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药监管“十二五”规划前期调研发言材料
食药监管“十二五”规划前期调研发言材料
尊敬的局长、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午好!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大力加强和发展食药监管事业的重要机遇期。市局领导不辞辛劳,超前谋划,前来阜宁指导、调研工作,对我们基层卫生人员来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莫大的精神鼓舞。下面,我就根据《“十二五”规划前期调研课题》,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和体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不对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1、食药监管工作应适应、顺应形势发展,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努力实现中央提出的“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的战略部署。应结合食药监管现状、发展历程以及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编制好食药监管“十二五”规划。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应认真总结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经验,以科学发展、科学监管为主题,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公众健康水平、促进食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篇布局,绘制蓝图。
2、食药监管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要利用多种形式,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食药监管职能和机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对外宣传”,进一步提升食药监管部门的地位,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对食药监管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努力形成上下协调、各方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扩大人民群众对食药监管工作的认知度,增强公众安全饮食、合理用药意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
3、食药监管涉及的部门比较多,难免出现一些部门之间不协调、不配合、工作不同步等现象,而食药监管局只是综合协调部门,有时也显得“孤掌难鸣、苍白无力”,因而建议加大食药安全监管协调的力度,必要时一些政策应尽量以政府名义出台,这样成效会更显著,收效会更明显。
4、创新监管模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电子监管信息系统,实行非现场监管,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实现科学监管,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
5、加强食药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切实做到组织指挥、应急处置、技术支撑“三到位”。
6、农村路途遥远,地形复杂,加之县级食药监管部门人员不足,鞭长莫及,容易形成监管盲区。建议深化体制改革,健全监管网络,由政府牵头,与卫生部门对接,借助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平台,成立乡镇食药监管所,延伸监管触角。所长由县食药监管人员兼任,成员由乡镇卫生院药学管理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兼任,村卫生室则配备食药安全协管员、信息员,使得基层卫生人员不仅是农民健康的“守门人”,同时也是食药安全监管的“控制阀”。乡镇食药监管所与乡镇卫生院合署办公,受县食药监管局垂直领导,县食药监管局负责对其考核并给予经费补助。这样,乡镇食药监管所人员专业性强、业务精,避免了以前乡镇食药安办人员专业性不强、业务不精而导致的工作应不了、职责不到位等做法。全力形成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监管模式,真正实现农村食药安全监管职能“全覆盖”。
7、进一步加大农村药品统一配送力度,我们认为,药品统一配送好处多多:一是打破了过去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渠道混乱、无序状态,医药购销领域不正之风也得到有效遏制;二是药品品种短缺现象得到有效解决,像过去我们单位虽然人员比较紧张,但还要专门安排一个人负责采购药品,整天忙碌还供不上使用,那些急救药品、无利润的药品等等就更难采购到,现在配送公司像九鼎因为要履行承诺、保证配送率,基本上达到了要什么药就有什么药,既节省了我们人力,又保证了我们用药需求;三是统一配送后,配送企业因为“销售量大”,足够的企业愿意合作、主动让利,因而价格明显下降,老百姓得到实惠;价格下降后,无证药贩无利可图,所以现在农村无证药贩送药上门现象不消自灭、几乎绝迹,基层药品质量能够得到根本保证;四是药品配送企业服务好,像九鼎公司不但帮助我们配送,还帮助我们建设软件平台,教我们药房药库、村卫生室人员药品防护知识,协助卫生院合理控制库存、减少药品积压浪费,提高医院资金周转率;五是配送企业配送快,刚才我们廖总讲的那么多的限时承诺,现在像我们xx最边远的乡镇急需药品的时候也就1个多小时就能配送到位,真正解决了我们某些时候的燃眉之急。所以总体说来,药品配送就是我们刚才廖总所讲的:省时、省事、省费用、保稳定,我还要补充一句:保质量、保安全、保效益、促和谐。
8、药械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有待加强,其人员、经费、设备、培训等有待进一步落实,以稳步提高网络报告覆盖面,尤其要在提高上报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
9、定期不定期对食药监管人员、协管员、信息员、药械不良反应报告等人员进行培训,并严格考试考核,以进一步调动上述人员规范管理、依法经营、积极报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食药监管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0、食药监管系统的执业药师考试能否与卫生系统的药师职称考试做好对接、衔接、互通、互认、整合工作,避免多头组织考试、多头评定职称、多头培训学习,减少人力、管理、资源上的浪费。
11、强化党风廉政教育和监督,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不断优化干部职工队伍的专业、学历、年龄结构,不断加大权力部门、关键岗位的交流力度,不断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把年度目标考核与干部管理使用相结合,充分发挥考核工作的引领作用,促进干部职工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干事业、谋发展、促和谐上,努力形成全系统干部职工锐意改革创新、埋头真抓实干、事业蓬勃向上的生动局面,切实构建食药监管系统文化,努力打造风清气正、风正心齐、拼搏奋进的食药监管人员新形象。
最后,衷心祝愿食药监管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祝福我们各位领导事业兴旺、幸福安康!
