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他从海上来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嘣——”伴随那一声爆炸,海上升腾着、翻滚着一团巨大的火球。那些锈蚀的船锚、松软了的舢板都被炸成碎片飞溅开来;一起毁灭的还有那个海上生海上死的钢琴师和他那萦绕在船里每个角落里的像雾又像风的音乐。《海上钢琴师》的故事就应该在这里结束了。
故事开始于故事背景发生在本世纪初。在来往穿梭于欧洲和美洲大陆的维吉尼亚号船上,一名好心的黑人船工丹尼收养了一名弃婴,并起名为1900(简称),纪念这个并不光辉的世纪。为了避免被送往孤儿院的命运,1900一直呆在维吉尼亚号上,从未踏上岸。1900从小聪明伶俐,在船上也过着备受爱护的生活。丹尼死后,1900躲过了被带走的命运,并在一天晚上第一次展现了他惊人的音乐天赋和才华。美妙的钢琴声感动了船上的乘客,也感动了船长。1900最终留在了船上,成长为史上最伟大的钢琴师。但是他的音乐只有乘客能有机会欣赏——他只在海上弹奏。他也拒绝了唱片公司为他发片,音乐是1900的灵魂,灵魂不能被复制,也不能与身体分割。巧合地,在唱片公司录制唱片的时候,1900爱上了窗外驻足的美丽少女,舒缓的音乐分明为她而奏。少女离开时,1900很遗憾没有将唯一的唱片送给她,也鼓起勇气下船去追寻。人们目送他缓缓走下,祝福他的辉煌生活,但当他站在下船的台阶上,看那看不到头的城市,最终还是折回维吉尼亚号,永不离开。直到二战后,维吉尼亚即将被炸毁,1900还在心灵深处弹奏着无形的钢琴……整部电影,游离着诗意的唯美与感伤。影片一开始描绘了美国这个有麦当娜 迪 罗德斯的这个国度对人们强大的吸引力,它的繁华,它的机遇怎样让人着了魔似的欢呼雀跃。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纽约是追逐名利,改变境遇,拓展视野的地方。这与1900不肯下船,不肯用音乐过辉煌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对1900来说,海是他的陆地,是他的世界。人们在灯红酒绿的城市间追寻梦想,他也在自己的纯净的海上坚持自己的梦想。从始至终,世俗的与游离于世俗之外两种理想并没有激烈的对立,比较明显的一次交锋应该是1900与杰里的PK。1900没有那么强烈要取胜的心思,只是随意发挥自己的水平就赢得了比赛。此外,乘客对1900演奏的音乐的痴迷,都说明了1900音乐脱俗的气质给人们带来的心灵上的不一样的感受。虽然是两种不同生活理想的对比吧,作品都给予了理解和尊重。只是,在所有人都沉醉于追名逐利中时,1900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感受,才显得弥足珍贵。我喜欢的是作品里把人物与音乐融为一体,人物思想通过音乐来表达,所以电影里总是充满跳跃的音符,即使是冲突(像杰里的挑战),也是在音乐中解决。与纯净的大海,曼妙的音乐相辉映的是里面各种真诚善良的人物,美好也是《海上钢琴师》感染我的地方。
看这部电影,就是与各种美丽心灵交流。善良的丹尼,亲切的厨师,外冷内热的船长……这些人创作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当着大伙儿,丹尼很自豪地解释说TD是谢谢丹尼的意思;在黑乎乎的船舱里,丹尼告诉1900“妈妈”是赛马,而1900说如果没有他丹尼就得进孤儿院;1900躺在摇篮里,接受大海轻轻地推动摇篮……这些美好的记忆,一定很清晰地铭刻在1900的脑子里,所以初次与康恩见面的时候,1900说康恩因为没有子女要进孤儿院,说康恩是识马之人都是很自然地表达。1900心性自由,风度翩翩,不追名逐利,看音乐犹如生命。他会随音乐起舞,会为对手的音乐由衷叫好,会拨打电话找人聊天,会偷偷亲吻睡梦中心爱的姑娘……演员蒂姆 ?罗思 总是睁着一双无邪的眼睛,刻画了1900成年后依然保持的单纯天真,惹人怜爱。此外,还有为了女儿坚强活下去的父亲,美丽单纯的少女,鼓励1900的好朋友康恩……电影里时时闪烁着一点点人性的光辉,没有邪恶,让观众很平静淡然地与剧中人物交流。
《海上钢琴师》被定性为荒诞音乐剧,但我一点也看不出荒诞。1900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倾注了导演的美好愿望。1900从来没有下过船,也就是在陆地上没有这样的人物,他只是存在远离喧嚣的大海上,最后还与船一起离开,正如康恩所说“这个人也可以看做从来都都
