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拟题创新,想说爱你也不难
2006年揭阳市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评比活动参评论文
论文题目:拟题创新,想说爱你也不难 单位:榕城区仙桥紫贤中学 姓名:陈佳娜
论文作者个人情况简介表
拟题创新,想说爱你也不难
曾有人这样问笔者:“你当语文教师最怕的是什么?”说句心里话,最怕的是:每当上写作课时,学生脱口而出的那些话:“又写作文„„又是‘话题’作文„„这该从何入手啊„„这题目又该怎样拟呢„„”。笔者深信说者无意,但他们那“谈文色变”的神情,却不得不引起每一位教者的思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直接反映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因此,紧跟着课改的步伐,近年来,作文的命题形式也不断变化,比“命题”作文更能拓宽学生写作思路的“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已层出不穷。但作文的教学模式依然陈旧,教师过多注重知识的给予,而忽视写法的引导,导致了学生在新的命题形式面前,手无所措,只能“望洋兴叹”。竟连“标题”这被称为作文的“第一张示人的面孔”也未能画好,别说立意、选材等的创新,更谈不上作文能力的提高。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标题既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又是文章的“一双慧眼”,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郑板桥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曾说:“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因此,拟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品位的高低。
那么如何才能拟好题目呢?从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拟题的毛病:要么是随意性大,常与同学雷同,写出的作文“撞车机率”相当高;要么是拟题宽泛,难以下笔,只得泛泛而谈,内容空洞,立意不鲜明,更谈不上“能出新”。所以,针对这些不足,笔者认为,要拟出富有创意的标题,必须打破惯有的思维定势,积极进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也必须多方位,多角度“出击”。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拟题法。
一、修辞法。
这是拟题出新的常用方法,就是标题用修辞方法构成。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会给作文题目增辉添彩。
1、运用比喻。以“面对诱惑”为话题,一学生拟题为《拿什么来面对你,“我的爱人”》,该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喻作“爱人”,抒写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独特感悟,学习中的竟争,学习中的苦恼与快乐都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以“感受生活”为话题,一学生拟题为《生活如椅子》,把“生活”比喻为“椅子”,告诫人们,生活应删繁就简,否则坐上庸俗和卑劣,就坐不下伟大和崇高;坐上虚伪和暴戾,纯真和善良就无处落座;坐上自私和冷酷,爱心和热情就无法容纳„„。而另一学生则拟题为《生活如染缸》,把“生活”比喻为“染缸”,揭示了不同的“生活”对人的影响不同,希望人们选择好自己的“染缸”,点染好自己的生活!运用这一修辞法拟题,形象,生动。
2、运用拟人。以“山”为话题,一学生拟题为《山,落泪了》,该生采用拟人的手法,呕歌了曾用自己追梦的步履在亚洲的十三座高峰上留下足迹,用一生描绘生命中最圣洁的色彩的藏族探险英雄——仁那。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为话题,一学生拟题为《竹是草最高的梦》,把“竹”当做人,写出置身荒草中的竹,从《科普小册》中发现自己也是草时,它依然不抱怨,不灰心,而是一个劲儿直往上蹿,它高于草,也融于草。深刻地抒发了自己虽然埋没于周围的“荒草”中,但却心怀竹的美丽梦想。采用拟人的修辞法拟题,能使题目新鲜活泼,增强生动性,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还可以运用其他修辞拟出新颖的标题。如双关《苦咖啡》;反问《妈,我是你亲生的吗》;通感《我闻到了阳光》;反复《那角落,那学生》等等。
二、悬念法
拟题时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可充分调动读者的联想空间,吸引
读者,造成先声夺人之效。例以“母爱”为话题,一学生拟题为《爱也怕“噎”着》,初看,便会产生疑问,谁会觉得父母给予的爱过多呢?细读才知父母的过分关爱反而是一种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只会使孩子成为经不起风雨的“温室花朵”。而另一学生则拟题为《甜蜜的遗憾》以此造成悬念,为什么会感到遗憾呢?而既然成为遗憾,又为什么会是甜蜜的等疑问便会油然而生。细读才知生在单亲家庭的她,因家庭经济的拮据,而失去了许多次与同学郊游的机会,但母亲用自己的辛劳教她学会坚强,她为自己拥有的“财富”而感到甜蜜、幸福。以“微笑”为话题,一学生拟题为《捐一个微笑》,乍看,觉得不可思议,原来,文章作者讲述的是在一次“献爱心”的活动中,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捐微笑,表达她对患者的真诚祝愿,一颗童心跃然于纸上。标题便独具匠心。而另一学生则拟题为《在痛苦的深处微笑》,也能造成先声夺人之效。
