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部企业司有关负责人就试行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答记者问
三代淘客推广联盟http:///c6j编辑
财政部企业司有关负责人就试行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答记者问近日,财政部印发了《财政部关于开展2008-2011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财企[2012]384号,以下简称《通知》),决定从2012年开始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以下简称国资预算)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制度。自2007年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以来,对国资预算支出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尚属首次,这是加强国资预算管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意义十分重大。日前,财政部企业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我国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已有五年历史,今年开始试行对支出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请您谈谈这一制度安排的重要意义。
负责人:根据《预算法》复式预算的要求,国务院于2007年印发了《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国发〔2007〕26号),决定我国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五年来,相关规章制度基本建立,实施范围不断扩大,收益比例逐步提高,在增强宏观调控能力,调节收入分配,完善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推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该项制度建立时间较短,缺乏经验,实际执行中存在支出方向和重点不够突出、支出项目比较分散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绩效评价等多种方式,系统总结国资预算实施经验,具体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支出方向和重点,完善国资预算制度。
记者:国资预算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尚属首次,财政部近年来一直在推进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能否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负责人:国资预算评价是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9年,财政部就印发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09〕76号)。近年来,财政部建立并实施了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制度要求。2011年,财政部根据实践情况,修订印发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规定:“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12年7月,财政部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召开了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主题是大力推行财政资金绩效评价。随后,财政部发布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财预〔2012〕396号),明确规定: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体制。各级财政部门按照重点评价全面开展、结果应用实质突破等目标,实施企业使用财政性资金绩效评价等重点评价工程,建立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预算管理。
今年上半年,财政部印发了《加强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暂行规定》(财企〔2012〕23号),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建立企业使用财政性资金绩效评价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形成绩效评价报告”,“评价结果、绩效评价报告应当作为制定有关财政政策、安排使用财政性资金的依据”。
记者:财政部近日印发的《通知》规定,从2012年起试行对国资预算支出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行期间包括哪类支出范围和内容?
负责人:《通知》规定从2012年起试行国资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在试行期间,主要对2008-2011年安排的“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兼并重组”、“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四类支出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支出项目分类按财政部下达的资金拨付文件确定。这四类支出实际上涵盖了国资预算支出总额的大部分。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资金管理情况,二是资金使用效益。其中,资金管理情况30分,资金使用效益70分,具体参见《通知》所附评价指标表。为确保评价工作取得成效,具有可操作性,在设计评价指标表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全国省级财政部门和100多家中央企业意见,同时深入部分企业进行现场测试。普遍认为,对国资预算支出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是完全必要和及时的,不仅有助于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有效解决“重分配、轻管理”问题,更重要的在于进一步明确支出方向和重点,结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行国资预
算制度。
关于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央企业认为是可行的,也能够操作。“万事开头难”,试行期间先做起来,以后再总结经验加以完善。一些企业总会计师深有感触地说:“绩效评价无论国内和国外、国家和企业都是难点,试行工作的艰辛和复杂可想而知。但再难,这一步也必须走。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国资预算的功能,促进国有资产流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活力。”
记者:《通知》要求每类资金分别资金管理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益两个层面进行评价,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有关情况?
负责人:根据《通知》规定,对国资预算支持的每类支出项目,均要求从资金管理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益两个层面进行评价。在两个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中,资金管理情况主要体现对项目和资金的管理要求,重点评价每类支出的项目目标和项目决策、资金管理制度、资金到位和财务处理、资金使用合规性等情况。需要强调的是,国资预算资金支持的重大专项,主要起杠杆引导作用,大部分资金通过企业自筹等方式解决,因此,资金管理制度及资金到位等指标不能仅仅包括财政资金,应当涵盖包括企业自筹等其他资金的管理和到位情况。在项目目标设定和项目决策过程中,涉及可行性研究和经济效益论证,还必须评价企业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等财务高管人员发挥作用的情况。
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四类支出的项目特点,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具体指标,主要评价项目对产业优化升级、资源整合、技术进步、环境改善、社会就业以及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上缴税收等贡献。资金使用效益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社会效益50分,经济效益20分,充分体现了国资预算政府宏观调控的要求,更多地强调引导企业重点关注和发展涉及国家安全、国家核心竞争力、综合国力等具有社会效益的项目。
记者:《通知》附列了评价指标表,项目单位如何填列评价指标表?应当注意哪些事项?负责人:为了确保评价工作取得实效,《通知》中附列了评价指标表,项目单位应当比照评价指标表,细化和扩展相关指标内容,核心是通过指标打分形式,对国资预算的实际效果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有些是定量指标,如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税收贡献等经济效益指标;有些是定性指标,如项目目标、制度建设等资金管理指标及资本结构、社会就业贡献等社会效益指标。评价人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本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出深入分析和客观判断。
记者:在资金管理情况指标表中,为何在附注中采用加分方式,要求项目单位提出支出方向和重点、完善绩效评价等改进国资预算制度的建议?
