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新生适应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4 20:02: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年级新生适应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年级新生适应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第一篇:一年级新生适应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年级新生适应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摘 要】幼小衔接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到儿童未来的发展。为了有效地减缓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焦虑,帮助他们从幼儿园学习生活平稳过渡到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可以尝试开发一套适应性课程,坚持课程、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在课程开发上强化基础性课程的整合和活动性课程以及“三习”课程的开发;在课程实施中强调适应性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秩序观念和学习习惯;在课程评价中关注过程,尊重差异,实施多元化评价。

【关键词】新生 适应性课程 开发实施

幼小衔接一直是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幼小衔接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因此这一问题历来受到教师、家长以及政府的极大关注和重视。笔者于2015年6月参加了省教研室组织的小学“疑难问题”教学研讨会,研讨主题是“幼小衔接”。会上,与会者分组讨论了“省‘幼小衔接’指导意见(征求建议稿)”。2015年9月15日省教育厅发布了《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指导意见》。这些都为幼儿园和小学有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对幼儿、小学的不同要求,特别强调了小学要坚持知识“零起点”教学,并放缓入学初始阶段的教学进度等等具体可操作的要求。为了落实省教育厅发布的指导意见,有效减缓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焦虑,帮助孩子由幼儿园学习生活平稳过渡到小学学习生活,让更多普通的孩子尽量缩短不适应期,笔者作为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长,组织了教师团队,尝试为一年级新生开发出一套适应性课程,坚持课程、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推动课程、教学、评价、管理改革的协同转变。这一课程的开发极具现实意义,能为执教一年级的教师提供最切实际的帮助,能使他们从思想认识到教学行为都真正做到“幼小衔接”的适应性教学与管理。

一、适应性课程的开发

课程目标:帮助一年级新生克服畏学、恐惧的心理,缓解学生入学的焦虑,帮助学生由幼儿园学习生活平稳过渡到小学学习生活,在轻松的适应性课程学习中,让学生喜欢学校生活,愿意和教师、同学交往,为新学期顺利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课程内容:根据适应性课程目标、一年级课程内容及新生学情,我们进行了基础性课程的整合、活动性课程的开发及校园“三习”课程的开发。

(一)基础性课程的整合

现行基础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门类过多、内容重复、模块重合等。虽然不同的课程下的课时目标不同,但是在相同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整合。根据一年级基础课程内容及新生学情特点,我们进行了以下的整合:

(1)“品德与生活”与“语文”开学第一周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2)“美术”第一课《新朋友》制作名字牌与“音乐”第一课《好朋友》整合。

(3)“人?自然?社会”中的各项游戏活动和“实践活动课”整合。

(4)“人?自然?社会”与“班队活动课”整合,增加学生的技能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情绪管控能力。

(5)“数学”准备课与“人?自然?社会”中的“管理我们的物品”内容整合,结合数学的序列体验教学,学会有条理地整理学习用品。

(6)“语文”入学教育与“品德与生活”内容整合,开展如参观新校园、认识新同学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交流表达的机会,缓解入学的焦虑和不安。

(二)活动性课程的开发

儿童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有权去欣赏和体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世界幼儿教育联合会主席奥德丽?柯蒂斯教授说:“We can learn less,but we should learn deeper.”意思是,我们可以学得少一点,但应该学得深入一些。任何学习都应当让儿童深入地探索和体验,才能获得真正的教育。为帮助学生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在环境、制度、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变化和衔接,达到调节、观察和动手实践的目的,笔者所在学校开发了以下活动。

1.晨间微活动

俗语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晨间空气清新、舒心,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好时机。实践证明,开展多种形式的晨间活动,不仅能锻炼儿童肌体,增强体质,还能培养其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开发了微朗诵、微运动和微谈话的“三微”晨间活动。

2.半日调节活动

根据新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为了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每天上午的第四节课安排不同的活动。同时结合“人?自然?社会”,制定如下调节活动:“做游戏”“玩小棒”“跳房子”“挑花线”“踢毽子”等。

