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家讲堂】梅墨生:太极拳要练的就是“一气而已”
【名家讲堂】梅墨生:太极拳要练的就是“一气而已”
名
家
工
坊
7月17日,感恩太极大学堂第五期名家工作坊邀请著名太极拳家梅墨生先生为大家做了以“传统太极拳的练法、要点、核心内容“和”性命双修与内外双修”为主题的讲座分享。大学堂第十四期基学员和昆明拳友百余人及关注大学堂直播平台的千余人聆听了梅墨生先生精妙绝伦、意犹未尽的分享。太极之道,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其运动在身,其规律在天,是人道人文之以能合于天道天文者为大为至。作为中国著名的书画家、诗人、学者、太极拳家,梅墨生先生言及太极拳,却又不止于太极拳。他将文学、中医、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于太极拳理中,对儒释道思想学说信手拈来,闻一知十。讲座全程长达5个多小时,但很多学员仍觉意犹未尽,余味无穷。很多学员表示能听闻先生法布施,真是三生有幸。经先生授权,大学堂将梅墨生先生的讲座内容梳理成文,分篇刊发,以飨拳友。感恩先生大德!点击蓝字回顾:
(一)举手投足、语默动静间都应在练拳
(二)太极拳要练的就是“一气而已” 我个人的体会是:松是太极拳的入门票,没有松,就无法入门。为什么? 庄子说:“道在虚静。”如果没有虚静,你就无法进入“道”的状态。老子也有一句话:“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语出《清静经》)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清静,天地清阳之气才会归纳于你的本性之中。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倍感疲乏时,练一套拳后会觉得神清气爽,四体通泰。因为这个时候你接近了“天人合一”的状态,可谓“与天无极”“长乐未央”,这在佛家密宗叫做“法喜充满”,在道家叫做“自身有大药”。其实所有的动物都有自愈能力,人身源自有药医,人身上任何的大小灾病,都可以用“自家药”,即“自家水”来医治。自家水在佛家叫“甘露水”,在道家叫“大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练习太极拳时要“舌抵上腭”,就是为了生“自家水”。如何松?依我所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由脚下往上松至头顶百会穴,另一种是由头顶百会穴往下松至脚底涌泉穴。在打拳之前,由下往上松一遍,由上往下松一遍,这样来回三遍,就接近松的70%了。当进入这种状态后,才能接近“内外合一”的状态。当然,松也是有层次的。
柔是空柔,是阴柔,是上善若水的德性。没有柔,就没有顺。没有松柔,气脉经络都会不通。中医里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太极拳的健身效果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通顺经络气,经络气决定人的四肢百骸能否得到滋润和营养。柔不是软,不是无力,而是像杨澄浦所说的那样——如绵裹铁。面条就是“软”,弹簧就是“柔”,大家练拳时应该学习弹簧的柔劲,而不是面条的软劲。
之前有人采访我时问了一个问题:太极拳练那么慢可以与动手快的武术交手吗?我认为,这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能不能交手取决于人的综合能力。太极拳的“慢”,是慢中取其快,以逸待劳,以静待动。所以,慢只是外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里说的很清楚。练是一回事,用是另外一回事,练的时候是慢练,用的时候是你快我快,你慢我慢。那为什么慢呢?慢是为了等待人体的“一阳初动”。学者钱钟书曾说:“慢才有诗意。”人要慢活,而不能快活,老快活就不能长活。老子说,“用之不勤,绵绵若存”,所以慢活才能长久。
这个宇宙间所有的星球都是圆的,所有星球的运动轨道都是椭圆的,所有的果实也都接近圆。人是一处小天地,它也合乎宇宙常理,效法天地万物,即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古人认为“头圆象天,足方象地”,所以太极思维就是一切都离不开天地万物。孔夫子注《易经》时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教南宗初祖张伯端说“离了阴阳道不成”。中国人追求圆满,让阴阳合体。所以阴阳思维、太极思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是中国人对这个世界的一大思想发明,任何人都超脱不了这一思维。老子说:“周行而不殆。”万物需在圆中求,太极拳不离圆。
