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效课堂建设中的心得
高效课堂建设中的心得与反思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第一次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并亲自参与高效课堂建设,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首先,高效课堂培养了更多优秀的科研型的教师。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不用、不愿去钻研教材,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足以满足课堂教学要求,谁愿意去钻研教材呢?一本教案今年用了明年用,明年用了后年用,课堂教学总是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久而久之,不用说老教师没有激情教学,就是年轻教师,也会被时间消磨的没有一点激情,教学只是纯粹的应付公事。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可能会有教学经验,但是却缺乏教学新理念、新思想,缺乏激情,缺乏钻研精神。而在高效课堂建设中,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才能编写出适合于教学的导学稿,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也只有努力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具有科研意识,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所以,高效课堂为我们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科研型的教师。
其次,高效课堂培养了更多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就是接受知识的机器,老师讲个不停,学生记个不停,学生根本不用动脑筋,老师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教育的结果是我们的学生严重缺乏创新精神。高效课堂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自己或和同伴一起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会有更多的自主意识,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创新意识。
最后,高效课堂给课堂带来了更多生机。
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一般都非常沉闷,老师没有上课的激情,学生也没兴趣听课,课堂往往只是老师自己的舞台,老师在舞台上表演的虽很精彩,可是学生却不愿听,甚至睡觉讲话。而在高效课堂中,到处充满了生机,课堂再也不像以前那么死气沉沉了,学生不但听课了,也讨论问题了,甚至连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整个课堂异常的活跃,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
参与了一段时间的高效课堂建设,我们的老师、学生、课堂都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但是我们在高效课堂建设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很多困惑:
1.教师思想上的矛盾。
传统教学思想在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且传统教学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而高效课堂的成效到底如何,学生的成绩究竟是否会受影响,目前我们还没能看到,所以就会有些教师对实行高效课堂不是很理解,教师每天忙忙碌碌,最后学生会有怎样的成绩,目前还看不到,所以有些教师思想是很矛盾的,对待高效课堂建设还有些迟疑,有些徘徊。
2.学生学习方法上的问题。
接受了若干年的传统教育,我们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依赖思想,有问题很多学生都不愿意思考,总是等着老师给答案,所以,导学稿发下去预习,能真正保质保量完成的少之又少,有些学生不做;有些不认真做,只做简单的问题;有些抄别人的答案,展示时只知道结果,不知道原因。学生预习不充分,学习方法不合适,是我们课改中的又一大难题。
3.导学稿制作方面的难题。
我们的导学稿都是我们自己摸索出来的,虽然我们也在不断探讨,不断改进,集同组所有人的智慧,但是我们还是没有经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知道我们的导学稿是否够合理、是否真正有利于英语教学,我们会努力改进的,但在改进的过程中,势必对教学有些影响。
4.教学中的困惑。
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适应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但是直到现在,教学中的有些问题,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解决办法。例如英语教学中的知识点如何解决,开学以来,我尝试了很多中方法:提问检查;找学生口头讲解;到黑板展示;感觉都各有利弊,究竟哪种方法更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我们还正在探索。
5.家长配合不够。
学生的家长都是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对新课改知之甚少,他们也没必要理解,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孩子,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担心课改影响自家孩子的成绩,所以有些家长对实行高效课堂不太能理解。还有些家长对孩子则关心太少,从不督促孩子学习,所以导致孩子的导学稿预习不充分,从而影响教学以及孩子的学习。
