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部一般项目审核要点
教育部一般项目审核要点
校内各有关单位:
近日,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申报工作已经开始,针对历年出现的常见问题,现将申请评审书填写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汇总如下,请各单位科研秘书注意审核本单位上报材料:
一、本次申报重点注意事项:A 表
1、“申请者承担省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情况以及完成情况”(第一页)栏中所填写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期资助项目、西部项目和单列学科等各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须附结项证明(近期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未下发结项证书可打印结项公示网页附后)。
2、“申请者本人近三年来主要研究成果”(第一页)与“以上成员近三年来与本课题有关的主要研究成果”(第二页)栏中所填写成果应统一格式,顺序排列,成果应为近三年来成果(2009年至今年)须与所申报课题有关联。
3、由于目前申报已正式采用网上申报系统,在不确定是否可以对个人信息查重的情况下,建议教师申报项目的同时以项目组成员身份参加其他项目申请限一项;教师本人不申请项目但参加其他项目限参加两项,同时,课题组成员须本人签字,以保证参加人知晓所参与的课题,避免超项。
4、“研究类别”(第三页)为基础研究,建议研究时间为3年(2014年);“研究类别”(第三页)为应用研究,建议研究时间为2年(2013年)
B 表
5、B表中不得出现个人及学校等可能透露身份的信息。建议以论述的方式分段填写各部分,确保论述明晰、准确,不建议以简单罗列提纲的方式论证。
6、“前期研究基础”(第七页)指包含课题组成员在内的所有成员的广义前期研究准备,可以包括出国求学经历、发表论文、专著、参与相关项目、参加学术会议或参与的科学研究实践活动等方面。
7、“资料准备情况”(第七页)不仅仅指课题组已经搜集整理的文献资料,还可包含图书馆情况、数据库等多种资料。
8、项目“最终成果”(第九页)与“最终成果形式”(第三页)应当保持一致。
9、“研究成果的去向”(第九页)指的是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方式或者领域,如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或素材、为某学科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等。
10、“经费概算”(第九页)中的“管理费”应为2000元(填写0.2)。
11、请各单位科研秘书仔细核对本单位申请人信息,确保本单位申请人无在研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本单位课题参加人参加两项以内项目申报。
12、在研的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负责人须根据我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相关管理规定,以所负责项目的核心内容参加本次申报。
二、本次申报常规注意事项:
1、规划基金、自筹项目申请人应为副高级(副教授)以上在编在岗教师;青年项目申请人应为博士毕业生或中级(讲师)以上在编在岗教师,且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72年1月1日以后出生)。
2、“申请者承担省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情况以及完成情况”(第一页)中的“课题名称”须填写省级以上级别项目,本部分可加行。
3、项目的“申请经费总额”(第三页):规划基金项目为9;青年基金为7;自筹项目不少于7且须填写“其他来源经费”。
4、“学科门类”为“交叉学科/综合研究”的项目,在填写“研究方向及代码”(第三页)时请根据项目与学科关联度高低依次选择相关研究方向。
第二篇:2015教育部一般项目审核要点
2015教育部一般项目审核要点:
1.规划基金项目申请者,应为具有高级职称(含副高)的在编在岗教师:青年基金项目申请者,应为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的在编在岗教师,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75年1月1日以后出生)。
2.连续2年(本次指2013、2014年)申请教育部一般项目未获资助的申请人,暂停1年一般项目申请资格。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后期资助、西部和单列学科项目的负责人同不能申请教育部一般项目
3.学校通讯地址,统一填写: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293号;邮编:510665。4.封面上申请日期统一填写为:2015年2月。计划完成时间填至2018年6月。5.所在部门:填写二级单位
6.申请者作为负责人承担省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情况以及完成情况处:填写申请者本人主持的省级及以上社科项目,需填写项目编号;成员近三年来与本课题有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处填写成员2012.1以来的相关成果,写清发表刊物、发表时间或期次 7.最终成果形式:建议以论文或专著作为最终成果形式。在结项时,研究成果标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字样,通常专著已正式出版或以第一作者在SSCI、A&HCI等国际索引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上均可申请免鉴定结项,但研究报告不管是中期检查还是结项时均需提供地(市)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或大型企事业单位采纳证明;若能提供符合要求的采纳证明则可以研究报告形式。不然需要专家鉴定结项。
8.项目经费:规划项目10万元,青年项目8万元。9.B表填写注意事项:(以下4点需同时满足)
(1)信息中不能出现项目申请者及成员的个人信息(如姓名),以及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的信息,否则申请书作废。
(2)去掉“广东省”、“广州市”等地名信息,改为“本省”、“本省省会”等。
(3)“前期研究基础” 成果或项目可用描述性语言进行阐述,也可列举清单,如果前期成果与本课题申报密切相关,建议列出论文名称、期刊名称;项目名称、来源单位。不填发表时间、发表期次。(4)“资料准备情况”可以适当列举重要的参考文献。
10、修改后网上再上传时间:2015年3月1日前登录“申报系统”上传定稿的《申请评审书》电子版;审核状态变为“学校通过”后申请者打印与电子版完全一致的纸质申请书(一式2份),要求签名齐备。于2015年3月3日之前将定稿的《申请评审书》A4双面打印(不用打印“申请书填写步骤”、“填表说明”)一式2份统一报送至科研处607,逾期不能受理。
11、其他经费来源若不是自筹经费项目不用填写,经费概算仅预算申请经费,管理费填0.2万元。劳务费和咨询费视项目需要,一般总和不超过总经费的10%。
12、请整个申报书的字体、行间距保持一致,另标题可加粗。
13、项目申请人负责审核网上提交的《申请评审书》和签字盖章纸质件内容的一致性。否则有关责任自负。
14、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负责人不可以申报本次项目,以上项目若已结项需在申报书后装订结项证书复印件。
第三篇:教育部要点
2008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1.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紧紧围绕主题,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全国教育系统不断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要求。组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理论研究和宣传。
2.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重大任务和方针政策,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研究制订《2008-2012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教育科学研究,重点抓好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
3.大力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深入贯彻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配合做好制定《教育督导条例》和《考试法》工作,加快起草、修订《学校法》、《终身学习法》、《职业教育法》、《学前教育法》和《学位法》工作进程。切实加强对研究制订教育规章的统筹管理。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教育行政审批。全面落实“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
4.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机制和制度,进一步推动落实“三个优先”,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研究制定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政策措施,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公共教育资源要更多地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坚持勤俭办学,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5.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组织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成果。加强学校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大规模培训教育系统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着力做好民办高校党建工作。
6.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干部监督工作各项任务。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强化对学校招生、收费、基建、采购、后勤等的管理和监督,深化校务公开。做好直属高校巡视工作。积极推进廉洁教育进校园,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7.进一步加强教育部机关建设。积极推进机关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大力加强调查研究,强化综合协调、信息服务、公文审核、督察督办,提高工作效能。改进文风、会风,精简会议、文件,清理并严格控制评比、评奖、评估和考核等活动。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支部建设。重视青年干部的培养。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做好教育信访工作。
二、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实处
8.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把德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中,加强中小学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教材建设。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活动,积极推进以营造浓厚育人氛围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与学科课程教学相衔接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力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研究制定《中小学德育规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深入开展以敬业、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着力抓好学生团组织建设。积极推进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9.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修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骨干研修和全员培训工作,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高质量地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加强形势政策和国情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总结推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开展大学生先进事迹巡回报告活动。加强辅导员队伍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开展全面的多层次的培养培训。
