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劳动局出台八大举措 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

时间:2019-05-14 04:4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洪泽县劳动局出台八大举措 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洪泽县劳动局出台八大举措 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

第一篇:洪泽县劳动局出台八大举措 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

洪泽县劳动局出台八大举措 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于今年4月1日出台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结合全县实际,迅速出台了《洪泽县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制订出八大举措,大力推动全县高技能人才培养。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组织领导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局培训股、县技工学校、就业处有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县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在县技工学校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全县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动。各镇培训指导站和各有关单位各司其职,根据《县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方案》,结合自身实际,拿出具体措施,密切配合,抓好落实,共同推进全县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二、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在2010-2020年,全县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机制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逐步形成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力争到“十二五”末,使全县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和超过国家规定水平,并形成与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格局。“十二五”期间,力争每年培养技能劳动者3000人(县技工学校600人、12个镇每镇200人),其中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10%以上。

三、建立专项资金,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属地化实施原则,积极协调县财政局、县地税局等部门建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专项资金,为全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评价、竞赛、表彰、师资培训、职业标准、题库和教材开发等工作经费提供必要的支持。一是与县财政局协调,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二是与县地税局协调,监督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60%以上用于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培训重点投向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及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学习。三是鼓励社会各界和海外人士对我县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捐赠和其他培训服务,所捐赠的款项按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四、提高高技能人才社会待遇,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积极指导企业制定与技能水平挂钩的企业工资制度,形成在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向关键技术岗位高技能人才倾斜的机制,增加高技能人才的经济收入,提高高技能人才有关待遇。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每年对享受国家高技能人才特殊津贴人员进行科学考评认定,并按月或按年度及时发放高技能人才补贴费用。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舆论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宣传国家、省、市、县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方面的政策措施,宣传优秀技术工人的典型事迹;在县技工学校每年举办“高技能人才进校园”和年会活动,举办高技能人才成果展,并评比和颁发优秀成果奖,利用县创业协会和创业超市推介高技能人才技术成果。通过宣传推介,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学技术、懂技术、用技术”,“学技术成才有路”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氛围,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构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六、发挥培训学校和企业职能,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1、发挥县技工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龙头骨干作用。在县技工学校建立全县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集中全县优质培训资源对高技能人才实行集中培养。县技工学校积极发挥基地职能,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设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开办学时、学分制“技能+学历”技工班、大专班和中短期技能提高班,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努力培养一批适应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2、发挥职业培训学校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培训股牵头,县技工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科配合,组织全县职业培训学校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的要求,有计划地进行初级技能人才培养,实现技能人才专业(工种)结构的合理配置。各镇充分利用现有职业培训资源开展职业技能初级培训,同时认真做好参加县技工学校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班学员发动及选送工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服务。各镇选送到县技工学校的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班学员计算各镇完成的培训招生任务,并由县技工学校给予一定奖励。

3、发挥企业、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指导各类企业(特别是较大型企业)结合企业生产发展和技术创新需要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并纳入人才强企战略和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发动和支持企业通过自办培训机构开展技能型人才培养,通过定期聘请专家开展理论讲座和操作指导,组织员工进行观摩研讨,以及聘请老工人技师设立专门岗位,以师带徒等方式,培养企业专业型人才;鼓励企业与县技工学校、各职业培训学校联合办学,采取委托培养、订单培训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

4、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企业每年选送一批技术好、责任心强、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员到县技工学校进行在职短期培训或中长期学历培训,学习费用由县技工学校全额减免。县技工学校组织校内外精干师资力量带领企业选送人员学习先进技术,并通过成立技师协会、职业培训协会等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高技能人才主题活动,为高技能人才参与高新技术开发、同行业技术交流、绝招绝技和技能成果展示等创造条件。县技工学校列出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高技能人才参与国家、省、市和国际间职业技能交流活动,并对获奖人员进行奖励。

