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职务犯罪预防体系的时空结构及预防效果的实现
人类社会同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作斗争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古书中记载的《皋陶造律》和世界最早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中,就有惩治职务犯罪的法律规定。然而,从私有制产生至今,与吏治的腐败斗争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难题,迫使各国政府对职务犯罪预防进行战略性研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预防胜于惩罚的现实效果已经逐渐成为各国学者、执政党乃至社会公众的共识。职务犯罪是腐败行为最严重、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不仅严重危害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损害党和国家机关的形象,而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巨大的干扰和破坏,严重阻碍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割裂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近几年来,党中央在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大举措。反腐败斗争走上了从侧重打击、遏制转变为标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的轨道。建立职务犯罪预防体系这一着眼于防范的措施,越来越被全社会所重视。笔者试从职务犯罪预防体系的时空结构及预防效果的实现方面作一浅析,旨在预防资源能被更合理地使用,从而遏制、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一、职务犯罪预防体系的时间流程及各阶段的作用
按时间顺序,职务犯罪预防体系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先行预防、运动预防、示警预防。
这种划分是根据犯罪学中犯罪预防分类进行的,值得注意的是,此三个步骤被置于广义的犯罪预防中并不是顺次发生的,相反,它们是同时存在并同时发生作用,这种分类是为了从时间流程上了解不同的预防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说明预防工作的侧重点。先行预防是指在职务犯罪发生之前,采取相应措施消灭、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即犯罪预防理论中所讲的“罪前预防”。相应的措施主要有:组织及单位在录用、聘用国家工作人员时严格考试、考核,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廉政教育,法制教育,完善有关职务犯罪的立法等等。运动预防是指在国家工作人员行使职务行为过程中所进行的同步预防,即犯罪预防理论中所讲的“罪中预防”,因为这种预防是伴随特定的主体行为这一动态行为进行的,故而笔者称之为运动预防。对应的手段主要有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公务行为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考察、监督,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素质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法制宣传、法制教育,推行高薪养廉制度,完善举报制度等等。示警预防主要是指通过对职务犯罪的严厉打击,防止犯罪的再次发生、连续发生,同时也形成心理强制力对可能实行职务犯罪的主体起到震慑作用,从而起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此即犯罪预防理论中的“罪后预防”。主要手段有强化司法机关打击犯罪职能,迅速有效地打击职务犯罪,推行“警示”教育等等。
先行预防、运动预防、示警预防是按时间标准划分的三种“预防手段的集合”。它们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其中先行预防是针对未实行的犯罪进行的预防,即对未然之罪的预防。示警预防是对已经发生的犯罪进行的预防,即针对已然之罪的预防。而运动预防的对象虽可划入未然之罪但由于这是一个动态的预防概括,犯罪随时有可能发生,所以预防的对象介于未然之罪与已然之罪之间,是一个两可的中间状态。而这三部分的预防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也有相同之处,比如法制宣传、法制教育、组织考察、监察、监督都贯穿于三种预防的始终。
通过这一划分,我们可以看出,要达到好的预防效果,三个阶段的预防必须配合有力,共同发挥作用。先行预防及运动预防属防患于未然,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预防。我们应该在兼顾三者的同时,着力开展先行预防及运动预防,溯本清源,堵住犯罪发生的源头。可以这样讲,三个阶段的预防中前者的作用越明显,就越易减轻后者的压力,当然也提高了整个预防体系的作用。根据三部分预防所对应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部署各种力量,合理配置预防资源,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达到最大的预防效果。
二、职务犯罪预防体系的空间结构及相互间的关系
把职务犯罪预防体系置于一定空间中观察,按照法理学有关观点,我们可以从主体、客体、内容三方面去分析。即把预防体系看成是预防主体对预防客体进行的多项工作,连接主客体的多种预防措施为预防内容。主体到客体之间有两种作用,一是主体通过预防内容对客体的预防作用,二是客体也将自身信息反馈给预防主体。预防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主体对客体的预防作用是否尽可能地发挥。同时,在主客体之外还存在两种力量,一个是社会各界对全过程的监督,这是对内容进行有效的保障,还有一个来自多方面的干扰因素,因为职务犯罪预防往往涉及到较复杂的社会关系,对此类犯罪进行预防难免会遇到各种阻力干扰,能否抵制这些不良干扰,对预防效果能否顺利实现有很大影响。
1、纵向流程:由主体、内容、客体三部分组成,主体指一切参与职务犯罪预防的社会力量,包括党委、政府、司法机关、人民群众等等。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可能为职务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内容是指主体运用来预防犯罪发生的各种措施及手段。
2、横向作用:包括监督作用和干扰作用,这两者都会作用于职务犯罪预防的各个环节,前者对预防起积极作用,促进效果的实现。后者则对预防起消极作用,影响效果的实现。
3、预防效果的决定。预防效果能否达到取决于各种影响力的综合作用,我们可以把这种综合作用称为“合力”,合力的组成有三种力量,即预防力、监督力、干扰力。预防力是从上而下,由主体施加于客体的作用通过合理展开预防内容实现。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监督力是社会各界力量对预防各环节进行监督,及时纠正不合理举措,保证预防内容顺利发挥作用。干扰力恰恰相反它通过人情网、关系网或者贿赂、拉拢、恐吓、威胁等手段破坏体系的正常工作,是一种负力。此三种力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决定了预防效果的实现,如果运用充分、监督得力、排除干扰,那么预防效果就会充分实现,反之则不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通过直观地了解职务犯罪预防体系发挥作用的方式可以指导预防工作,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充分利用预防资源,合理安排预防措施,排除一切干扰,从而确保预防效果的实现。总之,预防工作决非权宜之计,而是我国反腐败的长久之计。建立一个高效的职务犯罪预防体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这已为我国反腐败实践所证明。笔只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完善这一职务犯罪预防体系,我们一定可以成功地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建设一个廉洁的环境,才能使这种新的预防工作机制发挥更大的功效,也才能推动预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职务犯罪预防效果评估