10.全面推进并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扩大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试验范围,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制度建设。改进和完善中小学教材审查工作。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的课业负担,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2.深入推进招生考试和质量评价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全面实施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推广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深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将重点放在考试内容改革上,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扩大并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的高校招生考试综合改革,推动高中课改和高考改革的有机衔接。完善对政府、学校、校长、教师及学生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三、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3.切实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向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制度,强化财务管理。落实中央财政以奖代偿的激励政策,推动各地加快化解“普九”债务。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14.依法均衡配置公共义务教育资源,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巩固和发展“两基”攻坚成果,继续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重在制度建设,加强对农村地区寄宿学生的管理工作。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继续抓好扫盲工作。
15.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努力推进“班班通、堂堂用”,让广大中小学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着力抓好教学光盘的普及和应用,做好教学应用指导和支持服务工作。坚持应用为主,把远程教育与推动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师培训、促进农科教结合、培训农村党员和提高农民素质进一步紧密结合起来。
16.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大力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鼓励和引导普通高中注重质量,办出特色、形成风格。重视学前教育,努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启动实施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17.进一步完善国家教育督导制度。继续做好“两基”国检工作,建立“两基”巩固提高年检复查制度。制定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督导工作方案,进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试点,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抓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等专项督导检查工作,做好全国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专项监测工作。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试点工作。健全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制度。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18.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加强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积极推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深化公办职业院校体制和机制改革,积极推广“三段式”办学模式,引导和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19.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的“四大工程”。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作用,加强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急需人才的培养,培育新型农民。广泛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和未升学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教育培训,加强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
20.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健全并逐步实施中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一年、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半年的制度,努力健全半工半读制度。广泛推行订单培养。完善弹性学习制度。举办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
21.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启动国家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大力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强自身建设,注重总结推广,引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2.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部署和努力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工作。以国民教育体系为依托,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平台等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成人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
五、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23.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认真做好2008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安排和管理工作,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支持校企合作建设国家重点发展领域紧缺人才的学科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加强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实习实践。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组织编写体现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的高质量教材,继续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健全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制度,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全面推进高校学风建设。
24.扎实推进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高质量完成第一轮评估工作。以加强分类指导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高职教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统筹规划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开展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5.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中心,启动新一轮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度。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初试、复试和推荐免试为重点的改革措施,更加重视创新人才的选拔。做好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调查与分析,健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深化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深入推进专业学位工作。
26.继续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竞争力。全面实施“211工程”三期建设,完成“985工程”二期建设,启动“985工程”三期建设,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计划。
27.进一步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加强统筹规划,成立高校创新体系建设及各重大专项协调小组和专家小组,组织全国高校力量,积极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实施。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和大型仪器中心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推进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继续开展10000个科学难题征集活动。深入推进高校科技产业规范化。继续办好国家大学科技园。
28.启动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办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加强和改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作。
六、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29.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广泛开展向全国模范教师学习活动,大力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精神,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点希望”,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30.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重点做好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落实工作。研究制定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学校绩效工资分配政策。开展教育系统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研究教师医疗和住房等社会保障办法。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编制管理制度,开展高校编制标准研究制订工作。指导学校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规范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31.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继续做好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启动实施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加强师范类特色专业建设,深入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健全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制度。