没有存在过”。导演很人性地解剖了这样一个人物的心灵,一点点刻画了他的内心世界,观众对他看似怪异的行为也能够理解和同情。一个人很不可思议的生活在海上几十年,就像我们习惯踏在厚实的土地上一样,1900在波浪起伏的海面从容自如,海就是他的陆地。我也相信一定是海的呼吸,海的韵律,海的节奏孕育了他的音乐和气质,如果失去了海,他就失去了根基,没有音乐的灵感。只有船上的一切是他自己能够掌握的。他说岸是一架太大的钢琴,无边的琴键,自己操纵不了,应付不过来。身边都是匆匆过客,曲终人散的时候,1900心里的那种淡淡的失落与矛盾通过默默地坐着或者眺望着表露出来。当心爱的姑娘也走后,尽管他鼓起巨大勇气,内心还是不能接收岸上看也看不到尽头,不可能随心所欲操控的一切。他不是懦弱,他清楚地意识到那是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充满了变数,会迷乱人的思想,扰乱在琴键上跃动的手指。1900对心灵对音乐绝对的坚守,是影片最震撼我的地方。只是这种坚守因为战争和世事变迁注定不可能永久,在世上,只有1900把维吉尼亚号当作整个世界,而对社会来说,当维吉尼亚号号失去价值时就只有被摧毁,1900选择留在船上完全可以理解。只是于心不忍。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这部影片决不能算悲剧,但美好的东西同样在观众眼前无可奈何的逝去。
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是意大利写实电影流派的新贵,但我想他也一定是个浪漫主义者或者完美主义者。我们都知道1900与他的音乐不可能在陆地上得到发展,既然不可能继续在海上延续传奇,导演就很理智也很冷酷地选择通过毁灭来封存这些美好的东西。但这是观众能接受的1900和他的音乐最完美的结局——传奇依然还是传奇,美好的东西依然美好。不过如果我是导演,我会安排1900下船开始完全不同的生活,尽管那是多么蹩脚的结局。
在《海上钢琴师》里,我理解导演意在讽刺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与感伤,但他很聪明地避开了现实与理想的直接对立,而是塑造了一种海上的天籁,一个最纯粹的艺术家,一份最美好的心灵,最后通过理想的不得已毁灭深深打动观众。这也是导演很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在《西西里岛美丽传说》、《天堂电影院》里也是温暖中和了苦难,美丽冲淡了丑恶。吉赛贝?托纳多雷如此执着地用美好的东西去冲击现实,大概也是个心灵守候者吧。
第二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1900生于海,长于海,死于海。他就在海上度过了他的一生。1900年的第一天,婴儿的一声啼哭打破了海面上的平静。1900也开始了他的一生。他是孤独的,他没有姓名,没有国籍,没有家人,又或者说是他曾经有过家人,可是他们却把他丢弃在了那艘船上。幸运地,1900被船上的一位工人抱走,然后在船上长大。
他总是看着船上的人们来来往往,他能看懂他们眼中所蕴含的故事,他一生经历过无数次航行,每次航行都有20xx人左右,1900在他们眼中看到了这个世界。1900把他所看到的故事都用钢琴记录下来,他的音乐不被规则与技巧所束缚,他让手自然敲击,心自然流淌。他的音乐是有灵魂的,琴键在手下,思绪在旅行,自由无碍。他尊重一切美好的音乐,所以当杰利来找他进行钢琴比拼,即使对方是不屑的,可是1900仍旧为对方弹奏的曲子而感动流泪,为他献上赞赏。但是如果对方因为想要打败他而把音乐当成工具进行单纯的炫技时,1900也会感到恼怒,而后用自己的方式打败他。
人们都说1900是个天才。的确,天赋是上帝赐给他的礼物,可是藏在1900身体下的放荡不羁,不为物欲所动让他永远是纯真无暇的,他将毕生时光献给所爱,用钢琴向人们阐述了自己的音乐。这一点不会随时间而改变,他有所爱,并用尽全力奔赴所爱,那是真正纯粹的.快乐。