负责人:项目单位不仅要认真填列评价指标表及整理相关资料,而且要通过填列评价表等基础工作,真正发现国资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的在于提出完善国资预算制度的建议。因此,我们通过加分方式鼓励项目单位多提有价值的建议。除了项目单位提出建议,中央企业集团公司更要汇总项目单位的评价结果,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做好深度分析,提出进一步明确支出方向和重点、完善国资预算制度的综合性意见和建议。
记者:怎样才能确保国资预算绩效评价取得实效并实现评价目标?
负责人:根据《通知》规定,实现评价目标需要通过企业自评、中介机构第三方抽评等多种方式。
企业自评是基础,也是决定评价制度顺利试行的关键环节。为此,《通知》要求所有自2008-2011年以来,得到国资预算资金支持的中央企业,无论金额大小,都要将国资预算资金及其引导的自筹等资金一起,对项目支出效果进行整体评价。自评环节非常重要,项目单位的单项评价报告要作为中央企业集团综合性报告的附件一并报财政部。
在企业自评的基础上,财政部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选聘委托胜任能力强、执业水平高的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抽取部分企业集团国资预算支出项目进行第三方评价。评价
方法包括现场调查、座谈、单独访谈、问卷调查、调阅资料等,被评单位要积极配合中介机构的评价工作。为实现绩效评价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正在组织专家团队研究制定“评估机构绩效评价工作指引”。引入第三方评价,发挥中介机构的独立验证作用,有利于增强评价结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记者:集团公司总会计师等领导重视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至关重要,能否请您谈谈在这方面有何要求?
负责人:如前所述,今年试行国资预算绩效评价意义十分重大,将为今后工作奠定基础,根据《通知》要求,需要央企集团公司总会计师等公司领导大力支持,从收到文件之日起尽快行动起来,通过多种方式和有效措施组织实施,加强过程督导,开展评价结果分析,形成综合性报告。
今年是国资预算绩效评价试行的第一年,无论是企业还是中介机构,都没有太多经验,再加上临近年底,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我们希望央企集团总会计师等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评价工作取得成效。
关键字:
第二篇:关于做好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中央文化企业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工作的通知
财文资[2012]9号
财政部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中央文化企业:
为规范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以下简称资本预算)管理,明确支持重点,依据现行资本预算管理制度和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特发布本通知。
一、指导思想
中央文化企业资本预算支出管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家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发挥国有资本杠杆作用,支持中央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文化产业全面振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适用范围和管理原则
本通知适用于财政部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已纳入中央资本预算实施范围的中央文化企业。资本预算支出管理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扶优扶强。资本预算支出要集中资源,培育一批有竞争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及企业集团。
(二)突出重点。资本预算项目按轻重缓急排序,结合当年财力,优先支持中央和国务院确定的重大项目,以及符合本通知重点支持方 1
向的项目。
(三)注重效益。资本预算项目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三、资本预算支出重点
(一)支持中央文化企业兼并重组。主要支持中央文化企业作为兼并主体,通过出资购买、控股等方式取得被兼并企业所有权、控股权,或通过合并成立新企业。鼓励拥有多家出版社的部门(单位),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出版资源组建出版集团公司。鼓励业务相近、资源相通的出版社,按照优势互补、自愿组合的原则,组建出版集团公司。对于企业为取得被兼并企业的直接支出采取资本性支出方式支持。
(二)推进文化科技和内容创新。主要支持中央文化企业进行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数字出版、网络传播平台、移动多媒体等项目建设,进行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前景的文化原创产品生产,以及进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利于推动本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或升级的关键技术研发。对于项目建设、产品生产采取资本性支出方式支持;对于技术研发,采取费用性支出方式支持。
(三)推动文化“走出去”。支持具有竞争优势、品牌优势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中央文化企业与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建设文化产品国际营销网络,对外投资兴办文化企业。对于企业对外投资、项目建设采取资本性支出方式支持。
四、资本预算编制与审批
按照现行资本预算管理制度要求,财政部(文资办)指导中央文化企业做好以下相关工作:
(一)编报布置。每年6月下旬,财政部(文资办)根据编报中央资本预算建议草案相关通知要求,向中央文化企业下达资本预算支出项目计划编制通知,组织编报下一资本预算支出项目计划。
(二)项目申报。每年7月下旬,中央文化企业根据通知要求,按企业级次逐级编报资本预算支出项目计划,确保各项数据准确、真实和完整,经汇总后报送财政部(文资办),并抄送财政部(企业司)。
(三)项目审核。每年9月下旬,财政部(文资办)根据财政部(企业司)确定的中央文化企业资本预算编制数,按统筹兼顾与重点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审核中央文化企业资本预算支出项目,对于重大项目,可以组织专家或者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审。审核完成后,编制资本预算建议草案,报送财政部(企业司)。
(四)预算批复。财政部(文资办)根据财政部(企业司)批复的中央文化企业资本预算,批复中央文化企业。
五、资本预算执行与决算
(一)中央文化企业收到资本预算资金后,纳入本企业预算管理,按相关财务管理规定处理。每季度向财政部(文资办)报送资本预算执行情况,及时推进项目实施,确保资本预算支出进度。
