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患难余生记》、《邹韬奋》(穆欣著)读书报告五篇

时间:2019-05-14 02:0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历》、《患难余生记》、《邹韬奋》(穆欣著)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历》、《患难余生记》、《邹韬奋》(穆欣著)读书报告》。

第一篇:《经历》、《患难余生记》、《邹韬奋》(穆欣著)读书报告

《经历》、《患难余生记》、《邹韬奋》(穆欣著)读书报告

邹韬奋(1895.11.5~1944.7.24),中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原名邹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汉族,江西省余江县人。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先后就读于福州工业大学、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南洋公学中院,1919年由南洋公学上院机电工程科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1、出版、读书界中人说,韬奋一生办刊物、办报纸、办书店,他提倡和身体力行的主旨是“竭诚为读者服务”,那种报务精神便是韬奋精神。新闻界人士认为,他的文章从来不畏权势,勇于一贯地讲真话,他批评时弊不怕得罪人,力主言论自由的精神就是韬奋精神。政论家认为,他之所以在舆论界独树一帜,是他在抗战前国民党对日本妥协时期,他不避个人安危,力主抗日,在抗战以后,他所办的刊物和书店,一直高举着抗日的大旗,他的爱国思想正是韬奋精神。这些说法都是概括了他一生所从事的事业,自然都是对的,但是他从事的事业遭受着无数次的挫折,他依然百折不挠,始终坚守着他的信念,反动派将他办的刊物一个个封闭,他一个个重新建立,又将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全数封国民党迫害而被迫流亡,但他一直到停止呼吸时仍为他的理想而奋斗不息。这种为真理而战斗不屈的精神,才是我们要永远学习和记取的韬奋精神。《患难余生记》中的第一章节流亡、第三章节进步文化中的遭难、在《经历》中所说:“发行的技术和计划也是刊物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方面也应加以相当的主意,但是根本还是在刊物的内容。”等章节较为吸引我的兴趣,因为邹韬奋对自己的求学经历、报刊从业活动、参加爱国运动及民主活动等人生历程,作了较为系统的回顾,总结出了许多可贵的经验,堪称中国现代传记史上有代表性的自传作品。这几部作品不只是对作者个人经历的简单记载,也展现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上下求索、寻求救国富民真理的足迹,具有鲜明的特色。正是这份坚持让他在国难当年毅然决然的加入的到救亡图存的行列中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录:1935年8月回国后,邹韬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同年12月,由于旗帜鲜明地支持一二·九学生的爱国运动,发行量达20万份,打破当时中国杂志发行记录。期间,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1936年11月,因积极宣传抗日,他同救国会的其他领袖沈钧儒等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成为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获释,在上海创办《抗战》日刊。上海沦陷后,转至武汉,继续主编《抗战》。武汉沦陷后,到重庆创办和主编《全民抗战》。他多

次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入党要求,他还利用国民参政员的身份,反对和揭露国民党反动当局消极抗日的种种倒行逆施和专制暴行。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当局加紧了对他的迫害,使他再次被迫流亡香港。1942年秘密赴广东游击区,并辗转来到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后因病被秘密护送到上海治病。病中口授遗嘱再次表达加入中国共产

党的愿望和要求。1944年7月24日在上海病逝。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主要著作收入《韬奋文集》。

他创办了著名的三联书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国韬奋出版奖是目前我国出版界最高的奖项。以他名字命名的另一奖项“韬奋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2005年与“范长江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用以表彰全国的优秀先进新闻工作者。其子邹家华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

邹韬奋及《大众生活》的正义言行,再度激起国民党政府的惶恐。他们又使出种种计谋,扼杀《大众生活》。一方面,对邹韬奋本人进行人身攻击,四处散布谣言,诬陷、诽谤邹韬奋;另一方面,严格限制《大众生活》,禁止它在各地发售及从邮局邮寄。国民党政府还接连派出政坛说客,拉拢、利诱邹韬奋屈从就范。对于这些软硬相施的卑劣行径,邹韬奋义正辞严,予以了无情反击。他明确表示:“不参加救亡运动则已,既参加救亡运动,必尽力站在最前线,个人生死早置度外。”①1936年2月29日,《大众生活》出至第16期,被国民党政府查封。邹韬奋决定暂避锋芒,于1936年2月出走上海,前往香港。邹韬奋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创办一份人民的报纸。为了能够公开发表抗战救国主张,传播各地信息,他到香港后不久,就开始和好友金仲华一起,着手筹办《生活日报》。经过几个月的日夜苦干,邹韬奋终于克服人力、财力等种种困难,于6月7日出版了《生活日报》。在发刊词中,邹韬奋明确提出:“本报的两大目的是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力求“从民众的立场,反

映全国民众在现阶段内最迫切的要求”②。该报问世后,积极宣传抗战救亡思想。《生活日报》发行后不到两月,影响所及甚远,有力地推动了西南的爱国救亡运动。但鉴于香港偏安一隅,地利不便,信息闭塞,邹韬奋遂根据读者要求,宣告从8月1日起移至上海出版。

1936年7月31日,邹韬奋和沈钧儒、陶行知、章乃器等四人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的公开信,进一步阐发了救国会的抗敌救国主张。文中分析了国内形势,指出国难当头之际,全国各党派各方面,应该停止纷争,“共同联合起来抗日救国”。他们特别对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表示赞同和支持,呼吁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应该赶快起来促成救亡联合阵线的建立,应该赶快消灭过去的成见,联合各党各派,为抗日救国而共同奋斗①。”该信对抗日救亡联合战线的建立起了重要的宣传和推动作用。8月份,移至上海的《生活日报》,因国民党政府的种种干涉而未能复刊。邹韬奋便根据实际情况,将该刊副刊“星期增刊”复刊,并加以扩充,更名为《生活星期刊》,继续在上海高举抗日救亡的大旗,支持各地的抗日爱国运动。

2、我是比较赞同穆欣作者对于邹韬奋先生的评价,当时是处在一个国难当头、险厄迭现,社会氛围动荡不安、混乱不堪的时代,面对家国之难面对人生理想,他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并奋斗终身,小时候他家境较好,受过传统家塾教育,又接受过先进的西方教育,但在国破家困的大环境下,过早地培养了他的忧患意识。直到“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的政治思想自此急剧变化,开始了从进步走向革命、从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者的醒目转变。故而韬奋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走上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战斗的一员。他的战斗的一生反映着中国知识分子追求光明、找到真理的全部历程。他对于革命,对于民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是值得我们后人所肯定的!

3、对于农民斗争上,面对于阶级斗争上,邹韬奋面对了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知识分子面临的同样困顿:应该选择怎样的道路。邹韬奋碰上过“五四”运动,但他没有参加,而是埋头读书,想做一名“优行生”。在20世纪20年代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邹韬奋竟仿佛置身于世外,在《生活》周刊上倡导“趣味化”。尤其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他跟当时为数众多的知识分子一样,仍然对国民党抱有幻想。我认为这主要是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环境的关系,当时的文人都有着这种迷惘和彷徨,这并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大环境下普遍的问题,马克思主义那是并没有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而当时的共产革命也有很多的偏激之处,这些我们都应该去了解和理解!在他逝世后在,毛泽东的题词为:“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朱德在挽联中热切地称他为“爱国志士,民主先锋”。

邹韬奋,作为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邹韬奋“舍己为公,用他的一枝笔为革命利益奋斗一生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里。”

下载《经历》、《患难余生记》、《邹韬奋》(穆欣著)读书报告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历》、《患难余生记》、《邹韬奋》(穆欣著)读书报告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