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1-宋秋安 陈东云-深化农村科普工作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深化农村科普工作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中国科普研究所 宋秋安 陈东云
2006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和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提出今后15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纲要强调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将重点面向四类人群。关于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包括:逐步建立农村科学教育、宣传和培训体系;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开展农村科技、科普示范活动,建立和完善示范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等。农民在中国的人口构成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对于改善其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充分认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必要性
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这决定了国家必须花大力气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基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更加突出地存在于广大农民阶层中。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入手。就中国的国情和人口结构来看,要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把农业大国建设成农业强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可忽视的环节。
农村科普工作是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长期以来,各级科协及所属团体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大科普工作者作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但是,由于农 村长期以来处于较落后的局面,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的教育状况也不甚理想,因此直接导致农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明显较低,并且农民群体在知识结构上也存在很大的缺陷,科学意识和科学运行机制更是无从形成。再加上科普设施、科普队伍、经费等资源投入不足,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力度和普及范围不够、质量不高等因素,使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受到了种种限制。
目前农村科普工作总体上还比较薄弱,观念和机制还不适应,动员社会、集成资源、服务基层的能力不强,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接受科普教育、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需求。农民科学素质计划行动的实行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二、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当务之急
(一)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为了改善农村的总体状况,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三农”政策,这是对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要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农村的发展,要让农村稳步快速的发展,定要依靠农民的力量。党中央、国务院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会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依靠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依靠农业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显著提高。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工程。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意识的养成。
(二)农村科普战略和科普计划的需要
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是农村科普战略和科普计划的重要步骤。要让科学走进农村,一定要打开畅通的渠道,而这个渠道的打开需要由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1994年12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因地制宜,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科普工作”;2002年6月 29日颁布施行的《科学技术普及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加强农村科普工作”,这表明党和政府对农村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科协作为我国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在科普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体现和落实党和政府的意志,高度重视、大力加强农村科普工作。
三、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切入点
(一)科普惠农工作
“科普惠农行动” 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农村科普典型示范作用、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着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村人口的科学生活能力,促进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科普形式。实施“科普惠农行动”,必须切实解决以下问题: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爬坡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人口科学素质相对较低。实施“科普惠农行动”既是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科普战略部署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创新科普载体,做好服务“三农” 工作的要求,又是加强农村科普工作、体现科协科普主要社会力量的自身要求。