(二)对于确需做出调整的资本预算,中央文化企业于预算执行7月底前向财政部(文资办)提交预算调整申请,财政部(文资
办)审核后,报财政部(企业司)。审核通过的调整事项,财政部(文资办)批复中央文化企业。
(三)财政部(文资办)根据各项资本预算管理制度,对企业申报的预算项目,建立项目库实行滚动管理。中央文化企业在资本预算项目完成后,及时向财政部(文资办)提交项目结项报告,财政部(文资办)审核后,报财政部(企业司)。
(四)每年3月底前,中央文化企业编制上一国有资本经营决算报告,全面说明本企业资本预算项目实施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以及项目管理相关措施,报财政部(文资办)。财政部(文资办)编制中央文化企业资本决算草案,报财政部(企业司)。
六、资本预算项目绩效考评与资金监督检查
(一)财政部(文资办)负责指导中央文化企业开展绩效考评工作。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下一安排资本预算的重要参考。
(二)中央文化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使用资本预算资金,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滞留、挤占和挪用。财政部对企业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中央文化企业违规使用资本预算资金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相关规定处理。
财政部
2012年7月23日
第三篇: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印发《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答记者问(最终版)
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印发《政府会计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答记者问
2017年11月9日来源:会计司
为了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3号,以下简称《改革方案》)的要求,构建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夯实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印发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财会〔2017〕25号,以下简称《制度》),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鼓励行政事业单位提前执行。近日,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制度》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制度》制定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基本上形成于1998年前后,主要涵盖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校、科学事业单位、彩票机构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等有关制度等。2010年以来,财政部适应公共财政管理的需要,先后对上述部分会计标准进行了修订,基本满足了现行部门预算管理的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重大改革举措,2014年新修订的《预算法》对各级政府提出按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新要求。由于现行政府会计标准体系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主要以提供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决算报告为目的,无法准确、完整反映政府资产负债“家底”,以及政府的运行成本等情况,难以满足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信息需求。另外,因现行政府会计领域多项制度并存,体系繁杂、内容交叉、核算口径不一,造成不同部门、单位的会计信息可比性不高,通过汇总、调整编制的政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较低。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对现行政府会计标准体系进行改革。
《改革方案》提出,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是基于政府会计规则的重大改革,其前提和基础任务就是要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包括制定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健全完善政府会计制度。在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中,基本准则属于“概念框架”,统驭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的制定;具体准则主要规定政府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原则,应用指南主要对具体准则的实际应用作出操作性规定;会计制度主要规定政府会计科目及其使用说明、报表格式及其编制说明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相互补充,共同规范政府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按照《改革方案》确定的目标,我们应当在2020年之前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标准体系。
2015年以来,我部按照《改革方案》要求,相继出台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和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等6项政府会计具体准则,以及固定资产准则应用指南,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为了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经反复研究和论证,我们决定以统一现行各类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标准、夯实部门和单位编制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和全面反映运行成本并同时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核算基础为目标,制定适用于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的统一的会计制度。