石桥学区
警示教育职务犯罪预防效果评估
警示教育职务预防犯罪是同反腐败斗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预防效果的好坏,直接反映反腐败斗争的成果。因此,对预防效果的评估,实质上也是对反腐败斗争成果以及党政工作人员廉政建设的评估。通过对预防效果的评估,不仅可以加强预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可以为打击预防职务犯罪,开展反腐倡廉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可以通过客观真实的评价,进一步树立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
通过对红石岩监狱直观、深入的参观与剖析,揭示了腐败犯罪的严重危害,揭示出腐败犯罪的发生是不分地区、不分职业、不分环境差异的;同时,揭示出任何腐败犯罪都将付出应有的代价。在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时,“清正廉洁”4个字是对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最起码的要求,字意深刻、引人深思。
一、警示教育的原因及目的预防职务犯罪的警示教育,是针对可能产生的职务犯罪,充分利用各种素材,如正面的法规引导、案例的展示与反面的教训悔过等,将预防的理念传达给手握权力、有职务犯罪危险性的人的一种预防举措。它对广大党员干部廉政行为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警示教育可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使领导班子成员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与利益观。在这个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时期,面对社会利益错综复杂的情况,我们更需要对干部加强警示教育,坚定理想信念,从而经得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的冲击。
二、警示教育实施过程及情况
1、通过法制讲座进行警示教育
我学区采用法制讲座的方式,对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内容丰富、面对面地讲授与预防职务犯罪相关的知识,使受教育者获得直接有效的正面教育,效果明显。
2、利用个案警示教育
通过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调查案件等形式,对案件发案原因、犯罪人员心理活动状态、作案手段、作案部位、发案单位在管理中存在的漏洞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利用典型案例在我学区进行了警示教育活动,教育效果显著。
3、利用刊物媒体开展警示教育
通过纸质、校园QQ群、发行刊物、网络、电视台等渠道,刊发或播发有关预防职务犯罪的警示教育材料,形成了浓厚的法制学习宣传氛围。
4、通过图片展览、法律咨询和宣传开展警示教育
我学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法律咨询和举办预防职务犯罪图片展览的活动,使警示教育走向社会、深入人心。通过法制宣传、答疑解惑,无疑使宣传警示教育活动,收到了受众面广、服务民生等明显效果。
5、开展演讲、理论研讨进行警示教育
通过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文艺汇演、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活泼、喜闻乐见、群众乐于接受的活动,使领导班子成员尽快的获取了相关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三、预防效果
我学区通过一系列职务犯罪预防警示教育活动的开展,收到了以下诸多实效:
首先,使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工作作风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真实的事例,血的教训,让每个参加教育的人员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他们纷纷表示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四风”方面,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明确作为社会公民、工作和家庭成员三个基本定位,正确处理好取舍关系,不要自毁人生;正确体现人生的社会价值,保持清正廉洁。
其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积极邀请预防工作人员到基层学校开展法制讲座,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内部防范机制。
最后,使财务管理人员进一步增强了廉洁从教的意识,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要从规范财务管理行为做起,从自
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决不把组织的告诫提醒置若罔闻,决不做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投身到财务管理工作中,为石桥学区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四、意见及建议
1、要提高警示教育便捷度。开展警示教育不需要兴师动众,只要轻点鼠标就可完成。警示教育不再是仅仅是对党员干部开展,可以通过固定的网页对社会各界群众开放,提高警示教育的受众面。可以通过开辟预防职务犯罪论坛,提高和广大参与群众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警示教育的实效。
2、要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自觉加强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坚持做人准则,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坚决抵制各种歪风邪气,不为金钱所动,对单位、家庭和自己负责。
3、要坚决贯彻执行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从严格落实制度上营造健康、有序的工作环境,当好管家,从源头上把好第一关,在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石桥学区
2014年8月11日
第三篇:试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体系的建构
试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体系的建
构
毕宏音
2012-10-14 22:13:42 来源:《理论与现代化》(津)2005年06期第80~84页
【作者简介】毕宏音,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天津300191)
【内容提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的高风险期,建立和完善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和科学有效的预防效果评价体系。本文就预防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组织系统和舆情信息检测系统的建构进行初步论证。
【关 键 词】群体性突发事件/舆情/预防效果评价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开始步入从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高风险期。这不但表现在包括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内的不和谐现象的大量存在,还表现在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建设刚刚起步,各种关系尚未理顺,尤其对预防方法及措施的运用是否科学有效,还缺乏系统的测评、监督和总结。因此,建立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体系,对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内涵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效果评价,是预防工作的一种常态管理方式,具体指有关各类组织,根据此类事件预防机制的运行效果,对所采取的防范和控制措施进行监测、评估和修正的体系及过程。