后来1900想要下船,从陆地上听听大海的声音,他说这与在船上听到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所以在那之前从未下过船的1900第一次提着行李踏上了海陆间的铁梯。他看到了这个繁华的世界,不再是小时候通过船窗看到的小小一角,这个世界很大,什么都有,可是1900没有再继续往前走了。这个世界很大,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当漫无边际的城市展现在1900眼前时,他找不到尽头,他看到了成千上万条路,可是他该走哪一条呢,在这偌大的土地之上,又有哪一寸是属于自己的呢。大海的声音在耳边,告诉他生活是无限的。可是在钢琴上,琴键是始,琴键是终,88个琴键,清清楚楚,就像1900的这一生,简单而纯粹。世界的琴键有几百个几千个甚至也看不到尽头,1900不会选择下船,他是清醒的,不会妄想去弹奏那台属于上帝的钢琴。所以他把头顶的帽子向外扔去,帽子最终落到了海上,那是他的选择。
其实1900的选择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他做到了,他热爱音乐并献上了他的一生。他既深思熟虑地忠于自己的选择,也毫不犹豫地忠于自己的心。并且他对自己很了解。我们在生活中要面对无数的选择,每一次选择都将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是在做选择的时候我们又是否能听从内心的声音忠于内心呢?
1900是孤独的,没有人记得他除了他的朋友;1900是自由的,即使是为了热爱献上了生命。他的一生依旧简单纯粹,用自己的方式活着,纯真随性。
伴随着弗吉尼亚号的巨大轰鸣声,我们仿佛看到了1900的背影,孤独,决绝却也自由。
第三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灵宝实验高中3209班
高荣
前几天,朋友向我推荐了一笔电影——《海上钢琴师》,它是一部富有戏剧性的电影,却让我从中明白了很多道理。
电影中有一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在至少十二次航行后的某个春天,T.D.雷蒙1900最终决定下船,登上陌生的陆地。他穿着Max送给他的大衣,整装待发。可当他走到船梯的一半时,他突然怔了一下,最终把帽子扔在了大海与陆地交界的的陆地上,决定不去大陆了,也因此与世界失之交臂。为什么他又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了呢?在我看来,一方面,他一生都面对大海,面对钢琴,陆地上的一切,对他来说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这让他对陆地踌躇不前。另一方面,陆地象征着“欲望”,大陆上的人们为贪婪的欲望而变的残忍,而1900拥有着一颗单纯的心,他改变想法是不愿意掉入世俗的泥潭。正如他所说:”我看不到陆地的尽头”。这没有尽头的欲望,是如今一些小有成就的人迷失自我的真实原因。但他表示拒绝,不愿陷入这虚无缥缈的泥潭。
由此,我对欲望有了更深的理解。是什么?让“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的战将背信义,杀义父,在美色中沉沦,因貂禅而痴狂,灵魂为之暗淡,精神为之凋谢,是欲望。是什么?让大清的中堂——和绅——步步堕落,放弃忠君报国,选择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堆积如山的金银玉器随风飞去,是欲望。是的,是被欲望遮住了眼,世界模糊了,是被欲望锁住了心,灵魂桎梏了,是被欲望夹住了脚,行动迟缓了。用理智的双手拨开欲望的迷雾,让理智的阳光照进真实的心灵,于是一切开始美好。
看,是越王的卧薪尝胆,用理智克制了欲望,成就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瞧,是苏武的塞外羊鞭,用气节战胜了利欲,留下了“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万世英明。听,是岳飞“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的豪言壮语,为世间留下了刻在我们心头的“精忠报国”。
的确,痛苦是不忍割舍的快乐,人原本就充满欲望,有的是金钱,有的是权利,有的是美色,有的甚至是快乐,就像天边留下的晚霞,终会过去,留下回忆,便握住一种心情,而非痴迷的追逐,换来一身的负累,与身前身后的骂名。
记得一位作家说过,“我们在虚荣中生活,但不要被虚荣蒙住双眼。”同样的,我们在欲望中挣扎,但不要被欲望束缚精神。是啊,欲望本是无止无尽的虚幻,是难以留存的浮华,赤裸裸而来,空荡荡而去,为何还要留下一行欲望牵绊自由的灵魂?
