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方法和机制分析研究调运科郭..

时间:2019-05-14 04:4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方法和机制分析研究调运科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方法和机制分析研究调运科郭..》。

第一篇: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方法和机制分析研究调运科郭..

供电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方法和机制分析与研究

当前,徐州矿物集团经济形态开始转型,基础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引发和促进了企业由传统的煤炭资源效益向多元化产业经济发展,在效益引导下,行业内部分工、产业链迅速转化,产业集聚方式由原来的煤炭效益转为技术为核心的相互合作,行业制度更加规范,行业发展的机制逐步融入国际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就要求高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结合,依托产业转型升级平台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催生高等院校、企业在人才、专业、生产、研发上的新机制,提升产学研合作效率。为了跟上集团公司产业转型的步伐,供电处作为一个供电单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技能人才是电力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和内在动力。目前,国内电力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电力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力企业原有的高技能人才也需要更新知识和技能储备。

电力企业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是首先是为了员工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客观上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我供电处作为老的国有企业,应该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为其它企业做出榜样,实实在在地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个问题上,电力企业一定要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通过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培训,教育,达到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的目的。在培训中,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满

足人的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把人的发展作为培训的最高目标。

电力企业要注重对高技能人才的感情投入,让高技能人才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企业领导要坚持不懈、全方位地为高技能人才办实事、办好事;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创造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和形式并抓好落实,如在局域网建立内部论坛,单位员工和领导都能加入论坛,领导和单位职工通过情感的投入,推动员工自觉面向未来,提高自我启发意识,增加能力开发意愿,以扩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在制定薪酬制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技能人才的因素,建立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待遇机制,作为薪资给付的标准要能激励员工勤劳、不断学习、努力进取及愿意接受更困难、更有挑战性工作的意愿,使员工能够对工作投入更大的激情与决心,同时不断地提高自我启发意识,积极进行自我能力开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还可实行特殊技能津贴等鼓励政策。健全人才使用机制。由于人的才能各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使人尽其才,应根据各类技能人员的能力特点,将他们分配在最能发挥他们专长的岗位、职务上,使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电力企业应根据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完善的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体系。首先,电力企业要建立自己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装备配电线路、配电电缆等专业的模拟操作设备,给高技能人才培训提供物质支持。在培训高技能人才时,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培训的知识要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要与先进的工作方法相结合。在培训中,要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作用,采取直接传授培训与实践性培

训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专题讲授及研讨、模拟训练、实地现场演习、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完成教育,达到培训效果。在培训中,要兼顾学习和生产,组织培训人员进入生产一线,一边生产一边学习,这样做既能使培训人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又能发挥培训人员的余热,企业做贡献。

其次,发展企业文化,这是为了增强企业的内在凝聚力,以提高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吸引力。电力企业要对高技能人才施以爱心管理,增强人才对企业的感情,同时为技能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与足够的空间,让其真正感受到一种归属感,从而努力地工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业务专长。同时要加强与高技能人才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情况,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提倡团队精神,帮助技能人才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积极开展各项友谊活动,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真正使高技能人才感受到和谐轻松的人际关系氛围,增强其归属感。

供电处调运科

二0一一年十月十日

第二篇:供电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方法和机制分析研究调运科郭鑫

供电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方法和机制分析与研究

当前,徐州矿务集团经济形态开始转型,基础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引发和促进了企业由传统的煤炭资源效益向多元化产业经济发展,在效益引导下,行业内部分工、产业链迅速转化,产业集聚方式由原来的煤炭效益转为技术为核心的相互合作,行业制度更加规范,行业发展的机制逐步融入国际化、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就要求高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结合,依托产业转型升级平台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催生高等院校、企业在人才、专业、生产、研发上的新机制,提升产学研合作效率。为了跟上集团公司产业转型的步伐,徐矿集团供电处作为一个煤炭供电的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国内煤炭供电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煤炭供电技术的迅猛发展,原有的高技能人才也需要更新知识和技能储备。

