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与学生识谱能力的培养》实验课题阶段总结加格达奇区教育科研所戴明杰

时间:2019-05-14 02:0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音乐教学与学生识谱能力的培养》实验课题阶段总结加格达奇区教育科研所戴明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音乐教学与学生识谱能力的培养》实验课题阶段总结加格达奇区教育科研所戴明杰》。

第一篇:《音乐教学与学生识谱能力的培养》实验课题阶段总结加格达奇区教育科研所戴明杰

《音乐教学与学生识谱能力的培养》

实 验 课 题 阶 段 总 结

加格达奇区教育科研所戴明杰

根据大兴安岭地区地委、行署提出的“打造冰雪基地,构建管乐教育”的战略目标,结合我区音乐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管乐教学中教学视谱能力的培养”的实验研究。

《管乐教学与识谱能力的培养》实验课题是2005年8月申报,2005年10月16日经黑龙江省教育学会批准同意立项为一般实验课题,2006年3月正式启动的, 课题总共分三个阶段进行实施,我们现以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实验,下面就各阶段进行总结:

准备阶段:定于2005年3月――8月,我想要把课题实验研究好,就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一阶段非常重要。首先召集一线教师与课题组成员进行商讨定题,定什么样的课题,从哪方面入手,根据本区音乐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也是普遍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不会识谱或者说学生不愿意识谱这一教学的突出特点,大家一致认为确立了《音乐教学与识谱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其次,课题组成立后,我精心挑选了十名由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有经验、业务能力强、组织能力强、工作踏实的优秀教师组成的实验小组,明确了各自的实验工作职责和分工,并对实验教师进行了系统的业务辅导和专业培训工作,对新的实验教师进行了如何开展课题实验、课题研究的程序、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以、论文写作与课题研究等相关内容的培训。使实验教师们能够快速进入角色,把课题实验搞得更好。再次,确立实验学校、实验班级,使此课题在加区大面积开展起来,让每一位学生在音乐课中真正得到知识的学习。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课题研究工作的第二道程序,也是非常重要的程序,在这一阶段中,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培训对实验课题的研究略有一点粗浅的认识,组织教师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教学中取长补短。我们知道:管乐器作为一种能够帮助学生学习音乐的辅助性用具,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真正走进音乐殿堂。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是预先设定的课程。这一理论对于管乐进课堂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所以大力提倡积极的学习、建构性学习、积累性学习、目标指引性学习、诊断性与反思性学习。建构主义的音乐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音乐学习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促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音乐知识的意义构建。

一、在节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视唱能力

奥尔夫器乐教学的教育原理是:人们只有在音乐实践中才能学到音乐。新的教学一改过去抽

象的理性来进行初级音乐教育的陈旧方法,而是采用先感性后理性,从音响开始的新教学法,这些无须技巧准备的乐器,为孩子们参与和体验音乐找到了捷径,为表现和创造音乐提供了多种手段。

器乐教学对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参与社会生活时的自我把握、发展与他人合作、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情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功能,这是音乐教学功能的重要体现和组成,也是器乐教学社会功能的体现。除奥尔夫教学法体系以外,其他如:“达尔克罗斯教学法(瑞士)”、“铃木教学法(日本)”、“卡巴列夫斯基教学法(前苏联)”、“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美国)”、“柯达伊教学法(匈牙利)”等国外先进音乐教育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均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节奏教学是音乐的灵魂,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任何音乐都有鲜明的节奏,在教学中,教师把日常生活和语言所体验到的节奏引导到音乐中,通过拍击实践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水平,我们利用学生喜爱的游戏的特性,选择有趣味性的曲谱,通过游戏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即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又在课堂上玩得热火朝天,同时,学生广泛喜爱的游戏,把音乐知识技能贯穿其中,让学生在充分的表现自己的主角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的提高视谱能力。例如:湘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我爱妈妈,我爱中华》一课的视谱教学中,前奏出现了四分符点音符和前八后十六分音符,学生对四分音符、二分音符都能表达清楚,但是对前八后十六分音符在视唱中有点难度,为使学生尽快掌握与理解,我采用了“紧密游戏法”,找出几名学生,把他们分成两组,一组表示四分附点音符、一组表示前八后十六分音符。当学生们唱到四分附点音符时,一组两人就会根据音符时值的长短进行排列,(音符这样表示:6.3 |6.3|可根据音符的时值两人来调整距离的远近);在视唱到6 33和6.3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同学们通过直观的观察马上理解了音乐中音符时值长短的区别,并很快就掌握了四分附点与八分附点的区别及前八后十六分音符的区别。通过游戏全体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活动中学习分辨旋律,又能自已创作出新的节奏并根据节奏自己来填写旋律,突出了音乐课堂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本的全新理念,使在音乐课堂中真正体验到自主。

