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鸭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考点36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考点36 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一、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加试——(c)1.形成(1)工业化
①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②成就: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③问题: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过大;农民付出代价过大。(2)农业全盘集体化。2.特征
(1)经济: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斯大林。
(3)思想文化: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图示记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经济政策的转变
名师指津 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对新经济政策的改变
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影响
(1)经济: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
(2)政治: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稳定;但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3)思想文化: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前期的实行是必要的,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到后期,苏联领导人没有进行实事求是和有效的改革,导致这一体制越来越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戈尔巴乔夫改革 加试——(c)1.措施
(1)经济:制定“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2)政治: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结果: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主题 苏联的现代化模式 史料实证
史论总结
1.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与全面评价(1)特点
①政治: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原则,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
②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2)全面评价
①积极作用:它同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
②消极影响: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模式。2.苏联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区别和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区别:西方工业化经历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发展过程,苏联则一开始就重点发展重工业;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苏联则是国家采取行政手段保证多投资和高积累。
(2)原因: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3.正确认识苏联解体的根源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1.(加试题)(2016·台州查缺补漏)“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 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D.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答案 A 解析 1925年,苏联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苏联工业的发展是重、轻工业结构不平衡,故C项错误;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错误。2.(加试题)(2016·余姚查缺补漏)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急跌,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但苏联得以避免经济危机的波及,主要原因是()A.工商业基础落后 B.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C.实施“中立法案” D.实施计划经济政策 答案 D 解析 工商业基础落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带来的创伤但不是主要的方面,故A项错误;无产阶级专政与是否受到经济危机的波及并无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实施“中立法案”是苏联国家在外交层面的表现,故C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逐渐走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道路,政府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能够有效的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故D项正确。
3.(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 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答案 A 解析 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此时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成就,欧美正经历经济危机,而中国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也采取了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人们注重发展经济,则此时的“苏联热”,必然是关注其经济成就,故A项正确。4.(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为此,他加速推行()A.凯恩斯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D 解析 斯大林强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在他执政时期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这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故D项正确;凯恩斯主义主张在市场经济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都是列宁对苏俄(联)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故B、C项错误。5.(加试题)(2016·浙江高考联盟学考命题交流)“经济规模日渐增大,其内容日趋复杂,这就使中央指挥一切的做法变得日益困难,日益无效。”这种现象存在于()A.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 B.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C.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 D.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经济迅速增长,故A项错误;材料关键信息“中央指挥一切”可以排除美国、英国,故B、D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故C项正确。
6.(加试题)(2016·金华满分检测)普京曾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制度因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了其发展 B.外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C.领导因素: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加快了苏联解体的过程 D.民族因素:民族问题是毁灭苏联的“火药桶” 答案 A 解析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这种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做法,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第二篇:2018高考历史必修二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2讲 Word版含解析
必修二 第三单元 第22讲
一、选择题