32.启动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深入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进一步加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加强中西部农村和边疆地区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强化中小学班主任和校长培训。修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33.积极推进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新机制。扎实推进并全力推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积极推进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健全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和定期交流制度。继续完善和落实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的政策措施。
34.深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继续加强职业院校聘请兼职教师工作。
35.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新一轮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深入实施高校人才强校战略。继续完善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培养和会聚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加大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力度,加强高校引智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培训。
七、研究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着力促进教育公平
36.全面落实资助制度,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推动各地各校落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资助制度,继续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全面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
37.积极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加强教育对口支援机制,组织全国教育战线支援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和教师培训,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教育的办学质量。加强高校民族班、预科班管理。继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做好教育支援西藏、新疆工作,切实办好内地西藏班和新疆高中班。
38.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健全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把学校的办学资格、招生计划、学费标准、录取规则、录取过程、录取结果向社会公开。推广和完善平行志愿投档、分段公开征集志愿等录取方式,进一步提高考生和高校满意度。加强对保送生、艺术特长生和高水平运动员等考生考试资格和录取名单的公示和监督。强化研究生招生管理和监督。继续综合治理高校招生环境,坚决制止和有效打击危害考试安全和录取公正的各种违规、欺诈行为,确保国家教育招生考试的公平、公正和安全。39.全力以赴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大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力度,完善国家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和网上联合招聘制度,推动落实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加强毕业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就业观念教育,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到基层建功立业。做好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全面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40.依法从严治教、从严治校,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重点学校或重点班规定,认真研究解决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加强学籍学历管理,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学生学籍管理电子化。继续规范教育收费,稳定各级各类学校收费标准,全面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加强教育经费的严格管理和监督。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深入开展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活动。
41.深入开展创建和谐校园活动,建设平安、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培育校园文明风尚,激发师生创造活力。大力开展植树活动,建设绿色校园。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继续开展学校周边综合治理专项整治行动,维护师生健康和安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认真排查并及时整改工作薄弱环节,妥善处理校内突发公共事件;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维护教育系统持续稳定。
八、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开放,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42.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分区规划、分类指导,支持地方教育综合改革和统筹发展。落实和规范高校办学自主权,促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机制,鼓励高校科学定位、形成特色。积极推进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大型企业集团和地方政府共建直属高校,健全支持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强省部共建中西部地方高校工作。深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办好高校学生食堂。
43.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依法落实国家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对民办高校督查制度,严格核查民办高校基本办学条件,规范独立学院办学,提高办学质量。
继续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规范管理,注重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44.进一步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继续加强教育高层磋商机制建设,深化与外国政府教育部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全方位、多层次教育合作,抓好地区间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认真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加大对博士生的选派工作力度,特别要加强联合学位项目和联合培养项目的工作力度。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展国际间高水平科研合作和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高校参与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鼓励和引导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来华留学事业,进一步扩大中国政府奖学金规模,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继续促进和各国双边学历学位互认。加强教育涉外工作的监管和引导。加强对教育领域国际准则性文件的研究和缔约工作。继续做好与港澳台教育交流工作。
45.做好以孔子学院为龙头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继续加强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布局,强化管理,切实抓好师资、教材、管理等方面的基础建设,全面带动国外大中小学汉语教学,提高汉语国际推广质量。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进一步兴起汉语国际推广的新高潮。制定《汉语国际推广2008-2012年规划》。
46.全面提高学校语文教育水平,促进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化。继续推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信息化和规范化,扩大汉字应用水平测试试点。研究制订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开展中华经典语文诵读活动。推进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和信息化。加强国家语言资源监测和语言战略研究,引导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发展。
47.全面实施“金教工程”,建立和完善全国教育系统信息化公共服务和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快速发展。大力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招生、学籍管理、学生资助、办学质量监控、大学生就业、国家公派留学管理和教育涉外监管等应用平台建设,面向社会提供良好信息服务,为加强公共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奠定良好信息工作基础。
48.进一步加强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和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工作力度。切实加强先进典型宣传、教育政策解读、舆情分析引导和教育对外宣传工作,完善教育新闻发布制度,积极营造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教育部要点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四篇:国家科技项目审核要点(核心)
国家科技项目审核要点
★◆★在课题经费收支审核过程中,存在下列事项,需要在审计沟通函中逐一列出,请被审计单位予以回复:
一、课题是否单独核算
是否对课题经费进行单独核算。根据提供的明细账以及提供的记账凭证进行判断。
二、课题经费到位情况
课题经费是否按预算足额到位,经费到位的凭证复印件是否齐全。
三、课题经费拨付情况
课题承担单位是否按预算足额拨付合作单位课题经费,拨付凭证复印件是否齐全。
四、课题经费分类支出审核要点
1、设备费审核要点:
(1)提供了凭证复印件的设备支出附件是否符合规范。
(2)编制设备购置对比表:对于预算外的通用办公设备予以核减,预算外购置的小额专用设备一般予以认可(一般1万元以内的设备),预算外的大额专用设备需要让被审计单位提供与本项目相关性的说明。
(3)项目结题阶段购置的设备或试制设备,需要让课题承担单位说明该设备对项目任务完成的贡献程度。
(4)关注设备费支出金额是否超支,如果超支,超支部分予以核减。(5)设备费需要编制盘点表,并盘点。
2、材料费审核要点:
(1)提供了凭证复印件的材料支出附件是否符合规范。
(2)单笔支出超过2万元以上的预算外材料费购置支出需要被审计单位提供与本项目相关性说明。
(3)临近课题截止日入存在大量采购材料,需要被审计单位提供原因说明。(4)使用专项经费购买生产性材料、基建材料、大宗工业化原料、实验室1 / 8 装修材料等需要予以核减。
(5)专项经费购买预算外普通办公用品费,如果间接经费未超支计入间接经费,否则予以核减。
3、测试化验加工费审核要点:
(1)提供了凭证复印件的测试化验加工费支出附件是否符合规范。(2)单笔支出超过2万元以上的预算外测试化验加工费支出需要被审计单位提供与本项目相关性说明。
(3)2万元以上的测试化验加工费支出必须提供测试合同、测试报告。(4)是否存在以测试费的名义转拨经费。
4、燃料动力费审核要点:
(1)对无法单独计量,必须有燃料动力费分配依据。(仪器设备耗用)。(2)对于预算外列支的汽油费,一律予以核减。
(3)被审计单位日常消耗支出如:日常水电气暖等消耗、列支房屋占用费、物业费、取暖费等,全部计入间接经费,若间接经费超支,则予以核减。
5、差旅费审核要点:
(1)检查差旅费报销单的出差事由是否与本项目相关,若不相关或无法判断是否相关,则予以核减或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说明。
(2)报销汽油费必须与本次出差发生的其他支出一起报销,若只有汽油费发票,则予以核减。
(3)差旅费中列支本地住宿费,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支出原因说明,无合理的理由,则予以核减(因为存在实际为餐费,开具发票为住宿费套取资金的现象)。
6、会议费审核要点:
(1)会议内容必须与本项目相关,否则予以核减。
(2)附件中必须有会议通知、会议签到表等证明会议实际发生的材料,如果仅有一张酒店会议费发票,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会议发生的证明材料,否则予以核减。
