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期国外食品安全问题
近期国外食品安全问题
2011-5-29 09:08 海都网 共 0 条评论
●4月以来 日本“食品福沃斯”公司旗下“惠比寿烤肉酒家”多家连锁店向顾客提供未经清洁加工的生肉产品,从而引发多起食物中毒事件,先后已有4人死亡。
●4月11日 瑞典宣布:在欧洲出售的雀巢婴幼儿食品里可能含有大量有毒元素,如砷、镉、铅、铀。婴儿每天进食两次米糊等食品,砷吸入量会比单独喂母乳高50倍,镉高150倍,铅高8倍。
●5月5日 韩国质检部门通报,在韩国市面45种抽检的乳制品中均发现微量甲醛。由于每日乳业旗下的“金典名作”婴儿奶粉也有出口到国内,且为韩国原装进口,引发消费者关注。国外如何保障食品安全
第一招:监管触角伸向产地
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按照联邦、州和地区分为3个层面监管。英国食品标准署不仅监测着市场上的各种食品,还将触角延伸到了食品产地,并且这种工作还往往是长期持续的。第二招:为每份食品“建档案”
日本米面、果蔬、肉制品和乳制品等农产品的生产者、农田所在地、使用的农药和肥料、使用次数、收获和出售日期等信息都要记录在案。农协收集这些信息,为每种农产品分配一个“身份证”号码,供消费者查询。
第三招:食品造假出狠招重罚
2010年底,德国西部北威州的养鸡场首次发现饲料遭致癌物质二恶英污染。今年1月6日,德国警方即调查位于石荷州的饲料制造商“哈勒斯和延奇”公司。对于这次二恶英事件中的肇事者,德国检察部门提起刑事诉讼,同时受损农场则拟提出民事赔偿,数额可能高达每周4000万至6000万欧元,完全可能让肇事者破产。
第二篇: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这些事件让我们触目惊心,“假羊肉”、“毒奶粉”、“毒生姜”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仍然此起彼伏。直观地看,食品安全事故大量发生固然与相当一部分食品生产者基本道德沦丧和法制基准缺失直接相关,但如此大范围、高频度的“扎堆”出现食品安全事故,不得不引发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对食品安全已过放纵,对企业监管不够,对食品安全加大监管力度已刻不容缓。
学生奶 挤出来像“豆腐渣”
驻马店泌阳县出现学生定的奶,每盒流出的都是豆腐渣状的半固体白色奶液。该奶系属维维乳业有限公司生产,产地是江苏徐州。该事件发生后,该县立马停止了该奶的发放,时间也在紧张调查中。
劣质牙签肉,畅销郑汴两地
外表金黄、口感酥脆、价格便宜的牙签肉,历来是小学生们喜爱的零食,它也经常出现在学校附近的熟食店或小卖部里。但有些牙签肉是在臭气熏天的作坊里,用病死鸡、猪的肉做成的。
3月31日下午,郑州市金水路派出所治安一中队民警接到市民举报称,柳林镇杨金路新村,有黑作坊往外运送劣质牙签肉。
7名民警下午5时许赶到新村。一栋民房内,竖起的一根烟囱正在冒烟。民警推开虚掩的大门冲了进去:一座黑乎乎的炉子烧得正旺,几名穿靴子的工人正忙着加工肉串。200多平方米的地面上,放着10多个脏兮兮的大铝盆,盆里已经发臭的肉用化学药品浸泡着。东侧墙角的地面上,堆放着数百公斤牙签肉成品,与地面上厚厚的油污混在一起。
打开屋里的大冰柜,一股恶臭味扑鼻而来,呈青黑色的肉块映入眼帘。该加工作坊主要生产牙签肉,原料肉实际上是别人偷偷送来的病死鸡、猪等。一吨肉加上淀粉、色素、木薯粉等添加剂,能加工出两吨成品。主要销往郑州和开封的小吃店、娱乐场所和学校附近的熟食店,批发价格每斤6元。
上海掺假羊肉原料为老鼠肉冒充
公安部公布了各地公安机关在打击食品犯罪保卫餐桌安全专项行动中侦破的十起打击肉制品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包括江苏无锡公安机关破获的特大制假售假犯罪团伙用狐狸、水貂、老鼠肉等未经检验检疫的动物肉制品冒充羊肉销售至苏、沪等地农贸市场。据悉,做工差一点的“掺假羊肉”脂肪和瘦肉有明显分层,一烫容易分离,但做工好的事先经过搅拌再压制成型,脂肪和瘦肉分层不明显,难辨真伪,原料为老鼠肉为主。公安部门查出的一份出货单显示,这些可疑产品流入了傣妹、小肥羊、谭火锅、品尚豆捞、澳门豆捞等知名火锅店。
农夫山泉陷质量门
《京华时报》披露农夫山泉桶装水质量严重不合格,网上也曝出的照片吓死人,农夫山泉水源地完全就是垃圾场。
农夫山泉昨天在北京也召开了发布会,但实质也是在掩盖责任。该事件还在不断酝酿中。矿泉水与桶装水的质量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硬性标准。
“毒生姜”
央视曝光了一起骇人的“剧毒姜”事件:在山东潍坊地区,有人明目张胆滥用剧毒农药神农丹种植生姜。
该地的姜农在种姜时,大量使用剧毒农药“神农丹”,且时间已长达十几年,农药残留惊人。该地区的姜产品行销大半个中国。
