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KXSJ1091408064商务学院卡米拉理论调研
基本理论调研结果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是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 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马克思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从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深刻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马克思阐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积累必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更为尖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从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
【关键词】科学 科学态度 科学意识 科学能力 科学素质
一、科学、科学创新、科学创新意识、科学创新素质之我见
1.科学与科学创新
科学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某些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像费耶阿本德(Feyerabend)和罗蒂,可能会同意他的这种看法。他也认为,落入科学主义窠臼是愚蠢的---科学主义相信科学能最终解决所有人类问题,或者发现隐藏在我们感觉经验到的日常世界背后的某些真实世界的隐藏真理。所以说,科学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创新是世界进步的动力。有了创新精神,那么就有了前进的希望。小鸟飞行需要翅膀,世界要进步需要创新,创新就是进步的翅膀。当今国际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精神显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国家,才能让自己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科学态度是对科学家在长期科学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关于如何对待自然、对待世界、对待科学研究本身的态度”。
(广西科技馆的博客,《科学素质:它究竟是什么?》 http://gxkjg.blog.gxsky.com)
2.科学创新意识
各行各业都需要发展,如果行业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它只会停滞不前,反而有可能会倒退。只有坚持创新精神,勇于实践,行业才得到发展。
“科学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并直接影响科学研究效率的各种生理、心理和行为条件,它是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多方面素质的有机结合”。
――(百度百科/科学意识http://baike.baidu.com/view/1843530.htm)
3.科学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概括地说就是创造发明的能力,具体的说,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统一。创新素质是创新人才的必备基础,人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这是发展的主要基础。
二、马克思的成长经历
1.马克思的自然成长过程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1883),生于德国普鲁士邦莱茵省(现属于联邦州莱茵兰-普法尔茨)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认为这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2.马克思哲学创新意识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上实现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现在成了人们的一个普遍的热门的话题。任何理论,都是对特定时代人们的现实生活的反映,因而,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变,理论也必然会改变,以适应人们新的生活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自觉意识到了理论发展的规律,因而更自觉地要求理论创新,包括自身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就是理论创新的典范。所以,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一方面是现实生活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观点本身的必然的逻辑结论。
3.马克思哲学创新素质的培养
近现代发展史表明,凡有成就的科学家,大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具备共同的思想素质特征。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如果有了对辨证思维规律的领会进而去了解那些事实的辨证性质,就可以比较容易达到这种认识。”事实也证明,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科技人才事业的成功,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马克思在科学学领域的辛勤耕耘与收获
1. 马克思的早期探索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哲学探索具有社会历史和哲学理论的双重背景。从社会历史背景看,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起源于对西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对西方社会转型的反思。他们把20世纪20年代西方革命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无产阶级主观革命意识的匮乏,而这又主要是由资产阶级利用其意识形态工具以及商品经济所产生的自发意识,使工人阶级认同资本主义的文化统治秩序所造成的,他们由此强调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价值功能的重要性。从西方社会转型看,西方社会的现代性已经完全展开。西方社会已经完全实现了从近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并开始暴露现代性的局限与问题,这也意味着西方文化也必然会发生形态上的转变。这种文化转型集中体现在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和重建上。这对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哲学理论背景看,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探索则受三种理论思潮的影响。其一,他们理论所直接反对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科学实证论的解读模式,强调继承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质;其二,他们的哲学理论建构是在20世纪西方哲学运动和哲学转向这一大的理论氛围中进行的,由此他们主张立足于同近代西方哲学的断裂点上,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其三则是同西方社会的后现代转型所造就的人本主义思潮密切相关。
