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4 04:2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第一篇: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由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念信念的理论基础,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革命性、崇高性相统一的思想体系,是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劳动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理论指南,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认识人类社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确方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预见性,增强主动性,克服片面性,减少盲目性。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才能使国家和社会更好地发展。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作为“灵魂”贯穿于该体系的每个领域和层面,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完整严密的价值观念体系。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要处理好多样性与选择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关系。

一、在多样性与选择性的互动中实现价值认同

任何价值观念都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之中。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在大学生身上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特别是随着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社会整合。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个层次和多元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应当是共同的、一元的。尤其是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上,更要从指导思想的高度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统领和引导,必须确立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借以统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在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结合中夯实价值基石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曾宣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是围绕着如何使人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而展开的,并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视为无产阶级和人类奋斗的价值理想和目标。理想具有扬弃现实、高于现实、超越现实的特征,是感召、激励和鼓舞我们为之奋斗的力量源泉。同时人又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遵循社会组织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大学生作为充满理想、活力和激情的群体,容易接受社会和谐必须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不易全面理解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和谐与融洽。事实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以科学发展观和公平正义的原则去解决市场经济带来的矛盾,才能以对人类未来文明和后人负责的态度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要求去解决人的生活方式中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矛盾,更好地形成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同心协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不但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就能够引导他们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在致给“纪念五四青年节80周年”的信中所提出来的,使广大青年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的要求,就能够坚定他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促进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三、在社会性与个体性的联结中促进价值实现

毫无疑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具有极大的超越性。马克思从人的解放意义出发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传承了自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以来的世界人文主义精神。同时,“以人为本”思想又蕴涵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当代中国人文意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历史互动过程。从本质上考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超越性并不由于任何外在制度因素限制而被磨灭被消解,恰恰会随着制度历史的曲折发展一再反复被提上人类精神生活的议事日程,并逐渐被人们所理解所接受而成为人类进步的根本精神动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和谐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中,强调集体的价值,个人对集体并不具有优先存在的地位。这种强调社会整体价值的传统有其积极合理的因素。但是,如果以片面强调社会性来否定个体的价值,社会就会变成压制人的社会。如果只谈集体而不谈个人,那这样的集体也只是虚幻的集体,是不为个人所依托的集体;相反,如果只谈个人而不谈集体,那这样的个人也只是孤独的个人,只是失去寄托的个人。前者是用集体淹没了个人,后者则是用个人否定了集体,因而都不是合理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时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在两者之间寻求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强调的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从根本上体现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即将个人利益和集体有机结合起来,承认集体和个人的价值主体和利益主体地位,就是要把对大学生主体性的肯定和社会性原则统一起来,既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又要反对学生主体性的极度膨胀;既要大力提倡集体主义,又要反对忽视个人的价值,这对于我们的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处理好价值取向上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树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价值观,才能较好地解决目前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冲突,在两者的相互联结和统一中促进其价值实现。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在科学原则中强调历史必然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在价值原则中,强调中国工人阶级利益、中国人民利益、中华民族利益和人类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在具备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有中国特点,才能成为执政党的行动指南、国家的主心骨、民族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理论体系。从层次结构看,它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层次、马克思主义价值学层次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层次。从时空结构来看,它包括马恩的价值理论、列宁的价值理论、毛泽东的价值理论、邓小平的价值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价值思想和党的科学发展观。这些价值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空间范围,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所谓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共同价值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并进一步把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为:在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文明;在经济活动中是在劳动本位的基础上追求效率、活力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以及物质文明;在政治活动中追求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在文化活动中是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的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在社会活动中是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价值理想既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华社会的历史背景、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因此,在全体人民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和时代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就具有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

中华民族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全体民族成员和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所认同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所共同奉行的价值信念和信仰,所共同选择的价值实现途径、方式或道路。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角度看,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这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爱国主义价值观中,价值主体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社会、中华民族人民;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根本利益和需要;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中华民族人民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价值路径选择。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原则,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根基,在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价值体系的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价值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个文化价值体系既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的因素,也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价值观念,也包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建设型价值观念,还包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新型价值观念。其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这种时代精神中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华民族社会的时

