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稳健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研究[本站推荐]
稳健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研究
摘 要:加入世贸后,国内众多企业基本的生产经营条件遭到了更为严肃的问题,致使有关部门不得不快速调整稳健原则应用的基本领域。怎样理性实施稳健原则成了我国众多企业亟待处理的问题。由此,把稳健原则作为行业会计基本原则拥有重要的真实意义。本文结合稳健性原则在企业的真实应用,对存在问题及处理措施实施详细的分析,希望对该原则在企业的合理运用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稳健性原则;运用;局限性;改进措施
全球范围内,基本的稳健原则不断得到全球人们的真实认可。世界范围内的会计基本准则组织及一号国际会计行业准则将基本的稳健原则当做是实施真实性理论性决策要素的核心关键原则。稳健原则自身包含了基本的主观操作性,所以它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有严重的影响。伴随我国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基本的稳健原则开始发展到公司的诸多方面。该原则的运用能够实时反馈经营风险信息,帮助企业集团制定高效的发展策略,切实保障资产安全,在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确实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但是部分企业集团往往使用基本的谨慎原则进行模糊操作,并不做到全面估量业务损失,随意使用这一原则满足其虚假提高企业利益以及蒙骗外界人员的目的,给企业集团实施利益控制及财务欺骗制假创造环境,致使基本的行业会计信息无法查证,缺乏真实性。
一、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中的具体运用
(一)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存货的期末计价可采用成本与市场孰低法,即可以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并将市价低于成本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损失。另外,企业应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定期地逐项进行检查,如果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其差额先冲抵该项投资的资本公积准备项目,不足冲抵的差额部分应确认为当期的投资损失。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用
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如果企业选择加速折旧方法就会导致其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计提折旧,从而减少企业前几年的利润,也加快了物资的淘汰和推陈出新,在科技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更新的形势下,采用加速折旧法也是稳健原则的考虑,也考虑了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现实。固定资产在前期使用的时候折旧费较多而维修费较少,后期相反,这保持了固定资产使用成本的均衡性,减少前期的所得税额,符合稳健性原则的运用。
(三)坏账损失的核算
国内行业企业会计指标作出要求,需要资产能够计提基本坏账金额,该金额必须做到在会计信息列表中有效显示。准则要求:公司应该每月计提坏账准备金额,然后实现最终的年度坏账结算。没有计提坏账金额的公司,若出现不明情况坏账金额,不能直接进入当期费用,需依照规定纳税。现阶段,国内实行备抵法的坏账计提方法,在这一方法下,怎样有效的预测估量行业时期基本坏账金额,也同样成为其核心。由于不能有效估计行业的基本坏账情况,所以当下,大部分企业采用的是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由于这一百分比使用简单明了,所以受到了国内众多企业公司的广泛操作,其基本使用比例是千分之四左右。
(四)对或有负债的反映
特殊行业基本经济项目业务实施所造成的,预期很大程度上会发生的预料事件由该企业负责即为或有负债。现阶段,国内的众多企业没有给与基本的或有负债明确信息。当然依照要求还是需要做出规定的书面会计信息反馈,尤其在预料事件损失层面上,要求反馈信息贴合真实情况,做到不偏不倚。与企业有关重要项目的或有负债应专门设立管理或有负债的部门,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反映。就其他形式的或有负债,比如收据凭证、责任担保、抵借款项等,通常情况下不再专门设置独立部门管控,当然还是要求明确债务资金数额。
二、稳健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
实施基本的会计行业工作遵循稳健原则尤为关键,然而因为稳健原则独有的问题,比如不稳定性、倾向性、主观随意操作性等,致使基本的稳健原则和众多的外部会计行业准则时常遭遇矛盾,其主要凸显方面为:
(一)会违背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要求
真实性原则就是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稳健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显然与真实性原则相矛盾。同时,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的市价确定、或有损失的确定都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包含着一定的难以辨认的主观因素,直接威胁着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此外,稳健性原则在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方面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它以种种方式促使企业采取“审慎”的行动达到既定目标,最终可能失去不偏不倚的立场。
(二)与历史成本原则的冲突
过去历史的财务成本原则规定:“企业核算时必须实行付出成本计算价格的方法,即使社会基本价格变化,记录不得变化。”然而,就基本的稳健性原则规定,存储的产品能够依照成本变化实现实时变化处理,这造成了两者的矛盾问题[19]。原因是使用允许的变现基本值重新归置成本,假如该付出小于过去价值,产品更新价值,很明显这与历史的财务成本性原则矛盾。还比如说,公司企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投资、馈赠,进行基本记录账目时,依靠稳健的原则必须实施较低规模的记录,所以低价记录,当然这是不贴切的表现传统历史价值。
(三)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的冲突
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属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本期是否收付,均应计入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它强调的是确认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及其归属;而稳健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本期。配比原则要求一定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确认计量,以便正确计算和考核成果;而稳健性原则体现的则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这种核算方式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利润的正常计算。
(四)与可比性和一贯性原则的冲突