制定出台《制度》,是我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改革方案》的重要成果,是服务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政府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和预算管理水平、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具有重要的政策支撑作用,在我国政府会计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问:《制度》制定出台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为提高《制度》起草工作的科学性、民主性,我们严格按照会计司《会计标准制定与实施内部控制操作规程》,遵循科学严密的起草流程。《制度》的制定历时两年多,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
(一)研究起草阶段。2015年5月份,我们成立了由会计司相关人员、理论界和实务界专家组成的起草小组,正式启动《制度》起草工作。在系统分析和梳理现行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现行制度”)基础上,结合前期课题研究成果,通过深入研讨,于7月份形成《制度》草稿。随后,我们就草稿在会计司内部各单位、部分地方财政厅(局)和部分中央级行政事业单位征求意见,并通过召开专家座谈会等形式对草稿进行全面修改完善,于2015年年底形成《制度》讨论稿。2016年上半年,我们组织专家对讨论稿中有关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并结合政府会计准则制定情况对讨论稿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完善,于2016年7月经会计司司务会讨论通过后形成《制度》征求意见稿。
(二)征求意见和模拟测试阶段。2016年8月,我们印发了《关于征求<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财办会〔2016〕30号),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地方财政厅(局)和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同时一并征求财政部部内相关司局、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和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的意见。《制度》征求意见稿印发后,社会各方反映积极,通过多种方式向我们反馈意见。为了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我们组织14家中央级单位和26家地方单位开展了《制度》征求意见稿模拟测试工作。在公开征求意见和模拟测试的同时,我们赴多个中央部门、单位和地方财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当面听取有关各方对《制度》的意见和建议,并会同部内相关司局就《制度》修改过程中的重点问题进行座谈和讨论。我们在对各方反馈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对《制度》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和完善,于2017年7月份形成《制度》草案。
(三)发布阶段。2017年8月,我们将《制度》草案提交会计司会计技术小组讨论,根据技术小组意见对草案进行修改完善后提交会计司司务会审议,司务会原则通过。9月份,我们根据司务会意见对草案进行审核校对的同时,再次就草案征求了部分政府会计咨询专家的意见,并与部内相关司局就《制度》中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形成《制度》送审稿。10月份,《制度》经部内相关司局会签后由部领导签发。
问:《制度》反馈意见采纳情况如何?
答:在《制度》起草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尽最大努力集中各方面智慧。在《制度》公开征求意见时,我们共收到各方面书面反馈意见142份,其中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的100份,共计889条意见和建议,反馈意见总字数达20余万字。在《制度》模拟测试中,测试单位共提出163条意见和建议。我们对各方面反馈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汇总和分析,针对每条意见和建议均认真讨论提出了处理意见。对于其中合理的意见,我们均予以采纳;对于未采纳的有代表性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与相关各方进行了沟通讨论,力争达成共识。
我们在《制度》修改过程中主要采纳的意见和建议有:一是在总说明部分明确了政府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平行记账”的规则;二是合并了“在建工程”和“基建工程”两个科目内容,并且在总说明中明确规定单位不再单独建账,但应当按项目单独核算;三是增加了保障性住房的会计核算;四是调整了净资产类科目设置及相关科目的核算内容;五是增加了“债务还本支出”科目;六是完善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中关于专用基金的核算内容;七是增加了净资产变动表,简化了本年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调节表的内容,并将该表从主表移至附注;八是细化了报表附注的内容。
经过充分研究与讨论后,我们未采纳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一是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的会计处理。有反馈意见认为,《基本准则》已提出了自然资源资产的概念,建议在《制度》中对其会计处理予以规定。经研究,我们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范围和计量问题十分复杂,相关研究还在推进之中,目前不宜做出规定。二是关于资产减值会计。有反馈意见提出,《基本准则》规定政府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建议在《制度》中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减值处理予以规定。经研究,并充分考虑当前政府会计改革所处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现状和减值会计的复杂性,我们除要求对事业单位有关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外,未全面引入减值会计,拟待未来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再予以考虑。三是关于财政拨款收入的核算基础。有反馈意见认为,财政拨款收入也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即单位应当以部门预算批复时点作为财政拨款收入确认时点。经研究并深入听取意见,我们认为此举不仅会大大增加会计核算工作量,而且在按编制财务报表的情况下,收付实现制核算与权责发生制核算对报表没有实质性影响。因此,《制度》维持了原有规定,即单位在收到财政拨款时同时确认财务会计收入和预算收入。四是关于现金流量表。很多反馈意见认为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必要编制现金流量表,建议删除;但医院等单位认为现金流量表能够反映单位现金流量的增减变动情况,有必要保留。经研究,我们保留了现金流量表,但规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编制。
问:制定《制度》遵循了哪些原则?