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与当前我们所处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加速转型的发展阶段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食品生产与食品消费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在更大量上、更远距离、更多环节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供求失衡或错位往往导致生产行为无序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固然对食品的产量、储藏、运输等带来极大好处,可同时也存在极大食品安全隐患。技术进步对食品安全而言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刃剑”。
但从根本上看,在食品生产和加工方式加速转变、城乡居民对食品质量需求日渐提高的过程中,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同步、相适应的政府监管制度建设的严重滞后,才是我国目前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本质原因。单纯依靠道德的自我约束不可能解决现实矛盾,关键是要通过“三管齐下”,努力提高政府监管的有效性。
一是政府监管专业化。我们不是没有食品质量的监管部门,不但有而且还很多,涉及质监局、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管理总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但共同负责的结果往往是共同不负责。当务之急是对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进行必要整合,推动食品安全监管独立化和专业化,通过权责高度统一提高监管效率。
二是制度建设刚性化。我们也不是没有食品质量的监管制度,关键是我们的制度不够“刚性”,这也是当前部分食品生产者“重公关轻质量”的根本所在。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行业准入制度、食品标签标准化制度、定期公开制度、保密制度、奖惩制度等相关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要严格依法行政,同时要严厉追究执法机关不作为和徇私舞弊的责任,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三是监管方式立体化。重视产品终端的送样检测、例行抽查、专项检查等过于单一的监管方式,不仅难以起到有效监管的作用,而且也造成检测结果与群众感受之间的巨大反差,影响政府监管的公信力。因此,要尽快建立立体化、多元化的监管方式,不仅重视产品终端检查,更要重视源头控制和中间环节监管。对生产源头要加快统一生产标准的制定、加强投入品的管理、行业准入制度的完善以及对生产绿色有机食品的奖励制度等,对中间环节要避免二次污染,对消费市场要建立更加独立的检测机构,通过从市场自购商品的方式进行独立检测并公布检测报告。四是严格力法。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的态势下,从严打击是必要的。但从长远看,如何将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害最小化以及如何有效预防犯罪而非事后严厉打击。在从重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的自造者时,也要准确惩罚负有食品安全监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同时也唤醒激活食品监管渎职罪条款。
第三篇:近期酿酒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小结
近期酿酒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小结
洋河陷入“散酒门”,古越龙山陷入“致癌门”,张裕陷入“农药门”,古井贡陷入“勾兑门”,酒鬼陷入“塑化剂门”„„
2012,各种各样的“门”套住中国酒业,负面新闻之多、火力之集中令业界瞠目,目标几乎全是酒类上市公司,其中多是知名大酒企。
一个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酒行业,一个几亿人每天都在喝而且喝了几千年的酒,为何突然间曝出这么多的问题?是这些问题存在了很多年一直没被人发现,还是有幕后黑手在做空中国酒业?真相到底是什么?
