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家乡作文:家乡的黄河游览区
我的家乡作文:家乡的黄河游览区
我的家乡作文:家乡的黄河游览区
我的家乡在河南郑州,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城市。不必说古老的商城遗址、雄伟壮观的二七纪念塔、博大精深的河南省博物院,也不必说绿树成阴的森林公园、万木吐翠的树木园、四季常青的植物园,单是黄河游览区就格外美丽。
黄河游览区位于家乡的西北郊,南依巍巍嵩山,北临滔滔黄河,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有五龙峰、岳山寺、大禹山、炎黄二帝、星海湖等五大景区,分布着“炎黄二帝巨塑”、“哺育像”、“大禹”、黄河碑林、万里黄河第一桥、毛主席视察黄河处、浮天阁、极目阁、孔雀园等四十余处景点,是“中华民族之魂”——黄河之旅的龙头景区。
沿着林荫大道,信步走进黄河游览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炎黄二帝的巨型石雕。两座石雕矗立在山间,高106米,是世界最高的雕塑之一。看,炎黄二帝的神情和蔼而又庄严,颇有领袖的风度。再看他们的眼神,慈祥地望着远方,那样坚定,那样自信,那样深远。
顺着炎黄二帝石雕后面的蜿蜒小路爬到山顶,景区的美景一览无余。东边,景区标志性景点——毛主席视察黄河处的铜像在阳光下煜煜生辉,令人心生景仰之情。金色的浮天阁、极目阁若隐若现。往北望,咆哮的黄河水裹挟着泥沙滚滚东去,一浪接着一浪,不知疲倦,果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河面上几只游船游来游去,黄河铁路大桥从河面上贯穿而过,宛如一幅风景画。
继续往山上走,大禹治水的塑像赫然出现在眼前。塑像高十五米左右,重三百余吨。塑像中的大禹一手拿治水的工具,另一只手指向黄河,目光坚毅,直视前方,好像在向后人们展示着他治水的成果。
饱览完山上的美景,坐着滑道,飞似的来到山下,就来到了“哺育像”旁。雕像位于一座喷水池里,池中静静地躺着十二个龙头,龙头的嘴中流出涓涓细流。雕像是一个母亲正在哺育着自己的孩子,母亲代表黄河,孩子代表中华民族,整个雕像的寓意是:“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不远处的星海湖碧波荡漾,孔雀园鸟鸣啾啾,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好一派祥和的景象!
啊,黄河游览区,你就是万里黄河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我爱我的家乡,我爱家乡的黄河游览区!
第二篇:郑州市黄河游览区导游词
各位,今天请大家参观的是郑州市黄河游览区,这个游览区位于郑州市西北,距市内约三十公里,南依岳山,北临黄河。1970年,为了解决城市用水和农田灌溉问题,在这里修建了提灌站,工程历时两年,后经八年的努力,终于在这里建成了一个占地面积十七平方公里的游乐场包。今天主要请大家看一看滔滔好宽阔的河床,以及这周围的景色。
据说,日本也有”人类起源于河流”的说法,黄河自古就被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母亲。她与悠久的历史同流至今,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象征着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历史上曾多少文人骚客以诗描写黄河的汹涌澎湃之势;唐朝诗人李白在他的《将进酒》一诗中以铿锵有力的句子这样赞誉黄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在近代,日本人士非常熟悉的郭沫若先生曾留下了”黄河之水通江户,珠穆朗玛连富士”的名句,用比喻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另外,中国还有一个广为人们所使用的谚语,叫做”不到黄河心不死”。基于上述的意思,我想,今天务必请诸位到黄河边上一游,面对着气势磅礴的黄河,回想对比一下我们两国间过去那种关系和今日的友好关系,希望大家能从汲取进一步发展我们之间友谊的力量。这样,我就安排了这个参观计划。
