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_9_17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根本的体现在于能够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由于党的先进性,使中国共产党具有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领导核心的资格和能力,从而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直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并推动的,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果。法治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切实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实施,才能将法律所确定的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
(三)坚持党的领导是法治建设的艰巨性决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历史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深受封建主义传统影响、有着13亿人口的多民族大国,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会使国家陷入内斗不断、四分五裂的状态,既谈不上实现民主,也谈不上依法治国。
第二篇: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定稿)
党的十五大正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确定下来。而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式、社会控制模式以及价值系统是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物,它强调的不只是国家通过法律来控制社会,而且也强调国家本身受法律的支配,强调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特权的存在。虽然实行法治是当代大多数国家的选择,但是追本溯源,由于各国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彼此间的法治之路都会有着或多或少的不同。
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历史延续下来的,党能否继续领导,领导的水平,取决于对这个社会的研究分析能力,能否带动这个社会继续前进,而不是单纯的控制能力,也许还是一种控制,但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控制。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存在都脱离不了政党的领导,不是这个党,就是另外一个党,关键是执政党所引导的方向是否科学,是否有一定的前瞻性,虽然表面上看对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好处,但是整体方向上却维护了大部分人的利益,为人们带来生活的安定和灵魂的安宁,并使人向一个更好的更高的方向发展就是个好的政党,就是好的党的领导。法治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为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所必然存在的,社会主义法治则是因为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领导方向所引致的一种法治状况。
党的领导下必然导致社会主义法治,但是法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变化的,好的党的领导必然导致社会主义法治的良性变化,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引领社会走上更好的道路。
从政党与法治的关系来看,执政党对法治社会的领导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和普遍现象。从近代政治的发展状况来看,一方面,法治为政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保障,并用法律规范了政党的各种行为;另一方面,政党又普遍领导和影响着法治社会。从实际情况看,世界各国政党领导或影响法治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对立法、行政、司法机构的影响甚至控制来实现的。执政党对法治社会的领导是当今世界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这不仅符合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也符合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
从法的起源和本质来看,超阶级的、脱离政治的法律是不存在的。按照现代法理学普遍认可的说法,法的本质具有国家意志性、阶级性、社会性和物质制约性。也就是说,法的本质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通过国家意志的中介实现的阶级意志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法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政治性,根本不存在独立与阶级之外的超然的法。
从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国情来看,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法治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要求。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是指导一国法律制度设计和司法、知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追求,实质上就是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
树立党的领导理念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几个关系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首先,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其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第三,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二是党的领导与司法机关依法独立
行使职权的关系。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支持、监督和保障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司法,排除可能发生的来自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预。反过来,只有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才能使国家法律和党的政策得到更好的执行,才能使政法工作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也就是以适应司法专业特点的方式来维护和坚持党的领导。
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党领导政法工作的八项主要任务。中央和省委明确指出,党委政法委是党委领导和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担负着组织协调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指导推动大案要案查处工作、检查监督政法部门执法情况、组织推进司法改革、协助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加强政法部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政法工作重大政策法律问题研究等方面的重要职责任务。
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既要加强,也要改进。要把各级政法部门党组(党委)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下大力气抓好政法机关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政法机关党员队伍建设。
为什么说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之所以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是因为以下三点理由。理由之一: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一方面,党依法执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宪法明确规定了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即执政地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党要依法执政。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党在领导国家的各项工作时,必须实行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党的组织和宣传工作;在领导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时,要使党的主张,即政策,经过法定程序转变为国家意志,即法律;还要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实行法律,并监督其实施。作为执政党,只有依法执政,带头守法,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进程。另一方面,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坚定意志。中国共产党在1979年就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的概念。1979年9月9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对1979年社会上开始的关于“法治与人治”的大讨论给予了正面回答,就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提法和观念上,我们党没有局限于“法制”的层面,而是明确提出了“法治”的观念,从主流意识形态方面使“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得到肯定„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宪法修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写进宪法。所以,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是我党持之以恒的意志,体现了我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和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也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和法律。
党的领导之所以与社会主义法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就在于:人民的政党必须也必然以人民的利益为依据和归宿,而真正的良法必须也必然是人民意志的反映。因此,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在本质上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完全一致的。这种一致性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根本保证的根本理由。实行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目的、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这主要体现在“三个离不开”上。
1、立法上(法律制定)离不开党的领导
2、司法和执法上(法律实施)离不开党的领导
党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办案,并不排斥对司法和执法工作的领导,相反,司法和执法也同样离不开党的领导。
3、司法体制改革离不开党的领导
第一,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祛除司法改革进程中的非理性色彩。在司法改革的名义下,不少司法机关,置现行法律的规定于不顾,进行大量的所谓制度创新。而且,作为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更多的是关注民意的表达和大众的诉求。第三,只有加强党对司法改革的领导,才能够使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到底。司法制度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具有互动关系。
理由之三:党的领导是宣传法治理论、提供良好的执法环境的保证。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掌握着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对法治理论的宣传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三)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司法机关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惩罚犯罪、调处纠纷、保障人权、实现正义、维护稳定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职能。坚持党的领导和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都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原则,前者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后者是我国司法制度的根本特征,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
。我们党之所以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这是因为: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体现了讲法治和讲政治的有机统一,是指导我国法治建设的根本指针。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之一,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理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有机统一,对于树立和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确保我国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法治中坚持党的领导理念,是由我国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凝结了人类文明的政治智慧。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应当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成果。我们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决不能照搬别国的法治模式。离开了党的领导,将法治与坚持党的领导对立起来,法治建设就会迷失方向,也就不可能保证我国法治的社会主义性质。