代价值观。发展、富裕、民主、法治、公平、和谐、文明以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基本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荣与辱反映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价值反思。荣辱观的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本价值范畴、本位价值、核心内容、根本价值标准、根本价值追求、基本价值原则和基本价值规范制约着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理念、标准体系和规范体系。具体而言,一个社会以什么为本位价值,是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性质的标志。剥削阶级社会里本位价值有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等,而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本位价值就是劳动,是否劳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判断荣与耻的基本标准。为人民服务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三个有利于”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根本价值标准,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根本评价标准。是否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既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是否有价值的根本标准,也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之荣与辱的根本价值标准。集体主义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爱国主义作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义利关系的处理也就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基本规范。

总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密切的直接的联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性;既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工作上和生活上可操作性。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操作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

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特征:

第一,普遍性。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揭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避免为短期目标服务,同时应当关照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

第二,民族性。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注意防范价值观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风险和错误,努力建设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崇高性。崇高性是指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质上既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向。

第三篇: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实践作业)

题目: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传

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系别:管 理 工 程 系

班级:08级土地资源管理1班

姓名:李响

学号:08570117

日期:2010年6月 17 日

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更进一步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表明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重视。而在当今社会,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源于诸多方面,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文化传统。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密切关联又不相同。传统文化是区别于外来文化、当代文化,指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是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代一代的积淀,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其中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国文化传统。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包容会通”、“见利思义、诚信为本”“勤俭廉政、精忠爱国”、“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克己奉公、修身慎独”等精神,通过改造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

面临改革深入、观念巨变、思想多元的现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势在必行。但如何建设?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告所我们,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必须与本国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所谓核心价值体系,除了具有普世的价

值因子之外,还具有自身文化的因素。几乎所有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都与本国的文化土壤、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并形成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价值目标、理念、规范等。”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只有大量地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才能不断丰富理论,取得实效。事实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从没有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传播和发展,“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科学真理,适应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且因为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与马克思主义在许多方面产生共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毛泽东思想无论从内容上(如实事求是、救世济困等),还是从表达形式上(如以“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三打祝家庄”说明唯物辩证法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典范。邓小平理论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如重视道德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重德治的思想一脉相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当前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过程,仍然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汲取营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成果。“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十七大提出的新任务。这一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其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挖掘和利用的成功与否。要想让广大群众深刻了解、认识、信仰马克思主义,当然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但与此同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前提下,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转化为群众容易理解、便于接受、富有民族特色的通俗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极好的素材和凭借。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两者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和灵魂当中,成为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实现伟大复兴的无穷动力。

中华民族注重整体意识,认为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并把实现崇高的道德当作人生最高的境界。例如孔子重视个人死后对后世留下的影响,他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为了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仁”,甚至可以付出生命,即“杀身成仁。”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而另一大思想家孟子则主张舍生取义。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些思想逐渐凝结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开和落实的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人十分注重荣辱问题,孔子将知、仁、勇作为一个人立身的三项重要品德。鉴于荣辱的重要性,孔子主张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继承这些宝贵思想的同时,又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鲜活的实践要求。“在表现形式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道德中主要以‘耻’来阐述荣辱观的局限,把‘荣’与‘耻’这两个古老的传统道德概念切实对应了起来;在具体内涵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把荣辱观仅仅作为道德范畴的局限,从社会主义价值观总体要求的高度,丰富和拓展了荣辱观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以荣辱观来确定社会道德的界限充满了中华道德文化传统智慧。”

三、依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实际上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要求,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可以 “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保留下精华,而且还可以“脱胎换骨”,增加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内容,焕发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启示。首先,应该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提下,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一,它是在承认各个主体之间利益观点差异的前提下,互相包容、互相借鉴,以至达到集众家

之长基础上的整合。在各种思潮激荡冲突的当代中国,无疑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引领者的地位上。其次,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观念体系,根源和服务于实践和社会现实。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固然要加强观念、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但是更为根本的、更为基础性的前提,是要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更加注重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平等地分享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成果。”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地得到普遍地确立、巩固和提升。此外,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要充分重视、认真发掘、批判地继承。怀着对祖国先贤的敬意,认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将其中一些宝贵的思想,如“仁”、“义”、“民本”、“和”等仔细整理出来,去掉其不合乎时代要求的内容,发掘其积极向上的因素,并且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来。二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升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文化现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精华之处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通的依据。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需要依托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得到升华和创新。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视角提出问题,在中国共产党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上,都是第一次。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必须学习和研究两个重要文件。