这两者都要求,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而且不得随意变更。但稳健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于是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如根据稳健性原则不同,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和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方法。所有这些都破坏了会计的一致性,使企业本身及同行业间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失去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三、稳健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局限性的改进
有效的使用基本的稳健原则可以实现高效的行业财务会计,做到规避风险,提高收益,减小虚收,实现资金投入者的目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基本的稳健原则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主客观随意操作性、不稳定性、倾向性等,如何与其它会计原则进行有效协调,是重中之重。
(一)稳健性原则在应用中要注意“度”的问题
应用稳健性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运用程度,过度稳健或不够稳健都会降低其优点、扩大其缺点,使企业财务状况得不到正确反映,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方面受到误导。可行的方案是寻找一个应用稳健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稳健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适度的把握有赖于会计人员准确的职业判断,因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确保稳健性原则适度运用的关键所在。
(二)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
在十二条会计原则中,真实性原则居于首要位置,稳健性原则必须在维护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假如稳健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等行业原则产生矛盾,应该要求以真实性原则为第一,切实做到依靠实际、不偏不倚,合理遵循稳健性原则与其他行业准则。
(三)逐步扩大稳健原则运用范围
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个别大型企业稳健原则尝试计划,不断深化推进稳健原则的辐射范围,引导众多企业创造良好竞争氛围,实现社会的有序竞争。企业应充分了解资金运用情况,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合理选择会计核算方法,并对核算结果进行相应比较,最终实现行业财务数据的有效对比。
结论
稳健性原则在很多国家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其在我国的应用范围也比较广,它是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中重要的信息质量原则。财务稳健是企业可持续增长的“保护带”,保障企业在健康的轨道上增长。很多企业在快速增长过程中,激进的财务政策和不健全的财务控制是导致企业失败的重要原因。稳健性原则的合理运用将有利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崔飚.稳健性原则剖析[J].事业财会,2010(03):78-80.[2] 冯旭日.论稳健性会计原则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辽宁财专学报,2008(02):23-32.[3] 杨波.稳健性原则的局限性及其改进建议[J].财会通讯,2011(10):143-144.[4] 王颖洲.试论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及缓解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3):42.[5] 魏健.对会计稳健原则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8(08):141-142.[6] 张琦.应当看到稳健性原则的负面作用[J].湖北审计,1999(06):10-11.[7] 全宏杰.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8] 曹玲.会计稳健性的存在性及动因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9] 白慧霞.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稳健性计量的研究[J].经济师,2011(12):158-159.[10]刘斌,徐先知.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效果研究-基于盈余稳健性视角的分析[J].财经论丛,2010(2):78-84.作者简介:谢浩(1976-),男,湖南邵阳人,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副部长。研究方向:会计学。
第二篇: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中运用的研究
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中运用的研究
编辑: 会计职称考试
会计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应保持理智谨慎的态度,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本文就如何运用谨慎性原则及其在我国的运用效果和状况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稳健性原则;具体运用;注意事项
一、稳健性原则的含义
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原则。它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符合会计政策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从稳健性原则的运用来看,会计在一定程度上核算经营风险,提供反映风险的信息,有利于企业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将稳健性原则规定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具有现实意义。
二、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会计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一)存货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恰当地选择存货计价方法,对于真实反映存货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存货的成本。据此计价能使出售和耗用存货的成本接近当前水平,并与当前的收入相配比,有助于较客观地反映企业现实条件下的经营成果,特别是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可使企业不致因货币贬值而表现为虚增利润。对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主要是在市场经济相当发达、市场体系十分完善、企业管理素质十分高的情况下采用的。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存货的计价方法只限于采用后进先出法,既不能完整真实地反映存货价值,也不可能给企业以真正走向市场的内在机制。从这一点而言,企业对其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将不可避免。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是对历史成本原则在运用时的修正。为了稳健地反映存货的价值,以可变现净值来取代历史成本作为存货的价值,对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而形成的损失作为当期费用加以确认。这样做,避免了将这种损失推迟到以后期间,也有助于各期间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相对正确性。在我国,有些行业实际上已经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例如: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设立商品削价准备,以核算企业对库存商品可能发生的削价损失,而从成本中提取的削价损失准备;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也规定企业可以提取存货变现准备。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用
