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电力职工培训中心2009年科学技术进步项目计划简表
附件1
陕西电力职工培训中心2009年科学技术进步项目计划简表
培训创新与教学研究项目
陕西电力职工培训中心2009年科学技术进步项目计划简表
现代化管理创新项目
陕西电力职工培训中心2009年科学技术进步项目计划简表
科技开发项目-4-
第二篇:陕西电力职工培训中心
附件1:
陕西电力职工培训中心 “青年文明号”管理办法(试行)
为贯彻落实共青团中央和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的要求,实施青年文明工程,推动省公司“人才强企”战略,进一步加强培训中心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培训中心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规范有序开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是青年文明工程的组成部分,是省公司“人才强企”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凝聚青年、团结青年、带领青年建功立业的有效形式;是以倡导职业文明为核心,以行业管理规范为标准,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岗位建设、岗位创优为重点,以先进典型为导向的群众性创优活动。
第二条
培训中心“青年文明号”是一个集体荣誉,是指在培训、教学、科研、管理、经营和服务中以青年为主体的,体现高度文明、工作业绩突出的各部门(单位)及其下属的科室、教研室、班组(要求35岁以下青年职工占集体人数的50%以上,主要负责人之一年龄不超过35岁)。
第三条
中心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的宗旨:组织和引导青年职工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文明从业,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敬业意识、创新精神和质量、安全、效益、竞争、服务等观念,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努力创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一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为培训中心改革和发展做贡献。
第四条
中心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的组织领导:在中心“青年文明号”和“青年岗位能手”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中心各部门、直属各单位党政负责人的支持配合下,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围绕中心重点工作,在培训、教学、科研、管理、经营、服务等各部门(单位)广泛开展。
第五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和日常事务。
第二章
“青年文明号”的条件
第六条
“青年文明号”条件:
(一)35岁以下青年占50%以上,主要负责人之一年龄不超过35岁。
(二)本集体成员热爱本职工作,敬业意识强,职业道德良好,能够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
(三)本集体在培训、教学、科研、管理、经营、服务中讲文明、讲质量、讲效益,取得突出成绩。
(四)本集体成员能努力学习业务,钻研技术,掌握本职工作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数量的青年成为本岗位的青年岗位能手。
(五)本集体的团青组织能紧密结合本部门(单位)重点工作组织、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的模范带头作用。
(六)本集体的工作得到部门(单位)党政领导的肯定,受到广大职工群众的赞誉。
第三章
“青年文明号”的考核、评审认定
第七条
“青年文明号”的考核标准:
(一)符合第六条规定。
(二)在实践过程中,能结合本部门(单位)的实际,总结、摸索、建立一整套标准化作业、科学化管理的先进模式。
(三)“青年文明号”主要负责人政治上强、业务上精,能够自觉带领本集体青年争先创优。
第八条
中心“青年文明号”的评选采取“集体”自查申报、集体所在部门(单位)党政领导考核签字、“号手”活动办公室考评审核、“号手”活动领导小组集体研究评审认定的办法产生。
第九条
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严把质量关,被推荐的青年集体要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工作业绩要突出、有说服力。
第四章
“青年文明号”的表彰奖励
第十条 “青年文明号”的奖励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办法。
第十一条 中心每表彰一次“青年文明号”,授予荣誉奖牌和奖金,奖励标准按照培训中心“单项奖”奖励标准执行。对特别突出的“青年文明号”向上级组织进行推荐。
第十二条 中心各部门(单位)对“青年文明号”的表彰奖励,可根据此办法结合实际执行。
第五章
“青年文明号”的管理
第十三条 “号手”活动领导小组针对“青年文明号”管理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第十四条 “号手”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建立“青年文明号”管理档案,实施严格的考核评价,完善“青年文明号”申报、推荐、考核、命名、奖励档案资料,做到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第十五条 被授予 “青年文明号” 的集体要将相应级别的“青年文明号”奖牌悬挂在本部门(单位)醒目位置。
第十六条 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组织检查与委托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青年文明号”的日常监督。
第十七条 “青年文明号”实行考核,考核达标者称号继续保持,考核未达标者称号予以取销。
第十八条 “青年文明号”因自然条件(年龄、比例等)发生变化、不再符合基本条件者,已获“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将自动取销。
第十九条 “青年文明号”发生以下情况者,撤销称号并收回奖牌:
(一)有违纪、违反党和国家政策的现象及被新闻媒体曝光,群众反应强烈经检查属实的。
(二)在日常培训、教学、科研、管理、经营、服务中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
第二十条 “青年文明号”荣誉奖牌由“号手”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制作。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陕西电力职工培训中心“青年文明号”和“青年岗位能手”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篇:江苏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项目预申报简表
江苏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项目预申报简表
填写说明
1、创新平台类别:依据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企业研究院、企业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提升项目等选择填写。
2、建设地点:设施建设的详细地址,包括具体市县、路牌号。建在各类创新园区及产业集聚区的,需明确具体的创新园区、科技产业园、产业基地、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乡镇、科技服务示范区等名称。
3、建设目标、研究或服务内容和产出指标:
