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宝钢教育优秀教师特等奖候选提名人袁祖社教授简介
附件1:
袁祖社教授工作简介
一、基本情况
袁祖社,男,1963年2月生。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2002至200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国外马克思主义”两个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哲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人学”(2007年以前为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制度伦理学”两个方向硕士生导师。1996年入选陕西师范大学首届“跨世纪学科骨干人才”培养计划,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者”,2008年度陕西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级(基础理论研究类)惟一推荐人选。
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伦理学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副会长、特邀研究员,宝鸡文理学院特聘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二、教学与科研情况
在教学方面,自2005年以来,袁祖社同志先后为政治经济学院本科生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价值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人文科学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专题”、“哲学专业导引”、“哲学论文写作”、“公共伦理学”等课程;为政治 1
经济学院哲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硕士以及高校教师研究生班的研究生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题研究”、“人文学专题研究”、“价值哲学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专题”、“西方伦理学思想史”、“制度伦理学专题”、“伦理学前沿研究”等课程;为全校文科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专题讲座”课程;为政治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专业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专题研究”以及“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研究”等课程。袁祖社同志每年度教学工作量均在800以上,均超额完成年度教学工作任务。袁祖社同志还于2006年10月,主持申报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思想品德实验室建设”修购计划,获得150万建设资金;该同志积极参与专业课教学改革工作,2007年度和2010年度分别参与了陕西省省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及《人文科学导论》的申报工作(均为第二参人);在兼任哲学系主任期间,还主持申报2008年“陕西省哲学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以及2009年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公共课改革项目,获得批准。
在科学研究方面,袁祖社同志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人文学、现代公共哲学以及制度伦理学等。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有:《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博士文库)、《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全球化与价值冲突》(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等5部;袁祖社同志分别于1996年和2003年主持过国家级社科基金资助课题各一项,2001年主持教育部社科规划课题一项,2002年主持中国科学院、教育
部联合资助的博士后专项研究课题一项,2001-2003年主持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委托课题两项,2008年主持教育部社科规划专项委托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级社科基金规划课题三项;袁祖社同志还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0余篇,发表于国内核心及以上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各一篇)、《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北京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学术月刊》、《思想战线》、《南开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等刊物,有1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30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伦理学》、《文化研究》、《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等转载。系2008 年“学科高被引作者”,在逻辑伦理(总被引频次/被引文章数)中,排名情况为:袁祖社(14/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现有文献数据的规范、整理、加工及科技监测、评价基础数据库建设(2006BAH03B01)成果)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三、教书育人及社会服务工作
努力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是袁祖社同志从教20多年来所秉承的一贯宗旨。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不同教学对象因材施教,不断探索并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师生一致好评。
在日常教学和研究实践中,该同志能够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认真学习并吸收国内外同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明确所从事专业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改革的基本目标,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课后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经常和学生谈心和交流,发现并帮
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生活与思想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在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该同志虚心向同行学习,经常吸收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倡导并努力践行现代“探究式教学”,注重教学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尤其是注重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及时运用到专业课教学中去,努力摆脱照本宣科式。譬如,在每一门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文科学导论”等)的教学中,该同志都非常注意在充分理解、消化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灌注“有效教学”的理念,尝试利用专题式讲座、学生分组研讨、课堂集中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鼓励学生实质性地参与到日常教学实践中来。
该同志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基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怀疑与批判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和公益意识等的培养。数十年坚持下来,该同志所教过的学生,许多从本科生阶段就树立起了明确的科研意识,能够积极申请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大学生勤工助学项目以及暑期社会实践调查项目和实验室开放项目,其中的不少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已经在国内一些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
该同志还重视实践教学,能够通过专业教学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了解现实,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譬如利用陕西地区丰厚的本土文化资源,多次以项目调研的形式,亲自组织、带领学生前往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延安革命圣地、陕西户县东韩村(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等参观访谈。此外,该同志在《陕西日报》理论部、陕西社会科学院政治研究所、西安市临潼区委等单位为哲学专业的学生建立的长期稳
定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培养哲学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
正是由于该同志的上述努力,2005-2006年与2008-2009年度,该同志连续两年获得陕西师范大学“优秀本科生指导教师”。
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该同志积极努力地探索以健康人格教育为基础、以学术训练为推动、以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从2007年指导博士研究生以来,既严格要求又精心指导,其指导的博士生在读博期间成功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级人文社科项目、西安市社科项目、博士研究生创新基金等多个项目,还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该同志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教学科研能力较强,专业综合素质高,就业率为100%,且就业质量较高,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在社会服务方面,该同志关注社会现实,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能够利用自身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影响,积极承担、组织和参与学校学院的各项服务社会的工作。近几年,在校内,该同志多次为文科基础部的新生做“大学生如何开展科研工作”等的学术报告,为国际商学院研究生做“社会科学的知识论逻辑”等治学方法的学术报告,在校外,该同志先后前往省内外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宝鸡文理学院等十多所大学,做了十多场学术报告;在科学发展观学习期间,先后多次去西安市临潼区、碑林区教育局、长武县、宝鸡文理学院等地区和学校进行科学发展观的专题讲座,直接参与组织“科学发展观与和谐临潼研讨会”,2010年陕西省诚信教育活动月期间,受西安市“市民大讲堂”邀请,为多个企
业做了“诚信与企业文化”等讲座,受到了各个单位的一致好评,得到了《西安日报》、《华商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积极组织学院师资力量与铜川矿务局进行合作,为铜川矿务局培训了一批优秀的政工干部,受到了良好的评价;2009年分别受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交通厅的委托,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了《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化建设规划》(已完成)以及“和谐交通与交通行业职工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项目(项目正在进行中)。
四、获奖情况
1.《经济全球化与现代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研究》(发表于《哲学研究》2005年第8期)获2007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中国特色市民社会问题的哲学探究》(系列论文)2006年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市民社会与公共精神》(系列论文)2007年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4.《现代公序良俗社会公享性合理价值观的确立及其意义》(2008年教育部委托课题)获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省委宣传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二等奖。
5.《公共性信念的养成:和谐社会的实践基础及其文化价值意义》获2009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6.《经济全球化与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现代公共哲学的视角》,2009年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7.自2005-2009年,连续四年均获年度综合考评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