七、建立高技能人才晋级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含金量

严格贯彻执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县工人技术考核领导小组每年上、下半年各集中组织高技能人才考评委进行一次考评活动,对全县高技能人才进行集中考评(平时高技能人才不组织考评),对全县各类培训机构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进行专项鉴定,对于鉴定合格者,统一颁发相应级别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做到“严格把关晋职称、证书技能必相衬”。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培训股牵头,每年面向社会组织一次全县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技能大赛,促进全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认定,破格选拔认定一批高技能人才,免费为优秀选手办理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

八、建立高技能人才库,畅通高技能人才流通渠道

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培训股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库,面向社会收集高技能人才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地区高技能人才情况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定期发布供求信息,实现高技能人才信息资源社会共享,从而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区域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全县在劳动保障部门的统筹指导下,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中的突出作用,做好高技能人才资源的储备和综合开发。县人力资源市场和其他职介机构开设高技能人才服务窗口,为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交流提供专门服务平台。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拟紧紧抓住高技能人才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重要环节,通过以上具体举措,进一步更新人才观念,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健全和完善企业选拔、使用、激励高技能人才的工作体系,以充分发挥市场在高技能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带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

洪泽县技工学校 康井满

2010.6.10

第二篇:北京师范大学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

北京师范大学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

北京师范大学以推进知识创新、服务国家需要和促进社会进步为己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的思想,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紧紧围绕学校战略发展目标,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采取多项举措着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构建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形成激励教学研究和改革的长效机制

1.以校“质量工程”项目为基础,形成了投入制度化的“质量工程”保障体系。学校自2006年起,每年设立400万元预算经费,全面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施5年来,共投入1782.9 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本科教学建设和改革,为进一步开展北京市和国家“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2010年,学校获得国家“质量工程”项目批准经费共计2954.74万元,获得北京市“质量工程”项目批准经费共计1741万元。学校、北京市、国家“质量工程”对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的投入比例分别为:29%、26%和45%。

2.重视校级项目规划,提升项目建设质量。经过5年的实践,北京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已基本确立了课程建设、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研究、自由申报五个项目系列,其定位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构成了校“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格局。2010校级教改项目共申报244项,经过专家分组评审,全校25个单位的188个项目获准立项,其中招标项目资助率为73.7%。

截止2010年,已建成校精品课程19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46门、国家精品课程45门(含8门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其中,国家精品课程门数(含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在全国并列第8位。

3.建立有效机制,促进教师投入教学。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带头人等在人才强校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实施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计划”、“高层次学术人才支持计划”、“重大贡献和突出业绩奖励计划”将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等与学术带头人、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同等对待,给予津贴奖励;同时,还作为岗位分级晋升的基本资格条件和提前晋级的条件。三级“质量工程”项目均可作为院系考核教师的支撑条件。随着将教学绩效与科研绩效同等对待的教师评价制度的实施和逐步完善,大大增强了广大教师投入本科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建立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实施为契机,先后制定了《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与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办法》等文件,在项目定位、项目管理机制、立项条件、运行验收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逐步建立了包含国家、北京市和学校三级创新实验计划在内的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体系”。

2007年以来,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体系总计投入624.3 万元,共资助200项国家级项目、120项北京市级项目和1106项校级本科生科研项目开展研究。200余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参与项目指导,其中包括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经过4年多的实施,“三层次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体系”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组织的“2008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结题验收,共产生结题论文和调查报告数十篇,其中公开发表在各种刊物的达21篇,SCI检索5篇,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的4篇,申请专利2项,获得各种奖项达65人次。