3.午间观察活动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中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 观察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观察活动分为:物体观察活动、展示观察活动、现象观察活动、户外观察活动四种活动类型。在适应周,根据不同的需求,利用午间活动时间,班主任组织学生参加不同的观察活动。

(三)“三习”课程的开发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大量的事实表明: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是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形成的。而小学一年级恰恰是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作为一年级教师除了做好教学工作以外,对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开发适应周的行为习惯课程,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品行习惯构建“三习”课程,以帮助新生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生活习惯

从路队训练、文明就餐、课间活动等方面,把活动作为课程内容,利用活动体验、习惯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适应小学校园生活。

2.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训练是新生适应小学生活的必要内容,根据适应性的课程目标,提高学生参与学校学习、生活和活动的能力。我们从整理桌凳、整理书包、整理抽屉进行训练,编辑朗朗上口的口诀帮助学生养成习惯,设计评价活动巩固训练成果。

3.品行习惯

从文明如厕、喜爱阅读、友好交往等方面构建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从幼儿园的好孩子过渡到小学的好学生。

二、适应性课程的实施

(一)一年级新生适应周周课表设置。(附后)

为了缓解一年级新生入学焦虑,开学第一周对一年级新生实施适应性训练。因此在适应周课表的设置上,按照“三习”课程、活动性课程、基础性课程重新排课,减少基础性课程内容,增加“三习”课程和活动性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秩序观念、习惯观念,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二)课程教学的形式

1.协同教学

协同教学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两个以上教师的合作下,负责担任同一群组学生的全部教学或主要部分教学。教学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主题不同。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兴趣来分组,对每个主题都可以深入地探索。

(2)个别差异。同一个班上,总是有些学生学得快,有些学生学得慢,教学活动的组织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成效的差异分组,教师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指导。

2.全科教学

全科教学的实行能在一定意义上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最大程度上减少目前课程体系中还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充分体现教师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主动性、自主性,发挥教师的创造力。

3.跨学科教学

依托学科课程和学校活动进行跨学科整合,组织和设计激发学习动力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让每位学生平稳过渡。围绕统一主题,教师结合各自的教材内容,不再按照进度以一节课为单位进行备课,而是围绕主题进行内容梳理,调整教学进度,制定教学目标。教师互相协调合作,调整授课顺序,完成活动目标。

(三)条件的保障

1.活动器材

(1)午间游戏,从幼儿园借雪花片、积木等开发思维的玩具,在中午休息时提供给学生玩。

(2)大课间活动器材,结合阳光体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带绳子,在大课间活动时开展跳绳活动。

2.教师配备

由于一年级新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在上课过程中为了维持秩序,学校给每个班级配置了2位教师,互相合作,指导并培养学生的课堂规范。同时从六年级学生中抽调部分学生帮助引导一年级学生养成规范,例如如何就餐、如何排队等。

3.环境布置

作为低年级学生的教室,形式上要活泼别致,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布置的文字浅显易懂、标语规范醒目、图画精美有趣、色彩搭配适宜。同时设置一个活动角,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角观察、休息、开展游戏活动等,以保证和幼儿园的教室环境保持一致来实现过渡。

对新鲜事物敏感性强是一年级学生的又一个心理特点。因此,教室布置要适时变化形式和内容,不断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时时刻刻有一种新鲜感。

(四)家长课程培训

开学前,培训学区内幼儿大班的家长。新学期开始,培训一年级新生家长,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的理念和行为。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学校适应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三、适应性课程的评价

本着“学科整合,内容整合”的原则,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实施评价多元、关注过程、尊重差异的学科整合式评价。

1.评价策略

(1)形成性评价: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评价。有些学科的评价可以分项进行,如语文书写、朗读、口语表达等,可在日常教学中评价,学生不满意可以申请再次评价。

(2)个性化评价:多样性、分层次地设计评价内容,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测评,让有特长的学生选择自己比较优秀的方面展示才华,发展个性。

