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传记读后感(共5篇)

时间:2019-05-14 04:4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尔基传记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尔基传记读后感》。

第一篇:高尔基传记读后感

“苦命人”传记读后感

高尔基,俄语的意思是“苦命人”。我们都知道他的教育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他从小就命运很坎坷,因家境贫寒只读过两年书,后来当过学徒、码头工等,在俄国各地颠沛流漓,受尽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的磨难。但就是这样一个“苦命人”,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世界著名作家。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能够学习,都可以有机会活得很精彩。高尔基所经历的苦难我们不可能感同身受,但是这些经历却给我们警示和希望。他的父亲和母亲是私奔结婚的,不被家里人承认。这就是说他的到来其实是不被欢迎的。可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家人的期待中来到这个世界的。他的母亲对他的一生没有任何影响,她认为他是父亲死亡的原因,因而不爱他,她将要再嫁之前,就已把他完全交给了外祖父。我们从小是在母亲轻柔的臂弯里长大,可是高尔基几乎没有感受到过母爱。他的外祖父笃信宗教,专横到残忍的地步,吝啬到病态的程度。在这个家庭里,他的舅父们都喜欢日子过得痛快,也就是喝得、吃得又多又好。喝醉之后,通常是互相殴打,或者与客人打,再不就是殴打自己的老婆。有时候也打他。在这样环境里谈不上任何智力的影响,况且他的亲属都是半文盲。可是高尔基仍然学会了善良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宽容,并且穷其一生都在为工人呼喊为共产主义运动奔走。他那善良得令人惊叹的、勇于自我牺牲的外祖母给了他指引和希望。他终生都带着热爱和崇敬的感情怀念她。他没有沾染上外祖父,舅父们的恶习,独独沐浴了天使带来的光辉。

度过了缺少人情味的童年,八岁起他就踏上了自我求存之路。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八岁的时候我还会跟爸爸妈妈赌气,和弟弟妹妹抢玩具啊!高尔基到处流浪,从来都没有坐下来读书的机会。直到他碰到改变他一生的人——米哈依尔?安东诺夫?斯穆雷,一个有着惊人的体力、粗鲁、读过很多书的人,他唤醒了他读书的兴趣。他的教师用打骂和爱抚迫使他相信了书的伟大意义,爱上了书。从生活的这个时刻起,他开始阅读所有落到手上的书籍。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老头子,使他想起了自己的外祖父;福楼拜塑造的普通厨娘形象,勾起了高尔基对外祖母的思念;普希金的诗,使他“充满了一种贪婪的心情——总想一口气跑遍这突然闯入自已生活中的美好世界”;莱蒙托夫的《恶魔》对圣像画师们产生的心灵震撼,使高尔基领略了文学拥有的强大感染力。当然,高尔基也读过无数的坏书。在当时的下新城里,高尔基凭其所能借到的图书中,大量的还是法国与英国的低级趣味的惊险小说。这对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小读者说来,无疑又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高尔基的独特的力量就在于,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书籍里,他都能弃伪识真,从纷乱复杂的生活与文学现象中发掘出鼓舞自已追求真理的动力。

他从十岁开始写日记,把从生活中和书本中得到的印象记录进去。在其后的日子里,他结识了很多人,从乞丐到大学生。一边流浪一边他也向地方的小型报纸投稿,从未放弃写作。渐渐地,他的作品能够登上大型报刊杂志了,虽然有很多作品毫无反响,但是他却找到了他应该穷其一生为之奋斗的方向。

从他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高尔基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成功的条件。甚至可以说是悲惨的需要救济和同情的。当谈到自己在人间受过的苦难时,高尔基曾说过:我“不夸大生活中的苦难,尽管它在请我吃苦时毫不吝啬”。他不仅仅是乐观更是坚强,能够调动生命中一切可以学习到的东西,尽管它可能包藏着血和泪,能够看淡所有常人看来的不可思议的悲哀。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对于即将走向社会这个大熔炉的我们,不必胆怯,不必彷徨,但要学会自主自强。

第二篇:传记读后感

读《武则天传》看武后

10151092万文辉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坚强不屈、努力拼搏,她也阴险狡诈、心狠手辣。她虽身为女子,却没有女子的温婉顺从,而是觊觎朝政,胸怀天下。小小的皇宫抑或是怯懦的丈夫并不是她所想要的,她追求无上的权利以及绚丽的荣耀。她就是武则天。

