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研究探索
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研究探索
心理韧性研究在护理领域的应用发展还只是近十年的事,在手术室护理领域的应用也还只是起步。手术室是一个复杂紧张的特殊工作环境,手术室护理工作极富挑战性,护士的心理韧性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个体能否适应、胜任手术室护理工作,影响其在复杂工作环境下的人际关系以及手术室团队的工作配合。现对目前有关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综述如下。心理韧性的概念
心理韧性,源于早期心理学上用以形容遭遇不幸而不脆弱的儿童。对心理韧性的定义,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
美国文化传统词典将心理韧性定义为:从疾病、抑郁、变化或不幸中快速恢复的能力;恢复正常的能力;是一种物质特性,即在被弯折、拉长或压迫后恢复其初始形状或位置的能力;弹性。美国心理学会把韧性定义为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伤、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Gail Wagnild 总结:心理韧性意味着内在力量、能力、乐观、灵活以及面临逆境时有效应对的能力。李海垒等 总结大量心理韧性的研究文献,认为主要存在三种定义: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 tD理韧性,如心理韧性是一类现象,这些现象的特点是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过程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如心理韧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品质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如心理韧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并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
胡月琴等 认为,目前国外对心理韧性的概念界定主要存在三种看法:① 心理韧性是个体经历高危后的积极结果;②心理韧性是压力、逆境等生活事件与保护性因素同时作用的动态过程;③心理韧性是个体应对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或特质。结果说、过程说、特质说都反映了心理韧性的本质属性,都应归人到心理韧性的概念范畴中。心理韧性是人类机体中存在着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它会在逆境下自然地展现出来,推动人们克服生命威胁、追求自我实现、维持精神和睹。心理韧性因情景、时问、年龄以及生活环境而水平不同。心理韧性也可理解为是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起初,心理韧性原本是指人格特征,而近年来,更多地将其重新定义为是一个动态的、可变过程。葛秀杰等 认为,心理韧性的研究实质是关注影响个体应激反应的积极因素和过程。这样以心理韧性为基础的干预措施的发展,实施干预后结果的实验性研究都得以认可。心理韧性的概念虽然多年来已引起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兴趣,但在护理行业,也只是近十几年才开始意识到心理韧性在不同临床护理领域的潜在价值。
2心理韧性的测量工具
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心理韧性。多数研究者选择多种尺度和工具,包括自尊、道德品行、生活满意度、从属感等。Wagnild&Young于1993年发表的韧性测量量表RS已经作为有效可信的测量工具被广泛应用。心理韧性的五项基本特征:毅力、镇定、人生有意义、自立自信和独立自由的品性是Rs的概念基础?。此外Connor和Davidson编制的CD—RISC、Friborg编制的RSA也影响很广。CD—RISC来自于临床治疗,包括25个项目,涉及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控制感、精神信仰5个因素。RSA包括43个项目,主要测量个体面对应激的保护因素,包括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家庭和谐度、社会支持、个人组织性5个因素。研究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的背景及意义
3.1 背景
手术室是一个复杂的特殊工作环境,手术的特殊性使手术室工作节奏快、负荷大、易变性强。地理性限制的区域内同时协作工作的人员涵盖多个专业领域:医疗、麻醉、护理、技师、工程师、保洁工等。手术室是一个多等级人员共存的环境,人们因信息、价值观、信念、经验、角色、兴趣以及目的不同而常发生人际冲突。冲突的程度从小的争议、观点的不同、性格不合,到明显的敌视对抗,甚至身体对抗。国外文献报道,手术室护士不仅常常遭受暴虐手术医生的语言虐待,就是护士之间,也存在横向暴力,表现为欺凌、骚扰、语言虐待。
3.2 意义
3.2.1 提高手术室护士工作适应能力 心理韧性是在复杂环境工作的必要素质元素,是能够习得的重要品质,拥有韧性品质的人能将逆境转化为机会,能身处逆境直到情境变得和谐一致和得到理解。手术室的工作性质要求护士能适时应变多变的紧张环境,所以,对手术室护士的心理韧性水平要求高。反过来说,没有心理韧性或心理韧性水平低的护士不仅不能适应、胜任手术室工作,不能满足手术患者护理需要,就其本身的生理、心理也备受折磨,甚至最终不得不离岗离职。
因此,研究手术室护士如何习得心理韧性对提高工作适应力具有现实意义。
3.2.2 指导手术室护士遴选 心理韧性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显示,心理韧性有其定义性属性或保护性因素,Marie总结6位研究者的结果发现: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包括自我价值感、自信、自我效能、幽默感、有理想、积极的正面关系、正面社会取向、非正式社会支持网、富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力、内在控制力等。其中,前四项6位研究者均认可。而这些因素也能预测个体的心理韧性,通过认识相关因素预测个体心理韧性水平,从而可在遴选适合手术室工作性质的护士时作为参考。研究手术室护士的心理韧性,可以在遴选手术室护士、培养和提高手术室护士的心理韧性,增强手术室护士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促进一个团结、稳定、上进的手术室团队建设等诸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影响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的相关因素
