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地整理示范项目建议书
文章标题:土地整理示范项目建议书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联荣村自治区级土地整理示范项目建议书
目录
1、项目概况
2、编制依据
3、项目区概况
4、项目分析
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6、投资估算
7、项目组织管理实施
8、效益分析
9、体会及建
议
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联荣村自治区级土地整理示范项目
1项目概况
1.1项目提出的原因、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巴市河套灌区具有水资源丰富、光热充足、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的优越条件,是全区乃至全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区。但由于过去灌溉制度及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的粗放式经营,使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一是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日趋严重;二是风蚀沙化程度逐步加剧。近年来,通过世行贷款,兴修农田水利骨干工程,灌排配套,严格控制引黄量,使河套灌区的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土壤次生盐渍化有了显著的改观。发展节水灌溉,[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是发展河套灌区农业生产的最佳途径。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本着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通过土地整理,实现渠(井)路、林、田、电配套,达到增加耕地、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耕地质量的目的。
1.2项目简介
1.2.1项目类型
项目区位于河套灌区,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都具有明显的代表性。实施该项目,不但使当地群众受益,而且为周边地区及整个河套灌区起到示范作用。因此,拟报自治区投资土地整理示范项目。
1.2.2项目性质
本项目拟报自治区投资土地整理项目。
1.2.3项目范围
项目区位于乌中旗乌加河镇西部的联荣村,东至郝村,西至后旗呼和大坝,南至旧乌加河渠,北至联荣渠。
1.2.4项目规模
项目区辖地总面积334公顷,集中连片呈长方形分布。项目总投资507.58万元,平均每公顷投资1.52万元。
1.2.5项目工期
本项目的建设资金到位以后,从开工建设到项目竣工,需二年时间。
1.2.6项目任务目标
项目建成以后,总整理面积334公顷。其中改造中低产田290公顷,占总面积的86.6;新增耕地面积65公顷,新增耕地率19.5;人工造林面积达到2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7以上,有效起到抗风蚀的作用,使目前脆弱的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改善。
项目区建成后,渠、路、林、田、井、电得到全面配套,同步建设,整体推进,使农业生产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并营造一个增效、增收、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6)《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
(7)《巴彦淖尔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8)《乌拉特中旗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9)《乌拉特中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0)《乌加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1)水利建筑工程定额及其它相关文件、资料
3项目区概况
3.1自然条件
3.1.1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乌加河镇西部的联荣村,地理坐标为:东径107°55′49″----107°55′51″、北纬41°17′34″----41°17′35″。
3.1.2地形地貌
项目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和山洪冲积扇接壤地带,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地面坡降为1/5000--1/6000,地面海拔高程1028米。区内土地,土层深厚,存在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通过土地整理后,这些土地均可用于发展农业生产。
3.1.3水文地质
据内蒙古水文地质队和乌中旗水务局水文地质资料表明,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于侏罗纪晚期的断陷盆地,由于构造上的长期深陷,构成了地下水的聚集带。含水层厚度达120--160米,单井出水量80m3/h。含水导主要以细砂、中砂为主,地下水储量大,水质好。矿化度为0.5--1.0克/升,盐度小天1.2,地下水能够用于农业灌溉和人畜饮用。
3.1.4气候
项目区位于河套平原北缘,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促,降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年平均蒸发量在2200--2400mm之间,平均降雨量177mm,且主要集中在7--9月
份,与农作物生产期不同步。属无灌溉无农业的区域。
3.1.5植被
项目区植被类型较为单纯,植被覆盖度较小,生物量低。主要植被物种有红柳、白刺、沙蒿、碱葱等植物。
3.1.6土壤