7、国际交流与合作审核要点:
(1)出国交流的内容是否与本项目相关,否则予以核减。/ 8(2)检查是否有出国任务批件,若没有需要被审计单位提供或提供没有的原因说明。
(3)检查差旅费、会议费、国际交流费三者之后是否超预算,超支部分予以核减。
8、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审核要点:
(1)通用性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手机电话费、专利维护费,如果间接经费未超支计入间接经费,否则予以核减。
9、劳务费审核要点:
(1)劳务费发放原则上通过银行卡发放。
(2)研究生培养费、博士后进站费和房租补贴等不属于劳务费,予以核减。(3)如果是支付劳务派遣公司劳务费,需要提供劳务派遣公司的发放单。(4)劳务费支出超预算部分,予以核减。(5)大额现金支付需要披露。
10、专家咨询费审核要点:
(1)向以单位名义提供的咨询服务发放专家咨询费,予以核减。(2)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课题组人员、劳务人员、课题相关管理人员,否则予以核减。
(3)专家咨询费不得列支论文评审费,否则予以核减。(4)专家咨询费支出超预算部分,予以核减。
11、间接经费审核要点:
超标准计提或列支的部分予以核减。
四、抽查企业及发票真实性
1、每个课题至少抽查5家供货单位。通过全国工商系统,查看该单位是否存在、经营范围与开具发票内容是否相符。
2、每个课题至少抽查5张发票。通过“友商”网,检查发票真伪。各家单位需要抽查至少10笔,与网上发票查询核对,关注是否真实。
五、后续支出
1、应付未付支出 / 8(1)课题截止日至审计日已入账的支出逐一分析,合同签订日期、发票开具日期或者事项发生日在课题实施截止日前的支出,可以作为应付未付支出。其他支出不予确认。
(2)未入账支出,若合同签订日期、发票开具日期或者事项发生日在课题实施截止日前的支出,可以作为应付未付支出。
上述两类支出,都需要提供合同、发票、入库单等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认可。
2、预计支出
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预计支出测算说明。预计支出一般包括:审计费、验收差旅费、验收会议费、验收专家咨询费、出版文献费等。
课题截止日审计认定各科目金额加上应付未付及预计支出,若超过有上限预算标准的部分,不予认定。
★◆★需要被审计单位盖章的资料清单
一、课题承担单位需要提供的资料
1、业务约定书(盖章)。
2、承诺函,主要承诺提供的支出明细账未经修改(盖章)。
3、课题承担单位与科技部签订的合同任务书、预算书复印件(可以盖骑缝章)。
4、课题承担单位与子课题承担单位签订的子课题合同任务书复印件(可以盖骑缝章)。
5、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复印件(可以盖骑缝章)。
6、课题承担单位权限范围内预算调整内部审批文件(盖章)。
7、课题经费收支明细账(可以盖骑缝章)。
8、经费到位凭证、经费外拨凭证、抽取的经费支出凭证复印件(可以盖骑缝章)。
9、固定资产盘点表(盖章)。
10、审计沟通回复函(盖章)。
11、应付未付支出说明;预计支出说明;应付未付支出的发票、合同、入库4 / 8 单等复印件(可以盖骑缝章)。
12、课题承担单位经费收支附表(盖章)
二、子课题承担单位需要提供的资料
1、承诺函,主要承诺提供的支出明细账未经修改(盖章)。
2、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复印件(可以盖骑缝章)。
3、课题经费收支明细账(可以盖骑缝章)。
4、经费到位凭证、经费外拨凭证、抽取的经费支出凭证复印件(可以盖骑缝章)。
5、固定资产盘点表(盖章)。
6、审计沟通函(盖章)。
7、应付未付支出说明;预计支出说明;应付未付支出的发票、合同、入库单等复印件(可以盖骑缝章)。
8、子课题承担单位经费收支附表(盖章)
★◆★出具报告阶段工作
一、审计报告复核
1、项目负责人审计报告初稿完成后,必须自行复核一遍;
2、交给组内同事复核;
3、提交给被审计单位,请被审计单位修改复核。
4、审计报告一定要认真复核,避免上传系统后撤报修改的情况发生。我们每次撤报修改,科技部都会记录在册,将来作为我所考核评分依据之一。
二、审计系统填写
1、填写审计系统中的监督检查表,必须由该项目的负责人填写,一定要根据该课题的实际情况填写,不得全部填写“好”。
2、为方便大家有序填报,请准备填报系统前先到群里预约时间,每次预约时间最长两小时。预约后,其他人在此时间内不得登录填报系统,但可以在群里5 / 8 按时间顺延预约。
★◆★经费管理制度变化(学习)
一、《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63号主要内容:
(1)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一般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无绩效支出。
(2)预算调整:课题支出预算科目中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预算一般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在不超过该科目核定预算10%,或超过10%但科目调整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由课题承担单位根据研究需要调整执行;其他支出科目预算执行超过核定预算10%且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由课题负责人协助课题承担单位提出调整意见,经项目组织单位审核同意后报科技部批准。
(3)结余资金需要收回。
二、《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更新的财务规定:
(1)将课题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500万元及以下部分不超过20%;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3%;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0%。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
(2)新设绩效支出5%。
(2)预算调整权限大幅下降:课题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直接费用中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其他支出预算如需调整,课题组和课题负责人根据实施过程中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提出申请,由课题承担单位审批,科技部或相关主管部门在中期财务检查或财务验收时予以确认。设备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预算一般不予调增,如需调减可按上述程序调剂用于课题其他方面支出。间接费用不得调整。
三、《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更新的财务规定: / 8(1)调整劳务费开支范围,将项目临时聘用人员的社会保险补助纳入劳务费科目中列支。进一步下放预算调整审批权限,同时严格控制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项目实施中发生的三项支出之间可以调剂使用,但不得突破三项支出预算总额;
(2)改进项目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办法。项目完成任务目标并通过验收,且承担单位信用评价好的,项目结余资金按规定在一定期限内由单位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并将使用情况报项目主管部门;未通过验收和整改后通过验收的项目,或承担单位信用评价差的,结余资金按原渠道收回。
四、《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更新的财务规定:
(1)提高间接费用比重,核定比例可以提高到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的一定比例:500万元以下的部分为20%,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为15%,1000万元以上的部分为13%。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取消绩效支出比例限制,所有间接经费都可以用来发放绩效。
(2)明确劳务费开支范围,不设比例限制。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以及项目聘用的研究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等,均可开支劳务费。
(3)改进结转结余资金留用处理方式。项目完成任务目标并通过验收后,结余资金按规定留归项目承担单位使用,在2年内由项目承担单位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2年后未使用完的,按规定收回。
(4)差旅费不再比照机关公务员。
(5)项目承担单位要建立健全科研财务助理制度,为科研人员在项目预算编制和调剂、经费支出、财务决算和验收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科研财务助理所需费用可由项目承担单位根据情况通过科研项目资金等渠道解决。
★◆★几个关注点
1、资金管理办法主要规定财政资金,其他渠道资金按其资金提供方的规定管理使用。
2、合作单位资金属于“过路资金”,;无外协资金(经费)概念。
3、不得随意调账变动支出,随意修改记账凭证、以表代账应付财务审计。/ 8
4、关于预算调账权限
①“五科目可调可增”:材料费、测试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费、其他支出,课题组申请,承担单位审批,科技部或相关主管部门在财务检查、验收时确认。
②“三科目可调不增”:差旅费、会议费、国际交流费调剂使用,但总额不能突破预算。
③“三科目不增”:设备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预算只减不增。④间接费用不得调整。(可以调减,用于直接指出)。⑤项目预算总额调整、承担单位变更,报财政部批准。
⑥合作单位预算调整、合作单位增减,报科技部(专业机构)批准。
5、审计基准日:以课题任务书载明的课题截止日期为准,如课题提前结题,在课题截止日前申请提前验收的,以申请日为审计基准日;如课题申请延期验收的,以批准确定的延期时点作为审计基准日。/ 8
第五篇:ISO9001审核要点
一、文件
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4.2.1,4.2.2,4.1,1.2 相关条款:5.5.1,5.2,5.3,5.4.1
1、审核思路
1)查质量方针:
a)是否形成文件,并有正式批准的证据?
b)是否与组织的总方针、宗旨和管理理念一致?
c)是否体现了本组织的产品特点?是否体现持续改进的承诺? d)与质量目标是否有相应的框架关系? 2)查质量目标:
a)在与质量管理相关的职能和层次上是否建立了质量目标?是否形成了文件?有批准的证据吗?
b)是否包括了组织在产品主要特性方面要达到的具体的目的? c)是否可测量?可评价? d)与质量方针是否一致? 3)查质量手册:
a)手册的内容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是否包括了4.2.2 a)、b)、c)要求的内容?是否体现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
b)手册的内容是否与本组织的实际相符?是否体现自己行业和产品的特点? c)如果有删减,对删减的内容和合理性是否已说明? d)手册的管理是否符合标准4.2.3的要求? 4)形成文件的程序:
a)标准要求必须形成程序文件的过程: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部审核、不合格品控制、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是否制定了程序文件?
b)除上述程序以外,还制定了哪些程序文件?是不是考虑充分了?
c)程序文件是否明确了过程的目标、过程的职责、过程的输入(包括资源)和输出、过程的方法和步骤?是否按过程流程编写,体现过程方法?是否规定了监控和记录要求? d)与质量手册的协调性、一致性如何?
e)程序文件的管理是否符合标准4.2.3的要求? 5)其他文件:
a)其他文件,如作业指导文件、规范等是否合理、必要? b)作业指导书、图样等支持性文件的操作性如何? c)与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协调性、一致性如何? d)记录表格样式或记录清单是否规范?
e)以上文件是否按4.2.3文件管理的要求进行了控制? 6)记录:
a)标准明确要求的记录是否已做出了规定?
b)记录是否按4.2.4记录管理的要求进行了控制?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 2)形成文件的质量目标; 3)质量手册;
4)形成文件的程序(程序文件);
5)其他文件,如组织机构图、过程流程图、作业指导书、规范、指南、质量计划、标准、图样等; 6)记录表格样式或记录清单; 7)抽样选取的记录样本;
8)与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
二、文件管理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4.2.3
2、审核思路
文件管理的审核宜从文件管理的主要责任部门查起,先评价文件管理的基础工作,再到文件的各使用部门,结合其他过程一起进行审核。
1)查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文件的分类情况、相应的职责安排: a)文件中如何规定?
b)通过交谈了解实际情况与文件是否相符? c)2)查文件管理的目标:
d)文件管理过程明确了预期结果吗?
e)目标可以评价吗?评价的方法合理、可行吗? 3)查程序文件及相关文件对文件管理的规定: a)制定了程序文件吗?
b)程序文件及相关文件对文件管理的规定符合4.2.3标准的要求吗? c)4)查文件的有效状态的识别:
d)查控制清单或抽取一些文件,看是否明确了文件的更改和修订状态?控制清单与文件是否一致?更改和修订状态有没有混乱? 5)查文件的审批:
a)抽取的文件是否经过了审批?如何证实? b)审批人的权限是否符合相关文件的规定?
c)文件的充分性、适宜性是否存在问题?审批为什么没有把关? 6)查文件的发放:
a)文件的发放范围是否根据质量管理的过程职责和使用要求来确定?