洋河“散酒门”
事件:4月27日,某媒体刊发一篇名为《“洋河散酒”浮出水面》的报道,文章“曝光”的是近两年跨越崛起并引起强烈关注的明星上市公司——“洋河集团之收购散酒贴牌操作”内幕。
影响:消息刊发后,洋河股份股价连日收低,产品市场销量也受到重创。
回应:洋河股份称,洋河没在外部买过散酒,仅购买过少量基酒。散酒与基酒是有本质区别的,所谓散酒是指基酒经过勾兑工艺之后形成的待灌装的半成品酒,而基酒是指从酿酒生产线下来未经过任何勾兑的原酒。
洋河酒厂收购散酒的事件被报道后,直到5月7日,洋河董秘丛学年才对中国经济网表示,已关注到网上有外购散酒的传闻。洋河从来没有从外部买过散酒,但确实在过往的经营过程中购买过少量基酒,用于低端和个性化产品的需求。丛学年称,散酒与基酒是有本质区别的,所谓散酒是指基酒经过勾兑工艺之后形成的待灌装的半成品酒,而基酒是指从酿酒生产线下来未经过任何勾兑的原酒。
尽管洋河酒厂矢口否认收购散装酒的事实,但消费者对洋河酒产品的信任度却大大降低。有消费者表示,洋河产品的“口味大不如前”、“绵柔的感觉没有了”、“好酒生产量有限,宁愿信其有,也不信其无”、“市场上销售的茅台90%都是假的,不排除洋河产品也会出现造假现象”等等。
据了解,自2001年洋河酒厂推出“蓝色经典”品牌以来,以其“甜、绵、软、净、香”独特口感征服了众多消费者。2005年以来,公司连续七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高于行业平均增幅近30个百分点。2011年,公司实现收入和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27亿元和40亿元,成为白酒行业继茅台、五粮液之后第三个销售超百亿的企业。到今年一季度,洋河营收59.6亿元,净利润22.1亿元,同比增长89%。
但洋河的高增长背后,并没有足够的产能作支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洋河的产能已远远跟不上市场的扩张,此时“洋河购买四川基酒”的传闻也开始风生水起。
有关专家建议,洋河应该积极品牌的危机公关,向消费者澄清“基酒”和“散酒”的概念。因为“基酒“是酿酒的原材料,是安全的,是行业公开的秘密;而“散酒”,尤其小酒厂的散酒,则是低档成品酒的象征,这对洋河品牌是致命的打击。
被指购买“五粮液”基酒
祸不单行,“散酒门”**尚未平息,洋河的基酒生产能力又受到业内人士的质疑。洋河股份2009年年报曾披露,在其“预付款项金额前五名单位情况”中,“宜宾五粮液酒类销售有限责任公司”以5850万元排名第一,“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安吉物流公司”以1580万元排名第五位,而上述两家单位和洋河股份的关系皆为“供应商”。因此,有市场人士曾指出,洋河股份涉嫌从五粮液购买基酒。
此前的2010年11月,今世缘营销总监也曾公开声称,“今世缘是目前江苏省内基酒产量最大的,要超过洋河。但从销售看,今年我们预计接近30万吨,而洋河总量肯定超过60万吨,洋河的基酒缺口有多大可想而知。”
“散酒门”等事件爆发后,洋河做了大量公关工作,包括邀请白酒专家参观酒厂、在媒体发布大量正面公关稿件。但“散酒门”和外购基酒的质疑声正在发酵,消费者已对洋河产品产生了信任危机。江苏本地消费者称,本地人现在很少喝洋河酒,售价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市场上几乎喝不到真正的洋河酒了。
古越龙山“致癌门”
起因:6月15日香港消委会发布了一则关于“几款浙江产黄酒含可能致癌物质”的公告。公告指出,中国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测试7 类34 款酒精饮品,其中来自浙江的“古越龙山三年陈酿绍兴加饭酒”、“古越龙山正宗绍兴陈年花雕(五年)”和“塔牌八年陈绍兴加饭酒” 等几款浙江品牌的黄酒被检出含有较高分量的可能致癌的氨基甲酸乙酯(EC)。
回应:国家黄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表示,EC为自然发酵产生,并非人为添加,而且媒体报道的古越龙山等三款酒EC含量很低,消费者可以放心饮用。我国虽然已有出口酒类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测定方法,但尚未对国内各种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做出限制标注,应当尽快制定、完善对EC 的检测方法及合适的限量规定。
影响:经媒体报道后当天古越龙山股价大跌,国内多个地方超市的古越龙山产品也宣告或被责令下架。最后通过企业、行业协会及专家紧急澄清:该致癌物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且远低于国家标准。事件影响基本已经消除,时间远远短于乳制品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基本上4~5 个月之后就基本消除完毕。
汾酒“召回门”
起因:有媒体报道今年6月间,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简称“山西汾酒”)曾在其销售公司内部通知召回该企业于2012年3、4月生产并流入山西市场的53度“黄盖汾酒”,召回原因是上述黄盖汾内有黑色漂浮物。报道引发各种猜测、质疑。
回应:8月29日,山西汾酒首度作出公开回应称,公司在例行检查中发现,53度玻璃汾的个别产品中有黑色微粒,“此后,山西汾酒首先对该产品的销售片区库存产品进行广泛抽样复检,经过产品追溯,发现该产品为成装一分厂成三车间生产的53度玻璃汾部分批次中的少量产品”。