因受黄河冲积和山洪冲积的影响,项目区属非地带性隐育性土壤。有灌淤土、盐土二个土类。土体构型多为粘土与壤土(包括粉沙轻壤)相间分布,土层厚度均在1米以上,可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3.2自然资源
3.2.1光热资源
日照:年平均日照时数3225小时。
太阳辐射:累年平均太阳辐射能153.13千卡。
气温:年平均气温6.9℃,7月平均气温23.4℃,1月平均气温-11.8℃。
积温:大于0℃积温3522℃。
无霜期:无霜期为97天--151天,平均无霜期为130天。
3.2.2水资源
项目区可供水量主要由大气降水、引黄灌溉和地下水三部分组成。其中大气降水的多年平均值为177mm,而且多集中在7--9月份。历时短,强度大,与作物的需水期、需水量不同步,很难有效利用。随着引黄灌溉量的减少和控制,完全依靠引黄灌溉已不能满足项目区的用水需求。因此,本项目重点考虑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项目区地下水资源量主要由侧向补给量、降雨入渗量和阴山高平原潜流补给量构成。经分析计算,项目区地下水可供水量,干旱年为324.2×104m3,平水年321.7×104m3。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干旱年的需水量小于供水量。且干旱年可采地下水资源量有120×104m3余量。平水年有168×104m3余量,完全可满足发展井灌的用水需求。
3.2.3生物资源
项目区的生物资源主要由农作物资源和动物资源组成。其中农作物资源主要有小麦、玉米、向日葵等。动物资源主要有野兔、野鸡。
3.3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现有农业人口830人,人均土地面积9亩。其中人均耕地6.5亩,2005年人均收入为2957元。
3.4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有效控制面积334公顷,现有耕地225公顷,盐碱地79公顷,沟渠路占地30公顷。各类土地呈不规则的镶嵌分布。
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3.5.1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
项目区南侧有旧乌加河渠,北侧有联荣渠,水利骨干设施基本配套完成。
3.5.2交通状况
固查公路从项目区北端穿过,具有靠近交通干线的地理优势。但项目区内的交通设施十分简陋,只有部分自然农路,农田运输十分不便。
3.5.3林网建设状况
过去由于土壤盐渍化较为严重,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未实施成规模的林网建设。
3.5.4电力设施状况
通过农网改造,电力骨干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现高压线路已架设至项目区北部,可为项目区提供可靠的动力保证。
4项目分析
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
本项目是以土地整理为主要内容的建设工程,通过土地整理可使基础设施配套,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符合《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具体实施。
4.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的要求
按照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该项目区为耕地扩展区。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实行渠(井)路、林、田、电配套,将未利用土地转变为耕地,并对原有耕地实施改造,提高耕地质量。
4.1.2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对项目的要求
该项目已列入乌拉特中旗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并符合规划的具体要求。
4.1.3其它法律、法规对项目的要求
该项目符合《土地管理法》等有关土地管理的规定,并将管理后的耕地,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划入基本农田。通过土地整理实现基础设施配套,达到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加耕地的目的。
4.2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该项目区具有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地适宜性强,光热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充足的优势。因土壤盐渍化和基础设施不配套,严重制约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土地整理,实现渠(井)、路、林、田、电配套,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耕地和提高耕地质量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4.3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项目区地处河套灌区北缘,土壤盐渍化和基础设施不配套,是土地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项目区实行井黄双灌,实施节水灌溉,既可解决引黄灌溉的缺水问题,又可降低地下水位达到脱盐的目的。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实现基础设施配套,克服限制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4.4公众参与分析
本项目的实施,完全符合当地群众的意愿。因项目区生产条件落后,经济效益低,直接影响到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所以,当地群众急切盼望土地整理项目尽早实施,改变生产条件,尽快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5.1规划原则
1、坚持力求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3、坚持实施土地整理,适度开发未利用土地的原则。