1.(2015·重庆)1920~1929年,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了55%,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3/5由占总人口2%的人拥有。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B)A.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B.供需矛盾逐步加深
C.自由放任导致生产萧条
D.金融市场投机严重
[解析] 本题考查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注意材料时间限制:“1920~1929年”,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前,并解读成材料“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了55%,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并且“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3/5由占总人口2%的人拥有”,这说明此时美国贫富悬殊,从而限制了社会实际购买力,并导致供需矛盾逐步加深。
2.1929年,美国的商业银行所放贷款中流入股市的数额居然超过了流入房地产和普通商务投资的数额,出现了公司产品不断积压、股票行情不断看涨的现象。这一现象(D)A.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B.刺激了美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 C.保证了生产的资金需求
D.增加了金融的风险性
[解析] 考查经济大危机的背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20、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之一,金融的投机现象。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
3.(2016·安庆)1936年,美国通过了《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这个立法把作物分成“消耗地力的”和“增加地力的”两类,政府向那些将耕地由“消耗地力的”作物改种“增加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保护土壤补贴”。这一举措(A)A.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 B.否定了《农业调整法》 C.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解决了农业经济危机
[解析] 材料信息“政府向那些将耕地由“消耗地力的”作物改种“增加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保护土壤补贴”可知政府在减少耕地,并进行补贴,这有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故A项正确;题干中的举措符合《农业调整法》,故B项错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故C项错误;解决了农业经济危机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4.(2016·银川)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A)A.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B.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 C.借鉴苏联计划模式 D.改变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解析] “莫斯科”“柏林和罗马”政府职能大,与材料中“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不等于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而希特勒在1933年上台逐步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与材料中“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不符,故B项错误;借鉴苏联,与材料中“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并非明确否定资本主义代议制度,没有涉及改变,故D项错误。
5.1932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1936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这25%下降到4%。罗斯福曾说:“有组织的大财团,在美国历史上„„紧紧抱成一团,反对一个总统候选人,这还是第一次!”下列哪项措施最易导致上述现象(C)A.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 B.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 C.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 D.大力推行“以工代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加上《全国工业复兴法》不能保证工人的权利,美国劳资矛盾尖锐,工人罢工浪潮不断。为了解决劳资关系,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到资本家的利益,C项正确。
6.(2017·天一联考)1933年6月,国联在伦敦举行会议,试图通过多边合作稳定各国货币和国际汇率。罗斯福向会议致信,宣称“健全的国内经济体制是比其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兑换比值更为重要的因素”。罗斯福此举(D)A.有助于消除严重的经济危机 B.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 C.缓和了与会国的矛盾与分歧 D.加剧国际经济局势紧张
[解析] 据材料“1933年6月,„„健全的国内经济体制是比其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兑换比值更为重要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加剧国际经济局势紧张,故D项正确。美国此举不利于消除严重的经济危机,故A项排除。美国此举不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故B项排除。美国此举加剧了与会国的矛盾与分歧,故C项排除。
7.(2016·武汉)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力违宪宣布该法无效;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一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这一变化反映出(A)A.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司法解释的变化 B.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 C.罗斯福新政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联邦行政权力扩张影响司法公正判决
[解析] 最高法院对联邦政府通过的法律先否定后肯定,反映出随着罗斯福新政的不断深入,美国政治经济发生了变化,故A项正确;1935年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无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但这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无法解释1937年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判决不公,故D项错误。
8.20世纪30年代初,在美国南方有这样的说法:受过训练的骡子都知道在棉苗之间穿行,就连它们也不会践踏农田,用来讽刺罗斯福政府调整农业的政策。这说明(D)A.内战后南北矛盾没有彻底消除
B.政策导致农产品价格继续下跌 C.农业调整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D.部分人不理解新政的指导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分析选项,A项明显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C项说法错误;D项符合题意,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策,在当时并不为民众所普遍接受。故应选D项。
9.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胀,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噩梦: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财富按照不可阻挡、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为应对这一危机,西方国家普遍的做法是(C)A.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B.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D.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解析] 考查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滞胀”现象宣告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失灵,为此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所以应选C。