谢谢大家!
第二篇:食药监管工作状况调研建议
食品药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件大事。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药品安全更加关注,食品药品的安全性已成为国民健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贸易繁荣的重要因素。全社会对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近两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提交的议案、提案成为“两会”期间讨论的热点。今年的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全国纠风工作会议都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列为工作重点。为此,笔者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我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以期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对策及措施,进一步推进全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科学发展。
一、我市食品药品安全现状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承担对我市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的全程监督管理,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对重大事故的查处的职责。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共有干部、职工43名,其中市局机关有21人,大专以上学历占93.8%,平均年龄为34.14岁。
目前,全市共有涉药单位1277家,其中药品生产企业1家,医疗机构961家,药品经营企业306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7家。有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8684家,其中:食品生产加工(含小作坊)1388家,食品经营企业(个体工商户)4577家,餐饮单位2780家。
近年来,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食品药品市场秩序显著好转。
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2005年,我市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形成了以市食安委直接领导,食药监局综合协调,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格局。制定了食品安全责任制、食品安全暗查暗访制度、信息发布制度、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工作制度,统一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与专项检查,加大了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领域、餐饮消费等领域的执法力度,规范了食品市场秩序;初步形成“监管体制基本理顺、两网建设成果初显、专项整治成效明显、人员素质逐步提升、安全意识渐入人心”的食品安全监管局面,全市食品安全状况总体趋好,2008年,全市农产品农残检测合格率均在95.5%以上。地产食品抽样检测合格率为98.2%,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率达到93%,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测评列全区第一。先后共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1个,自治区级食品安全示范乡镇7个,食品安全示范街(区)2个,示范市场3个。近年来,全市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在药品安全监管方面,大力实施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对辖区内1家药品生产企业、911家医疗机构和288家药品经营企业建立了信用信息档案,建档率达到了99.25%。深入开展药品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实施药品生产经营企业gmp、gsp认证及跟踪检查,目前全市306家药品经营企业通过gsp认证的293家,通过率为95.7%。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切实提高药品从业人员素质,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13期,培训人员累计2114人次。同时,对**市电视台的两个频道进行监测,对检测到的违法的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广告进行证据刻录,及时移交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规范整治,全市药品安全形势总体良好,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基本健全,基层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和队伍进一步完善,制售假劣药品等违法犯罪行为明显遏止,药品市场规范有序,有效保障了群众用药安全,有力地促进了医药经济健康发展。
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通过近几年的规范整治,食品药品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但食品药品安全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是食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频频发生,“非典”、“禽流感”的暴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二是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三是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以及致病菌对常用治疗药物不断增加的抗药性,对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食品中毒、滥用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量超标等使人们“谈食色变”;四是食品新技术、新资源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问题;五是“齐二药”、“欣弗”等接二连三的药品安全问题不断触动公众脆弱的神经。就我市来讲,食品药品安全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群众安全合理饮食用药意识不强。群众普遍缺乏安全合理饮食用药知识,特别是边远农村的群众在饮食、就医用药时往往只图方便、便宜,识别假劣药械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明显薄弱。
