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共五篇]

时间:2019-05-14 21:1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

第一篇: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

华图教育 王海梅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8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随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人数不断增多,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问题日益突出。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被社会称为“异地高考”。教育部长袁贵仁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进城务工人员,目前达到2.45亿。他们的子女相当一部分在接受义务教育,这些义务教育的学生无非是两个出路,一是随着父母走,叫做随迁子女,有2000多万;二是留在家里的留守儿童,有1000多万。

目前,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大概有79.4%是在公办学校就读,还有10%在政府购买扶持的民办学校就读,大概还剩3%是由进城务工人员自己组成的民办学校上学。“应当说现在初步解决了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我说初步解决,因为他是经常流动的,这部分解决了,另外又来一部分,所以还不可能一下就解决,现在还会有这个问题,应当说政策是明确的,责任是清楚的。”袁贵仁称。

袁贵仁强调,现在的问题是,2003年出台的文件允许随迁子女在义务学校就读,现在十年过去了,当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开始要考高中、考大学了,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客观的、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袁贵仁提到,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经过深入调研,起草了一个文件,2012年8月30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这个文件,文件是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这个文件有三点:一是要积极解决。也就是说,要正视这个问题的存在,要正视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它确确实实涉及到一部分群体的利益,要把它摆上重要的议

事日程,文件规定,各地在年底前要出台解决的办法。国务院解决义务教育的文件是要“两为主”的原则,具体怎么解决,由各地根据情况来解决。解决高考问题也是这样。

二是要有条件准入。首先家长要符合条件,学生还要符合条件。家长基本条件是在地方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住所、稳定的收入,并且交了各种保险,尽管不是户籍人口,但是这个地方的常住人口。学生本人条件是,有可能在这里学了小学、初中、高中,也可能只是高中才来,也可能高中三年都在这里,也有可能高中一年在这里,因此各地会根据实际情况,什么样的学生跟本地生是一样的。还有一个是城市条件,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这个群体,这个城市能发展到多大规模,要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根据这三个条件,各地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三是因地制宜。由于各地状况不同,因此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升学考试的办法也不同,所以要求各地根据流入地的具体状况制定具体办法、提出具体条件。

2.2012年8月31日,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因地制宜方针的指导下于2012年底出台各地的异地高考具体办法。由于异地高考牵涉城市教育资源再分配,因此文件一出,各方立即围绕着城市资源承载能力、户籍改革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由于异地高考牵涉各方利益,因此网友对该政策的态度非常鲜明。综观新闻报道、微博博文及论坛发帖发现,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本地网友与其他地区的网友围绕自身利益,在BBS、微博等自媒体中展现了观点鲜明的激烈论战;而传统媒体、意见领袖的表达则趋于理性,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对异地高考政策的探讨和相关建议上。

图1 舆论走势图

306(数据来源于城市舆情监测系统,数据采集时间截至9月3日24时)

媒体对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的关注更多体现在相关建议方面。《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网等媒体均发文对该政策展开探讨,归纳起来共有五大建议:异地高考应成为户籍改革“破冰”之举;相关部门应抓住机会,走向教育平权;异地高考门槛设置应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各地方政府需提前做好各方面准备;各地应尽快明确相关政策出台时间。

图2 网民态度分布图

244(本图表通过城市舆情监测系统搜集相关条目,并根据随机数表抽取200份进行归纳、分析得出,数据采集时间截止到9月3时24时)

通过图表2可以发现,网民在异地高考政策问题上的观点非常鲜明,大部分网民对此政策不是支持就是反对。通过对四大门户网站网友留言的分析发现,网民对异地高考的反对、支持声几乎处于均势,但是进入帖吧的北京吧和上海吧会发现,本地市民反对异地高考的比例均超过95%,甚至有上海网友成立了反对异地高考签名的专用微博。

3.2012年3月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承诺,关于随迁子女的高考问题,会在十个月内出台全国性的意见。当时,袁贵仁说:“鼓励各省市结合实际,尽快推出异地高考方案,但异地高考也不意味着完全放开,而是存在‘条件准入’:一方面要考虑城市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长满足在当地工作等条件。”

教育部等部门的意见指出,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要“统筹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需求和人口流入地教育资源承载能力等现实可能,积极稳妥地推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承载能力,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在当地的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年限以及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确定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条件,制

定具体办法。

根据意见,北京、上海等人口流入集中的地区要进一步摸清底数,掌握非本地户籍人口变动和随迁子女就学等情况,抓紧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制定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对符合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条件的随迁子女净流入数量较大的省份,教育部、发展改革委采取适当增加高校招生计划等措施,保障当地高考录取比例不因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参加当地高考而受到影响。对不符合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条件的随迁子女,流出地和流入地要积极配合,做好政策衔接,保障考生能够回流出地参加升学考试;经流出地和流入地协商,有条件的流入地可提供借考服务。各地要加强对考生报考资格的审查,严格规范、公开透明地执行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防止“高考移民”。

意见强调,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随迁子女升学考试人数合理调配资源,做好招生计划编制、考生报名组织、考试实施以及招生录取等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及时提供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居住等相关信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及时提供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和社保信息。

4.2012年2月、5月,山东、福建相继公布了本省的“异地高考”政策,两省均明确从2014年起在当地有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拥有完整的当地高中三年学籍,就可以在当地参加高考,并与本地户籍居民按同等标准参加高考录取。

然而,对一些地区而言,实行异地高考,可能会导致大规模的高考移民潮,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这将给城市的管理、保障等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对异地高考必须设置“准入门槛”。

究竟哪些人能考,哪些人不能考,“门槛”如何,广受关注。若“门槛”太高,受益面太窄,新政策的初衷可能难以实现,若太低甚至“零门槛”,流入地有限的教育资源也难以承载。需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那些在人口流入地出生,并多年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以获得更多“评分”权重;同时考虑父母情况,包括在当地纳税记录、缴纳社会保险情况等。但要防止的是,“准入门槛”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拼爹”。

另外,要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必须统一高考模式。异地高考问题在于随父母的外省籍学生能否融入当地高中学习和生活。如果各地高考模式不统一,他们就无法在异地上高中。而现在全国各地的高考模式各不相同,除了江苏模式,还有“3+2”方式、“3+X”方式和、“3+文(理)综”等等,由于高考模式的差异很大,各省市高中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使用的教材就不尽相同,这给异地高考带来了困难。因此,建议对各省市区高考模式要适当改革,高考的语数外三门可以由中央统一命题,这样有利于实施异地高考。

5.东方网2012年9月6日消息:昨天举行的“和谐发展看申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介绍,今年全市财政性投入教育的预算超过700亿元,除了保持教育正常运行所需要的人员工资、公用经费等,相当一部分专项经费重点投向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职业教育示范学校能力建设等重点领域。

据透露,上海通过四项举措,助推郊区中小学优质发展。其一,继续推进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赴郊区新城办分校,上海中学赴临港新城举办的上海中学东校、交大附中嘉定分校等都已经投入使用,2014年9月复旦附中、格致中学将分别在青浦淀山湖新城、奉贤南桥新城开办分校。本市将联动考核总校与分校,推动优质高中资源辐射郊区农村。其二,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幼儿园赴大型居住社区和郊区新城对口办学。昨天公布了一份中心城区优质中小学在大型居住社区新建学校办学名单,未来两三年内投入使用的54所中小学幼儿园,将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入住居民的教育需求。其三,目前,本市已组织中心城区品牌学校托管80所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受益学生达8万人。“十二五”期间,本市将有150所郊区农村中小学接受委托管理。其四,部分区县还发挥区域内优质“种子”学校的作用,健全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辐射机制。

此外,全国“异地高考”方案将在年底前出台,京沪等大城市的相应方案备受关注。昨天召开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透露,上海方案将采用积分制,综合考虑外来务工者在沪的职业情况与其随迁子女的就读年限。

市教委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在沪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超过50万人。尹后庆透露,上海将统筹考虑随迁子女父母在上海的合法稳定工作、合法稳定住处、按国家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的年限,以及随迁子女在当地的就读年限等情况,通过综合积分,确定其是否达到在沪参加中高考的条件。

6.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日前透露,最近,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要参加升学考试的意见国务院已同意,将适时发布。意见将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城市资源承载能力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连续就学的年限来确定具体方案。(《河南商报》7月7日)

由于异地高考方案并没有发布,因此,杜副部长透露的信息,让公众再一次展开对异地高考方案的“猜想”。一些舆论甚至高调地认为,国务院关于异地高考的意见,将开启破除高考户籍报考限制的“破冰之旅”,并反复提到山东今年年初公布的异地高考方案,期待我国其他省市也能复制山东取消高考报名户籍限制的做法。

舆论对异地高考方案有上述期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依据杜副部长透露的信息,期待很难成为现实。在异地高考问题矛盾比较突出的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区,取消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并不具有现实可行性。一些人质疑,山东可以做到的,北京、上海为何做不到,这把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想得太简单。山东之所以能取消户籍限制,是因为山东高考竞争十分激烈,而且流入人口并不多;而北京和上海等地,流入人口众多,高考竞争并不激烈,取消

户籍限制,必然产生一系列问题,包括本地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员的利益冲突、高考移民等等。

有关专家认为,在现行高考制度框架之下,以放宽高考报名条件限制为基本思路,推进高考移民,空间其实很小。北京和上海,最多可能把报考条件放宽到人才居住证持有者,或者按进城务工人员工作年限、子女学籍年限,设置报考门槛,如果设置的门槛很高,那么,量大面广的进城务工人员还是排除在解决异地高考问题之外。

所以,如果国务院通过的异地高考意见,就是按照放宽高考报名条件的思路,那么,这一意见,将难以根本解决异地高考问题。要根本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在笔者看来,必须结合高考改革,来推进异地高考。

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确定了高考改革方向是探索“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如果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坚持按照这一方向推进,那么,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将随着考试社会化的推进而不存在,异地高考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我国高考报名之所以存在户籍限制,是因为高考实行按计划集中录取——高校招生计划分到各省,各高校在各省依照学生的分数、志愿进行集中录取,推进高校的自主招生,也就打破了集中录取制度,而如果集中录取制度被打破,按户籍报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7.针对异地高考政策实施将对我国促进教育公平产生哪些积极意义、政策推行面临哪些难点等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7月9日专访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教育政策理论研究室主任吴遵民。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我国推进异地高考政策落地实施有哪些必要性?