第一个文件是2006年10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文件一方面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文化的根本和意义所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做了简要的概括,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二个文件是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第七部分。该文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了进一步阐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围绕两个文件的精神,特别是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论述,可以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进行理解。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一系列重要内容组成的,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这些基本内容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被列在第一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排序问题,而是有着深刻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统帅。

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首,从根本上来说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被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首,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本质属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都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行动的,没有理论做指导的党,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而且不同性质的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不同。马克思主义者公然承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用列宁的话来讲,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观念和科学的学说体系。这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概括地讲,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意识形态,是先进的理论,是科学真理。列宁曾经讲过:“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评价。毛泽东也曾经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斯大林根据实践创造出来的理论,是在总结历史实践和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抽出来的总结论。”马克思主义就是总结历史经验和革命经验,从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中抽出来的总结论。因此,马克思主义是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的思

想结晶。它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并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同时,马克思主义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为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身内涵的解读,应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内在的品格和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因为它有这样的品格和本质属性,它就应该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被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历史经验表明,我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88个年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和辉煌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最核心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国际共产主义政党中,中国共产党是做得最好的,这是我党的优势和特点。

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代表毛泽东同志不仅善于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马克思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还特别善于把丰富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以带着问题学习马列为主的过程。据统计,从延安整风运动开始,一直到1976年,我党先后号召全党学习马列著作共11次,效果都非常好。在这11次中,最多的有40本,最少的也有1本,一般为3到5本。这种学习有利地指导了中国革命的前进。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总结中国革命经验为主的过程。也就是在总结实际、学习马列的基础上创造新经验,并且使之上升为理论的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同志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而且在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创造了很多新的经验。这些新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就成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作用、地位还体现在党章、宪法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上升到党规、党法的高度,成为必须遵守的根本原则。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实质上就是对待党和国家的态度,因为它已经被写入党章、载入宪法。我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的党,共产党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但是,真正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是比较晚的。根据材料显示,正式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是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党的第七次

代表大会。从1945年七大到2007年十七大,这11次代表大会都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都把马克思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但是,不同的党章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表述都略有不同。有的党章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一切工作的指针,是行动的指南,是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有的党章提出,马克思主义是重要的指导方针,重大的战略思想。虽有提法不同,但基本精神都是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一点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肯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并把它列为之首,是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结果。

第三节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训的反思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被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首,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教训进行反思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发生剧变,在世界上引起了剧烈的振动。关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观点有很多种。有的说是经济原因,有的说是历史原因,也有的说是领导层原因,而基于指导思想的原因不多。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发生剧变的原因,应当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能全部否定。但是,根本的原因是苏联共产党丢掉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丢掉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必然反映在经济和其他方面。毛泽东在1957年曾形象地比喻:“斯大林逝世以后,赫鲁晓夫就开始淡化、反对和背叛马克思主义,导致党失去了灵魂,迷失了方向。后来又慢慢地丢掉了列宁主义,结果使苏联解体,苏共灭亡。”苏联解体的教训印证了列宁在1902年说的一段话:“没有理论,革命派别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而且迟早注定要在政治上遭到破产。”也正因为这样,邓小平才说:“马克思不能丢,列宁不能丢,毛泽东不能丢。一句话,老祖宗不能丢。”

以上三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首的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中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指导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所谓“灵魂”,是指灵魂深处的思想理论支撑,或者说是深层次的精神力量和理想信仰的支撑,它是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从总体上来讲,这种灵魂作用主要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具体地说,这种灵魂作用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理论的武器作用是很重要的。列宁曾经在谈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功绩时说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最伟大的功绩,就是给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一个认识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工人阶级政党在成立初就公然宣布,它的任务是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完成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要想砸烂旧世界、建设新世界,首先必须要正确地分析和认识旧世界,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世界。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看本质,从中找出一条基本线索,根据这条线索制定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和策略,制定一条革命的路线。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曾经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最好的武器。中国共产党就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他还讲,“中国近百年来,无数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我们灾难的祖国,一直在向西方学习,寻求真理。可是先生总是欺负学生,最后都失败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应用了这个宇宙观来分析中国的国情,才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同样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去分析国内外的新形势,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国家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正确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南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正确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南针,它的实质主要