(1)研发类平台要明确总体目标,具体研发方向及内容,产出指标主要包括发明专利、标准、重大战略产品、研发产品原型、高水平论文、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增销售收入等,且与研发方向及内容相吻合。
(2)服务类平台要明确总体目标,具体服务方向及服务内容,产出指标主要包括服务覆盖范围、服务客户数、服务量、服务收入以及在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技术标准、服务规范、专利、报告等。
(3)提升类平台项目要明确争取获得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名称或国际壁垒性资质等,其他按研发类或服务类平台要求参照填写。
4、技术领头人及团队情况:包括技术领头人姓名、职称、专业、所在单位、所获荣誉及行业地位;专职团队规模、层次及结构。
5、申报单位基础条件:设施条件包括已有设施场地面积、功能设置,大型仪器设备数量、原值等;创新成果或服务业绩包括已取得的发明专利、重大目标产品、关键核心技术、标准、新产品、重大科技奖项、重大成果转化效益、服务数量及服务收入等;已取得的资质主要是指已取得相关行业或部门许可、认可的从事科技服务的资质或资格。
6、“备注”:
产业技术研究院必须填写地方政府重点引导支持建设的主要措施,前期已投入经费及建设用地规划审批、土建工程启动情况等。
属于“科技服务示范区”中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项目及引进海外一流创新团队组建的重点实验室,请说明。
企业院士工作站请填写院士及其团队情况(院士姓名与年龄、技术方向、现工作单位、团队规模与结构、与企业前期合作及具体项目协议),企业主营业务。
创新平台提升项目请填写已建的省级创新平台名称。
第四篇:陕西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申报指引-陕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处
附件4:
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2019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9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以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新战略”部署和发展“三个经济”的要求,围绕全省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按照“问题导向抓重点、结果导向求实效”的原则,注重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应用性和实效性,切实发挥软科学研究服务政府决策咨询的支撑作用。
一、项目类型
2019软科技研究计划分为以下三类:
(一)联合项目
联合项目由省科技厅和省发改委联合命题,旨在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的讲话精神,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瓶颈问题及发展战略开展软科学研究,创新科技政策供给,强化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联合(重点)项目支持研究方向 :
1.科技资源匮乏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有效路径研究。2.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促进农民增收的研究。3.关于规范有序推进我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研究。4.加快推进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5.关于推进陕北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思路研究。6.关于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研究。
7.加快我省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8.新时代加强市场价格行为监管研究。9.重点项目策划与推进机制研究。
10.关于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产业扶贫新模式研究。11.关于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12.关于华夏文明核心轴带建设方案研究。
13.金融助推陕西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联合(一般)项目支持研究方向 : 1.沿汉江城镇带发展研究。2.关中地区重大生产力布局研究。
3.陕西省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研究周期8个月)
4.统筹体制机制改革 促进全省小城市培育问题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5.关于招标投标和工程咨询领域落实“放管服”改革创新机制研究。(研究周期8个月)
6.陕西省对外开放平台构建与区域协同发展路径研究。(研究周期9个月)
7.努力推进全产业链建设,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研究周期5个月)8.陕西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思路与对策。(研究周期4个月)
9.强化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升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承载能力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10.共享交通行业发展路径及监管模式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11.陕西储能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研究周期8个月)12.构建和完善汽车产业链,加快我省汽车产业发展研究。(研究周期7个月)
13.陕西植物提取物产业链构建路径研究。14.新材料产业与技术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15.陕西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16.陕西省重点城市人口变化分析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17.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场馆建设体系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18.发展数字经济提高就业质量问题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19.促进我省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问题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20.陕西省促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研究。(研究周期7个月)
21.陕西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22.加快全省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研究周期6个月)
23.陕西空天动力产业军民融合发展模式探究。24.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展问题研究。
25.陕西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研究周期5个月)
26.陕西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研究。