三、适应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创新质量保障工作体系

1.组织精品课程等专项检查与观摩,发挥教学示范作用。近年来,学校先后组织了在建国家和北京市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全国和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免费师范生课堂教学等共232门课程的教学观摩活动。组织专家依据国家精品课程等各类课程的建设要求,讨论制订了相关评价表。组建了由本科教学督导、教学院长等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观摩评议。参加观摩教学的青年教师达520人次。通过专项检查,起到了加强课程建设及促进示范辐射的作用,带动全校特别是青年教师,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专家组还对各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形成了专题报告,对课程建设、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2.组织试卷、论文等专项检查,完善发展性学习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依据,学校制订了相关管理办法,规范了考核方式、成绩结构、命题要求、试卷批阅及存档与管理,强调试卷设计要体现发展性评价的基本要求。组织修订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对选题、开题、撰写、答辩、成绩评定、存档等各个环节进行进一步规范,对导师职责、学生职责等做出明确规定。强化了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对学生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学校每年都组织对本科生试卷质量和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期质量的专项检查工作。平均每次抽查150门左右课程的近万份试卷,抽查50余个专业的近2000份开题报告。检查结果显示,试卷在出题、评阅、管理等方面的质量逐步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质量普遍有了明显的提高,管理更加规范。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知相关院系进行整改。

四、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构建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平台

1.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科研、教学互动。北京师范大学拥有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两院院士19位(其中,双聘院士11位)、长江学者23位(特聘教授20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8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3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0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2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和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群体3个。这些学者教授长期坚持为本科生授课、指导本科生科研,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保证。

为了充分发挥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优势,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学校对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与科学研究项目和成果同等对待,并投入经费与奖励津贴,强化了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许多优秀的科研团队同时建设成为优秀教学团队。学校制订了相关政策提倡教授上讲台,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由教授、副教授讲授的比例显著上升。设置了“小学分”课程,鼓励教师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开拓课程资源,加快科学研究转化为课程的速度,引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在教务处、人事处、工会等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协同努力下,学校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的传统与优势,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建立了新教师培训与资格认定制度、新教师助教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改立项建设制度、教师教学奖励制度等一系列促进教师教学的制度和措施;制订了精品课程培训支持计划、教学研讨会议支持计划、京师青年教师出版资助计划、青年骨干教师海外培训计划等;设置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支持项目、讲座教授基金项目等;开展了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教学观摩等系列活动,构建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体系。

五、加快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努力拓展人才培养国际维度

学校通过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海外博士学位获得者构建国际化教师队伍,利用讲座教授基金聘请国外知名学者授课,努力拓展人才培养的国际维度。目前,学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所大学、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加拿大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有交换留学生项目的合作。分别与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大学合作建立了7所孔子学院。留学生来自73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本科留学生有1860名,其中攻读学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有969名。基于学科优势和广泛的国际交流,学校频繁举办各类国际和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大师讲座、大型论坛、学科竞赛等,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科的交融,形成了以激励创新志趣、启迪创新精神为特征的百年老校特色教学资源。

学校设立了“学生国际交流基金”,采取激励机制,资助学生参加短期国外交流项目,扩大与海外知名高校校际交换生的规模。目前,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正在开展本科生“2+2 学习项目”。

六、完善多元双标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励耘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1.构建宽厚平台之上的“多元双标培养模式”。即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形成两条培养主线——学科型、教师型,分别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和科教兴国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校内外、国内外学习资源互通,两条主线的学习内容通过专业二次选择、主辅修、模块互选、校际交换培养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培养平台,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选择的两类创新型人才。

其中,学科型培养模式强调通识-学科-专业三位一体,各阶段有不同的知识结构重点,在本科的4年当中,科研训练和个性选择贯穿始终;教师型培养模式强调在宽厚基础之上,通过4+X模式实现多元化、多渠道的高水平多层次教师培养。

2.探索拔尖人才培养规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系列改革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人才培养重点领域的关键环节,启动了“励耘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励耘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旨在改革培养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实施导师指导下的开放式“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个性化、本-研衔接”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成立“励耘学院”,每年面向一年级学生,选拔优秀学生,针对基础理科(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人文学科(文学、历史学、哲学),分别组建“基础理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班”和“人文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班”。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兴趣浓厚、志向远大、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拔尖学生,为他们成为相关基础学科的领军人物、知名学者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计划实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全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该计划被纳入“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总体规划(2010—2020)”,从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以及经费保障等方面,为试验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有效保障。已成立励耘学院专家委员会、管理委员会,讨论完善了计划实施方案,完成了各相关学科的拔尖学生培养方案研制工作,完成了首批实验班学生选拔及暑期外语集中培训工作。