综观上述问题,我认为若想解决这些难题,把高效课堂更好地推广下去,我们必须努力做到以下方面:
1.转变教师思想。
高效课堂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统一教师思想,让每位教师从思想上真正接受课改,只有这样课改才能走得更远,做得更好。
2.密切联系家长,督促学生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效果若要好,学生成绩若要提高,教学若要成功,学生的预习很重要,所以学校和家长要多联系,多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的把学生的成绩反馈给家长,学校和家长联系密切了,一方面能督促学生预习,另一方面能让家长了解自家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支持孩子学习,支持课改。学生在家长和学校的配合下,每天都按时完成作业,久而久之,又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
3.认真组织集智备课,解决导学稿以及教学中的问题。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大家的智慧是无穷的,所以我们要认真组织并积极参与集智备课,大家一起探讨导学稿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要大家都能出谋划策,一起想办法,我相信一定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
4.完善评价机制。
若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及时给学生以鼓励,所以我们一定要完善评价机制,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后,学习中学生取得进步后,学生在其它方面表现出色后,教师都要及时予以肯定的评价,学生在得到认可后,才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尤其对于一些学困生更要及时给以肯定评价,以调动其积极性。
我相信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的高效课堂建设也一定会硕果累累。
第二篇:高效课堂心得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坐在这里跟大家交流分享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其实一开始谈到“高效课堂”,我们都是怀着战战栗栗、如履薄冰般虔诚的态度,因为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永远存在课堂时间不够用,完不成教学任务,甚至有的题我们讲了三遍、五遍学生还不会等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构建高效课堂就成了我们每位老师梦寐以求的。那么,如何才能尽量避免刚才所说的种种现象的发生,让我们的课堂“高效”起来?方法很多,我是从下面几点做起的:
首先,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不管这种参与一开始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种参与可以是课前的准备、课堂中的生成亦或是课后的延伸。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在课堂上会自觉不自觉的提高兴趣。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再比如课后的复习,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像上学期到最后的总复习,我让我们班每个同学准备一个复习本,这个本子上面什么都可以写,但每天的内容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堂上老师讲解的重点,第二部分是课本上的基础复习,(比如今天复习哪一页到哪一页),第三部分则自己补充,可以是不会的,可以是自己认为重点的知识,第二天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这样一来,他自己就想着怎样让自己补充的内容全面,有亮点,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而费尽脑汁,当然如果再加上老师的顺势利导,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很快就忘记;看过了,可能只是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
其次,在我的课堂上注重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学生经历了摒弃一个个错误的猜测的过程的同时,更加深了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他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碰撞火花,并且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还能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我想这也就是现在几乎每节课后,老师都要问学生“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这不仅仅是课堂总结,最主要的还是通过学生的说,来锻炼他的思维能力。
当然,“高效课堂”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比如“老师要吃透教参,领会教材意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联系生活实际”等等可以用来提高课堂效果的途径。但“高效课堂”绝不仅仅是这节课写会了多少个字,做会了多少道题,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