4.1 个人特征
个人特征如年龄、工作年限、T作经验、教育水平等能预测护士的心理韧性,这一点并未被很多人认可。
但不少研究已显示这些个人特征能影响护士对压力的应对和管理。Moore等 通过对小样本研究发现,急诊外科护士工作压力影响易感性与年龄、工作年限呈正相关。年纪较大的护士(>50岁)压力水平最低,提示年长护士比年轻护士更容易应对工作压力,可能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卫生行业,具有心理韧性特征。另外一些相似的护理研究倾向于支持这一观点。一些研究者测量了年龄和工作年限对护士稳定性的影响。这些研究中,护士年龄与工作满意和稳定心态显著相关。
也说明年纪较大的护士倾向于稳定,因为他们已经对服务机构有了承诺。不过也有一些研究结果反驳
这一观点。Adams等 发现年龄、工作年限和教育水平与工作满意水平没有相关性。
4.2 续聘计划
计划继续受雇是护士留下来的重要标志,可能与心理韧性有关,表明护士具有在临床环境中坚持的能力。就护士工作年限、教育水平与继续受雇的计划之间的相关性,也是有相冲突的研究结果。Chan等 在一个114名新加坡护士的小样本随意抽样调查发现,工作年限长和教育水平高的护士倾向于继续雇佣关系。而Shields等 对英国护士大样本概率抽样研究表明计划离开、教育水平与雇用期限相关,研究认为较高学历的护士比低学历者更有职业灵活性。
因为抽样方法和样本量不同,Adams等和Shields等的结果更易接受。研究测量个人特征对护士心理韧性的影响并不多.而且其他领域的研究也反映了不一致性。测量老人心理韧性的研究推测年龄的增加与高水平心理韧性没关系。相反,Leipert等和Bowman等” 的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发展与年龄相关。样本量、抽样方法、研究方法可能是造成不一致的原因。这些不一致提醒将来的护理研究去调查这些特征对护士心理韧性的预见性效果。为描述和测量个人特征对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的影响,Brigid等 对澳大利亚手术室协会成员进行系统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应用CD—RISC心理韧性测量表测量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量化与年龄、工作年限和教育水平的相关性以及这些相关因素预测护士心理韧性。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与年龄、工作年限显著相关,但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个人特征中只有工作年限可以预测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但是该研究同时指出,手术室护士的心理韧性不一定依赖于年龄、工作年限和教育水平,而是可能受手术室环境文化影响。如那些经常与暴虐手术医生合作的护士会有不同的应对策略适应工作。手术室护士通过暴露于压力环境的经验,逐渐发展人际技巧,使其能够有效应对这种情形。其研究也指出,手术室护士的心理韧性虽然与工作年限显著相关,但实际工作经验,如经常配合难度大、复杂手术的护士与只是配合小手术的护士,仅靠年限为尺度的工作经验对其心理韧性水平的影响可能不一样,但这是目前研究尚未涉及的领域。Waller 提出,当个体遭受逆境挑战时,他们经常变得更强大,未知的、潜在的能力被激发使之能够克服逆境。所以,心理韧性是可发展的,而且不限于或不全依赖于个体的年龄或经验。其他因素如环境和特殊情况有助于增强个人发展心理韧性的能力。
4.3 其他因素
研究者证实 15 J,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包括:个体觉得人生有意义、具有平和的性情、自强、有恒心毅力以及能够独处;社会家庭的支持、与社会家庭的密切关系、内在精神力量、自我价值、同情心等有助于个体韧性的提高。这些对所有人共性的保护因素自然也是手术室护士的保护因素。另外,手术室护士的其他个人特征,如婚姻状况、工作经历也可能是心理韧性的相关因素。Brigid揭示,心理韧性是人生中任何阶段都能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而非生来具有的人格特征。而且,心理韧性的发展是在个体与环境和经验协同作用的基础上的。适应性强的个体认为他们能够直接影响发生在生活中的事件,并将这种信念转化为行动。这种能力包括自我效能概念、希望和成功应对。
5前景
可以预见,识别发展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的干预措施将是稳定手术室护士队伍,提高工作适应性的有效方法。未来研究需要调查手术室环境下影响护士心理韧性的其他因素。
还应该考虑心理韧性的生物影响因素,可以借助脑电图、核磁共振、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化验技术,考察基因因素等对心理韧性的作用。
第二篇:手术室护士
浅谈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手术室护士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如社会心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生物性因素等。结果:面对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等危害因素,通过加强对医护人员规范化培训、标准化操作,制定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从而提高提高医护人员对自我防护意识。结论:认真执行标准化、规范化的防护措施,科学有效的降低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职业危害是近年来颇受医护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手术室护士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不仅工作紧张,劳动强度大,而且还面对暴露于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一些具有损伤性的医疗用具(如针、刀、剪)中,护士如果不注意自身防护,极易造成自身损伤,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这就要求对手术室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强化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以减少手术室护士受到的伤害。职业危害因素
1.1社会心理性因素
