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决定

时间:2019-05-14 20:1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决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决定》。

第一篇:关于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决定

中共丽水市委关于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 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决定

(2013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丽水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丽水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和省委专题研究丽水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丽水实际,研究了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强化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1.确立美丽幸福新丽水战略标杆,是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思想,对于有着“中国生态第一市”美誉的丽水来说,是进一步完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加快转型发展、指引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把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标杆,是谋求丽水更高品位、更高水准、更高境界发展的现实要求。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就要致力于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特别是省委对丽水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创最美形象、最优效果、最佳服务、最高质量,建设兼具生态之美、发展之美、和谐之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有机统一的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生态经济示范区;就要致力于满足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群众最有平安感、满足感、自豪感、幸福感,努力使美丽幸福新丽水成为美丽中国、美丽浙江最靓丽的“风景线”。

2.全面深化改革,是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推进转型跨越的强大动力。改革是时代最强音,也是丽水发展的强大动力。真正把“丽水发展各个环节都要抓生态”落到实处,要求我们以改革求突破,奋力冲破发展中的传统路径依赖、思想观念障碍、利益固化藩篱,奋力攻克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体制机制的顽障痼疾,奋力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实现好丽水的转型发展。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以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为战略标杆,以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生态经济示范区为核心目标,以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为重要载体,加快推进丽水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科学跨越”,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改革路线:着力推进十大体制机制建设,即构建最有力的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构建推进生态产业结构最优化的体制机制,构建最美城乡建设的体制机制,构建最有利于推进立体交通建设的体制机制,构建最佳的政务服务体制机制,构建最有利于推进“三大国家改革试点”的体制机制,构建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开放活力、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构建促进人民生活幸福感最大化的体制机制,构建打造最和谐社会秩序的体制机制,构建最大限度振奋干部队伍精气神的体制机制。

3.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按照“一三五”时间表分步推进,确保到2015年,丽水“三大国家改革试点”和本《决定》提出的相关领域改革重点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到2017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基本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为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要围绕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生态经济示范区,实现涵盖生态保护指数、绿色发展指数、民生幸福指数的转型发展目标。

——生态保护指数:包含森林覆盖率、平原林木覆盖率、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覆盖率、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氨氮排放量等指标。

——绿色发展指数:包含GDP、人均GDP、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农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化率。

——民生幸福指数:包含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县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覆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新增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占比、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数、城镇登记失业率、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率、城镇住房保障覆盖率、千人床位数、人均预期寿命。

(以上“三大指数”具体指标可根据年度工作重点作必要的调整优化)。

同时,各县(市、区)要突出改革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争取有一批改革工作进入省级试点。莲都区要重点推进“碧湖-大港头组团”联动发展,龙泉市要重点推进旅游、文化两大特色产业创新发展,青田县要重点推进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及激发民资侨资活力体制创新,云和县要重点推进“山水童话”特色的现代化生态休闲旅游名城建设,庆元县要重点推进生态保护机制改革创新,缙云县要重点推进如何激发民营经济市场活力机制建设,遂昌县要重点推进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松阳县要重点推进城乡统筹和“田园松阳”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景宁畲族自治县要重点推进民族总部经济和畲族文化总部创新发展,丽水经济开发区要重点推进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和生态科技新城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丽缙五金科技产业园区要重点推进生态科技产业园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

二、构建最有力的生态保护体制机制

4.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保障体系。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坚持规划先行,加快编制《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统筹生态、城镇、产业、人口布局;严格落实专项规划环评机制,在依法抓好市本级专项规划环评同时,出台鼓励县级各类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政策。强化生态考核、生态约束、生态执法的制度体系建设,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环保指标考核权重和生态经济考核力度,并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异化考核;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环境问题约谈制、目标保证金制,实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健全环境信息公开、环境舆情收集以及与媒体合作机制,建立生态巡查机制,完善环保公安联动执法、环境公益诉讼和非讼案件强制执行机制。强化生态资源资产化的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生态资源资产评估、确权登记、融资担保等市场主体建设,探索建立生态效益评估与碳减排交易机制。强化生态激励的制度体系建设,健全环保信用等级评价制度,落实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采购等环境经济政策。

5.加强生态空间管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环境功能区划,坚持城市建设总规、土地利用总规、环境功能区规划“三规”并重理念,建立生态环境空间管理制度,按照莲都区(含丽水经济开发区范围)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域,青田县、缙云县、松阳县为省级生态经济地区,龙泉市、云和县、庆元县、遂昌县、景宁畲族自治县为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管理政策,结合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刚性”要求,进一步深化、细化分区建设开发活动的环境准入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区域、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划入生态红线管制区。

