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远程教学征集资源优秀奖片目选播-中共中央党校[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21:2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年远程教学征集资源优秀奖片目选播-中共中央党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年远程教学征集资源优秀奖片目选播-中共中央党校》。

第一篇:2011年远程教学征集资源优秀奖片目选播-中共中央党校

2011年度远程教学征集资源优秀奖片目选播表

2011年度远程教学共征集155部资源片,其中55部获优秀奖。现定于2011年11月22日起,在中央党校远程教学卫星网直播第二频道,全网选播优秀资源片(注:不再发送课程文件)。

播出时间为:上午9:00、下午14:30,欢迎大家收看。

11月22日

(二)上午:福建省委党校《岁月之歌》

11月23日

(三)上午:福建省委党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福建省委党校副教授 李海星

11月24日

(四)上午:山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山东省委党校副教授 王军

11月29日

(二)上午:陕西省委党校: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促进宝鸡经济大发展——宝鸡市委党校讲师 何俊丽

11月30日

(三)上午:四川省委党校:干部沟通协调的艺术——乐山市委党校副教授 黄梅

12月1日

(四)上午:成都市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形成与历史地位——成都市委党校教授 黄国华 贵州省委党校: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贵州省委党校教授 陈建刚

下午:广东省委党校: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杨丹娜 河北省委党校: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河北省委党校教授 郝建国 西藏自治区委党校:西藏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产业培育——西藏区委党校教授 杜莉 下午:四川省委党校:干部竞争性选举能力培养——宜宾市委党校教授 兰亚宾 陕西省委党校: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商洛市委党校讲师 殷莉

浙江省委党校:科学发展与区域发展(义乌区域科学发展现场教学)——浙江省委党校教授 郭祥才 安徽省委党校:领导者的知觉与行为——安徽省委党校副教授 徐鸣 浙江省委党校:领导干部文化修养——浙江省委党校教授 曹文彪 青岛市委党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与对策——青岛市委党校讲师 李国宇

陕西省委党校:如何应对城市拆迁中公权力与私权力的冲突——陕西省委党校讲师 杜宏宠 下午: 山东省委党校: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烟台市委党校讲师 王娟 福建省委党校: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探讨——福建省委党校副教授 陈心颖 陕西省委党校:从此岸到彼岸——沈从文和《边城》——安康市委党校讲师 廖世阳 山东省委党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山东省委党校教授 张文彦 江西省委党校《赣鄱大地上的红色熔炉》

陕西省委党校《魅力凤翔》

四川省委党校《文明之光》

云南省委党校《六十载砥砺奋起 干部教育谱华章》

甘肃张掖市委党校《戈壁沙漠地区高新农业的实践——沙产业》 下午:陕西省委党校《回归——关注2009新医改》

下午:山东省委党校:世界文化发展趋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山东省委党校教授 张文珍

下午:安徽省委党校:安徽省主体功能区建设问题研究——安徽省委党校讲师 李芳 云南省委党校:基层领导干部心理压力与心理调试——云南省委党校教授 钱素华

12月6日

(二)上午:贵州省委党校:电子政务安全与管理——贵州省委党校副教授 牟明福

12月7日

(三)上午:贵阳市委党校:贵州省省情——贵阳市委党校副教授 贺祝群

12月8日

(四)上午:江西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研究——江西省委党校教授 谭旭孙 下午:上海市委党校:构建和谐党群关系——上海市宝山区党校副校长戴建美等

12月13日

(二)上午:上海市委党校:低碳时代及应对——上海市嘉定区委党校副教授 周全绍

12月14日

(三)上午:甘肃省委党校:认真贯彻落实《党校工作条例》进一步发挥党校系统思想库作用

12月15日

(四)上午:甘肃省委党校:现代公务礼仪与形象塑造——甘肃省委党校副教授 李春芳

下午:西藏自治区委党校:党在西藏领导宗教工作的历史考察及发展研究——西藏自治区党校教授 潘建生

12月16日

(五)上午:山西省委党校:感知物联网——山西省委党校副教授 郝玉宾

沈阳市委党校:中国:和平发展与伟大复兴——沈阳市委党校教授孙政、副教授李勃

下午:河南省委党校:加强党性修养 树立良好作风——河南省委党校教授 赵士红 海南省委党校: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预防——海南省委党校副教授 马宏