在物价水平相对不稳定的条件下,如何依据企业实际选择折旧方法,使其既稳健又具有活力,是企业面临的又一问题。我国现阶段考虑到国家财政的能力,绝大部分行业都采用直线折旧方法,这使我国固定资产回收期相对较长,不符合会计上的稳定性原则、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没有考虑资产的经济寿命、物价变动和技术革命等因素,折旧额在每个会计期间都相等,导致资产的磨损费用补偿不足,企业装备十分落后,企业面临着无力进行实物更新的严峻现实。依据固定资产使用的经济属性,固定资产的效能与其使用时间成反比,理应加快企业成本费用的补偿速度,加快企业技术装备更新,从而提高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因而采用加速折旧法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物价上涨的条件下,可提前收回部分投资,减少因物价上涨而发生的货币时间价值损失,实现固定资产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的统一。加速折旧法的优点在于:第一,可以贯彻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第二,可以均衡国家资产各期使用成本。第三,可以使企业取得缓交所得税的财务利益,增强企业后劲。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速折旧法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坏账损失的核算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收账款可以计提坏账准备金,坏账准备金在会计报表中作为应收账款的备抵项目列示,商品流通企业财务制度规定:企业可按月预提坏账准备金,于终了再按年末应收账款的余额的3‰~5‰清算,计入当期费用。未计提坏账准备的企业所发生的坏账损失,据实计入当期费用。这样,就能保证在坏账发生时,不致引起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收支的困难,从而清除这一隐患。我国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在备抵法下,如何正确地估计每一个会计期间的坏账损失数,是采用这种方法的关键。目前,主要有销货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以及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由于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应用起来较简便,因而我国主要运用这一方法计提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为3‰~5‰。
(四)在短期投资上的运用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对短期投资采用成本法记账,当然在该投资证券市价波动较小或短期投资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不大时,使用这一计价方法不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报告产生重大影响。但在市场波动较大时,使用成本法将不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投资状况,特别在我国证券的成本与市价可能相差甚远。所以每期末,对于市价低于投资成本的证券,则需要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并把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作为备抵科目,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短期投资下,冲减短期投资的账面余额。这样做既符合稳健性原则,又符合配比原则。
(五)对或有负债的反映
或有负债是指某一特定经济业务所造成的、将来可能会发生某种意外情况,因而要本企业负责清偿的潜在债务。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或有负债不作全面反映。但根据稳健原则的要求,会计报告应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特别是有关可能发生的损失。反映时,应结合或有负债的类型选择不同方法。对于企业的直接或有负债(指未决索赔、未决诉讼、税务纠纷)应专设“或有负债”科目,并将或有负债列示于资产负债中的长期负债之后。对于间接或有负债(指应收票据贴现、应收账款抵借、通融票据背书和其他债务担保),一般不设具体科目,但要以附注形式注明该项业务金额大小。
(六)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
在财务分析过程中,同一财务分析指标往往有多种计算方法,从而可以得出不同的计算结果,反映出不同的经济信息。作为企业财务报表使用者,在分析企业会计信息时也应该持稳健态度。其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运用。(1)流动比率用于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然而在流动资产中往往有些项目在实际情况下不能很快转变为现金,从会计处理来看,某些挪用的公款或呆账、坏账是通过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的。从稳健原则出发,应当在计算流动比率指标时,予扣除或根据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扣除。另外,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负债中最好应加上将有可能发生的可以预计的或有负债。如产品质量保证金、应收票据贴现、诉讼赔偿金等。(2)速动比率用于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可以在当前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速动比率保守的计算方法为:速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可上市证券+应收账款净值,美国多数企业财务报表分析采用这种方法。其中,货币资金不含其他货币资金如外埠存款,应收账款则要扣除长期应收款。保守的速动资产扣除了数额较大的预付账和其他流动资产,这些项目的会计数字在流动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又难以随时变现。