(二)评价的主要内容
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是指对相关事件预防和准备工作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反馈、综合评估、反复纠错和不断改进。它包括对预防工作的常规和应急效果评价两个方面。
1.预防工作的常态监测
对预防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并对机制的运行状况随时加以考察和纠错。这就被称作“事前”或常态监测。
(1)克服目前存在的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倒挂问题,不单单使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有功的得到肯定,不得力的受到责罚,更应该通过平时的预防监测工作,使成功防止和减少事件的人员得到重奖。
(2)考察和评价预防机制日常保障系统的信息传输渠道是否达到双向畅通无阻。及时发现其中的纰漏,适时做出调整。这一方面表现在,政府的信息是否公开、透明,能否让包括非专门组织在内的民众获得知情权并参与管理;另一方面表现在,能否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将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搜集上来,最终服务于决策。
(3)评估和修正相关社会指标体系。对中央及地方设立的研究社会指标、社会心态的专门机构工作绩效定期进行评估,对与稳定息息相关的预警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1],如,失业率、社会零售物价上涨率、居民实际收入下降户比重、重大刑事案件发案率、腐败涉案公务员比重、人口自杀率、心理及精神病患率、请愿、上访、**、工潮发生数,当前百姓最关注的社会问题,民众最渴望解决的社会矛盾的预防效果等,进行定期追踪和评估。
(4)检测和调整相应的应急预案及相关人员培训工作。日常预防工作不仅依靠政府精英和专家智囊,也离不开相应的应急预案、社会民众的参与及必要储备。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制定的应对方案,需要根据变化日臻完善;民众需要获得应对事件的知识、技巧和心理辅导等专门培训;国家也必须针对潜在危机,提高必要的应急技术、物资、救援和帮助能力。这些都需要通过评价系统加以完善。
2.预防工作的应急效果测评
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扩大内需与利益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政府部门自我改革缓慢两大矛盾,又面临着就业、“三农”、社会差别、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国有企业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六大问题[2],这些问题削弱了群体性突发事件日常预防工作的整合努力,加剧了爆发相关事件的社会风险。因此,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离不开对非常态的危机应急处理效果评价。这被称为“事后”评估。这种评估的落脚点是评估预防机制本身。具体看:
(1)考察执行者的防范意识。中国自古就有“未雨绸缪”,“存而不忘亡、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听于无声、见于未形”的危机管理思想。进行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考察管理者的危机管理意识。着重考察管理者能否预先做好防范危机的思想准备,及时发现事件的早期迹象,积极采取措施补救。考察危机来临时能否具有充分的资金、人才、技术和心理准备,采取科学民主决策,沉着应对可能面临的各种危机。
(2)评判社会安全阀畅通程度。社会安全阀系统包括合理的社会保障机制、公平的社会资源配置和分配机制、平等的社会阶层对话机制以及民众社会组织的“减压阀”机制。当社会结构性矛盾暂时无法解决时,它就会起到防范社会风险、疏导心理压力、缓和对立情绪和减少社会冲突的稳定作用。安全阀系统畅通时,固有矛盾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率减少,新的因素导致的事件发生机率被约束在可控范围内。
(3)调整和修补社会预防系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首先,通过调查,对包括应急预案、预警机制等处理事件的相关预防措施进行彻底摸底;其次,对相关工作的组织计划内容、事件处理决策和工作方法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再次,通过归类,将相关问题单列出来,指示相关部门限期整改;最后,将事件发生始末记录在案,考察和比较同类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运行轨迹和突变曲线,探索其产生的条件和规律,了解和掌握其他事件的成因,为进一步加强社会预警机制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3]。
总之,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内容,从评价过程讲,既涉及对事件潜在期的日常防范机制的评价,又包括事件爆发时预防机制的应急效果评价,还含有对事件发生后预防机制的修补工作的要求;从评价对象讲,既包括对政府的危机预防意识考察,也内含对有关部门和人员危机预测能力的考评等。
(三)评价的舆情依据
寓于民众的舆情,是评价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的根本标准。包括以下四方面:第一,以深入了解民情为评价依据。即考察预防工作是否深入实际,准确掌握民众物质、精神生活状况及其主观的生活质量感受。特别是掌握群体性突发事件高危人群的民情,最终实现国家的基本决策原则,防控、减少和遏制该类事件的发生。第二,以充分反映民意为评价依据。即考察决策者能否充分尊重民众基本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利,收集和听取民众的意见、建议和愿望,建立和完善民众利益的表达机制、民众的参政议政机制和党与民众的社会合作机制,协调好各方、各期和各类利益,理顺民众的情绪,赢得民众的拥护[4]。第三,民智是决策的智慧来源,它既指知识本身,也包括其中蕴涵的科学精神。以广泛集中民智为评价依据,即考察对民智的集中和利用程度,尊重知识、爱惜人才,最广泛地调动民众积极性。从而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率。第四,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以切实珍惜民力为评价依据,就体现了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考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效果,就看它能否尊重民众的决策主体地位,关注客观的实际状况,爱惜民众的劳动成果,体恤民众的切身利益。
二、预防效果评价的组织系统
预防效果评价的组织系统,是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防控工作施行监控、考察和评价的各类机构,包括专门评价机构和非专门评价机构。
(一)专门评价机构
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专门组织,包括党的纪律监察部门和各级信访部门等。
1.党的纪律监察部门。党的纪律监察部门即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政府监察局。其主要任务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督工作机制,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协助党委政府部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检查和评价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监督和处理党政组织和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违反党的章程和《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干部任用条例》等其他党政法规的比较重要或复杂的案件,决定或取消对这些案件中的党员处分;受理党员的控告和申诉[5]。