武氏生的极其健硕,脸方,下颌秀美,两眉明媚,两鬓微宽。她有自知之明,料事如神,治事有方,十四岁时被太宗看中带入宫中,但直到二十七岁才被做到才人。既然没被太宗提拔,那么对于一般女子来说一生的幸福也已毁灭殆尽。然而她的命运并不是这样,她主动出击,令太子治对她倾心,进而满足她的各种要求。在太宗驾崩后,她被送去做了尼姑。武氏既为太宗的才人,现在又成了尼姑,高宗理应不在有什么非分之想。但高宗年轻气盛,又是一个多情的种子,自然常去与武氏幽会,武氏当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已经怀有龙子的她理所当然的被接回宫中。于是她的第一步计划已经完成。

关于回宫这件事,表面上好像只是高宗的意思,但是事实上武氏自己已经做了很多的努力。其实在太宗重病时,她就已经认准了,只有高宗能够拯救她的人生。这后来发生的一切也都是按照她的意愿发生的,包括她做尼姑,高宗时常来看她等。我们可以看到,她是一个用于向命运发起挑战,主动制造机遇的人。她所做的这些可以认为是善用计谋、扩张欲望,但我却觉得她的这点很是令人敬佩,在困难面前冷静分析,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不论结果成功与否,都要放手一搏。

武氏精明强干,她不甘屈于人下,便生出计谋害死王皇后,自己坐上皇后之位。但是她还不能满足,她想象皇帝那样处理政务,甚至君临天下。无限膨胀的欲望与精明强悍的内心令她一步步向前,一寸寸逼近那张令无数人艳羡的龙椅。为了这个目的,她除掉朝中异己,连长孙无忌、遂良这样由先帝亲自制定的辅政忠臣都难逃一劫;她培养自己的耳目走狗,皇宫之中大小事务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她管制皇帝,令一个风流多情的皇帝卑怯无助,宛如行尸。她日日临朝,参与政事,而皇帝却偶尔临朝,权力已经悄然想武后倾斜。

武后在情感方面也是不容侵犯的。高宗虽有三宫六院,但是生活中真正的妻子却只有武后一人。并不是因为高宗专情,那是由于但凡他喜欢的女子都不长命,她们一定会暴毙而亡,在这些暴毙的后宫佳丽中还包括着武后的姐姐、侄女。无论是出于嫉妒还是对自己地位的巩固,武后都有理由谋杀她们。

用传统的眼光来看,武后的所作所为早已超出了对女子的规定。她没有以夫为天,而是自己创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虽然手段卑劣,但是若没有这卑劣的手段就成就不了如今的武后,也就没有看到自己梦想成真的一刻。古时候有乱臣贼子某朝篡位,武后也不过是篡谋了李氏天下,使之姓武而已,并没有比其他乱臣贼子卑劣到哪去,相反的,她迈出的步伐是那样特别,那样不俗,她知道人们就是见不得女人做皇帝,她却偏偏要这么做。对于感情也是一样,皇帝只属于她一个人,她不允许其他人分享——也许只有这样霸道的女人才能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帝吧。

我读的这本《武则天传》是林语堂先生所著,书中没有提到武后的功绩,而是不停地描写武后的内心世界以及谋取利益的手段,可以看出来作者对武后持批判态度,他认为武后没有做女子该做的事,而是欲望太强,心狠手辣。我却认为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下,也只有像武后那样做才可以真正保全自己,活出真正的个性,否则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宫廷中,在那个封建礼教的时代,武后的下场一定是悲惨的。

第三篇:《高尔基》读后感

<<母亲>>读后感

《母亲》是我极为欣赏和喜欢的一部作品。它描写了前苏联时期工农人民为真理,为平等,为自由,为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的故事场面。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群众革命斗争: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转到政治罢工,农民和工人在斗争中结成同盟。

小说一开始描绘了阴森森的工厂画面,展现了帝俄时代工人阶级惨遭剥削的生活环境和老钳工米哈伊尔·符拉索夫悲惨的一生。年轻 的巴维尔本来也可能走上父亲的老路,但他生活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的时代。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他迅速找到了献身于工人解放事业的光明大道。