2、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加强“科普惠农行动”的组织发动、工作协调。认真部署,经常检查,及时总结,适时表彰。动员各级科协及其所属学会、各基层科普组织、科普示范县市区和基层科普示范单位、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齐心协力,积极参与,共同为“科普惠农”献计出力。
3、搭建平台,创新形式。要整合各级科协的各类农村科普活动,按照“科普惠农行动”的方案,突出重点,搭建好科普资源平台、科普活动平台和科普服务平台。要根据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需要,深入调查,努力探索,创新农村科普的思路,改进农村科普的方法,使“科普惠农”真正惠及“三农”。
4、争取支持,优化环境。要加强“科普惠农”的舆论宣传和渠道沟通,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财政、宣传、新闻及其它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努力争取 “科普惠农行动”进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年度工作部署和考核内容,有关经费列入各级财政的预算。
(二)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
实践证明,创建“科普示范县”活动为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向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动员所属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工作提供了工作平台,为提高农村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科普示范县”的选定应该继续坚持以下原则,这些原则的确立必将形成一个竞争与激励机制,推动县级政府对科普工作的开展,将创建“科普示范县”活动成为农民科学素质得以提高的有效途径。
1、紧紧围绕发展县域经济这个中心,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民技术骨干,通过抓科普示范项目,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开展对农村 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科技培训等形式,示范、普及、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发展新产业,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具有较强的科技意识,有依靠科技进步和人的素质提高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强烈愿望,能够把科普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有创建“科普示范县”的工作方案及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证;能够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把科普专项经费列入县财政年度预算,有开展科普示范必要的资金保障。
3、有健全的科普组织网络体系和一支专群结合的科普工作队伍,能够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科普工作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基础作用,实施和完成创建“科普示范县”的任务和目标。推进 “科教兴县”的实施。
4、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优势,发挥已经确定了的具有较强示范意义和经济效益的科普示范项目和科普示范基地的科普辐射作用。
(三)农村科普活动
农村科普活动要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和农村青少年为重点工作对象,坚持以宣传科学发展观为重点内容,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农村的特点,重点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宣传和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观念和知识,在农村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知识、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农民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保护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是提高农民科技意识的要素,因此,科普工作围绕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树立和落实十分必要。搭建农村社会化科普服务平台,是提高基层科普服务能力的重要条件,同时,有效发挥科协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又是搭建农村社会化科普服务平台的重要条件,这样有利于动员、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科普工作,集成并共享科普资源,逐步形成为农民和农村青少年提供科普服务的长效机制,使科普工作普惠广大农民群众。
1、切实加强农村科普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丰富农村科普资源,发展基层科普设施,使农村科普工作总体薄弱的状况显著改善,使农民参与科普教育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让农村青少年人人享有接受科普教育的机会。
2、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科普工作。围绕宣传科学发展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宣传活动。科普宣传活动是增强广大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科技意识,在农村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知识、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良好社会风尚的有效形式,要以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以农民和农村青少年为主体。科普宣传要与农民文化娱乐生活相结合,采用他们易于理解、容易接受和乐于参与的内容和方式。要注重活动的策划和对活动效果的评估,把公众参与和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作为评价科普活动的主要指标。
3、重点科普活动要把面向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的科普宣传作为活动的重点。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要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在科技下乡活动方面,要形成科技工作者常下乡的工作机制。各地科协及所属学会继续组织开展好科普之冬(春、夏)、科普大集、科技专家服务“三农”、“科技大王”下乡、“科技特派员下乡制度”等特色科普宣传活动。鼓励和支持农村基层科普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普活动。
