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高尔夫球现状分析及其良性发展的方案
中国高尔夫球现状分析及其良性发展的方案
高尔夫球来源及其发展
高尔夫球运动起源与540多年前欧洲苏格兰的牧场。起初是因放牧人为度过漫长的放牧时间,用放牧的鞭子将草丛中的石子打入兔子洞里的游戏,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项休闲式、时尚性、健康性、娱乐性较强的体育运动,十七、十八世纪、随着英国和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在全球推广。二十世纪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和平、建设、发展成为全球的主导力量和趋势,世界经济技术快速发展,人类文明不断发展,高尔夫球运动也随之在东、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发展、普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尔夫球产业与足球产业、网球产业并称全球三大体育产业。高尔夫俱乐部是高尔夫球运动的载体,是高尔夫球产业的核心。中国高尔夫球运动的现状分析
新中国于1984年在广东中山建立第一个高尔夫球俱乐部,转眼间,高尔夫这颗种子在中国已经深深埋下了二十八个年头,从无到有,从播种到发芽,在受着中国文化影响的土地上生长,这个被誉为“舶来品”的运动也有着它特殊的一生。28年间,中国高尔夫球俱乐部已经发展到了近400家,共8814个球洞,折合约490个18洞高尔夫球场,分布在国内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二篇:中国高尔夫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高尔夫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
当今的中国,随着不断增长的可支配收入,使一批热衷高尔夫游的高端消费人群迅速成长起来,如企业高管、外企驻华代表、中产人士、商务人员等等。近年更有年轻化趋势,他们使高尔夫人才的需求日益上升。高尔夫球场的发展,将使中国旅游业从观光型逐步走向休闲度假型,开创了高尔夫发展的新局面、新市场,实现了发展的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平,树立起中国高尔夫休闲的整体形象,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国度的客户的需求,加快中国成为世界高尔夫目的地国家。
高尔夫已经超出了运动的概念,成为经济语言和社交的工具,中国需要更多的高尔夫比赛,而他们双方都将继续努力,推动中国高尔夫的长远稳健发展。同时指出,任何一个比赛在刚开始都是困难的,友好杯开创了一个新的比赛,十分有意义,它是面向全世界的对抗赛,一定会继续发扬广大。
面对媒体关于为什么会选择8人对抗赛形式,未来是否会扩大队员的问题,Dylan解释说:“友好杯有很大的国际亮点,未来扩大的是必然的。今年选择8人对抗,原因很多,一是筹备时间不长,从去年才开始。二是选手的日程紧凑,很多协调不过来。” 朱鼎健接着补充说:“在中国,8是一个很好的数字,代表祥和、吉利,我们两个家庭都愿意为高尔夫付出更多,我们有信心将其发展得更大、更强。随着球场及比赛等种种原因导致了高尔夫专业人才资源的稀缺。”
关键词:发展 挑战 问题 培养
目 录 前 言………………………………………………………………………………1 2 中国高尔夫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状况………………………………………………1 2.1 中国高尔夫产生的背景……………………………………………………1 2.2 中国高尔夫的发展状况简析………………………………………………2 3 高尔夫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高尔夫球运动的历史沿革…………………………2 4 中国高尔夫球运动的基本现状……………………………………………………3 4.1在训练体系方面……………………………………………………………4 4.2在竞赛方面…………………………………………………………………4
4.3在市场开发方面……………………………………………………………4 4.4人才教育方面………………………………………………………………4 4.5在对外交流方面……………………………………………………………5 5 中国高尔夫球运动目前面临的形式与挑战……………………………………5 5.1从国际上看…………………………………………………………………5 5.2挑战一:准确定位高尔夫球运动…………………………………………5 5.3挑战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6 5.4挑战三:竞技水平不高……………………………………………………6 5.5挑战四:协会组织建设……………………………………………………6 5.6挑战五:开放和对外交流不足……………………………………………6 6 总结…………………………………………………………………………………6 7 参考文献……………………………………………………………………………7 8致谢…………………………………………………………………………………8
中国高尔夫发展现状分析
一 前言