吴遵民: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区域发展水平出现较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也越发深入,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教育水平呈现较大差距。与此同时,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大批流动人口从农村向城市、从城市边缘向中心城市、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转移。

伴随流动人口从流出地向流入地转移,也同时衍生了随行子女就学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在全社会及各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就学的权益已经得到较好保障,但在现行流动人口子女异地就学“须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的制度要求下,流动人口子女不得不面临“流入地就学、流出地高考”的尴尬。特别是在当前拥有“独立命题权”省市范围逐年扩大的背景下,异地就学者返回户籍地高考也一直面临“所学非所考”的难题。

因此,为改变这种状况,同时避免继续出现“流动人口父辈对城市发展做出贡献,其子女却要做出牺牲”的扭曲现象,体现“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现行高考制度做出改革,推进异地高考政策落地实施十分必要。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实施异地高考的关键是什么?

吴遵民:所谓异地高考,就是不在流出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而是在流入地(非

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在当前制度前提下,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享受义务教育后面临两种境遇:一是须返回其户籍所在地就读高中;二是继续在流入地选择缴纳高昂借读费借读学习。

前者必须面临与父母分开、回乡就读、教学质量存在差距等问题甚至出现无人监督从而导致辍学的现象;后者则必须面临所学大纲内容与其最终参加高考地所考内容不一致的问题。

因此,要想实现异地高考,就必须同时考虑开放流入地的高中教育,而异地高考政策也直接关联着开放高中教育的相关政策实施。简单地说,异地高考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在于高中教育能否顺利开放。

与此同时,如何制定具体举措更好地解决高中教育开放同时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这也需要诸如北京、上海等教育资源集中、主要流动人口承接地等大城市“未雨绸缪”,提前制定相关政策门槛。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当前推行异地高考政策的难点有哪些,如何解决?

吴遵民:首先,相对于异地高考政策实现的关键,开放高中教育正是推行异地高考政策的最大难题。现存主要障碍是,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城市的“义务后教育”难题,即一旦开放高中教育,势必会涉及增加教育投入以扩大高中规模容量,这在现行教育财政投入政策下仍有待突破。

其次,开放高中教育将对本地学生享受高中教育、参加中考带来压力和冲击,直接表现就是带来更激烈的竞争。

因此,首先需要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可以考虑借鉴发达国家采用的“教育经费绑定具体就学学生”的方式,即绑定在具体就学学生账户的教育经费可跟随学生流动而支付给其最终就学地。借此可以解决当前学生从流出地到流入地就学,而教育经费仍投入到学生原户籍地的现状,继而解决流入地教育经费不足、亟待扩充的问题。

此外,针对实施异地高考政策可能带来对流入地学生享受教育压力增加,甚至出现钻政策空子的“高考移民”现象等问题,必须通过制定严格的准入门槛予以避免,比如规定只有满足在本地接受义务教育满一定年限、父母有固定工作等要求后,才能允许其在异地就读高中,并最终在异地参加高考。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推进异地高考政策等微观制度改革,能否促进我国教育制度更趋公平?

吴遵民:教育公平涉及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以及结果公平,其是相对公平的概念。推进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可谓是搬走“回户籍地高考”这块压在人们心上的一块“大石”,有助于推进教育向起点公平迈进。但距离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仍有差距。

异地高考本身看似是教育问题,但其本质是因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流动人口涌向各类资源相对富集、优质的发达地区而衍生出的具体教育问题。因此,在这一背景下,高考“一考

定终身”的属性还没有改变,这也是现存高考制度总会出现一系列教育不公现象的根本原因。

高考本身是相对公平的,但是现存的高考方式和内容仍存在超越大纲出题、难题偏题普遍存在、所学非所考等现象,而这些在逼迫学生大量攻读教育大纲以外“非所学”内容的同时,也正逐渐成为当前高考最大的弊端和毒瘤。

因此,以当前推进异地高考政策实施、推进教育更趋公平为契机,还应更为积极地推进高考制度本身改革(比如在出题方式、内容上避免过多出现难题、偏题),摒弃功利教育取向,逐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更趋公平。

三、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材料,请概括出随迁子女,实现在异地参加高考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20分)。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400字。

(二)根据给定材料,关于“实现异地高考”不同网民发表了不同的意见,针对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20分)

要求:观点鲜明,结合实际恰当分析,表述简洁;不超过300字。

(三)根据给定材料,联系实际,请你谈谈如何才能有效的解决我国目前异地高考难题?(20分)

要求:措施具体可行,具有针对性;不超过400字。

(四)参考给定资料,围绕“促进异地高考的实现”,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1.观点鲜明,结合自身实际,有自己的见解; 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总字数1000字左右。

评分标准

(一)、根据给定材料,请概括出随迁子女,实现在异地参加高考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20分)。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400字。评分标准:

1.家长要符合的条件(4分)2.学生本人条件(4分)3.城市条件(4分)4.高考模式的差异(4分)5.户籍制度的限制(4分)参考答案:

(1)家长要符合的条件,家长基本条件是在地方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住所、稳定的收入,并且交了各种保险,尽管不是户籍人口,但是这个地方的常住人口。

(2)学生本人条件是,有可能在这里学了小学、初中、高中,也可能只是高中才来,也可能高中三年都在这里,也有可能高中一年在这里,因此各地会根据实际情况,什么样的学生跟本地生是一样的。

(3)城市条件,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这个群体,这个城市能发展到多大规模,要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

(4)由于高考模式的差异很大,各省市高中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使用的教材就不尽相同,这给异地高考带来了困难。

(5)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户籍制度的限制,但是在短时间内,这一制度还不可能在大部分地区实现改变。

(二)、给定材料中,关于“实现异地高考”不同网民发表了不同的意见,针对这一事件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0分)

要求:观点鲜明,结合实际恰当分析,表述简洁;不超过400字。评分标准: 结构分(4分)

观点:能够理解但是要客观看待(3分)

分析:从正反两方面分开阐述理由,合理即可(10分)

对策: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承载力,因地制宜制定异地高考相关政策(3分)参考答案:

(1)针对“异地高考”网民持反对的态度,甚至有些地方像北京和上海这些城市地方,网民的反对声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我们也是应该能够理解的,但是我们要客观看待这一现

象。

(2)“异地高考”网民持反对态度,仔细分析其原因就会发现其是具有合理性,因为像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发达的城市,教育资源和设施都是比较丰富的,而且有关教育各方面的教育质量也是其他地方不可相比的,那么若实现了异地高考,随迁子女参加当地的高考势必会分享这些教育资源,从而使当地孩子的升学率受到威胁。

(3)这一现象有其合理性,同时也有其不合理的地方,那就是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种重要的体现,从这个方面讲我们是应该支持实现异地高考的。再者,这些随迁子女的父母为这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贡献着他们的力量,他们的子女应该在这里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也是教育公平的最好体现。

(4)因此,我们应该客观的面对这一现象,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城市的承载能力,因地制宜的制定有关异地高考的相关制度,从而根据实际来满足随迁子女的异地高考。

(三)根据给定材料,联系实际,请你谈谈如何才能有效的解决我国目前异地高考难题?(20分)

要求:措施具体可行,具有针对性;不超过400字。评分标准: 表达分:2分

要点分:每点3分,意思大致相同即可 参考答案:

(1)深刻领会并紧贴教育部发布的异地考试政策纲要和意见(2)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倾听民意,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方案(3)简化异地考生择校、报名、考试程序,公平对待,杜绝歧视

(4)邀请相关专家多角度思考和论证本方案,预测方案施行后的问题和处理办法(5)明确区分考生身份和性质,防止“高考移民”趁机而入(6)加大政府投入,有效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四)参考给定资料,围绕“异地高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50分)

要求:1.观点鲜明,结合自身实际,有自己的见解; 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总字数1000字左右。

实现异地高考 推动教育公平

异地高考是我国特定时期出现的一个问题,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进城务工人员,10