七、深入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凸显教师教育优势特色

1.深入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自2009年启动以来,共投入经费5000万元,在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及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建设、教师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为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

积极推进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创新教育见习、实习新模式。以北京为主体,开展多模式并举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已建立了京师教育创新实验区、西部生源地教育创新实验区、华北教育创新实验区、校际合作教育创新实验区等四种类型的实验区,在北京市朝阳区、昌平区以及太原、迁安、拉萨、南宁、乌鲁木齐等15 个大区推进并落实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签约工作,共建立了52所教育教学实践基地。2010年秋季,475名免费师范生和614名普通师范生进入各个教学实践基地开展教育实习。

完善双导师制度,组织技能大赛,提升师范生教师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兼职导师建设项目,为在校免费师范生聘任70余名基础教育领域的专家和优秀教师担任兼职导师。兼职导师通过座谈、研讨、讲座等形式,定期与学生交流、沟通,帮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动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促进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设立海外教育专家讲学项目,加强教师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邀请海外教师教育专家为师范生开设“小学分”课程或讲座。2010年,化学、学前教育、体育教育等专业邀请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教育或学科领域专家为师范生开设了80余学时的课程,开阔了师范生的眼界。积极鼓励和支持免费师范生申请海外交流项目,2010年有3名师范生通过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分别赴美国和中国香港等地学习。2010年9月,承办了第五届东亚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为中、日、韩高等师范院校之间教师教育工作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平台。

2.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为培养未来教育家奠定坚实的基础。2010年学校启动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卓越教师培养试验计划”,探索多元化教师培养模式,形成包括学士-硕士-博士在内的多层次、高水平卓越教师培养体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将教师教育学院建设成为实体性管理机构。推进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深入改革;建立网络学习资源库和平台,为教师职业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与交流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师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加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兼紧密结合、分工合理、各自发挥优势的良好机制。与基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合作,探索建立学习与就业紧密结合的途径和渠道。(北京师范大学供稿)

第三篇:夯实校企合作的平台 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

夯实校企合作的平台 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多年来,江西现代技师学院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出发,始终注重依托行业,全过程、全方位、零距离地深度实施校企合作,从而使学院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3800人,其中高级工4400人,技师1397人,2009年社会在职员工培训达6800余人次。

学院创建于1978年,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公办全日制技师学院。1998年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1999年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2003年更名为江西现代高级技校,2004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为技师学院,成为当年江西省省会唯一的一所技师学院。2008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国家首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年获得了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成为江西省首家通过质量认证的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2003年学院高层领导人不等不靠、抓住先机,在南昌市昌东教育园区建成新校区,新校区占地600亩,新老校区建设面积达40万平方米。新校区建成后,省市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在视察完后对校园环境、教育模式、教学体系等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专业的覆盖面上,为了更好地与企业接轨,与市场融合,现开设有房屋建筑工程、工程造价、工程监理、计算机及应用(网络方向)、计算机及应用(软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通信技术(中兴通讯NC合作班)、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数控机床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维修与检测(中锐华汽合作班)、电子商务、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珠宝加工、物流管理、环境艺术设计、动画设计等四十余个专业,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充实教学内容,使学院的专业设置始终处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超前发展状况。

一、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多种方法及经验

高技能人才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者,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多年来,江西现代技师学院一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社会效益第一的办学原则,注重校企合作,坚持走开放式的办学之路。截至目前,学院已与中国建材集团公司、深圳斯洛模具公司、深圳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公司、上海中锐华汽教育集团、深圳清大协力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江铃集团公司等众多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仅2009年产学合作企业数就新增35个。