首先请看正面的这条河,这就是中国的第二条大河----黄河。众所周知,她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在山东省注入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000平方公里。据说东京至博多的新干线长1176公里,那么请您记住:黄河的长约从东京到博多两个半来回的距离。黄河的源头是一股清泉,但是由于游经中游的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流入河中,所以到了下游时,竟成了世界上最混浊的河。”百年待河清”这一日本人也使用的中国谚语,就是比喻黄河水之混浊的。每年经黄河水流走的泥沙有16亿吨之多,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到了雨期,达到60%。如果用这些泥沙修建一个高一米、宽一米的堤防的话,这个堤防可以绕地球27圈!这些泥沙的三分之二流入了大海,三分之一沉淀在下游的河床上,每年将河床抬高三到五厘米。所以,下游河床已高也堤外的地面,成了悬河。这就是洪水泛滥的原因,也就是说,下游是这条大河的薄弱环节,这一带的河床也比郑州市内的地面高出七米。
由于这些原因,过去的人们饱尝频繁泛滥的洪水之苦。据记载,历史上2000年之间,洪水竟泛滥了1500次,实际上是四年三决口。其中最惨无人道的是1938年国民党军队曾人为地决堤,引起洪水泛滥。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像这样被充作战争的有力武器,难怪百姓常言道:”乱世洪水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黄河流域的人民群众在中、下游修建了1000多公里长的大堤,建起了水利发电站,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因此,解放后的41年间,黄河从末泛滥过。而且,经过治理的黄河水被充分利用于城市用水、农田灌溉和发电,成了一条造福于民的河。
总之,这条大河对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既有破坏,也有创造,正是这条大河孕育了中华儿女。那边那个白色塑像,就生动地表现了这个主题。塑像高5米重12.5吨,取名”哺育”。身着唐装,端庄贤淑的母亲慈爱地望着怀中的孩子,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与黄河年在关系。
诸位请看周围的山,这一带的山称邙山,一直从洛阳绵郑州,过去是荒山秃领,经过绿化,现已是浓阴覆盖。游览区的一些参观项目就掩映在这绿色之中。
先请看右面的山头,那里一些古象的雕塑,欢腾奔驰,妙趣横生。只是为什么在如此优美的地方不修一些外形美观的动物,而偏偏是古象呢?诸位能回答得出吗?好,请大家好好猜一猜。
诸位请往左边的山上看,那里有游览区的另一个重点项目----古代黄河治水传说中的大禹的像。耸立在黄河岸边峭壁上的这座石像,高10米,重150吨。左手握一像锄头似的工具,右手高举,目光炯炯凝视着河的远方。大禹的父亲鲧也曾治水,但最终失败。大禹治水时,总结教训,发明新方法,缍成功。并打下政治权力的基础,成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之王。”制黄河者治国家”一语或许就由此而来。为治理这条暴虐的河,过去的民众用尽了智慧和体力,而人类的智慧又在治水中发展。因此黄河又被看作是智慧的源泉、中国文化的源泉。
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黄河文明,现在山下正兴建一座将由三千块碑组成的黄河碑林。碑林集中了从唐朝至现代前来这里瞻仰黄河的诗人和文人们的作品,一旦完工,可与集中了历代石碑的西安碑林相媲美。
周围的山上还有一些亭台楼阁,均起眺望的作用。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这样写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正如诗中所描写的那样,登上高处,远眺黄河,更能领略其气势。如果可能,今天我想领诸位一直登上那个最高的亭子。
那么,在登山之前,让我们来听一听关于古象的答案吧。诸位猜到了吗?