手术室护士担负着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同时,需要面对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以及手术医生的不认可,甚至工作场所的暴力倾向和性骚扰,极容易产生消极的态度;其次是手术室护士的配备不合理,白班夜班经常颠倒,导致护士生物钟紊乱,上班精神不集中,紧迫感;再者是社会公众对护士职业的不理解,甚至对医疗行业的不理解,导致对护士的态度不友善;最后是护士也属于家庭中的一员,护士既要面对职业的长时间工作,也要负责照顾家庭的双重任务,护士的职业角色与多种生活角色经常性的冲突也构成了工作的应激状态。这些问题长此以往,则可产生烦躁、抑郁等紧张情绪或出现其他病理征象。
1.2生理性因素
由于手术过程中需长时间站立,且饮食、作息时间不规律,工作性质属于既有细致的脑力又有繁重的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导致护理人员患下肢静脉曲张,腰背酸痛,胃下垂的机率较多,再加上护士配合手术需连续前屈颈,椎腰部持续呈紧张状,很容易导致颈椎病,腰肌劳损,出现腰腿痛。
1.3 物理性因素
1.3.1 锐器伤
手术室护士与其他护士相比,手术室护士经常要与手术针、刀、剪、注射器等锐器接触,受伤危险性更大。锐器伤是传播血源性疾病的主要途径。
1.3.2放射线辐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术技术的提高,微创手术的普及,X线、C臂机在手术中被广泛应用,也造成了辐射污染。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产生多种伤害,如造血功能低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频繁接触放射线可致白细胞减少,机体抵抗力下降,可因蓄积作用致癌或使胎儿畸形或引起免疫系统疾病。
1.3.3噪音
手术室是各种医疗器械比较集中的地方,比如吸引器、高频电刀、麻醉剂、监护仪等。长期在噪音下工作容易引起疲劳、头痛、焦虑等症状,影响工作效率。
1.4 化学性因素
主要的是空气污染和化学消毒剂的挥发,手术室内空气污染有特殊的一面,与麻醉方法、麻醉机的防漏质量、麻醉持续时间及室内有无通风设备、手术器械、仪器使用、消毒剂浓度有效时间和使用方法有关。甲醛、煤酚皂、臭氧均为很明显的刺激性物质,对皮肤黏膜、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长期接触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及染色体异常。
1.5生物性因素
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环境,手术室护士经常与手术创口接触,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术中出血或是其它的操作都有可能造成手术人员的眼睛、皮肤、黏膜的污染,如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它们通过血液的效率极高,一次即可感染。2 防护措施
2.1社会心理性因素防护措施
适当调整护士的工作强度,手术室人员除了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要求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科室组织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采取科学弹性排班、轮班的方法,保证充足的睡眠,丰富的业余生活,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2.2生理性因素防护措施
护士日常生活要有规律,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为主,减少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对于长久站立,护士可在不影响工作,操作不紧张的情况下做些颈部摇摆动作,变换姿势。而对于一些事故性的意外伤,护士在工作中应细心谨慎,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2.3物理性因素防护措施
2.3.1锐利仪器的防护措施
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操作常规和消毒隔离制度,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及时处理使用过的锐器。护理管理层要制订、完善职业防护教育制度、职业安全技术培训制度、锐利损伤后登记上报制度,建立刺伤后处理流程常规,完善各项防护措施。
2.3.2放射线辐射防护措施
术中需要行X线透视的手术,上台前必须穿好铅衣,并在手术间安全的范围内设置铅屏风。对于人员的安排合理适当,次数均摊,避免短期内大剂量集中接受X线照射。
2.3.3噪音的防护
认识噪音对患者及工作人员的危害性,限制不必要的交谈。合理设计与保养设备,及时淘汰陈旧仪器,并定人定期检查,添加润滑剂。手术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不许在手术室内嬉戏打闹,不许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术中尽量减少进出次数和频繁的走动。对术中过于紧张的病人,分散其注意力,对发出的异常噪音耐心解释。
2.4化学性因素的防护
提高手术室的空气质量,手术间空气消毒不宜用甲醛薰蒸;紫外线消毒时应严格掌握消毒时间,消毒时严禁入内;接触挥发性消毒剂时,必须戴好口罩、帽子、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消毒剂要现配现用,合理使用;麻醉机定期检测,防止管道漏气。要定期对空气中药物浓度进行监测,防止化疗药物蒸发而污染空气,并及时送焚烧炉焚烧
2.5生物性因素的防护
保持手术室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使用空调要求有换气功能,尽量减少麻醉残余气体的吸收。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相关检查,包括HBV、HCV、HIV、HP等相应高危因素的监测,术后及时处理使用过的器具,防止病原体的相互感染。护理人员加强锻炼,增强自身体质,增强免疫力,防止被生物性因素感染的概率。讨论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和损伤是手术室常见的现象,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要建立,建全防护意识,提高警惕、加强自身修养,学会自我保护和尽量减少损伤的意识减轻自身压力,改变工作中的不良习惯,采取预防措施,将职业暴露和损伤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张春莲.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2)
[2]黄友香.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8,3(4)
[3]武道英.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防护进展[J].吉林医学,2010,35(15)