6.“治水”使水更清。坚持科学治水、依法治水、铁腕治水、全面治水,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市、县、乡(镇)三级全覆盖“河长”体系,实行每条责任河道“一张水系图、一本任务书、一个时间表、一份报告书”工作机制。强化流域污染防治机制,全面推进造纸、印染、化工、制革、合成革、电镀六大行业整治提升,建立“一企一证一卡”的企业排污总量控制新模式。建立瓯江及溪流上下游不同行政区域间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奖罚机制和补偿机制。探索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治理攻坚的有效模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行畜禽养殖区域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机制。完善水源地保护区风险防范体系,推进“一湖一策”试点,加强水源涵养修复。

7.“治气”使天更蓝。加快构建区域联动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制,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向多因子、全方位、区域协同控制转变。探索加快烟尘控制区建设的有效机制,到2015年,全市新增烟尘控制区面积不少于250平方公里,丽水市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70%以上,各县(市)城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50%以上。开展城市通风廊道、大气环境容量、大气扩散条件等环境气象研究和大气环境、雾霾、酸雨等监测预警,建立区域性酸雨治理协调和大气污染防控响应机制。完善能源发展和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天然气综合利用,积极有序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8.“治山”使山更绿。强化丽水“大森林”建设机制,加强天然林保护、森林抚育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平原绿化、镇村绿化、六边绿化,全面治理“青山白化”和荒山荒地,实现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和森林固碳能力“三增长”。针对城区周边和主要通道两边视野范围,切实抓好裸露地块的“绿化”、林相单一地块的“彩化”、人流集中地块的“香化”,以及公路干线沿线乡村的添彩添绿,建设“生态走廊”。构建政府主导的林业资源保护再造机制,结合“珍贵树种进万村”等活动,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和林业资源珍贵化。

9.“治土”使土更洁。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定期调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到2015年基本建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重点对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开展例行监测。规范处理污水处理厂污泥,完善垃圾处理设施防渗措施,加强对非正规垃圾处理场所的综合整治。科学施用化肥,禁止使用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肥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的管理规定,逐步建立农药包装容器等废弃物回收制度,鼓励废弃农膜回收和综合利用。加大环境执法和污染治理力度,定期对排放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工矿企业以及污水、垃圾、危险废物等处理设施周边土壤进行监测,造成污染的要采取农艺调控、种植业结构调整、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措施,确保耕地安全利用。

三、构建推进生态产业结构最优化的体制机制

10.调整产业发展结构。以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形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协调发展,生态旅游业、养生(养老)业、文化产业特色鲜明的“3+3”产业格局。生态农业坚持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电商化,围绕八大主导产业,培育百亿农业大产业,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可追溯体系和农产品身份证机制,加强公共农产品品牌建设,完善电商化等现代营销机制,着力打造中国生态精品农业之都。生态工业坚持绿色环保、高效低耗、高端低碳导向,反传统路径、反梯度转移、反低质扩张,积极实施“四换三名”工程,以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生态化、集群化发展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为重点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加快机器人产业链培育,促进工业整体转型升级。生态服务业坚持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养生(养老)业、文化产业为特色,现代商贸、物流、金融和信息科技、总部经济为补充,加快构建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11.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实施“旅游全域化”、“工业园区化”、“农业规模化”等战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经济发展格局。把全市作为一个生态大景区来谋划和布局,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地方文化优势等因素实行特色分区,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加快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县域特色鲜明的旅游发展格局,积极争取列入全省“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编制实施《生态制造业发展导向和布局指南》,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要素集中保障的要求,推动工业向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和10大省级工业园区集聚,创新丽缙五金科技产业园建设开发模式,加快把绿谷信息产业园建成转型升级的示范园,继续探索跨行政区域发展产业集群的有效机制。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推进生态精品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和建设,提升农业产业集聚度和融合度。

12.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把生态旅游业和养生(养老)业培育为第一战略支柱产业的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业和养生(养老)业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农旅融合,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综合体、休闲民宿、养生乡村、生态休闲体育和创意农业。推动工旅融合,积极发展工业观光游、商务考察游,加强旅游和养生(养老)设施、用品、商品等的开发。推进生态旅游业和养生(养老)业与会展、节庆、文化、商业、房产、信息、交通、运输、金融等领域高度融合,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促进形成“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特色品牌,壮大生态服务业。