煤炭供电企业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是首先是为了员工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客观上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我供电处作为老的国有煤炭企业,应该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为其它企业做出榜样,实实在在地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个问题上,供电企业一定要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通过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培训,教育,达到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的目的。在培训中,充分发挥人的能动

作用,满足人的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把人的发展作为培训的最高目标。

其次,要注重对高技能人才的感情投入,让高技能人才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企业领导要坚持不懈、全方位地为高技能人才办实事、办好事;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创造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和形式并抓好落实,如在局域网建立内部论坛,单位员工和领导都能加入论坛,领导和单位职工通过情感的投入,推动员工自觉面向未来,提高自我启发意识,增加能力开发意愿,以扩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在制定薪酬制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技能人才的因素,建立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待遇机制,作为薪资给付的标准要能激励员工勤劳、不断学习、努力进取及愿意接受更困难、更有挑战性工作的意愿,使员工能够对工作投入更大的激情与决心,同时不断地提高自我启发意识,积极进行自我能力开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还可实行特殊技能津贴等鼓励政策。健全人才使用机制。由于人的才能各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使人尽其才,应根据各类技能人员的能力特点,将他们分配在最能发挥他们专长的岗位、职务上,使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煤炭供电企业应根据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完善的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体系。首先,供电企业要建立自己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装备配电线路、配电电缆等专业的模拟操作设备,给高技能人才培训提供物质支持。在培训高技能人才时,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培训的知识要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要与先进的工作方法相结

合。在培训中,要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作用,采取直接传授培训与实践性培训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专题讲授及研讨、模拟训练、实地现场演习、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完成教育,达到培训效果。在培训中,要兼顾学习和生产,组织培训人员进入生产一线,一边生产一边学习,这样做既能使培训人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又能发挥培训人员的余热,企业做贡献。

发展企业文化,这是为了增强企业的内在凝聚力,以提高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吸引力。供电企业要对高技能人才施以爱心管理,增强人才对企业的感情,同时为技能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与足够的空间,让其真正感受到一种归属感,从而努力地工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业务专长。同时要加强与高技能人才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情况,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提倡团队精神,帮助技能人才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积极开展各项友谊活动,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真正使高技能人才感受到和谐轻松的人际关系氛围,增强其归属感。

郭鑫

二0一一年十月十日

第三篇: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的分析研究.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的分析研究 作者:蒋青泉 欧浪坚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0期

[摘要]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产业性特点决定了在其培养过程中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生态链,创新人才观蕴涵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文章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分析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教学环境、竞争环境和关键成功因素,探讨了面向新型工业化,如何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创新人才观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环境分析 环境营造 新型工业化

[作者简介]蒋青泉(1965-),男,湖南洞口人,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通信工程、高职教育。(湖南 长沙 410015)欧浪坚(1967-),女,湖南长沙人,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湖南 长沙 410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7YBB31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5-0173-0

2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我国创新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创新人才体系结构的基础。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面向行业企业,培养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信息技术于一体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一项战略行为,既需要环境的营造,也需要项目的推动。

一、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特点与成长规律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长不但是积累技术知识和训练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形成创新能力和良好素质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加速转向基于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的新模式,技术创新活动是多层次的,可以是重大发明、技术突破,也可以是流程再造、技术革新,因此,培养造就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既要把握现代应用技术活动的内在特征,又要把握高技能高素质的产业性人才特点与成长规律。(1)专业知识、人文素质和工程经验是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成长的知识基础。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只有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技术知识,选用与综合多个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才能站在技术应用的最前沿,持续地进行应用技术创新活动。(2)集成创新能力是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成长的能力基础。技术革新大多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运用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改革创新。(3)市场洞察力和科学管理能力是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成长的素质基础。创新的资源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是有限的,受到当时科学技术、经济条件、环境资源、法律道德的约束,并且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和一定的风险性,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只有深刻理解市场与用户的潜在需求,才有可能创新成功。同时,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非常关注自身的发展,非常注重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创新成果是否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承认。

二、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分析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是指制约和影响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各个因素及其之间关系的系统构成,是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和教育生态链。