b)如果是用发放记录进行控制,发放记录能证实发放的全部情况吗?是否能区别文件的发放对象?是否有发放编号?是否有文件的签收的证据?
c)到文件的使用部门,查相关的文件是否发放到位?有效、在用的文件是否能够提供? 7)查文件的使用:
a)各部门使用的文件是否保存完好?内容是否清晰?是否会产生有误的信息? b)各部门使用的文件编号、名称是否明确?不容易误用? 8)查文件的评审和更改:
a)规定了哪些评审的时机?
b)是否按规定的时机对文件进行了评审?
c)文件评审发现了哪些问题?是否引起了文件的修改?
d)文件修改经过审批了吗?对文件更改的审批符合文件管理的规定吗?更改后的文件是否保证了充分性和适宜性? 9)查文件的作废管理:
a)作废文件是否都已收回或自行销毁?收回的废文件是否已销毁?如有发放记录,可从中抽一些作废文件查收回或销毁的证据; b)合理保留的废文件是否有标识能防止误用?
c)查文件使用部门,是否有非保留目的、无关的作废文件? 10)查外来文件的管理:
a)外来文件的分类情况如何?职责如何安排?特别是对外来文件更新的跟踪渠道和职责怎样规定?
b)查外来文件清单或目录,组织对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外来文件是否识别充分了?特别是新换版或修订的外来文件是否已识别了?
c)外来文件的发放如何控制?重要的外来文件是否
d)外来文件的发放如何控制?重要的外来文件是否有明确的发放对象? e)作废的外来文件是否收回或销?
f)在使用部门查必要的外来文件是否有提供?保存是否完好?是否有无关的外来文件? 10)对文件管理工作的检查及改进:
a)对文件的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文件控制是否在了检查活动? b)这些检查活动是否按计划实施? c)检查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d)文件管理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的要求?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质量手册或有关岗位和职责规定的文件; 2)质量目标文件;
3)文件控制程序及相关支持性文件; 4)通过抽样选取的文件样本; 5)文件的发放及收回记录; 6)文件的销毁记录;
7)文件的评审及更改记录; 8)外来文件的发放记录;
9)通过抽样选取的外来文件样本;
10)文件管理的检查记录及问题的改进证据。
由采取的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中发现有相关规定的变化信息时,应追踪文件的修改情况。查证文件是否进行相应的修改?修改是否按文件控制程序的要求重新进行了审批?修改后的新文件是否发放到了使用场所?现场等相关场所中旧的文件是否已经全部收回?如果有保留的旧文件是否有标识能够识别?
三、记录管理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4.2.4
2、审核思路
记录管理可以先在主要负责部门查记录的基础管理,再到其他部门结合其他过程一起审核。标准涉及到4.2.4的条款有19外,明确了特定过程记录的要求。如果具体到某一特定过程的记录未按要求控制或未提供,应首先评价这一特定过程的控制情况。如发现不符合的情况,判定不符合时也应判到该特定过程的条款。对4.2.4记录的审核思路:
a)查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记录分类情况,及相应的职责安排; b)程序文件及相关文件对记录管理是如何规定的?
c)结合其他过程的审核,查相关记录是否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d)结合其他过程的审核,查相关记录的贮存、保存期限和处置; e)查对记录管理工作的检查及改进。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质量手册或有关岗位和职责规定的文件; 2)记录控制程序及相关支持性文件; 3)通过抽样选取的记录样本;
4)记录的贮存环境及条件,重要记录的借阅登记; 5)记录的保存期限的规定及处置记录; 6)记录管理的检查记录及问题的改进证据。
四、管理职责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5.1,5.2,5.3,5.4.1,5.4.2,5.5.1,5.5.2,5.5.3,5.6 相关条款:6.1,6.2,7.2.1,8.2.1,8.2.2,8.2.3,8.5.1
2、审核思路
1)对管理承诺的证实:
a)通过交谈和查阅相关证据,了解最高管理者是如何传达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
法规要求重要性的?
b)制定质量方针,建立质量目标和管理评审的审核见3)、4)、9);
c)通过交谈了解最高管理者提供了哪些资源?(可结合资源管理的审核进行证实)2)最高管理者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意识如何?是否清楚如何通过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来实现?是否明确了责任?是否清楚地了解市场变化和顾客需求?是否了解顾客满意或抱怨的情况?
3)查质量方针:
a)是否制定了质量方针?是否经最高管理者正式批准发布?
b)通过了解本组织总体经营战略、管理理念,以及其他综合信息,确定质量方针是否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c)质量方针是否体现了持续改进的承诺?
d)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是否有对应关系?质量方针是否为质量目标提供了框架?
e)质量方针是如何向全体员工传达的?并通过其他过程审核时与各个层次员工的接触,了解员工对质量方针的理解程度;
f)质量方针在什么时机评审?如果已经进行了评审,查评审的情况,是否保证了质量方针的持续适宜性? 4)查质量目标:
a)是否在各相关的职能和层次建立了质量目标?部门和岗位所承担的过程职责(包括产品实现过程,也包括管理过程)是否明确了预期目标?
b)质量目标是否包括了满足产品要求的内容,具有针对性? c)质量目标是否考虑了本组织的现状,考虑了同行业水平,既具有先进性又具有实现性?判断其能否起到激励作用,可追求?
d)质量目标是否可测量(包括定量的测量和定性的评价)?可行时,质量目标有没有量化? e)质量目标是否与质量方针一致?是否是在质量方针的框架下展开的? f)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如何? 5)查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
a)了解质量管理的策划过程;
b)通过文件审核和最高管理者主,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策划的结果是否满足质量目标的要求?能否满足标准4.1的要求?
c)质量管理体系变更时是否仍在正常有效地运行? 6)查职责权限的确定和沟通:
a)机构、部门和岗位如何设置的?
b)各机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是否已明确?没有矛盾、含糊和不一致? c)确定的职责和权限是如何向员工传达的?
d)通过各部门的审核了解各层次管理者对自己的职责和权限是否已经清楚并理解?
7)管理者代表的指定和职责: a)最高管理者是否指定了一名管理者代表?
b)管理者代表是如何履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的建立、实施和保持的职责的? c)管理者代表通过什么方式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提出了哪些改进的建议?
d)在提高员工质量意识方面,管理者代表领导协调、组织实施了哪些活动?效果如何?
e)管理者代表在内审工作中的职责如何?
7)查内部沟通:本组织有哪些内部沟通渠道和方式? 8)内部沟通有哪些内容?沟通的效果如何? 9)查管理评审:
a)管理评审的时机是否明确?是否规定了定期管理评审的时间间隔和应追加管理评审的特殊情况?
b)如果出现了体系内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最高管理者是否组织了管理评审? c)管理评审活动是否进行了策划?
d)管理评审的输入是否满足标准5.6.2的7项要求、(特殊情况下追加的管理评审的输入可以是其中的一部分)e)管理评审的内容围绕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是否评审了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改进的需要?
f)管理评审是否形成了关于质量管理体系及过程的改进、产品的改进、对资源需求的决定和措施?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质量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的证据,如会议记录、发言提纲、宣传品、简报、内刊等; 2)质量方针;
3)质量目标及其实现情况的相关证据; 4)为质量管理体系投入的资源的相关证据; 5)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6)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和职责权限规定的文件;
7)内部沟通的证据:文件、记录、会议纪要、简报、内刊、调查报告、宣传品等;
8)管理评审记录:计划、通知、管理评审输入材料、会议记录、管理评审报告或会议纪要、管理评审决定和措施的验证材料等。
五、人力资源管理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6.2 相关条款:4.2.4,5.5.1
2、审核思路
主要的审核在人力资源的主管部门进行,对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审核还应结合其他部门的审核进行。最重要的是要对员工的能力是否能胜任质量工作进行验证。
1)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如何安排?