13.深化产业发展政策。构建转型升级的产业倒逼政策,发布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路线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路线图,建立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清洁生产推进机制,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产能,实施差别化政策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严把项目准入关,发布生态工业项目负面清单,凡是列入负面清单的产业项目以及环评否决的项目一律不允许在我市落地建设,凡是投资强度、经济密度、亩均税收达不到规定标准的项目一律不允许入园,完善项目履约保证金、税收保证金制度及项目退出制度。改革优化财政体制机制,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的扶持重点,继续推进支农资金整合,探索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资金整合有效机制,建立对县(市、区)财政奖补与生态考核指标挂钩机制,提高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补助标准。积极推进全市旅游体制调整,组建瓯江生态旅游产业集聚管理机构,设立旅游发展公司。探索创新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开拓、跨区域合作新模式,建立健全养生(养老)三大平台项目推进机制。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设立文化发展公司,加大摄影、青瓷宝剑、石雕等文化产品推广和品牌创建力度,积极推进丽水万象文化创意园、莲都古堰画乡、龙泉青瓷宝剑文化园、青田石雕文化产业园、云和木制玩具产业基地、庆元铅笔文化产业园、缙云仙都文化产业基地、遂昌三墩文化园、松阳生态休闲文化创意园、景宁畲族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十大文化产业园区以及民间博物馆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丽水日报社集团化发展。

四、构建最美城乡建设的体制机制

14.积极探索县域经济向市域经济、城市经济转型的新路径。着眼于发展市域经济、城市经济,坚持市域“一张图、一盘棋”,进一步优化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框架,构建中心城市与组团布局的县域小城市功能相生相依、规划统筹统领、建设联网联动、发展互促互进的紧密型关系,促进形成城市群,适时推进有条件的县改市、县改区,提升城市经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推进市域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市、区的事权、财权和体制机制关系,进一步用好省财政区域统筹激励奖补政策,并通过建立相关领域市对县示范建设任务清单制度、现场推进会等形式,市县联动,更有力地打造市域整体形象、整体品牌。完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美丽县城”建设体制机制,强化“小县大城”、“小县名城”、“小县美城”建设机制,加大强镇扩权和扩权强镇力度,探索农村社区化发展新模式,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青田接轨温州都市区、缙云接轨金华-义乌都市区。

15.强化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推进机制。以宜居宜游宜业为导向,按照“多留遗产、少留遗憾”和“百年尺度、审美高度”的要求,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严格落实“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四类主体功能区域和“红线、蓝线、绿线、紫线、黄线、黑线”等空间规划管治措施,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完善城市形象规划,健全涵盖城市建筑风格、色彩、雕塑、绿化亮化美化、绿道、水系、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商业街区、天际线等内容的专项规划体系,并加强控制引导;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注重城市道路与地下管网的协调发展,健全并加快实施城市综合交通、地下空间规划,强力推进城市“治堵”。创新城市发展机制,把“生态成本最小化、群众满意最大化、城市价值最优化”贯穿于“经营城市”全过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形成城市资产投入、经营、产出的良性循环。创新城市建设管理,狠抓“六个一”示范建设,深化以“六城联创”为抓手的环境综合整治机制,在“三改一拆”基础上推进“无违建县”创建,创新城市管理,形成规划、建设和管理“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大城管模式。

16.不断完善美丽乡(镇)村建设机制。突出特色乡镇、特色村建设,明确政策导向,积极培育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小城市、魅力名镇、风情小镇和特色乡镇,加快培育建设一批“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中心村,深入推进“六边三化三美”行动“2010样板工程”、“洁净家庭、洁净村庄、洁净乡镇、洁净县(市、区)”四级联创活动和“最美乡村”、“花样农家”评选。突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利用机制创新,普遍实行挂牌保护,着力构建以优化村落环境生态、传承村落文化形态、培育村落新型业态为主要内容的活态保护和利用机制,注意保留村居原始风貌,使传统村落古韵长存、永续发展。

