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颁奖词:闪光的语言形态“勋章”
已发表于广西大学《阅读与写作》2008年第6期
颁奖词:闪光的语言形态“勋章”
江苏张宏梁
颁奖词(或颁奖辞。下同),笔者称之为“闪光的语言形态‘勋章’”,它虽然没有勋章的物质形态,却闪闪发光,与勋章一样珍贵。
一般人最早知道颁奖词这种形式,往往与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或美国奥斯卡奖的颁奖仪式联系在一起。诺贝尔奖在颁发的时候,会由一些有身份的人宣读颁奖词,这些颁奖词是事先经过瑞典学院的人进行公开讨论后才写成的。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诺贝尔奖讲演全集》收集了从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发时起到2000年前后100年间诺贝尔奖颁奖词、获奖者的讲演词以及获奖者的生平、获奖原因等。比如:在每年仅有一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人中,丘吉尔占有特殊的地位,瑞典文学院于1953年作出一项很不寻常的决定:把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丘吉尔。尽管丘吉尔著作等身,早年确实发表过长篇小说,但是,瑞典文学院授奖给他绝不是基于纯文学的理由,而是为了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不朽功勋。授奖时间的选择也很耐人寻味,因为那一年丘吉尔恰好完成一部卷帙浩繁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瑞典文学院院士S.齐凡尔茨在颁奖词中说:“一项文学奖本来意在把荣誉给予作者,然而这一次却相反,是作者给了这项文学奖以荣誉。”这样的评价既是崇高的,又是中肯的,撰稿者的思维形式属于双向思维形式,或逆向思维形式。再说美国奥斯卡奖的颁奖。每届奥斯卡都会组织一个写作班子,专写开场白和颁奖词。颁奖人若对幕后写作班子撰写的颁奖词不满意,可以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但采纳与否仍由主办方说了算。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国内的重大评选活动显然有所增加,除新闻界早已有之的“十大新闻评选活动”以外,引人注目的还有十大杰出人物、十大杰出青年、十大杰出妇女、十大法制人物、教育界十大新闻人物等评选活动。按照习惯,最后评选出来的对象往往是十个(至于我们中国人在许多场合喜欢选用整数“十”,鲁迅先生早在杂文中就提到过)。2005年还进行了华人博士年度人物颁奖,这些博士年度人物又分为:十大风云人物、十大经济人物、十大科技人物、十大教育人物、十大财智人物、十大公益人物。其中有宋健、杨振宁、方舟子以及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2004年底,香港中文大学颁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等。不少颁奖活动都配以颁奖词,自从“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开始以来,颁奖词这种演讲词的形式更是异军突起,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和欣赏。
“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是该活动的第一届。其评选标准是:无论他们的身份、背景、经历如何,也无论他们是曾经见诸媒体还是不为人知,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公众,感动了中国。他们或者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诠释着一个人对这个国家、对这个社会,应该担当起怎样的责任,以坚强的民族精神挺起国人的民族脊梁;他们或者用自己的故事,解读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着怎样的情感,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2002年,因为有了他们的故事,公众的心灵被一次次打动;因为有了他们,公众的世界被一次次照亮。记录下这一年被感动的瞬间,记录下这一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也就记录下了曾经有的这样一个年头。整个节目的样式为:事迹介绍性短片+专家评语
+颁奖词+颁奖+简短访谈。
过去,无论是写作界还是演讲界,对颁奖词的重视尚未达到应有的程度,而今这种演讲词的形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关于颁奖词的写作和演讲,也应该补进写作学或演讲学的教材。
欣赏各种活动的颁奖词是一种高雅的享受,笔者在这样的基础上对颁奖词的写作做一些粗略的概括:
一、精心提炼 突显个性颁奖词总是针对各个具体对象而写的,因此,撰稿人先要认真熟悉被写对象的个性特点,从大量的材料中精心提炼最能突显被写对象不同于其他人的本质特征。我们且看“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颁奖活动中的一段颁奖词:“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你这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聪明的读者即使不看有关材料,也会猜出此段颁奖词是献给《千手观音》的领舞、美丽懂事的哑女邰丽华的。再如“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颁奖活动中这样一段颁奖词:“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薪。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呵,世上最亲邮递员。”经常关心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人都会迅速猜到,这是献给时代先锋之