再如《着色生命》、《湿漉漉的阳光》、《一片叶子拥有树》、《情人节的玟瑰开在教室里》、《谢谢你对我的伤害》、《老师,您的“失误”成就了我》、《减负=减副?》等,都是采用悬念法拟题。
三、逆向法
逆向法是文章拟题出新的另一种方法,即敢于打破思维定势,从另一角度拟出个性独特的文章题目的一种方法。它体现的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新闻界中曾有一个出新的例子,“狗咬人”不是新闻,而“人咬狗”则是新闻。这便是逆向命题法的运用。以“金钱”为话题,一学生拟题为《爱钱不是一个错误》,大胆标新立异,一反以往“金钱等于罪恶”、“金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等令人可怕的“金钱论”。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爱钱 = 诚实劳动赚钱 + 有意义的花钱,爱钱 ≠ 罪恶,爱钱没有错。每个人都应该爱钱,对财富的追求更可以转化为对知识、学问和真理的追求„„。以“战争”为话题,一学生拟题为《让布什当伊拉克总统试试》,该生从新的角度,以不同的片断展示布什是如何对待侵略战争以及超级大国的政治干预;又是如何处理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以及亲如手足的广大百姓„„,从而揭露以布什为首的美国政府的实质。以“寻找”为话题,一学生别具一格,竟拟题为《寻找痛苦》,一看,便让人耳目一新。细品更觉内涵深刻,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而追求的实质就是痛苦。
再如《红颜未必祸水》、《路要拾“遗”》、《千里马也会失蹄》、《选择牢笼》、《狐狸写给人类的信》等都是采用“逆向法”拟题,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套用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商品虽然很普通,但它的包装却很精美,也能受到顾客的青睐。文章的选材一般,题目却很新颖,也能引人注目,赢取读者的欢心。“套用法”便是借用他山之石,来润色包装自己文章题目的一种方法。即巧妙运用或化用名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名句、俗语、歌词、广告词、文学作品、影视剧目等,使标题更有情趣。以“过节”为话题,一学生拟题为《“愚”乐无限》就是化用了影视节目“娱乐无限”,显得新奇、有趣。通过叙述同学们在“愚人节”那天的快乐情景,突出中学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另一学生则化用了俗语“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拟题为《天外有天,“贪”外有“贪”》,幽默讽刺的意味浓厚,形象刻画出当今社会“贪官”的丑恶嘴脸,针砭时弊,入木三分。以“情感”为话题,一学生拟题为《勿为情所障目》,则是巧妙化用了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新奇而又含蓄。文中通过严密论述,指出为情所障,不见泰山;不为情所障,则得真知灼见。因此,我们应做到理智,勿以情障目,勿以亲疏论雄。
再如,《一切尽在不言中》、《给一点阳光就灿烂》、《将个性进行到底》、《我的眼里只有你》,这是借鉴流行语;《在桥一方》、《曲径通“乐”处》、《何以解忧,惟有文章》、《都云学子痴,谁解其中味》,这是借鉴诗词名句;《花样年华》、《笑傲考场》,这是借鉴电影题目„„,这些
巧于包装的题目,都是独树一帜的美题,都能润色自己的文章。
五、线索法
“线索法”是以文中写作的线索为题,这样使文章从内容到题目浑然一体,更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一般要在线索中加上灵巧的修饰语,标题才更生动,形象。以“靠”为话题,一学生拟题为《“红木”情深》,全文以对红木椅的深情为线索,写出了作者由失败到苦恼到立志奋斗到成功的心路历程。而另一学生则拟题为《感谢那片梧桐叶》,全文以“衰败、苍老”的梧桐叶的演变过程为线索,揭示出人生的真谛:“生活靠的是勇气”,抒发了自己决心克服懦弱,勇敢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怀。以“变”为话题,一学生拟题为《窗外的晾衣架》,全文以“窗外的晾衣架”的不断变化为线索,体现了在生命的演变过程中,时间也在稍然流逝,蕴含了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深刻主题。内容与题目浑然一体,韵味无穷。
此外,拟题也可直接采用“扩展法”,即根据话题,在其前边或后边加上适当而生动的词语,从而拟出适合自己写法的题目,目的在于规定范围,使话题变小,更有针对性。例:以“生命”为话题,可拟题为《生命的另一种诠释》或《嗅觉中的生命》等。拟题还可直接点明文章所写的体裁,例:《落叶流浪记》、《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狼的辩护词》、《给诸葛亮的一封信》等。而几种方法的巧妙结合、灵活运用则会使所拟文题更精练、醒目、新奇、生动,更能让读者“怦然心动”、“一见钟情”。为作文增光添彩,在明眸善睐中照亮全篇。