1900让我真正明白了欲望的含义,我感谢他。
第四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10日语2班 1040202224 林柳青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在一生从未下船,天生有着惊人音乐才能的钢琴师在船被销毁的时候,依然决定不下地,愿与船一起在世界上消失的故事。他是一名弃婴,被船上一名烧炉工所收养,取名为1900。烧炉工竭尽自己的全力想把他养育成一名体面的有知识的人。然而烧炉工却在一场意外中去世。这样一场死亡对于8岁的1900来说是如此的无助。而过人的天赋使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钢琴师。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单凭着天赋去领悟钢琴,却弹出了让人惊叹的曲子。也曾经有陆地上的钢琴师来挑战,起初他只当玩玩,也没当回事,挑战者就得意洋洋再三地挑衅。终于,1900以一首从未公开弹奏过,又或者确实是即兴的曲子,击败了对手。然而,他对这些并非十分在意,那次以后,他依旧在宴会上如常演奏。戏中有这样一幕,有人说,只有在三等舱才能听到1900最真心真挚的音乐。1900被很多身份低下,想要到美国这块淘金地拼搏追寻自己理想的人簇拥着弹奏这乡村音乐,他们就这样簇拥着他,爱着他的音乐,随着音乐的起伏时而跳舞,时而轻快交谈。这一幕不知道为何深深地感动了我,世界上的很多快乐,其实并不需要很复杂,快乐愉悦的音乐确实是个好东西,让人忘记前景的迷茫,让人忘记从前的痛苦,只是在享受这一刻,拥抱着这一刻。所有的前尘往事纷纷扰扰只当是过往云烟。有什么比起当你坐在三等舱,却依然能听着大师即场演奏更让人觉得欣慰呢。而在另一方面,也刻画出了1900那刻善良平和的心。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得到的荣誉而飘飘然,没有看不起谁,他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他的心底里,他一定也觉得,只要有那颗喜爱音乐,向往美好的心的人,都值得享受音乐吧。
没有身份证明,没有任何他存在于这世界的证明,他的世界就只是这样的一艘船。他的世界就那么大,他常看着海面发呆,也经常在其他人下船的时候看着他们熙熙攘攘,兴奋万分地下船,他也问过自己是否该下船看看这个世界。终于,他在船上遇上了一位让他怦然心动的女孩,他决定要为了她而下船。而在船上,他曾经接近她,企图把录制的第一张自己演奏黑胶唱片送给她作为见面礼。他觉得自己跟她很有缘分,因为他曾在他从未离开过的这艘船上遇见过女孩的父亲,甚至跟他合奏过一曲。他对这女孩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感情,总是很想见到她,甚至在深夜秘密到她所在的船舱偷偷地亲吻她。他有点讶异自己的行为,却又为感受到那种恋爱的甜蜜苦涩而感到快乐。在那女孩下船的时候,他终于鼓起勇气,拿着唱片,想要送给她,告诉他跟她父亲的缘分。只是,人群中,她被人流推着下船,她最后听不到他的请求,只听到他的道别。他的表情充满的无奈与忧伤,让我看着都觉得惋惜。在那一天,他把那张唱片掰了个粉碎,把它扔到了垃圾桶。在往后的日夜思念中,他决定要下船看看这个世界,又或者,他只是想去看看他所喜欢的女孩向往的那片陆地到底是什么样子。船上的所有人都为他送行,同时也深深明白这样一别也许就是永远。他跟船上的伙计一一道别,然后转身离开。当他走了一半的提子的时候,他突然停住了,深深地凝视着这个庞然大物般无边无际的世界,他的眼神里闪过了一丝的犹豫,然后这一丝的犹豫就蔓延开来,直到足够他转身,对这样的一个世界突然感到索然无味,回到他熟悉的船上。所有看着他下船,满心期待又悲伤的人都感到这样的发展非常的戏剧性,而他只是不
说话,恢复到往日的世界里。看到这里的时候,会觉得感同身受,就像我刚开始离开家到广州读书的时候,曾经对离开家人,独自地交友,处理生活感到向往,但当真的站在这样一条路面漆的时候,又不禁却步。明白到自己是真的要踏入一个自己从未涉足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只能自己照顾自己,只能自己打点一切。从前熟悉的朋友,熟悉的城市的空气,已经不能在太依赖留恋了。而可能,我也曾经有过这样一种眼神凝望过广州这样一个车水马龙,行人神色匆匆,年轻女子在路上几乎都无一例外地画着妆的城市。但是,不同的是,我只能继续前进,只能去把这样一种恐惧和无奈转换成勇气,继续自己的人生。也许,我是有一点羡慕1900的,他有他的船,而我的人生,在现阶段,属于我的东西,几乎一无所有。所幸的是我有疼爱我的亲人,他们在我的背后一直支持我。