目前达到2.45亿。随着这些人员的进城务工,他们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子女也随着父母来到了城市,随后也就出现了随迁子女受教育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2003年出台的文件允许随迁子女在义务学校就读,时间一转眼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年的时间,当年的随迁子女现在面临着考高中、考大学,从而也就出现了现在引起社会关注的异地高考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中央、地方、社会三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中央出台有关实现异地高考的政策是推动教育公平、实现异地高考的基础。异地高考不同于其他的问题,其关系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关系着我国未来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因为,如果在教育公平上出了问题,那么就让底层民众,特别是寒门学子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破灭,会让社会对教育失去信心,这必将影响社会的和谐,这势必会影响我们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我国的发展,因此,中央必须出台有关异地高考的政策和法规,使地方政府在推动异地高考的时候有政策和法律的依据。

地方制定有关异地高考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程序是推动教育公平、实现异地高考的关键。由于异地高考牵涉各方利益,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种种的问题,也会有些人持反对意见,地方政府一方面要严格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规来推动异地高考;另一方面个地方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有关具体的实施办法。不能大范围的放开异地高考,但也不能为了维护本地方的利益而不推动实施异地高考的,我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制定相关的一个限制条件、逐步的、有条理的、根据城市发展情况来推动教育公平、实现异地高考。

社会各方的充分理解和支持是推动教育公平、实现异地高考的保障。异地高考是我国社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因此社会必须要客观的来面对这一问题,从而来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异地高考之所以一提出就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和不同的声音,一句话因其牵涉到不同的利益群体,实现异地高考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要充分的理解。相信个地方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逐步的实现异地高考,从而进一步的推动教育公平。

子曰:有教无类。实现异地高考关系着农村孩子能不能像城里孩子一样享受教育的发展;关系着教育是否公平;更关系着社会公平的实现。因此,就需要中央、地方、社会三方共同努力来推动教育公平、实现异地高考。相信在中央、地方、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我们所要的异地高考,从而进一步的推动教育的公平。

第二篇: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5)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

二、资料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是让人放心的地方,在那里,你无可选择地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交给了医生,交给了那些包装得干干净净的医疗器械。在这些器械中,那些用过就被丢弃的一次性注射器应该是最保险的东西,但是,我们的记者在“3·15行动”中却发现,许多一次性注射器竟然被废物回收,在肮脏的作坊里重新包装,再次被贩卖到医院里。请看《经济半小时》记者周武兵的报道。

在江苏武进焦溪村,一位挑筐的妇女从记者身旁走过。你能想象出这位农妇挑的是什么吗?不是肥料,不是食品,而是给人打针用的一次性输液器的配件:针头和推管。一位老太太告诉问路的记者,他们村家家户户都加工这东西。记者走进一家农户,果然看见主妇正在饭桌’旁忙着组装一次性输液器的针头,屋子皇四处堆放着一次性输液器的配件。在这样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一次,陉输液器,质量到底怎么样呢?

江苏江阴月城镇河岸村的一位造假大户夸下海口,他生产的输液器绝对保证质量。他对记者说:“这个货你不要担心,全部是一样的,不一样不要钱,你去检测也检测不出来。我跟你讲,我绝对保证质量,这个你放心。”

记者在江苏南通下原镇看到造假者用纸擦一下就算是给医疗器械消毒了,而这些医用导管是直接与人体接触的。

在苏南,这样的家庭作坊式生产随处可见,这样的假冒伪劣产品也比比皆是。在江苏扬州市东部的头桥镇,有六、七家生产一次性麻醉包的企业,市场上五六十元才能买到的用于人体麻醉手术的一次性麻醉包,在这里七八块钱就能买到。在经过了一番严格盘查后,记者参观了一家名为“邗江县康复医疗器械厂”的生产现场。在阴暗的厂房里连最基本的洗手、消毒设施也没有,一口锈迹斑斑的消毒罐也早该“退休”了。这样的生产车间显然达不到国家规定的10万级空气净化标准。随后记者将该厂生产的一次性麻醉包送到了国家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是:里面缺少过滤器,所谓的一次性麻醉针根本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用过的。

据了解,国家药监局早在2000年9月,就颁布了一次性麻醉包生产的行业标准,新的行业标准从2000年12月1日起强制执行,但是目前国内许多企业还是在按照过去的标准进行生产。国家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包良指着一个假麻醉包的包装盒说:“只从外观的情况来看,里面配的针就不符合现在的行业标准所规范的要求。它用的是金属针基座,行标要求的是塑料基座,就是要限制它一次性使用。因为这种麻醉包不同于注射器,它比注射器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还要严重得多。如果没有刚才说到的过滤器,会有好多微粒进入到人体中枢神经,对人的危害是很大的。”如果把苏南地区的这些家庭作坊与浙江温岭市的路桥区后钟村相比,那这里的生产环境已经算得上是相当不错的了。记者来到浙江温岭后钟村,一个远近闻名的医疗垃圾专业村,半个月前的情形仍然还是这样的:本该被医疗单位当场清理毁形的废旧一次性输液器针筒、针管堆满了家家户户门前的空地,空气恶臭难闻。装着医疗垃圾的麻袋没剪开还好一点,剪开更臭。

在村口,记者看到一辆满载医疗垃圾的货车已经装车出发,还有凡辆外地货车正在装运从农户家收购来的一次性输液器针筒、针管。国家对废弃的一次性医疗器械有严格的销毁制度,回收处理加工应由专用车进往处理中心。但是,在这一地区,这种非法买卖却非常普遍。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这里家家户户都加工这种医疗垃圾,他家一天就能做几吨。在现场一些外地民工打着赤脚坐在浸透血污和药水的针管堆里分捡医疗垃圾,一些村民甚至将孩子放在垃圾堆上任其玩耍。有村民反映说,自从周边几个地区此类现象遭到打击后,这里的生意变得更为红火,一些外地货主闻讯后也纷纷前来购货。谁能知道:这些废弃的医疗器械有多少又重新回到了医院呢为了让这些非法物品更容易流入市场,那些造假者居然还要把针头再磨一磨。但对于需要救治的患者来说,他们中的许多人根本无法辨认或拒绝那些包装完好、看上去干干净净的注射器。那么,谁来为我们的生命把这一关呢?在这种造假害命的行为成为一些地方致富的产业的时候,当地有关部门真的是一无所知吗?(据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

三、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宇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以国家医疗器械管理部门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0分)

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印宇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四、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

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在医院许多一次性注射器竟然被废物回收,在肮脏的作坊里重新包装,再次被贩卖到医院里。在江苏和浙江一些作坊里,大批量的一次性注射器正在完成组装。

这些造假行为未能得到遏制,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答案提示

(1)组成工作组,专门负责调查处理此事。

(2)制定和完善有关规定,建立医院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等物品的销毁制度:

(3)取缔江苏、浙江等地的造假作坊,并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罚。

(4)有关监督部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

3.答案略

第三篇: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4)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据《学习时报》报道,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就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答该报记者的提问。

记者: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之一。请问应该怎样理解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李源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四中全会《决定》专门进行阐述和部署,充分说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极端重要、极为紧迫。第一,只有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才能更好地为科学发展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第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迫切需要。第三,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不仅要应对激烈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文化竞争,而且要应对激烈的思想竞争、制度竞争、政治竞争。干部制度竞争力是国家政治制度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政治竞争中赢得主动,就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培养造就高素质领导人才提供制度保证。第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解决干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关键在改革,希望在改革,根本出路在改革。

记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应该把握什么样的指导原则?

李源潮: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首先,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用人权是最重要的执政权之一。在改革中,放弃党管干部原则就等于放弃党的领导、放弃党的执政地位。其次,要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建设方向。科学化,就是遵循党的事业发展需要和干部成长规律,改进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实现干部工作理论、制度、方法和工作机制的科学化。民主化,就是逐步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把民主的要求贯穿于选人用人的全过程。制度化,就是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形成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科学管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体系。第三,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决定》指出,“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这抓住了当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第四,要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改革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公开是扩大民主的前提,竞争是选拔培养优秀人才行之有效的途径,择优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

记者: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初始环节,近年来查处的用人腐败案件,很多涉及这一环节。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李源潮:按照《决定》要求,推进干部选拔任用提名推荐环节的改革,一要合理确定参加民主推荐人员范围,更好地体现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特别是服务对象的真实意愿。二要全面分析民主推荐结果,不简单以票数决定干部任用,防止误用不讲原则、不负责任的“老好人”。三要鼓励多种渠道推荐干部。四要规范干部任用提名方式,重点规范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提名行为。坚持权利与责任相统一。五要严肃查处拉票等违纪行为,让拉票者得不偿失,让干部公平有序参与竞争。

记者:党的十七大以来,各地普遍加大了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如何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李源潮: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调查中干部群众认为近年来最有成效的选人用人改革措施。下一步,将继续把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点,突出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实绩。一是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可以每年开展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对一些重要职位进行公开选拔,机关中层以下领导职位除特殊岗位外逐步做到竞争上岗为主要选拔形式。二是完善差额选拔干部办法。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探索差额票决,进一步扩大民主,促进好中选优。三是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的质量。坚持“干什么、考什么”,把考试和考察更好地结合起来,全面准确地了解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防止选用夸夸其谈的“马谡”。

记者:党内外对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非常关注,将采取哪些有力的举措?