如果把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比作一潭水,那么,教者的拟题指导,应该作为投水之石,石击才能浪起。如果投下去的是一片叶、一片羽毛,则只会冷冷清清。平时,作文教学中,如果教者悉心钻研,并大胆创新,注意“投石效应”;那么,写作课上,学生将不再“望洋兴叹”,教学目的也水到渠成。
第二篇:说明文,想说爱你也容易
说明文,想说爱你也容易
说起说明文,同学们也许会觉得它枯燥难懂。其实,中考说明文文本或具浓郁的文化色彩,或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融知识性、趣味性与人文性于一炉,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说明文阅读常见的考点和常用的答题方法。
一、说明顺序和结构
【聚焦考点】
指出说明顺序;判断结构方式。
【方法指津】
说明顺序:1.抓标志性词句。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有表时间和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则有表明事物内在联系(因果、层递、主次、总分、并列)和人们认识事物过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词句。
2.概括大意。如《生物入侵者》一文,文中没有判别说明顺序的标志性词句,但通过概括每部分的大意,可以发现全文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说明的。
有些文章会综合运用几种说明顺序,如《中国石拱桥》兼用了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结构方式:说明文常见的结构方式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
二、说明内容
【聚焦考点】
判断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概括大意;指出事物特征。
【方法指津】
1.看标题。很多说明文的标题即说明对象,如2008年荆州卷《荆州民歌》、2010年上海卷《中国红为什么这样红》。
2.看关键句。中心句、首括句、过渡句、总结句、议论抒情句等关键语句往往点示了说明内容、段意层意、事物特征,可以直接摘录这些句子或提取句中关键词语作答。
3.整合有效信息。有些文段没有关键语句,答题时应先锁定阅读区域,勾画要点,然后对这些要点进行提炼概况或合并叠加,形成答案。
三、说明方法
【聚焦考点】
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根据文段下定义、列图表。
【方法指津】
1.准确识记。要避免将“打比方”误作“比喻”、“比喻论证”,将“作比较”误作“对比”、将“摹状貌”误作“描写”。
2.掌握特征。比如下定义是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而作诠释是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解说。作比较既可以同类事物相比,也可以异类事物相比;既可以比较不同事物的相同点,也可以比较不同点。分类别不仅要将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且要一类一类加以说明。
3.按“共性+个性”的格式分析作用。比如“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一句的作用可表述为“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其中“突出强调”是作比较规律性的作用即“共性”,“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是此句独有的内容即“个性”。
4.下定义的方法:①明格式。其格式多为“×××(被定义概念)是×××(本质特征)的×××(比被定义概念大一级的概念)”,或“×××的×××叫×××”。②提取大概念。③寻找本质特征。④调整语序,整合成符合格式的句子。
四、说明语言
【聚焦考点】
指出词语的语境含义;品析词语的作用;词语能否替换或删除;举例赏析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方法指津】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语境义。比如代词“这”指代的内容往往是它前面的句子。
2.抓特定的词句品析语言。说明文中列举的数字和起限制作用的词语使语言准确、周 密,后者包括表时间的词如“目前”,表程度的词如“比较”,表估计的词如“大约”,表范围的词如“许多”,等等。而那些打比方、拟人化、摹状貌、引用诗词谚语古籍的句子则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性。
3.用规范的语言表述答案。词语能否替换或删除:不能换(删)+原词表„„或原句意思是„„+替换(删除)后变成„„意思了,不符合实际或太绝对。举例赏析语言:中心句(本文语言准确或生动)+例句+手法+表达作用。
五、开放性试题与个性化表达
【聚焦考点】
阐释、解说文中材料;评价文章思想倾向或观念;根据文意联想典故、诗词;提合理化建议、拟广告词、宣传标语;预测发展趋势。
【方法指津】
紧扣文本,联系生活,调动积累,规范、美化语言,其中最重要的是“紧扣文本”。如:
结合第⑥段谈谈,在今天,图腾还有何现实意义?(荆州2009年一调)
根据第⑥段中“凤„„它的啾啾鸣叫时刻激荡着我们凤凰涅槃的勇气和浴火重生的希望!”可答:激励我们建设家园的信心和再创辉煌的勇气。
现在,你也许会会心一笑:说明文,想说爱你其实也容易!
