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宇廷的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后感
张宇廷
我这几天看了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
高尔基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是他的自传。他出生在社会底层,书中描述了他的苦难童年和对人生的努力追求。沙皇政府的昏暗被他毫无保留的揭露。细致的人物刻画更加衬托出当时人们的恶毒,更加表现出他生活的艰难和当时沙皇统治时期的黑暗。
它讲述的是高尔基的生活历程,形象的再现了沙俄统治下的底层人民,毫无保留的将黑暗社会的后果展现了出来。他饱受折磨,但毫不丧失对新生活追求的勇气,反而在恶毒的家人,危险的环境和社会的磨练下成为了一个正直,坚强,有生活信心的人。在历经磨难,克服险阻后终于开始了新的生活。对比起他,我们这些我在家里享福的小公主小王子们又该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又该反省些什么?见贤思齐焉,我要向他们学习,学会克服困难,我以后要努力学习,认真思考,勤奋,有耐心。将来做一个为社会,为祖国,为全世界奉献的人.鞍山市第五十一中学7年14班
张宇廷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后感
第二篇:张宇廷的高尔基童年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
我这几天读了高尔基的名著《童年》
高尔基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童年》是他的自传》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书中描述了他的苦难童年,当时社会非常黑暗,他的作品不但揭示了丑事,还描绘了许多人物:如老实本分的父亲彼什科夫,善良的母亲瓦尔瓦拉,暴躁的继父叶甫根尼马克西莫夫,勤劳善良的外祖母阿库琳娜伊凡诺夫娜,开朗活泼而命运悲惨的小茨冈,两个自私的舅舅等。
他讲述的是高尔基三岁到十岁的生活,生动再现了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在残暴的外祖父的暴躁下,自私舅舅的战火廖烟中生活着,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又充满爱心的人。
我久久难忘的是高尔基善良的内心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黑暗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到来。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的光明定会到来。
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现在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个个都是小皇帝,吃好玩好穿好,可高尔基那时的社会确实吃不饱穿不暖,时代在不断进步,可人们的坚强勇气在退步,美好生活就要付出,一定要坚强向前,才能永久得到。要象他一样坚强付出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而努力奋斗。“见贤思其
焉。”是永远不变的。
书的最后一页,阿廖沙的童年也结束了,等待他的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在人间。而我的童年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的.。
第三篇: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
《童年》主要讲了童年生活的记忆里,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坟场上荒凉的一角,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那天下着雨,我站在小土丘上,看他们把父亲的棺材放进幕坑里 ,从此,我就失去了父亲,来到了外祖父的家,开始了另外一种生活。一连串的变故就像秋天阴冷的雨季,让我生活在压抑之中。而外祖母的笑容和有趣的童话故事,则是我生命中和煦的阳光,一直温暖着我寂寞的童年。高尔基家里可真穷啊,从小爸爸就去逝了,就跟外祖父和外祖母一起过日子,全靠外祖母的笑容和童话故事伴着我的童年。童年的那些磨难也成了他后来成长的经验。在外祖母家两个为了分家而闹得不可开交的舅舅,让家里弥漫着仇恨的气氛,而不怀好意的表兄更是让主人公吃尽了苦头,只有外祖母的爱像和煦的春风温暖着他幼小的心灵,正是这些爱没有让他对生活失去信心,反而让他在以后的生活中充满希望。
《在人间》讲了高尔基在少年时期自食其国的故事。他当过鞋店的学徒,当过画师的徒弟,后来又在船上打过工。他看到了更多困难生活的人和自已同样命运的孩子。使他更加懂得只有坚强才能活下去的道理。船上的人告诉他书中有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从此他便开始挤出所有零碎时间,阅读所能得到的书籍。他从书中找到了新的人生乐趣和新的希望。艰苦的环境锻造了他的意志和体魄。也更明白生存的重要。书籍使他了解到生活的本质,也使他知道了许多从前不知道的事情。原来书中的世界那样的浩瀚与丰富,又是那样深邃与奇妙,足以使你忘掉生的伤痛与死的恐俱。使他深深懂得只有斗争才能活下去,活得快乐,活得有意义。