2.马克思在哲学上的独到见解
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的创新。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要的工作当然要放在总结新时代的实践经验,以新的实践来检验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发展乃至修正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也不排斥一个前提性的工作,一个回溯性的、反思性的工作,就是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的先辈们在理论上已经实现的创新。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应当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辈们已经实现的创新的基础上的再创新,而不是回到已经被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辈们变革了的旧理论上去,而如果不弄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辈们已经实现的创新,我们就有可能在“创新”的名义下回复到旧理论上去。因此,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哲学上已经实现的创新,不是一件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主题的无意义的工作,它恰恰能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指明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哲学上实现的理论创新可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就是创立了新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尽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历史现象暂时不会改变,但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跃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复苏和振兴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虽然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但也确实表明,关于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还远未达到成熟的形态。汲取这一挫折的经验教训,必然使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一个新的突破和发展。一是必须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在改革开放中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真正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但是,在不发达国家搞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必须寻求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客观形式和体制模式,如果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那就必然受到历史的惩罚。二是必须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社会主义真正能够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国内外思想政治斗争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尤其是要用发展中的理论回答实践中不断提出的突出问题,同各种错误观点进行积极的斗争,使广大干部群众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三是必须处理好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使社会主义真正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马克思科学创新的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创新及其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必要前提是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辈们已经实现了哪些创新。从哲学方面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创新:第一,揭示了哲学的阶级性,公开承认新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第二,离开了“哲学基地”,终结了哲学,新唯物主义“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它不再提供现实世界的具体认识和改造现实生活的方案,而只是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第三,它转变了对感性对象的理解方式,把感性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从而为无产阶级提供从人们自身的实际生活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技规划的双重影响与指导作用:科技规划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科学技术规划具有深远的双重影响。对科技规划自然属性的认识经历了右倾、“左倾”、规避不利因素曲折的发展过程,对其社会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从技术先行到自主创新的深化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引科技规划的发展,促进科技规划在新世纪达到新高度。
五、完成“人类发展史上的创新者”研究的几点启示
1.马克思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如果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辩证唯物论在社会科学上的完整体现,那么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则是辩证唯物论在理论自然科学上的完整体现。在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只是由于有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才真正变成了完整的科学,具有了革命理论的科学价值。同样,在理论自然科学发展史上,也只是由于有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自然哲学才变成了科学,并具有了独立科学的价值。
2.科学创新意识与科学创新素质在科学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能往前走最最需要的是创新, 没有了创新意识, 就失去了科研的原动力.中国人的平均智商很高, 但要应该多训练自己的演绎推理能力.不要太被各种规律,条条框框禁锢住, 不要太墨守成规.很多创新思想现在看起来还没有谱不要紧, 很多现在已经实现的高精尖的技术都是先有了创新的意识,创新素质而后经过多年的研究才变成现实。有些创新想法可能会失败, 但这都没有关系, 但要有这种创新思想与意识,创新素质。