1900这样的一种选择,其实没有关于错对的辩论吧。他可以下船,然后随意找一处演奏,他就可以大红大紫,名成利就,成为世界级的大师,可以得到多很多的女子,可以看更多这个世界。但是,他却选择了继续在船上做他神秘的钢琴师,继续在他认为他自己应该呆的地方呆着,他选择了一种生性释然,安稳适合自己的生活。他甚至没有踏上过大地一步,没有感受到丝毫的地气。这也许是艺术家与生俱来的一种执着。要是,我们每个人都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生活的方式生存着,而不是用各种的借口去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为了做上等人而一生劳碌奔波的话,这个世界必定更加美好。
顺带提一下,这部片子的引子是1900的一位亲密好友MAX一直口述他的故事而展开的。在船上,他们渡过了人生之中最美好灿烂的时光。他们每天一起演奏,MAX演奏小号,1900演奏钢琴。MAX的小号同样的也是让人听着听着就入迷,他非常欣赏1900的音乐才能,并一直关心着他。1900也把他当成了一生的挚友,他们之间的友情非常的深厚,MAX见证了1900的所有,野同样理解了他的所有心情。但也同样对1900执着于在海上生活,不肯下船感到迷惑,一方面他希望1900能下船演奏,名成利就,一方面他又对他不下船,坚持自己感到敬佩。
在故事的最后,弗吉利亚因为太旧而必须销毁。MAX在得知消息之后,知道1900肯定坚持呆在船上,当时MAX已经穷途末路,到了只能变卖心爱小号的地步了。但他还是坚决要回去找1900,想把他劝服,让他下船。经过了他和另外两人的一番搜索,MAX终于找到了1900.1900只是静静地坐在从前烧炉工工作的船舱底,对着MAX若无其事地打招呼。两位挚友相见,激动得无言无言,只是眼睛多了一层更深层的东西。MAX费劲唇舌,1900都不肯下船,愿和船一起跟着这世界消失。他本来在这世界上就是没有身份的,何必要下船让自己不习惯。他告诉MAX,当初想要下船,却在梯子站着瞭望美国的时候,就断了再下船的念头。他觉得陆地的世界没有尽头,就像钢琴一样,没有尽头的钢琴是弹不出好的曲子的,他无法驾驭这样一种无尽,他对这样的一片无尽土地感到恐慌感到迷茫。而弗吉利亚号,才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船才是他能驾驭,能有尽头的钢琴。他宁愿在这样一种无尽中一瞬地死去,也比在一种无尽的空虚中慢慢老去要来得快乐。当他跟MAX讲这样一番话的时候,他们二人早已经热泪盈眶。MAX觉得他同来没有了解过1900的需要,到今天,才总算明白了他的想法,他一直觉得1900像是一个奇迹一样的人,无人能够真正理解他。MAX觉得自己只是参加了1900一生中可能是最精彩的一部分,却没有走进过他的内心,他应该早明了他的想法的。最后,在再三的道别中,MAX离开了船,在离开船的跟1900最后一次挥手道别的时候,1900甚至还跟他再讲了一个笑话,他很坦然地面对死亡,他似乎觉得他的一生应该这样过完,才是最完美的。
1900的一生,本身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悲剧,但我却在眼泪中更多的是看到了人类那种本应该持有的坦诚面对自己的勇敢以及对自己的原则坚持的执着。同时,也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现今社会,很多都是看成了现金社会,每个人都在为这金钱,物质匆匆忙忙,想要得到一位真挚的朋友,实在困难,即使有这样一位挚友,是会觉得没有安全感。是因为人类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一个充斥着各种不信任,背叛,快餐般的可有可无的感情的社会吗。在这样的一个年代,会有1900一样的传奇,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年代,我们是否还有力量,把自己造就成这样一个传奇,不必要有1900一样神赋予一般的才能,只要坦率,真诚地看待自己,看待事物,本身就已经是一个传奇。