巴维尔和工人们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勤奋地学习革命理论,懂得了资本家的剥削是工人痛苦的根源。随后就在工厂里散发传单,向工人作宣传工作。他意志坚强,头脑清醒,不但赢得了工人小组成员的爱戴,而且使广大工人群众对他满怀敬慕。在革命斗争中,巴维尔始终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和群众一起成长。“沼地戈比”事件是巴维尔第一次领导群众进行的斗争,巴维尔在群众大会上向工人宣传革命道理,积极领导这场斗争。但因当时群众还没有觉醒,巴维尔也缺乏领导斗争的经验,斗争失败了,巴维尔被捕入狱。通过监狱生活的锻炼,巴维尔进一步提高了觉悟,同时逐 渐掌握了斗争的艺术。因而,出狱后他重视做发动群众的工作。为了 把工人运动从自发的经济斗争提高到自觉的政治斗争,五一游行时,巴维尔高举红旗开路,群众聚集在他的周围。“像铁屑被磁石吸住了一样”。

当反动派出动大批武装警察镇压群众时,巴维尔坚定勇敢,毫不动摇,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巴维尔因领导五一游行再次被捕,他又将法庭作为战场,同敌人展开斗争。巴维尔在法庭上的演说是全书情节发展的高潮。这时,他已成为有 高度觉悟和理论修养的成熟的革命者。

小说是从巴维尔的母亲尼洛夫娜的角度进行描写的。这位母亲开始像千百万受压迫的妇女一样,被繁重的劳动和丈夫的殴打折磨成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人。

丈夫死后,当儿子走上革命的道路时,母亲也在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的启发、帮助下,逐渐接受革命的真理。在“沼地戈比”事件以后,母亲为了搭救儿子出狱,接受了散发传单的任务。五一游行时,巴维尔高举红旗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在武装警察面前英勇不屈。这使母亲进一步懂得了真理的力量,也使她更自觉地参加革命工作。

巴维尔再次被捕后,她搬到城里,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坚决担负起 革命工作,完全献身给共产党。她常装扮成修女、小市民或女商贩,带着传单奔走于市镇和乡村。巴维尔在法庭上的演说及斗争更进一步提高了母亲的觉悟。小说结尾时,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去传送印有儿子在法庭上的演说的传单,不幸在车站被暗探围住。这时,母亲勇敢地把传单散发给车站上的群众。在被捕时,她庄严地宣称:“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

巴威尔·符拉索夫是工人区中钳工的儿子。他偷偷地学习——因为这是工人所不能拥有的权利。一些工人的子女和他一起读书、讨论问题、办报、散发传单,干起革命事业。母亲起先担忧自己的儿子,慢慢的,她喜欢并钦佩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们,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参加了革命工作。随着革命事业的不断壮大,沙皇反动政府开始迫害革命者。但以巴威尔为首的组织却冒着生命危险宣传革命思想。工农运动越来越浩大,群众的反响越来越强烈,母亲的思想觉悟也越来越高,她将整个心灵献给了属于人民自己的革命事业。

《母亲》是一部思想上的革命作品。它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为自身利益而奋斗。小说中,巴威尔这一群青年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壮丽的革命事业。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为无数平民的利益到处奔走,演说、散发传单,用宣传去唤醒人民,使人民从以沙皇反动政府为主的压迫大众的机构中解脱出来。他们追求真理、热爱和平,所以他们要奋斗,要用行动去打倒一切不平等的现象,去捍卫群众的利益,去创造社会主义的社会,去实现无产阶级的和平梦想。

他们崇高的理想和真诚的呼吁使无知的工农阶级觉醒,他们伟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染了身边的人。母亲正是从一个柔弱、温顺、忧郁的传统工人区妇女变成了一个有着深刻见地、满腔热情、勇敢无畏的新时代革命工作者。她不辞辛劳地长途跋涉送报纸、传单,不顾警察的残酷毒打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她和青年们一起带头示威游行,高高举起代表理性、真理、自由的旗帜,向世界宣告着革命者强有力的信仰;她忍受着儿子被捕、骨肉离别的痛苦,在一个个革命者接连入狱后仍坚持着实现自己的宿愿……当法庭审理这些革命者时,年轻人振奋人心的微笑显示着革命事业的光荣与革命工作者的顽强,他们慷慨激昂的演说宣示着坚定的信念:“……你们使人们无法生活,毁灭他们;社会主义却要把遭到你们摧残的世界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伟大整体,而且这一点——一定要实现!”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正义的光辉。这部小说使人热血沸腾,令人强烈地感受到可敬的革命者们的勇敢不屈、正气凛然,由衷地赞叹他们对理想的坚持,钦佩他们对伟大事业的献身精神。特别是母亲这个人物的思想转变,由胆小、明哲保身的保守派到热爱生活、传播真理的革命先驱。这壮丽、激昂的革命故事震撼着我,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谛。