第三篇:政治课,想说爱你也容易
政治课,想说爱你也容易
——构建动感的课堂,找回失落的主体
江苏省江都中学李荣志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阶段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渠道。然而,近年来中学政治课教学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漩涡,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和自主探究,自觉不自觉地把课堂当成了自己唱“独角戏”的舞台,尽情挥洒,无视学习主体,而逐渐失去了课堂作为一种人生舞台是让学生唱主角的本色,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政治的兴趣,对政治课“想说爱你不容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学生为本,这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我们只有积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政治课堂才能熠熠生辉、精彩纷呈,焕发出无限的生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突破点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动”出名堂,“动”出乐趣,“动”出实效,让政治课堂成为学生所喜爱的“动感地带”。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正襟危坐”、“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课,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此,政治教师要扬弃“师道尊严”的旧思想,走下讲台,弯下身来,静下心来,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平等参与者。
1、密切师生关系,拉近心理距离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因此,教师理应走近学生, 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一点启发和鼓励,少一点批评和指责;多一点理解和帮助,少一点轻视和急躁,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精神上的鼓舞,激活学生学习的激情。
2、鼓励学生质疑,减缓心理压力
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解决,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为此,我们要帮助学生确立“尊重老师,但不迷信老师;尊重教材,但不迷信教材”的观念,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敢疑、敢问、敢争、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宽容学生的错误,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让学生自由表达,敢于表现,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想”动
高中政治教材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原理,理论性和思想性都比较强。倘若课堂教学过分追求知识的传授,一味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必然会使原本有血有肉的教材变成索然无味的政治概念和原理,使本该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单调、呆板,无法唤起学生的兴趣。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境是由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氛围,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挖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学资源,巧妙地创设融思想
1性、知识性、生活性为一体的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开始,兴趣生;课进行,兴趣浓;课结束,兴趣存”的效果。
2、关注现实生活,引发学生共鸣
政治课是以生活为基础的,脱离生活地空洞说教就会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因此,政治教师要关注生活、关心时事、关怀学生,要善于把枯燥无味的政治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创设紧扣时代脉搏、富有时代气息的问题情境,使政治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实,拉近学生和教材的距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总觉得“想说点什么”、“想做点什么”、“非弄明白不可”。
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能”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当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主角”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要求学生上课仔细听,认真记,用心背,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自由,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此,在实践中,我们教师要坚信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更大施展才能的空间,鼓励他们去想、去说、去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教师变为“导演”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呈现出过分有序地“动”,以至淹没了学生这个“主体”。新课改背景下,倘若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就会出现无序的“动”,同样还会淹没学生这个主体。为此,教师必须主动转换“角色”,当好“主持人”、“导演”,而不是“演员”。要在“引导”上多下功夫,在“点拨”上多做文章,在“讲授”上多搞研究,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会”动
教育家叶圣陶强调教学的本质不是“教会学生”,而是“教学生会学”。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学习知识铺好“路”,架好“桥”,备好“船”,让学生会自己动起来。
1、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键是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它可以让学生由“想学”上升到“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掌握速读和精读的要领,掌握教材内容的核心和精髓;要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和分析知识,掌握相关概念、原理之间的逻辑结构和内在联系,形成条理分明的政治知识网络;要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于无疑处生疑。
2、矫正学习习惯,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因此,要改变学生“上课划划书,作业抄抄书,考前背
背书”的陋习;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找准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善于抓听重点、难点和疑点;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加深记忆和理解。
五、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乐”动
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教育的奥秘就在于给学生以信心,而教师的期待和赏识正是开启学生潜能之门的“金钥匙”。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用激励性的评价愉悦学生身心,开启其心智,激活其潜能,使其灵感涌动。
1、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潜能
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但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打着“灯笼”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让每一位参与的学生都能成为胜利者,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享受学习过程中的无穷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激活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励学生不断地自主发展。
2、改变课堂的评价方式,发挥激励功能
传统的课堂评价过于注重甄别功能,分数的高低成为衡量学生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而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同一把尺子来量每一位学生。其结果是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反感,对自己失去自信。为此,课堂评价必须要改革,要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多鼓励、少批评,多赏识、少指责,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乐趣。
六、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全”动
传统的政治课堂重教轻学,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实际上,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课堂上的主角不应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最高理念。课堂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为此,课堂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差异性分层提出目标和要求,设计有差异的学习活动,不搞“一刀切”;要指导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放任自流;要灵活调控教学进程,不强行一致,让全体学生获得有差异的发展,让全体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2、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课堂
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课堂学习,要创造机会和引导学生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惟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促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政治教学千古事,得失成败寸心知。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才可能迈出第一步,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灵性和生命活力。让我们继续探索,不断实践,努力构建与新课程理念合拍的“动感课堂”,“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让学生在尝试、参与和感悟中快乐成长!