《我的大学》写了高尔基新的人生轨迹,他读大学的梦想,被现实生活击的粉碎,但他懂得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这个道理。这时候他已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定、对未来充满希望’任何苦难都打不到有的有志表年,读后感《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虽然说他的心情时而悲状,时而忧伤。但终究还是能战胜一切困难。
你也许知道高尔基这个熟悉的名字,但你也许不知道这个伟大的作家生活经历。那就请你读一读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吧。
本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步由,作者描写了他童年、少年和大学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逐渐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使小阿廖沙饱受惊吓。这一幕真实反映了俄国下层人民沉重的生活状况,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有温暖与光明。这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另外一些人,过的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外祖母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为了生活,他与外祖母摘野果出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他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在小说中,描绘了俄国社会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高尔基自传体小说部,写少年时他正式走上社会,工作阶段的生活。用细致的语言刻画了下层社会人们的悲惨生活,描绘了一个半孤儿(阿廖沙父母双亡)怎样奋斗,在社会上艰苦生存,并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经历。
15岁以后,高尔基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愿望,便独身一人前往喀山求学,他以为“科学是无代价地教给那些愿意学习的人们的”,他不可能被接受入学,只好在面包店做工。起早贪黑,每个月仅有三个卢布的工钱。高尔基求学的尝试终于失败了。人世间的艰辛激起了高尔基奋斗的决心,他“大口地咀嚼着”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书,这是他在贫困潦倒中最知心的朋友。1892年,他终于当上了尼日尼城著名律师拉宁的文书。这位律师曾给高尔基很多帮助,他的高度文化修养和高尚道德情操深深感染了他。高尔基曾说:“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比任何人都更要感激他。……”
第四篇: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
读《童年》有感
经过了“名著导读”的学习,我对《童年》产生了兴趣。不用说,我即日就买来了这本书,饥饿地读起来。翻开书的第一页,一行字这样写道“给我的儿子”。我不解。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其诸多自传体中的最具特色的一本书。它记述了主人公阿廖沙从4岁至10岁这一时期的生活画面,也就是他的少年时代的生活,着重表现了一个来自底层孩子生活的艰辛和革命意识的觉醒过程,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腐败统治,也从各方面描写了旧俄国人民的真实生活和俄罗斯国民的众生相,既抨击了黑暗,也展示了光明。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这部巨作的创造者,他是俄国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作品从20世纪初就开始渐渐步入中国,他的名字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高尔基出身贫寒,早年丧父,只读过三年书,靠自学成才,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大文豪。
《童年》中的阿廖沙便是幼年时的他的一个投影。阿廖沙4岁丧父后寄居在外祖父家里。外祖父卡希林是一个小染坊主,家境已经败落。严酷的生活使
得这个本来就性情乖戾、吝啬的小老头变得愈加贪婪、古怪、暴躁,他喜怒无常,脾气极坏,经常谩骂甚至毒打亲人和幼小的孩子。两个舅舅米哈依尔和雅科夫也是极其自私、粗暴的市侩。这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阶层,几百年灵魂中的痼疾与沉疴成愚昧、落后、狭隘、自私、残忍……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或为了一点小事彼此争吵,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外祖父鞭打阿廖沙,使阿廖沙失去了知觉;外祖父疯狂殴打外祖母的脑袋,致使头发上的的发针深深扎进她的头皮里;米哈依尔舅舅因为无聊,唆使小孩把烧红了的顶针放在瞎眼的格里高利的手里,侮辱陷害这个老长工;两个舅舅让“小茨冈”去抬沉重的十字架,结果把“小茨冈”活活压死;雅科夫舅舅无端打死自己的妻子;阿廖沙的继父用脚踹女人的胸脯……一件件丑事,一桩桩暴行,一幕幕惨剧,真是惨不忍睹,令人发指!