答:在《制度》制定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归并统一原则。从行政事业单位通用或共性业务会计处理,以及单位财务报告信息和决算报告信息的可比性出发,归并统一现行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各项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二)继承创新原则。立足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核算现状,充分继承现行制度中合理的、共性的内容。同时,为满足政府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核算需要,在会计科目设置和报表体系设计上力求创新。另外,在相关资产科目的核算内容和账务处理说明中,充分吸收2016年以来财政部印发的6项政府会计具体准则的创新与变化。
(三)充分协调原则。《制度》依据会计法、预算法和《基本准则》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定,在严格贯彻《改革方案》要求、着力实现改革目标的前提下,力求与现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务制度、部门预决算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基本建设财务规则等要求保持协调。
(四)提升质量原则。从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的目标以及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出发,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在会计核算内容和范围上着力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全面性,在财务会计中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着力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会计科目设置、账务处理说明上力求内在一致,着力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在报表设计及填表说明、附注披露中着力提高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五)务实简化原则。考虑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基础、会计人员接受程度和当前改革所处的阶段,以及核算系统中引入财务会计内容带来的复杂性,在会计科目设置、核算口径和方法、计量标准、账务处理设计、报表设计和填制等方面,力求做到贴近实务、方便操作、简便易行。
(六)适当借鉴原则。在充分考虑我国政府财政财务管理特点的基础上,适当吸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改革的成功经验,适当借鉴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的最新成果以及国外有关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问:请介绍一下《制度》的体例结构及主要内容。
答:《制度》由正文和附录组成。正文包括六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为总说明,主要规范《制度》的制定依据、适用范围、会计核算模式和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设置要求、报表编制要求、会计信息化工作要求和施行日期等内容。
第二部分为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主要列出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科目表,共计103个一级会计科目,其中,财务会计下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个要素共77个一级科目,预算会计下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要素共26个一级科目。
第三部分为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主要对103个一级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明细核算要求、主要账务处理等进行详细规定。本部分内容是《制度》的核心内容。
第四部分为报表格式,主要规定财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的格式,其中,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净资产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及报表附注,预算会计报表包括预算收入支出表、预算结转结余变动表和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支出表。
第五部分为报表编制说明,主要规定了第四部分列出的7张报表的编制说明,以及报表附注应披露的内容。
附录为主要业务和事项账务处理举例。本部分采用列表方式,以《制度》第三部分规定的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为依据,按照会计科目顺序对单位通用业务或共性业务和事项的账务处理进行举例说明。
问:《制度》与现行制度相比有哪些重大变化与创新?
答:《制度》继承了多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有益经验,反映了当前政府会计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发展方向,相对于现行制度有以下重大变化与创新:
(一)重构了政府会计核算模式。在系统总结分析传统单系统预算会计体系的利弊基础上,《制度》按照《改革方案》和《基本准则》的要求,构建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模式。所谓“适度分离”,是指适度分离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功能,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功能,全面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双功能”,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实现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重功能,通过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个要素进行财务会计核算,通过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要素进行预算会计核算。二是“双基础”,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三是“双报告”,通过财务会计核算形成财务报告,通过预算会计核算形成决算报告。所谓“相互衔接”,是指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和相关财务会计要素相互协调,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相互补充,共同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主要体现在:一是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进行“平行记账”。对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也应当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对于其他业务,仅需要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二是财务报表与预算会计报表之间存在勾稽关系。通过编制“本期预算结余与本期盈余差异调节表”并在附注中进行披露,反映单位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因核算基础和核算范围不同所产生的本年盈余数(即本期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差额)与本年预算结余数(本年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的差额)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内在联系。这种会计核算模式兼顾了现行部门决算报告制度的需要,又能满足部门编制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的要求,对于规范政府会计行为,夯实政府会计主体预算和财务管理基础,强化政府绩效管理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统一了现行各项单位会计制度。《制度》有机整合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校、科学事业单位、彩票机构、地勘单位、测绘单位、林业(苗圃)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内容。在科目设置、科目和报表项目说明中,一般情况下,不再区分行政和事业单位,也不再区分行业事业单位;在核算内容方面,基本保留了现行各项制度中的通用业务和事项,同时根据改革需要增加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的共性业务和事项;在会计政策方面,对同类业务尽可能作出同样的处理规定。通过会计制度的统一,大大提高了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为合并单位、部门财务报表和逐级汇总编制部门决算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强化了财务会计功能。《制度》在财务会计核算中全面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在会计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说明中着力强化财务会计功能,如增加了收入和费用两个财务会计要素的核算内容,并原则上要求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增加了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的核算内容,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确认自行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的成本,要求对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和无形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引入坏账准备等减值概念,确认预计负债、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等。在政府会计核算中强化财务会计功能,对于科学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准确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运行成本等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扩大了政府资产负债核算范围。《制度》在现行制度基础上,扩大了资产负债的核算范围。除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增加有关往来账款的核算内容,在资产方面,增加了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文物文化资产、保障性住房和受托代理资产的核算内容,以全面核算单位控制的各类资产;增加了“研发支出”科目,以准确反映单位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成本。在负债方面,增加了预计负债、受托代理负债等核算内容,以全面反映单位所承担的现时义务。此外,为了准确反映单位资产扣除负债之后的净资产状况,《制度》立足单位会计核算需要、借鉴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将净资产按照主要来源分类为累计盈余和专用基金,并根据净资产其他来源设置了权益法调整、无偿调拨净资产等会计科目。资产负债核算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全面规范政府单位各项经济业务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准确反映政府“家底”信息,为相关决策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