(二)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主要承接省委、省政府部署的专题软科学研究任务,或针对全省各行业和区域发展中迫切需要开展的软科学研究课题。重点支持研究方向 :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对策研究。按照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结合省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五新战略”部署,深入剖析我省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学习借鉴先进省市的典型经验做法,研究提出陕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五新战略”部署的路径选择、对策建议。
2.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及对策研究。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精神,按照“双轮驱动”要求,研究制约我省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研究省及各市科技管理部门落实“放管服”的政策举措和行动方案;结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精神,研究我省科研院所及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思路和运行模式;研究市县科技工作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研究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培育和管理模式;研究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模式和为促进民生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新动能的政策举措。3.科技创新推动“三个融合”及支撑引领“三个经济”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调查摸清我省军工、科教、产业、人才资源现状,剖析我省在推进“三个融合”中的瓶颈问题,提出促进“军民、央地、部省”深度融合的可行性路径和发展模式。研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实现“三个经济”整体推进、配套协同、持续优化、高效发展的对策。
4.构建陕西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研究。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剖析我省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学习先进省份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经济质量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系统研究具有陕西特色的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举措。
5.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针对当前我省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提升中存在的主要制度制约及其成因,深入分析不同规模、不同阶段、不同属性企业发展现状及创新需求,提出有利于提升中小微企业—规上企业—龙头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强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改善营商环境的举措。
6.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究。
围绕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的要求,研究提出加快发展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的技术路线图,提出推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7.高新区、示范区等承载及辐射带动作用对策研究。分 析国家促进自贸区、试验区、示范区、高新区等建设的政策,借鉴上海张江、武汉光谷等园区发展经验,研究快速提升我省高新区、自创区等创新平台发展动能和水平及辐射带动作用对策和举措。
8.科技型企业孵化及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路径及对策研究。分析“独角兽”和“瞪羚”企业的成长规律和共性特征,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或地区典型经验,着眼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提出我省培育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的路径举措,提出构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的对策。
9.关中平原城市群科技产业规划战略研究。深入研究长三角、珠三角发达地区城市联动发展带动区域发展的机制或经验,系统分析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和关中平原城市群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全面系统研究关中平原城市群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市)科技产业总体规划及发展路径。
10.“一带一路”沿线科技合作模式研究。分析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内省市科技创新合作的需求,总结我省与沿线国家及国内省市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目的、合作原则、重点合作对象、重点合作领域及模式方法,提出我省与中亚五国、东盟国家以及国内沿线省市之间科技创新合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模式。
1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陕西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研究。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三农”问题,研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科技助力推动“三产融 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的有效途径;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分析各类特色小镇发展的环境因素,研究可操作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对策。
12.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研究。分析贫困地区贫困原因和影响创新要素流动的主要障碍,按照“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创业扶贫、协同扶贫”的总体思路,研究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提出不同区域科技扶贫的有效途径及举措。
13.推进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综合防控联动机制创新研究。