第四篇:高中语文,想说爱你也容易
高中语文,想说爱你也容易
河北宽城满族一中赵立华
内容提要:高中语文不被重视,一是由于语文的时效性差,二是学科的目标性差,三是社会对语文缺乏人文关怀,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盲目性。改变这种现状,从学生角度来讲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其次是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会读背,学会积累,学会写作,学会预习。
关键词:语文现状掌握学法
一、高中语文现状
高中语文,被戏称为“语老六”,在高考的各科中,地位最低。学生不爱学语文不重视语文,这是母语的尴尬,也是语文教师的悲哀。虽然高考赋予语文150分的高分,但学生的重视程度远不如数学、外语,甚至是其它100分的科目。课下学生敢不学的恐怕只有语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语文的时效性差。语文的知识面宽,知识点多,且知识点间结构松散,这就造成了学习语文效率低下,有时努力学不一定提高,不努力学不一定降低,于是就形成了语文课可多上、可少上甚至可不上的现象。语文课也成了“听了未必有长进,不听未必是损失”的局面。
二是学科的目标性差。理科知识一般是一环套一环,呈螺旋形上升,少了一个环节,下一个环节便链接不上。而语文知识则是呈点状分布的,一个个点构成一个面,某一个点的缺失一时还难以显现其作用,等到点点都缺失时便会发现你提起来的是一张漏洞百出的网,是一面处处是洞的筛子。语文知识的点状分布特性也造成了语文学科的重复性强,常常是一个知识点小学在讲,初中在讲,到了高中也在讲,甚至到了大学还在讲,于是便有人戏称语文老师都属祥林嫂的,只会讲阿毛的故事。而讲到最后的结果便是从小学到大学,年级越高,学生的语文兴趣也就越差。小学时语文是不可或缺的,少上一节课便少认好几个字;初中时长长见识、赏赏文章,还勉强能凑合;高中时为了高考不得不学;大学呢,全凭兴趣,哪位老师幽默风趣可以笑几声,于是大家去坐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语文的目标性差,重复性强,缺乏整体意识。
三是社会对语文缺乏人文关怀。不可否认,中国的孩子一生下来就在受着语文的熏陶,说语文,学语文,甚至连做梦都在用语文,但正是这种“普及”才使语文失去了它的应有清纯,给人们造成了一种误解:语文是不必像其它科一样专门下苦功夫的,课内丢了可以课外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生下来就不会语文,也需像学一门外语一样去学它,他(她)会不会好好学?当然会,因为他(她)知道,这是一门学问,是一种技能,必须要学会,不会就不足以立足。在家教盛行的今天,鲜有补语文的,因为在家长的心目中,语文是笔糊涂账,补多补少一个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还根深蒂固,对语文看似处处重视实则处处忽视,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
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盲目性。我们可以随便问问学生,语文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语文?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说明白。其实不仅学生说不明白,老师甚至是专家不也一直是难得明白吗?一个“语文”的概念就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语言与文字,有人说是语言与文章,有人说是语言与文学。语文到底应该学些什么?字词句篇应该学到什么程度?有人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高中语文能否承担得起如此的重荷?一个高中生能否参透生活的外延有多宽?所以许多问题常常是老师稀里糊涂的教,学生稀里糊涂的学,学习的盲目,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目的不明,成就感差。
种种原因,造成了学生对语文的畏惧,常常慨叹高中语文,爱你真不容易。其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途径,高中语文,说爱你也容易。
二、明确学习任务
高中语文,不管有多少问题还有待探讨,但从学生角度来讲,必须有明确学习目标,否则就会盲目。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高考考试说明》,学生必须明白高考要考什么,而且从上高中的第一天起就要知道,争论是老师的事,是专家的事,学生只需明白高考考什么即可。简言之包括: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浅易古代诗文阅读能力、现代文阅读鉴赏能力、常用文体的写作能力。
三、掌握学习语文方法
(一)学会读背
