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任领导干部“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新任领导干部‚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在《论语》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那么作为担当科学发展重任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通过换届选举‚履新‛的领导干部,要想‚善其事‛,该如何‚利其器‛呢?笔者觉得新任领导干部要能够迅速进入‚状态‛,就必须‚先利其素质,提升其能力‛,重点应该提升六个方面的能力。
提升学习能力。美国壳牌石油公司企划总监阿瑞斯.德格有一句经典名言:‚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也许就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是唯一持久的竞争能力。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放弃学习意味着落伍。新任领导干部要想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并在自己的任期内‚有所作为‛,就必须树立学习决定进退的理念,勤于向书本学习、乐于向同事学习,善于向实践学习,敢于向困难学习,潜于向网络学习,做一个用学习指引人生、塑造 人生的学习型领导干部。
提升沟通能力。新时期的新任务和各种新问题、新矛盾要求广大领导干部要善于协调各个社会阶层、各个群体的关系,要求领导干部善于以科学的方法、正确的方式、高效的节奏沟通机关和基层、领导干部和普通职工、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调和、化解各种矛盾。沟通的前提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协调的基础是相互商量、形成共识。新任领导干部要要树立‚做官先做人‛的理念,平等待人、以诚相见,晓之于理,动之于情,在实践中锻炼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提升调研能力。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新任领导干部要想当好先生,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老老实实俯下身子,踏踏实实走进基层、走进群众,选择问题多、困难大、矛盾集中,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开展蹲点调研,倾听群众心声,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一线当好学生,在一线寻找对策,为科学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升创新能力。古人说:‚尊新必威,守旧必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一名领导干部做好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意识和能力。社会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工作没有创新就没有成绩,产品没有创新就没有市场,机制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理论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新任领导干部要能够担当职责,不负众望,就必须摒弃‚守摊子、混日子‛的‚太平官‛意识,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敢冲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大胆探索,努力摆脱困难或困境,开拓新路子,打开新局面,积累新经验,在创新中谋求新起点,在创新中实现新跨越。
提升落实能力。一千打纲领不如一步实际行动。口号说得再好再动听、蓝图绘得再大再美好,如果见不到行动、落不到实处,最终都等于零乃至等于负数。新任领导干部要建功立业,就要牢固树立‚抓落实重于泰山、抓落实创造一切‛的理念,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从小事入手,从细节抓起,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刀、从群众最关注的‚鸡毛蒜皮‛出发,一步一个脚印,一件事情一个回音,一项任务一个结果,一个诉求一个答复,在抓小事中做大事,在抓落实中成事业,切记不能够说起来滔滔不绝,听起来动人心弦,做起来虎头蛇尾、一事无成。
提升自律能力。‚公生明,廉生威‛。领导干部能公道处事,就能聚人心,树威信;倘若领导办事不公,就会导致人心涣散,威信扫地。新任领导干部要能树威信、树形象,就应该从严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各项党纪政纪规定,防微杜渐,自尊、自爱、自重、自警、自省、自控,始终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不马虎,善始敬终,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老老实实做事,用言传身教赢得身边干部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信任拥戴。
没有工作的决心,求胜的愿望只是空想。能力是在实际工作中实践和积累起来的,领导能力更加如此。新任领导干部要想成为一名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让人信服的领导者,重要的是实践,重要的是聚精会神思发展、心无旁骛干工作、脚踏实地抓落实,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提高,用实际工作的成效检验自己能力水平的高下。
第二篇:善其事利其器 蓝信助力第一书记精准扶贫
善其事利其器 蓝信助力第一书记精准扶贫
“第一书记”是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等群体中选派到村,担任党组织负责人的党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作为党建工作创新,以及践行群众路线的一项重要举措,“第一书记”相对于过去的“对口帮扶”“驻村工作队”责任更直接,是当下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点。
人民网研究院曾发布报告指出,与传统扶贫方式相比,充分利用好移动互联网技术,会获得更多的优势:随时随地办公,网络扶贫永远在线;更加扁平化,避免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和层级,更直接精准;能有效降低服务门槛,助力实现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等。
在大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地区政府,组织“第一书记”们学习深度使用蓝信开展工作。如近期,济宁市下派办通知要求“随身携带安装好蓝信的手机,全面了解功能并能熟练操作,确保随时打开、随时随地签到,按时发送工作动态;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严明工作纪律,严格执行住村在岗、出村公示等各项驻村工作制度。”
很多地方推进精准扶贫工程依托蓝信,第一书记们爱用蓝信,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蓝信以服务大型政企为使命而进化出的各种独特“基因”。
一、“第一书记”制度追求党建的彻底扁平化 蓝信是更适宜的配套平台
“第一书记”实现了党建的扁平化,更加有利于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但是,在追求彻底扁平化的同时,更要做好“第一书记”的责权分配。宜昌市政府就曾重点强调:第一书记,工作上带班子、辅导村(社区)委员会,但应只指导不领导,只参与不干预,防止工作失去应有的秩序。
作为广泛被应用于互联网政务领域的移动工作平台,蓝信的优势之一,就是能按照人员属性、级别、权限等标签对政府组织通讯录人员进行分域管理,利用“即时通讯”功能为各部门、上下级、团队、内部外部建立多种沟通交流方式,将不同权限的内容发给不同权限的部门人员,真正实现了组织内各单位信息的下达上传,各层级人员的即时通讯,以及会议通知的高效触达。简单说,蓝信实现了真实组织架构下最为高效的虚拟扁平化。
扁平,为的是高效和深入,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处理不好权责关系,则难免在以后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情况。扁平与规范权责兼备,就需要制度与技术并行,这正是蓝信深受政府和第一书记们喜爱的第一条基因。
二、扶贫“面对面”入户“心贴心” 政务移动化是关键
人民日报曾指出,在办公室、会议室的时间多了,与群众接触的时间就会少;住在城镇时间多了,走村串户的时间就会少。
精准扶贫,要拆除“隔心墙”解决“末梢堵塞”,最重要的就是主动到群众中去。在技术上就是体现在,要让政务“移动起来”——帮助干部们迈开步子,俯下身子,带服务到最末梢。
蓝信,自2013年推出以来,就一直在积累以移动互联技术服务政府组织的相关经验。经不断迭代,现已成为政府移动政务的首选平台之一。如,吉林省政府在应用蓝信后,不仅连接省委各部门、各市县人民政府,还贯穿了全省296家单位,实现了全面移动工作。
扶贫“面对面”入户“心贴心”,用蓝信,“动起来”已不再是问题。而在这个基础上,要实现更广泛的服务,就必须扩大这个移动政务平台的服务范围和能力。