总之,数学课堂高效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牵涉到的因素很复杂,需要探讨的内容也很多,但是,只要我们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学生已有知识为生长点、以学生的需求为切入点、以学生独立尝试为启发点、以学生回顾小结为反思点、以学生学会知识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并在这些有效教学的“着力点”上做足文章,就能抓住高效教学的灵魂,进而更好的构建和驾驭新课程的高效课堂。
第三篇:高效课堂心得
高效课堂试验教学心得体会
实验小学
王利君
经过教研室老师对我们进行培训,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我对高效课堂有了初步的认识。高效课堂,主要是优化教学过程,将教学效果最大化。它是将原来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转变。高效课堂,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经过近一学期的试验教学,我对高效课堂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媒介。导学案,一方面是教师指导教学的教案。它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工具,包括了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总结。另一方面,它是学案,涉及学生要学习的重难点,学生自学的步骤,同时,还有学生自主探究的步骤。此外,导学案中还包含了本课的测评。因此,导学案,无论是从学生还是老师的角度,它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高效课堂教师角色的转变。实行高效课堂,有人说,高效课堂的实行弱化了教师的作用,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从高效课堂的流程和模式来说,主要是自学,展示,反馈。从教学的步骤来讲,分为独学,对学,群学,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整体导学案。因此,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的是学习的指导者。教师需要对于教学流程进行指导。在自学过程中,独学,对学,都需要老师根据所学习的重难点指出自学的内容,指导自学方法。在群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到每个小组去具体查看学生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在展示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及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从而提高
教学效果。高效课堂虽然是学生为主体,但是,在自学过程中,还需要老师来指导小组的建设。小组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同时,从高效课堂的实施过程而言,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推广者与落实者。教师需要整体把握高效课堂的理念,然后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中,传授给学生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课堂是交给了学生,但是课堂的灵魂还需要老师来赋予。
最后,我认为234模式下的高效课堂虽然对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真有点儿难做好。不过,尽早地让他们学会自学、学会讨论也是有必要的。
第四篇:高效课堂心得
高效课堂如何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七年级历史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步伐的逐渐深入,向教学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率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校自2011年9月就强势推行高效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如今高效课堂在我校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作为一线教师,经过半年多的摸索实践,我欣喜地发现,这种模式是非常适合初中教学的。我在充分备课、合理利用现代教学媒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真正的高效,就是合理的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用尽量少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减少或者剔除效果不大的或者无用的教学环节,用尽量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发现,以达到“考试出成绩、教学出效果、教育出人才”的目的。笔者在较短的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中,偶有一些心得体会,现在不惮将其付诸笔端,以求教于方家。
一、查找自身不足,对症下药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造成学生丧失学习历史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机会,学生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励。(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悬念和情景,没有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
(3)不能灵活使用教材,缺乏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学设计;