现在有些人为了参加比赛获奖喜欢练低架子,好像低架子就有功夫;还有人把腿踢的很高,觉得这样好看。其实这些没有必然联系。李经梧老师有句话:架势不高不低最好。现在很多人练拳膝盖疼,原因就是练拳的方法不对,像过于追求低架子,就容易导致膝盖的半月板损伤。所以我们说架势之中,就是有形的外在之中。外在的身形、架势应不高不低,这与每个人的身形、体力有关。太极拳的功夫讲究“中定”,守中、用中,乾、坤、坎、离,水、火,但最重要的是“中央戊己土”。太极所谓十三势: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定,即指中定。中定的“中”包含了太极拳最基本的功夫。《中庸》里有句话:“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太极拳练的是中和之气。中和之气在哪?这就涉及到人体的五脏。“中央戊己土”的土对应的就是五脏中的脾,即脾土。守中用中守的就是中土,有句口诀叫做“守住中土不离胃”,万物皆生长于土地,如果一个人中土虚弱,脾胃虚寒,消化吸收能力很差,这个人就会很瘦弱。中和就是心肝脾肺肾、金木水火土最后在中间交汇,这就是五气朝元,这就是丹道。当你的脏腑气呈现出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时,你就处于身心安泰的状态之中。这就是《黄帝内经》中说的:“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另外,“中”在太极拳的技击较量方面指的是:守住我土我疆,不越界,不贪不欠,无过无不及。如果你有贪念想赢人,结果往往是想赢人者被人赢。
太极拳中有句话叫“运劲如抽丝”,原理是什么?这能练出来吗?我们可以看到宇宙中的星球运动都是匀速的,它们突然快一下或慢一下,我们能受得了吗? 人体也一样。所以,匀就是道。我们说“气如车轮”,“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车轮的三十根辐条必须是等距离,等距离就是周天,就是匀。因为守中,才能够圆;因为圆,才能够匀。松、柔、慢、圆、中、匀,我们要明白:太极拳从“小学”始,致“大学”终,但永远离不开“用中”之学,即“中学”,核心是“致中和”。当年尧帝传给舜帝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国的中医、太极拳、内丹、养身,归根结底即是“中学”,也就是“一学”。说了这么多,太极拳要练什么?核心就是:一气而已。《易经》里有句话:“流行者气,对待者数。”这个气指什么?在武术家,叫丹田气;在丹道家,叫先天气;在中医家,叫真气;在哲学家,叫元气。所以,气就是命,气就是数,气就是我们安身立命要修炼的,我们让自己的有漏之躯慢漏,就是修炼的成果。这个气会一直追随到生命消亡时,才一分为二:上为魂,下为魄,魂为阳,藏于心、肝,魄为阴,藏于肺、肾。太极是由混元的无到有的过渡。一分为二,变成阴阳两仪。所以,懂阴阳才懂虚实,才懂刚柔,才懂开合,才懂静动。太极拳,开合而已,虚实而已,刚柔而已,静动而已,阴阳而已。一分为二,二再回到一。所以太极拳即为“一之学也”。(未完待续)
名家简介梅墨生梅墨生,号觉公,斋号为一如堂。著名书画家、诗人、学者、太极拳家。中医影响世界论坛副秘书长,中国武术七段,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曾受业于宣道平、李天马、李可染先生,师承太极拳家李经梧先生和内丹学、道学泰斗胡海牙先生。
点击【掌门】? ? ?,可观看梅先生的讲座回放哟!掌 门汇合百家 福泽天下
第二篇:【名家讲堂】扎西:什么是太极拳的虚实开合
【名家讲堂】扎西:什么是太极拳的虚实开合
因此,大学堂将扎西老师谈太极拳的虚实开合的内容整理如下,希望能解答各位拳友的疑难困惑,对各位拳友学拳有所助益。