当前,发挥党的监察功能,进行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能否加强干部监督工作。这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树立公正清明的党和政府的形象,消除民众不满,取得社会信任,从而有效防范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关键。
2.各级信访部门。信访工作就是党和政府部门专设机构接受、处理和反馈民众来信、上访的工作。主要任务是:维护安定团结;协助党和政府加强廉政建设;充分尊重和发挥民众监督,重视民众的积极意见和建议,让群众及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做好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的沟通、反馈工作;政府政策调查的重要补充;按照国家法律、有关规定和党的政策,转请有关职能部门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实际问题等[6]。
从预防效果评价的角度看,建立和完善各级信访部门,等于在党委政府和民众之间建立了畅通的双向沟通的桥梁。根据民众的反映和申诉,国家管理者可以对权力运行的结果——各类中介性社会事项,在民众中产生的舆情(即社会政治态度)做较客观的了解。便于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效果的及时反馈,为有关部门及时调整政策、完善工作预案提供评价依据。
(二)非专门评价机构
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非专门组织,是指除了正常的工作职能外,还肩负着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功能的各个机构,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新闻机构和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社区等基层组织。
1.各级党政权力机关及民主党派。除党的纪检、政府监察部门和各级信访部门以外,各级党的其他机构(组织部、宣传部等)、各级政府机关(中央直属各部委等)、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等)和民主党派等等,也对预防效果评价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作用是:从法律上看,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为其实施监督提供了法律保证,这对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对权力机关实行权力监控,减少损害民众利益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将起到关键作用;从组织建设上看,党的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的相关机构,对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监管能力,提高宣传水平和推动制度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行政管理上看,各级政府部门对推动国家管理监督,贯彻执行各项方针政策,推动各项方略的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民主建设上看,我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成单位,欢迎他们的监督和测评,对协助国家管理者克服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现象,对增进社会各方沟通,促进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对找到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诱因,防范事件的发生,发挥着重要功能。
2.新闻机构和科研机构。新闻机构和科研机构为提高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水平,提供了宣传和技术保证。
新闻机构作为公共传播机构,主要功能就是从社会管理角度,对大家关心的问题予以一个媒介化的表现[7]。作为一个双向沟通的信息平台,一方面,新闻机构通过多方面、不同视角的报道,及时、高效地宣传、阐述了国家管理者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最大限度地争取民众的了解和理解;另一方面,民众通过新闻机构的工作,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宣泄了情绪,反映了心声。可以说,新闻机构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监测和预警系统提供了宝贵的相关的基础性信息资料,使管理者有的放矢地增强了预防效果,提高了评估水平和预防工作的能力。
科研机构是由一些具有各种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按照一定的目标或方式和组织程序组成的,专门输出智力成果的智囊团[3](129)。科研人员由包括自然科学专家和人文科学学者共同组成。作为专业的评价系统,科研人员的作用是发挥各自专业优长,运用高科技和信息技术,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定期或不定期,定时或不定时提供科学、系统的研究报告,为管理者改进和修正预防工作提供智力和技术保障。
3.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具有某种共同利益要求的社会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组织起来以便从事某种集体活动的社会组织。其中包括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政治性团体,社会公益团体、学术团体等非政治性团体[5](228)。社会团体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国家管理者与广大民众紧密联系的纽带,从各个角度代表群体利益,反映群体民众呼声,积极参与社会协商对话、民主管理和监督,对完善国家管理者的工作,增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功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工会在国有企业改组改制过程中,对维护职工利益和表达职工需求,防止和监督职工利益被非法侵吞而激化社会矛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基层社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管理者的干预功能不断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社区作用的不断提升。社区凭借自身与民众天然的亲和力,发挥了整合社会秩序、调试民众心理、增加社会适应度和满足各阶层、各群体民众多元化需求的作用,成为联系和沟通国家管理者与社区民众的管道和纽带,成为及时监视和梳理不良社会情绪的“安全阀”和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报警器”。特别是其相对独立的身份,使它能够对预防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监督,成为效果评价工作中的重要一员。
此外,评价同样离不开广大民众的配合与支持。社区中的民众不仅是评价体系的评价对象,也应是评价参与者。他们只有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才会自觉体谅和认同社会目标,共同协商减少社会摩擦。当然,民众参与评价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还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化,鼓励民众参与的民主氛围和其自身的民主意识也还有待加强。这些都需进一步探讨。
