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伟光常务副院长2011年4月23日在“中国社会科学论坛——苏联解体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在“中国社会科学论坛——苏联解体20周年”
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
(2011年4月23日)
同志们:
今年是苏联解体20年。苏联解体、苏共亡党是20世纪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20年前,苏联解体曾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学术精英弹冠相庆,福山自信地宣称: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大规模失败,标志着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最后一种政治形式和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自由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在全世界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就是历史的终结。因为,虽然历史的自然过程还会继续,但历史的所有大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不再有重大事件发生。20年过去了,我们看到了什么呢?美国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表明,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度不但没有解决世界面临的所有重大问题,而且带来了资本主义世界更大一场灾难,使西方资本主义面临全局性的衰退趋势。而苏联的解体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失去了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但与此同时,它也失去了自我克制的动力和自我反省的能力,不可抗拒地遵循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规律,亦步亦趋地走向衰退。短短20年的历史,我们眼见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制造的局部战争连绵不断、贫富鸿沟日益增大、各类危机频繁爆发等一系列人类社会危机问题。
苏联的解体并没有终结也没有改变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今天生存的世界仍然是一个由资本扩张主导的,人类利益被迫服从于资本意志的世界,这不仅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视野,而且可以说,当今世界是自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描述和科学预期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资本积累的实质推断出的全球化、全球范围的两极分化、金融资本的恶性膨胀等现象必然出现,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的激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制度性危机的爆发越发显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年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预测在今天越发显示其科学的预见性。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结构性制度危机,西方“自由民主”所标榜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一整套理念、制度体系无法给予有效答案,以解决人类
1面临的种种迫在眉睫的生存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包括由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由利益争夺、价值冲突、两极分化导致的局部战争和贫困饥饿,由过度追求物质生活方式导致的环境和能源危机,以及人们对人类生存状况失望而产生的悲观厌世和愤世嫉俗的情绪……要解决所有这些问题,人类必须要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寻求解决思路,必须要认识到资本主义、个人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这些主导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已经造成了人类灵魂的深刻异化和人类社会的深重灾难。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亟须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智慧。
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曾经说过一句名言: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任何超越它的企图,不是重复马克思主义早已说过的东西,就是回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陈旧观点上去。苏联解体后20年的历史进程再次向我们证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仍然是解决资本主义现存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人类的未来,而对未来的开拓是建立在对历史正确解读的基础之上的。苏联解体、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解放事业遭遇的重大挫折,而深刻认识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它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
在苏联解体20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苏联解体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目的就是为国内外对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命运感兴趣的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这次会议得到了国际友人的积极支持和热烈响应。国内知名学府、杂志社也都踊跃参与。我们此次会议就由12家单位共同举办。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陈奎元院长,热烈祝贺“苏联解体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向国内外为推动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付出辛勤劳动、作出重大贡献的各位专家、学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祝愿这次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
谢谢!