太极拳的实质是阴阳、虚实、开合所构成对立统一的变化之体,其中的奥妙非语言和文字所能企及。前面提到太极拳的练习是有层次之分的,每一个层次的侧重点不同。在拳架解析中,我们分别用“动作说明”、“劲力运转”和“虚实开合”来强调不同层次练拳者应掌握的重点。遵循的正是“由招熟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路线。故而知道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层次,就应该抓住此阶段的训练重点,循序渐进地练习,切不可好高骛远。练拳就如同盖房子,拳架练不好,就如同地基打得不好一样,房子盖得再漂亮,也是危险的。因而切不可自作聪明,眼高手低,拳架没有规范好就去追求劲法的变换,内气没有培养好,就去追求丹田的虚实开合,本末倒置,舍近求远。仔细一检查,手、眼、身、法、步等外在形式皆不到位,内在空空如也,更别提劲路的顺畅和劲别的变化了,也无法体会到太极拳内劲的奥妙,无法感知太极拳的内在精髓。虚实
开合一练拳的不同阶段和身体内在虚实开合的产生 练拳者在第一阶段,讲求的是套路动作的准确,四肢运动的协调,身体的稳固,使得头、肩、胯、肘、膝、足、腕等能够听从指挥,协调一致。动作准确了,方位明白了,四肢能够听从指挥了,则要在“腰”和“松”上下功夫。体会以腰带动四肢,腰胯联动,以腰催肘,以肘催手。细细体会松而不懈,沉而不僵,稳而不滞。使得骨节之间对拉拔长,前后圆撑饱满。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沉胯圆裆,上下拔长,前后对拉,有前就有后,有上就有下等等要领时时刻刻记在心间,默识揣摩,细细体会。第二阶段,着重体会劲由脚起,使得大地的反作用力通过脚的前蹬后撑传导于腿,主宰于腰,上达夹脊,输于两臂,形于指稍,此谓“节节贯穿”。在此过程中要明白劲路、劲别、劲点在每势当中的变化,让身体各个肢节贯通一气,逐渐将身上的拙力、僵劲给去掉。将意念放到劲点劲别上,使得劲力有一定的穿透性,拳家所谓:“动贵短,劲贵长,意贵远”。体会劲路节节贯穿的变化,呼吸均匀细长,意领神随。此时仍需在松上下功夫,习拳时手脚发热,发麻,发胀等都是正常现象,如若手脚冰凉,或者某个部位发凉,紧张,酸痛则是意气未能贯通之处,仍需在节节贯穿、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上找原因,落实到根本仍旧是在松上找原因,细细体会手与足说上话,腰与四肢说上话,心意与形体说上话。此间须注意处处松活圆满,无使有凸凹、断续之处,无使有紧张别扭之处。几遍套路连续打下来,全身松透轻快,毫不费力。坚持此阶段练习,久而久之,内气滋生,灌输充盈于体内。行拳走架时,体内、体外如气球饱满膨胀,圆弧滚动。全身松透了之后,掤劲自然产生,逐渐孕育出其他几种劲别,才知道太极拳真正的内劲并非用力和肢体技法所为,并非虚幻和神秘,而一定是由松里面求得的客观存在之物。此阶段逐日练习,内气日渐饱满。到了第三阶段,随呼吸开合,意念的远近引导,内气在体内的灌输逐渐由不规律的流淌而走向有规律的收放,此时身体内在才有了微弱的虚实和开合的转换。须知阴阳、虚实、开合是太极拳的本体,是一种形象化的指示和描述,而非具体的部位或事物形态。身体外在的形体和内在的感觉均有阴阳、虚实和开合的变化,我们首先要区分身体外在与内在虚实、开合的区别,然后弄明白外在和内在之间的联系。身体外在的开合是指形体动作的屈伸、收放。例如肢体弯曲收回为合,到位开展为开。身体外在的虚实,落实到脚上,则是支撑腿重量的变化,承重腿为实,反之为虚。通常讲要分清脚下的虚实,是指要明白脚下身体重量在动作运行中是如何在两腿之间转换和过度的。虚实落实在手臂上,则需明白在运动过程中,劲力、劲点落实在手臂上,哪只手臂领劲则哪只手臂为实,相随的手臂则为虚。例如揽雀尾按势接单鞭,两臂在胸前抹平圆的时候,向左转腰,左掌及左臂领劲,为实,右掌及右臂相随,为虚,向右转腰时,右掌及右臂为实,左掌及左臂为虚。再落实到细节,手背领劲时,手掌为虚,手背为实。等等表现,皆在用阴阳、虚实、开合等对立统一的范畴描述身体外在的变化。身体在意念和内气的作用下,内劲自生。内气饱满之时,身体内部随劲路、劲别、劲点和意念的变化,使之有一种既有规律又没有规律的能量开始运行时,就产生了身体内在的虚实转换和开合变化,这是太极拳修炼到一定层次时,我的一点粗浅的体会。二 身体内在的虚实开合