(3)多元评价:充分利用教师评、家长评、自我评、同伴评等多种形式实现多元化的评价,努力达到客观公平公正。

2.评价内容

(1)“三习”课程的评价。

①生活习惯:就餐、路队、升旗仪式等规范。

②学习习惯:写字姿势、坐姿、看书、整理书包等规范。

③品行习惯:按时到校、课堂听讲、课间文明游戏、阅读活动等规范。

(2)亲子校园体验活动评价。

采用体验形式,由家长陪同,到每一体验站点,熟悉情况,并参加活动,而后给与积分,帮助孩子初步感受校园学习生活的环境、秩序、要求等,激发孩子对校园学习生活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小学学习生活的接纳程度,缓解入学焦虑。

参考文献:

[1]李华.试论双向互动视域中的幼小衔接教育[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08).[2]陶翠萍,林存敬.小学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初探[J].科教文汇旬刊,2013(02).(浙江省天台县始丰小学 317200)

第二篇:一年级新生

小学一年级新生学情分析报告我任教的是郭店小学一年数学、语文两科,孩子们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即将踏入正式的、正规的教育学习。我任教的这个班,他们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充满好奇,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全班共有43人,其中女生20人,男生23人,平均年龄6岁左右。班上会发镇内有25人,其中这25人平均成绩都比较好,这些学生大多在幼儿园已接受过拼音的教学,且已认识一些字。如:赵*伟,李*怡,刘*斌,苑*学,他们接受能力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家长和老师能够及时沟通,尤其是家长能常督促孩子写好作业,并能对孩子进行及时的辅导。其余的18孩子都是来自各个乡村。这些学生大多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带或寄在亲戚家里,根本就没人辅导,爷爷奶奶岁数大了想辅导也是力不从心,再说都一个孩子宠得不行。这些同学行为习惯较差,不讲卫生,不懂礼貌,我行我素。经常找不到作业,或是不写作业。如杜新宇,她其实特别聪明,但因为父母离异,父亲经常在外做生意,爷爷奶奶溺爱,这个孩子习惯特别差,好动精神不集中,常常是老师在上面讲课她的手在下面不停的玩,思绪更不知飘到哪儿去了。有的学生根本就没读过学期班,如:杨凯迪,刚开学的一个月,对学校、老师、同学都非常的陌生,再加上性格内向,胆小。总是哭哭啼啼要回家,更不知什么是作业,有时甚至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还有一些同学由于年龄小,学习还是比较吃力,而且又寄宿在幼儿园,幼儿园的老师管理的孩子很多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辅导他们,如:孙美玉,汤鑫宇,刚入学校时,连数1——10都有问题,更不用说书写了。尤其是孙美玉年纪还小,自理能力非常的差,常常头不疏,脸没洗就来上学,记不住老师的作业,而且作业本更是经常失踪。

针对以上情况,我本学期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语文。在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教具,运用各种小游戏、儿歌让学生掌握拼音的音、形。区分生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为后面的生字教学大好良好的基础。掌握更多的生字,用更多的方法识字,熟记它们的音、形、义并能有学过的词语说话。为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夯实基础。

第三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深入,课程模式也日逐多样化、自主化,特色化课程结构,日趋合理,为学校实施办学自主权创设了广泛的空间,也为教师教育教学更加自由的开放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展台,激发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的极大热情。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通过校本教研工作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一些成绩,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规范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

学校设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管理决策机构,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制订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决策组织、协调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设立教务处、教科室所有成员组成的组织协调小组,负责计划、执行、检查、评估全校各门课程及各教研组的课程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各教研组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落实各项课程管理措施,部署执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终审校本教材和计划,检查与监督其执行情况。设立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成的执行实施小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定好本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对教师进行指导,确保完成学校校本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程管理提供依据;联系教师之间的合作,全力促进课程的形成。培训教师队伍,决定校本课程的设置和课务安排,组织校本教研,编著和初审校本教材。班主任、任课老师职责:负责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组织和管理。