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运用。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是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举债经营的比率,衡量企业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在具体分析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少数股东权益,将一个非百分之百拥有股权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合并后,必然要加上一个少数股东权益的账户来反映子公司中占少数股权的其他股东权益。在西方国家,有些企业在计算债务比率时认为:由于少数股权使企业(对母公司的所有者来讲)虚增了一块资产,为使分子分母所反映的内容相对应,则必须要把少数股权包含在负债中。(2)可赎回优先股,增加企业资金运用余地,减少因市场利率升降而造成的风险,缓解企业筹建时资金紧张状况,这类优先股与普通股及一般意义上的优先股有所区别,稳健起见最好列在负债项目中计算。
三、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及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会计工作中考虑稳健性原则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稳健性原则本身所具有的倾向性、不平衡性以及实务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随意性,使得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经常发生冲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违背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要求
真实性原则就是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稳健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显然与真实性原则相矛盾。同时,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的市价确定、或有损失的确定都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包含着一定的难以辨认的主观因素,直接威胁着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此外,稳健性原则在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方面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它以种种方式促使企业采取“审慎”的行动达到既定目标,最终可能失去“不偏不倚”的立场。
(二)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发生的冲突
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属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本期是否收付,均应计入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它强调的是确认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及其归属;而稳健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本期。配比原则要求一定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确认计量,以便正确计算和考核成果;而稳健性原则体现的则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这种核算方式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利润的正常计算。
(三)与历史成本原则的冲突
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当时取得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但在稳健原则下,存货可以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这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因为如果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指重置成本,当重置成本低于存货的历史成本,存货就按重置成本计价,这显然违背了历史成本原则。又如,当企业接受捐赠、投资、盘盈固定资产时,需要对这些资产估价入账,从稳健性原则出发,对资产评估宁低勿高,因而以低估价入账,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
(四)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冲突
这两者都要求,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而且不得随意变更。但稳健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于是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如根据稳健性原则不同,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和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方法。所有这些都破坏了会计的一致性,使企业本身及同行业间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失去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五)稳健性原则在具体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稳健性原则实施情况来看,自1993年我国正式采用稳健性原则以来,在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主观随意性影响了政策的稳定性。表现为:
1.过度稳健。企业在实施承包经营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行为短期化地进行掠夺式生产,而稳健性原则成为企业承包者隐瞒利润、逃税漏税的秘密武器。
2.稳健不足。我国企业稳健原则实施范围仍显狭窄,离充分稳健原则还有一定差距,如坏账准备计提比率为3‰~5‰,在我国企业间巨额“三角负债”拖欠情况下是否偏低?企业留利、技改和折旧基金仍显得相对不足,通货膨胀会计政策至今尚未建立等等。
四、稳健性原则应注意的事项及解决冲突的相关对策
从理论上讲稳健性原则具有较强的倾向性,其自身的局限性和矛盾性又使其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不能从根本上避免,但恰当地运用它是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冲突的。
(一)稳健性原则在应用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
应用稳健性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运用程度,过度稳健或不够稳健都会降低其优点、扩大其缺点,使企业财务状况得不到正确反映,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方面受到误导。可行的方案是寻找一个应用稳健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稳健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适度地把握有赖于会计人员准确的职业判断,因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确保稳健性原则适度运用的关键所在。
(二)对稳健性原则的运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在适度稳健的会计实务中,可以对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前提和条件进行必要的约定俗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三)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