4、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力求达到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现代化标准。
5.2项目规划方案与总平面布置
5.2.1土地利用规划
项目区总控制面积334公顷,其中现有耕地225公顷,盐碱地79公顷,沟渠、农路30公顷。通过土地整理,耕地可达290公顷,林地26公顷。具体规划指标详见下表。
项目区规划主要地类面积变化对照表单位:公顷
5.2.2水利规划全面实行井黄双灌,可降低地下水位,达到地表土壤脱盐的目的。
5.2.3林网规划
项目区新增造林面积26公顷,使森林覆盖率达到7.8,造林品种以农田防护林为主,辅以小量经济林。项目区内农防林采用大网络的的林带模式,沿道路布设,考虑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在东西向道路两侧设置主林带;以利浇水和改善景观。
5.2.4道路规划
为了便于交通运输,项目区设主干路、田间路。项目区需增设南北走向主干路3条,东西走向主干路3条,路基宽8米,路面宽6.5米,高出地面0.5米,总长20公里。田间路48条,路基宽5米,路面宽4米,高出地面0.3米,总长25公里。
5.2.5田块规划
以渠、沟、路为框架,将项目区分割成南北走向的条块52块,每块南北长100米,东西宽50米。为了提高水利用率,实行小畦灌溉。既畦宽4米,畦长50米。
5.3项目建设的主要工程
5.3.1田间土地整理工程
根据项目区地形、地物的实际情况,采取局部平整法,并按照挖填土方工程量最小或挖填平衡的标准进行,部分地块进行客土改造,以利畦田灌溉和园田化种植。具体工程量:机械平整土地334公顷,土方25万m3;机械打堰2100条,机械深翻土地334公顷;客土改造0.9万方。
5.3.2土壤改良工程
项目区的土壤养分除钾以外,其余含量都较低,需增施有机肥进行土壤改良。改良耕地面积234公顷。
(1)采用畦田灌溉,减少灌水定额,有效降低地下水位。通过淋溶使土地脱盐。
(2)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增施有机肥,采取根茬肥田,过腹还田等措施,逐步将绿肥纳入轮作制度,推广套种,抓好深耕、深松等工程措施,并依据作物需肥性能,实现配方施肥保持土壤养分平衡。
5.3.3农田水利工程
以实施水利规划为主体,实行井黄双灌。工程主要包括:开挖斗渠2km,开挖农渠3.5km,开挖毛渠15km全部实行衬砌,打配套机电井16眼,井深80m,混凝土管井筒,单井出水量每小时80立方米,埋设低压管道26km。
5.3.4电力设施工程
低压线7.05km,架设变压器5座,100KVA变台5座。
5.3.5田间道路工程
主干路完成土方6万立方米,田间路完成4.5万立方米,干路辅沙1.6万立方米。
5.3.6农防林工程
营造防护林带25km,其中主林带15km,副林带10km,植树5万株。
6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6.1投资估算依据
本投资估算主要是依据《水利水电工程预算依据》《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结合当地实际而进行的。
6.2投资估算:507.58万元。
6.3资金筹措
项目自治区投资450万元,地方投工投劳57.58万元。
7项目组织实施管理
7.1组织领导机构设置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为了保证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参与项目论证,工程设计、施工、验收、与资金、物资使用监督、检查以及有关事宜的决策协调工作。
7.2工程建设管理
7.2.1建立法人负责制度
项目实施的承担单位为项目法人,对项目的建设进度、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全面负责,并实行终身追究制度。
7.2.2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
项目正式批准以后,在工程开工之前,须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并根据各类项目的工程性质、工程进度安排要求等编制标书,招标要按国家规定的正式程序进行,增加操作透明度。
7.2.3建立工程监理制度
业主、施工企业和监理是工程建设的三个相互制约的环节。监理人作为中介机构,对业主和施工方进行全面监督,保证工程质量和项目管理的规范化。
7.2.4实行合同化管理
标书、投标文件是项目实施合同的组成部分,无论项目工程实施及工程监理均采取合同制管理,增强透明度。
7.3财务管理
执行《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财务专设帐户、专款专用、建章立制、规范财务手续,实行财务管理达到帐据、帐物、帐款相符,努力做到增收节支,财务要定期审计。
8效益分析
8.1社会效益
(1)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本地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的实现。项目完成后,可新增耕地65公顷;新增耕地率19.5,改造中低产田225公顷,可使290公顷的盐碱地及中低产田变成优质的稳产、高产田、使每公顷增加农作物产量在3500kg以上,这对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起到保证作用。
(2)项目区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可吸纳部分剩余劳动力,为当地群众解困和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效地减轻了就业压力,有利于当地社会的稳定。
(3)实施农业经济产业化、规模化的战略,建立绿色农业基地,增强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后劲,以促进地区经济振兴和快速发展。
8.2生态效益
通过对项目区进行综合性整理,合理规划,统一布局,使其农、林、水、路一体化,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土地生产力,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良和防治土壤盐渍化,使项目区植被率大幅提高。既可起到防风固土的作用,同时有利于改善区域小气候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为项目区的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和保持各农业生态系统间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的为人民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打下良好基础。