——甘肃省委党校副校长 王福生

下午:甘肃省委党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甘肃省委党校教授 吴晓军 湖南省委党校:正确把握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湖南省委党校副教授 刘艺 河北省委党校:《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河北省委党校教授 王金池 下午:青海省委党校:重视社会结构建设 有效化解社会矛盾——青海省委党校教授 吴玉敏 青海省委党校: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海西州委党校高级讲师 于湘 天津市委党校:深化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 争创改革开放先行区——天津市委党校教授 臧学英 宁波市委党校:宁波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宁波市委党校 王凌 下午: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及其生命力——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陈胜云 宁波市委党校:建国以来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宁波市委党校 孙琼欢

黑龙江省委党校:如何成为善于同媒体打交道的领导干部——黑龙江省委党校教授 朴林 下午:贵阳市委党校:战胜本领恐慌,创建学习型组织——贵阳市委党校副教授 严洪

第二篇: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宏观经济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研究》

第六讲就业政策

主讲人: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长茂

促进就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之一。促进就业的各种措施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政策。

西方国家历来重视就业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国失业率上升,居高不下,政府更加重视就业问题,促进就业的政策力度明显加大。

一、就业水平的测定及失业的经济社会影响

(一)就业水平的测定

1、就业率。衡量就业率的具体指标有两个,即总人口就业率和适龄人口就业率。前者为就业人口与全部人口的比率,后者为就业人口与全部劳动适龄人口的比率。

2、失业率。失业率是失业人口占全部现实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二)失业的经济社会影响

1、不利影响

失业会直接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使失业者及其家庭收入下降,影响失业者情绪;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政府威信。

2、有利影响

保持一定的失业率,有利于保持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避免社会生产成本过快增加,保持整个经济的活力。

二、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因素

1、人口总量。人口多少是劳动力供给量大小的基础。

2、人口结构。人口的年龄结构影响劳动力的供给结构,进而影响劳动力供给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3、人口质量。人口质量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影响劳动力供求关系的重要因素。

(二)经济因素

1、经济规模。一般来说,经济规模大,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就大,反之亦然。

2、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就大,反之亦然。

3、经济结构。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同,不同所有制结构不同,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就不同。

(三)教育因素

一国或一地区的教育水平,决定该国或地区人口的总体素质,进而决定劳动力的素质。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影响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或结构急剧变动时期的整体就业水平。

(四)科技因素

科技进步的速度加快,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弹性较小。科技进步成为排挤劳动力的因素;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促进新产业形成,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五)收入因素

收入水平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是有层次的。在劳动者的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阶段,劳动力的供给会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在劳动者的收入不仅能保证基本生活需求,而且能保证劳动者及其家庭有能力消费闲暇的阶段,是否增加劳动投入就取决于劳动者对工作和闲暇的选择,如何进行选择进而对劳动力产生何种影响,通常取决于收入水平提高的幅度;在劳动者的收入使劳动者及其家庭变得比较富裕时,一般来说,收入水平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减弱。

三、我国就业形势与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思路

(一)我国的就业形势

1、我国就业形势的判断

以失业率为一般标准来判断,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曾出现过两次失业高峰。

第一次出现于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待业人数5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4%。主要原因是知青集中返城。1962-1977年上山下乡知青累计达1700万人。

第二次高峰出现于本世纪初,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主要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大量职工下岗分流,1996-2002年下岗职工累计达2800万人。

第三次出现于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期间。2009年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为近5年来最高。

2010年目标: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实际为4.1%。

2、分析和判断我国就业形势必须考虑的特殊因素

(1)失业率的内涵。

失业率是分析和判断就业形势的一般或基本标准,也是国际标准。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美国、欧盟的失业率为10%左右。2008年末我国失业率为4.2%,2009年为4.3%,2010年为4.1%。我国失业率长期低于发达国家。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失业率的内涵与西方国家失业率的内涵有较大差异。我国公布的“失业率”是:城镇、登记、特定年龄段、不包含下岗职工。

所以,分析和判断我国的就业形势,不能仅看失业率的高低。既要看到城镇失业问题,又要考虑农村劳动力过剩因素;既要考察失业本身,又要看到职工下岗的压力。

(2)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从就业人口结构的角度看我国的就业问题,必须特别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31.1万人。

“延长退休年龄”之争。涉及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运转和缓解就业压力的关系处理问题。

(3)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压力

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压力加大。

如何看待部分沿海地区“用工荒”问题。

影响因素:工资待遇及社会保障水平长期低下(甚至无保障)、三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后农业比较效益提高、中西部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用工需求增加、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后对高技能工人需求增加、低技能岗位对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吸引力,等。

3、从劳动力供求变化趋势看我国就业形势

据预测,未来十年内我国劳动力人口将达到峰值10.1亿,到本世纪中叶仍有9亿,比欧美国家现有人口总和还多近2亿,我国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