三、预防效果评价中对舆情的专门监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建立健全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因此,有必要借鉴部分相关研究成果,对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舆情信息监测体系的建立进行模拟构建。
(一)指标统计子系统
该子系统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确定指标。其中,需要掌握科学性、全面性、层次性和可行性四项原则;第二,确定每一项指标的权值;第三,计算每项指标的实际得分。首先,根据数据,利用大数定理和部分经验值计算出参考值。然后,划分治安状况评价等级,并确定每个等级的分值区间。把治安状况分为四个等级:蓝色祥和区(良好区),绿色安全区(正常区),橙色临界区(基本安全区)和红色警示区(不安全区)。根据指标处于各区间的概率为标准来确定每个区间的数据个数,再将这些数据顺序排列并计算,然后确定该区间的上限、下限值,并综合所有指标对应区间值得出每个区间的范围。最后,每项指标按地区和季度都有相应的实际值,用实际值相对于参考值的升降幅度来计算每项指标的分值。
(二)舆情信息管理子系统
舆情信息管理子系统包括:第一,建立舆情信息汇集系统,围绕该指标体系的内容,建立起能够满足该指标体系需要的专门舆情信息汇集渠道,形成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专用的、畅通的、可靠的信息汇集系统。第二,舆情信息初加工系统,对舆情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
(三)数据管理子系统
群体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监测指标体系所需要的现实数据量和历史数据量非常庞大,必须建立依靠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数据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由数据库和计算模块构成。数据库的任务是完成数据的录入、分类、汇总、储存和更新。计算模块由变量选择模块、变量权重模块、变量评价模块和变量预测模块4个子模块组成。主要任务是代替人脑完成大量的和复杂的数据计算工作。
(四)专家分析子系统
计算机不能完全代替人脑的工作,尤其对于各级指标警限和随机出现的各种警情的判定,都需要各个方面的专家来分析。因此必须建立专家库,并利用互联网定期向专家们实施德尔菲法调查。充分利用专家主观判断,通过信息沟通和反馈,达到人—机智能化互动,使预测意见逼近实际情况。进入专家系统的人员,应当是预警指标所涉及知识领域的资深研究人员和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政府工作人员,其数量和知识结构应以能够覆盖整个预警指标体系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为原则[8]。
(五)监测评估子系统
利用指标统计子系统的统计、计算结果,分别用报表、柱形图、折线图以及圆饼图等形式对治安总体形势、横向、纵向、一些重点和基础指标进行监测、评估。同时显示四色报警情况,帮助决策者来判断和预测群体事件运行的态势,做出相应决策[9]。
【参考文献】
[1]郭济.政府应急管理实务[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298.[2]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88—191.[3]秦启文等.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401.[4]胡鞍钢.中国战略构想[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121—123.[5]施九青.当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285.[6]赵宇峰.树立良好政府形象与完善信访制度[J].改革与战略,2004,(4).[7]薛澜等.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23.[8]雷鸣,阎耀军.建立城市社会稳定监测—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的设想[J].城市,2003,(5).[9]刘毅.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NU1
第四篇:银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会议发言材料:切实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促进农村合作银行稳健发展
ⅩⅩ银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会议发言材料:切实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促进农村合作银行稳健发展
ⅩⅩⅩⅩ农村合作银行
ⅩⅩ农村合作银行所辖8个支行,1个总部营业部和40个分理处,肩负着全县23个乡镇41万人口的金融服务工作。
近年来,ⅩⅩ农村合作银行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信贷为主体、业务经营为中心、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始终把预防职务犯罪当作新时期依法治国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在要求来抓,不断提高干部和员工的素质,牢记党的宗旨,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合规经营为重点,不断规范监督制约机制,抓惩防并举,有效地遏制了各类案件事故的发生,连创10年无经济案件发生,确保了经营平安,促进了各项业务健康快速发展,经营效益连年稳步攀升,为支持县域经济较快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我行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领导高度重视,班子率先垂范,责任层层落实
1、一个成功的企业,人的因素最关键;一个团队的风气正不正,领导班子是关键。为此,我行党委一班人始终把提高员工素质和预防职务犯罪作为事关合行的“命运”与发展来抓。一是党委班子成员从自身做起,严格遵章守纪,带头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在人事安排、财务费用列支、贷款审批等方面自觉接受监督,重大事项必须通过民主决策,为全行员工起到了表率作用。二是为切实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组织领导,实现全年无经济案件和重大事故发生的工作目标。我行对党风廉政建设、预防职务犯罪和案件防控工作实
行“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并成立了以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家友同志任组长,监事长屈自成、行长王龙海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及各部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预防职务犯罪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设岗定责,负责预防职务犯罪和案件治理工作的组织、安排、督导和检查,以确保案件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每年年初,我行都要与各支行行长、各支行行长与各分理处主任、分理处主任与员工层层签订《预防经济案件责任合同书》,并与全体员工家属签订《监督教育协议书》,从而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机制。