(一)强强联合,提升校企合作的品牌效益

2009年3月,经过五个多月的洽谈协商,学院与上海中锐教育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创建了“华汽教育”合作办学模式。上海中锐教育集团作为中锐控股集团旗下的主要成员,在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先后投资开办了10所学校,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民营教育集团。2008年12月,我院正式与全球领先的综合性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兴通讯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通讯行业人才培养教学基地。该基地已于2009年7月建设完成,现已投入使用。根据合作协议,组建了“中兴通讯NC学院”,实现了专业共建,进行完整的NC专业课程教学。

强强联合首先带来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中锐教育集团与我国多家汽车商、服务商有良好的合作背景。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教学,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更加贴合企业实际,使学生与企业真情实景“无缝对接”。其次是提升专业品牌实力。协议签订后,企业即投入价值300万元的生产应用型设备,使我院汽车专业实训条件大大改观。“中兴通讯NC学院”的实训平台总投资金额为120万,其中中兴通讯NC学院出资80万。再次就是实现了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驱动。就读华汽班的首批160名学生进校即与中锐教育集团签订就业协议书,学生毕业后即可走上专业对口、待遇较好的工作岗位。中兴通讯NC学院首批学员60名,校内期间将接受NC体系认证,20%的学员将进入中兴体系或渠道商、外包商体系就业。

(二)工学结合,实现校企合作的“零对接”。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学院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构建“校企共培、教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新生进校的前二个学期,为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阶段,主要是进行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培养。第二个阶段,学生进校后的第三、四学期,为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阶段。依据企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重点实施校内“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校内实训教学和订单企业轮训。第三个阶段,学生进校后的第五、六学期,为岗位技能培养阶段,主要开展校内综合性的生产实训和订单企业顶岗实习。在培养的全过程中,学校实践性教学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工作岗位锻炼相结合、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全过程,融专业入行业,达到学生学习与就业“零对接”。

(三)技术引进,实现校企合作的“零距离”

学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开设较早,但实际生产领域中的数控技术日新月异,为实现零距离地培养技能型人才,2008年底,学院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洽谈。在国内数控行业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华中数控将数控系统上具有自主版权,开发华中“世纪星”高、中、低端系列数控系统产品安装在我院实训场地,华中数控江西技术服务中心正式在我院挂牌。

建筑材料类专业一直是学院的传统专业和特色专业,为适应行业发展新趋势,我院于2009年10月和12月分别与上海鲁班软件有限公司、深圳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引进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鲁班软件及IBM软件,同时引进了企业优秀的师资免费培训学生,进一步推进了校企合作办学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四)产学合作,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学院通过产学结合,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分析职业岗位,确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工作过程设计系统化课程体系,科学整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实现校内实训生产化、校外实训教学化。如与华中数控的技术交流,锻炼了学院一支优秀的数控“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能够真正地“走出去”,充当维修工程师“真刀实枪”的工作环境,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校企双方根据市场变化,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及开发实训设备,使校企合作成果得以实质性升华。

产学合作使人才培养从校内走向校外,改变了由学校单方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单一模式,使职业教育与各产业部门在人才培养上、科技开发上、创办产业上优势互补, 也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毕业生得以充分就业。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且持续多年毕业生供不应求。

(五)订单培养和模块化教学,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过度”

订单式培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学院顺应职教改革的发展,积极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合作和共建,逐步形成一批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订单教育,学院先后与江西泰和水泥有限公司、南昌远鸿珠宝饰品有限公司、南昌锦都皇冠酒店等十余家企业签订定向培养企业冠名班协议。2009年,学院与南昌远鸿珠宝饰品有限公司鉴定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在我省首家开设了珠宝加工专业。双方本着平等、友好、双赢的原则,三年内连续招收初中优秀毕业生,合作培养生产型技术人才。