[4]杨晓华,周莉.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的危险与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7)
[5]王亚玲.手术室护士工作中职业危险因素及自我健康的保护[J].重庆医学,2006,35(7)
[6]安辛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2)
第三篇:手术室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模式探索
手术室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模式探索
摘要为培养高素质手术室护士,提高手术室整体护理质量。对新护士(工作1年以下的护士)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学习。培训后的护士对手术室的工作适应能力增强,职业素质较传统的带教方式明显提高,医患满意率上升,从手术室新护士规范化培训表明,只有培养高素质的手术护士,才能不断提高手术室整体护理质量,满足医院发展需求。
关键词手术室新护士培训模式
手术室是外科治疗抢救的重要场所,随着外科的发展而发展。外科学术思想和治疗观念的更新,新的医疗设备及器械不断涌现,人体器官移植、心脏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显微、微创等高难度手术的开展,以及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理》颁发实施,《护士条例》的出台,对手术室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提高手术室整体护理质量,保障手术能安全、高效、顺利进行。我们从龙头抓起,结合我院具体情况,对手术室新护士的培训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培训内容和方法
1.1岗前培训:是指新护士分配到手术室后,未开始临床跟班之前的培训时间为一周,由分管教学的副护士长负责。
1.1.1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培养敬业精神,增强团队意识及主人翁意识,热爱本职,安心手术室工作。⑴让他们认
识到手术室工作是集科学生、严肃性、协作性、主动性及风险性于一
体的复杂工作。养成慎独的工作行为,细致的工作作风,稳定的情绪,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应变力及吃苦耐劳的能力。
1.1.2全面了解手术室的制度、职责及工作模式。组织学习手术室工
作制度、工作流程,了解人员结构,排班模式,值班方式,请示报告
制度,请销假制度等。以自觉遵守。
1.1.3加强安全教育,强化法律意识。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CHA患者安全目标》等相关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避免医疗
差错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发生。
1.1.4 熟悉手术室布局与环境管理、组织结构,洁污分区,物品的放
置等。对手术室有一个整体印象。
1.1.5 学习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和原理;常用化学消毒液及用途;
护理文书、工作笔记书写要求和方法;洁净手术室知识及各类仪器、设备、环境、物品的清洁与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1.1.6⑵参观手术、观看一台手术的全过程,增强对手术及手术间内
一切用物的了解,特别是对手术护理过程如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
后护理以及手术间内物品有一个整体印象。
1.1.7基本技术操作培训:⑵外科无菌技术操作、外科手术器械的辨
认及保养、器械台的布置与器械的摆放、器械的传递、穿针引线的方
法,器械的清洗流程。1
1.1.8礼仪知识培训:聘请礼仪专家讲授护士行为规范。要求着装整
洁,符合要求,服务举止优雅,得体大方,一举一动,都能体现出稳
重、准确、轻柔和敏捷。以显示手术室护士工作节奏的紧张和饱满的工作热情
1.2岗位培训
1.2.1带教人员的选定:由护士长总负责,选择1名工作责任心强、有较高的职业素质、扎实的专科理论及娴熟的操作技能,资深的护理人员带教。要求既要传授专业知识,又要带出好的工作作风。护士长随时了解带教进展情况,加强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提高培训质量。
1.2.2专科基础知识培训:带教老师结合实际讲授巡回护士、器械护士职责;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制度、措施;物品及空气监测方法及标准;常用器械名称、用途;常用仪器(如高频电刀、氩气刀、电动气压止血器、快速高压灭菌锅、电动胸骨锯)的操作及准确;常用体位摆放及注意事项;手术间的准备及管理;各种常规手术的基本配合要点;感染手术配合,医疗垃圾分类处理。
1.2.3加强三基培训:在进行专科培训的同时,对试用期护士进行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训练,对基础护理操作,通过示范、练习,最后逐项过关。
1.2.4学习沟通技巧:认识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在学习与病人、病人家属、医生、护士之间的沟通,处理好医护患关系,构建和谐医疗环境。
1.2.5专业理论知识培训
1.2.5.1每人必备手术室护士人员手册,由浅入深地学习各科手术配
合要点及手术室基本理论知识。
1.2.5.2请专科医生讲课:了解各专科的发展动态,熟悉专科手术配合步骤,了解医生的不同习惯,为医护之间的默契配合打下基础。
1.2.5.3参加科内业务学习:鼓励人人参与讲课,根据科内护理人员的不同层次,选择不同的课题,新护士可接受来自不同层面的知识。
1.2.5.4利用晨会提问: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讲解、分析、提问。通过提问,提高护士的学习积极性,并强化记忆,日积月累,知识面逐渐拓宽。
1.2.6每月组织理论技术及技术操作考试1次:理论考试主要为手术室基本理论及业务讲课内容,操作考试以基础护理与专科技术相结合。
1.2.7每月上交工作笔记三篇:由带教老师负责修改,最后护士长审阅。
1.2.8工作量化目标:制定试用期各项工作量化标准,包括各项基本技术操作,常规工作项目,各种手术配合最低次数,夜班次数。
1.3继续教育:鼓励支持学历教育,利用业余时间取得大专、本科学历;参加各种形式业务讲座和网上学习。
⑴2考评办法培训期结束后:对试用期护士的医德医风、专业思想、劳动纪律、规章制度、基本理论和技术操作、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手术室无菌技术操作、完成配合手术任务及夜班8个方面,采用问卷及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试成绩作为聘用依据。