二、以课程开发为载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努力做到校本课程的开发科学化、开设制度化、实施规范化,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使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新的增长点。形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挖掘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一批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不断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初步形成富有成效的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和考核方式。加强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的关系研究和课程综合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验。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努力使全体教师全面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形成一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积极分子和骨干队伍,促进教师队伍课程建设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科学安排,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流程 1.开发流程即:调查→申报→审核→培训→实施→督查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只有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才能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教研组征集教师的意见,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具体标题及内容。并就即将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见,考察所开发的课程是否符合学生及家长的意愿与需要,而后提交《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对教研组提交的《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根据科学性、可行性等标准进行审定。学校通过有效的校本培训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引导他们逐渐胜任课程的开发工作,最后,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审定通过的校本课程,由教务处列入校本课程实施计划,列入学校课程表付诸实施。教导处和教科室负责校本课实施检查,包括教案、授课、课后反思、建议意见等,汇总后作为下一轮校本课开设的经验材料和决策依据。

2.实施流程即:选课→排课→上课→考核

教务处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方案(即专题)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为便于统筹安排,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题,分为第一和第二志愿。教务处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为提高教学效益,一般情况下,凡选择人数不足20人的课程暂不开设。教务处制订各年级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开学前下发到每个班级。每个年级的校本课程每周周五第七八节(两)课时,一学期按18周安排。在公布课表的同时,要公布授课教师、学习地点。

教师或教师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每一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导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小论文、实验、设计、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期综合测评和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四、安排教师,实施校本课程

1.《校史在我心中,光荣伴我成长》

对象:高一年段全体学生。课时安排:高一年第一学段、第二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一第七节、星期二第七节、星期四第七节授课,计10课时。学习形式:讲座,参观学校校史馆。授课教师:饶文福老师。

2.《趣味数学游戏及其原理》

对象:高一年段全体学生,课时安排:高一年第三学段、第四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一第七节、星期二第七节、星期四第七节授课,共10课时,授课教师:黄巧燕老师。

3.《中学生心理健康》

对象:高二年段全体学生,课时安排:高二第一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共10课时。授课教师:心理健康专任教师钟建芳老师

4.《生活处处有语文》

对象:高二年段文科班学生,课时安排:高二第二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共10课时。授课教师:张小茹老师。

5.《中学化学基本思维方法》 对象:高二年段理科班学生,课时安排:高二地二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共10课时,授课教师:黄伟老师。

6.《论语与人生》

对象:高二年全体学生,课时安排:高二第三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共10课时,授课教师:林建平老师

7.《闽南文化概述》

对象:高二年段文科班学生。课时安排:高二年第四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计10课时。授课教师:陈汉馫老师。

8.《航天与物理》、对象:高二年段文科班学生。课时安排:高二年第四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计10课时。授课教师:骆炎平老师。

五.落实管理,加强监控,健全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一)评价原则

科学地构建促进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全面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课程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是有效地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不断发展和校本课程不断完善的根本保障。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来实施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1、评价内容突出全面性和综合性

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从研究学生需要、设计课程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课程活动等方面对教师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同时,尝试建立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全面衡量师生素质、全面反映师生发展过程的教育评价制度。

2、评价方式力求多样性和灵活性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等级评价与评语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数据测量评价与成长记录评价、阶段评价与全程评价、寄语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等,都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3、评价标准体现主体性和差异性 从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学生个体更多被认可的机会和可能出发,研究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以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使教育评价最大限度地产生教育效益。

4、评价过程强调公正性和科学性

以当前最新的学习观和教育新理念为指导,力求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科学手段,认真分析全面、准确反映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数据,并用恰当的表现形式进行总结。努力以一种公正、公平的态度进行评价,排除任何可能干扰评价结果正确性的偏见和歪曲的数据统计,以准确得出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可靠结论。

5、评价设计讲求艺术性与创新性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追求有教师个性的、有班级及课程特色的、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的创新。尝试“寄语型评语”等具有人性色彩和时代特色的新型评价方式,以实现新课程评价的最大效益。