第二篇: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2012年7月20日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三周年庆祝晚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三周年
庆祝晚会上的讲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报》编委会主任王伟光
(2012年7月20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三周年庆祝晚会。在此,我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同志,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向《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三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向参加今天庆祝活动的全体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的成功创办和快速成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界结出的硕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取得的重要成就。
三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领导下,《中国社会科学报》旗帜鲜明地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坚定的政治性寓于深刻的学术性之中,以学术的方式,培育浩然正气,唱响主旋律,努力成为中国 1
学术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培育和发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平台,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意义的当代思想和智慧的重要窗口,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平台,在引领当代中国理论学术健康成长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三年来,《中国社会科学报》坚持立足当代、立足国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一大批编辑记者带着真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引导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服从并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动和支持他们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的智慧和源泉,努力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思想和智力支持。
三年来,《中国社会科学报》始终不渝地坚守科学精神和科学原则,一丝不苟地保持自己鲜明的学术品位,努力将自己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精神家园,在世界报界中别具一格,独领风采。它立足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前沿,依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源远流长的悠久学术传统、深厚而丰富的学术积累,全面反映最新学术成果,形成了以哲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等为代表的学科版块,基本覆盖了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领域;它坚持以学术的视角报道中国、观察世界,形成了以学术新闻为重点,以“对话”、“特别策划”、“独家报道”、“社科学者走基层”等特色品牌栏目为重点的学术资讯报道框架;它始终站在国际学术的前沿,及时反映国外最新学术动态,努力搭建中外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
界,创办了以美国站为主体、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特聘记者网络,扩大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回顾《中国社会科学报》三年的创业和成长历程,到现在,我们大体可以说这一份报纸办出了特色,办出了风格,创造了学术报刊史上的“社科速度”和“社科奇迹”。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的关心和领导,离不开中央有关部门的指导,离不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支持,离不开兄弟媒体的扶持。在这里,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代表陈奎元同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全体同志,三年来,发扬忠诚、敬业、奉献的精神,艰苦奋斗,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报纸创刊、杂志社整体搬迁至CBD核心区、建立覆盖国内外的记者站和特聘记者网络、由周二刊改周三刊,并在广州、西安和南京等地实现落地印刷等一系列重大而复杂的艰巨任务。在这里,我向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全体同志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为一份年轻的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未来的路还很漫长,任重而道远。对今后的发展,我提出以下几点要求和期望。
第一,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方向问题,从来都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也是理论学术报刊的根本问题。128年前,恩格斯在回忆《新莱茵报》的创办时曾说:“当我们在德国创办一种大型报纸的时候,我们就有了现成的旗帜。”《中国社会科学报》必须认清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坚持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根本变革,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学术的旗帜和灵魂,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应该贯彻到具体的学术实践之中,以学术的方式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在历史新时期,要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基础理论体系,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学术资源和智力支持。《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这一宏伟进程中,要努力发挥引领、推动和阵地的作用。
第二,要坚持“二为”方向,引导学者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理论智慧,是新时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保持生命力,拥有创造力,赢得发展,取得进步的基本前提。当前,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党的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开辟了极其广阔的空间。《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引导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当代、立足国情,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认真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认真研究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认真研究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努力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彰显哲学社会科学独有的时代价值,并从中获得继续前进和进步的动力。
第三,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大力推进理论学术自主、理论学术创新,推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当前,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学术创新成果日益丰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正处于呼唤创新、也能实现创新的大好时期。我们的报纸,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坚持解放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善于利用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努力开发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返本开新,古为今用;正确处理中外文明关系,批判地吸收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的精华,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努力概括、提炼出新的学术理念、学术话语、研究范式,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学术文化,具有更加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
第四,要始终坚持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弘扬优良学风和文风。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纵观我们党几十年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学风正,则事业兴旺,无往而不胜;学风不正,则事业蒙受损害,遭到种种挫折。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优良的学风和文风。今年6月,我院和中国科协、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五部门联合召开了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打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这场
攻坚战和持久战,坚守科学道德,倡导优良学风。过去三年,《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学风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今后,要把学风问题进一步抓好、抓实,要带好头,发挥表率作用。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学风,倡导良好文风。既要突出思想性和学术性,也要重视大众化和可读性,多发短小精悍、轻松活泼、言之有物的文章,力戒冗长晦涩、僵化守旧、肤浅空洞。要大兴严谨求实之风,倡导和培育浩然正气,杜绝浮躁虚华,使我们的研究成果真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使我们的学术界成为为世人景仰的净土。
同志们、朋友们:
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全国学术界对《中国社会科学报》充满关爱,充满期待。我希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爱好者、兄弟单位和兄弟媒体继续关心和支持《中国社会科学报》。希望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全体同志牢记陈奎元同志在报纸创刊一周年时的题词——“永葆科学精神,坚持实践标准,弘扬优良文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大胆探索,勇于奉献,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将《中国社会科学报》越办越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