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政治思想课的思考
关于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等政治思想课的思考
摘要:本文结合近一年的思想政治课的听课感受,回顾了我国已出台的政治课的相关指导文件,之后简要的介绍了美国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最后探讨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等政治课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解决方法及建议。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课
在我国,各高校普遍开展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主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这门课都被作为新生的公共必修课。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旨在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系统认识,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的领导的信任,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任,并为社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是统观现今的教学情况,它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已引发了许多高校的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相继出版了一些著作和发表了诸多论文,展开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思想课的研究。
一、我国关于思想政治课教育出台的相关文件
(一)起步阶段
1985年8月1日,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做了开课规定,按照这一指示1986年暑假后全国众高校陆续开设相应的科目进行试点。还有少数学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原理”课。1987年国家教委先后发布了《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改革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意见》、《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若干规定》进一步要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政府观点的历史渊源、主要内容和现代发展。”并再次强调:“研究生阶段的思想理论教育,应当在大学本科的基础上继续提高。” 1988年2月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若干规定》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指出:“文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由各校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组织开设。阅读书目和专题辅导内容,由各校自行确定。”
(二)丰富、发展阶段
1991年8月,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高等学校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要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加强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习。”1993年8月,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指出:“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更新、充实、调整教学内容。要贯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及时改革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注意吸收和反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产生的新的科学理论成果,增强帮助青年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内容,调整课程间不必要的重复内容。”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指出:“‘两课’(“两课”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确立了开设“两课”的意义。1998 年 6 月,由中宣部、教育部公布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更加指明了开设科目及课时:“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类开设,54 学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文科类开设,72 学时)。”
(三)相对成熟、稳定阶段
2005 年 2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又一次重申:要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硕士生和博士生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2005 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实施方案》指出:“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另行通知。”,“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在没有作出新安排前,仍按照‘98 方案’开设相关课程”。目前,硕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按“98 方案”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文科类开设,72 学时)。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多数高校均选用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和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工作司1999 年编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那本。但是我们学校并未硬性要求研究生要人手一本,且课堂的讲解教师和内容均有灵活变动。
(四)更新、完善阶段
该阶段正是现在正努力达到的阶段。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思想政治课教材陈旧、教法老套等问题,现今虽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硕士、博士专业点很多,但是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却明显下降、被动。为此,我国的思想政治课教育需要不断更新、完善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使其初衷得到实现。
二、美国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情况简介
而今开设“两课”是我们国家大学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大学的主要标志之一,但是如果认为美国大学并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则是一种误解。在美国虽未明确使用“政治课”或“德育课”等名称,但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均会设置具有浓厚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色彩的“两课”。① 美国虽然是一个多元化、自由化的国家,每个学校设置的“政治课”或“德育课”体现出完全自主和多样化的色彩,但一般说来,每个大学都设置有3——5门思想政治课(如:西方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美国历史、公民与法、美国与世界、科学哲学和实用主义等)和3门左右的思想品德课(如:大学生生活导论课、职业道德课、社会研究课等)。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存在差异,但其设置都体现了德育课程在教育规律方面的共性。
三、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思想政治课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不足
1、学科本身发展尚待完善。据河南大学孙其昂、金林南2003年的一次定量调查中指出我国的“两课”或思想政治教育②没有形成成熟的学科交流平台和自觉地学术共同体,因而在学科研究领域上呈现出边缘性特征,制约了“两课”学科向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时代已经发展,尤其是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得到的极大的丰富和发展,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于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具体说,教材修订、更新较滞后,内容枯燥难懂,学科体系的设置与定位还不稳定,研究的深度尚浅等都制约着学科的发展与成熟。
2、教学方式、方法的古板。
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求教材与时俱进,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样需要革新、发展。①
②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万斌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50页。《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万斌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72页。