6、评价工作体现民主性和公开性

我校教师和学生人人都可以以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身份参与发展性教育评价全过程。积极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提供参与评价的机会,真正让评价的过程成为民主性最大的认同过程。学校和教师定期向学生、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报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认真接受公众的监督。

(二)评价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四、初步的成果与反思

1、校本教材的开发、实施、完善了课程框架,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实施激发了教师的教研意识,教师敢于打破教材束缚,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学效果。

3、通过校本课的实施,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了空间,审美意识,健康体魄得以提升。

4、通过校本课的实施打造了学校品牌,我校学生的文学水平与绘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作文多次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学生书画作品也多次在全国省市、区比赛中获奖。

校本教材的开发实施为学校特色发展,体现办学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有些困惑。

1、现有校本教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教师培训有待加强,人员压力比较大。

2、由于任课教师个人素质发展不均衡,还不能达到以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所喜爱的科目,还存在“紧笼”的现象。

3、学校现有课程编排受限制,校本教材课节与常规市、区要求开齐的科目冲突,没有时间专门安排校本课,只能兼开。

4、校本教材的开发给教师现任科目增大的负担,有的教师身担5――六科的教学任务,备课负担重。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克服一切困难,边反思边补充,要有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会踏实的工作,去积累、去丰富、去完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切空间

第四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经验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经验总结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发展趋势。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新课程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之一,校长和教师也逐步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几年来,在县教育局、进修学校的领导下,我校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摆上课改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计划)》而进行的,我们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不断地探索校本课程开发之路。现将我校几年来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对这个课题不熟悉,学校领导对这个课题也感到陌生。校本课程开发又是每一位教师和学校领导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因此,我们从理论学习入手,开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艰苦探索。在学习过程中,领导和教师共同认识到:1.校本课程在新的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每周校本课程安排四节,与数学科比重等同,占周课时量的近16%;2.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要设臵可供学生学习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课程,来满足学生的需要;3.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校要充分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4.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吸收家长、社会人士的知慧,利用了当地社区的资源。通过学习,明确校本课程的涵义及其应具有的特点,理解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及意义,从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奠定基础。

二、努力实践,探索校本课程开发之路

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是迈出课程开发第一步,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校本课程开发仍感到茫然。为了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编写组,先后经过了几次编辑。

我校的校本课程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总觉得原有的校本课程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端:1.不同的年段的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教材的重复使用,不但学生厌烦,不能激起兴趣。同时也浪费了学生接受乡土教育的美好时光;2.教材的内容单调,不够丰富,学生接受的教育面窄,对家乡人民聪慧、勤劳、奉献的品质得不到深刻的体会;3.教材的编排不具系统性,每个模块的教育主题得不到延伸,学生的动手实践与拓展的能力得不到发展,针对原有教材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大胆地设想、谋划、尝试,对校本教材进行第四次的编辑:在本次校本教材的编辑中,我们针对以前课程中发现的问题,精心组织,设计、编写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民俗、特产等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热爱自已的家乡,学习祖先们艰苦创业的坚强意志,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和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安全意识,渗透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教育。

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重视挖掘校内的人力资源,我们编写人员的组成中既有中心校年轻的语文教师、教研组长,又有县、市级骨干教师,还有语文素养较高的老教师。首先由中心校的语文教师与教研组长按单元采编、撰写文章,再由市、区级骨干教师按年级进行审稿修改,撰写单元导语,汇编成册,最后由老教师进行多次的修改。在编写过程中,年轻的教师得到了煅炼,骨干教师得到提高,老教师的文采得到了发挥。

三、积极引导,探索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校本课程已经开发,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引导教师把校本课程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为教学活动服务:主要体现在:我校严格执行省颁教学计划,把校本课程编入“课程表”,统一编排“教学进度表”,保证正常有序地教学。我们还鼓励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填写“校本课程使用反馈表”,提出编写与教学建议,不断地完善。学校每学期还安排一次“校本课程”教学研讨专题会议,不断总结经验。学年化考核。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1.教师的身上蕴涵着巨大的潜力,只要我们精心组织,相信教师能够胜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2.教师的课程观念得到转变,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路开拓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思考、精心设计,我们身边蕴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就能被开发;3.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能使学生在了解家乡之余,还有效提高了他们的收集、处理信息与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平和县五寨中心小学