(一)政策环境分析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战略,建设教育强省、优先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已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一是政府要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设置高新技术专业,增加招生计划和专业建设投入,使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技术发展相适应,满足创新型企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二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学校进行分类管理、分类引导,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特色型的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三是政府支持建立“产学研一体”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制度,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打破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困境。

(二)教学环境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教育理念滞后,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是教学安排上过于追求统一,学生入学后就选定了所学专业,按照已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学习,很难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兴趣选择其他课程,并且在课程设置中涉及科学前沿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内容较少;二是教学方法主要是单向灌输式,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养成用固定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逐渐丧失创新思维能力;三是考核评价缺少创新导向,学生层面的课程学习考核主要采用统一标准化试题及答案,很少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层面的考核评比、职称评定等主要强调科研成果和论文数量,很少考虑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的业绩,即使考虑所占比重也较少。

(三)竞争环境分析

近年来,我国本科院校发展呈趋同性以及片面强调通才教育,主要培养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人才;高职院校发展呈综合性以及片面强调实训教学,主要培养侧重于操作维护的技能人才,由此出现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缺失,导致目前我国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领军人才的数量严重匮乏,使行业企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成为制约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有鲜明行业背景,长期服务于所属行业,形成了与行业相关的专业特色,在面向新型工业化、面向行业企业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四)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一是在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上,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敢于挑战前人已有的经验成果;二是在知识结构上,不仅具有较高的智商天赋,而且具有宽博性、专业性、交叉性的知识,及时将最新的专业知识社会化、工程化、综合化,不断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始终站在技术应用的最前沿;三是在创新活动上,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严谨的思维习惯,善于思考,独辟新径,保持普遍性、长链性的形态和百折不挠的特质,长期努力并持续承担技术改造和技术支撑活动;四是在工作方式上,注重个体创造与团队协作相结合,不仅要充分发挥个体的聪明智慧和探索精神,而且需要团队成员协助合作;五是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功利性,自主意识强,趋向多元化,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开展的创新性工作活动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目的在于提升价值。

三、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的营造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高技能、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的统一体,通常在技术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维护时,为应用新技术、实现新业务进行技术规划、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持,并最终在应用过程中富于创造性地完成技术任务。目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迫切的,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却是潜移默化、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推动。

(一)建立配套制度,完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

一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高职教育体制,建立终身教育模式,允许产学研及其从业人员全方位、多层次地合作与交流;二是政府把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优先发展教育的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资源向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集聚,达成全社会重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共识;三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直接增加办学经费和科研经费投入,按照学校的规模和性质确定财政拨款基数,增加资源性经费;四是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的资金投入到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上来,政府可以授权成立公益性的创新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学生的创新项目和创新活动;五是推动职教立法,解决高职教育的公益性与市场竞争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协调高职教育结构符合产业链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形成一批特色院校,促进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引领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六是引入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增加在技术创新、教学创新方面的业绩所占比重,激励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富于创造性地完成技术任务、教学任务。

(二)面向新型工业化,构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要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所需的一线创新人才必须既懂专业理论,又会技术创新,还要掌握信息和软件技巧。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应面向新型工业化,构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使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贯穿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既能满足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先进技术需

要,又能消化吸收先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适应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抓住机遇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和智力保证。

1.确立创新教育思想。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在“面向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发展产业”理念指导下,构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一是确立创新教育思想,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把学生的创新特质培养作为主要目标,突出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注重传授前沿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推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的变革。二是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将现行的学年制改变为学分制,进而实现弹性学制,学生可以自行安排学习进度,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三是建设创新教学团队,积极探索基于团队的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模式,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科研实践活动,支持教师参与国家及省级基金科研项目,发挥教师作为实践创新教育思想的主体作用;聘请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和科研骨干参与专业研究,从事教学活动。四是面向新型工业化,做好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促使各类教学资源向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集聚,将基于研究和探索的创新教学模式应用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采用探究教学方式。积极推进专业主干课程研究性教学,将知识传授、思维训练和研究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提倡独立思考、逆向思维,摆脱思维定式,捕捉创新灵感,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以专题研究、产品设计、综合实验、开放式大型作业等为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研究的积极性,结合科研训练系列项目,使学生在参与、合作、探究的体验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3.构建创新实践体系。面向新型工业化,以创新实践基地、创新工作室、创新设计竞赛为依托,设置多层次的学生创新能力训练项目,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创新实践活动,科学构建学生创新实践体系,使学生从研究思维方法到项目实践再到综合应用,接受系统化科技创新训练,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及关键环节,形成对科技创新的整体认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鼓励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发表科研论文、申报专利,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搭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发展环境