10.(2016·蚌埠)二战后,“英国病”日益成为困扰英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恶疾。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11年的努力,“英国病”基本治愈。依据所学推理下列属于撒切尔夫人改革内容的是(C)A.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推动英国加入欧共体 C.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进口 D.提高国有企业的比例
[解析]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缩减福利开支,故A项错误;英国加入欧共体是1973年,故B项错误;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进口体现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提高国有企业的比例体现政府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错误。
11.(2016·张家界一中)据统计,美国收入在一万美元以下的家庭在1982~1985年大约少得联邦津贴470美元,收入在一万至两万美元的损失360美元;而收入超过八万美元的家庭则只损失170美元。这是因为(C)A.社会福利发展明显不均 B.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税收 C.缩小了福利国家的规模 D.没有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
[解析] 美国低收入家庭获得联邦政府津贴最多,受福利政策调整影响最大,故A项错误;材料只阐明美国各收入段家庭获得联邦政府津贴减少幅度,与企业税收无关,故B项错误;受制于“滞胀”困境,里根总统大幅度削减国家福利开支,致使各收入段家庭获得的联邦津贴不同程度地受影响,故C项正确;里根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使美国经济状况有所改善,故D项错误。
12.(2017·银川一中)二战后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B)A.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C.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D.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材料反映的是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就应当以平常心对待危机,千万不能反应过度。危机就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机制,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以及经济理论的演绎,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过度的反应可能会人为地制造短暂的复苏和繁荣,但接下来的必定是滞胀。这就是西方宏观调控理论遗产的现实意义。B项体现了重视市场的自我调节,故选。
二、非选择题
13.(2016·海南七校联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改为“资源委员会”),主要职能在于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工业原料、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土地及粮食和专业人士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后增设了“计划部”,列为各处室之首,并立即着手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等重要经济建设计划。该计划要求3年内投资27120万元,在湘、鄂、赣一带建立一个国有化重工业区,兴建冶金、燃料、化学、机械、电气等30余个国有化大中型厂矿,奠定中国重工业基础,并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该计划未能完全实现。但尽管如此,其为抗战所做的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
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二 胡佛水坝在1931年3月动工,1935年水坝提早两年完工。水坝经费由政府资助,由于当时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失业人数大增,因此为水坝的建造提供了一群数量可观的廉价劳工。胡佛水坝建成后形成人工湖米德湖,它不仅景色优美,成为美国人游艇、滑水、钓鱼、露营度假圣地,而且能灌溉庄稼和利用水力发电,对发展生产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胡佛水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美两国经济建设的背景及影响。[答案](1)特点:政府重视全面规划;发展经济与备战结合;以重工业为基础多种经济行业共同发展;计划未能完全实现。
(2)背景:中国: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在形式上完成国家的统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美国: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大萧条;工人失业现象严重;罗斯福新政的推行。
影响:中国:中国近代工业进一步发展;某种程度上改变中国工业结构和产业分布格局;一定程度上为抗日战争奠定物质基础。
美国:这种以工代赈的政策后来被罗斯福继承和发扬,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率的上升,为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改为“资源委员会”),主要职能在于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工业原料、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土地及粮食和专业人士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可以看出政府进行了全面规划,同时将发展经济与备战相结合;依据材料二中“并立即着手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等重要经济建设计划。”可以看出要以重工业为基础,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依据材料二中“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该计划未能完全实现。但尽管如此,其为抗战所做的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可以看出计划未能完成。
(2)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一中“1932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背景:即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依据材料二中“胡佛水坝在1931年3月动工,1935年水坝提早两年完工。水坝经费由政府资助,由于当时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失业人数大增,因此为水坝的建造提供了一群数量可观的廉价劳工。”并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可以总结美国的背景是: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大萧条;工人失业现象严重;罗斯福新政的推行。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一中“该计划要求3年内投资27120万元,在湘、鄂、赣一带建立一个国有化重工业区,兴建冶金、燃料、化学、机械、电气等30余个国有化大中型厂矿,奠定中国重工业基础,并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该计划未能完全实现。但尽管如此,其为抗战所做的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分析对中国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工业进一步发展;某种程度上改变中国工业结构和产业分布格局;一定程度上为抗日战争奠定物质基础。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分析对美国的影响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率的上升,为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且为罗斯福所沿用。
14.(2016·淮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慈善的概念实际上等同于社会保障。孔子认为只有调均才能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思想被汉代的董仲舒作了更为直白的阐述,认为要使社会易治就必须“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董仲舒还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使得历代统治者把天灾看成是上天对自己的警示。在统治者看来,灾害的发生在极大的程度上来源于自身,因此自己有责任解除臣民的生存危机。