20130606

第五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

《文明礼仪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

东平县第四实验小学

2013年7月

《文明礼仪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至关重要。本课程开发,是基于新课改的需要,也是立足实际、打造文化名校的创新形式。通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引导学生从文明礼貌开始,从礼节规范入手,从实际出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切实提升讲文明、讲礼貌、知礼节、守礼仪的自觉性。

一、课程开发的社会背景与实施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社会上出现一些道德滑坡现象。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学生学习成绩期望过高,却放松了对子女思想道德的教育。“小皇帝”和“小公主”心中只有自己,不会尊重和关心他人,违反校规校纪现象屡有发生。我校是新校,地处县城西部,也存在家长文化程度低、对子女教育投入低现象。根据实际,我校创设《文明礼仪教育》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

根据学生需要、教师特长、学校办学特色等情况,经过多方考察和研究,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礼仪是个人立身之本、国家治理之策,礼仪文化是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礼仪属于德育范畴,又深蕴着美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人生成长启示教育,青少年学生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一条有效可行的德育途径。我校

4、趣味性原则;根据小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做到难易适中,形式丰富,内容新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在参与中自信起来,以求实效。

5、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作出内容上的修改,以便控制课堂,适时调整。

6、开放性原则:教学内容可根据需要选择于课堂、校园、街道、社区等场所进行,充分发挥不同场所的作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四、“礼仪课程”开发过程

1、明确目标。通过礼仪教育,学习礼仪知识,训练规范的举止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友好相处,为全面育人奠定基础。

2、确定内容。坚持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通过骨干老师开发编写、教学实验、检查考核等形式,把《文明礼仪课堂》做为首选校本课程教材,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考虑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相结合、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等事项。

3、联系社会。课程开发与社会环境相结合,征求家长建议和意见。

4、编写教材。李敏老师编写“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教材,作为开展文明礼仪课程教学的依据,把文明礼仪教育推向深处。

2、家庭礼仪评价方法:每周评价一次,分学生自评,家长评,邻居评,同样分三个等级。

3、公共礼仪评价方法:每周评价一次,分学生自评,家长评,同学评。

4、社区礼仪评价方法:对学生参加社区活动的情况进行记录、评价,分“积极参加、参加、不参加”三个等级。

八、实施“礼仪教育”课程初见成效

学校在“文明礼仪教育”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各方面工作取得长足发展。通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我校文明礼仪教育模式已初步形成、特色明显。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校风校貌也发生喜人变化,文明礼貌、尊师守纪、明礼诚信已蔚然成风,从而赢得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高度信赖,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东平县第四实验小学

2013年10月

下载一年级新生适应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年级新生适应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

    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东 焦 小 学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在教育局推进教育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我校把“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

    晒书城小学《孔子传礼晒书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是新课改的一个重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全面提高学生各种素质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改......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汇报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 汇报孙耿镇教育办公室 2008.9.06一、 对校本课程设置工作的思考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当地逐渐铺开,已把我们推向了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5篇)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设计了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新的课程门类,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什么是校本课程? (一)何谓“校本” ? 可以理解为以校为本或学校为本。有三层含义:为了学校:为了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在学校中:学校自......

    一年级新生入校课程总结

    一年级新生入校课程总结 马村区工人村小学 一年一度秋风爽,又是丹桂飘香时。2013年8月30日,美丽又整洁的马村区工人村小学迎来了充满朝气与活力的一年级新生。为了让这些孩子......

    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建瓯市第一小学课题组 叶杨荣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3年建瓯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版画之乡”。作为“中国版画之乡”......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经验总结(草稿)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经验总结(草稿) (仅供参考)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发展趋势。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新课程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