4、充分利用各类农村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各级科协要以培训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科学生产和科学生活能力为目标,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切入点,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内容,普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进城务工所需的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提高农村青少年生活能力的有关内容。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面向农民的科技培训,注重培训工作方式的创新。积极与有关部门和团体共同完成各级政府实施的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中国科协应会同有关方面尽快出台《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指导面向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
5加强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示范户建设,广泛开展科普示范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建集技术示范、科普宣传和培训为一体的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支持它们健康发展,发挥好它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科技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以科技、教育工作者和农民技术骨干为主体,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培训师资教学辅导队伍,为农民科技培训提供师资服务。与此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等现代传播手段在农村科普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各级学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在农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支持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农业大中专院校、乡镇党校和村党员活动室等开展对农民和回乡知识青少年的科技培训,积极推动经过培训的农民获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认定工作。
四、构建社会环境,优化利于《纲要》实施的科普氛围 目前,农村科普的阵地设施、经费和人员等方面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更需要科学技术的中西部地区,问题更突出。除了农村经济文化水平相对低,农村主要劳动力的流动造成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开展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科学素质计划的实施必定要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不但要对《纲要》进行学习和研究,一些妨碍《纲要》实施的主观和客观上的实际问题也必须加以认识、研究并找到解决的方法,为《纲要》的实贯彻落实构建社会环境。
(一)加强农村科普建设,提高基层科普组织的科普服务能力
1、切实加强农村科普经费的保障力度。科普经费是农村科普工作重要的支撑和保证。但目前农村科普经费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西部地区问题更为严重。如多民族聚居的云南省,农村人均科普经费不足0.1元(中国科普研究所2006年研究课题调查数据),科普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了缺乏农村科普阵地,科普设施落后、科普手段陈旧。除此以外,社会广泛参与农村科普的程度不高,科普资源开发力度不够,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较慢,农村科普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的产生都与科普经费不足有一定的联系。由于农村科普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现阶段解决农村科普经费不足的问题除了应该加强农村科普建设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科普建设,中国科协、省级和市级科协科普经费的增长部分要重点向农村科普工作倾斜,还应该不断探索财政、企业、个人等多渠道加大对农村科普投入的机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科普,为农村科普提供资金保证。同时,要贯彻《科普法》的有关规定,推动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将科普经费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投资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健全乡镇科普组织网络,规范活动制度。乡镇科协是科协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乡镇党委领导下的由农村科技工作者和农村科技活动骨干分子组成的群众性团体,是乡镇党委和政府在农村中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加强乡镇科协工作是推进农村科普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目前,我国农村科普组织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我国中部地区农村70%的乡镇建立了科协,30%的村建立了科普小组(中国科普研究所2005年研究课题数据),体现出各地把科普工作落实到基层的工作特点,形成了以基层科普活动推动全地区农村科普的局面,为实施科普助农、科普惠农战略奠定了稳定的组织基础。在西部地区,虽然经济发展与中部地区存在一些差距,但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建设也得到发展,而发展潜力也要更大。如宁夏回族 自治区贺兰县,全县5个乡(镇)2个农牧场都建有科协组织(中国科普研究所2006年研究课题数据)。不仅如此,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贺兰县还逐步解决了乡镇科协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如“三缺”和“三无”问题即乡镇科协“缺观念、缺位置、缺机制”、“无专职人员、无经费保障、无活动场所”等科普建设问题。多年来,全县各乡镇科协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服务“三农”为工作重点,深入做好农村科普工作,努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以提高广大农民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尽心尽责,较好地突出了科协科普工作主力军的地位和作用。