在长期的合作办学中,学院积极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优点,凸现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企业需求编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环节推行模块教学。这样做最大的优点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尽快的运用于实践,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促进,使学生把学校所学的知识和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学好精湛的技艺,为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推进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学院在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各方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不够,各参与方积极态度不一

由于各种原因,现实情况往往是学校一方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很高,而许多企业对校企之间开展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学校既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实施者,还是出现问题和困难时主要解决者和协调者,学校负担过重。事实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指的是“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该模式并不只是学校和企业参与其中,还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参与,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协调指导作用。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形式不多

目前校企合作无论从合作内容与文化的融合,弹性学制的建立等方面缺乏深度,在合作形式上大多限于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因此,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是一种“换工式”的合作。虽然“换工式”合作在目前现实条件下有一定的意义,但“换工式”合作是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拓展思路,只要是有利于双方效益提升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各种形式都可以尝试。如企业引进模式、设备共享模式、技术推广模式、校企共训模式、岗位承包模式等,努力寻求更为全面的校企合作。

(三)内涵建设还有待加强,自身综合实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如专业设置与社会(企业)需求还有脱节,部分课程开发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实训条件仍需改善,传统的教学管理不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需求,“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等。“好林才能引凤凰”,为吸引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学院还需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建立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在专业的调整与设置、课程的体系构建与内容开发、教育实施与评价、综合素质教育等人才培养重要环节上,进一步吸引企业参与,让企业与学校共同成为办学主体。这种模式的校企合作才是最有效最理想的。

我们深信,构建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关键在于校企合作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需求,并形成共赢的驱动机制。探寻校企合作之路,开拓教学创新之门是我们在新形势下的任务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为江西现代技师学院宣传部部长)

第四篇: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

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冀劳社[2007]5号

关于印发《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设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

现将《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贯彻执行中的相关问题,请及时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反馈。

二○○七年二月七日

附件:

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5号)精神,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关问题的意见》(劳社部发〔2006〕31号)和劳动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规范技师学院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劳社厅发〔2006〕30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以下简称院校)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筹培养规划,充分发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

(一)统筹培养规划。根据我省劳动保障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确定的目标,“十一五”末全省高级技工将占技能劳动者的23%、技师和高级技师占6%,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规划将统筹纳入到高技能人才规划中。“十一五”期间,我省将重点扶持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的建设,11个设区市应各建成一所以上设备设施优、师资队伍强、教学管理精、培养质量高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院校。到2010年,全省要建成高级技工学校20所,技师学院15所;“十一五”期间,各院校每年招收以高级技工及以上等级为培养目标的学员应不低于20%的增长率,到2010年,全省招生人数达1.7万人,在校生达4万人;“十一五”期间,院校开展技师、高级技师短期资格培训的人数应达5万人次。各设区市要根据以上目标,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实际需求以及院校培训资源现状,将院校建设列入当地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和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切实发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作用。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定期对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加强教学督导,引导其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二)提升院校基础能力。《河北省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通过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等“五项计划”,增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各地要抓住发展机遇,用足用好各项政策,将技工院校建设切实纳入当地“五项计划”中,积极争取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国债资金等经费支持,用好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加快建设一批示范性院校和实训基地,提高技工院校的综合办学实力。要注重加强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重点抓好师资能力、市场需求分析能力、品牌专业培养能力、教学模式开发能力的提高。要根据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高技能人才相关基础工作的通知》(冀劳社办〔2006〕131号已转发),认真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项目”、“高技能人才培养教材精品建设项目”、“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创新项目”、“高技能人才远程培训项目”和“高技能人才实训装备标准化建设项目”,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加强技师学院建设。技师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工为主要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面向新生劳动力开展后备高技能人才学制教育的同时,承担企业在职职工高技能培训和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师资培训任务。随着技师学院地位的确定,我省技师学院的建立将由原来在高级技工学校基础上加挂牌子的形式,变更为正式审批设立。各设区市要按照适应市场、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方针,把技师学院的建设纳入当地职业教育的总体规划,积极争取政府和财政的支持,主要通过整合、优化和利用现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依托高级技工学校或其他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院校,建设技师学院。在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同时,积极承担当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师资培训工作。