古代社会保障机构主要有官办、民办、宗教开办、宗族内部救助、商人互助等种类。在频繁的自然灾害风险中,我国更加重视灾后的救助。对于弱势群体,官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机构总是将对他们的保障当作自己的责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与措施,其内容主要基于国家减灾和储备的防御性保障、老年保障、临灾生活保障、弱势群体或不幸人群保障。为了使有关社会保障的诏令或制度落实到实处,中央政权往往建立对各级官员的考核监督体制,并对保障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漏洞予以防范。
——王君南《基于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中
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论纲》
材料二 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它的主题和基调是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19世纪70年代后,许多人开始将贫困问题视为影响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障碍。在贫困问题上,国家开始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1861年到1891年,英国每年增加的1000张病床中,有3/4是在济贫院医院。政府还建设一批条件较好的济贫院,采取一定措施改善济贫院的物质与精神娱乐。1891年后,开始为老年贫民购买书籍报纸,为儿童购买玩具。从1875~1888年14年间总共完成了16项贫民窟的改造工作。在贫民的教育方面,政府也加大干预力度,英国政府于1880年开始推行《强制教育法》,将初等教育视为民众必须遵守的国家义务。1891年,初级教育做到了完全免费。
——郭家宏《19世纪 末期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和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济贫政策的变化。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何启示。
[答案](1)基础:儒家思想的影响(仁义、民本思想);天人感应观念;政府的责任意识;宗教观念。
特点:思想基础的多样性;举办主体的多元化;保障项目的全面性;强调监督管理;重视灾后救助和对弱势群体的救助。
(2)变化:19世纪前期认为贫困是道德问题,强调惩治贫民;70年代以后,将贫困视为社会问题;政府注重对贫民物质、医疗和精神方面的救助;通过加大教育投入解决贫困问题。
启示:发挥政府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手段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基础,根据材料一“孔子认为只有调均才能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思想被汉代的董仲舒作了更为直白的阐述”得出:儒家思想的影响(仁义、民本思想);根据材料一“董仲舒还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使得历代统治者把天灾看成是上天对自己的警示”得出:天人感应观念;根据材料一“在统治者看来,灾害的发生在极大的程度上来源于自身,因此自己有责任解除臣民的生存危机”得出:政府的责任意识。第二小问主要特点,针对第一小问可以得出:思想基础的多样性;根据材料一“古代社会保障机构主要有官办、民办、宗教开办、宗族内部救助、商人互助等种类”得出:举办主体的多元化;根据材料一“官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机构总是将对他们的保障当作自己的责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其内容主要基于国家减灾和储备的防御性保障、老年保障、临灾生活保障、弱势群体或不幸人群保障”得出:保障项目的全面性和重视灾后救助和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根据材料一“中央政权往往建立对各级官员的考核监督体制,并对保障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漏洞予以防范”得出:强调监督管理。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1834年(19世纪)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它的主题和基调是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得出:19世纪前期认为贫困是道德问题,强调惩治贫民;根据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后,许多人开始将贫困问题视为影响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障碍”得出:70年代以后,将贫困视为社会问题;根据材料二“病床的增加,在济贫院医院设置,建设济贫院,采取一定措施改善济贫院的物质与精神娱乐„„开始为老年贫民购买书籍报纸,为儿童购买玩具„„贫民窟的改造工作”得出:政府注重对贫民物质、医疗和精神方面的救助;根据材料二“在贫民的教育方面,政府也加大干预力度,英国政府于1880年开始推行《强制教育法》,将初等教育视为民众必须遵守的国家义务。1891年,初级教育做到了完全免费”得出:通过加大教育投入解决贫困问题。第二小问启示,可以理解为如何借鉴英国的经验,哪些可以借鉴或者哪方面还可以改进,例如:发挥政府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手段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第三篇: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2讲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复习练案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2讲 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复习练案 岳麓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2015·重庆)1920~1929年,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了55%,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3/5由占总人口2%的人拥有。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B)A.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B.供需矛盾逐步加深
C.自由放任导致生产萧条 D.金融市场投机严重
[解析] 本题考查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注意材料时间限制:“1920~1929年”,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前,并解读成材料“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了55%,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并且“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3/5由占总人口2%的人拥有”,这说明此时美国贫富悬殊,从而限制了社会实际购买力,并导致供需矛盾逐步加深。
2.1929年,美国的商业银行所放贷款中流入股市的数额居然超过了流入房地产和普通商务投资的数额,出现了公司产品不断积压、股票行情不断看涨的现象。这一现象(D)A.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B.刺激了美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 C.保证了生产的资金需求 D.增加了金融的风险性
[解析] 考查经济大危机的背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20、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之一,金融的投机现象。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
3.(2016·安庆)1936年,美国通过了《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这个立法把作物分成“消耗地力的”和“增加地力的”两类,政府向那些将耕地由“消耗地力的”作物改种“增加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保护土壤补贴”。这一举措导学号 42442247(A)A.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 B.否定了《农业调整法》 C.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解决了农业经济危机
[解析] 材料信息“政府向那些将耕地由“消耗地力的”作物改种“增加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保护土壤补贴”可知政府在减少耕地,并进行补贴,这有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故A项正确;题干中的举措符合《农业调整法》,故B项错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故C项错误;解决了农业经济危机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