2、加强干部职工政治思想教育、法规制度教育和党员党性教育,增强干部员工防腐拒变能力。一是将政治、金融法规学习和党性教育作为内管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求总部机关每周政治、法规和安全学习3次,每月学习不得少于12次;支行、分理处每周学习2次,每月学习不得少于8次。同时,每年邀请专家学者和司法干部进行专题讲座,以增强全体管理人员管理知识和法制观念。二是抓好各类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员工业务素质,防止各种操作风险。每年根据不同业务岗位,分期分批举办2-3期信贷、财会、计算机、安全保卫等专业培训班,促其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警示教育。我行利用举办的各种培训穿插稽核监察知识讲座,强调重点岗位和案件易发环节的案防知识,还专门邀请县检察院领导来我行举办“预防职务犯罪”等专题讲座,在员工队伍中广泛开展警示教育,使员工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了合规经营、按章操作和按制度办事的理念,增强员工对单位、对自己、对家庭负责的责任意识,做到了警钟长鸣,防微杜渐,收到了明显效果。四是定期实行
干部员工轮岗、轮调和强制休假的办法预防职务犯罪。我行规定支行行长在一地任职最长不得超过五年,职工二至三年轮换一次。五是重点关注要害岗位的人员,加强对“九种人”的排查和监督教育。八是建立科学的干部任用制度,对干部聘用实行公开竞争、述职答辩、民主测评、组织考核的程序,注重让那些道德品质好、业务素质高的员工走上领导岗位。六是加强干部履职行为的监督,严格实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警示训诫、民主生活会、经济责任审计和质询、问责制度等党内监督制度,使各级领导做到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内部防控体系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加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是我行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对此,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为了强化内部综合管理,防范各种风险,促进合规经营,我行在创立合行制定的51个制度基础上,先后制定、修订和完善了涉及综合管理、人事劳资、财务信贷、计算机管理、审计稽核、安全保卫、党建工作等方面的32个管理制度和办法,在此基础上,总部将《文件制度汇编》印刷成书下发各机构,全行干部员工人手一本,作为工具书来学习使用。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为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规范各项工作,落实工作责任,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我行各项工作迈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强化稽核监察工作,加大内审监察力度。一是加强稽核监察队伍建设,落实稽核审计岗责。针对我行机构网点分散,内部稽核审计人员偏少、人员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我行党委经过认真研究,于今年6月份面向全行公开招聘了7名支行副行级专职稽核员组成了合行稽核大队,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了稽核审计力量。二是抓好序时稽核工作,保障各项业务合规经营。为了确保全行各项业务合规运行,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我行始终坚持按季对全行49个营业网点的会计计算机业务、出纳库存、财务收支和信贷业务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现场序时稽核审计。稽核人员一边从中查找不足,现场纠正错误偏差,一边现场帮助会计出纳信贷人员加深对规章制度的理解和业务辅导。同时,对一些工作责任心不强,屡教不改的违规责任人和全行业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坚持按季进行稽核处罚通报。上半年,共编发稽核检查通报2期,按照相关规定处罚相关责任人45人。通过以上工作,有效遏制了各种违规行为,促进了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三是围绕管理工作重点,认真开展专项稽核工作。今年以来,按照合行整体工作安排部署,我行先后组织实施了会计决算同步稽核、中层管理干部轮岗离任和退休退养人员离岗审计、负债业务效益分析、案件风险排查、冒名贷款专项检查等五个方面的专项稽核检查工作。四是严格责任追究,控制操作风险。为严明信贷纪律,我行制定了
《ⅩⅩ农合行贷款管理责任制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了“包放、包收、包效益,出了问题保赔偿”的贷款管理责任人。近年来,我行先后对157名信贷人员违规发放的贷款实行了扣收贷款风险金,扣收的贷款风险金达145.5万元,对全行的信贷管理工作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使全行的信贷管理水平和资产风险防控能力大幅提升。五是对问题的处理,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对事不对人,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分领导和员工,一视同仁。通过对各种违规违纪人员的处理,既教育了员工,规范了业务操作,维护了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加大了制度的执行力,又有效地遏制和预防了大要案件的发生,把各类案件苗头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拓宽信访、举报渠道,加大查处工作力度。今年以来,我行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进一步拓宽了信访、举报渠道,在全县23个乡(镇)设立26个举报箱,向社会公布了投诉举报电话的基础上,还在ⅩⅩ农村合作银行网站上设立了“行长信箱”和“信访信箱”,鼓励内部员工和社会各界人士举报,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监督的积极作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及时认真查证答复,对发现的案件线索,一查到底,并根据案情及时处理。
三、抓党风廉政建设,预防职务犯罪,促业务经营稳健发展。
我行紧紧围绕在全行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抓惩防并举、树清风正气、促科学发展”主题实践活动,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一是根据“学践”活动内容和要求,加
强了对基层支行领导履职行为的监督,要求各支行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在会上党员干部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入剖析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合行总部定期组织对支行领导进行民意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存档备案,作为干部任用和提拔的依据。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使干部职工的履责意识和廉洁从业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二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和认识世界,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用积极奉献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树立正确的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正确处理权力与服务、地位与责任、利益与义务的关系,牢固服务宗旨,树立为民服务思想,在金融服务中做到爱民、亲民,密切农村合作银行与广大群众的“鱼水”深情关系,在全行系统彻底纠正和杜绝“门难进、事难办”,“不给好处不办事”的不正之风及以贷谋私、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的违法违纪行为。