阅读理解能力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之上的,学生对某一篇作品中词汇、意境、结构、主题的理解力的高度住住取决于他们泛作品阅读的数量。作品读得多的学生,理解力就强,阅读速度也快,反之,理解力就弱,阅读速度也慢。但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审美距离切近、功利色彩鲜明的“近阅读”现象。有人做过调查,现在的学生阅读在价值追求上常关注自我,阅读方式大多是以下几类:一是以读韩寒、郭敬明、可爱淘等“80年代后”的同龄人作品为主的伙伴式阅读,二是以读卡通、漫画、科幻类为主的回归式阅读,三是以读情感类、武侠类、惊险类、恐惧类为主的补偿式阅读,四是以快餐式文化、大众式文化、娱乐式文化、网络式文化为主的享受式阅读,五是以应付高考、追求短平快为目的的写读式阅读,六是以表现自我为目的的表现式阅读。这几种阅读方式都属于注重功利、享乐、释放的浅阅读,是与自己相近的同级阅读,长期下去,会影响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历练、情感的熏陶、人格的铸造、精神的提升,导致人文素养的平面化、平庸化、低级化。著名美术家吴为山说过:“读书的宗旨是使自己进步,恰如聆听大智大哲大贤教诲。”我们读书的目的在于改变人生、发展人生、完善人生。因而在阅读课外作品时我们提倡让学生读有品位的作品,读书的品位即可看出一个人的品位。我们要在读书中不断的关注自我、超越自我、注重大我。
读书量的要求。新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分别要达到400万字和300万字。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加大阅读量就必须提高阅读速度,这不仅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需要,还是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第一时间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科研究和创造精神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不需精研细品,要一目十行,块状阅读,能够在有限时间内摒弃多余信息,获取作品精华,采撷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用文字精确表述自己的思想。推荐阅读:(玉溪无痛人流医院:http:///)
此外,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一高二),学生要力争背上二三百首诗词,这对提高人生境界和语言能力都将会起到难以评估的作用。
(二)学会积累
语文知识的点面结构造成了语文学习必须重在积累。积累的内容便是考试说明中的知识点。积累时,笔记本要有三个:一个积累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知识,一个积累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知识,一积累作文材料。每一部分都要分门别类整理好,将同一知识点的知识整理到一起,切忌从前住后一股脑推着记,像个杂货铺子。例如作文部分可分社会、人生两部分分类整理。
社会部分:
知识经济生命平等文化传承反腐倡廉新新人类素质教育明星话题贫富话题教育产业互联时代最新科技环保能源和谐社会节约问题等
人生部分:
调整心态良心意识责任意识感恩意识自信自强学会宽容学会反思学会独立与人交往培养个性家庭教育关注生活学会合作敬业精神等
每一小部分又可分材料积累和语言积累两部分。
(三)学会写作
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是写作,在学生心目中写作是在代圣人书,自己要正襟危坐,拿腔拿调,一反常态,摆出一副小大人的架式,谈玄论道。这种思想造成了两种结果:一是许多学生不会也不敢写作文,另一种是作文的造假现象严重,假大空,无病呻吟。其实,作文是以我手写我心的过程,不必装腔作势,开始只需写真事、抒真情,有情的文章才是最动人的文章。不会写作文的同学先不要管章法,只管写起来就是,哪一个大家写文章是先想好了怎样写作怎样写才写的?还不都是先写后改!所以只要你情思涌动,不求章法而章法会自来。
另一种练习写作的方法是读后写。即先选自己喜欢的文章读,读完之后合上书,凭自己的记忆往下写,写的越接近原文越好。这种读后写,一则可练作文语言,二则可练作文章法,在摹写中不自觉的学会写作。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那些不太会写作文的同学会收到极好的效果。
对于写作尚可的同学,可发展自己的特长,在掌握各种常见文体写作模式的基础上,找到自己擅长的文体,深入钻研这种文体的特点,将其发挥到极致。
作文训练,不必篇篇都写长文,有话则长,无话可短,重在常练。作文的训练绝非一两篇就能奏效,也绝非听几节作文课就能成功。
(四)学会预习
很多学生以为,读一遍书,知道了内容,查了字词就是预习了。这是对预习的肤浅认识那么,应该如何预习呢?