(二)零售药店经营行为不尽规范。由于药店数量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布局不够合理、市场存在无序竞争等情况,零售药店药师不在岗现象较多。部分药店经营管理不规范、处方药不凭医生处方销售、药品、保健品不按规定分区摆放及以保健品冒充药品销售使用等现象均较常见。
(三)农村医疗机构药房硬件和管理达不
到要求。尤其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的药房管理是基层药械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药械管理水平较低,规章制度不健全,硬件设施较差,个别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存在药品过期失效和被污染的现象,卫生条件急需改善。
(四)药品、医疗器械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夸大药品医疗器械的治疗效果或以药品治疗效
果描述食品保健品的功能,甚至采取赠药、现场免费使用等方式为饵,诱使消费者产生非理性的消费活动。
(五)食品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安全隐患难以根治。食品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偏低, 80%以上为10人以下的小作坊;此外散布在城乡的小作坊、小商店、小餐馆、小摊点、小市场流动性大、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且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尤其是小作坊生产技术和装备落后,食品安全保障能力较弱,成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难点;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周边环境和生产条件较差,个别商店进货渠道不规范,经营过期变质食品现象及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行为时有发生。
(六)食品从业人员素质较低,食品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食品准入门槛较低,直接导致相关规范、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
(七)检验能力滞后于食品产业发展。我市目前能够承担食品监测的仅有**市质量检验所和市疾控中心两家,其他均为快检设备,且设施设备相对落后,只能对食品安全一般性指标进行检验,重要的指标无设备和人员无法进行检验,开展大范围的食品检验工作困难大,导致食品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排除。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机制存在缺陷。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各监管职能部门在实际运行中出现多头监管或监管缺失等现象,如食品生产企业抽检频次高、节前多部门一窝蜂重复抽检,企业意见较大;检测信息尚未达到共享,食品相关产品监测机构、检测设备存在重复建设,造成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绩效不高或浪费。药品监管体制和机制同样也存在着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如在药品广告监管工作中,审批权在药监部门,而行政执法权在各级工商部门,广告的发布又是通过广电部门进行的,药监部门发现违法广告要移送到工商部门处理,没有主动权,监管不能到位。
(二)监管手段落后。一些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方法已不适应药监工作的需要。运用高科技监测手段开展工作与制假售假违法手段不断升级的形势相比,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处。
(三)基础薄弱,投入不足,食品药品监管设施亟待改善。食品安全监管投入严重不足,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得不到加强,基础依然薄弱。尤其在乡镇和村级,组织不健全,人员不落实,办公设施缺乏,无工作经费,宣传不深入,群众食品药品安全意识较低,加之乡镇没有具体的执法职能,各项工作大多停留在纸上,很难落到实处,食品药品安全投入亟待加大,基础设施亟待改善和提高。
(四)群众质量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低。受传统观念和受教育程度及现实经济状况影响,全社会对食品药品安全的理解和认识参差不齐,广大消费者食品药品安全和质量维权意识薄弱,农村地区群众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和法律意识更是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低下,给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不法行为以可乘之机,全社会的食品药品素质亟待提升。
四、解决的对策和方法
(一)切实树立科学监管理念。当前全国上下正掀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作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首要任务是解放思想,进一步树立科学监管理念,重点要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监管与发展的关系。监管是手段,发展是目的。为了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首先要强调监管,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是我们履行监管职责的忠实表现,为了更好地发展,要以监管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全面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各项工作。二是正确处理好监督与帮促的关系。要以食品药品产业健康发展为标准,以扶正祛邪为原则,把食品药品监管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在保证食品药品安全的同时,促进食品药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三是正确处理好处罚与规范的关系。处罚只是手段,规范才是目的。在药品监管执法过程中,要合理使用行政处罚权力,要将确保百姓用药安全作为实施处罚的出发点,将规范企业行为与促进企业发展作为实施处罚的归宿点。四是正确处理好履职与建设的关系。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履行食品药品监管职责,又要着眼长远,努力抓好系统的自身建设,强化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主、客观条件。