从1984年霍英东投资的中山温泉高尔夫俱乐部建立起,中国高尔夫运动成长经历了20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20年当中,高尔夫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是由于中国的高尔夫产生的背景比较特殊以及中国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还不够成熟等等一系列的原因,中国的高尔夫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瓶颈和制约因素,高尔夫这项运动本身的与众不同,使得高尔夫产业也具有一些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特征,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国高尔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了中国高尔夫发展的深层问题,明确目标,以及如何快速发展中国高尔夫。
二 中国高尔夫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状况
2.1中国高尔夫发展的背景
高尔夫在中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国最初引入高尔夫并不是看中这一产业本身的经济效应和发展前景,而是政府部门为了改善国内的投资环境以便更好地引入外来的资金。那个时候国人并没有认识高尔夫,但是外商到中国来投资,没有高尔夫球场,怎么满足外商休闲娱乐的需求,没有高尔夫球场,中国的投资环境怎么上得了档次,基于这样的一个目的高尔夫在中国诞生。
2.2 中国高尔夫的发展状况简析
由于成本、政策、技术和文化理念等方面因素的局限,我国的高尔夫产业还处于刚起步的初级阶段,高尔夫的进入门槛较高,目前高尔夫的消费人群大部分锁定在商务人士这一块,消费高尔夫的大多数是企业老板。而一般的平民百姓却没有能力消费得起这项昂贵的“贵族运动”但是高尔夫球的独特魅力不可估量,高尔夫产业的发展也带动其他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高尔夫产业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在它的带动下,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产业结构网。
三 高尔夫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高尔夫球运动的历史沿革
3.1高尔夫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二十世纪,高尔夫运动传入我国。一九三一年,上海成立了高尔夫球游戏中心。同年,中、英、美商人合办高尔夫球俱乐部,在南京陵园体育场旁开辟高尔夫球场。
进入八十年代,高尔夫运动在我国得到很快发展。1985年,中国高尔夫球协会成立,1986年1月,中国首次国际高尔夫球赛--“中山杯”职业、业余选手混合邀请赛,在中山市温泉高尔夫球场举行。以后,每年举办一次。最近几年,高尔夫球运动在我国已迅速普及和发展起来。
现在,高尔夫已成为奥运会项目,这会使国内有关部门和社会一些人士对高尔夫运动的误解有所改变。高尔夫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朋友交往、商务交往及政务交往的体育运动,是深受各界人们喜欢的,老少咸宜的,健康文明的运动。从去年10月份宣布高尔夫入奥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湖南、广东、江苏等省市,对高尔夫球场的税率相继作出了调整。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尔夫运动在中国会得到规范、健康、良好的发展。
3.2高尔夫球运动的历史沿革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尔夫球运
动从广东等沿海开放地区率先兴起,以星火燎原之势逐渐遍及大江南北。1985年5月24日,经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批准,中国高尔夫球协会正式成立。此后20多年,在原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小球运动管理中心的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高尔夫球运动不断普及和发展,各方面的基础工作初见端倪。这期间,高尔夫球运动在取得一定发展的同时,由于管理体制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运动技术水平总体不高;项目的普及程度有限,项目发展不平衡;组织结构松散,各级协会建设滞后,在行业内的权威和影响力还不够强;球场建设迅猛,但与其相适应的各类人才,特别是运动型专业人才培养严重不足;对外交流合作和联络工作薄弱等等。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高消费、商业化、贵族化的不当定位,使高尔夫球运动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堪忧,在公众认知、政策支持、社会参与等各方面面临着一系列困难。2005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进行机构改革,成立了新的小球运动管理中心,创新了项目管理的体制机制,为项目的集约化管理开拓了空间,高尔夫球项目迎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四 中国高尔夫球运动的基本现状
据中国高尔夫球协会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各类高尔夫球会近500家,球洞数合计约9500洞。参与运动人数百余万(含台、港、澳地区和外国在华人士)。与高尔夫球运动相关的各类企业、机构、院校等约1300余家。每年组织各项竞赛、训练、培训、出访等各类活动上百起。其中每年纳入中高协赛事体系的各级各类赛事活动,已经由2006年的30余起,发展到2009年的近90余起,涵盖了从奖金额高达700万美元的世界顶级赛事-世界锦标赛到全国职业赛事、全国业余赛事、全国青少年赛事等各个层次;参加中高协赛事活动的业余运动员2000余人,职业运动员300余人。出现了张连伟、梁文冲和李超等几位优秀球手,以及胡牧和苏东等一些优秀的青少年选手。此外,由各地方协会、球会和其他单位主办的地方性、群众性赛事活动更是不计其数。随着赛事活动的发展,相关的教练员、裁判员、经理人、草坪师、球童等专业人员的数量也在相应增加。高尔夫球专业媒体方面,目前全国已经有3个数字频道,30余本专业杂志和数十家网站和报刊,也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