一、优秀邮递员王顺友的。每种颁奖词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具有各自的鲜明特色,具有不可替代性。切入的角度或者是其杰出的贡献,或者是感天动地的精神力量之所在。
二、高屋建瓴 孕大含深级别越高的奖项,越要讲究颁奖词的气势和被颁奖人事迹或成果影响的重大。以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的写作为例,撰稿人特别注意从宏观上看待这个作家代表性作品的世界性意义,比如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组委会在给智利诗人聂鲁达的颁奖词中就强调了他的“诗歌里面有基本的原创的力量,使大陆的命运和人类的梦想得以实现。”1974年,诺贝尔文学奖组委会在给获奖作家、瑞典著名诗人哈瑞·埃德蒙·马丁松的颁奖词里面说他“捕捉了露珠的美丽,和宇宙的宏大”。颁奖词很简短,称誉他既从微观入手,又从宏观着眼。他的诗作中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问题:在看到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不能回避高科技给世界带来了某些方面的灾难。在1978年给美国犹太作家艾·巴·辛格的颁奖词上,赞美了他的作品表达了波兰犹太人的文化,把整个人类的状态写得栩栩如生。1991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南非女作家纳丁·戈迪默,诺贝尔文学奖组委会在颁奖词中赞美她的作品表现了宏伟的、史诗般的感觉。这些颁奖词高屋建瓴 孕大含深,站的起点都很高。
三、以情动人 摄人心魄近年来在我们国内进行的一些名称中冠有“感动”字样的评选活动,颁奖词的写作更体现出以情动人的特点。这种情感是被写人真实生活和事迹的高度浓缩。正因为活生生的材料感人肺腑,撰稿人撰写颁奖词时也不能不情绪激动,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自然而然地熔铸到颁奖词中去。比如“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组委会给王选(这里所说的王选不是有“当代毕升”之称的男王选,而是坚定地反对日本右翼势力,执着地对因日军侵华战争细菌战受害者进行调查和对日民间索赔工作的女王选)的颁奖词是:“她
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正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著还原历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她不仅仅是在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告诉世界该如何面对伤害,面对耻辱,面对谎言,面对罪恶,为人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史提供了注解。”这样的颁奖词仿佛是从情感的闸门中夺路奔涌而出的,不能不激起听众和读者强烈的共振。再如“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颁奖大会上宣布的,对独臂英雄丁晓兵的颁奖词是“一条臂膀也能撑起血染的军旗,他是真正的战士。”对好军医华益慰的颁奖词是“一件事就是对得起病人、爱人,医乃人术、大医有魂。”对气象学家叶笃正的颁奖词是“定力与信念让他上下求索,天间的路上,让他融入科学。”对排爆专家王百姓的颁奖词是“时时命悬一线,老百姓才能天天平安。”对著名学者季羡林颁奖词是“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注入传统,他把心留在东方。”对阳光少年黄舸的颁奖词是“生命的倒计时扯动人们的心弦,阳光路上他是阳光少年。”对慈善家霍英东的颁奖词是“聚散有道,义利自清。五星和紫荆维系他一生的光荣。”对爱心大姐林秀贞的颁奖词是“善良在村庄中流淌,他用三十年的善心温暖世道。”对青岛爱心群体“微尘”的颁奖词是:“微笑有心,微笑有情,尘埃落定,大爱无声。”(还有一项是给予2006年全国范围内纪念红军长征七十周年活动的)。这些颁奖词都熔铸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体现着崇高美的审美价值。
四、吐纳英华 瑰奇简丽颁奖词往往是请著名学者、作家、诗人撰写的,很多颁奖词显出吐纳英华、瑰奇简丽的美学特征。一篇颁奖词可以说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诗。在有些活动中,还特地请著名演员、歌唱家、节目主持人进行宣读,从而使演讲更加熠熠生辉。例如2007年1月18日晚,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华慈善总会和江苏卫视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讲堂联合主办的“感动2006──中国十大真情故事评选”颁奖晚会,给与会者及电视转播的收视者带来了温暖的感动和真情的洗礼。晚会还邀请到孙红雷、宋祖英、于洋、陶玉玲等众多明星鼎力加盟,担任颁奖嘉宾并致颁奖词,将全场的感动气氛渲染出一个又一个高潮。不少颁奖词就是精美的散文诗。如:著名电影演员于洋宣读的关于真情故事之“美国奶奶”的颁奖词是:“这是一段漫长而奇特的生命旅程,大半个世纪的追求在耄耋之年得以梦想成真。她的和善、慈爱、乐观和包容不仅属于刘庙村,更是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共有的财富,她是美国奶奶,却是中国闺女!”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宣读的关于真情故事之“小魔豆和她的1300个妈妈”的颁奖词是:“这是2006年最令人感动的网络传奇。一位坚强的母亲的离去打湿了互联网的天空,一份朴实无华的母爱激发了千万颗现实世界的爱心,而‘网络妈妈’们的善举不仅是雪中送炭温暖了小周昱的童年,更是春风化雨滋润了所有人对真情的渴望。”
我们一些大中学生,不是要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吗?不是要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吗?不是喜欢记录一些妙言警句吗?笔者建议,近年来媒体上发表的一些颁奖词就是一个新大陆,而且是一个无比美丽、不能不使你怦然心动的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