第一是字词,首先解决字词的音形义问题。
字词需学生自己整理,记录在笔记本上,不懂要查。教师的任务是负责检查,并告诉学生课文中的一些学生可能找不出来的多音字,如熨(yù)帖、慰藉jiè等。这是基础,不要让学生偷懒。
第二是查找作家作品,了解背景资料。查找这些,一是为了掌握文学常识,二是为了知人论世,理解作品。
第三,通读全文,整理思路。
阅读如登山。文章就好比是一座植被层次清晰的高山,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灌木林、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场、高山荒漠和雪峰。学生读文章,常常只是一个走马观花的游客,只知穿行
于林间草地,欣赏每一棵树、每一茎草,而不知道登到山顶回过头来再望一望,看一看这山共有几层,每一层都是什么,它们的分界在哪里,其间有何关系。这回头一望的过程就是对全文整体感知的过程。没有回顾的过程,就永远没有整体的感受,就难以综合起文章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阅读时,要留心段落中心句,如果没有就要自己试图概括,然后将每段段意连缀起来,文章思路自然就清晰了。
第四,注意批读,写出感悟或疑问。
一篇文章如果只认识了字句,那就没有起到任何预习的目的,要预习,就必须对文章进行批注,有感悟的地方要标上,有疑问的地方也要标上,以便上课时有针对性的听讲讨论。
高中语文学习,只要注意了上面几点,自会“爱你也容易”。
第五篇:文言文,想说爱你也容易
名著阅读,想说爱你也容易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对此,新教材也相应的增加了名著阅读这一板块的内容,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名著有所接触,有所了解。但令人尴尬的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它并没有受到重视。名著阅读教学主要停留在了教师口头提倡,学生自愿阅读的形式之上。本文拟就“名著阅读”的现状以及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做点粗略的述评。
[关键词]名著阅读现状激发阅读兴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此,新教材也相应的增加了名著阅读这一板块的内容,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名著有所接触,有所了解。但令人尴尬的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它并没有受到重视。名著阅读教学主要停留在了教师口头提倡,学生自愿阅读的形式之上。本文拟就“名著阅读”的现状以及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做点粗略的述评。
一、名著阅读的尴尬现状
近两年来,为了督促师生对名著的重视,语文中考也开始加大了名著考核的分值。但是师生对“名著阅读”的热情并没有被从根本上调动起来,不得不说,这与我们的语文教学及考试评价体系有一定关系。先来看看我们的语文教材。目前的几种课标语文教材都对“名著阅读”有所涉及,编入了“名著导读”、“名著推荐与阅读”之类的内容,这比先前的教材是一大进步,令人遗憾的是形式过于单一,每本教材出现那么一次,无非是简介一下作者、写作背景、整本书的大体内容和风格,而后摘选那么一节名著再附上几道思考题,仅此而已,对“名著阅读”缺乏持续的关注和序列性的指导建议。我们的考试呢?翻翻近几年各地中考“名著阅读”的考查题目吧,多见“说出你所喜欢的某本名著中的人物及其性格并列举一个与其相关的情节”一类的试题。客观地说,语文考试中专门设置考查“名著阅读”的题目有其积极导向,但是,当这种考查样式简单粗糙以至僵化时,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负面的认识和效果:“名著阅读”不就考点这样的知识吗?还用的着读书吗?而且我们的语文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又总结出既省力又省劲的“应考策略”。临考试前,老师勾画出课本上导读部分的文学常识,比如作者及其国籍,主要人物及其主要性格特点,主要情节或思想感情等基本信息,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名著教学仍然苍白应景,学生并没有真正揭开名著的真实面纱。
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其实,只要有过阅读经历的人都能认识到:每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从内容上来讲,名著一般比课内文章更丰富多彩,内容也更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趣味是阅读的根本”,只有有了阅读兴趣,学生才可能养成读书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间断的挑逗学生阅读名著的那根神经,让它始终保持高度兴奋。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著的节选,这些节选就是一把把开启名著阅读的钥匙。