3结果培训后的新护士,工作适应能力增强,工作积极性及工作
能力明显提高,医患满意率上升,通过以上8个方面的考试均合格。4 讨论 手术室工作专业性强,术式变化快,器械更新快,加之人员流动性大,造成“兵”多“将”少。因此,新护士培训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室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手术室护士,对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一周的岗前培训,帮助护士熟悉环境,转换角色,了解手术室工作性质及各项制度职责,使她们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及心理素质,为尽快熟悉和掌握手术室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一年的岗位培训,她们业务素质显著提高,扩展了知识面,操作技能进一步加强,综合业务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激发了科室其他人员的学习及工作热情,营造了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通过继续教育,丰富了理论知识,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际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我们充分认识到加强到新护士的规范培训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手术室队伍的重要前提,是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当然要搞好这种培训,需要不断丰富培训内容,更新护理观念,进一步完善培训计划。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把培训工作做得更好。参考文献
1.魏革,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76~77
2.曾俊,任辉,实用手术室护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
第四篇:手术室新聘护士素质教育的探索
手术室新聘护士素质教育的探索
2012级川大本科护理班学号:号
单位:
摘要:
[目的]探讨新聘护士素质教育在手术室护理队伍建设的作用。[方法]建立每位新聘护士个人档案,记录基本情况;组织脱产的岗前培训;有计划地安排轮转培训,带教教员定期反馈。[结果]新聘护士通过素质教育,对手术室的工作性质有所预见,在心理上有所准备,主动接受;提高了与病人、手术医生的沟通能力,医患满意率高。[结论]素质教育可提高新聘护士的整体素质,提高工作能力。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新聘护士;素质教育
我院手术室随着医院的发展,其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因此,近3年新聘护士以每年1O ~15 的数量增长。做好这支新生队伍的教育、培养,其意义深远。为了让新聘护士快速适应手术室护理工作,近年来我们通过对新聘护士的素质教育,使其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均有所提高。1 手术室工作特点
手术室工作专业性强,护理工作节奏快、持续时间长,工作环境封闭,在配合手术时要克服许多困难,如不能按时吃饭、休息等。2 我院手术室护理人员概况
2.1 护士结构层次 工作1年~3年的护士占46,1O年以上护士占19
2.2 手术室新聘护士的特点分析优越感膨胀:手术室护士的人选为应届毕业生中成绩名列前茅、临床实习表现突出者,故自我优越感强;专业知识缺乏:目前的护理学中能在课堂上讲到的手术室护理知识微乎其微,短暂的临床实习能掌握的知识及技术也少之又少,故新毕业护士的专业知识几乎为空白;坚韧性不足:手术室的工作节奏快、突发事件多,需要掌握的专业技术及仪器设备的使用项目繁多,是体力及脑力的大考验,面对如此的挑战,往往心力交瘁,久之对工作失去热情,疲于应付;强烈的落差感:往日的佼佼者,起初对手术室工作充满向往,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在短期内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工作热情逐渐降温。3 新聘护士素质教育的意义
手术室护士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专业的群体,大部分工作又需要护士独立去完成,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命安全。针对手术室新护士人数多、比率大的特点,采取了岗前集中素质教育的形式,使其认清自我,端正学习态度,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用他们特有的朝气与聪明才智感染整个护理队伍,形成良性竞争,促进队伍的发展。新聘护士素质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4.1 思想素质教育
手术室护士要求在工作中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具有良好的“慎独”作风 ]。根据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需要手术室护士具有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尊重自身的价值,做到自尊、自强、自主、自爱。新护士入科接受岗前培训时介绍手术室的工作特点,使其能正视手术室的护
理工作,为即将面对的挑战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护士长与每位新成员进行一对一的谈话,了解他们的想法、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为后期的培养打下基础。
4.2 心理素质教育
手术室护士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紧张严肃的环境气氛和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应激状态都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在配合每一例手术时都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善于学习和积累应对各种精神、心理压力的经验,自觉地拓展知识面,学习与专业相关的边缘科学,提高心理素质,在工作中努力养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带教教员定期反馈,在传授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掌握其接受的情况,关心其心理状况,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减压,使其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手术室的工作环境。