3.我将从中汲取哪些经验,增强我的科学意识,培养我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使我们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因此,我把我的科学素养培养的做法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重视基础知识传授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
二、加强科学探究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点。
三、在科学、技术和社会(STS)教学和物理实践活动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
四、重视我的信息能力是我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的有力措施。
总之,根据科学素养的经常修习性和平素豢养性可知,科学素养的培养涉及到多种因素,尤其是应树立以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的教育观念,注意方法上的灵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将有效地提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发展论坛,2009-7-26,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
2.王金福,《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第4期,《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上实现的创新》
3. 陈正洪,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技规划的双重影响与指导作用。
4.“清秋夜”的日志,《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选读》考试思考题。
5. 百科,《卡尔·马克思》的百科名片。
6. 王雨辰,《略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探索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
第二篇:美国加州米拉玛社区学院管理体制的启示
美国加州米拉玛社区学院管理体制的启示
来源: 《国际教育交流》第十八期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董兆伟
美国的社区学院起始于100多年以前。当今美国50个州中,加州的社区学院办得最好、规模最大。加州于1910年建立第一所社区学院,经过7年的发展便成为了全美最大的社区学院体系,米拉玛社区学院就是其中一员。笔者2009年5月在参加“高职学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过程中,对米拉玛社区学院进行了全面考察,并重点了解了米拉玛社区学院的管理体制,目的是寻求对本校及我国高职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的启示。
一、组织结构的启示:完善高职学校内部权力制衡机制
从美国的教育制度来看,美国的宪法从未直接涉及到教育。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体制,每个州的教育都是独立的,每个学院都有高度的自治权,米拉玛社区学院也不例外。
1.米拉玛社区学院的组织结构
长期以来,米拉玛社区学院的管理形成了以校长为首的行政权力系统和以评议会为代表的学术权力系统。米拉玛社区学院分三级管理,学院第一级管理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决策层,包括以下几个成员:评议会(下设教师同等评价委员会及课程委员会)、校长、职工委员会、学生团体,并组成学院执行委员会,是学院的立法机关,委员会主席由校长和评议会主席组成,执行委员会的职责是依法(拉尔夫·布朗法案)为学院制定规划和发展方向。第二层是建议层,包括教学事务委员会、系主任委员会、学院管理委员会、教师委员会、营销委员会、财政预算委员会、职业发展委员会、安全委员会、教职工发展委员会、学生服务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学院第二级管理为职能部门管理,这一级没有决定权,依附于上一级相应的委员会,并对其负责,包括多样性及融合性部门、毕业生管理部门、荣誉项目管理部门、项目评价及学术事务总体规划部门、职称评审部门、网站管理部门及所有特别委员会。学院最后一级是管理委员会,它比较特殊,其组成人员不仅包括校园在职人员,也包括来自社区及学区办公室的人员,比如,有人来自米拉玛社区学院基金会、有人来自圣迭戈市民咨询委员会等。
2.米拉玛社区学院的内部权力关系
米拉玛社区学院三级管理的议事程序都必须遵循共同协商、依法进行的原则,如果各委员会提出的议案与现有的学术及职业事务出现冲突,那么这些问题提交至学院执行委员会,由它来解决。各委员会的成员由选举产生,对自身所在学院的选区负责。学术评议会和校长对执行委员会负责,学术评议会其职能是制定学术政策,规定招生和颁发学位条件,授予和监督学科、课程,以及对教师的任用、晋升和预算向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建议。学术评议会召集三种类型的会议,如常规会议、特别和紧急会议来开展相关工作。以校长为首的行政权力系统其职能划分一般是校长之下,有教务学术副校长、学生服务副校长、行政副校长;内设机构也有相应的处系,只是名称和职能划分稍有区别而已。如:教务学术处、学生事务处、招生及跟踪处、物产维护处、财务运作处,以及按专业划分的系别。这样就形成了以校长为首的行政权力系统和以评议会为代表的学术权力系统。学院内的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往往交织一起,很难截然分开,有些学术事务决策后还要通过行政系统去实行,校长成为协调、沟通学术系统和行政系统的关键角色。因此,校长一般是评议会的职能成员,主持和召开评议会会议。评议会负责管理学术事务,但是,评议会也任命教师参与一些重要的行政管理委员会,从而保证教师能参与某些重大行政事务的决策。由此可见,在美国社区学院中虽然形成了学术权力系统和行政权力系统的划分,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形成了分享共治的良好机制。
3.借鉴分享共治机制强化高职学校学术权力
米拉玛社区学院分享共治,保证了学院独立自主办学、教师学术自由的权利,但是这种制度并不是完美的,虽然高度发挥了民主,但形成集中管理意见却比较繁琐困难,因而办事效率比较低。分享共治要求决策过程要经过所有学院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教职人员参与之后,才能做出最后的决断。这在实际操作中非常困难,由于耗时长久而严重影响大学的决策效率。我国的高职院校可以发挥我们集中管理的经验,同时借鉴其制度优越的一面,做到两者有机结合。
相比之下,我国高职学校的学术管理组织机构不够完善,校内学术委员会的宗旨、职能、人员构成、机构权力、义务和运行的方式等,都没形成制度化。因此,学术委员会不但工作难以开展,而且工作的随意性较大,缺乏严肃性,学
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没有得到科学合理平衡,最终导致学术事务管理错位。高职学校在以后的改革中,应该着力加强学校一级的学术管理机构,平衡大学内部权力关系。要建一个主导的、核心的学术管理机构,类似于米拉玛社区学院的学术评议会(教授会、学术委员会),使其拥有管理学术事务的实权,并且该权利应该从学校章程的层面予以确立,其权力来源于学校章程,使其在学院治理结构中处于重要的一级,而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依附性机构。应建立起完备的组织制度,不断完善学术评议会的职能。
二、组织运行机制启示:理清高职学校行政服务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米拉玛社区学院三级管理制度不仅使学院在制度层面有了明确的保障,使每一项事务都有章可循,而且在执行的过程中,高度发挥了民主,提供更有价值的公共产品。米拉玛社区学院行政权力都是围绕着为学院的利益相关者服务进行,各委员会的成员也都是由各自选区的教师组成,他们更多地是为学院及各自的选区服务。