(五)改进了预算会计功能。根据《改革方案》要求,《制度》对预算会计科目及其核算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以进一步完善预算会计功能。在核算内容上,预算会计仅需核算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在核算基础上,预算会计除按《预算法》要求的权责发生制事项外,均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有利于避免现在制度下存在的虚列预算收支的问题。在核算范围上,为了体现新《预算法》的精神和部门综合预算的要求,《制度》将依法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均纳入预算会计核算范围,如增设了债务预算收入、债务还本支出、投资支出等。调整完善后的预算会计,能够更好贯彻落实《预算法》的相关规定,更加准确反映部门和单位预算收支情况,更加满足部门、单位预算和决算管理的需要。
(六)整合了基建会计核算。按照现行制度规定,单位对于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除遵循相关会计制度规定外,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但同时应将基建账相关数据按期并入单位“大账”。《制度》依据《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和相关预算管理规定,在充分吸收《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对单位建设项目会计核算进行了规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按照本制度规定统一进行会计核算,不再单独建账,大大简化了单位基本建设业务的会计核算,有利于提高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七)完善了报表体系和结构。《制度》将报表分为预算会计报表和财务报表两大类。预算会计报表由预算收入表、预算结转结余变动表和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支出表组成,是编制部门决算报表的基础。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和附注构成,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净资产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组成,其中,单位可自行选择编制现金流量表。此外,《制度》针对新的核算内容和要求对报表结构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对报表附注应当披露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对会计报表重要项目说明提供了可参考的披露格式、要求按经济分类披露费用信息、要求披露本年预算结余和本年盈余的差异调节过程等。调整完善后的报表体系,对于全面反映单位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提高部门、单位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决策有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八)增强了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度》在附录中采用列表方式,以《制度》中规定的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为依据,按照会计科目顺序对单位通用业务或共性业务和事项的账务处理进行了举例说明。在举例说明时,对同一项业务或事项,在表格中列出财务会计分录的同时,平行列出相对应的预算会计分录(如果有)。通过对经济业务和事项举例说明,能够充分反映《制度》所要求的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平行记账”的核算要求,便于会计人员学习和理解政府会计8要素的记账规则,也有利于单位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开发或升级改造。
问: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如何贯彻实施《制度》?
答:做好《制度》的贯彻实施,是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制度》有效实施。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制度》的贯彻实施工作,加强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各部门、各单位要强化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保认识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
二是要加强学习宣传。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制度》的宣传培训工作,确保单位财会和相关人员准确理解《制度》制定背景、制定原则以及变化与创新,全面掌握《制度》各项规定,积极推进《制度》在各单位的切实执行。
三是要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各单位要结合《制度》内容和本单位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更新会计信息系统,确保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会计核算及生成的会计信息符合政府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规定。
四是要加强政策协调。各部门、各单位要以贯彻实施《制度》为契机,加强会计核算与部门预决算管理、资产管理、政府财务报告编制、绩效管理与评价和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等政策的协调,全面提升部门和单位管理水平。
第四篇:财政部企业司、证监会会计部负责人就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的资产评估机构管理问题答记者问
中国服装:女式牛仔裤(http://www.xiexiebang.com/)为你提供
财政部企业司、证监会会计部负责人
就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的资产评估机构管理问题
答记者问
2008年4月29日,财政部和证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的资产评估机构有关管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8]81号,以下简称81号文),引起了资产评估机构和证券市场的高度关注。日前,财政部企业司和证监会会计部有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81号文制定的背景和意义。
答:我国自1993年开始,要求资产评估机构开展与证券业务有关的资产评估业务,必须取得证券业务资产评估许可证。当时为规范管理,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证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从事证券业务的资产评估机构资格确认的规定》(国资办发[1993]12号)。2004年,根据国务院的要求,财政部和证监会对102家持有证券业务资产评估许可证的资产评估机构开展了综合性检查,并暂停受理证券评估资格的申请和变更。检查发现,十多年来,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业务资产评估许可制度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股东权益、规范资本市场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资产评估机构总体上规模不断扩大,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现存的102家证券业务资产评估许可证持有机构,都是1998年以前由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与证监会联合审批的,迄今经历了脱钩改制、合并、分立等变革,登记的资产评估机构名称与实际严重脱节,给机 中国服装:女式牛仔裤(http://www.xiexiebang.com/)为你提供
构、客户以及监管部门带来一系列问题。此外,由于缺少有效的退出机制,无法进行优胜劣汰,个别内部管理混乱的资产评估机构执业时存在不遵守职业道德甚至违法违规的问题,成为证券评估市场的重大隐患。因此,迫切需要加强证券评估资格的准入管理,并建立退出机制。
2005年,《行政许可法》施行后,根据新修订的《证券法》、《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第412号令),国家继续对资产评估机构从事证券业务实施行政许可,资格审批工作由财政部和证监会负责。此后,财政部和证监会研究草拟了相关管理办法,并经过了多次研究论证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81号文。
鉴于证券、期货相关评估业务(以下简称“证券业务”)涉及重大公众利益,结合综合检查中发现的问题,81号文对从事证券业务的资产评估机构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管理要求,为促进资产评估机构做优做强、实现资产评估行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与行政管理相结合,有利于证券评估领域的规范发展,有利于维护证券市场秩序,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及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问:81号文主要规定了哪些内容?