在十二条会计原则中,真实性原则居于首要位置,稳健性原则必须在维护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当稳健性原则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相冲突时,应根据经济业务活动的不确定性而定,不确定性程度较高优先考虑前者,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除此之外,与其他会计原则的使用顺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合理确定。
(四)对冲突情况予以充分披露
出于每个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在不同时间、不同经营环境下有所不同,稳健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序也有所不同,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在信息披露中充分说明稳健性原则的应用范围、时间和程序,揭示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及其变化情况。充分的信息披露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可比性,从而使与企业有利害关系者能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防止冲突进一步恶化而误导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
(五)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内在约束机制,防止滥用和曲解稳健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同时,应加强企业内在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优化会计行为,从而使稳健性原则得到合理而充分的运用。
第三篇:浅谈会计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局限性与改进措施
浅谈会计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局限性与改进措施
摘要:市场经济活动中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会计信息使用者为了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会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就必须运用到谨慎性原则。但谨慎性原则是把“双刃剑”,如何使谨慎性原则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文通过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局限性分析,提出改进的措施,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局限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2
谨慎性原则影响广泛,是我国现代企业财务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我国会计发展来看,谨慎性原则的作用非常重要。在会计日常业务的处理中,带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业务常常会出现,由于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没有办法得到保障,选择错误会计政策的情况偶有出现,这就会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产生影响;企业出于经营目的或者其他原因,为了实现盈利可能会产生操纵公司利润、过高估计资产等行为,这就会使应当披露的会计信息与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不相匹配;同时不能忽视国家法律法规对会计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影响。由于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不尽相同,就有必要采用谨慎性原则来保护不同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企业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的竞争力。就当前的经济活动来看,谨慎性原则在资产、报表等方面运用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探讨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与改进措施意义重大。
一、实务运用中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
(一)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八项要求之一,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七项原则同样重要,就当前实际情况来说,其重要性和地位更加凸显,运用范围也更加广泛。但就某种程度而言,谨慎性原则所要求的内容与其他原则的侧重存在冲突。在应用过程中与可靠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和可比性原则都存在一定的矛盾。可靠性原则强调会计信息不偏不倚地反应企业实际的经济活动,而且进行确认计量的交易要能够得到验证;权责发生制要求按照应收应付制来确认费用期间。而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保持适当的谨慎,不能随意高估或低估资产负债,即谨慎性原则允许将还没有发生但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损益,这与可靠性和权责发生制矛盾。同时可比性原则强调无论从哪个方向上企业使用的会计政策必须一致,而谨慎性原则则允许企业根据不同的经营状况对会计政策做出改变,例如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等,这会对会计信息可比性产生影响。
(二)实务操作中的冲突
会计核算中,可以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其中由于体现谨慎性的方法没有得到规范,想要在实务中运用此原则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首先,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由于缺少衡量制?s的标准,资产和利润的可靠性、真实性受到质疑,从而对得到的会计信息公允性产生影响。其次,日常的企业经营活动中,资产和利润的预期要求和实际发生可能有所出入,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第一,企业采用实际成本进行计量时,依据加权平均法还是先进先出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会影响当期的利润,从而使企业利润偏高或偏低;第二,企业可以选择是采用直线折旧法或是加速折旧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的计提,这就对当期产生的利润有直接的影响―偏高或者偏低;第三,企业可以选择计提方法对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这对资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政策方法,以上情况在各企业中都有可能发生,就计量结果而言出现偏差在所难免,会使外界对会计报表的公允性产生较大的质疑。会计信息的披露受到影响,直接影响着股东与债权人对公司整体经营状况的认识和判断,进而影响着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
(三)与税收法规的冲突