4.3 业务素质教育
作为手术室护士岗前培训的基础课程,科室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课程。有专科护士多媒体手术配合讲解;仪器设备的现场操作演示;专家教授的国外见闻,先进的手术室护理理念;组织开展技术大比武,形成竞争意识;要求每位新护士书写工作笔记,学会总结与积累。有计划地安排轮转培训,通过考核进行优胜劣汰,形成良性竞争。
4.4 身体素质教育
手术室的工作与其他科室相比,工作量大、工作持续时间长,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且因手术的需要影响到正常的生理需求,如进食、如厕等。因此,手术室护士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和惊人的毅力以
克服工作中的许多困难。针对手术室的工作特点,鼓励新聘护士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增强自身的体质,并做到劳逸结合,在工作中保持充沛的精力与体力。
4.5 安全教育
手术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手术室护士必须在思想上形成严格自律、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在工作中防范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如体位不当、异物遗留、用药错误等,严格执行手术室查对制度,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要有自我安全防护意识,保证自身的健康。另外,还要有法律意识0],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相关文件,严格执行护理常规和职业道德规范,强化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学法、用法、守法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达到自觉维护护患双方权益的目的。
4.6 沟通技巧的培养
病人是医护共同的服务对象,手术医生是手术室护士的合作者和特殊服务对象。护士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沟通能力,了解术者和病人的心理状态,术前与他们沟通,向主诊医生了解手术方式、术中所需特殊器械等。访视病人,与病人轻松交谈,作自我介绍和访视目的介绍,使病人了解术中需注意的情况并表达心愿,加强思想交流,以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和陌生感,使其积极接受手术治疗。学会团结协作:要学会与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工勤人员及其他后勤人员的配合,相互尊重,建立团结和谐的战斗集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小结
通过近3年对新护士采取的素质教育来看,这支新生力量在队伍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优势体现在:经过素质教育后,新聘护士在心理上有所准备,能主动接受工作考验;经过半年的轮转培训,能承担起部分专职洗手护士工作,成长速度明显加快,且其同一届中人数较多,首先得到横向的竞争,培养了竞争意识;并善于与病人、手术医生沟通,医患满意率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善于思考,能对工作改进提出建议。
第五篇: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急诊科护士心理状况改变及对应措施的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急诊科护士岗位轮换前后自身心理状况及对应措施。方法:应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方式,调查急诊科护士交换岗位前后(半年)的自身心理状况。结果:在急诊工作半年后,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偏执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的得分明显高于在内科病房工作的护士;急诊科护士到病房工作半年后,其心理健康状况可得到改善。结论: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岗位轮换可以作为一个改善心理状况的方法。
关键词
急诊科护士
症状自评量表
心理健康
Study the mental health of nurses i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and treatment measures Zhang-Jing(Department of Nursing Xinyi City People's Hospital xinyi jiangsu province 2214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nurses between they worked in the internal medicine and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and dealed with correlated measures.Method: The Symptom Checklist 90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nurses working in the emergency room and in the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 after both groups had worked 6 months..Result: the scores of nurse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nurses in the internal medicine in terms of somatization,constraint,depression,anxiety,crankiness,sensitivity to interpersonal relation.After working 6 months in the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the mental health situation of the emergency nurses can be improved.Conclusion :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emergency nurses were poor,and the alteration of duty may be a useful method of improve.Key words: nurses of emergency room;SCL-90;mental health;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急诊科室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能及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急诊科护理具有工作繁重、突发事件较多、护理风险大的特点。