从文学技巧的角度看,《母亲》以一个母亲的改变为脉络描写振奋人心的革命。这使得小说更贴近读者,使读者感受更真实,更深刻。这一做法有着相当大的效果,它使小说情节更紧凑、引人入胜,并使革命显得更人性化。

母爱,这是多么伟大而神圣的情感,母爱的真诚、母爱的无私、母爱的永恒,是人类和谐、美好、温馨的情感取之不尽的源泉.然而,当社会制度显示出腐败的现象时,母爱无法为儿子带来自由和幸福,儿子也无法报答母爱,反而为母亲增添新的痛苦。在《母亲》当中,我们正是看到悲剧的一幕.当罪恶的社会使人性受到压仰、摧残和扭曲的时候,母爱这最动人的情感,回呐喊出最悲惨的颤音.当工厂和农村不断做上反抗道路的人越来越多,在他们当中,有一位母亲。母亲不是先驱,不是核心,甚至不是工人,但是母亲是最深的底层,是最有地的绳带,母亲的命运、母亲的感受、母亲的情怀、母亲的觉醒……高尔基可能为此选择了母亲。母亲的觉醒是缓慢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干什么。但是,母亲的感受真切而自然,她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她看到儿子在位工人谋利益,发觉儿子斗闹中新的思想是他变的无私、永敢、坚强,母亲因此感到欣慰。反过来,巴维尔和他的战友们,深爱这位慈祥善良的母亲,他们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支持,更多的是亲情和母爱。在高尔基的笔下母亲是一个那样理解她的儿子,她是一个好母亲。

《母亲》读后感

《母亲》这部小说通过巴威尔和母亲尼洛夫娜成为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过程,再现了正在觉醒的俄国工人阶级在1905年革命前夕所做的斗争,并显示了革命的必然到来。作者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用典型而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所受的压迫和剥削,他们的强烈的革命要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作用和布尔什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领导下的伟大的群众斗争,它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纪元。

《母亲》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波涛汹涌的群众革命斗争,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转政治(斗争)罢工,农民和工人在斗争中结成同盟,小说塑造具有社会主义觉悟英雄形象,精心设计3组人物,第一组是革命者,包括革命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第二组是工农群众,其中最重要的是母亲和农民雷宾形象,第三组是敌人,这里有厂主,沙皇宪兵,法庭长,检查官等资产阶级统治者。高尔基在《母亲》作品中突出巴威尔和母亲这两位英雄人物,巴威尔作为先进工作者的代表,母亲则是作为革命群众代表,把小说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他们两人的成长以及群众的觉悟展示出政党领导人成长过

程。第二部分重点写马克思主义小组在群众中的作用个人民群众的觉醒,正是这本“真理”和“理性”促使俄国革命的过程。

“母亲”这个词给人感觉非常亲切,特别是读了这部作品,使我觉得母亲更加可爱,更加神圣。常言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它孕育生命,创造生活,滋养天下,创造未来。母亲是生命的出发点,像故土一样,将见证我们一生的荣耀和屈辱,见证我们一生要走多远。正因为母亲有如此大的魅力,人们都喜欢把她比喻长江、黄河、祖国。地球,没有母亲人类将不存在,人类为拥有人类共同的母亲而自豪。

我记得,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高尔基说:“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人世间大概没有哪种音调像“妈妈”一样,能够为世界共同发出,直抵心灵深处,也没有哪个词语可以像“母亲”一样,让人们轻松触摸到它的实质和内涵,人类虽然有千言万语。然而,我们只把儿时从母亲那儿获得“咿呀”所学称为自己的母语。”我想这就是作者把作品名为《母亲》,给人们带来希望、呼唤生命的自由。

作品一开始就描写阴深深的工厂,人们在油嗅的空气中生活,犹如在黑夜里一样,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生动的描绘了母亲这个形象。她嫁了一个工人,没有自由,常挨丈夫的打骂,和受统治者的压迫、剥削,成为逆来顺受,毫无怨言,照样温和,善良、勤劳、关心人们的。丈夫死后,她在伤心中觉醒,一面支持儿子追求知识,投身革命,帮助发传单,最后她自己也参加革命,为儿子先进的思想、坚强不屈的性格而骄傲,反映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对自由的追求。

我读了这部作品,深深体会到领导人和团结人民的重要性,无论是俄国革命还是毛泽东年代,领导的先进思想和团结无不在起着巨大作用,而今天仍不过时,在激烈竞争中坚持独立自主,自由开放,和平共处,还要团结一心,推进社会进步,作为领导者要关心群众,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积累经验,结合实际情况,作为正确的决策。