4.1在训练体系方面。
经过中高协三年多的建设,中国高尔夫球运动逐步从以往的零散训练状态开始进入了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新阶段,以国家队为突破口,带动了职业、业余、青少年等几条线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女子职业选手成长迅速,在美巡、日巡、欧巡等高水平职业赛事中取得一系列好成绩;国家男子和女子业余高尔夫球队成绩不断提升,在“皇后杯”亚太业余女子队际锦标赛等一系列国际比赛中均取得了可喜突破。
4.2在竞赛方面。
全国每年纳入中高协赛事体系的各级各类赛事活动大幅度增长,截至2009年7月已有近百起赛事,涵盖了国际、职业、业余、青少年等各个层次,全年赛事总奖金将近2300万美元。建立了职业、业余、和青少年的积分排名系统和双向选择的办赛模式,各地区各方面承办比赛的积极性空前提高,赛事申报承办程序得以规范,赛事计划提前落实。创新推出“全国高尔夫球俱乐部联赛”、“中国女子职业巡回赛”、“中国男子职业巡回赛”、“业余系列赛”、“汇丰青少年系列赛”等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加强项目普及、提高技术水平、增强项目的凝聚力、引导促进训练、出人才出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发挥协会在项目发展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等方面,都发挥了空前的积极作用
4.3在市场开发方面。
中高协先后与世界知名品牌Taylormade Adidas、欧米茄、汇丰银行,中国的知名品牌贵人鸟等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取得了项目开发的历史性突破。同亚洲各国家和地区协会合作创建“同一亚洲”巡回赛组织,共同开拓国际职业赛市场。先后与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合作,成立了中高协海南基地、安徽基地、南山培训学校和训练基地、黄山青少年训练基地,2009年下半年还将命名10个国家高尔夫球队指定训练球场。通过与上海通用汽车、中信银行、美的、东方集团、世星集团等企业合作,进一步通过市场化运作,创新和完善了项目的赛事体系和培训体系。整合了高尔夫球博览会资源,形成了“中国高尔夫球博览会”的航空母舰,成为亚洲第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
4.4人才教育方面。
中高协先后与英国R&A、澳大利亚PGA合作,引进国际上最权威的裁判员、教练员培训体系,占领专业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高尔夫球项目裁判员、教练员、职业球员的等级考试制度和晋级培训体系,使教育培训与使用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拓了中国高尔夫球项目科学化、规范化、国际化培养专业人才的先河。从2007年开始至2008年底,举办各级裁判员、教练员培训21期,累计培训各级裁判员1076人次、教练员695人次。
4.5在对外交流方面。
中国选手近年来得以争取到更多的参加国际重大赛事的机会。由中高协与澳大利亚PGA和韩国KGA、KPGA、日本PGA共同创办的“同一亚洲”巡回赛组织得到了相关国家协会、有关国际组织的广泛支持和认同,已于2009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已经成为世界职业高尔夫球巡回赛组织、亚太业余高尔夫
球协会、国际高尔夫联合会的正式成员,各国际组织、美国和欧洲等主要国家地区的高尔夫球组织以及行业内国际大企业的高层先后访华,寻求同中高协的合作,充分反映了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国际威望的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
另外,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在第一时间内向业界发出倡议书,鼓励企业和选手向灾区捐款,得到了各方面的积极响应。短短一周时间内,在小球中心和中国高尔夫球协会的倡导下,行业内共有近30多家企业或个人共计向地震灾区募捐资金和实物总价值超过人民币6027.8万元
五 中国高尔夫球运动目前面临的形式与挑战
5.1从国际上看。
高尔夫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欧美)高度普及,运动技术水平以及市场化、职业化、商业化程度很高,占有全球体育赞助市场份额的5-6%。随着中国高尔夫球运动的持续发展,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富潜力的市场,高水平赛事和活动开始逐渐向中国转移。中国在高尔夫球领域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已成为多个国际高尔夫球组织的重要成员,为中国高尔夫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空间。
5.2挑战一:准确定位高尔夫球运动。
改变看法、争取理解、获取支持,为高球丢掉贵族、腐败等帽子,获得大众认可、取得政府支持。2005年以来,中高协提出“高尔夫球运动要回归体育运动本质、要服务大众、要面向青少年”的理念