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就变成没有用的、空洞的理论;实践如果没有理论做指导,就变成盲目地实践,是注定要失败的。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毛泽东同志说:“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马克思主义不是包医百病的万灵药方、万古不变的教条。这里的要

害是要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反对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也要反对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不应当把理论当作教条来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该把它当作革命的科学来学习;不应该只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通过研究广泛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该学习他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毛泽东这段话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三个“不”,辩证地回答了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怎样把马列主义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理论和实践是两个问题,是相对独立存在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共产党人的一个根本任务,是天职,而且是永远打不完的仗。真正做到两者的结合,尤其是找到两者结合的最佳点是非常困难的。建党前的近百年间,许多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灾难的祖国,学习西方,想把西方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但是都没有结合好。建党初期,只是学习苏联的马列主义,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也没有很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突出,他不仅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更重要地,他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成功地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找到了中国革命制胜的道路,并取得了成功。邓小平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毛泽东一生最伟大的贡献的话,就是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相结合,找到了结合的最佳点,使中国革命成功了。就是因为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才有了新中国的建立,才有了现在的中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确保中国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以后,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国

际共产主义处于低潮的时候,我党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领导着全党和全国人民向前进。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正确判断形势和任务的望远镜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正确判断形势和任务的望远镜,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预见性。关于理论的预见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提法上有所不同。恩格斯在帮助德国建党过程中提出:“前导作用是理论的重要作用之一,可以超前指导党的行动。”列宁提出:“没有革命理论就没有革命运动”。这指的也是理论的决定性作用。没有理论做指导,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理论做指导,就没有强大的无产阶级政党;没有理论做指导,党就不可能起先锋战士的作用。从整个理论发展的长河中看,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但是就某一阶段而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毛泽东讲:“理论起到望远镜的作用,可以使我们看得更远一些。”邓小平在1985年党的代表大会上讲:“理论起到预见性的作用。”广大群众讲:“理论起到了超前的作用,或者说前瞻作用。”关于理论的预见性作用,尽管表述上存在差异,有望远镜作用、超前作用、前导作用,但本质上都强调预见性,强调科学地预测。

理论的预见性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是特别重要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应该比一般群众站得高、看得远,应该能给群众指出前进的方向,不能跟着感觉走,不能摸着石头过河,应该做出一些自觉的反应。理论的预见性,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客观事物和社会历史发展做出合乎规律的、超前的反应和科学的预测。也就是说,为人民规定一个奋斗的目标,勾画一个蓝图,提出一个科学的设想,对革命建设事业的进程和前景有所预测,使人民看到希望。这样才能起党的领导作用,也是预见性的重要的表现。

预见性也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实行正确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必须有预见性。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也就没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毛泽东说:“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马克思主义,这个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毛主席是我党最善于科学预见的人,能科学地预见革命的发展和未来。抗战开始后的三个月,毛主席用了五夜八天一气呵成《论持久战》这部巨著。在文章中,他分析了

中日战争的大体趋势,预测战争可能打几年、分为几个阶段等。当时,关于中日战争,党内党外议论纷纷。有人说中日战争可能是速决战,会速战速决;有人说可能是一打必败,根本就胜利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提出,中日战争只能是持久的,不可能是速决战。至于持久到何时,他预测大体上战争将打八年。战争的结果表明,毛主席的分析、预测是很准确的。毛主席在青年时就预测中日之间必有一场大战,20年后中日战争爆发了。解放战争开始前,他预测战争最多打五年,打好了最多三年到三年半,结果解放战争三年完成了。科学的预测对于领导中国革命胜利向前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我党仍然继承这个光荣传统,对我国的发展前景做出了科学的预测。这是我党的高明之处,也是党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提出了我国发展的“三步走战略”、“2010年的远景规划”和“到本世纪中叶达到小康社会目标”,都是我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的科学预测。