作品中还写到一批吸血鬼,他们心很手辣,他们屠杀人们,残害人们的灵魂的卑贱行为,并不是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是为了他们的财产,他们爱惜的不是自己的灵魂,而是身外物——金钱。从他们的丑恶的灵魂,我想起一句话“有钱能使鬼推磨”想起那些为了钱而不顾后果,不择手段也要弄到钱的愚蠢行为,金钱并不是万能,当你有了不义之财,而没有快乐或成为人们痛恨的敌人,遗臭万年,这种与残酷的资本主义还有什么两样呢?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

在那个“真是死人也不得安宁,死人都被吵醒哩”的年代,需要一种精神,而现在和平年代,我们就后顾无忧,享乐派了吗?其实,在这激烈竞争的年代我们更需要那种英雄精神,抓住机遇,积极投身到竞争去,创造自己独特人生,团结一切力量,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利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吧。

《母亲》读后感

小说的最后一幕。母亲在人群中呼喊着散发传单,向人们演说。宪兵扑上去毒打母亲。不屈的母亲高呼:“复活的灵魂——是杀不死的!”“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

《母亲》是高尔基的一部优秀作品。它描写了前苏联时期工农人民为真理,为平等,为自由,为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的故事场面。这部小说使人热血沸腾,令人强烈地感受到可歌可敬的革命者们的勇敢不屈、正气凛然,并由衷地赞叹他们对理想的坚持,钦佩他们对伟大事业的献身精神。

文中的主人公母亲——作为生活在当时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代表,从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人,一跃而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为推翻沙皇统治而站在第一线的人。母亲身上,所

发生得重大变化,让我们震撼,尤其是母亲不识字,却比那些识字的理解真理,理解俄国的未来。这些与她的儿子帕沙卡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她的儿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不断对他的母亲灌输革命的真理,将母亲的思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这与母亲本身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她对儿子的理解,对儿子所从事事业的信任,没有对儿子的自豪,对儿子深深的爱,也不会使她在儿子被捕后,下定决心走儿子的路,从而真正成为一个革命者,一个改造新时代的人。

这里我们谈到了理解,这不仅让我想到一句话:理解万岁。确实,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无价的,理解可以创造奇迹,就像理解可以将帕沙卡和她的母亲,两个思想完全不同的人,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一座信任的桥梁。在现代社会,很多问题有待于理解来解决,代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试想,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又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有时候我感觉父母不理解我,当然,问题有时出在双方,父母不能粗暴的说问题一定出在我这里。

《母亲》读后感

有一种爱无私,所以她弥足珍贵;有一种爱伟大,所以她催人泪下;有一种爱隽永,所以她天长地久;有一种爱且无怨无悔——这便是那纯洁伟大的母爱。

——题记

读完《母亲》后,我对母亲有了新的认识,20世纪初的俄国,正处在社会动荡之中,劳动人民备受欺凌,他们不堪忍受沙皇的黑暗统治,纷纷起来抗争,举起了正义之旗。就连那手无缚鸡之力的年迈母亲也不堪落后,参加到革命队伍中去。起初,母亲对生活是毫无理想可言的,更别说投身于革命。面对丈夫的拳打脚踢,甚至常常会被打得头破血流,她却只能一次次地忍着,完全没有还击的余地,她是如此地对待生活,如此逆来顺受。丈夫走后,她只能和儿子以及一条狗相依为命。她把所有的希望和寄托都倾注在儿子的身上,但儿子却不争气,学会了大人的样儿酗酒了,母亲为此更是心力交瘁。痛心疾首。面对儿子这个样子,母亲的心里充满了哀痛。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母亲的爱抚使儿子感到了羞愧,他不再酗酒,但总是背着母亲做一些所谓的“不为人知的事”。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起初,母亲对儿子的行为也只是好奇,逐渐地转为担心,忧虑。不久,儿子参加革命的事就被母亲发现了,母亲对此既高兴自豪又担心焦虑,她怕儿子出事更怕生活的唯一希望破灭。但在儿子的行为中,母亲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儿子的思想,她不断地帮助儿子,同时默默地支持儿子。在儿子被捕入狱时,母亲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顺利进入工厂,并发了传单。母亲因此特别高兴,认为自己为儿子,更为革命做了一件非常出色的事情。每当别人谈论这件事时,母亲总是在一旁咯咯直笑,心想:“你们谈论的那个无名英雄就是我。”母亲从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革命份子,我对她深感钦佩。母亲由一开始对生活的失望甚至绝望发展到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不难看出这是人性的升华。“五一”游行时,她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坚持和儿子一起抛头颅,洒热血,自觉投身到革命活动中去。面对靠厂里的伤害抚恤费度日的,没有脚的卓西莫夫的指骂:“巴威尔,你这流氓,干这种事情,你的饭碗保不住了!等着瞧吧!”母亲打了一个寒噤,顿时心里引起了异常的憎恶,她看不起那些庸腐的人。