(四)规范技师学院管理。省劳动保障厅负责全省技师学院的统筹规划和综合管理,制定有关政策及设置标准,受理、评估技师学院的申请开办,承担省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日常工作,办理技师学院学生注册、毕业前职业技能鉴定等事宜。各设区市劳动保障局负责辖区内技师学院的日常管理。

技师学院设立的基本条件为:办学规模达3000人以上,其中,高级技工及以上等级在校生占总在校生的40%以上(或达到1200人以上);培养技师层次的常设专业一般不少于4个,所设专业具有两届以上高级技工学制培养经历;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具有高级职业资格的达到50%以上,具有技师职业资格的达到20%以上;开展企业在职职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培训每年至少500人次。根据以上基本条件,由省劳动保障厅将参照《高级技工学校设置标准》制定技师学院的设置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技师学院的规范名称一般为“XX技师学院”。在技师学院前,可根据院校所在地区或行业特点冠以适当的限定词,但一律不得冠以“中华”、“中国”、“国际”、“国家”等字样,非省属院校也不得冠以“河北省”或设区市以外的地域名称。

(五)技师学院的评估认定。对现有技师学院,省劳动保障厅将于2007年4月底前组织专家依据技师学院设置标准进行重新评估认定,符合条件的,报请省政府同意,并填写《技师学院备案表》(见附件),连同省政府批文复印件,一并报劳动保障部备案。对不符合条件的,可给予最长不超过2年时间的筹建期,再进行申报备案。2年后仍未达到相应条件的,将撤销其技师学院牌子。

今后我省行政区域内技师学院的设立(包括行业企业申请开办技师学院),均按照属地原则,由技师学院所在设区市劳动保障局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于每年2月底或8月底前申报,由省劳动保障厅组织专家,严格按照技师学院设置标准进行考察评估,对符合条件的,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劳动保障部备案。劳动保障部在收到申请备案材料后一个月内通过劳动保障部网站(www.xiexiebang.com)和中国劳动力市场网(www.xiexiebang.com)等媒体向社会公布。我省也将在河北劳动保障网上公布技师学院名单及开设的专业,为确保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各技师学院培养专业如有变化,需及时向省劳动保障厅报告。

二、明确培养目标,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六)院校的培养目标。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包括培养高级技工、培养预备技师和培养技师或高级技师。培养目标主要依据招收对象的基础条件而确定。

1、培养高级技工。主要招收技工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或具有中级职业资格的人员,对于电子商务等知识技能型职业(具体职业目录经研究论证后确定)可以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教育期限一般为2~3年。鼓励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在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的同时,经向省劳动保障厅申报、核准后,积极开展高级技工培训。

2、培养预备技师。主要招收已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学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学制教育期限不少于2年;对于知识技能型职业,可以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学习期限不少于4年,也可以招收相近专业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学习期限为1~2年。

3、培养技师。学制培养技师的招收对象主要是企业在职职工中已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并在生产服务一线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人员。脱产培训的期限不少于1年,半脱产或业余培训的期限不少于1200学时。

4、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培训。院校开展非学制教育的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培训,招收对象应符合相应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申报条件,培训期限应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标准学时执行。

(七)深化院校教学改革。要按照适应市场、突出特色的方针,推进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教学改革。要围绕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探索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创新办学模式。在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过程中,要不断增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培训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技术革新和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的能力。技师学院在探索学制教育培养预备技师的同时,要调整办学方向,通过采取脱产、半脱产或业余学习的多种方式,逐步增加招收企业在职职工的比例,扩大企业在职职工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指导企业制定职工培养培训计划,对不具备开展职工培训能力的企业,要协助企业与院校建立对口培养、委托培训等形式的联系,多渠道增加在职职工的培养生源。