8.3经济效益
根据项目区的农业产业布局和规模,按照产品市场价格及动态投资回收期的计算,项目完成后,每年增加粮食总产量达251万公斤,年增加收益172万元,投资收益率为34,投资回收期为3年。
9体会与建议
本项目经分析论证,该项目符合国家土地开发整理的产业政策,符合国家西部开发的战略构想。项目建成以后,可为国家增加耕地65公顷,同时可使290公顷原有低产田得到进一步改造,项目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项目各项建设条件优越,见效快,投资回报率高,而且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产业投资方向。
《土地整理示范项目建议书》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土地整理示范项目建议书。
第二篇: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书
一、基本情况
二、权属及地类
三、图件要求
1、项目区位置图:可用1:5000至1:20000的行政区略图代替,用红线标注项目区大体位置。
2、土地利用现状图:1:10000详查图,用红线标注项目区位置和规划用途。权属及地类审查责任人:
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审查责任人:
项目建议书审查人:
县(区)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公章)
市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公章)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七日
第三篇: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区所在位置
项目区位于##公路以西,##镇 内,涉及新碰、野为、征拖、七氦、周开、平垛、蒋论、南可、四还、董是、小袁11个行政村,总人口2.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209人,耕地总面积26427.82亩,XX年农业总产值7874.91万元,其中:种植业6369.32万元,渔业896.2万元,林牧业109.6万元,养殖业498.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8元。
2、项目区农业资源情况
项目拟建区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全年雨量充沛,总降雨量1000mm左右,日照充足,常年2305.6小时积温较高,日均气温13-16℃,无霜期较长,达220-240天。该地区地势高低洼不等,水网密布,河沟面积3198亩,80%左右的耕地面积地面增高1.8—2.5 米,其中涝渍型低产田面积达9200亩,因此,在前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时,开发了近380亩提水养殖鱼池,区域内土壤属勤泥壤种,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生态环境优良,灌溉水质较好,无污染,是发展稻渔共作无公害农业的理想基地。
3、项目区农业生产状况
项目区涉及5个防洪联圩,现有联圩基础较好,骨干水利工程完好率40%,联圩内有圩口闸42座,活口门15个,排灌动力苏ⅱ泵5座,50泵5座,贯流泵2座,灌排总动力660千瓦,现有机耕路56条,机耕桥14座,基础设施已具一定规模,设施基本配套,农田灌排率达 100%,渠系水利用系数100%,有效灌溉面积2.42万亩,这些为项目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项目区产业结构以稻麦连作为主,提水养殖为辅,其中稻麦种植面积近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6.8%。近年来,由于市场行情的不断变化,加之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全,良种推广未能全面的种种原因,特别是今年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大量发生,农民的种植效益大幅度下降,尤其是遇水灾年份,形势更是十分严峻。今年的武育粳三号水稻有三分之一绝收,三分之一亩产仅有200公斤左右,还有三分之一的最高产量也不过400公斤左右,另有少部分生产的稻谷为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十分畅销,由此可见,实行中低产田的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发展无公害农业势在必行。
4、项目区建设条件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条件非常优越,##公路、##河从##镇内腹部穿过南北长27华里,###公路从镇域的中部横穿东西长13华里,四通八达,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而且##镇又是位于##市的较东部地区的家禽养殖重镇,东与陶破镇相靠,南有戴跨相邻,西与和垛接壤,北与昌还镇交界,辐射周边较多乡镇人气,财气比较旺盛,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因此##镇是发展优质种植业和无公害农业的有利区域。
—基础设施初具规模。项目区内2.64万亩,虽有部分低产田和部分提水养殖,但灌、排、防等生产设施相对齐全,规范化程度较高,种植条件很好,条田方整化面积较大,十分有利于农业的综合开发。
项目区内有亩涝渍型和设施不够配套有低产田,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必须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从而提高这类低产田的综合生产力和抗御片段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质量,所以既是农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农民增长收入的需要