5.3挑战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中国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地区差异、社会各阶层消费能力相差悬殊,社会上对高尔夫运动认识尚有一些偏差,导致项目发展环境上存在阻碍。国家对高尔夫球场地的规划、审批、建设、管理等缺乏明确的授权,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场地建设呈现出管理主体模糊、缺乏政策引导、缺少统一规划的现状,导致场地建设发展不平衡。同时,目前中国约500个高尔夫球场中,公众球场只占1.7%,公众球场和私人会所比例严重失调(与国外公众球场多于私人会所的情况正好相反),大众的参与热情得不到满足。
5.4挑战三:竞技水平不高。
目前,中国高球竞技水平处于亚洲中下游,与体育大国的形象不相称。始终没有培养出世界级的优秀球员,缺乏榜样的带动作用。同时,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教练员和裁判员的数量难以满足高速发展的中国高尔夫球运动的需求。
5.5挑战四:协会组织建设。
中高协和地方高协的行业领导和主导作用发挥不够,缺乏对产业和行业的政策研究;在推进发展中,缺乏战略、计划和措施;在组织建设中仍较为混乱。
5.6挑战五:开放和对外交流不足。
造成我国高球运动在过去许多年中基本处于自娱自乐的状态。偶有零星的世界明星来华开展一些商业活动,大部分来华人员多是以商业为目的的二、三流的教练和人员。出访活动也多局限在个别球场的不定期访问。有组织、有计划、有明确目的的团队出访几乎没有,造成国际组织难以确定中国高球的管理机构和人员,从而难以进行合作。组织间缺乏交流合作、人员和民间缺乏来往,走不出去,请不进来。中高协将积极进入各高尔夫球国际组织,提升国际地位,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六 总结
虽然由于成本、政策、技术和文化理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局限,我国的高尔夫产业还处于刚起步的初级阶段,但是随着高尔夫文化和理念的普及,高尔夫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高尔夫形式多样化与新概念的涌现。未来高尔夫的形式不只是局限于传统的会所加球场形式,再加上高尔夫需求的不断扩大,将会出现一批亚高尔夫消费群体,他们的身影也许不经常出现在传统的高尔夫球场,但是他们却热衷与玩迷你高尔夫或者室内高尔夫。而在将来,这些特殊的高尔夫形态也将跃身于高尔夫产业当中,成为中国高尔夫产业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那时中国高尔夫也会在不经意间逐步走向成熟。
第三篇: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章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中国食品行业发展概述
表1-1我国食品行业分类
一、食品行业定义与分类
食品行业是对农、林、牧、副、渔等部门生产的产品进行加工制造以取得食品的生产部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它包括门类非常广泛,通常大致分为十类,即制糖工业、发酵工业、粮油加工、罐头食品加工、烟草工业、饮料工业、调味品工业、屠宰加工、食品冷藏工业及食品加工废料利用工业。
而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的分类方法,食品行业包括采盐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五个部分。
该报告所研究范围侧重于食品加工及制造业,即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食品行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和采盐业将不进行重点论述。
二、中国食品行业发展概述
食品工业在世界经济中一直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法国,食品工业的总产值超过了汽车工业,居国民经济之首。我国食品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坎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求生存,并且有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拥有初具规模的食品企业18811家,2001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约9000亿元,同比增长13%左右,2001年食品工业生产和销售持续以11%—13%的增长速度高位运行,2002年中国食品行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突破10000万亿元的产值大关。
从1980年到2000年,全国食品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达13.1%。200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26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2.12%,连续八年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首位。食品工业不仅与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而且是消费品工业中为国家提供积累最多、吸纳城乡劳动就业人员最多、与农业依存度最大、与其他行业关联度最强的一个工业门类。