若教师只是一味的填鸭式教学,按本宣读等进行,将会大大降低学生听课的兴趣,并逐渐完全失去兴趣,变主动为被动。每次课,只是为了能跟老师混个脸熟或“身在课堂,心在外”,这不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或其他政治思想课的初衷,而且还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独特性和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学习。
3、学生对马克主义理论课的意识不高。在绝大多数高校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都是文科研究生入学第一年的必修课。对其他非“马列主义”研究院的研究生来说,该门课或其他政治思想课,很大程度上是带有“强制性”的,不论愿意与否都要学。这样从一开始,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不高。其二,由于高中、本科已经接触、学习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些课程,现在研究生阶段再次要求学习,学生可能认为已经学过,从而轻视该门课,加之如果老师的讲课相对枯燥,则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更低。
(二)提出的建议与对策
1、加强学科建设。积极争取学科建设经费,培养学科建设队伍,强化学科研究弱点,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改革学科设置的不合理性和非科学性,力争做到更人性化。例如,扩大硕士点、博士点,修订教材,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该课,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学会等。
2、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扩宽教学领域,培养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材和课程设置即便得到更新与修正,但若教师不能很好得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教学效果同样受到影响。教师既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结构和内在逻辑,阐明其基本原理与精神,同时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果与发展贯穿到教学内容中。讲解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格魅力,配合典型案例,进行兴趣或问题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等的学习应培养学生关注国家时政、关注国家发展,树立爱国意识等。
3、更正观念,严格要求自己。作为学生,尤其是研究生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身的修养与学识,拓宽眼界,不能将知识仅陷于本专业所学中。新时期的研究生更应该丰富自己,搞好专业研究的同时也应注意培养政治敏锐度,关心国家大事。只有真正从心底对该课程有兴趣才能学得有乐趣,才能学好。
参考文献:
1、丛松日: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不足与建议——探索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著作及重要文献选读,教育与现代化,2009年3月,第一期。
2、常艳: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规律的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009年第4期。
3、马登忠:构建全新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之我见,教育革新,2010年第2期。
第二篇:08马克思主义原著著作选读习题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思考与练习题
三、问答题
1、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1)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客观的活动”,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旧唯物主义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正真人的活动”。
(2)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现实的人的“能动的”活动,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们实践活动的“能动的方面”,即没有看到人们在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一积极主动的方面。
(3)马克思认为,实践是“革命的”、“批判的”活动,是“革命的的实践”,是“改造世界”活动。费尔巴哈把实践歪曲为“卑污的犹太人的活动”,即个人利己主义的活动。
(4)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性。旧唯物主义者撇开历史进程,离开社会关系去考察人,这就看不到人的时间活动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看不到社会实践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的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活动。它同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有本质的不同。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离开社会实践,就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2)、整个社会生活就是实践的过程。生产实践是首要的基本的实践形式,人类社会是随着生产劳动实践的出现而产生,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实践为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物质前提和基础。(3)、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以生产力为内容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面貌和发展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马克思在《提纲》中第一次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新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究竟新在哪里?(1)、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前面加上一个“新”字,是要区别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费尔巴哈以自己的人本唯物主义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为了有别于黑格尔哲学,他把自己的哲学叫“新哲学”。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新唯物主义”是以区别于费尔巴哈的“新哲学”。(2)、从《提纲》内容看,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主要新在唯物主义向社会历史领域的发展,即新在唯物史观上。(3)、马克思提出实践范畴,就是为了制定唯物史观。《提纲》11条,有12处提到实践范畴,主要是为把实践范畴引入历史观,以建立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4)、马克思从生产实践入手,在《提纲》中探讨了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生产实践以及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面貌和发展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5)、马克思在《提纲》中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4、结合马克思在《提纲》中对真理标准问题的阐述,谈谈实践标准在我国当代的发展。(1)、马克思在《提纲》中,着重从三个方面阐明了真理的标准问题:
第一,指出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不是一个理论问题,不应到理论认识领域去寻找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二,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问题,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这就是说,马克思排斥理论标准后,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科学论断。
第三,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标准。离开实践去争论“思维的真理性”,就同经院哲学一样,只能是烦琐的、无聊的、毫无结果的争论。(2)、实践标准贯穿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始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对实践标准的认识逐步深化。实践标准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恢复、深化和具体化的历史过程。
第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践标准成为打破“两个凡是”的锐利武器,成为拨乱反正、确定一切正确认识和行为的起点和基础。第二,党的十三大提出用发展和解放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是对实践标准的认识向生产力标准的深化。他将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相结合,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锐利武器。
第三,党的十四大又将实践标准具体化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比生产力标准的内涵更丰富,即包含了生产力标准,又比生产力标准更具体、更全面,把综合国力、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包括进来,从而使实践标准更深化、具体化和系统化。
5、黑格尔“凡是”命题中包含的辨证法的“合理内核”是什么?