税收的数据是从会计核算得来的,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会使得企业前期利润减少,导致企业少交所得税,国家出于保证税收的目的,不能直接在企业基于谨慎性原则确定的报表数据上进行征收,从而在与计税基础的对比中产生差异。就谨慎性而言,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侧重点不同,使税收法规与谨慎性原则出现冲突。制订税收法规的目的是要确保国家税收及时收缴,保证国家财政的稳定,然而谨慎性原则在确认计量时,使用者要保持应有的谨慎,对可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当进行确认,而不能对无法计量的收入进行入账。税法法规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冲突很难进行调节,拿税前列支的费用来说,税法法规与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尽相同,导致企业由于提取资产减值准备而使当期账面利润减少,企业应当补交所得税,增加了现金流出,势必影响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热情。
二、谨慎性原则运用的改进措施
(一)恰当运用谨慎性原则
在使用谨慎性原则时,最关键的是一个“度”字。建立完善的会计准则,应当对其运用的前提和条件进行约束,使条款具有可操作性。若能够与条件相符,则应当执行;与条件不符,则不能运用。在合理的基础上,谨慎性原则的广泛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类别的风险,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策略,另一方面要考虑分析如何对风险进行防范。不同风险措施的选择,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与财务状况,对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同时,增加谨慎性原则的可操作性对企业的发展而言是有益的。比如在资产负债表中,企业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确定存货,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时要计提跌价准备,此时企业在使用谨慎性原则时要依据客观前提,降低随意操作与主观操作的风险。对谨慎性原则的使用范围和应用程度进行充分的披露,紧扣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约束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对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发生冲突有预防的作用。
(二)加强企业信息披露
投资者通过公司的信息披露了解其经营与财务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冲突,便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因此加强企业信息披露十分重要。企业对谨慎性原则进行披露通常是通过财务报告的方式或者在定期公告中阐述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不论通过哪种方式都增强了企业信息披露,有效防止了企业出于某种自身目的滥用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更详细地披露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与运用情况、规范披露范围,大大增强了公司运用谨慎性原则的透明度,最终得到报表使用者更加有效的重视。
(三)健全约束机制,加强审计监督
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谨慎性原则时是具有倾向性和方向性的。有的企业为了业绩拿谨慎性原则当挡箭牌,来调节成本和利润,加强审计监督,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而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又依赖于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其中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查工作,同时强化制度的灵活运用,这是对注册会计师提升能力的新要求。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行业有了新的了解,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中,但整体制度上还需要全面完善,总之,注册会计师应该在强化风险意识、拓宽学习视野、提升自身素质等各方面有更进一步的要求,将谨慎性原则充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从当前的经济状况来看,投资者接受的会计信息越来越多,会计信息质量就愈发重要,要保证真实的会计信息披露就必须不断加大监管的力度,不断完善会计工作准则,让虚假的会计信息没有立足之地,粉饰报表的公司受到的处罚大大超过盈利,才能保证信息真实,让虚假会计信息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才能鼓励公司合理广泛地运用谨慎性原则披露经营财务信息,最终得到投资者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同时,对企业内在约束机制的强化同样重要,其中最应得到重视的一点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从内控出发,在公司内部使谨慎性原则首先得到合理的运用。
(四)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养
会计行业具有特殊性,在各环节各方面都依赖于会计人员的判断,如果出现失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后果。而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强调在适当的范围内对会计事项进行估计,既不能因为过于谨慎导致低估利润,也不能因为过于宽松导致高估利润,就更体现出专业能力的重要性。要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且能够被会计信息使用者准确获得,?@就需要:第一,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用认真专业的态度处理会计事项;第二,不断全面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知识,拿会计准则来说,每年准则都会进行修订出现变化,所以会计人员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第三,进一步掌握相关经济、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增强对经济环境的预测能力。市场经济在发展、会计领域在拓宽、会计理论和操作方法也在改进,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扩大,会计人员必须不断认真学习,提高综合能力,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
参考文献:
[1]郭香宜.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财会学习,2015(18):128.[2]张艳平.谨慎性原则在资产核算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5(18):265-266.[3]鲁芳.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运用及其局限性的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0(6):118-119.作者简介:陈肯(1993-),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天津财经大学研究生院会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