“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将保持在2400万左右,而新增加就业和自然减员所能提供或腾出的就业岗位只有1200个左右。

需要特别关注的长期因素是:农村就业、农民工二代甚至三代就业问题。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结论: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增加就业的任务艰巨。

(二)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政策思路

1、减少劳动力供给的政策

(1)控制人口增长

(2)延长劳动力受教育的时间

(3)扩大劳务出口

2、扩大劳动力需求的政策

(1)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4)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5)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6)积极发展非正规就业

3、加快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政策

(1)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建立职业培训体系

(3)推进城镇化战略(着眼于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有效转移问题)

第三篇: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选读》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资本论>选读》

第十讲:《资本论》的理论要点及其现实意义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博导张燕喜

第一部分:《资本论》的理论要点

一、《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标题:资本的生产过程。共七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篇:通过对商品和货币本质、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分析,创立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第二-六篇:通过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七篇:通过对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的考察,说明剥夺者要被剥夺的历史趋势,创立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一)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第二篇-第六篇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第七篇资本积累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资本论》第二卷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二卷概述:

标题:资本的流通过程。共三篇,内容为三部分:一是第一篇资本循环理论;二是第二篇周转理论;三是第三篇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一)资本循环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资本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资本论》第三卷 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概述:

标题: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共分七篇。一至六篇主要说明“三家一主”(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大地主)怎样瓜分剩余价值。第七篇是个总结。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产业利润论(一至三篇)、商业利润论(四篇)、利息论(五篇)、地租论(六篇)和总论(七篇)。

(一)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借贷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资本论》揭示的基本原理,不仅对正确分析、对待当代资本主义、而且对我国

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资本论》不仅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灭亡论”,它同时也是一部社会主义的“建设论”。

概括地说,《资本论》中对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商品经济的一般特征、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对市场经济主体及微观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以及对市场机制及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对今天均有现实意义。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社会化大生产角度看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关于商品、货币及价值规律的论述;关于剩余劳动对经济建设意义的说明;关于资本积累理论的论述,都是指导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对当今微观经济活动及宏观经济运动均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论述,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极具现实意义。

《资本论》第三卷所揭示的内容对我们的建设与改革的指导意义更为明显:第一篇至第四篇关于利润平均化理论,揭示了资本在不同产业和部门间流动和重组的规律,它对于认识我国的产业重组问题,无疑具有指导意义;其中第四篇揭示的关于商业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商用流通费用的原理,对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第五篇借贷资本与信用理论的现实意义更是自不待说。此外,第六篇及全卷揭示的地租理论和分配理论也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

——完——

2009年3月25日

第四篇: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授课提纲经济法专...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授课提纲·《经济法专题研究》

第一讲经济法总论

(一)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忠军

一、经济与法律

(一)两个视角的考察

1.法律的经济分析

2.经济的法律分析

(二)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1.为什么市场经济有好坏之分

2.法治是什么

3.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意义

(二)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我国的法律体系划分为7个法律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和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二、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经济法的产生规律

1.经济社会基础

2.国家基础

3.法律基础

4.观念基础

(二)经济法的发展

1.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考察

2.经济法在国外的发展

(三)经济法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1.经济法在中国的产生

2.经济法在中国的发展

三、经济法的意义

(一)经济法的语义辨析

1.广义角度的考察

2.学科角度的考察

3.法律体系角度的考察

4.与经济法相关概念的辨析

(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1.宏观调控关系

2.市场规制关系

3.直接体现为国家意志的流转和协作关系

(三)经济法的概念

第二讲经济法总论

(二)四、经济法的本质

(一)经济法是衡权法

1.经济法中的政府与市场

2.市场缺陷与政府管理的合法性

3.政府局限与法治政府

4.中国政府经济管理法治化

(二)经济法是社会本位法

1.法的本位

2.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性

五、经济法的原则

(一)平衡协调原则

(二)维护公平竞争原则

六、经济法的地位

(一)经济法是独立法律部门

(二)经济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七、经济法的体系

(一)经济法体系框架

经济组织法;宏观调控法;市场规制法;特定的市场运行法

(二)中国经济法体系现状评价

(三)中国经济法体系的完善

第五篇: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公共管理...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公共管理理论》

第三讲公共财政管理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孙小兰

主要内容:

一、公共财政基本概念和理论

二、公共收入管理

三、公共支出管理

四、政府预算管理

五、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

一、公共财政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以经济的市场化为前提的。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财政运行机制,基本模式相似目的都是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财政职能范围。这种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构建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就是“公共财政”。