李源潮:坚决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既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决定》明确提出,要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坚决整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问题。我们要以最坚决的态度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进行战斗,确保实现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目标。一是要加大从源头上防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力度,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促检查制度,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二是要强化公开监督,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把选拔任用干部满意度民意调查作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有力杠杆。三是要严肃查处违规违纪用人行为,用铁的纪律保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经过努力,要使全党和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满意度、对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满意度都有提高。

2.不能让老实人吃亏,这是一个人人都明白的老道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在按这个道理办事。在一些人眼里,老实人竟成了“傻瓜”、“无能者”的代名词,似乎吃亏是理所应当的,老实人不吃亏谁吃亏?这说明:不让老实人吃亏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把老道理再摆一摆,并努力拿出一些办法来。

(1)隋志达是临清市新华办事处城市管理委员会的普通一员。去年 4月,全市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17个村检查完后,大家在一起商议。隋志达当头一炮:“只有两个村达标。其他都得返工!”在场人员面面相觑,有几个村支书气得脸红脖子粗的。虽然不大情愿,15个村还是按照隋志达的要求返工。“这一较真,效果还真是不错。别的办事处一个月才完成,我们两个周就完成了。”负责这件事的办事处纪委书记任庆远说。

隋志达看到有的地方垃圾桶有碍观瞻,有的商家却没有地方做广告,能不能把这两者结合一下?他想了个办法:联系商家把广告牌做在垃圾桶前面,这样既遮挡了垃圾桶,又做了广告,一举两得。这个办法很快在全市推广开来。

“这个人工作很踏实、很用心,就是特别爱较真儿、认死理,跟人交流也没有技巧,说话特别‘艮’。可能是这个原因,以前每次评奖树优时他都不能当选。”韩青介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办事处制定了《关于建立全体机关、基层干部业绩档案的决定》,每逢评奖树优,一般不再开展测评,只提取相关数据,有效地防止了“有功不赏”现象的发生。自此,隋志达凭业绩,连年获得“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他出色的表现也带动了城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隋志达现象说明了一个问题:建立科学评价干部的机制非常重要。”临清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祁学兰说,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

(2)“计生办与外界交流少、人不熟,我能当上民政所所长靠的是‘公开竞聘’!”1月 11日,茌平县乐平镇民政所所长李吉银说起镇里的“用人新政”深有感触。6个月前,李吉银击败7名对手,走上这一职位。

“是骡子是马要拉出来遛遛!我们推行‘公开竞聘’,目的是给每个人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把最优秀的人才用到最适合的岗位。”乐平镇党委书记刘健告诉记者,去年 7月,他们拿出民政所所长、司法所所长等 28个中层岗位,面向全镇170多名机关干部“招贤”。年龄限制打破了,身份、学历放开了,谁报都行,报啥都中,通过公开演讲、现场打分,28位“千里马”从91个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在推行“公开竞聘” 的基础上,乐平镇还实行了“政绩公示”,将 60 项重点工作分解落实到每个站所、每名干部,在镇驻地醒目位置设置了 23 块公开栏,将考核结果定期“亮相”。

“拉出来遛遛”、“阳光下晒晒”,群众成为干部政绩的评判者和干部去留升迁的决定者。去年,乐平镇有7名“不称职”的村干部被取消评优资格,1名所长被“黄牌警告”,30多名干事创业的干部受到表彰。

乐平镇的干部精神面貌为之大振:干好事干成事就有“奔头”!

(3)一排排整齐的别墅式住宅楼拔地而起,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伸向远方;红瓦、白墙下,老人怡然自乐,孩子追逐嬉闹。记者在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侯家村采访时,看到了一派悠然自得的农家景象。

侯家村曾是全镇有名的贫困村,2003年侯新林被选为村支部书记,面貌大变。

1996年,镇里推广冬暖式大棚,侯新林建了两个。当年蔬菜行情不好,其他村民第二年都放弃了,侯新林坚持下来,两个大棚年纯收入3万元以上。

镇上及时培养这棵好苗子,吸收他加入了党组织,后来村里又选他当了支部书记。侯新林出资带村民到寿光参观考察,对村民建棚、供苗、管理、出售整个环节实行系列化服务,村里建起300多个大棚,年人均纯收入7500多元。

3 年来,沙镇先后有 56名老实肯干的致富能手被发展成为党员,23人进入村两委班子。

东昌府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华认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党组织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要让那些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实绩突出的干部,及时得到提拔和重用,让他们有为更有位。这样,老实人才不会吃亏,光说漂亮话不做漂亮事的“老好人”才没有市场,我们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

一些县市委书记说,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干部人事制度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并且改革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机制不够健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真实性有待加强,干部选拔任用中还存在简单地以票取人现象,以及简单地把干部年轻化等同于低龄化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探索和解决。

3.2009年底,历时半年多的B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部完成。在这次改革中,B市2000多名机关干部“职务归零,全员下岗”,然后再重新竞争1127个正副科级领导职位。近日,记者通过对B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以及数位竞岗人员的采访,着力重构此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揭示此次改革对B市干部人事制度和官场生态的影响。

据B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称,此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发端于河北省从09年2月份开始的“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省委张书记在今年2月份全省“干部作风建设年”动员大会上,痛批了“少数干部”的不良作风,要求“决不能碌碌无为地守摊子、保位子,几年下来面貌未改、江山依旧”。

据了解,B市这次改革之前,市直机关中层干部出现了老化的现象,竞岗前的平均年龄是43.3岁。很多单位的中层干部长期在一个处室工作,存在着暮气较重、动力不足和“中梗塞”等问题。

“我实在是想挪一挪位置了!”参与竞岗的王敏47岁,他说出了很多中层“老”干部的心声。1995年,王敏来到市委组织部干部信息处工作,一干就是14年。在这14年里,王敏的职务从科员升为正科。在这次竞岗中,王敏成功竞上了组织部干部三处处长。

今年50岁的艾通泉在市政府办公厅监察室主任的职位上已经呆了五六年,但是当初他并没有想到其他科室交流一下。“第一个是自己的年纪有点大了,第二个自己对于监察室的业务非常熟练,而且也有一定的成绩。”艾通泉说道。

截至日前,B市61个单位全部完成了竞岗任务,在1127个竞岗职位中,758名科级领导干部竞岗留任,369名干部通过竞岗提任科级领导职务(正科级197、副科级172),占竞得职务人数的32.7%,还有71名科级领导干部因年龄较大或群众威信较低等原因落选。

“通过这次竞争上岗,使‘能者上,庸者下’。而且这次竞岗经过了普通工作人员的投票,从而使上者服众,下者服气。”B市委组织部的相关负责人说。

“竞岗虽然成功了,但是压力更大了。既需要适应新的岗位,更需要干出成绩。否则,不仅无法向领导交待,也没法向署名推荐自己的同志们交待。”多名竞岗成功的干部感慨道。

“这次竞岗,涉及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多,推进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B市委组织部的一份文件上如此总结此次竞争上岗。据悉,B市委已决定将“职务归零、全员下岗、竞争上岗”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希望最终形成长效机制。

针对B市此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记者采访了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的赵教授,对于B市的“职务归零、全员下岗”的竞岗办法,赵教授认为它的短期刺激作用明显,但如果长期施行则需要慎重。

赵教授表示,B市这次“职务归零、全员下岗”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提升干部素质、促进干部流动、增强干部责任心来说,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办法,这也是B市在本省“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背景下进行的一项举措。相对于以往的干部选拔方法,具有一定创新性。但是,这么大面积地动干部,如果善后工作处理不好,很容易挫伤干部的积极性,也达不到干部改革的目标。

4.近日,一个题为《令我十分震惊的任命公示》的帖子引起网民和媒体热议。帖子称,今年2月初,山东省新泰市(县级市)新提拔6名副局长,1名法院副院长,这7人中,有6人是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最年轻的只有23岁,他们的原职务多为办事员、书记员、科员等基层职务。引发争议最大的是两名新泰当地人,分别是23岁的国资局副局长王然和25岁的法院副院长刘婷婷。新泰市委组织部人士在回应媒体询问时表示,这次领导干部的提拔符合相关规定。

然而,几句“符合规定”之类的答复并未平息外界的质疑。新泰这一事件在公共空间“闹腾”了数日后,网民们有了进一步发现,即“23岁副局长”王然被指为“新泰市委组织部某领导的儿媳妇”。这意味着,这样一起公共事件,在网民的愤怒与质疑中,开始向坊间暗示的“官二代”方向迅速演进。

网友一:一般人22岁大学毕业,就算当年直接考上公务员,1年多能出什么成绩?有重大发明?群众极度拥护?想不通啊,1年多也就刚刚熟悉岗位而已,马上就飞奔副局长了,想不通啊!

网友二:一个普通的助理审判员一下到法院副院长,真不知有何能力,能胜任这样严肃的职位。真不明白,考察任用提拔干部的程序合法吗?

网友三:县级市的级别一般是这样的:办事员-副科长(就是副股级)-科长-副局长,所以上面这些人是连升3级。一般副局长应该从科长中提拔,从副科长到副局长已经是越级提拔了。这些人连副科长也不是,也就是连中层干部也没做过,怎么知道有很好的领导才能呢?