2)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目标是否已经明确? 3)查人员能力的确定:
a)根据各机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规定,是否确定了任职人员相应的能力要求? b)是否从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4个方面确定上岗条件?
4)抽查部分人员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确认是否满足能力要求? 5)查人力资源管理需求的确定: 是否对现有人员进行了考核、评估?
是否从考核评估的结果中确定了培训或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需求? 6)查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a)对培训或其他措施(如招聘、任免、岗位调整等)是否进行了策划? b)是否制定了方案或计划?
c)是否按策划实施了培训或其他措施? 7)查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的评价:
a)对培训或其他措施是否进行了评价? b)培训或其他措施效果如何?
c)如果效果不能满足要求,后续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8)查对员工的质量意识的教育和培训:
a)进行了哪些质量意识方面的教育或培训?
b)员工是否提高了认识,知道自己的工作质量对组织质量管理的影响? c)是否清楚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做出贡献?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岗位任职条件的规定;
2)通过从管理层、执行层、操作人员中随机抽样选取的人员能力(教育、培训、技能、经验)的记录;
3)对人员进行考核评估的材料;
4)培训、招聘、岗位调整等措施的议案或计划; 5)培训、招聘、岗位调整等措施的实施记录;
6)对培训、招聘、岗位调整等措施的效果评价的证据;
7)对员工进行质量意识培训教育的相关证据,如会议记录、培训记录、宣传品、与各层次员工交谈等。
六、基础设施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3 相关条款:7.5.1
2、审核思路
1)基础设施的分类情况;
2)了解与基础设施分类相应的管理职责和分工情况; 3)是否确定了基础设施管理的工作目标?
4)查基础设施相关的文件规定,包括分类、管理要求、保养制度等; 5)查基础设施的确定和基础管理:
a)与质量有关的基础设施(适用的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设施过程设备/支持性服务)是否都已纳入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 b)是否建立了管理台帐? c)是否保存了技术资料? 6)查基础设施的提供:
1.与质量有关的基础设施是否能确保提供? 2.现场进行核实是否与台帐相符? 3.采购、配置如何管理? 7)查基础设施的维护:
a)对基础设施维护保养管理的基础制度是否执行? b)各种维修、保养是否进行了计划安排并按要求实施? 8)查对基础设施的检查:
对基础设施管理工作的检查如何进行?
对基础设施完好状况的检查工作的情况如何? 检查的结果怎样?
9)查对发现问题的处理:
有问题的基础设施是否进行了处置? 对潜在问题是否采取了预防措施?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工作职责及质量目标方面的文件;
2)与基础设施相关的如设备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设施设施维护保养规定等; 3)基础设施管理台帐;
4)基础设施的技术文件资料; 5)现场观察基础设施的管理情况; 6)基础设施申购的相关资料;
7)基础设施大、中、小修及日常维护保养计划及实施记录; 8)对基础设施的检查及后续措施的记录。
八、工作环境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6.4
2、审核思路
3、应对工作环境的主管部门进行审核,更重要的是要到实地现场进行观察、查证。
1)识别了哪些工作环境?
2)是否涉及了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 3)是否制定了工作环境管理的目标?
4)工作环境的管理是否有相应的文件规定?
5)工作环境的管理是否按要求实施,是否达到了要求? 6)对工作环境的检查是否进行安排并按要求实施? 7)工作环境有了哪些改进?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工作环境识别的记录; 2)与工作环境管理有关的工作文件; 3)各项管理制度实施的证据; 4)现场工作环境实况;
5)对工作环境检查的记录及后续的改进措施。
九、产品实现过程
(一)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7.1,4.1 相关条款:4.2.1,5.4.2
2、审核思路
主要是对策划结果------各类相关文件的审核。
1)对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的要求,相关文件作了哪些规定?
2)通过体系文件的审核,确认对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结果是否体现“PDCA”、过程管理的思想?是否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其他要求协调一致? 3)策划的结果是否根据组织的过程实际,确定了7.1a)、b)、c)、d)中要求的适当内容? 4)对产品实现过程策划的结果,如各种各层文件的规定是否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5)对特殊的产品、项目、合同,是否通过策划形成了质量计划?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规定产品实现过程策划要求的文件;
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关于产品实现过程的各种规定; 3)质量计划类文件。
(二)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7.2.1,7.2.2,7.2.3 相关条款:5.2,8.2.1,4.2.4
2、审核思路
1)查与顾客有关过程的职责安排及分工,包括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评审,与顾客有关的联系接口等;
2)查与顾客有关的质量目标,与经营及合同管理有关的质量目标;
3)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评审有何要求?与顾客的沟通做了哪些安排?
4)抽取主要产品,查有关产品的要求(顾客明示的或隐含的要求、法规要求、组织自己附加的要求)是否明确? 5)查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评审是否按要求实施?---产品要求是否明确规定?
组织是否有能力满足这些要求,包括技术条件、数量、交货期等各种要求?---组织和顾客双方是否存在矛盾或不一致? 6)评审中发现问题时是否采取了后续措施? 7)口头合同/订单要求的评审是否按要求实施? 8)是否有特殊情况下对产品信息的提前评审?
9)产品要求变更时相关文件是否得到了修改?是否传达到了相关人员? 10)查与顾客的沟通:
---产品的信息如何与顾客沟通?
---顾客的问询、对合同和订单的处理通过什么渠道沟通?---顾客的意见、抱怨和投诉如何受理?
a)是否对顾客反馈的信息进行了记录并及时处理,特别是顾客的抱怨、投诉? b)对顾客的意见、抱怨和投诉是如何处理的?
11)查对顾客有关的管理过程的质量检查及其改进。3.审核的客观
1)相关的职责及分工的规定; 2)相关的质量目标; 3)与顾客有关的文件;
4)抽样选取的与顾客签订的合同、协议和与产品有关的需求的记录等产品承诺的文件;
5)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如产品标准、行业规范、国家法规等;
6)组织确定的产品要求,如市场调研报告、产品研发申请或任务书等;
7)对产品要求评审的证据,如合同评审记录及支持性证据、项目立项批准文件; 8)口头合同、订单、要求的登记台帐,相应的评审证据,如记录中或发货单据中的情况说明及授权人签字;
9)产品要求变更时相关文件的修改情况,相关人员的掌握情况; 10)与顾客沟通的记录;
11)顾客的意见、抱怨和投诉的记录及处理证据;
12)顾客有关的管理过程的质量检查记录及其改进措施证据。
(三)设计和开发
1、涉及的标准要求:7.3.1,7.3.2,7.3.3,7.3.4,7.3.5,7.3.6,7.3.7 相关条款:4.2.4
2、审核思路
1)查设计与开发过程的职责安排; 2)查相关的质量目标;
以下的审核宜按项目进行,即按过程流程进行审核。抽查一些设计开发项目的管理,要特别注意随机、分层选择不同类型的设计样本,如大型、小型、改进型设计开发项目等,然后以所选定的样本,按照设计开发流程逐步展开审核: 3)查设计开的策划:
----对特定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是否明确了阶段?