,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三、项目规划设计
㈠设计标准
①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②项目区有明显区域范围,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并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综合措施,集中整治,连片开发。
③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实现园田化。
㈡水利措施
①灌溉工程:灌溉系统科学规划,田间灌溉设施、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齐全,性能与经济指标达到有关规划标准要求。
渠为基准形成格田。
②田间道路:做到布局(规划)合理,循环畅通,机耕路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干道要与乡村公路连接,满足中型以上的农业机械的通行,宽度为5m以上,支路能保证农机通行,晴雨天畅通,并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宽度3.5m以上。
③土壤改良:通过农家肥的施用,秸秆还
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
④良种繁育与推广:项目区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在100%,在有条件而又需要的项目区建立优质良种繁育基地,修建种子晾晒场和仑储设施,配备必要的种子加工检测设备。
⑤农业机械化:做到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㈣林业措施
①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要适时适树进行植树造林。
②人工造林苗林要达到二级以上的标准,造林当年成活率和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85%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
③农田防护林建设,要达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
㈤科技措施
①农技服务体系:做到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完善项目区农业服务体系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强化科技服务功能。
②技术推广:在项目建设期间,推广一定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非项目相比,至少提高3个百分点。
③技术培训:做到在项目建设期间,对项目区基层干部、农民技术是和科技示范户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做到每个行政村有3—5名农业科技骨干,每10户有1户科技示范户。
㈥建设目标,为##及全省的农业发展提供经验。有效地带动区域性经济发展。
四、建设内容
㈠水利措施:
①新建机耕桥 12 座;
②新建小电灌站 25 座;
③新建苏ⅱ灌站 4 座;
④新建硬质渠 0.48 km;
⑤新配套小沟建筑特 186 个;
⑥架设电力线路 14 km;
⑦新增100kv变压器 4 台套。
㈡农业措施
①全面条田方整化实现农田标准化 XX0亩;
②新筑机耕路砂石路面 5.5 km; ㈢林业措施:栽植防护林意杨 10万株。
㈣培训措施:项目区根据季节特点,农事需要及时组织相关培训。
五、
投资概算及筹资措施1、投资概算:
本项目计划总投资850万元。
其中:水利措施 655.35 万元;
农业措施 160.1 万元;
林业措施 30 万元;
科技推广 3.25万元;
前期工作费 1.3万元。
2、资金筹措:
申请中央财政 480 万元;省、市地方财政配套 160 万元,群众筹资210万元(约需投工10万个,折币200万元,群众自筹10万元,合计210万元)。
第四篇:土地交易中心项目建议书
宜川县土地交易中心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二〇一一年三月三日
宜川县土地交易中心
可行性研究报告
1.项目名称:宜川县土地交易中心
2.项目背景
2.1宜川县地域优势及经济发展
宜川县位于延安市市东南部,全境面积2983.5平方公里,共辖13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214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11.6万人。近年来,宜川县经济建设发展迅速。目前,宜川县在大力实施“城市辐射、项目带动、果畜富民、旅游强县”发展战略,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2.2宜川县土地交易中心办公现状
目前宜川县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在外租房办公,办公室拥挤不堪,办公条件简陋,无法正常开展业务。
3.宜川县土地交易中心拟建规模
3.1宜川县土地交易中心建设地点
位于县城西街,紧邻旅游一条街,原建筑公司材料库。
3.2宜川县土地交易中心建设项目内容
建设一栋六层综合办公楼,总建筑面积2100㎡。
4、宜川县土地交易中心投资概算和资金来源 概算共需资金98万元。资金县财政解决。
5、工程进度安排
(1)2011年4月1日前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2)2011年5月1日前完成招投标工作并开工建设。
(3)2011年10月1日前完成土建工程。
(4)2011年11月15日完成附属工程及装饰工程。
(5)2012年4月1日完成办公楼简装及办公设备购置。
(6)2012年5月1日搬入新办公楼。
6、综合评价
该项目的建设将改善宜川县土地交易中心办公条件,健全服务机制,为土地交易提供场所,更好地满足我县土地交易市场发展要求。
第五篇: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示范项目建议书
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示范项目建议书
项 目名 称: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示范项目