看来答案各异,实际上四、五十万年前的河南是亚热带,当时有许多亚热带的动、植物,其中就有古象。而且,据出土的甲骨文一人牵一象的象形文字证明,三千多年前还有古象存在。另外,古代中国分为九州,现在的河南省属豫州,豫即象很多之意。因此,”豫”这个字仍用作河南省的简称。山上的古象塑像显示了这个典故。
除了以上介绍的内容以外,还有公元前205年西汉时期,刘邦、项羽争霸的古战场、用砖雕来表现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中故事的民间艺术馆等等,由于时间关系,请恕不一一讲解了。
讲解肤浅,内容零乱,非常抱歉!只是今后每当诸位看见日本的江户桥时,请不要忘记我们的黄河,还有郑州和中国。
第三篇:黄河游览区策划书(写写帮整理)
黄河游览区保护黄河湿地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保护黄河湿地,加强环保观念,爱惜地球母亲
二、活动背景:
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加上我国人口众多,大量湿地被开垦为农田,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大量鸟类迁徙他乡,过度获取生物资源也造成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步减少,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湿地水质碱化和湿地面积萎缩,水源受到污染导致湿地生态功能显著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江河湖泊泥沙淤积严重。没有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我们无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无法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推广保护湿地的理念,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合理的利用湿地多种功能已成当务之急。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
现在人们普遍环保意识不强,尤其是保护湿地这一方面。湿地可以为人类创造很多金钱换不来价值。只是现在人们的双眼都被利益所蒙蔽了,此次活动就是想借用我们大学生的环保之举,来呼吁号召广大的市民提高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四、活动对象:2010级给水排水工程同学
五、活动时间:2012年4月7日
六、活动地点:黄河游览区
七、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
1.探好路况,以便活动进行时带领大家骑车到达。
2.提前借好自行车,在出发前检查好每辆自行车的车况,有问题及时修理,以防在路上骑行时发生特殊状况。
3.借好院旗,并取回条幅,已备活动之用。
4.提前查好天气,提醒同学们穿适当的衣服。
5.召开班会,告知同学们这次团日活动的一些相关事宜,因为是班级集体骑自行车外出,要着重强调安全问题。
6.告知同学们携带午餐和水。因为骑车,并且距离较远,带多些水以备不时之需。
(二)、当日行程:
1.早上9点50在南操溜冰场集合,由班长清点人数,并再次强调一下安全问题及骑车要注意的一些地方。然后大家统一由领路人员带领骑车出发。
2.路上骑车时,要注意来往车辆,尤其是拐弯的地方,看清楚红绿灯。
3.到达黄河游览区后,大家统一停车。同学们原地休息,吃午餐,由支书讲解一下此次活动的目的及意义,和要注意的方面。
4.休息完毕,大家开始行动,捡拾游览区里面的垃圾,及废弃物。并展开条幅,向游人们讲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呼吁游人,提高其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规范个人行为。
5.活动之余,同学们都积极享受了一下生活,在游览区里参观,看风景。
6.活动完毕,大家合影留念。
7.由班长清点人数,班长组织同学们有秩序的离开,按原路返校。
八、活动负责人及联系电话:
李晓莹:***张兴俊:***
九、注意事项:
1.前期准备开班会时,和同学们强调安全问题。以及骑自行车要注意的问题。
2.出发前要集合做好安全教育及宣传活动安排。
3.检查好自行车。尽量一人一辆。因为路程较远,带人会太累。
4.前往黄河游览区的途中,班委应照顾好同学,保护好同学们的安全。并且提高同学们的安全隐患。
5.如遇突发事件不要慌乱,小事自己处理,大事立即上报总负责。每个人都确保好自己的人身安全。班委要及时监督。
7.班委应切实做好各种工作,并关注一切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以及意外情况。争取做到事故零发生率。同学们也应积极配合。
8.各位团员在活动开展期间应服从管理,不得擅自离开岗位。
9.注意个人行为,穿着整齐,注意维护共青团员形象和学校形象。
10.活动前的宣传工作要到位。活动中的相片记录和文字记录一定切实做好。活动后,进行总结,寻求经验教训。在今后活动中要改进加强。
11.活动中,大家应保持很高的积极性,十、预期效果:
通过此次黄河游览区的保护黄河湿地,同学们的环保意识明显
加强,并都积极反映以后在生活当中提高环保观念,保护地球母亲从一点一滴做起。同时,经过同学们的宣传活动,一些社会中的人也受到了影响,提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此外,此次活动加深了同学们的友谊,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并且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与社会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这次活动,加强了同学们与社会的联系,增加了生活阅历。
第四篇:家乡的“黄河奇石”
家乡的“黄河奇石”
三门峡市育才小学三四班张志成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我们的母亲河。我的家乡三门峡就是黄河岸边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有着数不清的奇珍异宝,黄河奇石就是其中之一。
在我的家里,就珍藏着这样一块黄河奇石,这是伯父在我们搬新家时送来的一件礼物,这块石头呈椭圆形,比脸盆稍小一些,放在一个棕红色的底座上,奇石的上半部分为灰褐色,就像黎明时灰蒙蒙的天空,下半部分是橙红色,就像波涛滚滚的黄河,在两种颜色交界处的上方,有着一个如乒乓球大小的白色图案,如同冉冉升起的太阳。远远看去,整块石头组成了一幅雄伟壮观的黄河日出图!