科学预测对于共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必须要克服跟着感觉走、摸着石头过河的片面的领导方法。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实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胜利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实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胜利的旗帜,它对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来说,是统一思想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作用,早在马克思、恩格斯年代就提出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党的纲领就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列宁更明确地提出:“只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成为公民运动的旗帜。”他还说,“俄国社会主义者相信,只有科学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学说才是革命理论,才能作为革命运动的旗帜。”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帜作用就是早在马克思列宁就提出来了。毛泽东是我党的杰出代表,他在1919年就提出了“主义如同一面旗帜”,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他参加革命之后,一直

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一直坚持。他还号召全党学习马克思、列宁著作。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像号角一样,它可以把广大人民团结起来、凝聚起来,集合在这面旗帜之上。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起到组织、宣传和动员的作用。在俄国,由于列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使成千上万人集合在这面旗帜之下,团结起来,万众一心,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在中国,由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列主义的大旗,把中国的劳苦大众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历史的经验还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尤其是在关键的历史时刻,更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不动摇。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严重挫折。大革命失败之后,党内思想出现很大的分化:一部分跟着党走,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继续革命;一部分投降了国民党;另一部分放弃了革命。在这个重大的历史关头,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继续革命就显得特别重要。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由于有大部分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延安时期,由于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成千上万的革命青年奔赴延安,集合在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下,跟着共产党革命。文化大革命后的关键时刻,由于我党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使暂时混乱的思想又重新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在党内和社会上有一种思想倾向,就是要砍倒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而且十分坚决。在这场斗争中,有两位老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位是黄克诚。虽然在过去的历史运动中受过一定的瓜葛,但他从大局出发,提出必须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另一位是邓小平。在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过程中,他曾有过十几次讲话,每次讲话中都提到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要坚决高举,永远高举。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本身是高举马

克思主义旗帜的具体表现。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面对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 解体,共产主义处于史无前例的低潮。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关

头,党内又出现了分化。有 少数高级干部、老革命逃到国外,而且公开发表反党声明。党内对于马克思主义也是议论纷 纷,质疑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过时。但是,我党坚持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高举毛 泽东思想伟大旗帜,永远不能动摇。正因为如此,我党才在改革开放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所以,我党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特别是在关键的历史时刻,更要重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 大旗帜。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战胜困难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工人阶级政党之所以在极端困难的情况,甚至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就是 由于他们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做武装,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做支撑。从理论上来讲,马克思在 1843 年至 1844 年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列宁更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可以从理论中取得一切信念,并使行动具 有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可以战胜困难,战胜恐惧,甚至可以战胜死亡,这是列宁 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中国在民族革命时期,有许多的共产党人在凶残的敌人面前毫不屈服,在重重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在死亡面前毫不动摇,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马克思主义做支撑,所以才在行动上为真理、为共产主义斗争。下面的事例可以说明这个 问题。李大钊在绞刑架前豪迈的高喊: “敌人绞死我们,绞不死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一定会胜利。”革命先烈夏明翰就义前写下了豪迈的诗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 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邓中夏在酷刑面前对难友说: “敌人只能俘虏我的肉体,却 不能摧毁我的革命意志,更不能动摇我对马列主义的信仰。” 刘伯坚在狱中给党组织的信中写到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瞿秋白经受了无数次严刑拷打,沿途高唱国际 歌、红军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走上刑场,英勇就义。这一切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理 想信念支撑他们做出这样的行动。这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战胜困难,战胜恐惧,甚 至可以战胜死亡。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有许多共产党人对社会无私奉献。但是,我党现在 的教育是比较落后,这是很值得深思的,也是值得进一步加强的。总之,马克思主义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提供思想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撑,提供抵御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也只有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的民族 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等,建立

