01/09/content_1616169.htm
第五篇:产业集聚区简介
平舆县产业集聚区设简介
平舆县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政府确定的180个产业集聚区之一,规划面积8.17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5.9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8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8个,用工人数达2.9万多人,2011年集聚区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9亿元,同比增长41%;实现税收1.6亿元,同比增长34%。2008年9月全省标准厂房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县产业集聚区被评为国家小企业创业基地、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省民营科技园区;2009年,全省项目建设工作会议把我县产业集聚区列为全市唯一县级观摩点;2010年被评为省优秀产业集聚区,获奖金600万元;2011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全省产业集聚区综合排序第49名,居全市第一,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先进产业集聚区,获奖金500万元,我县作为全省唯一县区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我县产业集聚区现已基本形成了皮革皮具加工和医药生化两大支柱产业集群,已集聚以保兰德箱包工业园、瑞昇多功能真皮家俱工业园、惠成皮革等为龙头的皮革皮具加工企业124家,2011年皮革皮具产业的税收达1.5亿元,占集聚区企业全部税收的71%,已经由过去单一皮革加工向皮鞋、皮手套、箱包、沙发等多种皮革皮具制品的产业发展。同时,集聚了酷蕾环保、圣光鼎瑞医疗器材为龙头的医药企业36家,形成了主导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
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全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表彰会和这次项目观摩会精神,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区水平,今年新扩产业集聚区1平方公里,力争经过3至5年努力,产业集聚区内企业达到35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初步建成中原皮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