1、公共财政的特点

四个基本特点:

第一、公共财政是一种弥补市场缺陷的财政体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政府介入或干预市场,但是,政府的作用只能限于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事情,只能起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同时保护和影响市场。建立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础上并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模式,它是一种弥补市场缺陷的财政,政府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时,首先必须满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一基本条件。

第二、公共财政是一种服务财政

公共财政职能和支出应该界定在市场失灵和对公平分配的范围内,因此,公共财政不应介入私人产品,它是一种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国家财政。

第三、公共财政是一种民主财政

财政民主制是政府按照民众的意愿,通过民主的程序,运用民主的方式来理政府之财的制度。它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第四、公共财政是一种法制财政

公共财政的实质是市场经济财政,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公共财政作为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其收支必然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的,一切公共财政收支活动必须纳入法制规范的范围。

二、公共收入管理

公共收入的含义

公共收入也称财政收入或政府收入,是指在一个财政内,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

1.公共收入是政府依法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

2.公共收入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取得的收入

3.公共收入是政府依法行政的成本,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

4.公共收入是公共财政收支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公共支出的基础和保证

5.公共收入是政府优化资源配置、公平社会分配、调节经济运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公共收入的形式

1.税收收入

2.债务收入

3.国有资产收益

4.政府费收入

5.其他收入形式

其他收入形式是上述几种收入之外的政府各种杂项收入,比较常见的有:(1)罚没收入。是指行政机关在执法和执行行政公务过程中,对违法或违章者处以的罚款、罚金等。(2)对政府的捐赠。是指政府的某些特定支出项目得到的来自国外个人或组织的捐赠。(3)“通货膨胀税”。是指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扩大货币供给,造成物价普遍上涨,政府收入增加。

三、公共支出管理

公共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职能活动范围及其所造成的耗费。

第一、公共支出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公共支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1.根据政府职能进行的公共支出分类

公共支出的直接目的是满足政府执行其职能的物质需要。按政府职能分类是

西方国家常用的支出分类方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编写的《政府财政统计手册》,把政府职能的职能归入以下四类:

(1)一般政府服务。(2)公共和社会服务。(3)经济服务。(4)其他职能。按政府职能对公共支出进行分类,可以表明公共支出的用途及这个公共支出在主要职能之间的配置,还可以表现各类支出在整个公共支出中的相对地位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

2.按资金分配部门进行的公共支出分类

3.根据行政级次进行的公共支出分类

4.根据公共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进行的支出分类

5.按支出是否有直接补偿进行的支出分类

6.按公共支出的目的性进行的支出分类

7.按交易的经济特征进行公共支出分类

8.按支出的受益范围进行公共支出分类

第二、公共支出的原则

1.公平原则

2.效益原则

3.量入为出的原则

4.协调平衡原则

5.厉行节约、讲求效益原则

第三、公共支出管理方法

1.部门预算

2.政府采购

3.国库集中支付

四、政府预算管理

政府预算的涵义

政府预算,作为一种管理工具,也叫国家预算,它是任何国家政府进行财政管理所必需的。就公共财政而言,政府预算就是指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筹集、分配和管理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政府预算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其次是它对政府支出的控制。

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收支计划的政府预算有如下涵义:

1.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是以财政收支计划的形式存在的2.从性质上看,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3.从内容上看,政府预算反映政府财力的分配过程

4.从作用上看,政府预算是政府调控和监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五、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

1、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沿革

1950—1979年:计划型财政管理阶段-“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1980—1999年:向公共财政管理过度阶段(1994年建立分税制)1999年以来:明确导向公共财政管理阶段

我国财政公共化的进程

(1)财政支出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

(2)税收制度有了 “简化”改变。

(3)从取消否定公债到重新发行公债并日益转到市场发行上来。

(4)从坚持财政平衡原则到连年安排预算赤字,并尝试运用财政政策配合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5)财政体制从“统收统支”经过“分灶吃饭”再到“分税制”转变”。

(6)财政介入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由“单位”保障制度(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转变为“社会保障”。

2、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未予以足够重视

第二、预算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矛盾

第三、公共收入管理不尽合理

第四、公共支出需要规范

第五、财政法律制度不健全等。

3、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

(1)完善公共预算管理

(2)加强公共收入管理

(3)改革现行公共支出管理制度

(4)加强对财政管理的审计监督

(5)健全公共财政管理法律制度

(6)注重信息技术在财政管理中的作用。

——完——

2008-6-5

下载2011年远程教学征集资源优秀奖片目选播-中共中央党校[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年远程教学征集资源优秀奖片目选播-中共中央党校[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