(4)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现不够。
基于以上症结,高效课堂必须有的放矢。
二、寓教于乐,快乐是前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学生有兴趣学习才能提高课堂效率,高效课堂的理念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高效课堂就是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三、高效是方法更是目的
只有高效、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悟。脱离“高效”,一切教学都是徒劳的,一切口号都是苍白的。
反思自己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预习流于形式目标不明确。学生“课上”除了听讲还是听讲,“课下”除了做作业还是做作业。学生课堂上“精力流失率”较高,“题海战术”学生成了“做题机器”,教书和与育人冲突,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冲突,素质教育与及格率冲突„„遇到了很多困惑,课堂怎样才能高效?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高效课堂22条》中教学理念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学会”与“会学”。“学会”与“会学”是历史课的基本要求。如何处理好“学会”与“会学”的关系,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课堂教学的每个行为都应以学生学会什么为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理解、运用、深化,指导学生围绕学习重点,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相互交换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教师安排一系列教学事项,提供学习目标,引起注意和兴趣,呈现各种刺激、各种音频、视频,激励回忆,讨论总结、练习作业、反馈信息、迁移应用等,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配合协调,在长期的自我实践和锻炼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应用,如此长期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会逐步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最终由“学会”变成“会学”。在历史课堂上要处理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要做到适时调控,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的能力是在自我活动和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发展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高明的教师也无法代替。为此,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学案,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启发学生思维,给以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查资料、动脑思考、、合作探究、自我展示、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控,使师生、生生合作和谐、默契,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另外,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是历史课堂高效的切入点。人才的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把学生当作知识的仓库,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让他们自动地去开发知识的宝库,自我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过程,构建一个优良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来,创造一个愉快的、欢悦的气氛,提供一切可能诱发兴趣的条件,使学生提高兴奋度,增强求知欲,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实验研究、竞赛、提问、讨论、交流谈话、音乐动画、网上查寻、问题答辩等,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审美的快感,从而兴趣盎然的学,汲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其次,要不时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尝到学习“甜头”,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逐步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一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设置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实验探讨,生生相互讨论交流,分析形成结论,学生学习兴趣浓,自主空间大,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广开思路,大胆创新,把学习的压力变为动力,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使学生的学习完全成了自我锻炼,互助研究的过程。