答:一是规定了资产评估机构申请证券评估资格应当满足的条件和应当提交的材料;二是规定了具有证券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的报备问题;三是明确了具备证券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合并或分立时,证券业务评估资格的继承问题;四是提出了资产评估机构重大事项报备和报备的具体要求;五是明确了财 中国服装:女式牛仔裤(http://www.xiexiebang.com/)为你提供
政部和证监会对从事证券业务资产评估机构的日常管理措施;六是规定了证券评估资格的撤回、撤销情形以及相应的管理要求。
问:资产评估机构申请证券评估资格的条件具体有哪些?
答:资产评估机构申请证券评估资格,应当符合以下7个条件:(1)机构依法设立并取得资产评估资格3年以上,发生过吸收合并的,还应自完成工商变更登记之日起满1年;(2)质量控制制度和其他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并有效执行,执业质量和职业道德良好;(3)具有不少于30名注册资产评估师,其中最近3年持有注册资产评估师证书且连续执业的不少于20人;(4)净资产不少于200万元;(5)按规定购买职业责任保险或者提取职业风险基金;(6)半数以上合伙人或者持有不少于50%股权的股东最近在本机构连续执业3年以上;(7)最近3年评估业务收入合计不少于2000万元,且每年不少于500万元。
81号文同时明确,有下列任何情形之一的机构,不得申请证券评估资格:(1)在执业活动中受到刑事处罚、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提出申请之日止未满3年;(2)因以欺骗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证券评估资格而被撤销该资格,自撤销之日起至提出申请之日止未满3年;(3)申请证券评估资格过程中,因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被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批准的,自被出具不予受理凭证或者不予批准决定之日起至提出申请之日止未满3年。问:具有证券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可以从事哪些业务?
答:依法取得证券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可以从事涉及各类已发行或者拟发行证券的企业的各类资产评估业务,以及涉及证券及期货经营机构、证券及期货交易所、证券投资基金及其管理公司、中国服装:女式牛仔裤(http://www.xiexiebang.com/)为你提供
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等的资产评估业务。
问:具有证券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发生合并或分立后,其证券评估资格能否继承?
答:这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具有证券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在合并或者分立后仍然存续,且仍满足81号文第一条第(二)款第2项至第7项条件的,其证券评估资格继续有效。第二种情况是,具有证券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合并或者分立后新设的机构,不能继承原机构的证券评估资格,只有满足81号文第一条第(二)款和第(三)款规定的全部条件,才可申请证券评估资格。第三种情况是,具有证券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被其他资产评估机构合并的,根据81号文第八条第(四)款的规定,其证券评估资格失效。
问:资产评估机构实行备案制度,请问报备要求有哪些?
答:具有证券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实行备案管理制度,分为日常报备和报备两种。
设立分支机构,合并或分立,机构名称、地址、股东或者合伙人、法定代表人或首席合伙人发生变更,机构应当分别按照81号文第三条、第四条第(一)款和第五条第(一)款的要求,向财政部和证监会报送备案材料。
在每年3月31日前,机构应当按照81号文第六条规定,向财政部和证监会提交备案材料。
问:财政部、证监会对资产评估机构有哪些日常管理措施?
答:财政部、证监会负责对具有证券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日常管理,依法对机构从事证券业务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机构 中国服装:女式牛仔裤(http://www.xiexiebang.com/)为你提供
及其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配合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日常管理措施包括:一是对存在被举报、首次承接证券业务等12种情形之一的机构给予特别关注。二是对具有证券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从事证券业务违反规定的,可以采取出具警示函并责令整改等措施;对资产评估机构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实行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等措施,对情节严重的,可以给予一定期限不适宜从事证券业务的惩戒,同时记入诚信档案,并予以公告。
问:撤回、撤销资产评估机构证券评估资格的情形有哪些?