五、构建最有利于推进立体交通建设的体制机制

17.打造现代立体交通网。全力构建“水陆空”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建立“规划编制、前期推进、要素保障、项目建设”四位一体的交通建设新机制。开展丽水现代立体交通网络等规划编制,完善“两纵两横三支”高速公路为主干、16条国省道及重要县乡道为支撑的公路网布局和“两纵两横一枢纽”铁路网布局、“一干两支”瓯江水运网络、通用航空网络布局。加快重大交通项目前期,完善交通项目前期推进制度,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合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模式,重点推进丽水机场、衢宁铁路、金台铁路、瓯江中下游干流航运开发、龙丽温高速公路景温段等项目前期。加强交通建设要素保障,积极探索新型投融资模式,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增强资金筹措能力。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重点加快金丽温铁路扩能改造、龙浦高速公路、国省道及重要县道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并力争衢宁铁路、温武铁路、瓯江航运开发工程、丽水机场等项目早日开工建设。通过努力,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铁路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三级以上公路总里程分别达到200公里、416公里、2000公里,瓯江航运运力总规模达到5.2万吨;到“十三五”末,市域铁路网络初步形成,全面完成丽水机场和丽水至温州高等级航道建设,基本建成水、陆、空一体化的现代立体交通网;到中远期基本实现丽水至杭州1小时,至上海1.5小时,至海西核心区1小时,至武汉都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1.5小时的建设目标。

18.优化市域交通网。以提升生态经济发展集聚区和景区、中心镇通畅性为重要目标,加强丽水市区、各县(市)间以及与中心镇、重要景区、园区的交通联系,构建畅通、便利、舒适、绿色的市域交通网络。县域间以高速公路、铁路(轨道交通)为骨架,普通国省道公路为支撑,打造城市间快速通道。深化创建“美丽公路”。加快建设通景区、通园区公路,提升公路等级,逐步实现通4A级旅游景区公路达到三级,通3A级旅游景区公路达到四级。完善农村联网公路、林区道路建设机制,满足农林基地基本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

19.发展低碳交通。加强交通运输组织和管理方式创新,提高运输组织效率,减少无效碳排放。建立健全政府投入、补贴机制,推动公交优先发展,推进快速公交系统建设,优化公交资源配臵,力争到2017年,公交在城市交通出行的分担率达到25 %以上。建立全市公共自行车“一卡通”机制。加快市域“绿道”系统建设,构建低碳出行系统。

六、构建最佳的政务服务体制机制

20.努力实现最佳审批服务。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紧密结合,以“自我革命”精神,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审批权力清单制度和负面清单制度,该取消的一律取消,该下放的一律下放,该调整的一律调整,进一步清理取消一批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以及行政确认、年检、年审等带有审批性质的管理事项;凡负面清单以外、符合市场准入标准的企业投资项目,一律不再审批。全面推行一门受理、并联审批、多证联办的“政务超市”审批服务模式,深化“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建立全流程公开审批机制和网上审批系统,完善行政审批全过程实时监督、行政问责、责任追究制度。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招投标市场,提高项目招投标效率。推进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全程代办制,建立以市本级为龙头、开发区为重点、各部门、各县(市、区)横向纵向联动的大代办服务平台。深化审批中介改革,推进中介机构与行政机关、挂靠事业单位脱钩,建立公开公平的中介服务市场竞争机制和中介服务机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规范中介机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秩序。

21.努力实现最佳企业服务。推进“进村入企”大走访、“干部结对企业送服务”等活动的常态化,围绕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开展上门服务。建立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企业发展困难协调处理机制,深化“一企一策”帮扶解困机制,对帮扶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开展小微企业免费信用评级,促进小微企业多渠道融资。探索以能动司法理念服务小微企业的有效途径,推行司法工作者结对开展企业“法律体检”机制。

22.努力实现最佳便民服务。完善运行机制,强化“96345”便民服务功能和“百姓热线”、政务微博等与市民沟通的有效渠道。结合丽水实际,尽可能将涉及民生的服务事项办理权限下放到最基层,着力推进市、县、乡、村四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便民服务事项办理群众满意度测评,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深入推进乡村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完善实体平台和网络平台,进一步整合服务资源、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机制,实现由代办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进一步探索异地便民服务中心等服务外出村民的有效机制。

七、构建最有利于推进“三大国家改革试点”的体制机制

23.积极推进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坚持“生态优先、保建并重”,坚决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确保2015年基本完成首期试点任务。按照“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原则,科学规划低丘缓坡开发速度和土地用途,最大限度利用好土地资源。加强低丘缓坡开发工作监管,进一步完善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在线监管平台,全面掌握试点实施全过程,确保试点工作科学、规范、有序推进。加强试点工作纪律监管,规范试点资金使用。以征地拆迁阳光工程建设为抓手,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努力打造低丘缓坡开发试验区和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示范区。