中国食品工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性行业,这决定了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产生并快速发展了如方便食品、冷冻食品等新生的“朝阳产业”;加速了产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到1997年,食品工业中非国有经济产值所占的比重平均为62.87%,而且近二三年,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前后,其进程仍在加速。这一变化,适应了食品工业的发展规律,使中国食品工业在过去20年中,年平均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工业的年均增加值。
食品工业在连续十余年保持上扬势头的同时,在今后5~10年内仍将持续发展。这是因为:
1、世界食品工业以约27000亿美元的营业额居世界工业之前列,中国仅占其不到5%的份额,潜力巨大。
2、到“十五”末期,城镇将进入富裕生活的初等水平,恩格尔系数虽下降,但绝对值上升。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食品消费与需求将完成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营养、安全、多样和方便型的转化。中国的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总量的比重,2000年为37.88%,而发达国家为80%,差距即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以年均递增10%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
1、主要成就与问题
(1)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增长,一些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2001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食品工业企业达19316个,其固定资产原值已由1980年的154亿元增加到5103.7亿元。“九五”期间,食品工业总产值最低年增长率为9%,最高达14.5%。2000年,食用植物油产量856.2万吨,味精产量91.28万吨,柠檬酸产量37万吨,均居世界第一位;制盐产量3108.55万吨,啤酒产量2273.3万吨,均居世界第二位;
食糖产量70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
表1—21998年和2001年食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99和2001《中国食品工业年鉴》、《2001年食品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2)食品工业在总体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产品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
各类食品在质量、档次、品种、功能以及包装等方面已基本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如油脂品种从单一的二级油为主,发展到可生产一级油、高级烹饪油、色拉油和食品工业各种专用油等,全精炼油产量已占油脂总产量的30%左右;粮食加工中,特二级以上精度的小麦粉已占面粉总产量的70%,精米占大米总产量的85%左右;奶粉生产实现了系列化、配方化,产品品种增加,不同包装规格的消毒液体奶和各种乳酸奶供应大幅增加;方便主副食、速冻食品、各种保鲜食品,正在逐步进入居民的一日三餐;名优产品得到较快发展,产品质量稳定,产量不断增加,产品市场覆盖面扩大。
(3)企业组织结构有所改善,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2000年啤酒行业拥有43个10万吨/年以上的企业,约占行业企业总数的8%,其产量占全国啤酒总产量的59%,大型啤酒企业的规模已达180-260万吨/年;液体乳产量排行前10位的乳品企业液体乳产量占全国销售总量的49%。
在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排名中,挤身中国企业500强的食品工业企业达36家,其中烟草加工企业14 家,酿酒企业 5家,饮料和乳品企业6 家,肉制品企业 2家,粮油加工企业 3家,其他食品企业6家。
表1—3在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中食品工业企业的排序名次
(4)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得到较好应用,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家协会 《关于公布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通知》
如生物工程技术、超高温杀菌、冷冻速冻、超临界萃取、膜分离、分子蒸馏等一大批高新技术在食品行业得到了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食品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啤酒、葡萄酒、饮料、乳品、烟草加工等行业中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已接近发达国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先进水平,我国食品机械设备制造水平正在逐步适应食品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改造的要求。