山西汾酒表示,经过对该产品生产流程各环节的认真检查,确定原因为,“公司为提高产品的澄明度,提升产品品质,在成装一分厂成三车间更换了精滤设备。期间,由于工作人员操作不当,造成间断性精滤不彻底,使部分批次的少量产品中含有极其细小且目视不可见的活性炭微粒“。后来,这些产品在货架期静置期间,由于活性炭的吸附作用而形成目视可见的微小积聚点,也就是此前报道中所说的“黑色漂浮物”。
山西汾酒集团企业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柳静安表示,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活性炭广泛用于纯净水、酒类、饮料等生产过程。事发后,山西汾酒即委托山西大学生命科学院对所涉产品进行了评估,确认对人体没有危害,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据了解,该产品主要销售在山西市场。柳静安说,事后,山西汾酒主动对3-4月份生产的53度玻璃汾进行退货更换,但不排除在一些零售店面还存在少量该产品。目前,山西汾酒已经更换了更高精度的精滤机。柳静安表示,山西汾酒将制定更严格细化的工艺操作规程,加大精细化管理力度,坚持标准严肃化、工艺严格化。
这是截止目前,山西汾酒方面对此次召回进行的首次公开说明,距离“召回令”下发两个多月之后。目前在山西太原某些超市仍在销售该批次产品,在网络渠道也在售卖。但山西汾酒方面并未对此次具体批次和召回数量进行说明,也未提及消费者退换货和补偿措施。而最饱受消费者质疑的为何“秘密”召回,也未见有说明。
影响:未引起较大影响。张裕“农药门”
事件:8月份,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爆料称,记者将三家国内上市企业共十款葡萄酒送往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均检测出多菌灵或甲霜灵农药残留,张裕高于其他两家。
影响:当日张裕A股价接近跌停,张裕B股跌停,虽事后证明张裕产品不仅符合国家标准,农药含量也远低于欧盟标准,市值蒸发30多亿元,张裕的销售渠道一度混乱。行业公司层面危机公关能力较强,未引起较大影响。
回应:卫生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食物中农药残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只要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加强管理、合理使用,在符合足以保护健康水平的标准下,对消费者的健康是有保障的。张裕,均未发现国家明令禁止的高度性农药;有残留的多菌灵和甲霜灵为低毒杀菌剂,国家允许用于包括葡萄在内的农作物的病害防治,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用于谷类、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张裕方面也表示,即使按该媒体所称的“张裕葡萄酒检测结果”显示,所有产品均未发现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性农药。
古井贡“勾兑门”
事件:8月份,根据古井贡酒披露:今年上半年,古井贡酒从关联公司安徽瑞福祥食品有限公司采购酒精4551.49万元,折算约为6596吨。这份半年报中不经意间披露的一项“采购酒精”的关联交易,马 5 上引发了市场对该公司部分白酒采用酒精勾兑的质疑,使其陷身所谓“酒精勾兑门”。
影响:古井贡酒的业绩和品牌信誉都遭受重创,其股价从40元左右一路下跌,一度下探至31.75元的低位。市值蒸发近20亿。受该事件波及,贵州茅台、洋河股份、泸州老窖等龙头白酒股的价格也纷纷走低。
回应:迫于压力,古井贡酒发布公告不得不承认,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公司部分低端产品采用固液法生产。而且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白酒酿造方法分为固态法、液态法、固液态法,所谓固液态法生产就是在粮食酿造的酒中加入酒精勾兑。这一表态,等于承认其部分产品使用酒精勾兑的事实。
事实上,国家早已明文规定,白酒产品如果使用了食用酒精,就应该标注液态法白酒,古井上述产品标识上显然没有做到对公众足够的诚恳。
迫于压力,古井贡酒的回应显然是在玩“舍卒保车”的把戏,只承认部分低端酒是用食用酒精勾兑。那么其号称的“年份原浆”等高端酒系列是真的一点和买来的这几千吨酒精无干么?古井贡酒中报显示,其产品分高端、中端、低端以及其他四类,古井贡酒中报中,并未提及低端酒的产量,不过据其营收数据,上半年低端酒收入4976.9万元,占据其白酒产品收入215375.7万元的比例为2.31%。今年上半年,古井贡低档酒的营业成本约为2670万元。显然,低端酒远不足以覆盖采购酒精的成本4551.49万元。
古井贡酒一直以“纯正原浆,手工酿造”为招牌。在古井贡酒常见的4个系列16种白酒中,原料表中写的都是糯米、小麦、豌豆等粮食作物,无一显示和食用酒精有任何关联。而一些酒品的盒身,还特意标注着纯粮酿造的说明。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事发至今古井贡酒尚不 6 对消费者和投资者披露他们所真正质疑的具体事实,只会愈发透支公众对其品牌的信任。
酒鬼酒“塑化剂门”