先贤们在论及虚实开合之时,文字不多,但是归结起来会说道“处处总此一虚实”,其中一切奥义只能靠师父引领和自己去悟了。不是先贤们不说,而是怕说出来不够准确,贻误了后人。因为拳是靠体认,体知,体证,体悟出来的,非文字语言所能及。先贤们认为说不清楚则宁可不说,这不是保守,而是慎之又慎。“处处总此一虚实”,一语道出了真机,习练者得靠自己用身体去悟才能明白。例如我们练拳到了第三阶段,身体内在有了能量流动和收放时,就会有一个汇集和烹炼、储存和收养这些能量的空间,这个位置就是我们所说的下丹田。通常对于下丹田的描述和定位有说是脐下二至三寸之间,有说是在脐与命门穴前后连线前三后七的位置。练拳时,下丹田的虚实和开合变化,实际上不是一个具体的点,而是以小腹为中心的一个空间,包含了上面所说的下丹田的位置。下丹田不用刻意去找,而一定是内气充盈,随身体动作和意念引导,内气在体内有所开合之后,用心体会就发现自己下丹田的位置。古人称“精、气、神”为人生三宝,视下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因此很重视下丹田的意义,视其为“性命之根本”。尽管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角度来看,下丹田所在的位置并没有特殊的形态,但是通过意守丹田来养生或者取得疗效已经被实践所证实,这就是体认和体证的功夫,因为存在的不一定有表现形式,也不一定能够感觉得到,而要去用身体实践,才能逐渐走入对身体更深层次的认知。太极拳是内家拳,练的是心意,亦是身心修炼的艺术,故而有用意不用力之说。外在的身形要和内在的心意结合起来,到了高级阶段,以固养内气,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为基础。始有意动,才有气动和形动。通过这样的练习,太极拳开发了人体内“神、意、气”结合所产生的内在能量和潜力。故而说,身体内在能量的流动,是由气为基础的一种综合能量,有人称为太极拳的内功,有人称为内劲,有人称为内气,其实是一种东西。
身体内在的开合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指在意念的引导下,内气在体内的收和放。武式太极拳家李亦畬认为:“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 内气的收和放一定是与身体外形动作相互作用的。例如做搂膝拗步时,随转腰向前弓步,一手搂膝,一手前按时,手脚渐渐到位,身体中的内气由丹田开始缓缓向四稍灌输,同时,丹田这个空间缩小、聚合、下沉。到位时气贯全身,无内无外,周身松透,丹田聚合、沉降。开合主要用来描述内气的收放,内气由丹田贯于四稍时为开,为伸,为长,为放,为发;而内气由四稍回归丹田时为合,为缩,为卷,为收,为回。同样,我们用身体内在的虚实描述丹田的表现形式和感觉。通常来讲,当动作渐渐到位,劲力由脚而腿,由腿而腰,由腰而脊,由脊而输于两臂指稍,同时,内气也随着动作的渐渐到位由丹田向四稍输送,丹田总体空间的体积变小。依据不同的外形动作,身体内在表现为聚合、收拢、鼓荡、翻滚、沉降等诸多不同的形式,此时我们称身体内在为实。当前一势劲力已去,下一势开始酝酿,灌输四稍的内气开始回收、蓄存于丹田时,丹田空间的体积松松膨大,犹如气球被吹起来似地,松散而开,充盈小腹,此时我们称之为身体内在为虚。丹田内在的虚实在每一个拳势动作中,身体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仅仅以虚实来笼统的概括它的表现规律,但是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其在每一刻的状态。因为随意念、劲路、外形动作的变化,丹田的表现形式亦是千变万化,时而上提,时而下沉,时而左旋,时而右转,时而聚合,时而虚散,时而如泉翻滚,时而如水归流,时而鼓荡,时而松静……又如每个人功夫层次不同,对同一动作的内在虚实体悟则不同,因而更无法用语言精确表达。
身体外在的虚实开合和内在的虚实开合,多半时间是同步的。比如形开到位时,内气也是贯于指稍,身体内在表现为实。手脚收回的同时,内气也收回,身体内在表现为虚。太极拳以身体内在的虚实开合转换为主体,外则以腰为力源,脚为劲根,心意一动而分发四肢。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能够做到以内动导外动,使之身心合一,意念与神经系统合一,则能通过触觉感知自己和他人身体上的信息,这便是推手的高级境界。(以上内容由扎西老师口述,杨大卫整理)
名家简介扎西扎西,藏族,1932年10月25日生于青海省互助县。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我国第一位藏族太极拳家,也是第一位将太极拳传播到西藏的太极拳家。现任咸阳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创会会长兼总教练,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副会长,感恩太极大学堂总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