第五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宁静的音乐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三部曲”之一。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的传奇一生。男主角1900(人名)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烧炉工在男主角8岁的时候在意外中死亡。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船上了,即使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直至与船葬于海底。1900,这个既没有出生纪录,也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就在人间蒸发,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样,渺无踪影了。
“陆地”更多的则应是一个隐喻。陆地上纵横交错的高楼、街道使1900感到“恐惧”、“崩溃”。不可确定的种种是人类的欲望,这没有尽头的欲望,正是使艺术家们迷失自我的真是原因。他不下船是因为他不愿意陷入这种漩涡之中。“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这是他最后的独白,他离不开自己的世界,也不敢去走进另一个未知世界,带着对未知的恐惧选择了离开,离开也是他的一种选择。那些无法看到的东西对他来说真的有那么恐惧吗?世界的尽头在哪里?这是一个很陌生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但对他来说却是一张驶进另一个世界的船票。在他的世界里不会有迷路,只需记住八十八个琴键就行,就那么简单,没有太过于复杂的方向,纯真而又充满灵性的世界。
每天奔波于生活的我们又能怎么去面对这个问题?或者自始至终我们从没考虑这些,因为我们的每一步都有一个相似的脚印在眼前等着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这是很多人困惑的地方,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生活就像做一道自己喜欢的饭菜去品尝,没有多么复杂,简简单单。只不过我们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想法,接纳和融入让我们变成了这个现实社会中的一个人,或许这就是我们不同于1900的故事。他从未走进,而我们也从未走出。
他选择了离去,因为他不能活在一个无从选择的世界,一个没有尽头的世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当感觉都是选择时,你就找不到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这事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孤独,自从他被抛弃在维珍妮亚号开始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乐者,自从在丹尼的海葬听到音乐是就注定与音乐一生纠缠;传奇,自从他无师自通流出的第一首曲就注定了他一生的传奇。他有个好长的名字叫:丹尼·伯特曼·T·D·林蒙·1900。音乐是他对人生的感悟。
琴键只有88个,而我们的心是无限的,可以随心演奏出美妙而无限的音乐;但是城市是无限的,没有尽头,我们无法把握.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险恶,尔虞我诈的年代里,我们的心更需要有一艘这样的船来歇息,人的本性是崇尚真诚的,人人都希望有一个空间是清新透明的,可是这样的空间真的很难找,那么只有靠自己来把握这个污浊的世界,往往在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摘下面具才发现:这个面具的重量已经不能让人正常呼吸了。如果真的有一个空间可以让自己永远不再戴这个面具,那么有谁不愿呆在这个空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