母亲最后在车站被捕前,机智而又勇敢地向群众散发最后的传单,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斗争到最后一刻,奉献她的晚年。

《母亲》展示了沙皇统治末期俄国社会的真实历史画卷。《母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列宁称“它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我认为它当之无愧。

世界上最难描绘的就是母爱,无论多么优美,多么华丽的语言都不能表达出母爱的伟大,更别说我的拙劣的文字了。

母爱细腻,她对你无微不至;

母爱伟大,她对你激励有加;

母爱无私,她对你的付出从不保留。

所以,我衷心地祝愿天下的母亲健康长寿,您们的子女会永远爱你,敬您。

这本书是边读边发感慨,不时两行热泪从脸上流淌。我记载了许多零乱的思绪在脑海里于此书,那便请原谅我零乱地写出感想。

这本书从一开头便开始记载“母亲”的儿子巴威尔。这里我十分不解题目为母亲为何花大量笔墨在她儿子身上。我开始期待母亲的某一惊人举动来扭转局面。慢慢地我把注意力更多的停留在这充满哲理的言语中。

“由于得到自由而了不起的人们,将要自由地在大地上行走。到时候,所有的人都是真诚坦白的,任何人都没有嫉妒心。”读了这话我心中难免一颤,这时老一辈革命者对理想的追求,未来的憧憬。那时的他们不顾生命危险用血与泪去打拼“理想家园”。而现在的我们真正做到真诚坦白?没有嫉妒心吗?依我看来未必吧!

从“把人变成枪枝,当作棍棒,当作石头,而说:这是国家!”此句字字生情,这是穷苦人民的心声,内心的反抗。这让我也仿佛回到了那个被压榨的时代。

而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要数巴威尔,安德烈游行的一段。那时母亲说过一句话“哪怕在进棺材以前,能跟真理在一起逛一逛也是有幸的”。如此之有哲理的话语出自母亲之口,不免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否意味着“母亲”将要发生转变呢?的确在雄大的队伍中,嘹亮的歌声中,母亲举起了旗帜,鲜红的旗帜,母亲鲜红、搏动的心。

至此,心里无了巴沙反存母亲的身影。母亲完全投入了革命事业。

“请种下理性和真理的种子吧,――我将以千百倍偿还。”这是谁的呼唤呢?是贫困人民吗?是他们再也承受不了任何磨难的心发出的吧!可怜的人们。而母亲为了这种呼唤有成果,奔波着,劳累着。

在与一位老战友的谈话中,有这样一段话吸引了我。“人是自由的,坐烦了,就走走;走烦了,就坐坐。被抢了,别作声,被打了,就忍着,被杀了,就躺下。”母亲认为这段话如狗叫般。可我不以为然。这句话挺有意思。这几乎概括了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特别是“被杀了-就躺下”。是不是也包含了几分淡然?

渐渐的,走到了故事的结局,但有几分凄凉。母亲喊着:“真理是血海扑不灭的。” 是的,扑不灭。伟大的母亲!伟大的革命者!

第四篇:童年高尔基读后感

童年高尔基读后感范文1

读了《童年的高尔基》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相比童年,我问是多么幸福啊!

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了,生活更加艰难了,他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寒,高尔基上学只好穿母亲的皮鞋,外祖母的外套,黄色的衣衫和散退裤子。这样一身五颜六色的不协调的装束,引起同学们的嘲笑。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现在穿的全是自己的新衣服,还是高档的衣服,尽管有这么好的条件,我们却生在福中不知福,常常挑三拣四,有的衣服穿的次数多了就不愿再穿。想到这儿,我不禁有些惭愧。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为了上学,只能捡破烂换钱。每到不上学的日子,他就一大早起来,背着一个大布袋,走街串巷,捡一些破布头,烂纸片卖给废品加工厂。运气好才能有半个卢布的收入,如果运气不好呢,高尔基上学的事就没了着落。我们现在上学什么也不用操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相比之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什么理由不加倍努力学习呢?