事件:11月19日,有媒体报道称,第三方检测结果显示,酒鬼酒被检测出3种塑化剂成分,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含量为1.08㎎/㎏,而卫生部文件规定DBP的最大残留量为0.3㎎/㎏,酒鬼酒中的塑化剂DBP超标260%。台湾大学食品研究所教授孙璐西认为,塑化剂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
11月21日,国家质检总局通报了塑化剂事件的调查结果,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则通告了风险评估情况,湖南质监局公布了酒鬼酒检测的结果,主要结论为:① 经湖南省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对50度酒鬼酒样品进行初检,截至目前检验结果,其中DBP(常见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最高检出值为1.04mg/kg。对比卫生部食品中塑化剂DBP残留不超过0.3mg/kg的标准,酒鬼酒DBP超标2.47倍。② 白酒中塑化剂不存在人为添加可能,应是存储等过程中迁移;③ 国内外烈酒样品中有微量塑化剂检出,但安全性评估认为检测量对人体基本无害;④ 湖南省质检局已督促酒鬼酒查明产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原因,认真进行整改。另据了解,国家质检总局已部署进一步对全国白酒生产企业进行深入排查。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25日报道,酒鬼酒公司已锁定可能肇事的三大元凶,一是自动包装线上的小塑料管,二是塑料瓶塞,三是去年包装车间整修时,临时使用过的塑料输酒管。
影响:短短一个交易日之内,白酒板块就蒸发324亿元市值,基金861亿重仓遭受重创。酒鬼酒公司股票也自2012年11月19日起宣布停牌。到昨天为止,11月23日起复牌以来,股价已经连续上演了四 7 个跌停,总市值“蒸发”53亿元,收盘价31.22元。
回应:中国酒业协会出具有关声明称,“通过协会的大量工作和白酒企业认真重视,目前,全国白酒重点企业的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指标均低于食品标准值。目前,中国白酒规模以上企业的白酒产品中塑化剂含量远远低于国外相关食品标准中对塑化剂含量指标的规定。”
酒鬼酒11月21日晚发布声明,称不存在所谓“塑化剂”超标的问题。该声明称,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我国及其他国家均未制定酒类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限量标准,故不存在所谓“塑化剂”超标的问题。声明并指出,关于50度酒鬼酒被检测出DBP最高检出值1.04mg/kg的问题,经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三个权威部门认定,根据国际通用风险评估方法和欧洲食品安全局推荐的人体可以耐受摄入量,按照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在适量的情况下,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可以放心饮用。
酒鬼酒在向消费者和投资者“深表歉意”的同时,强调国内外均未制定酒类中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类物质限量标准,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被消费者和网友认为酒鬼酒的道歉公告缺乏诚意,是“道歉而不认错”。尤其是酒鬼酒引用了此前专家的观点称“按照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每天饮用1斤,其中的DBP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这更是引发众多网友的“吐槽”。有网友调侃,这就是说酒鬼酒“喝不死人”、“喝点含塑化剂酒不会早死”。
继前一天发布的致歉公告被指“缺乏诚意”后,酒鬼酒公司时隔一天再次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声明,声明再次对“塑化剂事件”给消费者、投资者、经销商、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造成的困惑和质疑表示歉意。酒鬼酒表示,公司高度重视此事件的社会影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称将以“塑化剂事件”为“清醒剂”,举一反三,加强管理,完善质量保障和检测体系,维护广大消费者权益,让消费者喝上放心酒。
同时,严格按照质量监督部门的要求开展了全面自查和清理,对采购、基酒生产、贮藏、勾兑、包装、运输等生产经营中每个环节进行全过程控制和整改,对有可能导致酒类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感染、迁移的设备和设施进行彻底更换,将于11月30日前完成整改工作。
酒鬼酒公司表示,将接受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严格执行质检部门的整改要求,并及时向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各界报告整改情况。不过在这则400字的消息中,酒鬼酒并未提及是否会启动召回和退货事宜的内容。
酒企需要释放更多信息