结合推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建设,深入研究相关地区如何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通过建立联防联治体系,推进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综合防控取得实效,为国家开展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14.我省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围绕落实国家人才评价改革政策,调研分析陕西省科技人才评价的现状与问题,提出适合陕西省情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思路,构建各类科技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有利于培养和激励不同类型人才的可实施的政策举措。
15.我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及能力提升研究。针对我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的缺失环节和我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效率低下问题,研究研发设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成果转化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知识产权及相 关法律服务等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构建,提出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实施方案;提出促进科技与金融相互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我省知识产权统筹协调机制,提出有序推进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管理改革的政策措施。
16.大数据安全及应用研究。以大数据发展历史、特征、发展趋势为切入点,分析各领域面临的大数据安全威胁和需求,归纳总结大数据安全的科学内涵和技术研究方向。
(三)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主要鼓励青年科技人员自由申报。主要研究方向和选题为:
1.科技体制改革方向。围绕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科技计划目标管理与绩效评价;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等开展研究。
2.科技创新促进经济产业发展方向。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重点产业创新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科技创新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问题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促进科技与经济、成果与产业结合路径研究等。
3.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向。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机制研究,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型发展路径研究,企业内创模式及路径研究,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及发展路径研究,创新型企业与新型研发机构案例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模式与政策研究,中小微企业发展路径研究,探索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模式及对策研究,规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效应研究等。4.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方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导机制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管理模式研究,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的路径和模式研究,应用型高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政府扶持中试基地建设政策、措施研究,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研究等。
5.科技服务业方向。围绕促进技术交易、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研究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物联网技术服务、科技文化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科技服务业的研究。围绕基础研究类评价、应用研究类评价、科技推广类评价进行研究。大型仪器开放共享路径及机制研究。高技术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现状及发展态势研究。
6.科技金融方向。针对我省科技金融的现状,研究提出包括政府扶持、科技贷款、科技担保、股权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知识产权及专利池证券化、科技保险以及科技租赁等多样化的科技企业融资渠道。研究跨境移动支付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撑作用的创新研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融资机制与模式研究等。
7.园区(基地、平台)创新发展方向。创新型城市发展路径及评价体系研究,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体制机制研究,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经验辐射推广机制研究,高新区联动发展机制研究,高新区“飞地”园区、“托管”机制研究,陕西省创新平台现状及比较研究,专业科技园区建设路径及模式研究,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创新发展对策研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开放共享机制研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模式研究等。8.激励、培养、评价人才方向。赋予领衔专家有职有权政策研究,科研人员分类评价机制研究,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吸引、扶持政策研究,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研究,促进科技人才流动机制研究,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双导师制”运营机制及模式研究等。
9.创新创业方向。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对策研究,院所自创、企业内创、高校众创模式及机制研究,“开放需求众包、创新创业大赛、种子天使众筹”三位一体助推模式研究,全链条促进创新创业机制研究,从政策、载体、人才支持等推动创投机构聚集对策研究等。
10.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向。研究探索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因地制宜提出各县(市、区)创新驱动发展具体对策及路径,开展各县(市、区)地方标志性产品品牌发展路径研究,科技精准扶贫机制及路径研究,“三区”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带动农民致富路径及机制研究等。
11.科技扶贫方向。陕西省贫困地区科技扶贫的基本状况、不同类型贫困地区的科技扶贫需求调查、科技扶贫发展遇到的问题、科技扶贫的组织机制、科技扶贫与产业扶贫结合的机制,推进科技扶贫的政策与路径。