3、加强科普阵地建设,为《纲要》的实施提供可靠平台。农村科普工作不能没有阵地。没有阵地,就难以吸收和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三下乡”、科普大篷车、科普大集等活动送来的科技资源就难以积累和整合,难以利用。有了阵地,才能经常性地吸引农村干部群众来学习科学技术;有了阵地,才能更好地利用广播、电视、书籍、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科普工作;建设好阵地,才能为农村信息化、农村科普网络化建设打下基础。但目前我国农村科普阵地建设还需要加大力度。中国科普研究所2005年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中部地区基层农村的科普活动,主要场所是村委会(占53.9%),室外开展科普活动的占34%,在科普学校开展科普活动的占29.2%。虽然农村科普阵地建设还不尽人意,但各地对科普阵地建设都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目前我国东部地区有的农村已经有了较好的农村科普阵地和设施。对于条件比较差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不具备单独建立科普阵地条件的,许多地方因地制宜地利用别的阵地或和别的阵地合建。有的地方结合乡镇党校、文化站等场所设立科普学校、科普站、科普图书室等固定场所,用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当然,这要求善于联合和合作,克服那种一说阵地建设,就要另起炉灶的观念。目前,乡镇设科普学校、科普站;村设科学文化图书室等做法比较普遍,适合农村实际。
(二)继续将农技协工作作为农村科普的重要抓手
20年来,农技协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涉及的产业越来越多,走出了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展之路。大多数农技协紧紧围绕当地的产业开发,做到与农户对接,与市场对接,组织形式正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逐步走向规范化;经营模式正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逐步形成多元化;服务领域正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逐步走向实体化。农技协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趋明显的同时,其科普示范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目前除了各地农技协发展不平衡外,影响农技协健康发展的 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由于大多地区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或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农技协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不少的问题和困难。中国科普研究所2006年的调查研究证实,就云南全省而言,农技协(以下称农协会)发展规模较小,发展缓慢,覆盖面不大,农技协的覆盖率是20.4%(以村为统计单位),对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牵动效应不明显;农技协缺乏懂技术、有眼光、会管理的带头人和管理者;协会组织分散,凝聚力不够强,抗御风险的能力弱;农技协的发展水平和档次不高,服务功能不完善;各级工商管理、农资、信贷和税收等有关部门对农技协的支持力度不够,更有甚者还阻碍农技协的发展;农技协的法律地位还不明确等等。但就局部地区而言,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农技协如何创新机制,云南省楚雄州做了相当深入的探索,为推动全省农协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楚雄州的成功实践及其特点是,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农技协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营造了农技协发展的宽松环境,加上各级各有关部门协作配合,各级科协真抓实干,全州乃至云南省推广了元谋县的成功经验,采取“协会、公司、经纪人”的组织形式和“好品种+订单”的经营模式,统一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农民从中真正得到了实惠,农技协得到迅速健康发展。至今年6月底止,全州各类农协会已发展到1004个,会员11.8826万人,平均每个乡(镇)有7.8个农协会。目前,全州由协会带动和服务的农户已达25万户,占全州总农户数的4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州农协会创产值55836.6万元,会员与非会员相比人均增收150元。随着农协会数量、规模的发展和效益的日渐提高,行业管理、服务型协会大量涌现,有效地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改善干群关系找到了一条较好的途径。目前,全州农村有行业协会164个,会员3.8917万人,实现了农技协做大做强,走实体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作目标。
目前农村科普工作的特点表明,农村的科普工作只要得到政府重视支持和科学指导,即使各地存在着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问题,科普工作仍能够普遍找到宽广的发展舞台,只要认真寻找适合当地情况的切入点,农村科普工作就能够在造福广大农民群众的同时取得自身发展,也必定能够为《纲要》的实施做出贡献。
第二篇:24-苏翔-科普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关系的思考
科普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关系的思考
摘 要:当前农民科学素质状况并不乐观,这一因素导致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受阻,科普是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而科协对于做好农村科普工作有着先天的优越条件。
通过运用现代商业理论对农民现状分析,我认为采取巩固顺意公众;吸引、争取独立公众;孤立、动摇、分化逆意公众的方法;并通过建立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整合利用好社会资源、开展创新型科普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最终达到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目的。那时,中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将提升到今天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关键词:科普 提高 农民 科学素质
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曾指出,目前,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并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得到大幅度提高。由于缺乏科学精神,不少富裕起来的人们却热衷于愚昧迷信活动,这说明公民科学素质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自动提高。