最近一段时间针对白酒的几起事件,都是利用白酒生产工艺流程和微量元素种类多而导致的与公众的信息不对称,放大影响,而事后也都被证明对人身伤害没有影响;操作手法相同,均为选准目标企业,释放负面消息,引起舆论关注。
宝丰酒业企划中心总经理晋育锋表示:作为全球六大蒸馏烈性酒之一,中国白酒的微生物成分种类最多,其中酱香型白酒约1400种,浓香型白酒约1100种,清香型白酒约800种,但均只能定性约50%,其他成分截至目前还无法检测定性。正是如此之多的微量元素成分,构成了中国白酒的神秘之处,形成了不同产品不同的口感和风格特征。因此,酒企需要主动释放更多信息,同时中国白酒的发展也需要公众和媒体一如既往的支持和“正确的舆论引导”。
第四篇: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
深化重点品种综合整治。继续深化乳制品、食用油、肉类、酒类、保健食品综合治理。持续打击“地沟油”、“问题奶粉”等严重违法犯罪活动;实施乳制品、肉制品、豆制品、蔬菜四大放心工程;开展生鲜乳收购管理整治、豆芽及豆制品专项整治和清真食品专项整治行动。开展重点场所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针对食用农产品和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城乡接合部、“城中村”、工地等场所、部位,以及中小学校、幼儿园、医院、交通枢纽、旅游景区、商场超市及其周边,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清理取缔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黑作坊”、“黑窝点”,依法查处从非正规渠道进货的食品经营单位;集中开展一次小作坊、小摊贩专项整治行动,整顿规范其生产经营行为。
开展农药兽药残留专项整治。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依法查处违法生产、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行为,取缔无证照制售假劣农药兽药的“黑窝点”;加强蔬菜违规使用农药的整治工作。
开展生猪屠宰专项整治。集中开展“病死猪”专项打击行动,打击私屠滥宰和屠宰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的行为;查处出厂未经肉品品质检验或经肉品品质检验不合格的肉品等行为。
开展调味品专项整治。严格实施调味品生产许可制度和生产经营主体准入制度,加强对食品调味品标志标注管理;依法查处调味品虚假标注问题,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食醋、酱油、料酒等常用调味品的行为。
开展餐饮具、食品包装材料专项整治。对餐饮具集中消毒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打击无照从事餐饮具集中消毒经营服务行为;加强对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督检查,查处使用不合格餐饮具、自行消毒不符合规范等问题;依法取缔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包装材料的“黑窝点”。
第五篇:浅谈食品安全问题
成绩:
论文题目:浅谈食品安全问题
课程名称: 授课教师: 院系: 年级: 姓名: 学号: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历来是中国老百姓的头等大事,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大家平日里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可是近几年来,老百姓的“天”眼瞅着要塌了,我国的食品安全一直受到各方质疑,各类食品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网上甚至有网友调侃道:“我们在食品中顺利完成了化学扫盲”。没错,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咸鸭蛋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三鹿牛奶里我们认识了三聚氰胺;从双汇火腿里我们认识了瘦肉精。食品安全问题的一再发生,不仅在挑战国人的底线,也给每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今年一月份,《求是》主办的《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也以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为题展开了调查。据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受访者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没有安全感”。