加之目前医患、护患关系紧张,急诊护士群体的压力随之增高,如果高水平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或调整,极易造成护士身心疲惫,护理质量下滑。为了了解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内科病房护士的差异,并探索病房轮转制度对急诊科护士身心压力的缓解作用,现将急诊科护士岗位轮换前后自身心理状况改变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急诊科及内科病房护士共40人,随机分为A,B两组,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心理问题测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共由90 项有关心理或精神症状的问题组成,内容涉及情感,感觉,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包括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9 个因子,每一因子反映了答卷者相应方面的情况。评分方法:分为5 级评分,0 = 从无,1 = 轻度,2 = 中度,3 =偏重,4 = 严重。分析指标包括总分、总症状指数(国内称总均分,是将总分除以90 得到)、阳性项目数(是指评为1 级~4 级的项目数)等。
1.2.2调查方法 利用晨会交接班时间和护士集中学习的时间向护理人员解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取得支持与合作。然后详细讲解问卷的具体内容和填写注意事项,发放问卷,集中填写,当场收回。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 研究方法
40名护士随机分入A,B两组,A组先到急诊科工作,B组到内科病房工作,半年后填写SCL – 90量表.然后A,B两组调换工作岗位,B组到急诊科,A组到内科病房,工作半年后再次填写SCL – 90量表.进行组间对比和自身前后对比.1.2.4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应用t 检验、χ2 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在年龄,文化程度,职称,工作年限等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见表1),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表1 A,B两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组别
人数
年龄/岁
工作年限
文化程度
A B 20 20 27±5.2 28±5.5(年)8.2±2.5 7.9±2.3
职称
中专
大专
本科及以上
主管护师
护师
护士 4 5 4 12 4
2.2 A组在急诊科工作6个月,同时B组在内科病房工作6个月,两组SCL-90得分比较(表2),可见急诊工作半年后,A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差于B组护士,以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偏执、人际关系敏感为突出表现,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而在交换工作岗位,即A组到内科病房工作6个月,B组到急诊工作6个月,再次测量SCL-90,发现A、B两组的得分几乎较前相反,B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差于A组护士(表3)。
表2 半年后的A,B两组SCL-90各因子分比较(x ±s)
因子
A组护士
B组护士
u 值
P
3.78±2.29
2.02±1.78 3.50±2.72
2.75±2.23 4.41±3.02
2.97±3.01 3.99±3.32
2.04±2.35 4.02±3.10
3.01±2.47 2.49±1.95
2.33±2.04 1.34±2.33
1.42±1.97 2.59±2.29
1.93±1.12 1.77±2.03
1.59±2.22 38.57±17.07
29.57±15.57
5.07
﹤0.01 4.20 ﹤0.01 4.87 ﹤0.01 5.77 ﹤0.01 4.45 ﹤0.01 0.57
﹥0.05 0.80 ﹥0.05 3.87 ﹤0.01 0.85 ﹥0.05 3.35 ﹤0.01 躯体化
强迫
人际关系敏感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阳性项目数
因子 躯体化 强迫
人际关系敏感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阳性项目数 表3 交换工作岗位半年后的A,B两组SCL-90各因子分比较(x ±s)
A组护士
B组护士
u 值
P
2.12±1.45
3.57±2.42 4.99
﹤0.01 2.63±2.43
3.50±2.29
4.35 ﹤0.01 2.78±2.97
4.04±3.11
4.45 ﹤0.01 1.98±2.21
3.38±2.79 5.24 ﹤0.01 3.32±2.57
4.32±3.32
4.25 ﹤0.01 2.29±1.97
2.47±2.10
0.77 ﹥0.05 1.37±2.11
1.57±2.09
0.90 ﹥0.05 1.79±2.24
3.03±2.77
4.09 ﹤0.01 1.97±2.25
1.92±2.19
0.57 ﹥0.05 30.28±15.39
41.23±15.59
4.40 ﹤0.01 2.3 A、B组护士在急诊科工作前/后、与在内科病房工作时,做自身前后对比研究,发现其SLC-90的得分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阳性项目数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表4)。
表4 交换工作岗位前后,A、B两组的自身前后对比
因子
A组
B组
躯体化