项 目性 质:新建
项目主管单位:岳西县林业局
项目承办单位:岳西县林业外资项目办
一、项目背景
岳西县地处皖西南大别山腹部,介于东经115°55′-116°33′,北纬30°39′—31°11′之间,国土面积2398km。我县是一个以林为主的纯山区县,林业用地面积17.85万公顷,境内群峰林立、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江淮分水岭呈东西向横贯境内,将我县分为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不但具有物种基因保全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地区经济和文化价值。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多样性对土壤肥力、水质、氧气供应以及二氧化碳固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县的生物多样性发生了严重的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这个趋势仍在继续,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直接影响了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县除保护区外,划定专门的区域、采取有效的手段对现有动植物进行保护,这样的可持续管理活动就显得尤其重要和急需。
二、项目实施的可行性2
(一)自然条件优越:我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凉、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全县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降雨量1445.8mm,年平均无霜期213天。土壤多为花岗岩或花岗片麻岩分化而成的山地棕壤和山地黄棕壤,呈酸性或微酸性,土层深厚肥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前景广阔。
(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我县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缘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南缘的南北植被类型交汇地带,是一个典型的过渡带,植物种类繁多、动物资源丰富。境内有植物物种2000余种,其中乔、灌木树种600多种,是安徽省主要生物基因库之一。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28种(大别山五针松、银缕梅、银杏、连香树、香果树等),省级重点保护的有15种(三尖杉、领春木、都支杜鹃等);境内陆生野生动物有两栖类8科24种,鸟类32科132种,兽类16科30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0种(大别山原麝、大鲵、白冠长尾雉等),省级重点保护的有68种(大斑啄木鸟、狼、环颈雉、野猪等)。
(三)现有技术力量雄厚:我县从事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的单位有:林政资源股、森林公安分局、林业工作站、防火办、林业外资项目办及二十四个乡镇林业站。从事的专业人员中级以上职称的有30人,初级的有65人。可以说机构健全、力量雄厚。
三、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一)建设规模
⒈生物多样性保护:划分五大区域(保护小区)。一是妙道山、文坳保护小区(本区有大别山五针松、香果树等);二是驼尖、牛草山保护小区(本区有都支杜鹃、大鲵和独特的小草原及灌木等);三是河图、鹞落坪保护小区(本区有大鲵、都支杜鹃、珍珠黄杨等);四是司空山、冶溪保护小区(本区有千姿百态的古树名木等);五是天仙河沿岸保护小区(本区有独特的景观资源)。
⒉小型植物园建设:建立妙道山、枯井园、明堂山、云峰、驼尖五处小型植物园。
(二)建设内容
1、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保护小区内划定核心区和试验示范区。核心区实行死封,试验示范区实行轮封。保护措施为⑴林地封禁育林、立标牌、聘请护林员;⑵在每个保护小区设立保护监测站,配备保护人员和监测人员;⑶建设生物防火林带(新建、续建)、了望塔(观测点);⑷林区道路建设(新建、续建和维修)。
2、小型植物园建设:划定园区范围,对一些珍稀树种进行挂牌;适当移植一些适生的珍贵物种;培训生物多样性宣讲员和园区管理护林人员,其目的是让人们修学、休闲、认知生物多样性,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在城关建立培训展览中心和标本室等。
四、建设期限
本项目建设期限从二OO七年到二O一O年。
五、资金概算
本保护项目所需资金2260万元人民币。申请赠款114万欧元(合人民币1130万元);自筹资金1130万元。
六、项目组织和管理
(一)组织机构
1.项目领导小组:县成立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示范项目领导小组,分管县长担任组长,林业局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其职责是:审定项目实施计划和工作计划,安排落实配套资金;制定有关政策,审核、批准和颁发项目管理制度;协调部门之间关系;解决项目执行中的重大问题,检查、督促项目执行情况。
2.项目办公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林业局,办公室配备三名专职工作人员。其职责是:(1)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和技术设计,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制定实施方案;(2)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和检查评价;(3)负责技术培训和物资调配;(4)做好部门上下之间的联系和协调;(5)搞好项目建设的服务工作。
3.乡镇一级将是项目管理中关键一环,项目乡镇亦相应成立组织,具体负责制定项目的实施计划,组织项目实施。
二OO六年八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