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要把高考想象成一场丛林战争
不要把高考想象成一场丛林战争 6月24日14时,合肥铁静苑二期内,18岁高三毕业生王某从自家27楼阳台坠亡。有知情人士称,该名学生“在名校读高中,上午放榜,他成绩不理想,可能一时无法接受,就„”另据警方介绍,事发时“他父亲劝过他,可惜没劝住”。(《新安晚报》6月25日)
每到高考成绩公布,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金榜提名,高中状元,鲜花与掌声蜂拥而至,俨然如众星捧月般成为天之娇子,可谓人生得意须尽欢,而有人名落孙山,成绩差强人意,内心的失落与酸楚,则只有自己默默品尝,无以为外人道也。这一喜一悲,构成了极富张力的戏剧冲突,上演一出典型的中国式“高考悲喜剧”。
需要正视的是,尽管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走上极端只是个案,但这样的个案却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事实上,与炒作高考状元一样,高考失意者的心理危机也是近年来媒体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无人质疑高考的重要性,对很多人来说,高考本身就是人生所经历的第一次大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决定一个人未来的高度。但高考毕竟只是一次考试,人生还要面临无数次的考试,因为一次考试失败而走上绝路,类似于因为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令人扼腕叹息,而又困惑不解。
对此,有着各种各样的解读与剖析。而无论是青少年脆弱的心理承受力,还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高考至上,抑或社会和家庭包括学校所施加的巨大压力,其实最终都指向了高考本身。在很多人看来,高考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绑架了一切,没有人可以在这场战争中拥有选择中立的权利,所有人都必须毕其功于一役,要么成功,赢者通吃,要么失败,输光一切。而整个社会对高考的过度投入与热情,又使得这一切无限放大。如此残酷的竞争,既违背了人才选拔的初衷,事实也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
这种观念其实很具代表性。一方面,很多人从内心厌恶高考、痛恨高考,甚至认为高考乃是万恶之源,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匍匐于高考指挥指下,亦步亦趋,渴望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在这种复杂而纠结的情绪之下,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的心理防线都如琴弦般脆弱,稍不如意便有崩断的可能。新闻中给出的信息非常有限,但从“在名校读高中,上午放榜,他成绩不理想,可能一时无法接受”等短短数语中,我们已经可以大致勾勒这名少年的人生轨迹:这一定是个发愤图强的好学生,然而在他的生活中,除了学习,努力考出一个好成绩之外,没有其他。以至于当理想破灭,他顿时觉得努力没有了意义,人生也失去了方向,更重要的或许还是无法面对四周无比期待的目光。
问题显然不在高考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待高考的态度。高考作为一种制度,并不完美,批判高考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脱离现实来批判,就显得有失公允。没有高考,我们能拿出更有理想的替代政策吗?更重要的是,高考于每个考生都是公平的。因此,高考究竟是好制度还是坏制度,它的种种弊端究竟会在多大程度得
以呈现,实际上取决于我们自己,你把高考看成什么,它可能就是什么。
不要把高考想象成一场你死我活的丛林战争。它固然是一种无比激烈的竞争,成功者可以欢欣鼓舞,并由此多一些人生机会,但决不意味失败者就一无所有,无路可走。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机遇无处不在。也有太多的事实证明,高考成功者未必就一定比失败者拥有更出彩的人生。这需要我们的教育者变得更加从容和淡定,从长远的角度来改良我们的教育方针和模式,更需要社会放下浮躁和功利思维,不再简单粗暴地以暂时的成功来衡量和评价一切。要知道,考生因高考失利而自杀,不仅是个人悲剧、家庭悲情,更是社会的悲剧。
第二篇:高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高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是一段奋斗的青春 是一场无声的告别 是一个新生活的开启!
这场考试是我们命运的转折点,那么在考前我们应如何全力以赴的准备这场考试呢?
考场踩点
注意考场在哪栋楼、哪一层、哪个教室,座位大约在哪 洗手间在教学楼的哪个位置
从我们的住处到考场需要多长时间 要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等等
考试用品
准考证、身份证,文具(包括签字笔、2B铅笔、橡皮、三角板、直尺、圆规等)千万要带齐
作息时间
在考前的一段时间,可以按照高考时段的时间安排作息,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考试时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考试规则
在考前一定要记住高考的规则,不要带考试禁止的东西进入考场 考号、姓名要写在规定处,勿带草稿纸等出考场。
考号姓名以及答题卡涂写方式可以在平常的模拟考试中演练。
调整心态
在考前,考生可以通过自我暗示、与人沟通、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调整自己,让自己带着最佳心态进入考场!
祝所有的考生都能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