(5)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有了新的进展。
许多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近年来,除了国有资本外,私人资本、外资、港澳台资纷纷进入食品工业,并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民营食品企业发展较快,在一些地区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骨干企业。
2001年我国拥有食品工业民营企业11279家,占到了60%的比重,实现食品工业总产值5099.64亿元。
表1—42001年按经济类型食品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比重及排序表
2002中国统计年鉴
(6)食品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食品骨干企业以公司加农户的组织形式,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食品工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体之一。
尽管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食品工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对中国食品行业来说仍将是任重道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人们不再仅仅满足温饱需要,而开始重视食品的营养、卫生质量、加工工艺、外观包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品味、消费品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不再仅仅满足温饱需要,而开始重视食品的营养、卫生质量、加工工艺、外观包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品味、消费品牌。应该说,对于食品行业而言,市场是巨大的,然而竞争也是激烈的。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食品企业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同行的竞争,更有来自国外公司尤其是那些财大气粗的跨国公司的压力。国内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都处于劣势,洋品牌在很多领域抢占了他们的市场,同时他们还要考虑如何立足国内、走向世界的发展战略问题。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仅仅满足于国内市场是很难与那些跨国公司抗衡的。市场从来不相信弱者的眼泪,优胜劣汰是不变的法则。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2001年我国水产品在欧盟受阻,主要原因就是发现氯霉素残留超标。2002年,我国农畜产品出口退货激增,据中国海关统计,2002年以来,大连海关农产品退货额为159万美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194%;青岛冻鸡退货105吨,比2001年同期增长9.2倍;天津海关农产品退货比2001年同期增长8倍。有关专家指出:这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加工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尽快与国际接轨。
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品牌培育问题,中国缺少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像五粮液、双汇、娃哈哈等在国内市场小有名气的品牌,与国际品牌相比则还相去甚远。因此加快食品工业企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食品工业经济实力,培育和发展中国的知名食品品牌和知名企业、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整合资源,组建跨国集团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第四篇: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探讨分析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探讨分析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已连续4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其进口量占全球煤炭贸易量的95%左右。
从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间,中国煤炭进口量从4040万吨,一跃上升到了2.89亿吨。今年1—4月份,中国煤炭进口量已接近1.1亿吨,同比增长25.6%。随着煤炭进口量的增加,大量低热值、高灰分、高硫分的劣质煤也随之涌入中国。
目前,中国大量进口的劣质煤主要来自印尼和越南。其中,印尼煤发热值大多在4500千卡以下,即便是发热值高于4500千卡,硫分高于1%的煤炭比例也很高;而越南出口到中国的主要是10、11标号系列的无烟煤,灰分都超过25%。
数据同时显示,中国对品质低下的褐煤的进口量增长迅速。过去3年中,中国褐煤年进口量增长了9倍以上。2012年,中国褐煤进口量为5371万吨,同比增长37.2%,占煤炭总进口量的18.6%,今年1—3月份,这一数字进一步提高至20.3%。