总之,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充分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对知识点有一个全盘的驾驭和掌控。所以高效课堂首先要求的是教师的充分备课和逻辑归纳,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堂课结束,给学生留下思维、留下历史意识、留下人文思想、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走向高效课堂的彼岸。总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境寻学,以境促学,让教师变得更有活力,让我们的学生兴趣激昂地掌握知识。“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葛新华
第五篇:高效课堂心得
“读、说、写” 一体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实践与研究 课外阅读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推行, 然而
常见的很多做法是把课外阅读孤立推行, 只是在布置 作业时, 多了一项作业— — —课外阅读, 之后便没了下 文。要知道 “只有确认书上字句的构成模式, 我们 才能 ‘读’ 之有物。学习阅读并不只是单纯地了解 字面意义, 更要能把握其中的叙述模式。[1] ” 因此, 课外阅读要形成一个由接受、内化到输出再到输出、接受、内化的良性循环。“读、说、写” 为一体的课 外阅读教学便应运而生。
一、“读、说、写” 一体的课外阅读教学指向 课外阅读教学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 “阅读是 唯一的办法, 唯一能同时使人乐于阅读, 培养写作风 格, 建立足够词汇, 增进文法能力, 以及正确拼字的 方法” [2]。在 《阅读的力量》 一书中, 作者(美)克拉生通过大量研究资料, 揭示了一个残酷事实— — — 直接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功效。也就是 说, 大部分老师花了大量时间, 在课堂上教字词句、语法、阅读方法、写作知识等, 远不如让孩子自由阅 读成绩更突出。笔者非常认同这个观点。为了让学生 主动学习、提高效率, 语文教师的工作指向更为明确 了— —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并使之有效。秉着这个理 念, 笔者以为 “读、说、写” 为一体的课外阅读教 学便能很好地落实让学生有效阅读— — —使之 “读之 有物、有感而发、集思广益、活跃思维”。
二、“读、说、写” 一体的课外阅读教学实践 1. 读— — —同孩子一起读书吧, 滋养心灵 挪威儿童文学作家乔斯顿·伽德尔的话耐人寻
味:“在幻想文学中充满镜子的小屋里, 我们受到感 召擦去现实中的灰尘, 这样我们就可以再次体验像儿
时一样纯净的世界— — —那是我们变得 ‘世故’ 之前 的世界。我们所有人都还有希望。” 也因此 “渐觉尘 嚣远遁, 杂念皆消, 忘却了自己也获得了自己” [3]12 „„在我看来, 这些都是对我们疲惫心灵最好的滋 养, 也因此能常常回想起湮没已久的童心。
我们提倡老师、家长要经常与孩子共同阅读。与 孩子们在安静的环境中共同阅读后, 我们还提倡高声 诵读。实施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分为三步走:(1)我读你听。“我读你听” 这一环节比较适合 年龄小的孩子, 抑或初学阅读的孩子, 抑或不爱阅读 的孩子。在孩子们的识字量还未充裕或不喜欢阅读 时, 老师或家长用读书给他们听的方式, 让他们渐渐 爱上阅读。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常常创设条件为孩子 们朗读, 朗读一些童谣、童话等, “这些故事都是用 很简单的话语讲述的, 让我们在会阅读文学作品前先 通过声音来认识它们。这些童谣、童话让我们习惯于 语言的自然音调, 并给予我们无限的想像空间。它们 就像一个个装着蓝图的小盒子, 储存在我们的心里, 帮助我们了解故事的结构, 并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为孩子读故事正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位真正读者的 必经过程。因此, 读故事这个活动, 对于所有在学习阶段的孩子们而言, 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与必要。(2)你我轮读。当孩子的识字量到一定程度时, 我们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行阅读, 但 “放手” 绝不 是 “放羊”, 而是由孩子们之间轮读或家长、教师与 孩子轮读(这都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开 始, 他们只会读认识的字, 其他的字就由我们老师或 家长或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协助朗读, 或许刚开始时大 部分的字词都是我们老师、家长读, 但坚持一段时间 后, 你会发现我们要读的部分越来越少, 慢慢地, 词 汇累积越来越多之后, 他们就能自己阅读这个故事 了。孩子们在 “你我轮读” 中, 找到相依相伴的心 里保障, 而逐渐有了勇气、有了激情, 有了希望„„ 当逐渐养成了阅读习惯后, 便可开始实施第三步— — — 你读我听, 并可慢慢调整加长他们的自行阅读时间。(3)你读我听。当孩子已可完全独立阅读时, 教师或家长轻松不少, 但偶尔的倾听, 还是非常有必 要的。记得孩子已能独立阅读了, 一回到家, 孩子的 第一件事便是阅读, 时而无声无息, 时而高声朗读。但时常会兴致盎然地站在厨房门外抑或跟在你的屁股 后面, 你走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 不辞辛苦地读一些 她认为最精彩、最令她感动的片段。每每此时, 我都 会认真倾听, 听后必给予充分的肯定, 而每每此刻, 你会看到孩子一脸的满足感、幸福感和成就感。这些 感受, 悄然无声地流进了孩子的血液中, 已成为他们 自行阅读强有力的推动剂, 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生活的 一部分, 也不再是一句空话。因此在课堂上, 教师应 该创设多个时间、机会, 让孩子读他们想读、感兴趣 的东西, 达成共享。