近年来,我行抓党风廉政建设,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全行干部员工法纪观念、合规经营意识和案件防范意识明显增强,牢固树立了“合规创造价值”、“合规人人有责”、“主动合规”等三大合规理念,逐步营造了一个全员不想犯罪、不敢犯罪、不能犯罪的工作氛围,有效地预防和遏制了各类经济案件的发生,开创了我行连续10年无经济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发生的好成果。二是干部员
工的工作作风更加扎实,行风行貌焕然一新,良好的企业形象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三是通过抓党风廉政建设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为全行营造了一个安全、健康的经营环境,促进了业务经营快速发展。近年来,我行的综合管理工作和经营效益始终位居全市首位,取得的成果也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并多次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总之,党风廉政建设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力促内控制度的不断优化,努力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和企业社会形象,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发挥好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第五篇:建立农村地区结核病防治体系预防控制肺结核流行的策略及效果探讨
建立农村地区结核病防治体系预防控制肺结核流行的策略及效果研究
伏永鹏马晓燕姬新芬张俐曹健
摘 要: 目的 探讨建立农村地区结核病防治体系的运行机制及预防控制肺结核流行的技术策略和防治模式,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世行贷款/英国赠款、全球基金及FIDELIS三个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实施,筛选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回顾性分析预防控制效果以检验其可行性。结果 全市肺结核免费筛查范围扩大3.6倍,医疗机构疑似病人报告率提高31.5%,全人口初诊病人就诊率提高202%,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由33.3%提高到72.2%,新涂阳病人2月末痰菌阴转率由88.7%提高到93.8%,治愈率由84.1%提高到92.7%;肺结核病人就诊延迟率由71.7%下降至40.0%,治疗中断率由9.1%下降至4.2%,农村群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由31.2%提高到65.6%,每年可保护健康人群5.38万人,7年累计减少肺结核病人37660人。结论坚持一个原则,建立一个机制,加强一个建设,落实一个保障,健全一个网络,实施一个规范,推行四大策略的农村地区结核病防治体系建设模式,预防控制效果良好,社会效益显著,为实现我市结核病防治工作规划目标,提高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整体质量发挥了明显推动作用。关键词: 结核病;防治策略;体系建设
我市位于甘肃省东部,为典型的农村欠发达地区,近7年先后实施了世行贷款/英国赠款、全球基金及FIDELIS三个结核病控制项目,在开展农村地区结核病防治体系建设方面积累了较好的工作基础,2007年受甘肃省科技厅委托,我们就建立农村地区结核病防治体系预防控制肺结核流行的策略和措施进行了大量尝试和筛选,并通过预防控制效果的回顾性分析检验了其可行性,报告如下。
基金项目:甘肃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0709ZCRL088)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平凉,744000
作者简介:伏永鹏(1965-)男,大学,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结核病防治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研究组数据来源于平凉市各县区2003年-2009年结核病人登记本、初诊病人登记本、结核病实验室登记本、结核病人病历等基础资料,并与各项目报表资料相核实。对照组数据来自平凉市1996-2002年结核病防治工作报表。1.2 研究方法:技术策略依据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规划、计划、项目实施方案、工作总结、工作规范等规划管理资料优化筛选。就诊率、发现率、治愈率等技术指标用研究组和对照组全部数据统计分析,终末值进行χ2检验。整群随机抽取课题前后各120名初诊病人和120名涂阳病人分析其它主要防治指标,终末值进行χ2检验。1.3 主要技术策略:
1.3.1坚持一个原则: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坚持“以发现病人为前提,宣传政策为基础,控制传染为关键,项目管理为核心,质量控制为保证,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DOTS策略”的原则。
1.3.2建立一个机制:建立了“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织领导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和项目措施的落实;大力推行PPM-DOTS策略,加强了医疗机构与结防机构的合作;积极与工、青、妇组织合作,扩大了结核病防治工作基础。
1.3.3加强一个建设:加强了结防专业机构的能力建设。研究期结防机构数量增加43.3%,专业人员总数增加了80.6%,专业人员技术熟练程度提高了24.8%;结防机构设备投入数量增长4.8倍,工作用房面积增长2倍,X线和痰涂片检测范围显著扩大;督导人员增加3.05倍,督导次数增加4.1倍,访视病人增加3.9人;项目财务和药品管理能力提高,抗结核药品专人、专柜、专帐管理,制度健全,帐物相符,设立了资金专户,配备了业务熟练的会计,严格按程序审批和使用资金。1.3.4落实一个保障: 即落实了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近7累计使用项目资金715.24万元,比课题实施前7年的121.5万元增长5.87倍,拉动市县内配经费增长141.6%,保证了各项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
1.3.5健全一个网络:即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结核病防治网络。7年来,全市结防人员接受国家级培训22人次,省级培训311人次,市级培训县级865人次,县级培训乡镇防疫人员4522人次,培训村医10799人次,结防机构培训综合医疗机构
结核病防治相关人员725人次。通过层层培训,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结核病防治网络。同时,各县(区)项目办认真落实项目激励政策,调动了各级结防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3.6实施一个规范: 2006年起,全市在总结静宁经验的基础上,比全国提前两年推行了乡村级结核病防治工作规范,把结核病防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工作手册的形式下发到每个工作人员手中,统一了标准,明确了要求,靠实了责任,规范了工作资料,更便于考核评价乡村医生的工作,对于解决三迟问题(就诊延迟、确诊延迟、治疗延迟)起到了很好促进作用,2007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督导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3.7推行四大策略: 一是大力推行“六进三制作”的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策略,即进农户、进设区、进媒体、进校园、进军营、进机关,制作宣传用品、制作固定宣传牌、制作墙体标语,大力宣传肺结核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国家对肺结核病的免费检查治疗政策。二是大力推行“三个结合、一个重点”的肺结核病人调查发现策略,三个结合即平时推荐与集中推荐结合,普查与筛查结合,转诊与追踪结合;一个重点,即把痰涂片检查作为发现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的主要手段。三是大力推行DOTS为主的结核病人治疗管理策略。四是大力推行结核病规划督导和质量控制策略。