捡破烂换来的钱成了高尔基的学费来源,但是学校里那些有钱的孩子并不理解高尔基的行为,反而嘲笑他,说他身上有一股“臭味”。我觉得并不是高尔基身上有臭味,而是那些有钱孩子故意嘲笑高尔基,他们才显得很臭。反而高尔基把别人的笑变成催促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他发奋努力,刻苦读书,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收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和尊重。

我合上书,沉思了一会儿,不近思绪万千。

童年高尔基读后感范文2

我阅读了《高尔基的童年》这篇文章,被文中高尔基那种专心致志、忘我的读书精神深深地打动了。

《高尔基的童年》这篇文章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写的。文中讲到了高尔基童年时很爱读书,并且很保护书。他读书时忘记一切的态度真让我佩服。

我一字一句地阅读着,仿佛和高尔基一起读书,“他读得那么专心,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忘记了”,读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以前读书的情景:每当父母给我买回新书时,我都会迫不及待地看起来。虽然我看的书不算少,但从中得到收获却极少。这是为什么呢?我思索着这个问题并认真把自己的读书方法跟高尔基作了对比,才恍然大悟:高尔基读书时忘记一切,而我呢?仅注意了一些主要的故事情节,从来不写读书笔记,也从不体会文章的内涵,更没研究过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看书时,总是粗枝大叶,囫囵吞枣,所以没记在心里,收获甚少。我想高尔基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豪,与他从小专心致志地读书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看了这篇文章,我还明白应该与“仔细”交朋友。“粗心乃失败的根源,仔细是成功之秘诀”。记得上学期我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是因为粗心。应用题没有好好审题,错得很可惜。唉!粗心使我屡次失败。我咬咬牙默默地跟自己说:“对待任何事情都要仔细、专注!”

书,是我成长的摇篮,它教会我如何生活,如何学习,让我健康快乐地成长!

童年高尔基读后感范文3

在我的心里,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幸福快乐、无忧无虑的,自从看了高尔基的《童年》之后,我改变了这个想法。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从高尔基三岁时跟随母亲到外公家生活写起,到外公让十一岁的他“去人间谋生”结束,再现了他艰辛、坎坷的童年生活。

外公家有一个小染坊,生活还算富裕,但是,除了善良的外婆每天照顾他,给他讲故事之外,没有人喜欢他。他的外公脾气暴躁,常常无缘无故地打人,染坊里的工人、外婆和我都曾经遭到外公的毒打,有一次我被打得昏厥了过去,躺在小屋里大病了一场。他的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人,为了争夺家产,常常吵闹、打斗。有时候,他还要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捡废品,来维持他和外婆的生活。

和高尔基相比,我的童年是温馨和甜蜜的。我的家里虽然没有汽车、洋房,但有一个疼我的妈妈,爱我的爸爸,虽然有时候我家里也会有一些小**,但是和高尔基的生活比一比,仿佛都是一些甜蜜的小插曲。虽然我不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但是,他们都非常疼爱我,有什么好吃的都给我留着,常常给我打电话,嘱咐我要好好读书。我的舅舅也很喜欢我,每次到外婆家去,都会带我到河边去钓鱼,到山上去摘甜甜的柿子和野葡萄。

和高尔基相比,我的童年是快乐和幸福的。无论我想看什么书,爸爸妈妈都会给我买回来,爸爸还给我买了一台电脑,我可以练习打字,玩游戏,上网查资料,还能在校讯通博客里上传自己的作文,和老师同学尽情地交流,学习读书和写作文的好方法。

每天清晨,我可以背着书包到学校去读书,学校里有无私奉献的老师和团结友爱的同学。我不用担心同学们会给我起难听的外号,不用担心老师会找一个借口把我赶出校门。再看看高尔基,他穿着母亲的低帮皮鞋,还有外婆的棉袄改制的旧大衣和黄衬衫到学校去上学,常常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嘲笑,还给他起了外号叫“黄方块”。他渴望读书,但是又没人给他买,有一次,他拿了母亲的一块钱去买书,被母亲狠狠地打了一顿,同学们知道了,又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小偷”。

童年时期的 高尔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艰难的成长着,但他并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依然坚持不懈地学习,最终成了一名伟大的作家。和高尔基相比,我是多么幸运呀!