12.品牌建设战略研究方向。分析陕西省品牌建设、核心期刊发展现状,围绕创新品牌(核心期刊)打造、创新品牌(核心期刊)传播、创新品牌(核心期刊)推广、创新品牌(核心期刊)应用等开展研究,就如何构建陕西省品牌战略,重点支持有基础的企业和产品、期刊发展名牌,提升产品、期刊等效益,促进经济质量提升。13.商业模式创新方向。结合具体产业研究商业模式创新的问题,研究电商运营组织架构及策略等,为制造企业、服务企业、商贸企业提供“互联网+”的融入方案,为政府提供基于大数据环境的产业管理政策方案,包括行政协调、税收调节与人力资源支持等。
14.城市及重点生态功能区方向。以陕西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对象,建立差异化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绩效评价体系,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跨区域生态补偿体系,为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支撑。
15.智慧城市建设方向。着眼强化城市功能,依据互联网+理念,开展面向城市建设的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管以及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面向城市服务的大数据技术等研究。
16.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科技创新支撑工业、农业、文化、旅游、金融、卫生健康等产业发展研究;安全生产领域政策研究,包括安全生产形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城市公共安全技术、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安全防护和评估研究;碳市场发展与新能源规划、低碳城市建设有关问题研究;污水再生利用技术及对策研究;科技文化深度融合引领产业升级研究。
17.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及政策方向。国内外科技政策跟踪比较研究,其他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政策研究,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机制研究,企业研发操纵行为破解机制研究,促进科技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教育等相关政策协同机制研究,重大项目实施情况评估机制 研究等。
二、申报要求
1.项目要求以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决策应用为导向,立足陕西省情,要求前期研究基础扎实,技术路线可行,注重研究的实证性、对策性、操作性,提出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2.鼓励跨单位、多学科合作,加强研究单位和政策应用部门之间的合作。优先支持研究方向稳定持续,基于一手调查研究资料,数据确凿、研究方法科学、分析全面深刻、提出可操作性对策建议的研究项目。
3.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需符合《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和项目管理办法》各项要求。申请人需熟悉陕西省情,具备与项目内容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基础,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组织能力,重点项目的负责人,应具有副高(含)以上职称或博士(含)以上学历;一般项目负责人应有中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含)学历,具有良好科研信用。
4.鼓励年轻人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项目,项目负责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应占各单位申报数35%以上,项目负责人担任单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不得高于申报数20%。
5.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个人或已承担省级软科学计划在研项目的负责人,不得申报本计划项目。
三、组织方式
1.联合项目:采取定向委托或邀请招标方式,优先委托省软科学研究基地承担,联合(重点)项目单项支持额度一般不超过20万元,除未标明研究周期的项目,其余项目研究周期不超过12个月;联合(一般)项目单项支持额度一般不超过10万元,除未标明研究周期的项目,其余项目研究周期 不超过12个月。凡申报联合项目的,定向委托项目除外,可自指南发布之日起,向省科技厅提交投标邀请书,由省科技厅联合省发改委组织开题论证,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团队)。
2.重点项目:主要采取定向委托、邀请招标或自由申报的方式,优先委托省软科学研究基地承担,研究周期不超过12个月,单项额度一般不超过10万元。定向委托项目研究周期按实际需求约定。
3.一般项目:单项额度一般不超过5万元,研究时限不超过一年。
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可以提前申请结题验收。
四、联系咨询
以上未尽事宜请向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咨询。联 系 人:乔顺利 联系电话:87294265
(二)县域科技进步支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9年县域科技进步支撑计划项目主要围绕县域发展战略,支持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发展和培育,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带动农民致富、财政增收、企业发展、产业转型。
(一)主要任务
1.引进、推广、转化与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根据当地特色支柱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加快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向县域转移转化,在示范的基础上,向当地企业和农民辐射推广,为农民增收、人民幸福和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2.培育和壮大县域特色支柱产业。立足本地资源特色和 优势,以重点科技项目为载体,促进县域特色主导产业绿色化、品牌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创新发展,创造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3.创新驱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强化科技创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支撑引领作用,瞄准县域脱贫攻坚中存在的科技和人才短板,提升发展内生动力。精准对接科技需求,加强应用推广和集成示范,推进创业式扶贫,提高农民技能素质。
4.加大技术培训普及力度。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和农村科普活动,切实提高农民科学素质,面向县域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普及和信息服务。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和面向企业劳动者的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科技素质和技能,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
(二)申报要求