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地利用好这些片段,教师可以尝试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名著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由课内阅读的不满足而产生课外阅读的欲望,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比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文章通过记叙鲁达路见不平,帮助金氏父女逃过卖肉屠户镇关西的欺侮,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故事,表现了鲁达豪爽仗义的性格特点。理解了《水浒传》中的英雄替天行道,“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行为时,教师可以就此进行拓展,告诉学生,这只是《水浒传》中关于鲁达的一个故事,他还有“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传奇故事,也都非常精彩;另外,《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个个性情不同,将将本领高强,人人描写传神,以此激发学生带着浓厚兴趣去阅读《水浒传》。另外,课本后面的“名著导读”,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名著导读”中,首先是对每部著作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的介绍,然后有“阅读建议”,最后是“精彩片断”和“点评”。读了“精彩片断”,再看主要内容的简介,许多学生都会产生一探究竟的想法,激发起了学生完成从片段到整体的名著阅读兴趣。
(二)、开展活动,让学生感受阅读成就
学生读名著往往贪图热闹,热衷肤浅的线形快读,所以一部名著阅读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名著阅读后的专题性综合实践活动。这也相当重要,它不仅能对阅读成果的梳理和归总,更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喜悦。活动的具体方式可灵活多样。我曾在指导学生阅读完《汤姆·索亚历险记》后,布置了一项综合性的书面作业:①从全书三十五章中选出十章,每章拟定一个标题(该书没有章节的标题)。学生拟的标题还是很有意思的,如第二章写汤姆不情愿干姨妈吩咐的粉刷篱笆墙的工作,于是极尽表演之天才,装出极享受的样子,煞有介事地挥舞起刷子刷墙,十足一个大画家,直到引诱着一帮孩子排着队拿着心爱的礼物来换取哪怕干一分钟如此美差的权利。旁边的汤姆则躺在一旁的阴凉地里,一边嚼着换来的苹果,一边得意的摩挲着那些“贡上”的礼物。学生给这
章拟的题目就有“天才的艺术家”、“不会画画的大画家”一笔无本生意“等等。②是:本书主要记写了汤姆的几次历险经历?请各用一句话简要概括。③是以”我看汤姆“为题写一篇读后感,④是:文章的结尾写到汤姆和哈克又一次筹划做强盗,琢磨前几章节情节发展的逻辑,您认为他们会做成强盗吗?做出您的判断,为全书再续写一段故事。这些作业批阅后,开辟“读书论坛”展示交流阅读的成果,效果甚好。另外,我们还组织全年级举行了一次“台上语文戏中人生——《汤姆·索亚历险记》情景短剧展演”的活动,学生自编演出脚本,自备服装道具,参与热情十分高涨。
(三)、延伸和比较,强化阅读兴趣
赫尔巴特认为,儿童获得的兴趣中一类思辩的兴趣。在比较中可以发展学生的思辨兴趣。比较是人们辨别事物和现象的科学工具和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因此,教师可因势利导,通过延伸和比较阅读,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向“原著”延伸,如学了《在烈日和暴雨下》,读一读《骆驼祥子》;也可以向“作者”延伸,如学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再读一读他的《项链》等;还可以向“主人公”延伸,如阅读课内推荐的名著《格列佛游记》之后,再让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然后分析两位主人公形象的异同点,从而深刻体会作品的主题和风格。这样一来学生读原著就读得更细心了。同时,延伸比较阅读又训练了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在自己的见解得到同学和老师肯定后,成功的喜悦又进一步强化了阅读兴趣。课外阅读还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联系,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爱看的书来阅读。当然,对所选书籍的内容要做到严格把关,方法的指导做到因人而异,效果的检测做到客观公正,激励先进,从而真正做到让每位学生每学期都阅读几本好书。
读书,是要依兴趣而定的。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培养和保护他们的阅读兴趣,要远比强迫他们读一两本名著重要得多、有意义得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聪明起来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们只希望读书能够美丽人生,读书能够升华幸福!
参考文献:李卫东名著阅读语文教学的“正规战”》《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