4.(2016·银川)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导学号 42442248(A)A.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B.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 C.借鉴苏联计划模式 D.改变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解析] “莫斯科”“柏林和罗马”政府职能大,与材料中“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不等于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而希特勒在1933年上台逐步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与材料中“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不符,故B项错误;借鉴苏联,与材料中“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并非明确否定资本主义代议制度,没有涉及改变,故D项错误。
5.1932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1936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这25%下降到4%。罗斯福曾说:“有组织的大财团,在美国历史上„„紧紧抱成一团,反对一个总统候选人,这还是第一次!”下列哪项措施最易导致上述现象(C)A.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 B.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 C.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 D.大力推行“以工代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加上《全国工业复兴法》不能保证工人的权利,美国劳资矛盾尖锐,工人罢工浪潮不断。为了解决劳资关系,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到资本家的利益,C项正确。
6.(2017·天一联考)1933年6月,国联在伦敦举行会议,试图通过多边合作稳定各国货币和国际汇率。罗斯福向会议致信,宣称“健全的国内经济体制是比其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兑换比值更为重要的因素”。罗斯福此举(D)A.有助于消除严重的经济危机 B.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 C.缓和了与会国的矛盾与分歧 D.加剧国际经济局势紧张
[解析] 据材料“1933年6月,„„健全的国内经济体制是比其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兑 换比值更为重要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加剧国际经济局势紧张,故D项正确。美国此举不利于消除严重的经济危机,故A项排除。美国此举不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故B项排除。美国此举加剧了与会国的矛盾与分歧,故C项排除。
7.(2016·武汉)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力违宪宣布该法无效;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一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这一变化反映出导学号 42442249(A)A.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司法解释的变化 B.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 C.罗斯福新政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联邦行政权力扩张影响司法公正判决
[解析] 最高法院对联邦政府通过的法律先否定后肯定,反映出随着罗斯福新政的不断深入,美国政治经济发生了变化,故A项正确;1935年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无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但这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无法解释1937年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判决不公,故D项错误。
8.20世纪30年代初,在美国南方有这样的说法:受过训练的骡子都知道在棉苗之间穿行,就连它们也不会践踏农田,用来讽刺罗斯福政府调整农业的政策。这说明(D)A.内战后南北矛盾没有彻底消除 B.政策导致农产品价格继续下跌 C.农业调整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D.部分人不理解新政的指导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分析选项,A项明显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C项说法错误;D项符合题意,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策,在当时并不为民众所普遍接受。故应选D项。
9.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胀,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噩梦: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财富按照不可阻挡、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为应对这一危机,西方国家普遍的做法是(C)A.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B.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D.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解析] 考查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滞胀”现象宣告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失灵,为此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所以应选C。10.(2016·蚌埠)二战后,“英国病”日益成为困扰英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恶疾。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11年的努力,“英国病”基本治愈。依据所学推理下列属于撒切尔夫人改革内容的是(C)A.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推动英国加入欧共体 C.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进口 D.提高国有企业的比例
[解析]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缩减福利开支,故A项错误;英国加入欧共体是1973年,故B项错误;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进口体现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提高国有企业的比例体现政府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错误。
11.(2016·张家界一中)据统计,美国收入在一万美元以下的家庭在1982~1985年大约少得联邦津贴470美元,收入在一万至两万美元的损失360美元;而收入超过八万美元的家庭则只损失170美元。这是因为导学号 42442250(C)A.社会福利发展明显不均 B.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税收 C.缩小了福利国家的规模 D.没有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
[解析] 美国低收入家庭获得联邦政府津贴最多,受福利政策调整影响最大,故A项错误;材料只阐明美国各收入段家庭获得联邦政府津贴减少幅度,与企业税收无关,故B项错误;受制于“滞胀”困境,里根总统大幅度削减国家福利开支,致使各收入段家庭获得的联邦津贴不同程度地受影响,故C项正确;里根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使美国经济状况有所改善,故D项错误。
12.(2017·银川一中)二战后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导学号 42442251(B)A.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C.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D.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材料反映的是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就应当以平常心对待危机,千万不能反应过度。危机就是市场 4 经济的一种机制,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以及经济理论的演绎,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过度的反应可能会人为地制造短暂的复苏和繁荣,但接下来的必定是滞胀。这就是西方宏观调控理论遗产的现实意义。B项体现了重视市场的自我调节,故选。
二、非选择题