﹤0.01 ﹤0.01 强迫 ﹤0.05 ﹤0.05 人际关系敏感 ﹤0.01 ﹤0.01 抑郁 ﹤0.01 ﹤0.05 焦虑 ﹤0.05 ﹤0.05 敌对 ﹥0.05 ﹥0.05 恐怖 ﹥0.05 ﹥0.05 偏执 ﹤0.05 ﹤0.01
精神病性 阳性项目数
﹥0.05 ﹤0.01 ﹥0.05 ﹤0.01 3.讨论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护理工作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既需要极高的专业知识,又要耗费大量体力的特殊职业群体---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引起专业人员的忧虑.已有大量研究表明[1-2],护士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其心理健康差于一般人群[3-4].在不同科室,不同工作岗位的护士,其劳动强度,工作环境,所需的职业技能等均有不同,其所承受的工作压力显然有差异,必然导致不同科室的护士有着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
急诊科的护士因为其工作的特殊性,而经受着较其他病房护士更大的心理压力,急诊科护士处于更令人忧虑的心理状况。赵丽杰[5]采用SCL-90量表对急诊ICU护士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并与常模比较,发现急诊护士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国内外众多研究报道[6-8]采用护士工作问卷对急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急诊护士的分值明显高于参考值,且以情绪枯竭和去人格化倾向最为突出,提示急诊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本研究将年龄、职称、文化程度、工作年限等均相似的两组护士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急诊科工作半年的护士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得分均明显高于内科病房护士;而原先各因子得分较低的内科病房护士到急诊科工作半年后,其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的得分明显升高。提示急诊的工作环境、工作模式、工作强度等因素严重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
急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原因可能为: 1.急诊科较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急诊科的就诊人数多、病情重且变化快,护士经常处于抢救病人的高度紧张状况;急诊常会出现无法预料的就诊高峰,而每班的护士人数相对固定,此时护士需同时处理多个病人,还要准确判断病情的轻重、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其劳动强度和所需的专业知识常明显高于病房护士。
2.急诊科特殊的工作环境。急诊科是个开放的环境,常有醉酒、自杀、车祸、打架甚至吸毒等人员聚集,护士自身的安全常受到潜在的威胁;抢救室内满布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洗胃机、吸引器等仪器,发出噪音、刺眼光线等,对人的情绪产生不良影响。
3.急诊科属于医院内死亡率较高的科室,急诊护士常会目睹生命的结束,对其心理必然产
生较大的冲击,惟恐自己的稍有疏忽会造成患者的死亡,或者对抢救失败产生强烈的内疚感,进而造成自我价值的否定。
为了缓解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应当采取多方面的办法。除了心理疏导、自我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增加人力降低相对劳动强度等措施以外,本研究发现轮换工作岗位不失为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本研究将两组护士做急诊室工作前后的自身对比,发现急诊护士到内科病房工作一段时间后,其心理状况可获得较明显改善。在本研究中,急诊护士到内科病房工作半年后,在躯体化、抑郁、阳性项目数、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的得分明显改善。
急诊科护士是医院的主力, 通过本研究可看出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而作为护士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在此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 护理管理者应在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大环境下对急诊科护士定期进行心理状况的评价, 积极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 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参考文献
[1]范建萍,罗彩双,李素婷.急诊护理工作压力现状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2011.18(26)131-132.[2]王凤丽, 李静芝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6)545-548.[3]田晓岚, 王芳.急诊护士工作压力及应对方式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1.25(2).287-289.[4]樊秀枝, 苏平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状况的调查及对策[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2)208-209.[5]赵丽杰
ICU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11(25):882-885.[6]杨欣颖,孙玉梅 急诊护士耗竭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7,1(7):35-37.[7]Sharon G, Anett G.Sources of occupational stress among nurses in five count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8, 32: 49-66.[8]奚卫珍、章泾萍、吕建平等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