第一,恩格斯通过分析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著名命题入手,阐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第二、黑格尔的“凡是”命题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首先具有必然性的东西才是现实的。黑格尔认为,并不是任何现存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合理的,现实性与必然性相联系,只有符合必然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才是现实的、合理的,丧失了必然性就不是现实的、合理的。其次,现实的东西又不是永恒现实的。现实性是一个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今天是现实的,明天会变成不现实的。再次,具有现实性的东西失去必然性,或迟或早总是要灭亡的。
第三,黑格尔“凡是”命题,说明了一切事物都具有暂时性,都是一个过程,都处于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中。其根源在于事物自身的必然性,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6、黑格尔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体系和辨证方法之间的矛盾的? 第一,黑格尔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他本人却没有得出革命的结论,原因在于黑格尔哲学体系与辨证方法的矛盾。他的体系居主导地位,因而窒息了他的辨证方法。
第二,恩格斯具体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表现:首先,辩证法承认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而他的哲学体系却把发展限制在“绝对观念”的框框里。其次,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永恒的,无止境的,而他的哲学体系却认为“绝对观念”的发展有终点。再次,辨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他的体系却认为“绝对观念”发展的终点就是矛盾的调和。
第三,黑格尔哲学体系和辨证方法发生矛盾,其根源在于黑格尔本人是资产阶级哲学家,他保存着德国资产阶级两重性的特点,这种矛盾正是这些特点在哲学中的体现。
7、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和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对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指导意义?
第一,恩格斯在总结人类认识发展史的基础上,第一次对哲学基本问题进行了科学概括,他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二,恩格斯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和历史发展。第三,恩格斯分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
第四,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和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思想路线提供了理论依据。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必然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则会导致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哲学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本质上是同一的。
第五,哲学基本问题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8、恩格斯是如何批判费尔巴哈唯心主义道德观的?
第一,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观是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的。他宣称自己的哲学是以“人”为对象,但他所讲的人又不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他只注意人的自然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抹煞社会的经济、政治、意识对人的影响,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理性、感情加肉体。
第二,指出了费尔巴哈的伦理学与黑格尔相比,内容及其贫乏。在善恶的看法上比黑格尔不仅要肤浅的多,而且还是形而上学的,把善与恶绝对对立起来。
第三,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原则在阶级社会里只能是一句空话。因为:首先,他的道德基础是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欲望,他的道德原则是“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这些在阶级社会里是根本不能实现的。其次,在阶级社会里,根本就没有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再次,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原则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
第四,指出了费尔巴哈道德论的社会作用。费尔巴哈在阶级社会中宣扬超阶级的“人类之爱”,只能起到调和阶级矛盾,抹煞阶级斗争,取消社会革命的作用。
9、列宁是如何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的?
答:列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法的实质、核心的:(1)、对立统一规律是划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重要标准;(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辨证法的钥匙;(4)、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与诡辩论的标志;(5)、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0、为什么说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答:列宁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2)、任何认识命题都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不仅包含了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而且还可以丛中“发现辨证发的一切要素的萌芽”。(3)、认识史的辩证法进一步证明了辨证法和认识论的一致性。(4)、认识过程的辩证法也进一步证实了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5)、脱离辩证法就会导致唯心主义认识论,就没有科学的认识论。
11、学习《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有何重要意义? 答:《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经典著作。他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也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思想武器。(1)、在理论上,列宁第一次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次阐明了两种发展观的区别;第一次解释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问题;第一次从认识论和阶级利益的角度分析了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是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2)、在这部著作里,列宁彻底清算了社会沙文主义的理论根据的反科学性,指出诡辩论的形而上学实质,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正确的认识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3)、在当前学习这篇文章,能帮助人们学会从本质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事业,懂得社会主义的困难只是前进中的曲折过程,自觉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克服对社会认识的直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12、《序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独特的科学意义是什么?(1)、马克思在《序言》中,把唯物主义应用与人类生活,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这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2)、马克思在《序言》中,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辨证方法,表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
第一,马克思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作为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结实了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
第二,科学的解决了社会历史观中的基本问题,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第三,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运行机制,揭示了社会革命的根源蛮缠书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一般规律。
第四,把人类社会历史当作具有自己客观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概述了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几种形式,论证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历史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有是考察和解决社会历史领域的矛盾的根本方法。《序言》中为我们提供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13、学习《序言》有何现实意义?