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国务院制定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今后15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同时把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作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四类重点人群。因为“公民科学素质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其中,占总人口2/3以上的农民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相当深远,他们科学素质的提高将对全民族总体科学素质的提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通过参与《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贵州省2005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及《贵州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调查》等多项与农村、农民和公众科学素养有关的工作,再结合学习现代商业理论,笔者产生了以下思考:
一、当前农民科学素质现状分析:
《纲要》提出“到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期望在十五年内大幅度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前景并不乐观。我们知道美国2000年全民科学素质就达到了17%。而我国近年来的“全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反映出的严峻现实是:这些年市民的科学素质提高相当显著,但是农民科学素 养的提高却比较有限,作为人数最多的群体,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决定性作用。据《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市民科学素养为4.08%,而农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仅为0.68%。结果是我国综合公民科学素质2003年仅为1.98%。
科普工作是各类科普组织及工作者面对群体和个人的一种科学传播活动;其意义在于通过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使公民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因此科普工作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校教育基本还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能力相对较弱,在农村,则素质教育能力更弱。再考虑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一般比较短,因此,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重任落在以提高科学素质为己任的科普工作上有着积极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说,科普工作也是一种公关活动,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是其存在的基础,接受则是其活动的意义。所以,接受方(客体)的可类比性决定了公关理论对科普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据此,我认为对准备进行科普活动的对象——农民,有一个定位分析既公众分析后,可将其分为三种不同类型:
(一)顺意公众:
我国长期进行的科学宣传使一般农民对科学存在敬畏情绪,这种情绪使他们多欢迎并愿意在某种程度上参与正规科普工作者进行的各种科普宣传活动。但是这种敬畏情绪也易使相当一些科学素质不高的人受伪科学的蒙蔽。这种顺意公众在一般农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二)逆意公众:
在农村,反感科普活动的仅是极少数企图利用人们的愚昧无知捞取好处的人。他们在一般群众中所占的比例虽然相当小;但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这些人既愿活动,又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所以其活动能量比较大。还有一些人反感科普活动的原因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受迷信毒害较深,被上述别有用心的人操纵、欺骗,成为他们生存的土壤甚至牺牲品。
(三)独立公众:
这里,我将对科普活动持无所谓或怀疑态度的公众定义为独立公众。最值得我们重视的也正是这一群体。这些人的特征是科学素质、文化水平都不太高,似乎越是偏远、贫困、信息闭塞的地区,此类人在人 口中所占比例就越大;考虑到总人口基数的庞大,这部分人的实际数量也不少。他们具体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种人对脱离了他们有限生活见识的新鲜事物充满疑虑,一方面希望掌握新知识,改善生活;另一方面因为害怕失败或无力承担失败结果,而不愿做创新的尝试,一般要见到其他人的实际成效后才接受我们宣传的内容。这部分人在信息闭塞的地区比较常见。
另外,笔者发现一些外出打工的中青年人在接触到城市生活后,虽然看待事物的态度已有所改变,但依然对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缺乏兴趣;他们似乎认为,现代生活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生存机会,只要把握好某个机遇,不需要太多的科学知识也能生活得比较好,这种观念使他们缺乏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愿望。而且他们对农村的影响导致一些农村留守居民同样存在类似观点,这种情况似乎没有地域区别。
同时,在农村还有一些漠视科学的人,他们明确认为即使没有科学知识也能生活得很好。这种落后观念使他们面对能提高科学素质的科普活动时,除少数见效极快的农技知识外,对其他科普活动表现冷淡。这部分人总数量很少,但在信息闭塞的地方相对较多。
二、科协的优势所在:
从资源稀缺理论中,我们知道:资源的稀缺和需求的无限从来就是矛盾的,使有限的资源达到目标的最大化,是稀缺理论的最终目的。那如何利用好有限的科普资源达到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工作效果的最大化呢?我认为,讲求效率、重视结果的公关理论依然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借鉴公关学理论,我认为科协开展的科普活动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一)目的性 无论何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并通过行动去建立良好的关系,达到目的。
——我们有用行动去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最终达到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明确目的。
(二)技术性 无论何种活动都要依赖一定的手段,通过特定的活动方式去进行,以实现目标。