1.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文化环境。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倡导全社会尊重创新人才,崇尚创新精神,形成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舆论氛围;提高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打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保证岗位提升和人才发展机会;提升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价值,以创新为导向,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绩效回报机制。

2.形成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机制。政府针对国家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关键领域,积极鼓励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网络,对接产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大力促进国内企业集团、高职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开发性合作研究,实现资源共享、效益共赢,其中产品创新是最广阔、最重要的创新实践活动,将开发性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整合政府、学校、企业各类资源,坚持用科技创新成果丰富实训教学内容,提高实训教学效果,根据社会需求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提供开放的实践环境,突出学生的主动性进行自主立项、自主管理,从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实践、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严密分析实验数据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等方面进行系统训练。

3.发挥创新团队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集聚作用。根据技术创新方向与专业教学任务的同质性、统一性,将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有机结合,以技术工程项目为载体组建创新团队,组织学生参加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进而转化为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内容,学生通过参加技术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不仅形成对技术工程的整体认识,而且积累实际工程经验,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以专业建设为纽带组建创新团队,主动与相关产业对接,企业专家和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创新服务实践中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升个人价值;以科研课题为基础组建创新团队,让学生接触并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安排科研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指导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业务应用和技术前沿,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科技创新的基本技能。

四、结束语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能力的强弱和对创新人才的拥有量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实力的关键要素和重要象征,因此,为了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形成较强的人才资源优势,必须抓紧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观蕴涵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在政府层面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教育体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学生创新创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在学校层面要面向新型工业化,确立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构建学生创新实践体系;在教师层面要大力倡导潜心研究、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创新精神,在创新团队中发挥领军作用;在社会层面要营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求真务实、宽容失败的经济文化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叶山岭.创新人才观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观的革命性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3]张晓拔.促进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社会网络机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36).

第四篇: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方法

作者:杨子立

来源:《职业·下旬》2012年第07期

摘要:高技能人才是一种集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于一身的新型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各个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但是高技能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相对完善的开发“链条”。为了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何谓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就是指能适应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需要的、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高技能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职业特征是操作群体中的管理者——“高级蓝领”,或是管理群体中的运行者——“应用型白领”,亦称为“灰领人才”或“银领人才”。对于高级技能人才而言,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因此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发展。

关于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既涉及到具体的培养过程,也涉及到评价的过程,更涉及到技能人才的激励过程。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如下几点经验。

一、教育教学方面

1.明确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目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根据各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何种的工作、需要何种技能、需要哪方面知识等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要让学生明确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对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要求,懂得学习的目的以及所要达到的程度。只有学生真正了解了这些要求,才能提高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2.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的联系

教学重点应当注重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的联系。为了更好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锻炼专业技能操作水平,除了课堂上的传授,还应该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查找相关专业知识文献,了解最新的专业科学技术发展动态,以及新技能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技术院校中,技能培养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实习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紧密联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技能操作能力的主要方法。为了更好地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相联系,可以从两个

方面进行:一是实习指导教师要熟悉专业技能操作的培养要求,根据要求认真思考如何上好实习教学课;二是基础技能与综合技能的教学方式有所侧重。专业技能都由若干个基础技能组成,如维修电工专业学生实习时,基础技能包括电工工具使用、低压电器元件的选择与使用、仪器仪表的使用、电工材料选择与使用、基本电力拖动控制电路等等。教学时应采取以示范教学为主,学生观摩为辅的教学方法,综合技能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应主要采取巡回指导、分组教学和学生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目的是在指导老师讲清要领后,多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分析、判断。比如在进行M7120磨床电气原理分析与故障检修技能培养时,针对每位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程度不同,可采用巡回指导教学方式,将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训练,让学生根据电路图进行电路原理的分析,根据电路原理自行设置电路故障并进行排除,经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熟练正确地掌握专业技能。