网友四:大家注意到没有?王然、刘婷婷就是新泰本地人,其他也多是山东本地人,大学毕业两三年后就当了副局长,怎能不让我们质疑?我不知道如果把王然等人的家庭成员情况公布一下会发现什么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就这一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年龄大小与当官不应该成为矛盾,关键是选拔程序是否公正透明。组织部门在选拔过程中,公示的内容还应包括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面试和笔试的成绩等,按标准在阳光下选官。去年湖北80后的周森锋当市长,再到山东泰安事件,不管官方做什么解释,总会有人怀疑,问题就出在现行干部制度上。《公务员法》没有把事务性公务员和政务性公务员做区分,均称干部,行政级别和工资待遇水平,遵照工龄和职务高低计算。公务员队伍中,有大量从事具体技术性管理工作。对于这类干部的提拔,就按多少年升一级,按程序提升。而政务性的官员,就是决策型官员,通俗地称为党政“一把手”,他们对老百姓、对社会承担政治责任,如也按程序一步步升迁,从副科升到厅局级职务,过程很漫长。

韩德云认为,现行笼统的干部任用制度没有将两种干部的“提拔”区分开来。说某人特别优秀,想破格提拔,什么叫破格,法律和制度上没有明确的阐释。老百姓更不明白,便生猜疑。韩德云主张,政务性官员必须要“破格”,只要老百姓拥护就上,不存在年龄和资历限制。而对于从事技术性工作的管理干部,因工作岗位的特性,就必须按年限和资历升迁。

5.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抓住当前干部群众反映突出的重点难点问题,毫不动摇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既要积极探索创新,又要稳妥有序推进。

经中央批准,《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已正式印发。这个《规划纲要》在总结以往改革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今后1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重点突破项目和整体推进任务,并对统筹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长期问题的研究探索、加强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向,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着力解决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树立坚定信念、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正确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

广纳群贤,就是要创新识人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努力形成群贤毕至、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人尽其才,就是要因事择人、量才任职,把最优秀的干部选配到最关键的岗位上去,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能上能下,就是要建立健全干部退出机制,做到职务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身份能官能民,使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优进绌退制度化。公平公正,就是要保证选人用人的标准、程序、方法公平公正,公道正派地选拔干部,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充满活力,就是要与时俱进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这20个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目标的核心要求,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三、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2”中以隋志达等事件为例谈到了“不让老实人吃亏”的问题,请你结合资料内容,概括“不让老实人吃亏”的具体措施。(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2.“给定资料1”提到,“坚决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既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0分)

要求:分析合理,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

(二)“给定资料3”谈到了B市“职务归零,全员下岗”的人事制度改革,请你谈一谈可从中获得哪些启示?(20分)

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三)山东新泰市提拔“80后”副局长之举引起公众的质疑。假如你是新泰市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这一事向市政府拟一份情况报告。(20分)

要求:

1.内容全面,有针对性;

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四)根据给定资料,围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1.思想深刻,观点明确;

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畅达;

3.总字数900-11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考查主题背景导读】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之一,这一部署充分说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极端重要和紧迫。《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1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重点突破项目和整体推进任务,并对统筹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长期问题的研究探索、加强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纲要》强调我们要逐步形成一个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

参考答案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2”中以隋志达等事件为例谈到了“不让老实人吃亏”的问题,请你结合资料内容,概括“不让老实人吃亏”的具体措施。(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第一,建立科学的干部评价机制。通过建立机关干部业绩档案,量化干部评价指标,避免测评过程中人情关系和裙带关系,有效防止“有功不赏”的现象发生。

第二,建立科学的选聘制度。通过“公开竞聘”等方法选能任能,使能力与职位相匹配,并且提高有能力的“老实人”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建立科学的民主推荐制度。通过推选老实肯干的致富能手进入村两委班子,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使扎实工作的“老实人”得到重用。

2.“给定资料1”提到,“坚决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既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0分)

要求:分析合理,条理清晰。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坚决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一方面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竭尽全力确保完成;另一方面,选人用人制度是对公职人员选贤任能的过程,事关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保证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坚决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保证任用官员勤政廉政。因此,以最坚决的态度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对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给定资料3”谈到了B市“职务归零,全员下岗”的人事制度改革,请你谈一谈可从中获得哪些启示?(20分)

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第一,政府机构老化、人员高龄化现象一方面会影响组织创新和行动力,使政府机关暮气沉沉、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也会使少数干部固步自封、碌碌无为,影响政府工作效率和决策力,不能及时为群众解决问题、提供服务。

第二,“职位归零,全员下岗”的人事制度改革不但有利于政府机构保持活力,富有创造力,也有利于机关干部提高综合素质,调动干部职工学习、工作积极性,增强知识更新、能力提升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第三,通过公平竞争、择优录用领导干部,不但能够提高政府公信力,也有利于防止机构中的腐败滋生。但若长期施行需慎重,要做好人员和工作的交接,避免挫伤干部积极性。

(三)山东新泰市提拔“80后”副局长之举引起公众的质疑。假如你是新泰市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这一事件向市政府拟一份情况报告。(20分)

要求:

1.内容全面,有针对性;

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市政府:

近期,我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拟任人选的公示一经贴出就引起了公众的广泛议论,对我市的选人用人的公信力,以及公正公开的良好形象造成影响。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于2010年2月发布关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拟任人选公示,在拟任人选的7人中有6人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遭到部分群众和网友的质疑,甚至有网友发表《令我十分震惊的任命公示》的网络文章,引起群众对我市此次公开选举的怀疑和误解,对我市一贯公正公开的政府形象造成影响,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一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二、群众质疑的主要问题

(一)拟任人员年龄小,工作经验少,不能胜任领导工作。

(二)选拔程序不正规,不符合县级公务员的晋升程序。

(三)拟任人员的家庭背景需要公示。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向社会各界澄清领导干部选拔的事实情况,避免群众被舆论误导。

(二)公示拟任人员的具体信息和选拔程序,接受群众的监督。

(四)根据给定资料,围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1. 思想深刻,观点明确;

2. 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畅达;

3. 总字数900-1100字。

【写作思路】

本题是一道自由命题作文,要求文章要围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择角度,所以在拟定题目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偏离主题,题目最好可以恰如其分的点明论点又能有适当的升华。

根据题干中“围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在文章立意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干部人事选拔的现实状况出发,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运用总分总式结构进行全文的布局。在文章构思的时候要注意一定要围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一主题,言语要流畅,辅以例证确保文章内容的充实性,做到文章结构完整,观点鲜明,说理充分,既有评论分析,也有对策思路。

【参考例文】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日前,中央颁发的《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提出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方向,即逐步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

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譬如:选人用人权过于集中,干部任用的推荐测评的科学性、真实性不高,民意失真的情况比较严重;论资排辈、任职年龄“一刀切”的问题层出不绝;对干部管教比较松,说情风、排挤风比较严重,投机钻营、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种种现象导致老实人吃亏,阿谀奉承的老好人得重用,等等。要解决干部队伍存在的这些问题,关键就在于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首先要坚持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德”成为干部任用与否的重要标准和先决条件。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把党性作为干部“德”的核心内容,这就向我们透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党中央要把党性修养作为干部选拔任用一个最重要的指标也是首要标准。“爱较真儿”的隋志达能够连年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老实肯干的致富能手能发展为党员,正是因为党和中央对干部有“德”的重视,这也正推动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前进。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其次要完善公平公正的选拔程序。把程序公开、阳光操作贯彻始终,在公开竞争选拔工作中,强化干部任用信息公开,坚持做到职位公开、任职资格条件公开、选拔程序公开、任用结果公开,加大群众监督力度,增加干部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在山东新泰“80后”副局长事件中,我们能够看到,在备受社会关注的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公众对拟提拔干部提出的某些质疑,有关部门应该认真对待,并且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答复,以及时消除公众的疑虑,做到程序公开,选拔公平。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最后要健全能上能下的退出机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很多不称职、不能胜任工作的干部滞留在各级领导岗位,干部“能上不能下”给干部队伍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面对不称职干部稳坐“铁交椅”,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队伍建设“顽疾”,应当继续完善干部工作评定标准,健全公职人员退出机制,使干部问责落到实处。B市“职位归零,全员下岗”的干部改革措施,为机构换血、干部流动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总之,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事关党的先进性和长期执政,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人民群众的福祉。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党中央这样的信心、决心,有民众的热烈响应和支持,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经从上到下形成了共识,只要上下拧成一股绳,任何改革都会成功。

第四篇: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

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主题

(一)给定资料

1.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就是特定组织或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追究没有履行好份内之事的公共权力使用者,使其承担政治责任、道德责任或法律责任,接受谴责、处罚等消极后果的所有办法、条例等制度的总称。问责制虽然是源于西方党争的舶来品,但在我国出现、建立和发展,却是是民主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反映了我国政治文明的进步。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是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化举措,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的实现都有着重大意义。

2003年非典期间,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和北京市市长孟学农在内的上千名官员被问责,宣告我国正式启动问责制。其后,我国加快了建立问责制的步伐。2004年2月,《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公布,明确写入了“询问和质询”、“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等内容。2004年4月,中共中央批准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对官员因涉及“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等应引咎辞职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国务院在2004年3月引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明确规定:“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2005年4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又进一步将行政问责法制化和规范化。2006年初,国务院正式把建立和推行行政问责制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并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温家宝总理再次要求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2007年4月4日,国务院第173次常务会议通过了《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七届中纪委员第三次全体会议强调,积极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严肃追究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的行为。2009年3月召开的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推进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