1.县(区、市)人民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并能为项目提供财政专项配套资金。
2.实行限额申报,每县(区、市)限申报1项,省创新型试点县(市、区)可申报2项。不受理承担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和陕西省县域重点科技项目的县(区、市)执行超期没有办结项目验收的区县申报。
3.县域科技进步支撑计划项目的承担单位为县(区、市)科技局,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申报。应成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县(区、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协调处理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区)科技局。
(三)支持额度 原则上不超过60万元,创新试点县可加大20万。(四)联系咨询方式
以上未尽事宜请向省科技厅发展计划处咨询。联 系 人:燕志伟 联系电话:81773390
(三)2019年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指南
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是以科技领军人才或高层次技术专家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以高水平创新平台为依托,以攻克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开展研发活动的创新群体。
一、工作目标
2019年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拟培养支持能够瞄准科技前沿、产业变革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下一代预研、替代研究和我省优势领域研究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支持加强学科间协作,开展交叉学科群科技攻关,支持开展原创性、系统性和引领性研究;促进应 用科学研究,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协同创新。
二、重点支持领域
在能源化工、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含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技术(含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部署创新团队。
三、申报范围
陕西地区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中,符合条件的创新群体均可申报。
四、申报条件
(一)创新团队应符合下列条件:
1.科技创新水平应处于全省领先并在全国本领域处于第一梯队,有显著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2.企业作为团队依托单位的,必须是我省确定的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3.应依托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校企联合“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军民融合“双导师制”创新创业平台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组建。
(二)创新团队带头人应符合下列条件: 1.团队带头人是团队依托单位在职人员;
2.年龄一般在50周岁(含)以下(1969年1月1日后出生);
3.未在我省现有科技创新团队中担任带头人或核心成员(或已正式退出); 4.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学术水平代表成果; 5.2013年以来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排名前3)或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排名前2)、二等(排名第1),或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含二级子课题),或主持我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并做出突出贡献。
(三)创新团队成员应符合下列条件:
1.团队成员一般由10-20人组成,45周岁以下(1974年1月1日后出生)成员不少于二分之一,40周岁以下成员不少于四分之一,团队知识结构、科研背景具有深度和广度,团队具有较强稳定性;
2.核心成员数量5-8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未在我省其他科技创新团队中担任核心成员(或已正式退出)。
五、优先支持
(一)推动军民融合、央地融合、部省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校企(院)优势资源联合,并已开始实施的团队。
(二)以引进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为带头人,或整建制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团队,并已开展研究的创新团队。
六、申报要求
(一)创新团队依托单位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承诺提供1:1资金配套支持。
(二)企业需提供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证明材料;各单位需提供相应科研平台证明材料。
(三)符合优先支持条件的创新团队,需提供相关证明 材料。
七、注意事项
(一)2019团队资助强度为50-100万元,建设期3年。
(二)团队依托单位有2012-2014年省级科技创新团队,仍有未提出结题验收申请的,本次不得申报。
(三)申报过程中,涉密信息要按照保密规定处理。
(四)团队带头人在陕西省科技信息网进行专家注册后方可进行本次申报。
未尽事宜请咨询省科技厅人事处。联 系 人 :周 莹 张 昊 联系电话 :81776101 81776017
(四)2019年陕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项目申报指南
陕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作为我省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服务产业创新创造,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条件。我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遵循“统筹规划和重点突出结合、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能力提升和择优支持结合、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结合”的原则。旨在通过平台建设推动我省各类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为我省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追赶超越等提供支撑。
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指导意见》,结合《陕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管理办法》有关要求,2019年陕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项目主 要支持范围及有关要求如下:
一、专业检验检测平台
主要围绕我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等建设专业检验检测平台,面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提供检验检测、分析测试等专业化技术服务。
相关要求:
项目申报牵头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在省内同行业中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以及较高的影响力,并须符合《陕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管理办法》所列“共享平台建设牵头单位应具备条件”,鼓励联合申报。
2019年重点支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等,建设综合性、军民融合性质的专业检验检测平台,主要面向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提供服务。鼓励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科研平台、基地发挥自身科技资源、技术水平和人才力量的优势,搭建面向社会服务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二、科技基础条件及信息共享平台
围绕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支撑和保障能力建设,支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实验动物)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维护、升级改造及共享服务。
相关要求:
2019年该类平台重点支持已建成平台的服务能力提升、资源扩充、功能优化改造等。
三、产业技术集成和中试共享服务平台 围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地方优势特色产业,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依托科技产业园区、高新区等产业集聚区,以新机制、新模式建设一批专业化的产业技术集成和中试共享服务平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相关要求:
2019年该类平台重点支持企业、高校、院所牵头,依托相关园区联合建设技术集成和中试平台,鼓励产学研结合,平台建成后必须面向社会开放共享。2019年重点支持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
四、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设
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设旨在进一步发挥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完善我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服务体系,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助力我省追赶超越。
相关要求:
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设的支持对象为:经过省科技厅正式批复成立的各类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未批复过的不予支持。
2019年重点支持市级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建设,鼓励申报单位联合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园区等共同参与,提升分中心服务能力和水平,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科技资源专题数据库等。往年已获支持,但未进行验收的分中心不得申报。
五、其他要求
1.平台项目不支持单纯的技术研究、非科研基础设施的 维修改造和工作条件的改善。
2.若实际获得支持的财政科技经费未达到申报额度,不足经费由申报单位自行筹措解决。
3.原则上每个平台获财政科技经费支持不超过100万元,平台建设周期不超过3年。
六、联系咨询
以上未尽事宜请向省科技厅科研条件与财务处相关处室咨询。
联系人:张新楼 联系电话:029-87294295
第五篇:阵痛与希望电力职工科学发展观演讲稿
大家好,20xx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华诞,30年的改革开放带给了我们的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别说是中国三十年的变化,就是**这三年的变化,用六分钟的时间来讲,都只能是沧海一粟。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正处在改革大潮风口浪尖上的老国企所带给我的切身感受,那就是阵痛与希望。
说到我所在的企业**皖能发电公司,可能知道的人并c不多,但要说到他的前身**发电厂,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因为他是一个拥有四十年悠久历史的老企业、更因为四十年来他一直为**的经济建设贡献着力量,也曾经创造过无数的辉煌。然而功勋卓著并不能掩盖他的陈旧落后,有多落后?我想说一个大家曾经非常熟悉的东西,在座的不说都用过,至少都见过,是什么?煤球炉!那个年代是“一家起炉子、十户被烟熏”。现在呢?燃气灶、电磁炉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生活必需品,不但经济而且环保,谁家还会用煤球炉?但我要告诉大家,我们共同的大家庭**,就在20xx年,还在使用“煤球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电厂就是一个城市的灶台,而我们公司的老机组全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这是一台多么大的“煤球炉”啊!正是以为如此,在20xx年全国关停的553台小火电机组中,我们公司的老机组赫然在列,如果说这次国家关停小火电举措是一次手术的话,那么我们就处在刀口之上!
既然身处刀口,那么阵痛也就在所难免,最直接的阵痛莫过于收入的下降,20xx年公司职工人均月收入只有以前的一半左右!有的职工几年前刚买了商品房,可是如今的收入只够勉强偿还房贷!这换了是在座的任何一个人,恐怕他的内心都无法平静!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几年前在我们那儿电厂单身小伙可是奇货可居啊,可是如今呢?30岁单身汉一抓一大把!曾经身为电力职工的优越感早已荡然无存。面对阵痛,我们紧张过、我们彷徨过,但最终我们选择了承受,因为我们知道阵痛是一个病人走向康复的必由之路;因为我们知道关停小火电将为子孙后代寻找新能源赢得上百年的时间;更因为我们知道伴随着阵痛的还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希望!
说到希望,就不能不说**这几年的变化,工业立市、滨湖新城、跨越式发展像一节又一节的助推器引领着**飞速的发展,不论是人均投资量还是工业投资的比例都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数一数二,“**速度”已经成为了高速发展的代名词!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最近三年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新增绿地1573万平方米,相当于50个逍遥津!正是因为**全面的发展,我们公司的扩建和别的老电厂相比那是一路高歌,两台高效环保的新机组即将投产,我们的家乡就要拥有自己的“燃气灶”、“电磁炉”了!我听说孙金龙书记有一个梦想:让**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景更美,我想这正是合皖人的梦想,更是每一个**人的梦想,正是这样的梦想,让千余名合皖人拥有了承受巨大阵痛的力量,这是这样的梦想,让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企业拥有了重生的希望!
朋友们!我们都处在跨越式发展的大潮之中,今天是合皖,明天就会是你们、是他们被推到这大潮的风口浪尖之上,是固步自封还是乘风破浪,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来吧!让我们携起手来,承受那一份阵痛,感受那一份希望,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