蓝信拥有一个基于PaaS架构,集大数据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和开发平台于一体的“蓝图”大平台。它可以赋能政府轻松、快速的获得政务所需的应用,并支持与现有系统配合使用,打破数据孤岛。
一个平台,多样应用,整合新旧,统一数据,安全专属——是新时代对移动政务平台的要求,是第一书记们更好的服务群众、攻坚精准扶贫的需求,也正是蓝信团队的努力方向。
追求更高的成功标准,和更大的历史价值,其动力,一定是来源于使命。通过新技术帮助各级党政机关更好的服务群众,做好党建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蓝信的使命。蓝信人依此行事,多年的积累,让蓝信有了不至于本文所述的更多“政务”基因。不过,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为党为民,永无止境。
第三篇:先利其器,例谈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先利其器,例谈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课堂”是指利用课堂时间,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完美的完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获得学业上的进步以及个人成长的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语文教学的方式已经大大改变。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教学科目,语文承担着文化传承、教育人才、培养能力等任务。在一节课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语文课堂可以传授给学生的内容毕竟还太少。因此,如何有效的利用这四十五分钟,让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就成为了现今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细心的课前准备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一位教师的努力和精心准备。俗语有云:“师傅领进门,学习在个人。”虽然学习的主要因素在于学生自己是否努力,然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必然能通过细心的课前准备和课堂设计,让学生在“进门”这一环节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的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就需要事先对全文有一个通篇的把握,需要明白:文章的关键词在哪里?为什么这个地方用这个词表达?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作者希望表达什么样的思想?等问题。只有教师对教材做到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做到了细心的准备,才能在语文的课堂上占据教学的制高点,引导学生们进入到语文知识的大殿堂中,实现教学的目标。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管什么科目的教学都离不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即使是语文这种弘扬母体文化,进行母语教学的科目,也切不可认为学生会天生对其充满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作为首要任务。
(一)、重视文化教育 我国的语文教育,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教育。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当注意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让学生养成一种历史使命感,培养他们传承我国历史文化的责任心。
如各个朝代历史名人所作的诗歌散文,曹操的《观沧海》、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辛弃疾的《西江月》、王安石的《伤仲永》、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等;近代如朱自清、老舍、鲁迅等文豪所作的《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以上这些无一不体现了我国文化思想的精髓,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瑰宝。
因此,根据现今语文教材的特点,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有意识的主动引导学生去了解并学习我国的历史文化,为学生讲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务必使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能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深度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抓住一篇课文的主要思想,对其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通过这篇课文对我国渊博的历史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于祖国文化的自豪情绪和对于外国文化的好奇心,让他们心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外国文化的探索感,进而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很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素质教育教学思想,还能让学生的身体和思想都融入到对语文知识的追求中。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以及个人需求都是不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不是抹杀这种差异,而是尊重并保持这种差异。有的学生擅长口头表达,那就要给他提供表现的平台;有的学生喜欢作深入的思考,那就需要对其作出点评;有的学生擅长文学写作,那么就要鼓励并评价其创作。由于不同学生的情况都会各有不同,因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对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不仅要明确学生的心理,知道他们的需求,还要对实际能力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课业任务,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那个层次上获得提高,学懂学会。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知识技能,还要教导他们学习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再有效率终究也只有四十五分钟,而一个学生课下的学习时间往往才真正决定了他们的个人发展和成就。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就需要格外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学生只有掌握了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尝试自发的去主动学习语文,才能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体验到其乐趣,才能心生兴趣,才能真正驾驭语文这门学科。
如,某位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爱莲说》时,就引导学生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去自主翻译课文。比如“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句,难点在于“蕃”字的意思,而只要让学生弄明白了这个字的意思,那么整句话就不难翻译了。又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在翻译的时候,教师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句式语法“出……而……”“濯……而……”的类比,而得出两句话意思其实相近的结论。
当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方法,可以实现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也能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时,语文教学才可以说是实现了真正的有效。总 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的方式也在不断的发展。教师只有做到了在课前有一个充分细心的准备,课堂上能够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在初中阶段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