问责情形有七种: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因工作失职,致使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或者本单位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事件、案件,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监督不力,在其职责范围内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事件、案件,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在行政活动中滥用职权,强令、授意实施违法行政行为,或者不作为,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其他重大事件的;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规定,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恶劣影响的;其他给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等失职行为的。

问责方式有: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

问责对象有: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上列工作部门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

其他适用人员:乡(镇、街道)党政领导成员,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国有金融企业领导人员。

问责后果:受到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

2.因处置“6?17”事件不力,湖北石首市委书记钟鸣、市委常委唐敦武被免职。消息公开后,近日在网上引发热议。对分别负有重要领导责任和直接领导责任的二人实行问责,不但获得了网民的广泛赞同和支持,而且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对出现“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等7种情形的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石首市委书记钟鸣、市委常委唐敦武被免职,符合规定7种情形的第5种:“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为广大党政领导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问责课。

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制,意味着从此以后一个地方一旦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等,有关官员因决策失误、失职、失察等造成恶劣影响的,都必须为此承担责任。此举无疑一下子绷紧了各级官员的责任神经,把提高责任意识,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摆在了各级官员面前。

3.基层是“新官”们发挥才干、实现理想的最广阔的舞台。当前,部分“新官”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已经率先超越了“家门-校门-衙门”的发展路径,走向基层,走向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第一战线。如清华大学研究生魏华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欧阳卉等,都放弃了机关深宅大院的工作机会,选择了河南、江西等地的农村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他们也以自己勤奋而优异的工作表现赢得了村民的尊重与社会公众的瞩目,成为时代“新官”的典型。

不久前,29岁、拥有清华大学硕士文凭的周森锋当选湖北宜城市市长,24岁的海归硕士赵臻出任昆明市委办公厅厅务委员,这两则消息都引起全国媒体的强烈关注。然而他们并非特例,昆明市公开选拔60名副县级干部,当选者有30名属80后,赵臻只是其中之一;湖北省近日也发布公告,公开选拔215名年轻厅级和处级干部。

其实,在周森锋、赵臻之前,已有一批80后干部在各地政坛崭露头角。去年3月,28岁的张辉被任命为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今年初,25岁的孙靓靓被任命为共青团泰州市委副书记。虽然没有确切数字公布,但毫无疑问,在各地党政机关中,为数不少的80后已经走上县处级领导岗位。

“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当前完善干部队伍结构的迫切需要。”昆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康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干部队伍学历偏低、年龄偏老的情况仍然突出,如果不加大选拔年轻干部力度,今后恐怕会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以昆明市为例,前年和去年县区级党政领导班子换届时,要求新班子配备一名35岁以下的干部,有几个县区竟然一个都选不出来。现在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中,大多数人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于70年代的只是少数。

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偏老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今年2月,党中央制定下发《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对新一轮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进行部署,这是党中央首次制定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3月30日,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形成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继续坚持“论德才、讲实绩、重基层、凭公论”的用人导向,建立领导班子集体和干部个人“办事档案”。

4.在干部问责上我们有一个惯例,就是眼睛一般都盯在重大事件和重大事故上,重大事件与重大事故直接关系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对这一类问题当然要问责,而且应该加大力度。但是,如果把问责仅仅局限于这一类“非常态事件”上就过于片面,也不符合干部问责的客观要求。领导工作表现在方方面面,领导者的领导品质、领导作风、领导能力如何,大量的是通过日常工作反映出来,现在,人民群众对现实存在的一些干部腐败、作风霸道、能力平庸等问题无处诉说,从根本上讲就是在平时缺乏问责途径。实行问责工作常态化,就是打破问责范围只局限于重大事件与重大事故上的误区,把领导者平时各方面的工作表现都纳入问责之中,既追究官员在重大事件、重大事故中的过失责任,也追究他平时工作中各方面的操守表现,特别是领导品质上。所以,如果问责真正达到了常态,一个领导者与工作相联系的所有方面都有被社会询问并进而失去职务的可能,那么,各级干部的为官之弦无疑会绷得更紧,为官之责无疑会记得更牢。这样,也就不会等到一个小芝麻官涉嫌了数千万元金额时,才引起各方面的觉察和重视。

在西部地区某县,县委书记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认真算好“政治账”、“经济账”、“身体账”和“家庭账”,把一时的贪图享乐而违反党纪国法和自己一生的政治前途、经济收入、身体精神状况和家庭幸福进行对比分析,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要准备好“三盆水”:第一盆水勤洗头脑,保持头脑清醒和思想的纯洁性,第二盆水勤洗手,保持两袖清风,第三盆水勤洗脚,保证一生走正道。这一要求做得好。做到这一点,就能加大对贪污腐败现象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贪污腐败、跑官要官、“带病”提拔等违法乱纪行为;就能加大监管力度,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就能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项目推进监管制度、责任问责制度,积极推进制度改革,增强制度的执行能力。

有监督检查制度,就必须有对责任者的常态化问责制,这是建立官员责任感的关键。有了常态化问责制,我们就能遏制一些违规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继续进行,就能阻止为了捞取个人好处,无效益投资四处横行,就能防止几百万、几千万乃至数亿元的为捞好处的投资打了水漂,总之,有了常态化问责制,就能有效防止官员犯罪的现象发生。

5.问题官员的复出问题,正在使问责制陷入一种尴尬困境。

一方面,官员的复出,不论多么不事张扬,依然招来公众舆论的强烈反对。其中最扎眼的人物包括瓮安事件中的县委书记、火车出轨事故中的济南铁路局长、派警察进京抓记者的辽宁西丰县县委书记、在全国哀悼日期间组织公款旅游的山东滨州市工商局长,以及阜阳假奶粉案中的一众官员等等。他们虽被问责,陆陆续续地却又另任新职,继续其“领导干部”生涯,令观者大跌眼镜。而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受处分的国家质监局官员,竟然在处分令下达之前先接到升迁令,被认为是一桩“击破底线”的诡异事件。“华南虎事件”中的责任官员,问责过后,仍然有“我自岿然不动”的洋洋得意,更是令人产生心理上的反感。

另外一方面,官员队伍中对于问责举措,也有强烈反弹。最典型的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官员公开对林嘉祥表示同情,认为这是网络杀人,林只是个倒霉蛋。如此直言不讳,很可能反映了某种广泛积聚的情绪。一个可供参考的数据是,2007年,全国主要行政执法部门被追究责任的有将近6万人次;2008年,约达8万人次。在这样一个庞大群体中,除掉被法办和被开除公职的之外,会有多少人谋求复出?具体数字无从知晓,但可以相信,绝对不是少数。

6.从今年1月1日起,新疆阿勒泰地区将率先在全国试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把过去通行的官员“收入申报”扩大为“财产申报”,并承诺在阿勒泰廉政网和当地主流媒体上公示官员的“财产申报结果”。

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破冰”,首先发端于远在西部边陲的阿勒泰,令人颇感意外。但法律专家普遍认为,无论如何,阿勒泰此举意味着我国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对推动我国的官员财产公开立法具有积极意义。

为防止“老子大官儿大款”的腐败现象,阿勒泰“阳光法案”明确,官员及其配偶、共同生活的父母、抚养的未成年子女,单笔额度在10万元以上的动产、不动产购置、交易、租赁情况及资金来源必须申报。这意味着,假如某官员购买了一套价值50万元的房子,或者其太太购买了一辆价值20万元的轿车,在半年时间内,他必须向纪检部门说明情况并要讲清资金来源。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最高刑由五年提高到十年,是刑法第七次修改的最大亮点之一。人们在关注这一修改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将焦点集中在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项制度———官员财产申报制。不少法律界人士认为,在提高法定刑的同时,还要加紧出台官员财产申报法,这样才能真正让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成为贪官的梦魇。

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问题,已经争论了十多年,事实上,这项制度也并非完全空白,有一个地方已经悄然试行。颇有意味的是,“破冰”之地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而是远在西部边陲的新疆阿勒泰地区。

阿勒泰地区纪委书记吴伟平,曾参与多起腐败大案的调查侦破工作。他说:“目前我国普遍实行的是收入申报,而非财产申报。收入只是公务员财产的一部分,而更多隐形收入才是公务员滋生腐败的阴暗角落,才是应该申报、公示的关键。”

反腐专家也认为,“财产”和“收入”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古今中外的大量腐败事例表明,滥用权力之腐败通常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至少是泽被一家,腐败收益通常也同官员合法性工资收入是两码事。

据了解,我国早期的收入申报制度,基本上是注重申报而忽视公开,申报制度本该具有的监督效力因此大打折扣。阿勒泰出台的规定明确,凡是“与领导干部职权密切相关的收入都将通过阿勒泰廉政网及当地主流媒体及时全面公开,以接受社会有效监督”。有专家指出,此项规定,实现了由“只申报不公开”到“既申报又公开”的跨越。

7.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共的各级领导干部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更替为一批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在中国省部级干部中,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人逐渐增多,外界称之为中国政坛的“60后精英”,如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河北省省长胡春华、湖南省省长周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等。