----各阶段必要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是否已作安排?----是否规定设计和开发活动的职责和权限?
----各不同职能间的接口是否已经明确?组织接口是否已明确了职责?技术接口是否已规定了沟通渠道?沟通活动的有效性是否达到?
----设计开发计划是否在必要时进行了更新、修订? 4)查设计开发的输入:
----输入是否包括了标准7.3.2a)、b)、c)、d)的内容?是否充分与适宜?----输入是否清楚、明确,没有不一致或含糊不清?----输入是否经过了评审? 5)查设计开发的输出:
----输出是否包括了标准7.3.3 b)、c)、d)的内容?----是否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是否得到批准?
6)查设计开发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是否按标准7.3.1策划的安排实施?----是否符合标准关于这三项活动的要求?
----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发现了哪些问题?引发了哪些后续措施?是否进行了跟踪验证?----确认如果不能在产品交付或实施之前完成,是否合理? 7)查设计和开发的更改:
----设计和开发的更改是否经过了批准?----设计开发的更改是否留下了记录?
----设计开发的更改是否有必要进行评审、验证、确认?如果有,情况怎样?
----对更改的评审活动是否考虑了产品的其他组成部分和已交付的产品的影响?如有影响,有哪些后续改进措施?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与设计开发相关的职责规定,相关的质量目标; 2)设计开发项目的清单或台帐;
3)设计开发议案、计划、进度表、任务书等;
4)设计开发输入的证据,如任务书、与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5)设计开发输出:文件、图纸、规范、配方、配比、计算书、说明书、大纲、采购清单、产品标准、样机、软件、程序等。
6)设计开发评审、验证、确认活动的记录,后续措施的记录;
7)设计开发更改的批准证据和相关的记录,对设计开发更改评审、验证、确认的记录,后续措施的证据。(四)采购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7.4.1,7.4.2,7.4.3 相关条款:4.1
2、审核思路
(1)本组织存在哪些采购过程、外包过程,是否已经识别清楚?(2)对这些过程的职责如何规定?(3)是否确定了相关的质量目标?
(4)采购产品和(或)外包过程的质量要求是否明确?(5)查采购过程的相关文件规定:
----对供方和采购产品的控制类型和程度如何划分?----评价、选择和重新评价的准则是否确定?
----对采购产品的验证做了哪些安排,包括在供方现场的验证?(6)查采购供方的控制:
----抽样选取进货供方和(或)外包方是否是合格供方?
----是否根据采购产品和(或)外包过程的要求,供方提供合格产品的能力对供方进行了评价选择?----是否对供方的质量情况了跟踪控制?是否进行了重新评价?----对供方评价的结果及后续措施是否留下了记录?(7)查采购过程的控制:
----针对具体的采购产品或过程,抽查相关的采购文件是否包括了适当的7.4.2a)、b)、c)的内容?----对重要的外包过程的控制还应审核是否符合标准7.3或7.5的要求?----采购文件在发出前是否得到了评审或批准?(8)查采购产品的验证:
----所有的采购产品是否按要求实施了验证?----在供方现场的验证是否按要求实施?
----验证证据表明采购产品是否满足了规定的采购要求?----采购产品出现不合格时的处置和改进?
----采购产品总的合格率是多少?不良率是多少?是否达到质量目标要求?如未达到,采购哪些对策?
3、客观证据
(1)与采购有关的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手册中的4.1、7.4,相关的程序文件和支持性文件,采购要求、采购产品标准等;
(2)相关的职责安排及质量目标;
(3)供货记录或报验记录、外包过程台帐;(4)合格供方名单;
(5)供评价和重新评价记录及支持性证据(营业执照、资质证书、许可证、调查表、检验报告、样品试用报告、业绩证明材料、过程程序、设备情况、人员能力等);(6)评价结果及后续措施记录;
(7)采购文件,如采购计划、采购合同、采购清单等;(8)采购产品的验证记录,在供方现场的验证记录;(9)采购产品的质量情况记录。(五)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7.5.1,7.5.2,7.5.3,7.5.4,7.5.5 相关条款:7.1,7.2,7.3,7.4,7.6,8.2.3,8.2.4,8.3,8.4,4.2.4
2、审核思路
主要在生产现场和服务现场进行审核,除了查阅相关的文件和以外要特别重视现场的观察和询问。1)了解基础情况:
----主要的生产过程和服务提供过程有哪些?----过程的结果----产品是什么?
----产品的接收者(过程的顾客)是谁?----过程的输入有哪些?
----过程的活动(步骤、程序)有哪些? 2)查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策划:----进行了哪些策划?
----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是什么?----过程的质量目标是什么?
----有哪些相关的文件?是如何规定的?----有哪些必要的资源需要提供?
3)按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流程审核: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如何进行计划安排的?----生产和服务过程的现场实施是否按规定进行?
----设备是否按规定进行了日常维护保养?设备是否完好?
----是否使用适合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对适宜的过程对数或产品特性进行了监控?----放行、交付活动是否按要求实施?
----交付后的活动(今后服务)的实施情况怎样? 4)查特殊过程的确认:
----在上述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是否存需确认的过程?
----是否对这些过程的确认进行了标准7.5.2a)、b)、c)、d)、e)的安排?----对这些过程是否按安排的要求进行了确认?----确认是否证实了过程能力? 5)查标识和可追溯性:
----在上述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以及其产品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识别产品?----识别产品方法是否适宜、可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状态是否清楚?
----有可追溯性要求时是否记录并控制了产品的唯一性标识? 6)查顾客财产:
----在上述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以及其他产品实现过程中,有哪些顾客财产?----对顾客财产的识别、验证、保护和维护活动是否按要求实施?----当顾客财产丢失、损坏和不适用时是否向顾客报告?----顾客财产是否因组织的原因发生了损坏? 7)查产品的防护:
----在上述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以及其他产品实现过程中,有哪些对产品、中间产品、产品的组成部分的防护?
----关于防护的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是否形成了的制度或规定?是否实施? 8)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监视和测量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基本情况的文件,如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流程、过程职责规定等; 2)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过程的质量目标; 3)有关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各类文件; 4)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方案或计划; 5)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实施记录; 6)对过程的监视和控制记录; 7)过程设备和监测装置的管理记录;
8)现场实施情况,包括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监视和测量过程,过程设备和监测装置的现场管理; 9)放行、交付活动的记录和现场情况;
10)交付后活动(售后服务)、实施的记录和现场情况;
11)特殊过程的确认记录,包括过程准则、设备认可、人员鉴定、记录要求等; 12)产品及监视和测量状态标识的样式及现场标识的状况;
13)顾客财产的登记或台帐,识别、验证、保护、维护的记录,发生丢失、损坏、不适用的情况及向顾客报告的记录;
14)产品防护的管理制度,现场中防护的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的现状,搬运工具,包装材料及包装后的产品情况,贮存设施和条件等; 15)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检查的记录;
16)过程监控和检查活动提出的改进措施证据。(六)监视和测量装置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7.6 相关条款:4.2.4
2、审核思路
1)确定了哪些监视和测量装置?为产品符合要求提供证实的装置是否充分识别? 2)抽样选取各类装置,查其监测活动是否与监测任务的要求相一致? 3)查测量装置的校准和检定:
----抽查部分测量装置是否有检定、校准计划?----是否进行了实施?