(二)着力推进依法行政。积极建立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三个环节的监管长效机制,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的有机结合。继续加强食品药品行业自律,要严格明确并落实企业作为质量第一责任人的主体地位,融法律法规宣传于监督检查全过程,强化企业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建立企业自查机制,监管部门及时通报食品药品市场动态,使相关单位能够了解相关政策,有针对性的加强食品药品管理。结合《食品安全法》的实施,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集中宣传活动,广泛普及科学合理饮食用药知识,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食品药品安全的浓厚氛围。
(三)切实提高监管水平。一是着力构建多部门协作监管机制。通过构建县乡村三级监管网络,与相关部门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等方式建立上下联动、联合监管和区域协作的联合打假机制,形成强有力的食品药品监管协作网。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巡查和分片包干制度。结合辖区内市场状况,以涉药单位的数量、分布为基础,以信用等级评价为参考,对的监督检查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制定出科学严密的、季度、月和周巡查计划,确保市场检查的覆盖面、频率和效果。三是积极创新监管手段,加快电子监管系统建设步伐,实现药品监管部门和药品经营使用单位的网络互联互通和对涉药单位药品购进、销售、库存的快速掌控,提高监管的效率,降低监管成本。四是继续加大对药品生产企业gmp跟踪检查和药品经营企业的gsp的跟踪检查力度,进一步地监督实施好药品分类管理和处方药的管理,使企业规范经营、合法获利。
(四)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食品产业链条长,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目前不可能将食品安全的监管统一在一、二个部门,因此,当前要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监管体系:一是重点解决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过于分散的状况,将监管的职能相对集中,进一步明确权责,通过完善和加强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效率和权威,降低行政成本。二是实施食品安全监管的网络化管理,在合理分配部门监管权力的基础上做到信息共享,扩大监管面,使监管关注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三是要继续加强食品安全群众监督网和现代流通网建设,保证食品监督管理全方位、全天候覆盖,要通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放心店工程,鼓励食品生产批发企业面向农村配送,支持零售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点,建立安全、稳妥、放心的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通道。四是完善食品责任追究制度。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综合目标管理,建立与之相应的考核机制,实行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将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到基层和最前沿。
(五)强化技术支撑。整合现有食品检测资源,由市食安委统一组织、协调,制定抽检计划,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高效便捷完成全市食品相关产品抽检与检测任务,整合检验检测资源,实现检测资源、检测信息共享,既减少财政开支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测;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收集汇总、及时传递、分析整理,定期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综合信息。建立畅通的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体系,逐步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及时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
(六)加强诚信和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对食品药品质量的监督抽验工作,加大处罚和曝光力度。同时,采取措施支持诚信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企业诚信档案,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引导和约束企业诚信生产经营。要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应急处置预案,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系统,完善事故处理机制,严格执行应急预案规定的各项措施,应急管理组织网络和人员、物质和技术保障,有效提升食品药品安全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篇:深圳市“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
深圳市“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
编制和实施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经市政府同意,拟定“十二五”总体规划前期研究课题。
一、深圳市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及策略研究