24.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不断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的制度、机制、产品和政策体系,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扩面增量保质。稳步推进各类涉农物权及未来收益权为抵质押担保的信贷产品创新,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农村融资担保体系,探索设立“三农”融资综合服务中心。完善维护金融稳定的机制,抓好银行不良资产处臵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站业务范围,完善拓展服务点功能,扩大现代化支付系统在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面。全面推进覆盖农户、居民和企业“三位一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运用。加快完善“三权”抵押贷款流转机制、加强司法保障、建立配套政策,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工作。健全农业投融资机制,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推动农林产业融资融货以及非上市公司定向融资、股权转让、质押融资等资本运作。继续引进异地股份制银行,推动现有股份制银行向县域延伸机构。积极探索推进丽缙青三地“金融集聚区”建设。

25.积极创新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量化、确权、登记、颁证和评估工作。加快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跨社臵换、有偿退出、有偿使用的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股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规范流转。创新保险产品,解决“三农”保险品种少、覆盖面窄的问题。制定农民异地搬迁规划,破除农民异地搬迁过程中的住房安臵、就业增收、融入城市等环节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农民新社区管理体制。完善产业扶贫、社会扶贫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来料加工,组织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八、构建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开放活力、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

26.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围绕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培育好市场主体。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切实抓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各项工作。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对政府投融资的监管。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为导向,培育和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进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合作体系建设。

围绕落实“非禁即入”原则,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机制。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取消和废止制约民间投资发展的各种歧视性政策规定,大幅度放宽准入门槛,坚决破除“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鼓励民间资本发展民办教育、民办医疗、民办养老、民办文化、民办体育等民办社会事业,进入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探索民间资本进入特许经营权领域。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工作步伐,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

围绕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建立土地、金融、技术等核心生产要素市场化优化配臵机制,深化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完善森林、水、电等资源环境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深化土地要素配臵机制改革,推进工业用地弹性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低效利用土地市场化退出机制;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探索农村宅基地管理新模式和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体系;落实中央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相关权能,探索建立土地流转风险防范和保障制度,鼓励农民和合作社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形式与企业、科研单位等组建股份合作农业经营主体。加快金融创新发展,积极引进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各类基金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来丽落户,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改制步伐,全面完成一县(市、区)一家村镇银行的发展格局;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和挂牌;创新地方金融监管制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加快形成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协同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以产品成果与市场实绩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评价制度建设,大力发展网上技术市场,完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27.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积极推动山海协作产业园试点扩面,进一步优化共建体制机制。全面深化长三角区域合作,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等重大区域性改革,进一步融入海西经济区,加强对台经济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完善与“一号工程”相适应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提升专业招商水平,深化“产业链”招商,不断优化“浙商”、“丽商”、“侨商”回乡创业环境,进一步激发招商活力。完善外贸进出口主体培育机制,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

28.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3+3”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人才集聚等重点,加大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资源的整合优化,着力构筑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积极推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结合,以产权为纽带,以项目为依托,形成各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大3D打印技术等数字化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大力实施“千人计划”、“绿谷精英550计划”和“138”人才工程,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加强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把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项目引进等结合起来,促进人才、项目、资金一起落户。加快大学生创业园和“杭州未来科技城丽水海创园”项目建设,打造人才创业发展新平台。

九、构建促进人民生活幸福感最大化的体制机制

29.积极探索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五保合一”大社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各类社会保险制度,实现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无缝衔接。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增强基金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和优抚安臵体系政策,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物价上涨补贴机制。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市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健全市场配臵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继续深入开展以“富民惠民安民”为主题的保险服务民生示范区创建工作。

30.积极探索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标准和质量差距逐步缩小机制。进一步探索创业带动就业的有效机制,完善促进全民创业、扶持初始创业、鼓励“二次创业”的政策体系。完善城乡统筹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促进机制,确保全市有创业愿望、创业能力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劳动者及时得到创业培训,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促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完善公务员津补贴及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协调,推进创建“无欠薪丽水”。围绕群众期盼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城乡共享机制,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下沉,完善省、市医院和县级医院合作办医机制,完善农村教师、医生进修培训机制,推广城乡学校共同体、县乡村卫生一体化综合管理等办法。力争2014年底前所有县(市、区)全部创建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2015年底前实现所有县(市、区)成功创建卫生强县。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加大财政向社会民生事业的倾斜力度,建立健全向社会购买服务的体制机制。完善“民生十件实事”推进机制,确保承诺一件完成一件。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山区社会事业发展改革试点,争创省级社会事业发展试验区。