目前,中国煤市正经历“寒冬”。煤炭进口量不断增加,大量低价劣质煤充斥其中,让中国煤炭企业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尽管造成国内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原因十分复杂,但进口煤的确对国内市场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副主任闫世春说。环渤海动力煤价格已经连续6个月持续处于震荡下行的低迷态势,而中国产煤大省山西,一季度炭行业累计实现利润65.22亿元,同比减少48.24亿元。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中国用煤企业进口煤炭的需求却越来越高。尽管印尼褐煤发热量小、硫分高,但因为价格较低,中国电力企业十分愿意采购,将其与国内优质煤掺杂使用。目前,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煤炭企业要求限制劣质煤进口的呼声越来越高。同煤集团运销销售部部长江志斌说,一方面大量劣质煤的进入冲击了国内煤炭市场,另一方面这些煤高硫、高灰分,会大大污染环境,限制它们进口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有积极作用。
另外,媒体证实,国家能源局近日下发了《<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从国外进口的煤炭热值不得低于19M J/K g(约4544千卡/千克),灰分不超过25%,含硫不超过1%。
第五篇: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加入WTO,特别是大陆和港澳CEPA安排的实施,外商也越来越看好中国国会展业,中外会展企业的合作呈现多层次、全方位态势。美国、德国、英国等会展业发达国家的一些著名公司都在寻找与中国的合作项目,或合作建立企业、或合作办会展,形式多样。另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不仅带来新的资金和投入,更重要的是带来新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会展业更好地发展。
总体来看,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历史还比较短,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处在探索及积累经验的时期,也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小、散、乱”的现象比较突出,缺乏有规模、上档次的会展品牌 展览行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产业,即当一个展览会达到一定规模时,收益增加的比率要大于展览生产要素投入的比率,因此,会展业的发展要特别注意树立品牌意识,多创造一些像广交会、科博会这样有规模经济和国际影响力的精品。
我国去年举办各类展览会2500多个,行业总产值70亿元人民币左右,约占我国GDP的0.07%,平均产值280万元人民币/个;而德国的展览会总数在300个上下,形成的产值规模是德国GDP的1%,平均产值近1000万欧元/个。我国展览会和展览公司数倍,甚至是数十倍于国际上的展览强国,而整个展览产值规模不及人家几分之一,虽然国情不同不能简单对比,但从这组数据至少可以看出,我国会展业在这方面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例如,我国组展商数量繁多,大大小小展会也很多,但许多展览的规模都在1万平方米以下。过度竞争使得许多的公司和机构把大部分资金和精力都放在了拉展和拉参展商的事情上,而无暇顾及对展览专业观众的组织和对参展客商的服务,导致展览效果大打折扣。
展馆建设热和组展商、搭建商发展滞后现象并存,从业者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展览场馆建设出现一股热潮,但布局、结构并不十分合理,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一些地方展览场馆的建设并没有认真考虑市场需求,没有认真考虑是否符合会展业发展的规律,更多的是体现了地方政府的意志,而不是一种满足产业自身发展需求的市场行为。这也反映出当前对会展业发展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只要有了高规格、大规模的展览场馆,就能兴办高质量的展览,就能发展当地的会展经济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其实,场馆本身只是一种条件,并不能自动创造市场。实践表明,展馆建设布局不合理,建设过多、过快,必然会造成场馆闲置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据有关机构提供的资料,我国可供展览的场馆面积很快突破170万平方米,其发展规模及速度巳超过许多展览大国,但是场馆的利用率普遍偏低。一般而言,展馆利用率在达到50%~60%,才可能发挥出较好的市场效益。而我国展馆目前整体的利用率在10%~30%之间。这不仅造成了资金、土地等资源的浪费,而且必然导致展馆经营市场的恶性竞争。
另一个问题是硬件:与软件发展不配套,从业企业、从业人员、都存在一个素质提高问题。从行业组织结构看,与庞大的展馆数量相比,组展商、搭建商、物流公司等服务于展览产业的公司发展相对滞后。虽然数量不少,但公司普遍规模不大,竞争实力不强,形成了整个展览市场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严重影响到中国展览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