阿廖沙就是在这样黑暗的、令人恐怖和窒息的环境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阿廖沙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读完书的最后一页,阿廖沙的童年也结束了,等待他的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在阅读中,我发现他的爱,寻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读《在人间》有感
看完了《童年》,总觉得剩下的《在人间》也是值得我去细细品味的一本书,于是,我便“理所当然”地看起了《在人间》。
主人公还是那个熟悉的阿廖沙,环境却已沧海桑田。阿廖沙离开了“童年”,用《童年》中的话来说:“于是我就到人间去了。”
阿廖沙仅仅十一岁就来到了人间,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尽快地适应这人间里的一切,所有事都让他感到陌生,在一个仅仅十一岁的小孩子的世界里,因该全是纯真的顽皮,可是他必须生存下去。
这段时期他为了生活,就与外祖母摘野果出去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他一有
机会就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
才开始,阿廖沙周围的人,几乎都是浅薄,没有文化,没有智慧,什么都不懂的人,因为他们的狭隘,所以阿廖沙始终没有机会读书,直到他在轮船做杂工时遇到斯穆雷。开始,阿廖沙对斯穆雷的印象并不怎么样,高尔基对斯穆雷是这样描写的:我很不喜欢这个家伙,虽然他穿着一身白衣服,看去依然很肮脏,指头上长着毛,大耳朵里也突出几根长毛。……他说话简直像狗叫一样……年幼的阿廖沙还是习惯于以貌取人,不过后来他也慢慢的发现斯穆雷是一个很正直的好人。斯穆雷那很多书出来让高尔基念,尽管高尔基当时觉得很不高兴,但是事实证明这对高尔基是有很大帮助的。
后来,他回到绘画师家,遇到了那个裁缝的妻子,因为阿廖沙的好心,善良的裁缝妻子常常借书给他。但是由于周围人们的愚昧无知,阿廖沙总是不能正大光明的看书。裁缝一家搬走后,又来了另一家人,其中一位美丽端庄的夫人引起他的好奇,于是阿廖沙有常去这位夫人家借书看,而且他称这位夫人为王后,可见这位夫人对他的影响有多大,其实这也暗示了高
尔基的理想——做一个有学问,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人。
在人间,阿廖沙也学到了许多书中学不到的东西,对好坏的识别能力,生存能力,他也看到了许多丑恶。
在这样一个混乱的社会上,一个仅十余岁的小孩见到了太多,如果稍有不慎,也会堕落到这些肮脏龌龊的娱乐中去,可是正是阿廖沙所读过的大量的书籍拉住了他,他明白善恶美丑不过一步之遥,一失足可成千古恨。
于是,阿廖沙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故事到了这里,便又告一段落了。
《在人间》不仅是作者童年时代的自传,不仅是一个少年的生活史,而且也是一个时代艺术性的史册。阿廖沙的外祖父卡希林一家的破产,就是当时的俄国的真实写照。这本书描述了普通俄国人的困苦生活和他们日常的苦闷,显示出阿廖沙对这种生活越来越强烈的反抗情绪,从而显现出他这样能干、求知欲很强的少年的活生生的形象。书中真实地描写了下层人民的严峻的、阴暗的生活,也描述了这个来自下层的少年建立了自己初步的世界观。
结局如何,我还未可知,只希望,阿廖沙能凭借自己的才干、知识和勇敢,走向人间的光明。
读《我的大学》有感 《我的大学》是“三步曲”中的最后一“曲”了,前两部给我的感受很深,意犹未尽。出于好奇和渴望,我贪婪地又读完了它。
《我的大学》叙述了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阿廖沙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他不得不住进“大杂院”,卖苦力,与流浪汉、形形色色的小市民接触交往,与知识分子交往,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阿廖沙无处栖身,与他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他一面学习各种知识,一面苦研书本,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了解老百姓的疾苦,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了极大的进步,最终他投身到革命的事业中,找到了自己的前途。
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经幻想自己做一个强盗,劫富济贫或者用祈祷上帝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但当时他还很年轻,当然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该怎么办”的问题的解答。接触了许多具有革命情绪的知识分子,高尔基又想从他们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