在科学的基础上。所以,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第三章 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核心的价值体系中如此重要,就应当把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一个不懂得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人,就谈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更不必说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发挥其灵魂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以,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的根本。第一节 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胡锦涛总书记十分强调的一个问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 中,总书记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号召全党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2008 年,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 “我们要增强 学习的紧迫性和自觉性,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时候,用了两个词,深入学习和刻苦学习,这从内容上来说是全面的,包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不仅仅是学习最新理论。另外,在贯彻落实时,只强调学习重点,而对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则不够重视,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胡锦涛书记提出要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重点学习最新理论。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领导干部,学哲学 者,改为 不可不读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毛泽东的 《实践论和矛盾论》 学经济学者,不可不读马克思的《资本论》 ; 和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 学科学社会主义者,不可不读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和毛泽东的《关于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学党学者,; 不可不读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 《共产党宣言》。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领导干部应该亲自读一读。在阅读时要注意掌握三个环节,要弄懂马克思经典之作产生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从中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要弄懂经典 著作中理论的精神实质,从中学习作者看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弄懂著作 中一些重要的基本原理,从中把握构成基本原理的基本要点。下面就学习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阅读中应该注意的三个环节。学习基本原理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点。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的一贯主张。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学习和掌握基本原理的问 题。列宁把基本原理称作一般的指导原理。毛泽东则认为,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所以如此重视基本原理的学习,概括的说,是因为 基本原理是在广泛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本质属性的、规律的科学结论。它是共同的规律,普遍的规律。这是从大的角度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重视基本原理的学习的原因。具体地讲,可以从以下四点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视 基本原理的学习的原因。

(一)基本原理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大厦中的精华和珍宝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宏大的理论库,按照传统的说法,它包括三个组成 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就马克思本人而言,他一生为后人留下了 浩瀚的卷本,达三千二百万字。不管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库,还是从马克思本人,论及的 问题是方方面面的,既有共同规律性的基本原理,也有对某一事物的论述;既有对本民族状 况的考察,也有对国际民族问题的论述。由于生命和环境所限,作为个人都难以一览无余,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和把握它的主要的、基本的内容,也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精华。党内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十分繁忙,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内容根本是不可能的。就理论工作者而言,全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也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 讲,党的领导干部应该掌握基本原理。不懂马克思主义理论,谈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什么是基本理论,下面通过例子加以说明。我党提出了党的先进性理 论,它的基本理论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只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没有完成,党的先 进性就是存在的,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所反映的内容有所不同而已。党的先进性由三 个观点构成,就是先进的工人阶级为基础,先进的革命理论所武装,先进分子所组成。“三 先进”构成了党的先进性这条基本理论,一直到党的历史使命完成。在没有完成历史使命之 前,这个理论一直是正确的。这是判断党是否先进的唯一的标准。

(二)基本理论指明了未来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 基本规律。《共产党宣言》 在 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

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共产党宣言》 的任务就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必然灭亡,也就是社会主义必然代替

资产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马克思预见的第一个趋势。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叫做总规律,毛泽东把它叫做客观规律,邓小平把它叫 做总趋势。现在,有的人怀疑马克思这一科学的预见,怀疑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正确性。这 种观点显然是不对的。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科学预见,是建立在深厚的 理论根基之上的,是根据革命的理论分析得到的。这个理论根基就是他们运用社会矛盾学说,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产主义的必然性; 运用阶级斗争的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 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运用唯物史观,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实现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 的必然结果;特别是运用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灭亡规律的必然性。所以,马克思的预见是科学的,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根基之上的,是正确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做出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结论是完全正 确的,是科学的,任何怀疑都是没有根据的。

(三)基本原理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基础 基本原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奠 定了基础。为了使无产阶级革命获得胜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党和国家都要制 定一些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客观 条件和理论条件。理论条件就是指一般的理论原理,必须以基本原理为基石。没有科学的、正确的理论作为基础,就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我党制定路线、方针、政 策根据的是基本原理,不是个别原理,是根据规律性的理论制定的。

(四)基本原理提供了新形势下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革命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列宁和毛泽东在这 方面也有很多论述。发展新理论是共产党人的责任。发展和创新,都必须在一定基础上发展,在一定前提下发展,在一定历史层面上的发展。这体现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历史和现实的 关系。通过以上四点,可以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是极其重要的。正因为这样,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 能动摇。当前,党内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气氛不是很浓,更谈不