2.结果
2.1肺结核病人发现:课题实施以来,肺结核疑似病人增长了3.6倍,全人口初诊病人就诊率由99.1/10万上升到304.2/10万,初诊病人痰检率提高了24.4%,X线检查率提高了13.6%,新涂阳病人增加1.2倍,新涂阳病人登记率由19.5/10万提高到39.2/10万,发现率由33.3%提高到72.2%,课题前后新涂阳病人发现率有非常显著差异(χ2=1015.3,P<0.001),发现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总数及初治涂阴病人数均有较大幅度上升,见表1。
2.2肺结核病人治疗转归:对照组共登记新涂阳病人2665例,2月末痰菌阴转2363例(88.7%),治愈2441例(84.1%),研究组共登记新涂阳病人5759例,治疗结束5327例,2月末痰菌阴转4997例(93.8%),治愈4938例(92.7%),课题前后新涂阳病人治愈率有显著差异(χ2=57.39,P<0.01)。研究组新涂阳病人疗间死亡率、治疗失败率和丢失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2。2.3其它主要防治工作指标:
2.3.1 疑似病人报告:研究组综合医疗机构肺结核疑似病人报告率98.2%,转诊率96.1%,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1.5和35.5个百分点,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差异(χ2=32.57,34.42,P<0.01)。
2.3.2 主要社会学评价指标:就诊延迟率降低31.7%,确诊延迟率降低25.9%,治疗延迟率由11.7%降为3.5%,治疗中断率由9.1%降为4.2%。课题前后就诊延迟率和治疗中断率有显著差异(χ2=24.4,6.67,P<0.01)见表3。
表1 课题前后肺结核病人发现情况
免费检查
分组
疑似病人 就诊数
对照组
就诊率/10万 99.1痰涂片检查 检查数
痰检率(%)68.9
9793 X线检查
病例数
初治涂阳 登记率/10万 19.5发现率(%)33.347
42109
5248
病人发现
复治涂阳数
初治涂阴数
活动性病人数
13507 9306 2665
研究组
44715
304.2 41719 93.3 38544 5759 39.2 72.2 840 3711 10310
表2 课题前后新涂阳肺结核病人转归情况
疗 程
分组
登记数
结 束
2月末痰菌阴转 例数 2363 4997
率(%)88.7 93.8
治愈 例数 2441 4938
率(%)84.1 92.7
完成疗程(%)199 160
7.5 3.0
未治愈 死亡(%)67 96
2.5 1.8
失败(%)31 43
1.2 0.8
丢失(%)77 16
2.9 0.3
对照组 研究组
2665 5759
2665 5327
表3 课题前后病例报告及社会学评价情况
疑似肺结核病人
分组
样本量
对照组 研究组
120
应报告 99 103
报告数(%)转诊数(%)66 101
66.7 98.261 99
61.6 96.1
样本量 120 120
就诊延迟(%)86 48
71..7 40.0
确诊延迟(%)77 46
64.2 38.3
治疗延迟(%)14 4
11.7 3.5
治疗中断(%)11 5
9.1 4.2
涂阳肺结核病人
3.讨论
关于农村地区结核病防治体系建设问题,许多地区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单题探
讨
[1、2、3、4、5、],但全面系统的研究未见报告。我市位于甘肃省东部,为典型的农村欠
发达地区,近7年先后实施了世行贷款/英国赠款、全球基金及FIDELIS三个结核病控制项目,通过吸收和借鉴外资项目的先进技术策略和管理理念,在开展农村地区结核病防治体系建设研究方面积累了较好的工作基础,2007年受甘肃省科技厅委托,我们就建立农村地区结核病防治体系预防控制肺结核流行的策略和措施进行了全面尝试和筛选,逐步形成了“坚持一个原则,建立一个机制,加强一个建设,落实一个保障,健全一个网络,实施一个规范,推行四大策略” 的农村地区防治体系和工作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全市肺结核免费筛查范围明显扩大,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明显提高,防治工作质量整体加强,农村群众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由31.2%提高到65.6%[6],每年可保护健康人群5.38万人[7],7年累计减少肺结核病人37660人,为实现我市结核病防治工作规划目标,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结核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逐步完善,不断优化。按照国家要求,结合辖区实际,笔者认为,目前在结核病防治体系建设方面,我们还应加强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应尽快加强结防机构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的合作,逐步扩大结核病人的医疗保障范围,解决肺结核病人治疗期间的辅助检查(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费用,全面落实新版规划指南的各项要求。二是应进一步完善FIDELIS项目提出的村医収痰、乡镇查痰措施,切实发挥乡镇查痰点的作用,为偏远地区群众筛查提供最大便利,体现防痨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三是应抓住全省疾控机构进医院的良好机遇,加强综合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的建设,做好综合医院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培训与督导,切实提高肺结核疑似病人的报告率和转诊率。四是加强流动人口中肺结核病人的跨区域管理,增进与艾滋病防治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做好结核病人的HIV抗体检测及艾滋病人的X线检查,积极探讨辖区MDR病例的治疗管理模式,为更好应对三大挑战积累工作经验。五是应进一步拓展新的诊疗措施,在全面开展痰涂片检查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痰培养的比例,做好新试剂和新药物(包括FDC)的推广应用,减少误诊和药物副反应发生,提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六是应积极做好2010年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工作,准确掌握全市结核病疫情趋势,适时调整现有防治策略,以促进结核病防治工作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殿良,崔树民,宁召昌等.强化综合网和专网建设,构筑结核病防治体系[J].中国农村卫生管理,2004,23(9):22-24.[2] 徐志彪.建立乡镇传染病预防体系的初步构想[J].中国社区医师,2008,10(5):123.[3] 熊昌富,叶建军,周丽萍.湖北省实施DOTS策略十年效果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3,3(6):740-741.[4] 杨年忠,赵善强.椒江区实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中期效果[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4)445-446.[5] 林定文,宫学林.边远山区结核病管理方式探讨[J].中国防痨杂志,2007,29(5):472-473.[6] 王铂,张岚,等.甘肃省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J].甘肃省结核病防治, 2008,2(1):18-9.[7] 伏永鹏,张有良,文妍菊等.甘肃平凉市外资结核病项目的效果效益评价及可持续控制对策 [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0):1865-1867.第一作者简介:伏永鹏,男,汉族,(1965-),大学,平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结核病防治研究工作。地址:甘肃平凉市柳湖路西段南侧。邮编:744000E-mail: gsplfyp@163.com联系电话 0933-871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