在社会主义法治中坚持党的领导理念,也是由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性质、内涵和特点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已经明确载入了宪法。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领导核心,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结果。因此,坚持党的领导与法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党执政的目的和内涵来看,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依法治国的内涵和要求来看,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在社会主义法治中坚持党的领导理念,必须提高认识,自觉地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法律权威统一起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们党关于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理念,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领导,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法律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党的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法治观武装人们的头脑。我们党不仅是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党,而且是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期执政的党;不仅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领导者。党的领导决定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在社会主义法治中坚持党的领导理念,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既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性,又对党的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作为党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方式。一方面,党要善于运用法律来处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另一方面,要依法规范执政行为。
第三篇: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殷切期待。公平正义是指社会成员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包括合法合理、平等对待、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等内容。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
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理念,要求广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执法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贯彻这一重要原则,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眼:一要严把证据关。牢固树立证据意识,客观全面地收集、审查证据,在办理刑事案件中,要坚持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凿,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特别是在审判环节上,既不能搞有罪推定,也不能简单搬用“疑罪从无”,要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上下功夫,在努力提高办案质量上下功夫。二要严把法律关。努力提高法律水平,正确适用法律,确保实现公平和正义。
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理念,要求广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执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的价值追求,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重要保障。目前,在一些政法干警中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只重视案件的处理结果,却忽视了案件的处理程序,违法调查、违法取证;有的在工作中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行事,将法定程序放在一边;有的只在口头上重视程序,在实践中却把程序当作可有可无,甚至把程序当作累赘和羁绊。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实现不了实体公正,而且还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损害了政法机关的形象,甚至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
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理念,要求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坚持公正与效率并重。公正与效率都是社会主义法治所追求的重要价值。效率是实现法律公正的重要条件,公正是评价法律效率的基本尺度。现代法治的基本价值追求应当是公正与效率的均衡。政法机关在执法中应努力追求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而不应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以执法公正为借口,任意延长办案时限,甚至久拖不决,最终损害的是公正本身;以提高办案效率为借口,刑讯逼供,违法取证,任意损害当事人应有的权利,更不可能实现公正。
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理念,要求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增强工作透明度,坚持以公开促公正。执法公开,是防止执法腐败、促进执法公正的一剂良药。实行执法公开,使执法过程和环节置于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能够有效地防止执法中的权钱交易和“暗箱操作”,消除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执法不公的疑虑,促进和彰显执法公正。同时,执法公开也是保障公民对政法工作知情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措施。
公平正义事关公民的名誉、财产、自由乃至生命权益,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追求公平正义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只有做到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坚持公正与效率并重;坚持以公开促公正的工作原则,才能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达到总书记指示我们“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要求。
第四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文章标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最近,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民主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让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各种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就是要有效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确保社会的稳定团结;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各个方面群众的利益。说到底,和谐社会就是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民主社会。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还要求实行法治。和谐社会要求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反对社会的无序化与无序状态。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法治社会中最重要的规则是法律规则。法律是所有社会规范中最具有明确性、确定性和国家强制性的规范。依照法律规则来治理社会,人们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社会就有了和谐的基础。因此,也可以说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法治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手段是民主法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人民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和谐与否的最终决定性因素。只有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和最终利益的社会,才具有最深刻的群众基础。只有在人民支持和参与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立起来。民主是和谐社会得以长期维持与维护的根本保证,是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与理想目标。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得以建立的手段和途径。和谐社会是社会矛盾能够获得及时解决的社会。在法治社会,法律为社会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则。严格地遵守法制,社会矛盾和冲突就可以最大幅度地降低或者减少,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法治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减少矛盾,而且还在于可以有效地解决矛盾,使已经产生的纷争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使不和谐的状态归于和谐。从减少矛盾和解决矛盾这个意义上讲,法治就是达成和维系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与路径。
胡锦涛同志指出:“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就是要使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让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民主法治是目标与手段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需要民主法治的支持,需要以民主法治为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第五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最近,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民主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让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各种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就是要有效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确保社会的稳定团结;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各个方面群众的利益。说到底,和谐社会就是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民主社会。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还要求实行法治。和谐社会要求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反对社会的无序化与无序状态。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法治社会中最重要的规则是法律规则。法律是所有社会规范中最具有明确性、确定性和国家强制性的规范。依照法律规则来治理社会,人们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社会就有了和谐的基础。因此,也可以说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法治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手段是民主法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人民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和谐与否的最终决定性因素。只有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和最终利益的社会,才具有最深刻的群众基础。只有在人民支持和参与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立起来。民主是和谐社会得以长期维持与维护的根本保证,是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与理想目标。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得以建立的手段和途径。和谐社会是社会矛盾能够获得及时解决的社会。在法治社会,法律为社会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则。严格地遵守法制,社会矛盾和冲突就可以最大幅度地降低或者减少,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法治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减少矛盾,而且还在于可以有效地解决矛盾,使已经产生的纷争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使不和谐的状态归于和谐。从减少矛盾和解决矛盾这个意义上讲,法治就是达成和维系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与路径。胡锦涛同志指出:“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就是要使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让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民主法治是目标与手段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需要民主法治的支持,需要以民主法治为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