(八)启动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是以培养企业急需新技师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分阶段培训和考核为特征的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从2006年9月开始,各院校新招收各类技师专业学制学生,原则上实行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2005年及之前招收的具有高级职业资格的技师专业学生,按规定经过企业综合评审和业绩考核合格后,可发放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预备技师毕业前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知识考试将与学生的学期考试结合进行,技能操作考核由省劳动保障部厅依照国家职业标准组织实施,对考试、考核合格者,颁发预备技师证书,具体办法由省劳动保障厅制定。预备技师证书由劳动保障部统一样式和编号,并提供查询服务。预备技师证书自颁发之日起有效期为5年。预备技师在相应职业岗位工作满2年后(工作业绩突出的可适当缩短),可申报参加技师综合评审和业绩评定。合格者按规定核发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证书。

(九)强化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各院校在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的同时,要把提高培养质量放在突出的位置,要按照《国家重点技工学校质量管理标准》,建立严格规范的管理体系,提高院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培养质量。要认真实施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严格执行规定的学习、培训期限,选用优质教材,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定期检查、评估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强化校企合作培养,创新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

(十)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我省将尽快筹建由省政府主管领导及劳动保障、国资、财政、教育等部门负责人、省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代表,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河北省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负责对全省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工作的统筹和组织协调。各设区市也要成立相应协调机构,负责当地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工作的统筹和组织协调。委员会的具体职责是:

1、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布局和企业实际需求以及培训资源现状,制定本地区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发展规划,制定激励政策和办法,健全完善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度环境;

2、选择生产设备先进、技术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的企业,以及高技能人才培养院校,作为参与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成员单位,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院校与企业对接平台;

3、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定期发布高技能人才专业、人数、标准等需求信息,引导院校和企业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十一)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院校和企业要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按照企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通过设立咨询机构、定期召开咨询会议等形式,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培训课程和教材,确定培训考核方法。在继续完善共同培养、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合作方式的基础上,还可采取以下合作模式:

1、共享师资资源。企业可以利用院校师资,开展企业在职职工培训。院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也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跟班生产实习,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现状。经考核评审合格,企业高技能人才可以转评或转聘为相应的技工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

2、实行多元培养方式。院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制学生,可以采取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弹性学制、学分制,以及导师制、模块式、课题式等多种方式实施培养,允许学员采取工学结合、分阶段完成学业。

3、强化实训实习。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训实习可以分为技能实训和生产实习两个阶段。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主要在院校进行,鼓励企业为院校提供实训设施设备。生产实习主要在企业进行,企业要制定实习场地使用、实习指导教师配备、实习安全管理、联合课题攻关等项规定,并提供较为先进的设备设施,通过在生产岗位上的“传、帮、带”,进一步强化技能操作训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安全生产、劳动纪律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四、制定激励政策,推动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

(十二)制定和完善鼓励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政策措施。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技工学校等职业院校密切校企合作,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要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落实高技能人才相关工作经费。积极协调物价部门,落实职业院校可按照高技能人才实际培养成本收取培训费用的相关规定。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冀政〔2005〕14号文件关于“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在升学、就业方面与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大学毕业生同等对待”的政策落到实处。我省还将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完成情况、职业资格证书取得率、毕业生就业率等为重点,制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考评奖励办法。各院校实行校企合作的定向培训费用可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训成效显著的企业,各地要给予适当奖励,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按国家规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实行校企合作的定向培训费用可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劳动保障部将把校企合作开展情况,作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和高级技工学校评估、技师学院备案的必要条件。我省在遴选、确定中央财政实训基地建设和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项目,国债资金支持项目、以及劳动保障部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实施的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工程项目过程中,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成绩突出的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将优先推荐申报。

下载洪泽县劳动局出台八大举措 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洪泽县劳动局出台八大举措 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