读完了“三部曲”,我总结了高尔基描写的底层人民具有的一些特点:他们维护人的尊严。他们虽然穷,甚至过着赌博、酗酒和吵架的生活,但高尔基并没有把他们描写成可怜的,卑下的人们。他们有骨气,有正义感,容不得别人的侮辱。他们都幻想着合理公平的生活,不承认现存制度是永远不变的。他们对旧制度、剥削者,充满抗争的力量和勇气。甚至连胆小的鲁卡也敢于顶撞和用挖苦的话语回答老板。他们都具有优秀的品质、高贵的灵魂。比如沙金聪明,克列士勤劳,鞑靼人正直,娜塔莎纯洁等。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喜欢帮助人,同情人。甚至是慷慨无私的。阿廖沙也是如此。
真正说来,这“三部曲”,也是因为有“悲剧”才诞生的这悲剧,便是腐败的政府和腐败的政策。
我想我终于知道了,高尔基在《童年》中写到“给我的儿子”,是想让自己的后代学习阿廖沙这种精神,坚强、勇敢、顽强、不屈。同时,也告诉我们,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三部曲”叙写了阿廖沙的从悲惨的童年到走向光明的故事。阿廖沙,或者说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面对黑暗如何坚持不懈勇敢奋斗,如何去追求光明;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净,一片蔚蓝。
第五篇: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后感
书中主人公阿列克谢·马克西梅奇,作者本人并不愿意称主人公的昵称阿廖沙,阿廖沙是外婆对阿列克谢的爱称,但书中关于外婆的命运是作者最不忍心看到的。
三部曲是以阿列克谢的年龄成长为依据来展开对社会、周围的人和事的描述。童年时期,阿列克谢经常遇到自己不想看到的事情,如小茨冈人的意外的死去、母亲遭到外公和舅舅们的无情压迫等,但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心里会有一些高兴或沮丧的小情绪,但那时候还并没有长大以后的愤怒或者反抗情绪。每当不好的事情,那个时期对他来说不好的事情就是和他玩得要好的朋友被欺负或者被压迫了,他也会每次都慢慢的忘却了,也许是年龄还小,作者个人觉得更是外婆对他的引导和积极的影响使得他在仁爱和被关心的环境下一天一天成长。《童年》以孩子的眼光看外公一家的分分合合,一个个人的离去、消沉、堕落,并没有过多自己的见解。唯一能发表自己的主见和想法的就是对舅舅的子女还有外公所住的街上的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了,那时的他拥有善良的心、仁爱博大的心、对待穷人他也有外婆般的仁爱之心,但对外婆外公甚至全社会一直都敬畏无比的上帝他却心存疑惑。这也是本书的亮点所在,在主人公的童年时代通过他对上帝等一系列传统世俗的疑惑和挑战来为后文主人公的为人不凡埋下伏笔。书中还通过对外公的心理、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外公吝啬却又对儿子的一片苦心的形象,并一直褒扬了外祖母的善良还有对上帝的虔诚。
《在人间》――外公的固有资产被两个舅舅剥夺,自己一天天的啃着老本,最终有一天生活难以维持了,便打发阿列克谢到各种店铺里去当学徒,而自己还靠着外祖母的每天沿街乞讨来存活,但他却依然不肯低下头来与外祖母共同抵御贫困的生活,还是或者小资产家的生活。而阿列克谢在别人的小铺里开始接触各种商人、顾客、邻居商铺等等,各种角色依旧被鲜活灵动的描绘出来。在他接触的各种人中,有庸俗的,有势利的,有市侩的,但总有一个人给他带来光明,让他得以在那低俗的社会风气下领会到生活的乐趣,如船上厨房管事穆斯雷,以其强大的气魄,以及对阿列克谢的关心,使得阿列克谢对他以瞻仰的态度来接受启蒙教育。在当时的整个社会背景下,穆斯雷代表的是内心善良,素质相对较高的工人阶级。在人间才是阿列克谢真正地读书高峰期,此时他开始疯狂地向各种人借或者买小说、名著来阅读,其中为了阅读书籍也没少受到店主的阻挠或者社会的反抗,但也是那种执着成就了他的文学素养。《在人间》应该是三部曲中最重要的一部,他让阿列克谢从童年时的童真步入社会的黑暗,让阿列克谢开始接受书本的教育并埋下了革命的知识源泉。
《我的大学》--其实也是阿列克谢在人间的续集,只不过他工作的环境有了改变,从原来全部的市井小人变成充满革命气息的大学城喀山。在喀山,他可以理所当然地阅读各种书籍,并目如今丰富的书籍资源更是让阿列克谢眼花缭乱,此时那种小说、童话之类的不再是阿列克谢研究的中心了,他的阅读兴趣也在潜移默化中被革命所感染,他开始阅读关于推翻沙皇统治的书籍。在喀山,具有革命思想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阿列克谢来说当然也是有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杰连科夫的店铺里,大学生们激情澎湃地说着“改革经”,阿列克谢听得津津有味;在一撮毛的秘密革命组织里,阿列克谢兴致勃勃地参加着各种冒险活动;在一撮毛的小村庄里,一群农民也在慢慢接受他们革新思想的宣传。在这样一个充满着革命的地方,却依旧是沙皇主义者横行霸道,革命主义者苟且偷生,这也正是整篇著作的高潮,在革命将要冲破黑暗时,又被愚昧的农民和阴险的沙皇维护者们打压下去了。
整篇文章以阿列克谢的思想角度来观察身边的人,来观察社会,通过阿列克谢的知己好友一个个地被社会或者阴险小人迫害来反映当时社会只会打压智者和有思想的人的现实。还有通过身边的人的改变,如外公、舅舅、表哥、洗衣妇娜塔利娅的改变来反衬社会对人的残害,但书中贯穿全文却依旧不变的是外祖母,她对生活的态度、对穷人的怜悯、对上帝的忠诚以及对阿列克谢的爱那是一直未变的,这也是一直亮在阿列克谢心中的明灯。
综合全书来看,是沙皇封建统治压制了人民的革命,从阿列克谢的结局来看,他也是一个被封建主义打败了的英雄。是英雄的原因就是他一直支持着革命和革命人士,并且一有机会就给身边善良的人带来快乐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