答:马克思在《序言》中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气势磅礴,内涵丰富,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具有重大的知道意义。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序言》中这一伟大理论的精神实质,并善于运用这一理论知道我们的实际工作,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14、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对象?(1)、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应该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进行生产的个人。(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是社会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3)、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在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四个环节形成的统一体运动的研究中,去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
15、马克思是如何阐述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与对立性的?(1)、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直接的同一性。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第二,互为媒介,互相依存。生产为消费创造对象,消费成为生产的动力和目的。第三,互相创造对方,即互相转化。(2)、生产与消费又是对立的。
第一,生产与消费是两个不能完全等同的要求,其中生产起支配作用。第二,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生产与消费存在着矛盾。
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把生产与消费等同起来的错误观点。、16、试述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1)、分配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产品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的分配和作为这种分配表现的社会成员在生产中地位的分配。(2)、第二种分配形式构成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形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3)、生产资料的分配虽然也是一种分配,但严格地说,它属于生产本身的问题。它本身是生产的发展所决定的。最初的生产资料是自然存在的东西,后来由于生产的发展才变成历史的东西,带有某种分配的形式。(4)、生产力是具有最终决定意义的东西。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性质,归根到底,决定社会的分配关系和分配形式。
17、马克思是如何阐明交换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
答:马克思通过交换的四种类型的分析,说明交换在生产和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1)、直接属于生产范畴的劳动的交换。它本质上组成生产。(2)、包含在生产过程之中的交换。如原料或成品的交换。(3)、企业家之间的交换。(4)、直接为了消费而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看起来“与生产莫不相干”,但实际上也是由生产决定的。对此,马克思从社会分工、交换的性质以及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等方面作了分析。
18、马克思是如何阐述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的?(1)、马克思认为,确立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只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才“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2)、在马克思阐述中可以看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唯物辨证法的具体体现。它是人的头脑从本质上系统地反映和掌握客观事物整体运动全貌、揭示其规律的科学方法。思维运行从最简单范畴开始,包含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3)、马克思还区别了他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方法的根本不同之处,指出科学的方法是同现实的历史进程相符合的。
19、马克思、恩格斯这样论述阶级斗争学说的?、(1)、首先指出,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概述了各个社会历史阶段的阶级斗争状况,阐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3)、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原理“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20、马克思、恩格斯这样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规律的?(1)、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是丛欧洲封建社会城市市民等集中发展出来的。(2)、资本主义经过手工操作、工厂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得到很大发展。(3)、阐明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4)、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周期性经济危机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资产阶级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了”。(5)、因此,“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说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1、什么样的党才是无产阶级政党?(1)、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2)它是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一切阶段上出现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3)它是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是工人阶级中最忠诚、最有觉悟的部分,有铁的纪律组织,是工人阶级实现伟大历史使命的核心、先锋和指挥部。
(4)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民主集中制作为组织原则,以群众路线作为生命线,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5)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任何削弱、反对党的领导的言行都是错误的。
22、《共产党宣言》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论述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有何重大意义?(1)《宣言》着重阐明了共产党是代表整个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不谋任何私利的政治组织。它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统治;最终目的是实现两个最彻底决裂,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面临着新的战斗任务,必须增强党性,牢记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倡雷峰精神,不以权谋私,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实现两个最彻底决裂,时刻不忘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批判“一切向前看”的拜金主义。
(3)目前一部分党员质量不高,战斗力不强,少数党员干部存在腐蚀现象,但它不是主流。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党是反腐败主体力量。要为政清廉,加强廉政建设,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程。
23、共产党人政治斗争策略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政治斗争策略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策略是可以选择的,但原则不边。要把眼前的利益要求和长远的利益要求相结合。要把策略的灵活性和原则的坚定性相结合。
要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起来,但最终目的是要取得政治斗争的胜利。
24、共产党人的策略方针是什么? 要加强无产阶级力量的内部团结。
要争取人数众多的其它革命力量予以支持。
在实际斗争中,要团结多数,孤立少数,战胜敌人。
25、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有哪些根本区别?