13.(2016·海南七校联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改为“资源委员会”),主要职能在于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工业原料、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土地及粮食和专业人士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后增设了“计划部”,列为各处室之首,并立即着手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等重要经济建设计划。该计划要求3年内投资27120万元,在湘、鄂、赣一带建立一个国有化重工业区,兴建冶金、燃料、化学、机械、电气等30余个国有化大中型厂矿,奠定中国重工业基础,并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该计划未能完全实现。但尽管如此,其为抗战所做的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
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二 胡佛水坝在1931年3月动工,1935年水坝提早两年完工。水坝经费由政府资助,由于当时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失业人数大增,因此为水坝的建造提供了一群数量可观的廉价劳工。胡佛水坝建成后形成人工湖米德湖,它不仅景色优美,成为美国人游艇、滑水、钓鱼、露营度假圣地,而且能灌溉庄稼和利用水力发电,对发展生产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胡佛水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美两国经济建设的背景及影响。[答案](1)特点:政府重视全面规划;发展经济与备战结合;以重工业为基础多种经济行业共同发展;计划未能完全实现。
(2)背景:中国: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在形式上完成国家的统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美国: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大萧条;工人失业现象严重;罗斯福新政的推行。
影响:中国:中国近代工业进一步发展;某种程度上改变中国工业结构和产业分布格局;一定程度上为抗日战争奠定物质基础。
美国:这种以工代赈的政策后来被罗斯福继承和发扬,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率的上升,为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改为“资源委员会”),主要职能在于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工业原料、机械 制造、交通运输、土地及粮食和专业人士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可以看出政府进行了全面规划,同时将发展经济与备战相结合;依据材料二中“并立即着手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等重要经济建设计划。”可以看出要以重工业为基础,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依据材料二中“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该计划未能完全实现。但尽管如此,其为抗战所做的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可以看出计划未能完成。
(2)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一中“1932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背景:即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依据材料二中“胡佛水坝在1931年3月动工,1935年水坝提早两年完工。水坝经费由政府资助,由于当时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失业人数大增,因此为水坝的建造提供了一群数量可观的廉价劳工。”并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可以总结美国的背景是: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大萧条;工人失业现象严重;罗斯福新政的推行。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一中“该计划要求3年内投资27120万元,在湘、鄂、赣一带建立一个国有化重工业区,兴建冶金、燃料、化学、机械、电气等30余个国有化大中型厂矿,奠定中国重工业基础,并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该计划未能完全实现。但尽管如此,其为抗战所做的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分析对中国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工业进一步发展;某种程度上改变中国工业结构和产业分布格局;一定程度上为抗日战争奠定物质基础。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分析对美国的影响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率的上升,为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且为罗斯福所沿用。
14.(2016·淮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慈善的概念实际上等同于社会保障。孔子认为只有调均才能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思想被汉代的董仲舒作了更为直白的阐述,认为要使社会易治就必须“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董仲舒还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使得历代统治者把天灾看成是上天对自己的警示。在统治者看来,灾害的发生在极大的程度上来源于自身,因此自己有责任解除臣民的生存危机。
古代社会保障机构主要有官办、民办、宗教开办、宗族内部救助、商人互助等种类。在频繁的自然灾害风险中,我国更加重视灾后的救助。对于弱势群体,官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机构总是将对他们的保障当作自己的责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与措施,其内容主要基于国家减灾和储备的防御性保障、老年保障、临灾生活保障、弱势群体或不幸人群保障。为了使有关社会保障的诏令或制度落实到实处,中央政权往往建立对各级官员的考核监督体制,并对保障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漏洞予以防范。
——王君南《基于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中
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论纲》
材料二 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它的主题和基调是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19世纪70年代后,许多人开始将贫困问题视为影响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障碍。在贫困问题上,国家开始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1861年到1891年,英国每年增加的1000张病床中,有3/4是在济贫院医院。政府还建设一批条件较好的济贫院,采取一定措施改善济贫院的物质与精神娱乐。1891年后,开始为老年贫民购买书籍报纸,为儿童购买玩具。从1875~1888年14年间总共完成了16项贫民窟的改造工作。在贫民的教育方面,政府也加大干预力度,英国政府于1880年开始推行《强制教育法》,将初等教育视为民众必须遵守的国家义务。1891年,初级教育做到了完全免费。
——郭家宏《19世纪 末期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和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济贫政策的变化。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何启示。
[答案](1)基础:儒家思想的影响(仁义、民本思想);天人感应观念;政府的责任意识;宗教观念。
特点:思想基础的多样性;举办主体的多元化;保障项目的全面性;强调监督管理;重视灾后救助和对弱势群体的救助。
(2)变化:19世纪前期认为贫困是道德问题,强调惩治贫民;70年代以后,将贫困视为社会问题;政府注重对贫民物质、医疗和精神方面的救助;通过加大教育投入解决贫困问题。