----装置是否在有效的校准、检定周期内?----校准或检定是否有国家或国标基准?
----是否有自校活动?是否有自校规程和标准?是否了自校记录? 4)查对装置进行的调整,及调整中对装置的保护; 5)是否能够识别装置的校准状态?
6)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对装置是如何保护的?
7)装置不合格时,对以往测量结果进行了哪些评价?结论如何? 8)对不合格的装置和受影响的产品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9)用于监视和测量的计算机软件在使用前和其他必要的情况下是否进行了确认?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监视和测量装置的管理文件; 2)监视和测量装置台帐,技术资料; 3)检定、校准计划;
4)校准检定机构的资质证明; 5)校准规程、校准记录; 6)校准检定证书、标识;
7)现场对监视和测量装置的管理; 8)评审以往测量结果的记录;
9)对不合格的装置和受影响的产品采取措施的记录; 10)用于监视和测量的计算机软件确认的记录。
十、测量、分析和改进(一)顾客满意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8.2.1 相关条款:5.2,7.2.3,8.4,8.5.2
2、审核思路
1)查关于顾客满意的质量目标;
2)对顾客满意安排了哪些监视和测量活动(问卷、访问、调查、座谈会、中介组织的调查服务等)?职责如何规定?与顾客的沟通渠道是否畅通?
3)顾客满意监视和测量的内容是什么?是否合理、充分? 4)顾客反馈的意见、抱怨、投诉是否纳入了监视和测量范围? 5)顾客满意度监视和测量活动的实施: ―― 实施符合规定的要求吗? ―― 样本策划是否合理? ―― 获取的信息是否可靠?
6)监视和测量的结果是否进行了统计分析?是否采取了相应的的对策? 7)监视和测量的结果显示是否实现了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目标?
3、审核的客观 1)质量目标;
2)顾客满意监视和测量的过程规定;
3)顾客满意问卷或调查表,座谈会记录,中介组织的调查报告; 4)顾客反馈意见登记;
5)监视和测量结果的分析报告; 6)后续措施记录。(二)内部审核
1、涉及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8.2.2 相关条款:8.5.2 1)内部审核是否建立了形成文件的程序? 2)内部审核的策划:
―― 审核方案是否已制订并管理? ―― 查审核组任命或授权;
―― 对具体审核的安排,即审核计划是否合理? ―― 审核文件(检查表)的准备是否充分? 3)查审核的实施:----首次会议的情况;
----现场审核是否按程序的要求和审核计划实施?
----审核过程的控制情况如何?审核的覆盖面和审核深度如何?----审核发现判定是否准确?不合格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审核结论是否依据审核发现?是否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审核报告和末次会议是否完善地报告了审核的结果? 4)审核的后续活动:
----不合格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纠正措施是否已实施?
----实施结果是否进行了跟踪验证?结果怎样? 5)查内审组、内审员的选择和管理。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2)审核方案; 3)审核组任命书; 4)审核计划; 5)审核检查表; 6)审核检查记录;
7)审核首、末次会议签到或记录; 8)不合格报告; 9)审核报告;
10)纠正措施及验证报告。(三)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8.2.3 相关条款:8.2.4,8.4,8.5.2
2、审核思路
1)组织进行了哪些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活动? 2)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是否明确?
3)是否对过程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进行证实? 4)是否按要求实施了这些监视和测量活动? 5)对发现的问题采取了哪些处置措施? 6)采取了哪些纠正措施?效果如何?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与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相关的文件规定; 2)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的实施的记录;
3)检查的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及后续措施的记录。(四)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8.2.4 相关条款:8.2.3,8.3,8.4
2、审核思路:
1)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分成了哪些阶段?做了哪些安排?职责如何规定? 2)查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方面的质量目标; 3)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活动的要求是什么? 4)查产品接收准则是否规定?
5)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活动是否按要求实施?
6)是否保存了相关记录?记录是否表明了产品放行的人员情况?人员是否经过了授权? 7)查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特例:
----是否存在采购产品的紧急放行、中间产品的例外转序和最终产品的特殊放行?----如果存在,这些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特例是否合理?
----是否经授权人批准,适用时顾客批准?并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与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相关的质量目标;
2)有关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文件规定、控制程序、检验规程、检验标准、验收方案等; 3)产品监视和测量记录;
4)产品监视和测量人员的授权证明(授权书、印章等); 5)特殊放行审批的证据。
十一、不合格品控制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8.3 相关条款:4.2.4
2、审核思路
1)不合格品的控制是否建立了形成文件的程序?
2)是否对不合格的控制过程、不合格品处置的职责和权限进行了规定? 3)是否对所有发现的不合格品都进行了处置?
4)对不合格品的处置措施(返工、返修、降级、报废)是否按规定实施? 5)让步处理是否经授权人批准,适用时顾客批准? 6)不合格品处置后的再次验证是否实施?
7)是否存在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的情况?组织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及其他相关文件; 2)产品监视和测量的报告; 3)不合格品的信息报告;
4)对不合格品的处置措施(返工、返修、降级、报废)的记录; 5)让步处理经授权人员批准,适用时顾客批准的证据; 6)不合格品处置后的再次验证的记录;
7)在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的不合格品采取的措施记录,效果记录。
十二、数据分析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8.4,8.1 相关条款:8.2.1,8.2.3,8.2.4,7.4.1,8.5.2,8.5.3
2、审核思路
数据分析涉及很多的管理过程,可结合其他过程进行审核。1)对哪些数据和信息要进行分析?
2)收集、传递、分析这些数据的职责如何安排?
3)数据分析有哪些相关程序和作业指导文件?有哪些分析的方法?是否使用了统计技术? 4)数据分析的实施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5)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否提供了标准8.4a)、b)、c)、d)规定的信息? 6)针对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效果如何?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与数据分析相关的程序和作业指导书; 2)数据分析方法(统计技术)的技术资料; 3)数据分析实施的记录; 4)数据分析结果的报告;
5)数据分析结果对策及效果的证据。
十三、改进措施
1、涉及的标准要求
主要条款:8.5.1,8.5.2,8.5.3 相关条款:8.2.1,8.2.2,8.2.3,8.2.4,8.4
2、审核思路
1)涉及持续改进方面的质量目标有哪些? 2)查关于持续改进活动的安排及职责规定;
3)查关于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及其他文件的规定; 4)有关人员对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概念的理解是否正确? 5)组织对不合格和潜在不合格的信息是否进行了管理?
6)查对不合格(包括顾客抱怨)的评审或对潜在不合格的确认; 7)不合格原因的分析或潜在不合格原因的分析是否准确?
8)是否根据影响程度和预期的有效性来评价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需求? 9)确定的措施是否针对了问题的原因? 10)是否实施了所确定的措施?
11)措施的结果是否进行了跟踪验证?是否有效? 12)采取措施的过程是否留下了相关的记录?
3、审核的客观证据 1)质量目标;
2)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及其他相关的文件; 3)不合格信息记录及评审记录;
4)潜在不合格信息记录、数据分析结果报告;
5)纠正措施记录(不合格事实、原因分析、措施计划、措施的实施及结果、措施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