答:科学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但是二者又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三点:(1)科学社会主义立足于现实经济基础,也就是说以社会化生产力的的本性为出发点。科学社会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由产生、发展到灭亡,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社会化发展,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不相容了,才产生了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完全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的,是立足于现实经济基础之上的。
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以社会生产力的本性为出发点,而是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来臆造必然性。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变革是哲学的变革决定的,哲学家所持的观点支配着人类社会。列宁曾经这样说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科学著作中,最先说明了社会主义不是幻想臆造,而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标志和必然结果。”
(2)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必然的,而且一定要通过阶级斗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并且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改造旧的生产关系,走向建设社会主义的胜利道路。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承认法国大革命是一场阶级斗争,但却反对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特别是反对暴力革命。他们主张依靠道德与舆论的力量来改造社会。他们不懂得通过政治斗争,希望寄托在明智的人物身上。列宁说:“离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就是空话或者幼稚的幻想。”
(3)科学社会主义把革命的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这个最先进的阶级身上,无产者一旦有了科学理论武装,建设起自己的觉悟的先锋队,就能成为一个自觉的战斗的力量,领导全体劳动人民,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以抽象的人性、理性出发,不区分剥削阶级,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而把希望寄托在有产者甚至是王公贵族身上。在他们看来,无产者只是一个受苦难的阶级,而不是可以领导革命的力量,不相信无产阶级,而相信资产阶级头面人物。
弄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他不仅为了知道社会主义的过去,而且更为了了解社会主义的现在。
26、如何看待恩格斯的“两个必然”理论? 答:“两个必然”理论是马恩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得出的最基本理论。
近几年,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所回升,并出现一些所谓新情况,加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我国的泛滥以及最近一系列东欧国家的急剧政治事件的影响,一些人特别是一部分青年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理论产生了怀疑,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并没有敲响,甚至认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的理论,就是鼓吹“神学目的论”。因此,在今天应该怎样认识和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的这个基本结论,就成了一个十分迫切而尖锐的问题。
(1)我们必须准确、完整的理解经典作家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的结论,是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上讲的,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上讲的,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前途。(2)应以人类历史时空观来预测世界范围资本主义灭亡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从萌芽到确立经历了四、五百年的漫长岁月,它是通过与封建制度的反复搏斗才取得政权的,即便取得政权,在很长时间仍然不能避免震荡和**。也就是说,生产关系一经确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应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性同这一历史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3)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现象,但只能暂时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绝对挽救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消失,经济危机之痼疾也没有摆脱,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反而加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27、恩格斯是怎样论证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这一客观规律的,这个结论是否已经过时?
答: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对这一规律作过阐述。在本书第三章,恩格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更加详尽和严密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客观规律。
(1)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说明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其它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2)接着恩格斯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两种表现形式,即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表现在生产上就是“个别工厂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3)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必然要被崭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
(4)恩格斯还论证了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垄断组织和国有化的出现,使资本主义的矛盾更加激化,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着条件。
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理论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一种历史趋势,至今仍未过时。
尽管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影响,在战后一系列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新现象,但它只是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消除这种矛盾所带来的经济危机等资本主义痼疾,因此归根到底挽救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同时,我们还应懂得,生产关系一经确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需要有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
28、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主要有哪些?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些设想?
答:恩格斯在本书第三章里,运用了唯物辨证法,科学地预测了未来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特征。大体上有如下几点:(1)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即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未来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
(2)未来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没有阶级和阶级差别。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以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运用。(3)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消除,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组织所代替。
(4)在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社会后,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终于成为社会和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必然王国的飞跃。
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不是凭空的幻想,因为他运用了唯物辨证法,防止了任何空谈,因此是科学的。他的许多设想和预测已经多次为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所证实。
当然,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为出发点,并从同资本主义相对立的角度提出的。他没有料到能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因此,他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个别提法是不完备的,如他以为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就必须立即消灭商品经济,对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消极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更预料不到会出现一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特殊的商品经济以及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
29、简述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基本原理 答: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分裂为经济利益上互相对立的阶级后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是剥削阶级压迫和剥削被剥削阶级的暴力工具。
(3)军队、警察、监狱等特殊武装力量是国家最本质的特征,是国家权力的主要强力工具,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
(4)资产阶级国家不能“自行消亡”,而必须由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将它打碎,代之以无产阶级国家。(5)无产阶级国家只能通过“自行消亡”,当社会上没有任何阶级需要镇压的时候,国家也就不存在了,那时对人的统治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来代替。(6)国家自行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30、怎样理解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的关系?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自行消亡”学说和博爱里革命理论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暴力革命是针对资产阶级国家说的,国家“自行消亡”是针对无产阶级国家说的。
(2)资产阶级国家是镇压剥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暴力工具,不会“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由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来打碎它;无产阶级只有用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机构,才能进而创造国家“自行消亡”的条件。(3)国家“自行消亡”必须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为前提,以消灭阶级为条件。国家不是被废除的,而是自行消亡的。
(4)国家“自行消亡”的学说既反对无政府主义,又反对机会主义。
31、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自行消亡”的原理,说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才能为国家消亡创造条件。
(2)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之后,不能直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必须有一个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度时期,在这个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剥夺资本家的私有财产,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活动,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
(3)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还不具备国家消亡的经济条件,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担负着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任务,还要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保卫事实上存在的资产阶级法权残余,因此国家还不能消亡,还必须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国家才能自行消亡。
32、学习《国家与革命》这一光辉著作有什么现实意义?