最早提出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看到“文革”后复出的许多部门领导大多数已经是花甲老人后,他开始大力提倡培养年轻的接班人。他提出,要废止领导任职终身制,把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提拔起来,保证事业后继有人。

十六大以后,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推动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链,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明确提出“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此后,中共在年轻干部的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党性修养、作风养成、选拔使用、管理监督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8.关于干部年轻化现象,各位专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黄宗良说:“干部年轻化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干部人事制度的发展趋势。”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说,当时有许多人认为邓小平只是拨乱反正,其实正是他这种高瞻远瞩的眼光,规划了干部队伍年轻化的未来图景,保障了改革开放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

分析人士认为,当那批从战场上走上领导岗位的共产党干部退出后,年轻的继承人需要面对的问题是,有没有资格和能力继续领导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在严书翰看来,答案就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写入党章的重要理论,为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梳理这几年的脉络,可以看出,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方式不断创新,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制度化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表示。

在干部队伍年轻化政策为改革开放注入巨大活力的同时,年轻干部队伍的培养选拔也出现不少亟待改进的问题。

年轻化在一些地方被演变为“年青化”、“低龄化”,一些年轻干部缺少基层历练,成了家门——校门——机关门的“三门”干部。

据统计,中央和国家机关厅局级领导干部中,来自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比例高达44.6%,而具有县、乡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仅占12.5%,“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增加机关干部脱离实际、官僚化和机关化的可能。”宋世明表示。

黄宗良说:“‘年轻化’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年轻化’不等于‘低龄化’。用年龄来‘一刀切’最简单,但这不是正向的人才机制,会造成人才损失浪费,破坏事业发展。”

严书翰认为,要做到干部制度定型,要做到科学合理又和谐自然,就要把选人用人的合法性和代表性有机结合起来,这也符合党内民主进程的要求。

按照严书翰的看法,合法性就是干部选拔要得到大多数人赞同;代表性是要求干部配备在年龄、专业知识背景、岗位和经历四个方面有合理的结构。

分析人士说,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上,除了一贯强调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注重实绩、群众公认”之外,中共对年轻干部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比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信念坚定、思想纯洁、基层实践、注重法治等等。

国家反复强调,要形成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形成合理结构,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黄宗良说:“通过不断完善的制度选拔出来的年轻干部,将具有端正的德行、开阔的视野、良好的教育背景、丰富的基层经验和得体的形象,将大大增加他们执政的亲和力和创造力。”

曾有西方的党派学者发出疑问: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历经80多年仍然保持勃勃生机?

严书翰认为有两条重要原因:一条是中共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另一条就是干部新老交替的制度化。“解决好干部这个关键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承前启后、兴旺发达,党和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他说。

第五篇: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

中公教育•公考领域 第一品牌

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公务员队伍道德建设

注 意 事 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给定资料

1.一些论坛和微博上爆出“宜都将现25岁美女镇长”。一名1986年出生的女孩牟阳,拟任乡镇党委副书记,提名为镇长人选。短短3小时内,该消息引发近千微博网友热议。如同湖北29岁的周森锋全票获任市长、25岁的王圣淇当上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一样,这位同为80后的女镇长的任职引来阵阵疑云,也属情理中的事。其原因并非确凿地指向某些影影绰绰、看似有、实则尚未得到求证的疑点,比如“美女”、“年仅25岁”等,而仅仅是公众心中疑虑的一种折射。

在当今社会,“富二代”、“官二代”及有一定关系、背景的人淤塞着平民阶层上升的渠道,“拼爹”才有出路、真才实学无用,似乎在时下正趋向于共识。在此语境下,任何看似突兀的破格提拔官员之举,总是难免惹来特别的关注。在这些关注中,尤其是那些呈现于网络上的“闲言碎语”,质疑、愤激的成分多过于改革开放事业后继有人的喜悦,但客观上

第 1 页,共 8页

中公教育•公考领域 第一品牌

也起着监督违规、确保公平的正向作用。所以,这种社会情绪的抒发,既不可漠然视之,也无需惊慌失措、过度解读。

受过去“人选人”方式的影响,制度选人、公正透明等原则迄今并未完全、充分地实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中,对干部任用程序走选举、还是走行政任命路径尚未廓清;对干部的日常考察、考核的机制仍未规范化操作,以至于常常是即兴提拔、仓促上阵。如此则给以权谋私、暗箱操作留下了巨大的运作空间,干群对立和社会的不信任情绪在日益加剧。

从官方公布的牟阳个人资料来看,与微博爆料内容基本一致:该女孩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在镇上和市统计局任职,由一般干部到局办公室副主任、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再到镇长,也属于步步升迁,而算不上“坐直升飞机”,只是提拔的步子快了些,但谁又能否认是因为其工作出色的缘故呢?

2.历史上的某个时期,为官者信仰缺失、道德败坏,却振振有词地说“社会变了”,不变就“跟不上潮流了”;作风霸道、颐指气使,却颠倒黑白地说“如今老百姓难管了、不听话了”,全然不把群众利益放在眼里;私欲膨胀、巧取豪夺,却振振有词地说“市场经济就是要开放搞活”。有的地方只注意考试成绩和选拔程序,不注意对人选素质的全面衡量,尤其是德行的深入考察,结果选出的干部群众不认可,甚至产生“做人好不如做题好”的非议。

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上,往往由上级来评价,这显然是不够的,对政府工作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公众。同时,干部升迁更多是由上级官员的意志和主观好恶决定,而不由下面的群众来决定,“公众满意度”对一个干部升迁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做法导致现实中一些干部只“唯上”而不“唯下”。他们只对上级领导和官员负责,而不对辖区里的老百姓负责。显然,这种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违背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服务理念,是造成一些干部作风漂浮的根源所在。

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成果的主要综合指标,尽管GDP用来衡量经济发展有其局限性,但在现时条件下,仍是判断经济形势、出台宏观政策的重要依据。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已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追求量的增长”重过“追求质的提高”的观念,仍然大有市场。在不少地方,尽管领导干部在公开场合不再像以前一样强调GDP的重要性,可是在不少人心目中,“GDP排名”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再具体到干部考核,选用GDP这样显性、量化的指标,肯定比“调结构”、“保民生”等指标更简单,也更有“可操作性”。这直接导致一些地方的干部考核陷入GDP至上

第 2 页,共 8页

中公教育•公考领域 第一品牌 的悖论,只追求GDP数值的增长,而对民生福祉、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收入分配等有所忽略。这种做法导致现实中一些干部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搞大拆大建、快上抢上,虚报工作业绩,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公务员制度的国家。在人才选拔中,注重选拔对象的教育程度、文学素养、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综合、推理和判断能力。就初任考试而言,英国的专业技术职务自然要以专业知识为主,而“通才”观念主要体现在行政类官员的初任考试以及晋升到高级文官的人才类型中。

“通才”标准强调个人学历,故公务员录取者多为剑桥、牛津等名牌综合性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这种选拔人才的标准,使“专才”在文官队伍中地位低下且日益减少,无法进入高级行政人员的行列,参与行政决策和政策制定。但现代社会的政策与决策主要依赖于专业知识,英国人在实践中也逐渐发现以“通才论”考选公务员有很大弊端,于是在上世纪60年代就着手改革,力求“通专结合”。“通专结合”要求公务员知识面宽广,一专多能或者多专多能,既要重视公务员的知识和学历,也不轻视公务员的专业性和技能。

新加坡对公务员的考评很严格,建立了一套科学、完整的考评体系。程序上,按照自我报告、上级考评和更高一级复签的办法,每年考评一次。考评报告分为两种,一种是工作报告,主要考评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包括个人品质、态度、责任等。这是公开性的,考评结果要反馈给被考评人本人;另一种就是潜能报告,主要考评公务员开阔的视野、分析能力、想象力和现实感,也就是李光耀所说的“直升机”素质。这是秘密性的,主要作为公务员升迁级别的依据。

新加坡不搞上下级双向考评,也不搞同级左右互评,目的是鼓励各级领导大胆管事,对下属严格要求,不怕得罪人,树立领导层的权威,提高公务员的执行力,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同事之间因互评带来的人为矛盾。

在美国,对公务员的评估主要是根据公务员本人胜任工作的能力和工作业绩,而不是年资高低、亲疏关系、党派关系等其他因素。工作业绩就是按照工作要求,对公务员的劳动成果所作的评定。美国文官制度改革法规定,“工作成绩良好者继续任职,工作成绩不好者必须改进,工作达不到标准者予以解职”。人事部门每年都要定期对公务员进行全面评定,政府机关首长必须根据评定结果决定对公务员的奖惩任用。公务员评估考核的结果作为公务员任用、晋升的唯一依据。

第 3 页,共 8页

中公教育•公考领域 第一品牌

4.我国古代的官吏考核,开始于秦汉,完善于唐代,历代王朝都积累了丰富的考核经验。伴随着郡县制的产生,中华民族开启了官吏考核的历史,而且考核制度越完善,考核方法越科学,统治者的地位就越巩固。