3.实习课题应有实用性,教学方法应多样

目前我国技术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实习课题比较死板,例如电子专业教学课题,都是元器件检测、万用表使用、测量仪器的使用、电路制作等等。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还是老师讲、学生练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会大打折扣,有碍于学生技能培养。所以应当在实习课题的实用性上进行一定的改革,抛弃原来实习中一些实用性不强的电路,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际生活中使用较多的电路,例如小音箱、MP3播放器等,让学生进行分析、制作和维修。同时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在教学中让学生的眼、脑、手、耳等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

1.根据企业要求培养学生

学校应委派专业人员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针对企业用人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及授课教师、教学方式、实习课题等具体事宜,力求培养的学生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

2.企业参与教学工作

(1)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学生除了在学校进行学习外,也应当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际工作,以此来了解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针对性、目标性地去学习,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企业参与专业教学改革。专业教学改革不仅要求专业教师参与,也应当要求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由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然后由专业教师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课题,两方面一同进行讨论,制定出最适合的教学课题和教学方法。

(3)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实训教学。在实习教学中,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实践训练的指定教师,学校也可派专业教师进行巡回指导,企业技术人员根据企业实际的用工需要将技能知识传授给学生,专业教师配合进行教学管理,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学到专业知识,还可以学习到实际工作中的技能知识。

三、吸取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

1.强调关键能力培养

现今社会需求的人才,除了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操作知识以外,还应当具有创业能力、与人交往、团队合作、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性等能力,这些就是现今人才的“关键能力”。对于关键能力的培养,发达国家采用的策略主要有三种:

(1)整体策略。指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进行改革,在教学中除了讲授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训练专业技能以外,还增加了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内容,由此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兴趣与能力。

(2)基础策略。指加强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性,在教学中增加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和专业基础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为继续学习和提高奠定基础。

(3)渗透策略。在专业教学的各门课程的教学中都增加“关键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各个任课教师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制定出适合本学科的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方法。

2.以市场为导向,设置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性专业

职业技术学校应根据市场的需要,遵循一两个拳头专业牵头,其他专业齐头并进的专业设置思想,来设置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性专业。

3.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

将企业的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也就是将教室里的说讲教学与生产车间的实际动手合为一体,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能力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环境。在教学方式上灵活多样,既有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有师傅带徒弟式的手把手教学。

4.重视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学校应注重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知识,还应当掌握本专业前沿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够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动态,做到与时俱进。

总而言之,高技能人才是我国现今社会发展所紧缺的人才,对他们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应区别于普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些培养模式和方法还在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中。职业教育院校对此应当高度重视,努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第五篇: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与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与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摘要:在分析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浙江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以浙江地区装备企业为基地,与高端装备企业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发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机制作用,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深度结合,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端装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7-0174-02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及各行业进行简单再生产提供工具和装备的生产制造部门,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是其他行业的基础,其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高科技技术为核心,处于高端产业重要环节,决定整个产业中战略位置,在现代工业体系中的处于主体,推动现代工业转型升级。按照工信部印发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选择,对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迈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高端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现状

1.浙江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目前,在浙江地区部分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技能人才紧缺,近几年浙江省技术技能型人才十分短缺,其人才的缺口呈逐年增大的趋势,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正日益加强。浙江省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国内劳动力生产成本上升,装备制造业也将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这就需要一支掌握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随着全球大中型企业在浙江地区投资建厂,迫切需要大量的相关高技能人才。

2.浙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高端装备制造发展将深化教产合作,强化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提高服务高端装备制造水平,搭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重点发展职业教育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策略,探索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国家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会议发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表明,到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占装备制造业比例为15%,到2020年,将比例提高到25%以上,提高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但同时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却十分缺乏,浙江地区的一大批企业面临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否则在浙江地区获得生存越来越困难,面对近年来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的增长远远不及高端设备的增长,而目前我国培养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目前高等学校大多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没有专门以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作为培养的专业,这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课程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如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世界经济竞争格局正发生变革,加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人才和教育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未来十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期间,必须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加大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培养力度,推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转变。