面对民众对食物的恐慌,我们必须扪心自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各类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我国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良好的监管食品生产和加工的机制(而国外在这方面早就推行了HACCP管理制度)。国家没有健全的监管体制,就会使得食品生产各部门为所欲为,不守约束。当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时,国家也缺少惩处制度,无法明确相关责任。比如说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相关部门在进行农产品抽检工作,一旦遇到了不合格的农产品,相关部门应该怎么处罚、产品是否应该立即销毁、怎么追踪溯源找到产地、怎么整改,这些问题都是由于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而导致的。
第二,社会道德水准下滑,商家诚信缺失并且盲目追求利益。面对市场上那些劣质低廉的食品时,我们除了认识到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外,还应该将矛头指向食品厂商。在中国,商家普遍缺乏道德准则,为了赚取超额利润,不惜牺牲百姓的健康,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食品上动手脚。例如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早在一年前就在美国的宠物食品中查出。针对此事件,美国已明令禁止往宠物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而中国的知名企业却往婴儿的奶粉中添加。这已经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社会责任,而是整个行业的诚信危机、社会责任问题。
第三,我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消费者在选择食品的时候,易受各种因素导向。而消费者的不慎选择,也给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比如因为有些消费者喜欢买颜色鲜艳的肉类,肉制品商家就会加入亚硝酸盐来保持肉的鲜红;有些消费者认为米线为白色才是最好的,商家才会加入吊白块来保持其劲道。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说,消费者为商家的各种不法行为提供了理由和借口。
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食品安全现状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护民众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呢?对应以上总结出来的原因,对策也主要有三种。
首先,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严格市场准入制度。除完善《食品安全法》不足的地方外,各有关部门应该落实到实处,对每个上架食品严格审查,对违法生产的商家进行严惩,严把市场准入关;另外也应重视媒体的监管力度,对每个生产厂家走访调查,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曝光。从而在源头遏制毒食品的蔓延。
其次,商家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信念,重树道德体系,承担起社会责任。食品生产者也应该自觉遵守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有报道显示:市场上的散装油70%以上都是地沟油,70%以上的中国人也都吃过地沟油。这不仅损害民众身体健康,还使得中国民众对食品安全信心大打折扣。如果商家能够诚信经营,不卖、不掺地沟油,那食品市场的秩序是不是会规整很多呢?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是不是也会增强很多呢? 最后,消费者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遇到食品问题积极利用相关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具体点说,在购买食品时,要注意看生产日期,保质期、贮藏条件、配料等等,如发现有问题,可以直接找商家,也可以找当地的消费者协会投诉,还可以到当地工商部门举报。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时候是监管不力,有时候是制度缺失,但更多的方面,还是市场有这方面的需求,才让某些无良生产者有了可趁之机。所以,政府、厂商和消费者都应该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工作,防止类似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发生。尽管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严峻,但是我还是对其抱有信心。据新闻报道,自十届全国人大以来,已有3000多人次的全国人大代表提出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议案、意见和建议。所以我相信,只要各部门、厂商和我们消费者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对现有病症采取对应措施,那么中国的食品业将会有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