二、在欣赏中培养学生的视唱能力

欣赏教学是让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在整个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去感受音乐,这样,才能把音乐所反映的内容变为实际的音乐音响。

在欣赏中,采用听、想、视、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置身于音乐的美好培养中,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活动性,教学中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把动作和欣赏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去感受音乐、体会和表现乐曲的情绪和内涵,如欣赏《我的家乡

日喀则》教学中,多次播放旋律,让学生先熟悉音乐旋律后,再出示歌谱,通过听、模、唱,使学生们愉快地学会了乐曲的曲谱。如欣赏乐曲《森吉德玛》时,让学生通过欣赏乐曲,找出乐曲节奏的特点,并根据这一歌曲的特点进行演唱,通过表演乐曲的情绪、速度很容易被学生掌握,使学生对欣赏与视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

加区第六小学音乐教师张晶涛确立的是《在游戏中提高学生识谱能力》一子课题,她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游戏法,帮助学生认识音符,识别音符的唱名和时值。

如,游戏①《音乐树》:将乐谱写在各种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水果卡片上,把这些“水果”挂在“树”上,游戏开始后,让学生取下后唱出卡片上的音符。

游戏②《给小动物找家》根据不同动物的叫声特点来确定相应的音符和节奏。

如,小猫3 -、小狗 i i、小鸡7 7

7、小鸭6 66 6,公鸡 5 5.等游戏时,要求学生把─────这些音符送到小动物的家中,再唱出动物背面的音符,唱对了就算找到了家,请他进家门。◆在认识唱名、音位、音高的基础上,进行听辨单音的练习。如,游戏《小鸟飞》:请几位学生分别做小鸟,手拿或头戴小鸟的图片、头饰,边飞边听音乐。当飞到黑板前时,听到老师弹什么音,就把“小鸟”放到线谱相应的位置上,排完后把黑板上的音符唱一遍。也可配上节奏唱。

三、在歌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视唱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歌曲教学是重头戏,在歌曲教学中加入一些简单的视唱条目和打击乐器,即可以直至辅助伴奏歌曲的作用,又可以在伴奏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如《早晨的歌》一课,可以让学生想清晨人们早起晨练;又如《我是小骑兵》的教学中,可以加上骑马、瞄准、行军礼的动作,以舞蹈代替乐曲,理解乐曲,并通过舞蹈快速掌握音乐的旋律,分成三组,让学生边读词边唱谱边填词,一切都在愉快的融洽的气氛中进行,培养了学生们的乐感、节奏感、美感和视谱能力,而且也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如《看龙船》这首歌曲,宛如一幅画,绘声绘色地再现了端阳节赛龙舟的热烈场面,在视谱教学时,先准备好打击乐和节奏、音符小画片,一部分学生边唱边做划船的动作,另一部分学生按歌曲节奏敲击乐器,再一部分学生轻轻视唱曲谱,一个班分成三组各行各事,看哪一组表现得最好,经过教师的调动,学生们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场面和意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歌曲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在管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

加区四中实验教师蒋丽华教师是这样做的:

提高学生的视谱能力,是一次识谱与管乐教学的有机结合,而在教学实践的第一阶段中音乐教学是本次课题的一个难点与重心。为此,突破这个难点,科学训练是开展管乐教学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应抓住以下四个重点.:

1、掌握正确的吹奏方法。掌握正确的吹奏方法,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有正确的口形;二是要能正确地控制好气息.2、扎扎实实地进行音准与节奏训练。音准与节奏是管乐吹奏的基础,是管乐艺术生命力所在.为此必须严格,系统地进行训练.但由于学生训练的时间不多,学生音乐基础也较薄弱,为了提高练习效率,在每次排练中安排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以下三方面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1)基础练习.主要是吹奏长音,旋律音阶等.(2)音程训练,先练三度以内的旋律,然后扩展到四度,五度,六度等,并且逐步加入附点音符,休止符,切分节奏的练习。总之,音准与节奏作为管乐队训练的基础,也是视谱能力培养中极其重要的。一定要进行长期,系统的严格训练。

3,循序渐进地提高演奏能力.管乐教学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每二课时至少进行一次的乐曲演奏。乐曲要由易到难,由小

到大,由浅入深,尽可能选择同学们熟悉和喜欢的作品,切不可贪多求大,太难的作品只能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对管乐的兴趣。反之,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乐曲,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中,在学生学会doremi 指法后,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找到一首《小宝宝睡着了》来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经过几分钟的视唱、视奏,学生们很快掌握了乐曲并吹奏的很好,我及时给予表扬,并找出几名同学回答你是怎么学会乐曲的?传授一下你学习的经验!再给同学们一首小曲子你们能吹奏与来吗?学生们学习热情很高,我又出示了一首《摇篮曲》,同学们视唱、视奏得比上一曲更快,在教师的表扬与鼓励下,学生们学会了知识、学会了演奏、认识了音符和演奏方法,所以说,循序渐进地学生会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演奏能力。

4、保养好乐器是顺利开展管乐教学的保证。乐器的保养是管乐活动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每用完一次都对它进拭擦,把乐器中的口水和汗汁擦干净.每隔一段时间还要给乐器上油。此外,还要教育学生要爱护手中的乐器,不要摔,碰,撞乐器,以使乐器能正常使用,保证管乐教学能顺利开展.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这是我对本课题的阶段小结,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与上级教研部门领导和各位一线教师努力研究探讨,研究制定出更适合我区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有法,也无定法,贵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去创造。贵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视谱能力,本着“百花齐放”“各输己见”的思想,与同仁携手,真正提高我区学生识谱能力.总之,音乐教学中乐曲视唱曲例很多,在教学中只有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持有恰当的教学途径,优化方法和教学手段,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005年12月12日

第二篇:课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阶段总结

课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实验开展阶段性报告

八门城镇中圈中心小学

2013年10月

课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实验开展阶段性报告

区教研室各位领导:

自2012年12月我们小组开始承担区教研室的教研课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这项工作以来,组内全体成员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井然有序地围绕这一研究课题展开工作。现将一年来的研究工作中的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开展情况

(一)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组织建设

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学校采取自愿报名、自由组合的方式,在教师中广纳贤才,充实课题研究队伍。从而组建了一支以精通信息技术,由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参与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的实验课题组,为课题研究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了保证。

(二)强化培训,提高技能,加强研究队伍建设

1.在课题立项前后召开成员会议,就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过程等认真研讨,经过充分论证,并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要把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真正运作起来,加速教学改革,把我校办成与信息时代特点相适应的现代化新型学校。

2.为提高骨干成员技能,同时也是为培训广大教师技能,课题组积极向学校争取,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多形式地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学习活动。一是先后派遣课题组骨干成员到校外等地参加听课学习,二是利用课余时间为广大教师培训“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特别是加强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方式所必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三是对office2000、Authorware、Photoshop、Flash等应用软件进行培训,使教师运用这些软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四是组织全校教师以集中和自学的形式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等理论知识,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课程整合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参考模式、范例,从而启迪教师们的教育智慧和创新才能,在信息化教育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范例,从而探索出适应校情、生情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强化落实,确保课题实施“有法可依”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证和促进教师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学校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2.目前学校各办公室都有电脑可以上网,为课题组成员学习并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求参加实验课题的教师必须能够自制教学课件,并收集、建立本学科素材库,提倡课题组成员把自己的成果发布在学校网站上,供大家学习。

4.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把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作为重要评价依据,并将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效果与教学业绩挂钩。