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高技能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薄弱。高职院校办学专业定位不明确,职业教育灌输不强,不少高职毕业生难以适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受场地、资金等因素导致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人数严重不足。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薪金待遇上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容易出现留不住人或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2.企业职工培训处于被动局面。企业自身重视生产与短期利益,对员工培养投入不足,使企业应承担的培训责任转移给职业院校和社会。同时企业内部培训制度不健全,缺乏为企业员工制订完整的培训计划和安排,大部分企业很少设定专门的培训部门,企业员工很少有时间去参加培训,对培训教育资金投入欠缺,缺乏针对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专项资金。

3.高技能职业培训的机制尚未成型。随着市场化的竞争,行业、企业的竞争加剧、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一定周期,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应发挥主体作用,企业是人才的最大受益者,企业经营者如果只追求利润,对高技能人才只使用不培养,形成不了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机制,社会上的培训机制尚未形成。社会力量培训机构为数众多,但在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规模达不到高技能人才所需要求。

4.从业者文化程度偏低,地区发展不平衡。高端技能人才学历层次偏低,以技师为例,学历层次不高,文化程度偏低,直接影响到现有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从而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地区分布上看,人才地区分布不合理的现状,对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将带来直接影响。

三、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途径

1.根据浙江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特点,分析职业岗位能力,构建高素质技能人才知识、技能与素质体系,以适应产业升级需要。高技术领域岗位工作的人才,是行业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才。在面向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高技能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如何建立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培养合格的人才被企业所用。我国要从经济大国变成经济强国,从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必然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但70%以上需要高端技能人才,需要建立产学研基地与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相对应。

2.以“校中厂、厂中校”与“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满足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行业企业应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中,参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编制课程标准及特色教材;共同确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选派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为院校学生授课。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形成了工学结合的组织框架。以“校企合作、产学一体”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结合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优秀企业文化,对接企业岗位要求,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岗位知识、技能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

3.强化行业标准应用,培育“双师”结构高素质师资团队建设。为保证基于行业标准的特色专业建设的有效推进,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要求,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实践锻炼,组织教师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通过聘请行业内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一线企业技术能手为兼职教师,建成了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在江浙地区及浙江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素质师资团队。以行业企业一线产品为载体,针对性地提出课程培养目标,以达到培养学生符合企业要求。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应注重对职业能力的培养,由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制定,并编写与生产实际结合的培训教材,课程的内容与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新技术、工艺相结合。

4.实施项目化管理,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开展县校合作,既发挥县域的优势,又利用院校的人才、科技、教学资源优势,达到县域和院校的双赢――一方面提升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的水平,另一方面又为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输送高技能人才。同时与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合作办学,第一阶段主要包括双方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实行专业教师互访学习等内容;第二阶段主要包括开展课程深层次合作、共同组建技术开发室、探索引入四年制课程体系等内容。

5.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资金、人员、规模的限制,凭借企业自身很难开展培训高技能人才。可以考虑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实训基地,为中小型企业和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以校企合作的方式,积极开展高技能培训项目,以满足中小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结论

总而言之,提升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机制,要通过地方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面的引导和政策上的支持,结合国外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以浙江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规律,将企业的利益和高校的人才培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贺正楚,潘红玉,寻舸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模式变革趋势研究[J].管理世界,2013,(10):178-179.[2] 史旦旦,任梅.浙江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12):57-60.[3] 金潇明,周劲松,文益民等.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09,(4):42-44.[4] 王晓江,田昊.高职院校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4,(4):3-5.[5] 王莉杰,涂丽华,胡春榜.基于技能竞赛视域下的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4,(10):18-20.[6] 潘万贵,林海波.校企深度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路径探索――基于“三位一体”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

40-42.[责任编辑安世友]

下载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方法和机制分析研究调运科郭..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方法和机制分析研究调运科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傅宗科-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策略与方法(5篇)

    傅宗科-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策略与方法.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