答:主要有三种情形:
一是资产评估机构发生不具备81号文第一条第(二)款第2项至第5项条件之一情形的,逾期未报告,未经整改,或者整改后仍未达到规定条件的,撤回其证券评估资格。
二是情况变化导致资产评估机构不具备81号文第一条第(二)款第6项和第7项规定条件的,撤回其证券评估资格。
三是资产评估机构以欺骗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证券评估资格,撤销其证券评估资格。
此外,资产评估机构终止或者不再从事证券评估业务的,应当主动交回其证券评估资格证书。
问:81号文件与此前印发的财政部第22号令、《财政部关于加强资产评估机构后续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规定怎样衔接?
答:对资产评估机构从事证券业务评估资格的管理,属于“二次准入”的行政许可。因此,申请或者继承原有证券评估资格的机构,应当是按照财政部第22号令规定设立的资产评估机构。从2008年7月1日起,具有证券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发生合并、分立或者 中国服装:女式牛仔裤(http://www.xiexiebang.com/)为你提供
设立分支机构等事项的,应当在符合财政部第22号令、《财政部关于加强资产评估机构后续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基础上,再按照81号文件规定执行。
问:81号文印发后,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证监会联合授予的证券评估资格应当怎样处理?
答:按照81号文第九条第(五)款的规定,持有原《从事证券业务资产评估许可证》的资产评估机构,在2008年8月31日之前向财政部和证监会报送《资产评估机构基本情况表》和《从事证券业务资产评估许可证》沿革说明后,其持有的许可证在2008年12月31日前继续有效,但根据第八条第(四)、(五)款规定,资产评估机构已经终止或者被依法撤销、撤回证券评估资格的除外。
持有原《从事证券业务资产评估许可证》的资产评估机构,具备81号文第一条第(二)款第2项至第7项条件的,可在2008年7月1日以后申请换发新证。
持有原《从事证券业务资产评估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他相关机构,如继续从事证券评估业务,则应当在2008年6月30日之前,先按照《财政部关于做好资产评估机构过渡期末有关工作的通知》进行分设。分设的资产评估机构按照81号文第九条第(五)款规定履行了相关手续的,其证券评估资格在2008年12月31日之前继续有效。分设后,具备81号文第一条第(二)款第2项至第7项条件的,可在2008年7月1日以后申请换发新证。
持有原《从事证券业务资产评估许可证》的各类机构,截止2008年12月31日,凡是不能满足81号文第一条第(二)款第2项至第7项条件的,财政部、证监会将撤回其证券评估资格,并予公告。
第五篇:财政部关于下达2011年未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行范围的困难中央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补助资金的通知
政部关于做好2011年中央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补助工作的通知(财企[2010]295号)
有关中央管理企业,中国烟草总公司、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等有关中央部门预算单位:
根据中组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央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机制的意见》(组通字[2008]46号)和《财政部关于编报2011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的通知》(财企[2010]240号),为做好2011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以及中央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补助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对困难中央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给予补助,是中央关心离休干部、维护社会稳定和支持企业改革的重要措施。这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有关中央企业应予充分重视,认真履行职责,精心组织,根据有关规定真实、完整、按期报送申请材料。
二、申请2011年中央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补助的企业须具备的条件及补助标准
(一)申请补助的企业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范围的中央企业集团公司(总公司)及所属全资、控股企业;
2.具备企业法人资格,并按有关规定参加所在地离休干部医药费单独统筹或实行离休干部医药费实报实销的企业;
3.2008年、2009年连续亏损企业。
(二)中央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补助标准。
对符合条件的中央企业,中央财政根据截至2010年11月30日离休干部人数,按人均医药费1.77万元/年标准给予补助。
三、中央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补助的申报
中央企业申报离休干部医药费补助资金时,须报送以下材料:
(一)中央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补助资金申请文件;
(二)中央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补助资金申请表(见附件1);
(三)申请中央财政补助的离休干部基本情况表(见附件2,包括所在企业名称、姓名、性别、出生年份、参加工作年份、离休前职务等);
(四)2008、2009企业单户审计报告及所附利润表复印件(已获得2010年中央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补助的企业可不再提供)。
四、中央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补助申报材料由其集团公司(总公司)审核汇总,于2010年11月30日之前将汇总申请材料并附电子数据光盘报送财政部企业司。
五、中央企业集团公司(总公司)负责按规定审核确认享受中央财政医药费补助的离休干部情况,凡虚报冒领或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的,将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予以处理、处罚。
附件:1.2011年中央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补助资金申请表(略)
2.中央企业离休干部基本情况表(略)财政部 二○一○年十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