此外, 我们引导孩子重读书籍, 仍然能从中获得
许多感悟, 许多乐趣— — — “或是重温第一次阅读时 的心灵悸动;或是发现新大陆似的注意到之前没有注 意到的一些细节, 因而对同一本书有了新的领略与观 点。” [4]62 另外, 如果想让孩子更主动地去重读一本 书, 那么就让孩子交流、讨论、分享不同的人对作品 不同看法, 他们便会有重读书籍的冲动。因此, 除了 指导孩子们读书, 还要与他们多交流读书体会。2. 说— — —与孩子多交流, 重拾记忆 西方心理研究学者苏珊对我们说“我们所讲的故事和我们所听到的故事:, 会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
人。每个人都是在听别人的故事、讲述自己的故事中 再现、重整和建构自我的。” 因此, 阅读后与孩子多 谈论交流, 交流书中的所见、所思、所感, 也可交流 与生活中类似的内容, “有时思想孕育于沉默, 而靠 谈话催产„„” [3]222。(1)说来听听
在孩子们阅读一段时间后, 教师适时组织孩子们
交流、讨论阅读心得, 是很有必要的。针对同读一本 书进行讨论、交流, 让孩子们自由畅谈自己的读书体 会, 可以是小组式, 也可以是全班式的交流。在畅谈 中, 学生往往会豁然开朗, 这是因为当以 “减缩形 式” 存在的内部语言转化为 “开展的” 具有逻辑结 构的外部言语时, 原来不很清晰的思路会逐渐明朗起 来, 从而提高了思维、表达能力。
在交流过程中, 教师预设的交流问题也是非常重 要的, 它不仅提供了讨论的方向, 让阅读更加深入, 阅读感受更加立体、多元化, 而且能指导孩子们如何 去读一本书。艾登·钱伯斯便提出了问题设置的层次 性、方向性。以交流 《灰姑娘》 阅读为例, 在讨论 中, 一位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如 “你们喜欢 故事里面的哪一个? 不喜欢哪一个? 为什么?”“如果 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 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 王子的舞会? 你们一定要诚实哟!”“你会怎么跟朋友 谈论这本书”“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 这位教师从基本问题、概括性问题、拓展性问题等方 面进行了设置并引导讨论。在教师有的放矢地精心设 计下, 学生也会衍生出各式的问题, 以此为契机, 继 续对文本进行探索。
同时, 我们应提倡由孩子自己做主, 别人不予评
价, 旨在于通过让学生真实、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 受与体会并与他人分享, 在不断的回忆、整理、总结 过程中, 促使每个人的思考能力都获得提升。如此, 使得讨论结果更开放, 同时也让孩子得以探索更宽广 的领域, 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觉。
当然, 对孩子帮助最大的谈话模式应该是一对一
式的交谈。因此, 我们还应利用家长这一资源, 指导 家长与孩子一对一的搭配, 讨论共同阅读的书籍中不 同的感受与理解。“当大人与小孩儿共同参与某项活 动时, 他们极为可能为某些事物所吸引, 对当时情境 的认知不至于南辕北辙, 而且也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彼此理解。”(2)分享故事
在课堂上, 教师创设条件, 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故 事, 讲自己正在阅读或以前读过的或听来的故事。证 据显示, 让不再愿意阅读的青少年和五六岁的孩子们 一样听故事, 很容易让他们有重拾书本阅读的欲望。在分享故事中, 教师可让孩子们自编故事。有时 给几个关键词, 有时给一个话题, 有时自定主题。总 之, 给孩子一个广阔的遐想空间, 孩子们彼此交换着
看来、听来的童谣、童话、传说、神话、笑话, 以及 幻想故事、自编故事, 这一切都驱使着他们日后成为 一位读者, 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一个广阔任其浮想联 翩的空间, 让其充满想象、梦想与激情。
3. 写— — —与孩子共修笔记, 充盈 “仓库” 是否做 “读书笔记” 这一话题, 出现了许多不 同的声音, 有的说做 “读书笔记” 益处多多;有的 说无需做 “读书笔记”, 这样只会增加学生负担;有 的说有空就做, 没空就不必做„„。就笔者实践而 言, 做 “读书笔记” 有它的必要性, 但要防止流于 形式, 而且要因人而异、选择适合他们的方式, 否则 是会有阻碍学生阅读兴趣之嫌。比如: 我们布置学生 做读书笔记, 要求他们阅读后, 写几个好词好句。其 实这样的作业并不复杂, 但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却五 花八门: 有的学生过于 “认真”, 他们认为在他目前 所读的书中, 并没有好词好句, 于是花大量的时间到 其他书籍中去寻找, 得不偿失;有的学生敷衍了事, 草草写几个所谓的好词好句„„。这样的结果都不是 我们愿意看到的: 前者须花很多无谓的时间, 而且为 了找好词好句, 妨碍了看书的投入;后者的读书笔记 形同虚设。因此, 做读书笔记需要不断研究。
首先, 记录自己已阅读的书目及作者, 是要坚持的, 这样可以让自己及老师、读书状
况, 有利于提供读物的老师或家长适时提供新读物。其次, 摘录好句好段或写只言片语的读书体会或 些许感悟等, 可让学生自由选择, 选择他们自己喜欢 的方式来做读书笔记。当然, 这其中老师或家长在必 要时还需提供帮助, 协助完成。这样的简单记录会对 书中精彩的情节有更深刻的记忆, 更能让学生养成读 书思考的习惯, 也更能增添阅读的乐趣, 而这种过程 也是积累的过程。如“每日一句” 摘录: 每天记下一 句或一段自己认为好的句子, 或是使自己感动的事
例。“每日简评” 记录: 每天简要记录一个故事、一 种心情、一个观点。撰写 “读书心得”: 提出自己的 疑问和观点, 有了感触及时记录下来。梳理过程也是 积累过程。
罗兰·巴特说过:“阅读(聆听)一段故事, 不
仅仅只是逐字看过, 它更是从一个层次进入另一个层
家长及时了解 次的过程。” 所以, 穿梭在文字运用的不同层次, 泅 泳于意义的多种可能, 这是一个熟练的读者的阅读态 度, 这也是教师应该教会孩子们的事情。只要很好地 研究和实践以 “读、说、写” 为一体的课外阅读教 学, 孩子们就能做到罗兰·巴特对阅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