启示:发挥政府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手段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基础,根据材料一“孔子认为只有调均才能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思想被汉代的董仲舒作了更为直白的阐述”得出:儒家思想的影响(仁义、民本思想);根据材料一“董仲舒还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使得历代统治者把天灾看成是上天对自己的警示”得出:天人感应观念;根据材料一“在统治者看来,灾害的发生在极大的程度上来源于自身,因此自己有责任解除臣民的生存危机”得出:政府的责任意识。第二小问主要特点,针对第一小问可以得出:思想基础的多样性;根据材料一“古代社会保障机构主要有官办、民办、宗教开办、宗族内部救助、商人互助等种类”得出:举办主体的多元化;根据材料一“官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机构总是将对他们的保障当作自己的责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其内容主要基于国家减灾和储备的防御性保障、老年保障、临灾生活保障、弱势群体或不幸人群保障”得出:保障项目的全面性和重视灾后救助和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根据材料一“中央政权往往建立对各级官员的考核监督体制,并对保障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漏洞予以防范”得出:强调监督管理。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1834年(19世纪)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它的主题和基调是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得出:19世纪前期认为贫困是道德问题,强调惩治贫民;根据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后,许多人开始将贫困问题视为影响国家发展、社会 进步的障碍”得出:70年代以后,将贫困视为社会问题;根据材料二“病床的增加,在济贫院医院设置,建设济贫院,采取一定措施改善济贫院的物质与精神娱乐„„开始为老年贫民购买书籍报纸,为儿童购买玩具„„贫民窟的改造工作”得出:政府注重对贫民物质、医疗和精神方面的救助;根据材料二“在贫民的教育方面,政府也加大干预力度,英国政府于1880年开始推行《强制教育法》,将初等教育视为民众必须遵守的国家义务。1891年,初级教育做到了完全免费”得出:通过加大教育投入解决贫困问题。第二小问启示,可以理解为如何借鉴英国的经验,哪些可以借鉴或者哪方面还可以改进,例如:发挥政府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手段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第四篇:创新设计浙江鸭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3讲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杰出的中外科学家训练
【创新设计】(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3讲 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杰出的中外科学家训练 选修4 1.(2016·绍兴高二期末)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如果你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选择以下哪部著作作为参考()A.《资本论》 C.《法兰西内战》
B.《共产党宣言》 D.《德意志意识形态》
解析 《资本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故A项错误;《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的纲领性文件,故B项错误;《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基础上写成的一部重要著作,故C项错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故D项正确。答案 D 2.有关剩余价值学说资料,你选择以下哪部著作参考()A.《共产党宣言》 C.《法兰西内战》
B.《资本论》 D.《德意志意识形态》
解析 《资本论》揭示出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在于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即剩余价值学说。答案 B 3.1950年,苏联政府发行邮票,纪念列宁创办《火星报》50周年(如图)。列宁当时创办该报主要是()
A.为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做好准备 B.为建立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做准备 C.为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俄国做准备 D.为发动十月革命做舆论方面的准备 解析 1898年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大会并没有完成建党工作,列宁认为,要在俄国建立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必须从思想建党着手,他把创办政治报纸作为建党的第一步。答案 B 4.十月革命后,列宁说:“我们有权自豪,而且我们确实很自豪,因为我们有幸能够开始建设苏维埃国家,从而开创全世界历史的新时代,由一个新阶级实行统治的时代。”材料中的“新时代”是指()A.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在俄国开辟出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C.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解析 要理解“新时代”,必须弄清楚十月革命前后世界历史的变化。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人类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时代。故答案选C。答案 C 5.(2016·嘉兴高二期末)1930年,朱德、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主力,与其他红军合编为红一方面军,其共同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下图中的()
A.① C.③
B.② D.④
解析 ①在成都附近,而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赣南闽西,故A项错误;②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故B项错误;③是湘赣革命根据地,故C项错误;④是赣南闽西即中央革命根据地,故D项正确。答案 D 6.(2016·嘉兴高二期末)美国《时代周刊》上刊登的邓小平形象和所用的标题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变化历程。下列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2
A.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解析 ①是1976年1月19日的封面,“周的继任者邓小平”,②是1979年2月5日的封面,人物是邓小平,标题写着:邓来了,③是1979年1月1日的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本的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④是1985年9月23日。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主义,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 C 7.1985年,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说:“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的这些话意味着中国要()A.彻底放弃计划经济体制,政府不再干预经济 B.实行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 C.探索计划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D.完全照搬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要注意材料的时间是1985年,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国就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又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积极性,而不是照搬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答案 C 8.(2016年9月嘉兴教学测试)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一个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该论断是()A.“向科学进军” C.“发展是硬道理”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解析 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答案 D 9.1961年,我国大陆地区发行詹天佑诞辰百年两枚纪念邮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纪念他使中国铁路建设领先于世界水平②左图西服领带反映他接受西方文明推动近代化 ③右图八达岭和京张铁路代表他卓越的贡献 ④是纪念他在中西交往和近代化方面的成就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京张铁路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但不能说明它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故排除含①的选项。答案 B 10.(2016年9月金华十校联考)(加试)图片是形象的历史。以下图片与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有关。体现了京张铁路在减缓坡度方面的独特设计的是()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詹天佑为减缓坡度,设计了“人”字形路线。观察图片,可知选A。答案 A 11.“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主要说明牛顿的发现()A.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B.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C.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D.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解析 据题意可知牛顿的发现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故C项正确,但并没有彻底摆脱神学的影响,故B项错误,A、D项与题意无关。答案 C 12.爱因斯坦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是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将只会用木棒和石头打仗了。”这个言论表明爱因斯坦是一位()A.反对战争的科学家 C.狂热的爱国主义者