——科协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常年积累的科普工作经验,可以通过各种科普手段,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去教育、启发、引导公众,完成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工作。
(三)团体性 无论何种活动都以结成团体的社会组织为主体,以一定的组织机构为支点,去开展对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工作。
——科协作为一个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凭借数量庞大的科 技工作者队伍,活动能力强,社会影响大,甚至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发言权。
这些特征清晰地显示了科协完成好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这一重任的能力所在。
三、对提高农民科学素质途径的思考:
农民科学素质水平不高不仅严重影响到他们分辨是非,认识、接受新事物,改善自己生活的能力,更阻碍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和构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的速度。
期望在短短十五年内通过科普活动大幅度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据笔者了解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各类部门分别组织的科普活动没有形成合力,致使在农村开展的科普活动收效不够理想。
②农民获得科学知识的来源相对狭隘,指使愚昧流传。
③各基层政府的职能性工作比较饱满,对类似科普等软性工作投入精力有限。
④许多群众的求知欲不强,相当多的人对于与自己生存关系不大的知识不感兴趣,这是旧的教科书式科普模式的缺陷所在。
对此,我认为做好工作的思路是:
(一)建立发挥作用的综合长效机制:
瑞典的一项实验表明,在某一地区连续开展一段时间类似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科普教育活动后,当地民众感到自己能够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来判断、解决某一事物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实践表明,间隔性活动(特别是间隔期较长的活动)对大脑的刺激效果远没有连续性活动的刺激效果强。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一个长期过程,考虑到各种活动最终都要合力于农民身上,那确定能够发挥作用的综合、长效机制的作用,能为我们争取群众支持和巩固工作成果起到重要作用。现在各级政府逐渐成立起来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为这一机制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基础工作平台。参与工作的各部门如能利用好这一平台,发挥自身优势,联合组织开展连续性民众教育活动,再以熟悉当地科普情况的基层科协为具体执行的科普管理中心,统一、协调、管理农村的基层科普设施、基地、协会、培训等工作,将对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整合、利用好社会资源:
作为弱势群体,农民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得到的并不多,虽然近年来 国家不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资源投入力度,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依然有面对广大农村资源投入不足的感受。
随着社会的发展、财富的积累,政策、法规、措施的完善,人们社会责任感的加强,各种盈利、非盈利组织和各阶层人士都表现出更强烈的社会参与愿望。依托这种愿望,以更宽容的心态,更好地调动、利用好社会资源,在各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开展各种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活动,既可满足他们回报社会的愿望,又增加了农民受教育的资源。这种双赢的做法,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工作,特别是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做好此项工作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三)针对农民现状,开展创新型科普活动
通过上述分析,面对不同类型的群众,我的思考是:(1)、巩固顺意公众:
顺意公众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是我们工作的基础和依靠的对象。他们愿意接受科学的观念、思想、方法,通过喜闻乐见、有权威性的互动性科普活动,使他们能以健康的心态看待科学,认清伪科学的欺骗性,真正成为我们推广先进科技的依靠对象、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同路人、与各种反科学活动作斗争的一线盟友和提高科学素质的受益者。同时在参与活动的人群中发掘、引导其中的优秀分子成为农村各种科技活动的带头人,由这些受当地群众熟悉、信赖的乡土人才去示范、引导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群逐渐改变观念,参与我们的活动,带动广大农民群众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
(2)、孤立、动摇、分化逆意公众:
少数别有用心者和受迷信毒害较深的逆意公众,会因为利害关系和偏见等原因,不仅反感揭示真相的科普活动,而且可能比较难于争取。他们会对我们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在对农民开展的科普活动中,依靠科学、依托事实,在揭示真相的过程中,压缩他们的活动空间,孤立他们的处境,破坏他们在群众中的形象,动摇、分化他们的组织,促使其发生转化,最终让受迷信和伪科学毒害的群众警醒后改正错误,别有用心的人丧失公众影响力。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3)、吸引、争取独立公众:
独立公众是一股庞大而动摇的中间力量。但无论是哪一群体的公众,都有关心的事情,找到这一群体的关注点,通过与他们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引发共鸣,并以此为突破口,将他们吸引、争取到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教育活动中去,才能更有效地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切实完成任 务。提高独立公众对科技的关注度,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如何做好创新型科普工作,我有如下具体设想: 1)、加强媒体对科技的宣传力度:
通过调查得知,随着电视在农村的普及,80%以上的农民是通过电视了解信息的,那充分利用电视做好宣传,是我们工作能否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基础;同时为避免存在漏洞、死角,利用好基层广播、墙报、乡镇宣传栏等各种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性科普活动,都对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工作具有正面意义。另外从人性分析上看,强烈的事前期待心态对人们的影响相当大,如果我们在工作开展前辅以强势的事前宣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2)、公众人物参与:
在传统观念影响下,领导干部和其他各类公众人物(含在当地有影响力的各种带头人)一般都很受群众的重视,农民受他们的影响更大。如果在活动中有他们的参与,特别是有当地群众熟悉、信赖的公众人物主动参与提高科学素质的活动,那么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3)、开展教育活动时的非盈利性:
我还发现,由于绝大多数农民经济条件比较差,对收费的活动大多不愿参与,同时又有部分落后群众对免费资源并不爱惜。面对这一比较普遍的现象,采取的措施是,尽可能多的免费提供一般性活动,同时以相当低廉的价格提供优质高端服务;这样,虽然少数人会因为种种原因选择离开,但更多的人却带着得实惠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以上种种思考都是为了争取尽可能多的农民增加对科普的信任,愿意接受并参加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开展的各类活动,最终达到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目的。
从现在公民素养提高的速度上看,《纲要》提出的目标虽然不易,但并非没有可能实现,历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表明,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从1996的0.2%上升到2003的1.98%,十倍的增加仅用了7年时间。一旦能按时完成或基本完成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工作,那么整个中华民族和整个中国社会将步入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最后要着重指出的是,因本人所有思考的现实来源全部来自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贵州的认识和感受,粗浅的想法必定挂一漏万,在此愿诚恳的向各位老师请教。
参考文献:
《公众科学素养及对科学技术态度的影响》: 李大光 《1996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中国科协 《2001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主要数据》: 中国科协 《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中国科协 《贵州省2005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贵州省科协 最新(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数据点评: 《三思科学》 《公共关系学》: 张荷英
苏翔 2007年4月25日
贵州省科协 科普部 苏翔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瑞金南路48号 贵州省科协 科普部 邮 编:550003 E—mail :kpb@gzast.org shuxiang7561@sina.com 电 话:0851-5831935(办)0***(手)
第三篇:立足社区全力提升社区科普工作水平——XX街道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立足社区 全力提升社区科普工作水平
——XX街道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本文就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的意义和开展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的主要任务、目标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结合开展社区科普工作的实践经验,探索全力提升社区科普水平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关键词:科普 社区 科学素质
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全国各省、市、地区也都相继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意见,结合区情实际,我们区也制定了《“十一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企事业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社区居民、未成年人等作为科学素质行动的四类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的科普宣教活动。作为四类重点人群之一的社区居民是我们街道层面贯彻实施《纲要》和《意见》的主要对象,也是我们开展日常科普宣教活动的主要落脚点。社区贴近群众,直接为百姓服务,是群众的家园、是工作的支点。但是,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有什么重要意义,其主要目标是什么?如何贯彻落实好《纲要》和有效提升社区科普水平?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充分认识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意义
《纲要》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对改善居民本身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素质、降低生活成本和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对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构建和谐社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明确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的主要任务目标
正如《纲要》所描述的那样:“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劳动适龄人口科学素质不高;大多数公民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结合日常的工作实践,我们认为,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其主要目标和宗旨就是全面推动居民科学素质建设,调动居民参与实施《纲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以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达到居民群众和社会真正“受益”这一终极目标。
三、全力提升社区科普水平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科普网络。依据《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按照《区“十一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的要求,街道党工委始终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将社区科普工作纳入和谐社区建设、“六好”社区建设建设目标,纳入街道工作计划。明确科普建设思路以贯彻实施《纲要》和《意见》为重点,科普画廊为载体,围绕户外科普活动,不断推动辖区科普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专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位。继续巩固辖区科普工作网络,在全街形成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以各社区科普领导小组为依托,以社区志愿者科普服务队为基础的三级社区科普网络,为辖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科普服务。