秦汉时期,统治者对官吏实行考课制度。考课就是对官员政绩的考察,即今天的考绩。考课是用于将职位责任同官员的能力行为联系起来,以考绩的标准来约束和激励官员,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黜陟,以便劝善戒恶,使考绩得以发挥作用。秦代的考课是通过上计制度进行的。上计制,即郡臣于年初将一年的赋税收入预算写在木券上,呈送国君,国君把木券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合乎标准的留任,不合乎标准的则罢免。上级官吏对下级官吏的考课也采取同样的办法。考课后分列等级,宣明优劣,决定升迁黜罚。

唐代初期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官员的政绩,考核有了较大发展。唐代初期制定了考课法。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令:房玄龄、王硅掌内外官考;凡百司之长,岁校其属功过,差以九等。当时尚书省吏部是负责考课的机关。考绩的目的是为了黜恶陟善。考课的等第不仅直接关系到官阶的升降,还与俸禄的加与夺、官位的外迁、解职相关。唐制规定: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一上下考,进二阶。计当进而参有下考者,以一中上覆一中下,以一上下覆二中下。上中以上,虽有下考,以上第。有下下考者,解任。唐代官吏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小考只定等第,记入考状备案。大考是综合几年来小考的等第来决定对官吏的赏罚黜陟。考课在唐代作为管理官吏的一种重要的制度,考课定等第和复考都有严格的程序,考绩与奖罚黜陟直接相关。

宋代对官吏的考绩亦称磨勘。宋真宗时,文武官员三年为一任期,一年考一次,三考为一任。宋仁宗时文官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虽有视考绩情况决定升迁的规定,但实际上是凭年资叙升迁,不问其功而问其久。结果官以资则庸人并进。由于宋代不重视考绩,基本按年资论升迁,所以宋代官员多因循守旧,不求有功唯求任期内不发生过错,到期得到升迁就满足了。

明代考绩分文武两个系统进行,文官考绩由吏部考功司负责,武官考绩归兵部武选司负责。文官考绩方式主要是考满,武官考绩亦称军政。考满,即按任职年限考核,以检查是否称职,并给予相应的处置,侧重于褒奖、提升。考满等级开列之后,按等处置。处置的基本原则是:称职者升,平常得复职,不称职者降。清代对各级官吏的考核分为考满和考察两种。考满每年进行一次,称为一考,三考为满。吏的汇考,每三年一次。对京官的考察称为京察,对地方官吏的考察称为大计。清代考察具体工作由吏部清吏司主持,清朝政府总结了明朝后

第 4 页,共 8页

中公教育•公考领域 第一品牌

期考核制度松散、官吏贪墨成风的教训,进一步发展了封建官吏的考察标准。顺治四年(1647年)颁布四格八法制度。所谓四格,即守、才、政、年。守分廉、平、贪三类;才分长、平、短三类;政分勤、平、怠三类;年分青、中、老三类。根据上述四格,综合考核成绩分为三等:称职、勤职、供职。所谓八法,即:一贪与酷者,革职提问;二软与不懂者,革职免官;三年老有病者,退休离职;四才力不及与治事浮躁者,酌情降调。考核时,除由都察院协同工作外,还有六科给事中负责监督,徇私者按保举连坐法予以处分。所以,清代初期官员比较廉洁,国力也较后强盛得多。

近代中国,虽然存在战乱和军阀割据,但考核未断。民国时期,县、区政人员均由省政府或部门负责考核。民国20年后逐步形成考核制度,主要形式有检定考试、高等考试、普通考试、特种考试、县长考试等。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对干部的考核,一般通过一年一度的鉴定形式进行,先自我鉴定,经小组评议,后由单位或组织作鉴定,存入个人档案,作为干部使用的依据。50~60年代,干部考核的内容,主要是政治态度、阶级立场、社会关系及工作表现、思想作风、群众观点、学习、团结等,尤为重视政治标准。每次政治运动,如三反、五反、肃反、审干、整党、整风、社会主义教育等,都必须作个人鉴定或小结,并经群众评议和单位鉴定。工作调动、抽调搞临时工作或脱产学习较长时间,结束时也要搞鉴定和考核。提拔重用的由组织专门考核。

5.让干得好的优秀干部在竞争性选拔中考得好、上得来,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重考察干部实绩,防止简单以分取人。

考察重实绩、任用不唯分,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干部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实绩是干部德才素质、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的集中反映,是评判干部的基本依据。坚持实践标准,把握实绩依据,才能选出实干之人,彰显实干导向,营造实干之风;防止以考取人、唯分是用,才能不让真心干事的人吃亏,不让投机取巧的人得利。考察重实绩、任用不唯分,应当作为竞争性选拔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原则。

考察重实绩,就是要把干部的实绩考深考准,以实绩论高低、辨优劣。要突出实绩考察的重要性,加大实绩评价权重,使之不仅成为“优先”条件,而且起到“加分”作用。要注重实绩考察的准确性,综合运用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实地考察、延伸考察等多种形式,全面掌握干部实绩,深入分析干部在推动科学发展中起到的实际作用。要增强实绩考察的公开性,推行民意调查、实绩公示等方法,通过个人“亮绩”、群众“评绩”、组织“核绩”,检验干部实绩的“含金量”。

第 5 页,共 8页

中公教育•公考领域 第一品牌

任用不唯分,就是要对考试成绩与工作实绩综合分析,不以一张考卷、一场演讲“论英雄”。要坚持原则、认真把关,不能怕担责、图省事、走形式,谁分高就取谁、考上谁就是谁。要把分数票数与实际能力、综合素质与岗位要求、任职经历与发展潜力等结合起来,全面衡量人选的“考绩”与“德绩”、口才与口碑、临场发挥与一贯表现,真正做到好中选优、人岗相适,有效避免“干得好不如考得好、实绩好不如成绩好”的现象发生。

6.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温家宝总理也曾指出,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目标的工作宗旨和追求,既是为官之道,更是为官之德。

要做官,先做人;要立业,先立德。为官者“头顶三尺”是法律,脚下支撑是官德。为官如果没有良好的官德,就不可能廉洁自律;没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从政就会栽跟头。这不仅是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的道理,也是党中央一再要求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要正确把握德与才的辩证关系,认真落实“以德为先”的具体体现。既注重“考能”更重视“考德”,真正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看清人、识准人,才能选好人、用对人。深入甄别、准确鉴定干部德才表现,是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前提。干部提拔前,必须多方面了解、多渠道考察、多侧面审视,全面准确掌握干部情况。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曾指出,现在干部出问题,多数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德”上。李源潮部长同时还指出,领导干部要有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的敬畏之心。约束官员之“德”,就是让他们有所敬畏,而不是为所欲为。约束官员之“德”,不全在所谓政绩指标,而在于“公开监督”,在于“群众满意度”。

官德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的“标尺”,政治素质的“试金石”,党风纯正的“风向标”。官德彰,则风清气顺;官德失,则滋生腐败;官德正,则民心安定。可以说,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准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党和国家大业的兴衰成败。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官德的制度化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规范官德的法规相继出台。不管是《公务员法》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还是地方性法规,既是行为规范,又是道德约束,无疑是从政道德制度化建设中一个重要举措

第 6 页,共 8页

中公教育•公考领域 第一品牌

总之,“官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干部言行是否一致,权力是否滥用,道德修养如何,是否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各级不妨在选拔任用干部中,凡“发现德行不好的干部一律中止了提任程序,对反映较多但又一时查无实据的拟提任干部做出暂缓使用”,把选任干部的“考核表”交由民意来填写,让与官员有关的各类“门事件”、各种“雷言雷语”等“花边”新闻销声匿迹,这样,官员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就不会乱来,官德缺失现象才会一天天好转起来,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仅仅将“考德”作为选拔任用干部一种“硬件”,也是有其局限的。因此,只有把制度规范的他律与操守信念的自律有机结合,以信仰作为制度执行的基础,以监督作为制度落实的保证,硬、软件更加科学完备,中央和地方法规才有更可靠的保障。

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请依据“给定资料1”,谈谈你对“在当今社会,‘富二代’、‘官二代’及有一定关系、背景的人淤塞着平民阶层上升的渠道,‘拼爹’才有出路、真才实学无用,似乎在时下正趋向于共识。”这句话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2.“给定资料2”中提到了近年来公职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有损公务员形象的现象,请概括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二、“给定资料3”介绍了国外有关公职人员考核晋升的措施和方法。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关于我国目前的公务员考核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20分)

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不超过300字。

三、假设你是某省政府的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草拟一份公务员队伍道德建设情况说明的内容要点。内容分为三部分,“目前的现状及原因”、“历史上官员考核的大致情况”、“道德考核的重要意义”。(20分)

要求:

第 7 页,共 8页

中公教育•公考领域 第一品牌

1.内容全面,有针对性;

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四、参考“给定资料”,以“选拔干部要以德为先”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800-1000字。

第 8 页,共 8页

下载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3)文化体制改革与反三俗一、注意事项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一)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养老问题 (满分:100分 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 料参考时限为......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7)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7)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11-04 来源:国家公务员网 【字体:大 中 小】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三)

    江西分校 (jx.offcn.com)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三) 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8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60分钟,作......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三)

    无忧考网携手中公教育独家解析: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三) 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8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60分......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二)

    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微”产品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微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传统的阅读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因如此,对传统......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一)

    注意事项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8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6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20分钟。满分100分。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群众路线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群众路线 给定资料1 1.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