在总结深圳过去经济发展路径、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研究“十二五”期间影响未来经济发展重大因素,预测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探索经济发展的动力、路径和模式,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推进经济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二、深圳市社会和谐发展战略研究
总结深圳社会发展概况、社会发展型态、社会阶层及相互间的关系、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研究“十二五”期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动力和路径,分析影响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并对社会发展的趋势作出科学预测,提出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策略和主要措施。
三、深圳市城市文化发展策略研究
总结深圳文化发展的概况,研究具有深圳特色的城市价值观体系和城市人文精神的主要特征,分析促进文化发展的内在和外在、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预测“十二五”期间深圳城市文化的主要发展趋势,提出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策略和政策措施。
四、深圳市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策略研究
总结国内外人居环境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我市人居环境的内涵和范畴,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和人居环境保护综合平衡的协调机制,探讨人居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导向约束和优化调控途径和机制,提出人居环境整体改善和全面提升的若干策略和主要手段,提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和实现途径。
五、“后危机时代”下深圳把握战略机遇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策略研究
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视野,科学把握国际技术突破和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认真分析当前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研究提出在“后危机时代”的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培育和引进引领全球经济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低碳经济等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策略,全面提升深圳的持续竞争能力。
六、新时期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实施策略研究 按照《纲要》赋予深圳的发展定位,结合深圳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的特点和标准,分别提出“一区四市”的指标体系。分析“一区四市”之间的内在关系,综合平衡经济社会的各项发展资源,研究提出“一区四市”建设的实施步骤、主要任务和策略措施。
七、深圳市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布局研究
客观评估深圳周边区域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科学分析香港和珠江三角洲两个关键因素对深圳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影响,从有利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有利于区域产业资源的优化整合,有利于增强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的角度,提出深圳在加快产业向高端化延伸,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弥补产业链缺失环节,统筹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的政策措施。
八、深圳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研究
以完善深圳城市功能为目标,根据深圳城市发展目标、区位特征、功能布局和发展方向,立足于与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衔接和功能互补,研究、提出、论证涉及深圳市域内、市域外的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提出可供选择的规划方案和优选方案。
九、珠江口东岸紧密合作策略研究
按照《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要求,分析深圳市、惠州市、东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在《深圳市、惠州市、东莞市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下,提出深圳市在优化珠江口东岸地区功能布局,提升区域辐射力和带动力的主要策略。
十、发挥深圳经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研究
结合《纲要》赋予深圳“一区四市”的发展定位,立足深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提出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及实施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十一、深圳市域均衡化发展策略研究
按照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划定全市功能分区,统一布局和统筹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理顺财税管理体制和政府投资体制,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基层公共事业水平,研究建立深圳市域范围内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出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均等化发展目标和结构,促进人口和社会均衡化发展。
十二、深圳市经济体制改革战略研究
深入分析“十二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紧密结合深圳所承担的改革开放“试验