我不仅要和高尔基比童年,还要和他比学习,不仅要把语文、数学、英语学好,还要学习各种科学知识,丰富我的人生,长大以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童年高尔基读后感范文4

高尔基是一位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但大家知不知道,他的童年非常悲惨,过不上我们现在这样幸福的生活。

高尔基小时候,他爸爸就去世了,他和妈妈便跟着外婆来到了他外公家。他外公性情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高尔基感觉到一股陌生感,连他的妈妈都离他越来越远。到处都有人在与对方吵架,像战场一样。高尔基的妈妈去外地打工了,外婆是他唯一可以依靠的人。不久,高尔基的妈妈实在忍受不了生活的烦恼,在一个中午死了。从此,他成了父母双亡的孩子。

读完了故事,你一定会为高尔基的童年所叹息吧!他的童年非常令人难过,根本过不上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有父母的细心照顾,有老师的认真培养,是过着像天堂般的生活,不要等失去了才后悔莫及。有一次,我在饭店看见了两位阿姨各带着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男孩的妈妈给他夹了一筷子菜,并还要夹,他大声喊着不要,把菜又夹了回去,弄的那位阿姨满脸通红。过了一会儿,男孩的妈妈出去了,旁边的小女孩问他爱不爱他妈妈,男孩气愤地说:“哼!还爱!?我恨她!”我想:真不应该这样,他永远理解不了他妈妈的苦心啊!高尔基同他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苦难其实是一笔财富,为他以后的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童年高尔基读后感范文5

初中时代曾读过一些文学名着。高尔基出生在俄国。早年丧父,住在祖父家十一岁的时候就走向了社会,<童年>是他自己亲生体会而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又从另一个角度说话了高尔基非常的坚强。

如果只要你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光明一定会到来。

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间断性的穿插了一些心理描写,用以比哦县出一个孩子内心对这个世界的敏锐感觉。所以这本书给读者带来一些不快,压抑,这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都是这样一处柔软的地方。

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我们再不好好学习,那就太对不起父母了。

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第五篇:高尔基童年读后感

读《童年》有感

“这世上怎么会有这么悲惨的童年呢?”读完《童年》我便产生了这样的叹息。

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人的童年却又各有不同。但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有高尔基那么贫苦吗?不,我们没有,我们在家是小皇帝,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而高尔基的童年却没有我们这么幸福,家庭也没有我们美满。他从小父母双亡,只有外祖母照顾他;他没有别的小伙伴的新衣服,只有几件打满了补丁的旧衣服;他没有好的学习条件,就连书包也只有一个破的,然而他并没有抱怨现在的生活,而是更加努力的学习,一心想报答他的外祖母。功夫不负有心人,高尔基最后真的当上了世界著名的大文豪。这让我想起了在这个假期,我在电视上看到了许多留守儿童,他们和高尔基有着相似的童年。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每天上学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但他们仍然刻苦学习,在放学途中捡柴禾,回家后帮助老人做家务……这些都让我十分敬佩。

高尔基和这些留守儿童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长大并且成才,是多么的不容易,而我们的童年却充满了阳光雨露的滋润,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绝不让我的父母和老师失望,用高尔基的《童年》来激励自己,迎接充满活力的少年时期,抓住童年的尾巴,让童年的记忆更加美好吧!

下载高尔基传记读后感(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尔基传记读后感(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泽东传记》读后感

    《毛泽东传记》读后感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名人传记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名人传记》,海伦·凯勒这位坚强的女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一岁半时,她生了一场大病,毁了她的一生,她变得又聋又瞎。她的家庭教师安妮·莎......

    几篇名人传记读后感

    在这部《城南旧事》中,所有的人都很善良,无论是小偷、疯子还是保姆,其中总是可以看到阳光和光明,有时,一点也感觉不到旧社会的黑暗,然而难过的地方总是有的。那个疯子本来是个好人......

    《毛泽东传记》读后感

    《毛泽东传记》读后感 近日重读毛泽东传记,拜读领袖灿烂诗篇手迹,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遥想当年中国,军阀混战,匪患猖獗,民不聊生,官僚恶霸残民以惩,苛捐杂税民不堪命。外患......

    毛泽东传记读后感

    毛泽东传记读后感 要想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的脉络,绕不开的一个人就是人民军队和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毛主席。读《毛泽东传》,让人不得不钦佩毛主席的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朴实的......

    丘吉尔 传记 读后感

    《丘吉尔传》读后感 ————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民族英雄,是与斯大林......

    名人传记读后感

    名人传记读后感 穿越无涯的时光,纵观古往今来那些青史留名的人的生活故事,我们也许可以思考可以得到些什么。 首先先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唐代。一说到唐代,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歌舞升......

    邓小平传记读后感

    邓小平传记读后感 最近应老师作业要求我读了《邓小平传》,本意随心读过完成作业,后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令我大受启发,便静心拜读一遍,邓小平传记读后感。这本书总共分为15个章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