5.每位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每学年至少写出1篇以上相关经验文章和论文。

(四)创造条件,加大投入,为课题实施奠定物质基础。

从学校的现状来看,有较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有标准的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站。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大多数语文教师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经验,也为搞好该项课题提供了物质条件。

(五)扎实研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

1.对信息技术的功能探索我们在按照上级要求认真开齐、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上,组织信息技术教师认真研讨,如何提高效益,如何进一步发挥其功能,以及其工具性、手段性特征,寻找与其它学科整合切入点。

2.对当前学科状况的探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在全校教师、学生中分别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效果、师生的参与等进行了广泛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存在问题,手段单

一、学生兴趣不高,课程吸引力不强,教师垄断课堂,学生仍然是知识的容器等现象日趋严重。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改革,必须充分借助教育现代化技术手段武装学科的课堂,提高学生兴趣,促进教育教学的效益再上新台阶。

3.整合初步尝试,根据以上两种情况,我们提供了要运用现代化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并向学校、教务处提出可行方案。通过实施,一些有专长的教师慢慢地用powerPoint、office、Authorware、Flash等制作课件,有的教师已实现“无纸化”备课,无论在评优课、公开课,还是日常教学中,大部教师均能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教育教学服务。上述措施的实施,既使教师提高了认识,又鼓励他们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全体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力求带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课题开展的研究结果

一年来,我组教师大胆实验,付出了艰辛劳动,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从根本上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了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把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凭借网络优势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整理有关语文的知识,利用网络跟同学、教师交流,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同时,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充分应用,促使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设了许多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获取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师生的交流平等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凸现,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活力。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信息化的课堂教学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

3.促进了实验教师的专业成长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研究”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实验教师的成长,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和探索,实验教师们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会应用课件开展辅助教学,会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能较为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的基本制作与应用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充分利用Internet资源,查找教育教学信息,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获取名教师的经典教案、精彩课件,在计算机题库中查找各科试卷。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解决经验缺乏、资料匮乏等问题,快速地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

4.带动了学校的网络建设

这一课题的研究实施,带动了我校的网络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网站内容,师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该课题研究的成功开展,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深刻变化,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工具,增强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让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促进了老师的专业化发展。此项课题实验中,不仅学生得到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参与实验的教师发展。老师们积极开展实验工作,收集、积累了大量实验资料,及时总结,撰写了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记录了实验的历程。我们还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展示活动,观摩课、说课、评课,形式不拘,既提高了自己,又向其他教师传递了实验信息,达到全校语文教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6.在不断的教研工作中,我们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论文,以便和同志们交流。如课题负责人王建老师撰写的《在多媒体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刘瑞秀和刘素萍撰写的《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效果》;王广军和杨洪林撰写的《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促动作用》的论文,对我们今后工作都很有所借鉴。

三、课题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段时间的课题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给我们了一定的启示:

1.滥用多媒体技术导致主次不分

有的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2.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相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语文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有的教师认为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全优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

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教学过程中有的青年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课件设计的模式,机械地学习。4.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如有些课件制作过程过于简单,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缺乏交互性,上课时学生当“观众”,只能被动观看,教师当“导演”,只能按顺序播放:有些则过于复杂,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其课件往往是画面背景杂乱,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导致学生上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不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画面上的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四 今后努力方向

我们提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但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的、随意的整合,解决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首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作用,切忌喧宾夺主。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是起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他们之间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即应在某些需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题中,在恰当的时候,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绝不能喧宾夺主,取代学科教学。

2.围绕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目标制作课件,优化教学设计。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3.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师和学生的整合,提高信息素养。

首先,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比如必须学会用信息数据库来处理各种教育信息、会使用必要的软件制作工具、能用先进的工具软件设计或集成各种教学信息资源等等。此外,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惟有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才能实现教学的优化。

其次,要求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学会使用与学习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享受到浓浓的乐趣,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就会尽情地释放,我们的课题实验目标将更为充分地体现出来。

下载《音乐教学与学生识谱能力的培养》实验课题阶段总结加格达奇区教育科研所戴明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音乐教学与学生识谱能力的培养》实验课题阶段总结加格达奇区教育科研所戴明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