场”和“排头兵”的历史使命,研究提出我市促进科学发展、加快自主创新、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等;同时,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方面提出一些对深圳有重要影响、对全国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及主要措施。
十三、深港合作发展策略研究
总结深港合作的历史进程和演变特点,分析未来在粤港澳合作框架下深港合作的形势和特征,提出符合深港双方共同利益的合作模式;以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为重点,研究借鉴香港产业发展经验,加快推进深圳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产业发展策略;以前海深港紧密合作区、落马洲河套地区、深港创新圈等重点项目为支撑,研究提出未来关系深港合作发展的重大项目,提出具体行动计划。
第四篇:“十二五”规划前期重点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点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编写要点
(仅供参考)
总体上要围绕本课题思路及成果进“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核心任务,兼顾各部门承担专项规划的编制设想,研究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点:
一、本课题研究小组的组织架构,涉及其他部门的人员如何来组织和分工。
二、课题需设立或分解成哪些子课题,分别由哪些人或单位来完成;课题研究的基本提纲和要点是哪些,拉出一个初步的框架或设想,以确立研究的大方向,这些内容在研究中还可以根据研究情况适当予以修正和调整。
三、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包括组织实施哪些调研活动,召开哪些会议,等等;其次是时间进度安排,以及其他工作要求。
四、其他需要在研究方案中予以明确的事宜。
说明:
1.本编写要点只是课题研究的共性要求,是编写研究方案的指南,仅供参考,各牵头部门可根据课题的本质要求和特点自主研究提出相应计划方案。
2.不同课题对制订研究方案的要求不尽相同,故在形式上无需固定格式,只要明确以上工作要点、做到工作任务落实即可。
3.招标课题的研究方案由承担单位具体制订。
第五篇:“十二五”规划调研乡镇汇报材料
“十二五”规划调研乡镇汇报材料
黄南乡 谢纯意 1、2005年、2008年统计资料
2005年,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950万元,农业产值1860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9.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11元;2008年,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123.5万元,农业产值913.7万,财政收入458.6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14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59元。
2、经济社会发展概况、主要问题及规划思路
我们依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化调整,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1.特色农业发展迅速。一是在潘塘、林坑两个试点村实现增收50%的基础上,全面推广“笋竹两用林丰产调控技术”,并上报省级扶贫项目7项。二是做好霄岭、王山1200亩东魁杨梅基地改造,为打响黄南高山绿色水果品牌起了积极作用,使高山杨梅成为了黄南乡水果业的一个“拳头”品牌。其中霄岭山水果专业合作社计划今年建成冷藏库,目前已完成前期审批及招投标工作。三是利用我乡林草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引导农民走专业化、规模化、效益化的养殖道路,共扶持养殖大户68户,其中科技示范户9户。四是全面扶持土蜂养殖基地,从技术和经济上帮助我乡土蜂养殖户扩大规模,到目前为止,我乡共有蜜蜂养殖户105户,土蜂2000余桶,已形成了相当的养殖规模,已成立黄南乡蜂产业专业合作社。
2、旅游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全面完善停车场、步游道等配套设施,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客游量平均以10%的速度增长,为农户增收近30万元。林坑村先后被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2008年还被评为“省级农家乐特色村”、“市级第二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村”。此外,暨家寨、岩门下森林公园各项配套设施建设进展顺利。今年6月份林坑、暨家寨两村作为全县十大古村中保存较好的村落,获得了中国景观村落评委会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3、林业发展平稳。一直以来,我们一方面积极鼓励竹制品加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切实加强森林资源培养和保护,今年上半年更新造林700余亩,完成生态公益林申报3.5万亩,并于年初成立黄南乡生态公益林消防中队,连续4年被评为县级森林消防工作先进单位。
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够稳固完善。黄南乡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第一产业,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力和稳固性;第二产业中,工业经济在几乎停滞不前;第三产业旅游资源丰富,但管理落后,开发的程度不够,效益增长缓慢。
二是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由于历史、社会等诸多的原因,农村劳动者习惯于传统的经营生产方式,市场经济意识差。同时,由于多年享受优惠扶贫政策,“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没有根本克服,缺乏开拓进取的锐气。此外,我乡属劳动力输出型社会,在家人数不足三分之一,且大部分为老幼,严重缺乏劳动力。
三是经济发展基础薄弱。首先,乡整体经济实力薄弱,财源 2 增长乏力同财政支出不断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致使发展后劲不足;其次,村集体经济严重“空壳”,无力保证公益事业的投入,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养护没有经济保证。
下一步规划思路