上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所以,不仅要提倡学习马列主义,而且要刻苦学习,这是有深刻含义的。第二节 坚持不懈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不仅要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且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他们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 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地推 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中 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形成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也称 作最新理论成果。在当前,要以最新理论成果为重点,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之所以把最新 理论成果作为重点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就是因为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经 验的新概括和总结,它对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指导作用更大、更直接、更有效。从这个意义 上来说,它是活的马克思主义,是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当今中国最新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把学习最新理论成果放在首位,作为重点。学习最新理论的目的在于两点:

(一)从根本上提高党的理论水平,把党的全部活动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说,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的目的,就是指导客观事件和主观事件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高运用马克 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一个自觉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建设者。

(二)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在群众中开展广泛的学习与实践 活动,使广大的党员和人民群众认识到最新理论在马克思主义重要的地位、意义和作用。在 各项实践活动中,要善于把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把这种宣传大众化,反对空谈和抽象的教条式的说教。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生动 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释和回答人民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另外,学习最新理论,最终要落实到行动。毛泽东曾说: “学习马克思列 宁主义不是为了好看,更不是为了吓唬人。学习理论的目的完全在于应用。所以,理论一定 要与实践相结合,要落实,才能起作用,决不能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文件上。”马克思 说过: “一步实际运动胜过一大纲领”。一个政党,特

别是领导干部,满口讲马列主义理论,而夸夸其谈,是要亡党亡国的。恩格斯在批判俄国党内一些人存在这种弊端的时候说: “如 果一个党染上了这种毛病,就可能在人们的哈哈大笑中使这个党被毁灭掉。”因此,党内一 定要有一个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的基本原则 根据长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经验,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学习理论的 形势和现状,有些基本的原则是需要坚持的。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完整准确的原则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注意它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要只学习只言片语。这 是邓小平在 1977 年提出的。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这也是三中全会以后总结出来的一条原则。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宏大的理论 体系,都掌握了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掌握它的基本理论,在基本理论的学习中,也是要少而 精。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持有重点的原则 有重点不等于忘掉一般。学习马列主义,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 思想的代表著作和一些基本的理论,但最新的理论成果应该是重点。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再重视,认为最新理论 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样就忘掉了最新理论的本、源、根,就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所以,必须要注意把握有重点的原则。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结合党的中心任务的原则 坚持结合党的中心任务的原则,就是要联系实际,就是带着实际中的问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最新理论。这也是三中全会之后总结出来理论上的基本经验。

五、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坚持持久的原则 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一个持久的活动,要把它作为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领导干部的一生的活动内容。这五条原则在实践贯彻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这是从总体上来说的。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首,是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之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本。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 和方向,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这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第五篇: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众所周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的。

其内容有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个名词在我第一次接触它时,听起来很深奥、很玄妙。但,慢慢的,通过对初中高中的政治课和大学的思修课后。它的内容渐渐明确起来,其实它就体现在社会的每个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所以我查了资料,更发现它具有它本身的三大特性:

第一,普遍性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揭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避免为短期目标服务,同时应当关照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

第二,民族性 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注意防范价值观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风险和错误,努力建设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崇高性

崇高性是指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质上既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向。

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密不可分的。

在我所了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清晰的是八荣八耻,八荣八耻就是贯彻到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所以我想接下来谈谈对八荣八耻的了解。(结合一些资料)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它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有机融合在一起,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以何为荣、以何为耻,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

以点及面,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结构严谨,定位明确,层次清晰,是完整的、系统的,它坚持了社会主义又有中国特色,总结了成功经验又有新的提升概括,反映了现实的迫切需要又是能够通过努力实现的,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和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所以,它是我们社会每个成员都要真正的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下载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86分

    课件名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测试题目共:28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正确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篇为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必须坚持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009级公管研究生班 宋钊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和生命之魂,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理解。4我们要坚决反对政治一体化的图谋 内涵:1巩固马克思指导,坚持不懈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爱国主义是中华......

    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选5篇)

    在“感动中国”人物的背后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社会上均引起强烈反响。从人民公仆郑培民、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合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少年读本》读后感 我国前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所以,社会主义......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10级安徽大学政治学系马基原理专业学生 王翠学号:U201002002 内容摘要:老师让我们写这个话题,感觉这个话题很大,看了一些资料,觉得专门写社会主义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