(1)学习《国家与革命》阐明的国家学说,没有使我们认清当今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统治和剥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它为了欺骗人民,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了民主共和制这一政治形式,标榜实行全民民主。但是,这丝毫没有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实质。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必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夺取政权,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2)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的理论,可以使我们认清在社会主义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并发挥它的管理组织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作用,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增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努力为实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创造条件,以便于国家“自行消亡”。
(3)通过学习这一光辉著作,有助于我们识别当今世界上资产阶级辩护士们所散布的资本主义是“人道”的、“永恒”等谬论,认清“西方文明”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增强识别真假社会主义的能力,增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坚定性。
第三篇: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学习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可从把握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策略等方面不断努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略陈管见。
一、把握原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事实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艺术的整体”或“一整块钢板”。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 ](P5)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目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只有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讲授“原理”课的目的要求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在对人类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并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人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 2 ]据此我们设计和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应该是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为逻辑主线和主要内容,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和理论归宿,最后落脚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握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的自觉性。
2.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哲学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提供了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既是哲学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又是对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的令人信服的论证。科学社会主义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经济学说的必然结果。整个教学内容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有机联系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形成一条主线。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升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般分析,而不是列举数字、图表与斧头换绵羊之类的讲解。从哲学的社会历史矛盾分析延伸到具体的资本主义的分析,再到解决的途径,兼容和合并原来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目前,要想建设好马克
思主义理论这一学科,必须在重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下功夫。着重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3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整体性。[ 2 ] [论文网 LunWenNetCom]
二、有效整合原理课的教学内容
“原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讲授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做到精讲,要“管用”,那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重点必须搞清楚。而且“原理”课也要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协调,一些重复的内容可以归类、化简。“原理”课中“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与“概论”、“纲要”中的有关内容有所重叠,在讲授中要有所取舍。
哲学部分应注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学,尤其是方法论的运用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增多了许多和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目前,就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基本原理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教师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注意方法论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政治经济学部分重点讲清经济学原理知识点并与现实之间关系,如价值规律,劳动价值理论中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问题,货币的形式电子货币的问题,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联系当前的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等学生关注的热点。政治经济学对于我们今天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智慧启迪。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学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最终使学生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贡献。
三、提高原理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原理”课教师多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有原来讲哲学的,有讲政治经济学的。目前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整合在一起,要讲好这门课,可以说是一个挑战。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擅长的内容占课时多、讲得多,而不擅长的内容占得课时少、讲得少的情况。这显然违背了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教师知识结构需要弥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原理”课教师应该积累三个层次的知识:一是哲学史层次的知识,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三是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层次的知识,并且要研读经典著作。“原理”课的导向是要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但若没有其他学科的支撑,很容易造成讲授肤浅、思路狭窄或陷入空洞的说教。同时教师还要对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是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关键所在。
“原理”课程综合性很强,要上好这门课必须发挥团队精神,课题组成员必须开展好教研活动,进行教材分析、教学法研究、集体制作课件、试讲评议等教研活动。有些高校坚持了集体备课制度,效果较好。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相互交流研讨,可增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四、提高原理课的教学策略
实用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难点。哲学理论性很强,不像实用性学科,通过学习能够很快产生经济效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它内化到人的思维深处,其功能和效益是潜在的、不明显的。加之理论又较深奥、抽象,给人一种高高在上、远离生活感觉。哲学的这种特性使得它难以为广大学生接受和喜爱。相反,学生对实用性强的学科更感兴趣。所以,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实用性非常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而且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及实用价值,解决这个问题是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紧密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专业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之中,使其具有专业特色。哲学教学围绕学生的专业进行,并力求在教学中将学生的专业及专业中的问题提到哲学的层面加以审视。哲学教学的专业化将使哲学的论证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专业化的哲学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联系学生专业特点,比如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医学专业、建筑专业等等,根据不同的专业讲授不同的内容,尤其例证的引用应或多或少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在解决或讨论专业
问题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的思维方法及其观点,使哲学原理在解决专业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即在解决或讨论具体的专业问题时,运用并检验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认识也是在这种理论的运用过程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一般消化在具体的个别之中。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有用和有趣是加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必须联系实际,与专业紧密结合,启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培养综合素质,对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工作严谨求实,搞好学术和教学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努力使“原理”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论/文/网 LunWenNet/Com]
参考文献:
[ 1 ]张云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素[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5).[ 2 ]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中的一些理论认识和对使用该教材的建议[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5).[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