1.米拉玛社区学院各委员会职能
米拉玛社区学院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作为米拉玛社区学院的决策机构,学院执行委员会必须在拉尔夫·布朗法案的规定下运转。学期内,执行委员会至少每月要召开一次会议,会议职能主要是对于上报的全校性事情进行磋商,如果下设的四个委员会没有完全达成一致的意见,那么校长有权做决定以结束争议。但是与执行委员会的目标有关事务,则由校长和评议会主席决定,两人各有一票,如果不能达成一致,则两人继续协商直至达成一致意见。执行委员会开会前72小时要把会议纲要公布,会议期间向公众开放,允许感兴趣和有影响的团体或个人进行旁听并接纳他们对决策的反馈意见。对于学院经常性业务,只要有需要,也可以随时召开会议。
米拉玛社区学院学生服务委员会。学生服务委员会设两位主席,一位由委员选举产生,另一位为学院主管学生事务的副院长,成员包括2名行政官员、3名职工、6名教师和3名学生。学生服务委员会职能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成功;开发有助于学生成功的学习资料和课程资源;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实施招生计划以及协助学院举行毕业典礼。
从以上委员会的职能可以看出,各委员会的成员主要是所在选区选出,代表了基层的心声。他们在行使行政权力的时候,更多地会考虑基层需求和怎样服务,权力最主要还是用来保障学院的战略目标,使之不会偏离学院的办学总体目标。比如,执行委员会在涉及到学院事务时,只要教职工提出,他们就会召开会议商讨制定解决方案,从而,对行政人员滥用职权起到制约作用,否则,他们将会被上诉至大会。
2.借鉴委员会工作制度提升高职学校行政服务能力
米拉玛社区学院管理规范,内部的学术权力、行政服务、管理权力的区别也很清晰,而运行则通过各委员会的工作制度设计,使组织运行虽多向交叉却规范有序。在这一开放的管理系统中,任何一方在制约另一方的同时也受到制约。相比,我国高职院校管理方式一般是单向度,其授权是自上而下,职能部门的行政服务与管理权力常常混为一体,而且既缺乏行政服务的规范化工作制度,也缺乏对职能部门行政服务不作为的制约机制,结果使得行政服务演变为可裁量的管理权力。
当前,高职学校对下属院系的管理,更多的是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不够清晰。一方面,学校领导管得太具体,学校的活力和能量难以真正发挥出来;另一方面,院系过多依赖学校领导层的行政指挥,主动谋求发展的动力不足。这样,学校发展的压力主要落到了学校领导的身上。因此,高职学校要彻底改变职能部门主要执行管理职能和贯彻校长意图的现状,转变部门职能及运行方式,借鉴米拉玛社区学院的委员会工作制度,建立有教师、学生、行政人员等多方参与的评议、问责与考评制度,对职能部门在行使行政权力时行政服务的不作为实施有效制约,实现职能部门管理职权、职责、服务的三位一体,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
三、管理特色的启示:建立高职学校的现代化管理体系
高职学校管理体制变革,应从平衡内部的行政权力和完善内部管理的工作制度上着手,建立合理的权力分配结构,使管理重心下移;转变机关的职能及行为方式,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发挥教授在决策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等。在构建起高职学校现代化的管理体系过程中,还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转变管理方式
米拉玛社区学院的管理运行机制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分享共治。学院内部民主程度很高,学校任何有关的事情都有相应的委员会,委员代表自身所在的选区参与学院的事务,不能达成一致的事项,学院会派人一遍一遍地进行解释和协商,不会强行迫使不同意见的教职工屈服,这一点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共性。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分权制在国家制度层面上存在,同时也在高等教育中存在。
目前,我国高职要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方式也应该相应改变。只有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才能为高职学术权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目前教授参与只限于一些辅助和咨询作用,尚未参与到学校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决策过程中来。教授管理首先就要享有对学校重大决策的知情权,并参与到治校的大政方针决策中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协商、合作的治理模式。
2.强化社会参与机制发挥第三方作用
社会力量(工商界代表、社会团体、知名人士、家长和学生代表等)参与社区学院治理也是美国的传统做法。社会力量主要通过各种咨询委员会、评估机构、基金会等形式参与社区学院决策和管理,发挥咨询和监督的作用,它是米拉玛社区学院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参与组织具有公正性、权威性、独立性、中介性、中立性等特点,因此,它作为政府与学校之间的第三方力量,对制衡政府权力和学校权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策倾斜和法律保护是发展高等教育社会参与的保障。高等教育的社会参与组织机构同其它社会团体不同,它多是学术性、研究性和非赢利性、非政治性的,因此政府应当给予政策倾斜,同时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持,政府在制订高等教育管理的社会参与相关法律法规方面要积极主动,起引导和推动作用,国家还要给予此类组织及时的鉴定和许可,保证其合法性和权威性。比如在引导社会资金捐赠到高等学校方面给予一定的法律支持,在高等教育评估认证机构建立时给予行政许可等。
3.兼顾社会与个体需求强化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
美国社区学院的学生服务系统完备而充分,无论是机构的设置,还是资源的调配都直接体现出社区学院的主要责任—提供给学生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和使他们贡献于社会的教育。我国高职教育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学校所有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都紧贴行业和企业的要求,这当然符合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高职教育首先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等教育的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更是消费者,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服务于社会的需要,还要为个体的最优发展提供服务。未来的学生管理,应该突破“学生个体—班干部—兼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系专职副书记—学生工作部—分管学生工作的校级领导—校长”管理机制,因为这不仅影响了信息的传递速度,而且也阻碍了学生事务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进程。根据各学院的不同情况,学生事务管理的具体运作程序可构建为:学生个体—各学生事务中心—学生事务副校长或副书记—校长,这样的程序流程短、效率高、专业化强,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强调在服务学生中体现学校的管理。
(根据作者赴美国参加“国家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研修论文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