一、大力推进农业高效化。利用已有的四大基地,优化农业经济结构,鼓励资本投资优势产业,加大科技投入、技术培训,创造品牌效益,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大力推进旅游主业化。加快发展三大配套:设施配套、技术配套、管理配套。不断完善各项配套设施,进一步提高村民文明意识,充分调动全村参建的积极性,加强农家乐经营户的服务能力培训,努力突破创新,在菜色、旅游项目等方面寻求新的亮点。同时深化反哺工作,积极带动扶持困难农户。
三、大力推进就业多样化。引导农民走“在家发展效益农业、本地从事二三产业、外出打工创业”等多样化的就业路子。大力加强“专业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务工农民”的就业岗位技能培训。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实地授教以及座谈会等各种途径,提高在家农户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
3、新农村建设概况
我乡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出发,着力实施“路、水、电”建设,并多渠道筹集资金,落实一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近年来,顺利完成诸永高速黄南段、41省道三期工程建设,完成全乡16个行政村通村公路建设,;投入资金160万元完成深龙、潘塘等6村饮用水改造工程,实现全乡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投入资金46万元,新建和整修文化娱乐活动场所10处。目前,3 全乡已实现村村通标准电、村村通电话、村村通移动信号,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宽带。同时,扎实推进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投入资金135万元,建造环保公厕13座,建造污水处理池5处,建造乡级垃圾中转站1个,村级垃圾中转站10个。设臵垃圾箱300个,共新建花坛30多个,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目前,我乡已顺利通过市级生态乡验收,黄南、霄岭、深龙、大学等村通过市级村庄整治验收,其中深龙村、霄岭村通过省级村庄整治验收。
2009年,结合各村实际,已拟定黄南村、大学村为省级村庄整治创建村,潘塘、李庄、上坳、理只、王山为市级村庄整治创建村,全乡争创省级生态乡。
与此同时,我乡高度关注民主,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是助学工作稳步开展。深入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由温州市律师协会捐资35万元建设的 “温州律师希望小学”顺利落成。二是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全面优化中心卫生院的硬件设施和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深入贯彻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今年截止目前已实现医疗返还166615元。三是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了困难群体救助体系,现共有低保人员212人。2009年已全面制定《黄南乡低收入农户奔小康五年规划》及《黄南乡下山搬迁五年规划》,完成10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挂钩结对工作,上报省级低收入农户发展项目27项。全面建立村情户情档案,加大扶贫济困、帮弱助残力度,今年已下发各项救助资金296415元。四是殡葬改革及青山白化治理工作,明确 4 2009年为“黄南乡殡葬改革整治攻坚年”,一方面下狠手段抓典型,偷尸土葬经查实一律起棺火化并拆除坟墓,另一方面深化服务,加大补助力度,形成奖罚分明的良好工作态势,截止目前已完成火化10例。
4、优势特色资源开发潜力及开发规划
我乡作为温州的北大门,地理优势显著,同时拥有极其丰富的原始生态资源,因此生态旅游将是我乡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几年我乡紧紧围绕“旅游兴乡”,大力培育旅游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效益。目前,宏观政策积极发生变化,各级政府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力度日益加大,生态旅游项目高效推进。尤其令人欣喜的是,随着诸永高速即将建成通车,我乡的区位优势、环境优势、增长潜力正在进一步放大,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前景将更为广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目标导向,今后我乡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紧紧围绕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的生态发展战略,全力打造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生活宽裕的环境优美乡镇。
5、在建、拟建和前期重点项目
道路交通方面:(1)投资100余万,在大学村至李家山自然村修建一条森林防火道路,长5.11公里,宽5.0米,目前已完成40%工程量;(2)投资135万,在李庄村至西龙自然村修建一条森林防火道路,长4.2公里,宽5.0米,目前处于政策处理;(3)投资50余万元,建造昔下大桥一座;(4)对潘塘村雷后湾机耕路延长扩建200米。
旅游配套设施方面:(1)林坑村:投资50多万元,修建通 5 向大坑底景区步游道1000米,将大坑底景区与古村连成一片,扩大旅游接待的范围,同时投资20多万元,对村内古建筑和赵群力纪念馆进行修缮,修建凉亭三座、寨门一座,全面完善村内消防设施;(2)深龙暨家寨:投资150多万元,对深龙至暨家寨的机耕路进行等级公路改造并硬化,同时修建暨家寨至息脚坑步游道600米;(3)岩门下村:投资55万元,修建停车场、通景区桥一座、污水处理池一座及健身场所一处,同时对村内自来水网进行全面改造,完成道路硬化200米等。
效益农业方面:计划在二年时间内,总投资37万元,在霄岭村建设建筑面积420平方米的保鲜冷库一期土建工程及相关停车场地、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杨梅在集中上市时能得到及时的产地冷藏处理,从而提高杨梅品质,避免烂耗损失,延长上市时间,增加果农的收入。目前已完成前期预算、招投标工作,已进入施工阶段。
防汛设施方面:为了保障百姓的财产及人身安全,2009年我乡将在上坳村修建一条长400米,高5米的防洪坝,估计总投资60万,已完成前期勘测,目前处于设计规划阶段;同时针对西山村黄坦溪移民点山体滑坡隐患,将对该地质灾害点进行全面整治。
文化建设方面:为了夯实我乡文化设施硬件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进程,今年我乡将建设黄南乡文化站,建筑面积1560㎡,用地325㎡,总投资200余万元,已完成环境评估、设计规划,目前正处于造价估算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