(二)深入开展各项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每个社区都明确专人具体负责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好辖内社区的科普画廊、健康教育宣传栏等,重点向广大居民群众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入户宣传、计划生育上门服务工作等,加强入户宣传科普知识工作,向居民群众派发科普知识方面的小册子、宣传单张等,将日常生活科普知识直接送到居民家中,进一步深化了科普的宣传力度,受到广大居民群众的欢迎,居民群众纷纷表示科普宣传资料很实用,能学到许多节约资源,健康养生、运动健康等方面的知识。
(三)加强资源共享,服务居民群众。我街科协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特别是辖内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为提高社区居民群众的科学素质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如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内医院为社区居民经常性地开展义诊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常见病防治讲座等;联系医院开展爱牙护牙义诊活动、口腔健康免费检查活动等;联系红十字医院会为辖内居民群众举办的现场救护培训班,通过准确生动、深入浅出的形式,手把手示范传授,让居民群众掌握初步的现场救护方法和技术;联同“天地一号”公司举办关爱女性健康知识和更年期保健知识讲座,让社区的中老年妇女们进一步了解、掌握妇女的保健知识和常见病的一些处理方法,及应如何正确对待疾病和更年期的到来等等。
(四)积极组织开展社区户外科普活动。开展社区户外科普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与居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与小区整体形象密切相关,体现了小区的品位,我们积极引导社区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科普教育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科学素质和生活文明程度。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优势,以实施《纲要》为契机,采取政府支持一点、物业支持一点、辖区单位支持一点的办法,以加强小区文化建设、丰富小区文体活动为突破口,营造氛围、搭建平台、融入生活、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如在科技活动周、禁毒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卫生日等节日,组织开展相应的科普宣传活动,以科普游园、科普展示、免费义诊、趣味游戏、有奖问答等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并派发《不同人群心理健康》、《低碳生活知识100条》、《饮食健康》、《居民健康手册》、《病媒生物防制》等宣传资料,增强居民群众对科普知识的知晓度。
另外,我们还适时组织开展各类科普旅游参观活动。如2009年7月22日,我街团工委、科普志愿者与市生命缘志愿者协会联合开展“生命缘志愿者协会激励行”活动,带领11位困难家庭的孩子们参观了市的历史文化古迹和老字号店铺,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对历史文化的学习兴趣。还有,今年5月21日,我街组织了辖内居民230多人(其中妇女60人),到市禁毒教育馆参观了禁毒展览,现场还向居民群众派发了禁毒科普资料,进一步增强了我街居民群众及青少年学生对新型毒品及其危害性的认识,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五)完善科普设施建设,发挥科普阵地作用。为了强化社区居民的科普意识,确保社区科普活动阵地更好地发挥作用,我街利用各种渠道,通过自筹经费,上级扶持和单位共建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社区科普设施建设。一是辖内22个社区均设有专门的科普宣传栏,并由区科协定期更新内容;二是各社区均设有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专栏,宣传日常科普知识,做到定期更新;三是结合党员电教化工作,购置了DVD机和电视机,以及相应的科普影像资料,定期组织社区党员收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四是结合社区图书馆建设工作,不断完社区图书馆的管理和建设,继续和区图书馆保持协作,定期更新图书,重点更新和增加与居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普书籍,引导居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加入阅读行列,利用业余、学余时间加强科普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科普素质;五是结合小区改造,在有条件的社区,添置或更新了户外健身器材,建起了户外健身场地和文化广场,同时,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科学健身的有益活动,得到了居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促进了社区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
(六)注重加强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科普志愿者生活在社区当中,与居民群众的接触最直接,对居民的需求也最为了解,是社区开展科普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开展社区科普工作中,组织和依靠广大科技人员、社会各阶层人员组成科普志愿者队伍,身体力行地承担科普工作任务,是科普工作面向社会、面向群众的重要举措,是巩固社区科普工作的重要手段。我街向来重视加强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工作,以推动社区科普工作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一是建立起了社区居委主任为组长,居委干部、居民楼楼长、志愿者代表等为成员的科普志愿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建和管理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二是将社区退休科技工作者、医生、教师和党政干部等纳入科普志愿者队伍,发挥他们的专长和余热,为社区科普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撑;三是积极与辖内及周边地区的大中专院校联系,组织成立了学生科普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他们专业知识丰富,工作热情饱满的优势,有效地提高了各项户外科普活动的宣传效果。
二○一○年十二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