B.极端的民族主义者 D.鼓吹战争的社会活动家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爱因斯坦曾致力于防止核战争,成为一个著名的反战运动活动家,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答案 A 13.(加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材料二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据材料一归纳马克思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
(2)材料二中恩格斯是如何评价马克思的?你对此如何理解?(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克思给我们留下怎样的精神财富。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回答。第(2)问,首先从材料中提炼出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然后谈自己的理解。第(3)问,属于开放型试题,谈谈自己的感想。答案(1)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特殊运动规律;提出剩余价值学说。
(2)马克思受到千百万革命战友的尊敬和爱戴,“他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理解:马克思的一生是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一生,为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3)学习马克思的实践精神、理论探索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关注人类命运,坚定为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14.(加试)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一点 也不否认卓越历史人物的作用,或者说,一点也不否认人们创造历史。„„但是只有当他们正确地认识他们所碰到的现代条件时,只有当他们懂得怎样改变这些条件时,他们才能创造历史。”
(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概述孙中山是如何领导推翻封建帝制的民主革命的。(2)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毛泽东为什么能够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3)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哪些重大理论贡献? 解析 第(1)问,从斗争方式、组织形式、思想理论、实践行动等角度回答。第(2)问,从吸取大革命失败教训、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角度回答。第(3)问,回答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1)斗争方式: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组织上:创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思想上:提出了系统的革命理论——三民主义;实践上:发动了武装起义,领导了辛亥革命。
(2)吸取大革命(或秋收起义)失败的教训,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敢于创新的个人品质。
(3)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5.(加试)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牛顿是一位非凡的人物,因为他在诸多不同领域中作出了如此十分重要的贡献,如数学、天文、光学、力学等。
牛顿对物理学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思维方式,通过种种方式,他按照实验和批判观察所揭示的情况用数学对外在的世界进行了描述。
——[美]科恩著《科学中的革命》
材料二 爱因斯坦将伽利略和牛顿的力学以及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结合在一个体系中。他将时间和空间、物质和能量组合在一起,作为单一连续中的相互依存的变量。
——[美]杰拉德·皮尔著《科学家的探索与成就》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牛顿在天文学方面取得什么重大成就?(2)牛顿经典力学有什么局限性?爱因斯坦如何发展了牛顿的经典力学?(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位科学家所具有的共同素质。
解析 本题考查中外科学家的科学成就及优秀品格。第(1)问,回答牛顿天文学成就即可。第(2)问,指出牛顿经典力学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一个特例,相对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第(3)问,主要从爱国精神、科学精神、研究方法等方面回答。
答案(1)提出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潮汐现象及地球的圆扁形状,发明反射望远镜等。(2)局限性:牛顿经典力学适用于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状态。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改变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揭示了物质与能量的相对性。
(3)关注民族、国家及人类的共同事业的人生态度;具有积极探索、勤于思考、突破陈见、勇于创新的精神;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实践。
16.(加试)(2016·杭州高二期末)历史的意义在于对后人的教育和启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现代物理学巨匠爱因斯坦和现代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有过一封通信,在回信中,弗洛伊德写道:“一切促进文化发展的事物都是反对战争的。”他还讲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忧:“谁有较强大的武力,谁就得到统治权——利用兽性和暴力,或暴力与科学结合起来统治。”
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举办前夕,美国总统罗斯福接纳了一个建议,亲自打电话给爱因斯坦,请他写一封信,把“我们时代的思想和感情,告诉五千年后的人。”爱因斯坦这封信被装在牢固的容器里,深埋在纽约世界博览会地下,上面立一个石碑,说明后人要在6939年后才能取出来。
——根据百度文库摘编
材料二 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天才人物,他们的发明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舒适得多。我们早已利用机械的力量横过海洋,并且利用机械力量可以使人类从各种辛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最后解放出来。我们学会了飞行,我们用电磁波从地球的一个角落方便地同另一个角落互通信息。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生怕失业,遭受悲惨的贫困。而且,生活在不同国家里的人民还不时互相残杀。由于这些原因,所有的人一想到将来,都不得不提心吊胆和极端痛苦。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群众的才智和品格,较之那些对社会产生真正价值的少数人的才智和品格来,是无比的低下。我相信后代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读这封信。
——爱因斯坦1938年《给后代的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总统邀请爱因斯坦写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爱因斯坦对当时世界的总结,并以20世纪发生的重大事例加以说明。答案(1)原因:爱因斯坦是当时世界科学研究的杰出代表(1905年狭义相对论和1916年 广义相对论);1933年为躲避德国纳粹的迫害,爱因斯坦已移民美国(入籍);纽约世界博览会召开的需要;人们对科学与暴力结合的忧虑。
(2)总结: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如飞机的发明、无线电和短波通信、电视的发明、电影技术进入有声电影彩色时代等;人类社会组织和思想的落后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日本、德国、意大利对他国的侵略扩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