十、构建打造最和谐社会秩序的体制机制

31.坚持以法治引领和谐。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建立健全体现群众意愿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法治工作领导体制,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作用,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完善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全社会法治化水平,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大力发展法律服务业;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制定实施法治政府建设标准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切实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和行政合同审查机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强化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落实国家司法体制改革各项举措,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理顺社区矫正管理体制,加快政法系统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步伐。

32.坚持以平安保障和谐。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技术支撑、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机制,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健全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机制;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化建设和“三色预警”机制建设;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制定“大调解”发展规划,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体系,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等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改革机制。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建立全过程监管机制,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加大“天网工程”建设力度,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完善社会应急联动和反恐处突工作机制,加快完善互联网应用和管理的体制机制,深化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深化市、区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33.坚持以文化促进和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争做最美丽水好人”主题活动,加强农村“六型文明户”创建工作,倡导文明和谐新风尚。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各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型媒介的建设、管理和运用,加强网络舆情研判导控服务机制建设。全面实施文化产业“三名工程”,持续打响“丽水三宝”文化产品品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计划,深入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深化拓展“天天乐”文体广场活动。

十一、构建最大限度振奋干部队伍精气神的体制机制

34.突出考核激励导向。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推进“美丽幸福新丽水”建设的年度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发展质量和社会民生,统筹兼顾生态保护指数、绿色发展指数、民生幸福指数。树立正确的考核导向,实行差异化考核,9县(市、区)和开发区根据不同的主体功能定位,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生态经济区实行以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的绩效评价,重点开发区实行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优先的绩效评价,以差异化考核引导差异化发展。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奖优罚劣,敢动真格,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考评使用相结合,坚持和完善末位淘汰制,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促进广大干部真抓实干,力争上游。

35.积极探索“五型”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注重培养和选拔“学习型”、“狮子型”、“实干型”、“服务型”、“清廉型”的“五型”干部。完善干部教育培训、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等各项机制,坚决纠正唯票取人、唯分取人等现象,用好各年龄段干部。健全有利于“狮子型”干部脱颖而出的机制,注重把“狮子型”干部配备到“一把手”岗位上,支持和保护勇于改革创新、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的干部。打破干部部门化,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注重从有乡镇(街道)等基层主要领导岗位工作经历的干部中选拔县(市、区)领导班子成员,探索选拔优秀乡镇(街道)党组织书记进入市直机关领导班子的做法。加大对后备干部和结构型干部的培养力度,对“551”干部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年轻干部实践锻炼。深入推进市直单位与县(市、区)市管后备干部、乡镇(街道)党政正职的交流任职。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大力推进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工作。深化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公务员考核奖励机制、考录机制,加强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完善职称评审制度,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36.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完善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完善“阳光工程”建设机制。落实党内监督制度,完善党风廉政巡察机制,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健全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市、县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落实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的具体制度,坚决有力惩治腐败。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党委主体责任,落实第一责任人责任,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纪委监督责任,推进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统一管理改革。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和防止利益冲突、任职回避等制度,加大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核查力度。深入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建设,坚决纠正“四风”,完善作风状况社会评价和电视问政等制度和方法。探索科技防治腐败机制,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对权力运行和政务活动的“痕迹管理”。推进“三个子”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和“营改增”试点工作,健全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改革,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改革。

十二、切实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37.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强大合力。市委成立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市人大常委会要通过法定程序,作出有关决定。市政府要制定有关实施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市政协要积极建言献策,加强民主监督。建立市领导牵头负责机制,制定年度改革计划,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主体,有效落实重大改革事项。健全工作落实责任制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对重大改革事项的进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健全问责追究机制,对态度消极、阻扰和抵制改革,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和领导责任。

38.紧密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强化群众观点,增进群众感情,切实做到联系群众常态化长效化,鼓励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创新、发挥首创精神,切实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激发出来的巨大热情,转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强大动力。

39.营造改革创新浓厚氛围。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完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机制和志愿服务机制,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美丽幸福新丽水建设的浓厚氛围。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及时总结宣传在改革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责任豁免的机制。

各县(市、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制定贯彻本决定的配套文件和具体意见,抓好市委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努力以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实际行动,为丽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作出更大贡献。

下载关于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决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决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