这块石头堪称我们家的“稀世珍宝”,每当我看到它,眼前就展现出奔腾不息的万里黄河,想起我美丽的家乡;每当我抚摸着它,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幕幕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画卷,想起我伟大的祖国。
啊,我爱黄河奇石,我爱我美丽的家乡,更爱我伟大的祖国。
第五篇:家乡的黄河蜜瓜
家乡的黄河蜜瓜
活动目标
一、认识和了解家乡的主要特产黄河蜜瓜,并学着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解土特产的特征。
二、通过操作活动加深对家乡民勤的认识,萌发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内容
家乡的黄河蜜瓜
设计思路
家乡是幼儿熟悉的,家乡的这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幼儿的成长中,特别是精神成长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为了让幼儿走进家乡的本土文化,对家乡的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们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活动让幼儿通过学习继承、发扬、创新家乡的本土文化,但因幼儿年龄较小的缘故,他们平时还不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活动来帮助他们发现,把他们的知识经验升华成为一种爱家乡的力量和行动。
活动重点
通过本次活动加深对家乡的认识,萌发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难点
认识家乡的主要特产,并学着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解土特产的特征。
活动准备
有关黄河蜜瓜的资料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教师展示黄河蜜瓜的照片引出课题。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对,是我们的黄河蜜瓜,你吃过黄河蜜瓜吗?这么好看的瓜是从哪儿的?对,就是我们民勤有名的黄河蜜瓜。
(二)你知道黄河蜜瓜的一些什么知识可以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幼儿相互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上来讲述。
(三)教师为幼儿讲解:家乡的黄河蜜瓜呀可有名气了,因为它特别的甜,很多人都知道,我们民勤农民伯伯种的黄河蜜瓜有很多品种,他们本领可高了,种的黄河蜜瓜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吃过的人都说民勤黄河蜜瓜好吃、甜。你喜欢吃黄河蜜瓜吗?觉得我们的民勤的黄河蜜瓜怎么样?
二、基本部分
(一)继续丰富幼儿的有关知识,了解大棚黄河蜜瓜
1.这是另外一个品种的黄河蜜瓜,虽然小,可特别的甜,这是什么知道吗? 大棚,为何我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黄河蜜瓜呢?你知道是怎么种出来的吗?
2.甜甜的黄河蜜瓜又是怎样到我们手中的呢?又会卖到其他什么地方呢? 你尝过我们民勤黄河蜜瓜的哪些品种?味道怎么样?
(二)教师小结。
三、结束部分
(一)设计黄河蜜瓜的标志。
1.我们民勤人民这么勤劳能干,我们小朋友也是民勤人呀,你们也来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为家乡做一点小贡献,黄河蜜瓜还缺一个标志,你们来设计一下。
2.幼儿设计,教师指导。
(二)教师讲评。
活动延伸
课后让幼儿亲口品尝黄河蜜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