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一江春水
骏马行千里,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在教学“写信教子”这一部分时,我采用了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含义,从而体会到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教学反思《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接着就进行拓展延伸,要他们联系实际,说说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上有关“爱的奉献”的事例,加深他们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学生们的回答畅所欲言,滔滔不绝,他们都已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主旨,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也有一点遗憾,就是要学生们代高尔基的儿子回一封信时,我直接让学生写信,而没有跟他们一起回忆写信的格式,结果,很多同学交上来的小练笔,格式都不对,这是我的疏忽,以后的教学一定要再细致一些。
第二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主题独特、语言清新、文质兼美的叙事性记叙文。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引导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多种形式的对话,使整个课堂充溢艺术的气息,焕发真实的情感,使全体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畅谈了内心的独白。
一、寄情鲜花,畅谈美好的东西。
对文中表达的深刻情感,教师的讲解往往显得苍白乏力,只有引导学生在读中去体验,读中去感悟。“鲜花”是本文的一条红线,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这条线索,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展开对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是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种花的心意,感受其对父亲的深情,二是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学习如何表情达意,三是拉近人物间的距离,为后面以儿子口吻与高尔基对话、给高尔基回信打好了铺垫。
我在教学第八自然段中,让同学们尽情畅谈“美好的东西”。学生发挥了想象的翅膀,列举了鲜花、树木、小鸟、高山、流水等具体的使人赏心悦目的事物。这些固然是生活中美好,但还没有深刻的意识到抽象发人深思的美好东西。我再因势利导,问学生生活当中除了具体的事物是美好的之外,还能否举出生活中使人愉快,送给别人温暖的美好东西呢?这一下学生的思绪闸门被打开了,各种出人意料的答案接踵而至,像奉献、帮助、付出、给予、机遇、选择、残缺、失败等词汇从孩子的嘴里滑出,使整个课堂顿时沸腾起来。听对这些答案,看到孩子的真情,我心潮澎湃。我的灵感也得到了激发:不错,生活中的美好就在身边、无处不在。记得有位哲人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句祝福的话语,一次无私的帮助,一个安慰的眼神,只要您是真诚的付出,都会给别人留下美好,都是让别人感受到温暖和亲情。
二、搭建平台,表白真实的情感。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感情是纯洁的,表白是困难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冥思苦想,决定在课堂中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写书签、赠书签来感悟“给”的愉快比“拿”的愉快多,让学生写出内心想说的话并让其高声诵读“给大家分享”以体会给予的快乐。
通过我精心设计的富有情境艺术的引语,指导朗读这意味深长的来信,激励学生积累其中的.名言为座右铭,切实体悟“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有个学生在书签上写到祝老师身体健康、永远年轻,有的学生将书签赠与同学祝友谊之树常青,有的学生将书签赠给自己勉励勤奋的脚步不能停歇,等等。我在最后的总结中说但愿“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名言成为大家的座右铭,愿“人类智者”超脱人间亲情之上的崇高的爱给所有人启发。这个教学流程中,孩子们高声地诵读了自己赠与他人的名言,将这份快乐和收获与大家分享,不也是一种艺术和情感的“给予”和体验吗?
三、模拟情境,培养发散的思维。
在充分朗读课文和体悟情感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扮演“儿子”的角色,借助文章蕴涵的父子情,最大限度地缩短学生与“人类智者”的距离,给父亲高尔基写了回信。学生在讨论中领会文章的意旨,在信中竞相表达,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有的学生写到:爸爸,读了您的信,我明白了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为家乡、祖国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有的学生写到:亲爱的爸爸,对您说的“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我有了深刻领会,我会牢牢记在我的心上的。
在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及教学重点,将具有综合性、创造性和可选择性的知识要点进行整合、迁移并巧妙运用,诉之于笔端。在回信里,学生将所学所思融会贯通,不是片言只语,也不是浮光掠影,面对着高尔基这位“人类的智者”,不知有多少人生的启迪呀。
这节普通的课,不仅让我和学生共同走近了高尔基,更让我们懂得了人生的道理;基于此,他是我们永远的人生导师。教学本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经过教学后的反思,我感觉到这堂课有几个地方还做得可以更加完美。一是在分析高尔基的信之前节奏可适当放慢,二是在最后谈“给”比“拿”更愉快的道理时,可把前面种花的事例穿插进去。三是后面在培养学生讨论、发散思维和现场写作能力时,给学生的时间可多一些。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2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叙事性记叙文语言清新、文质兼美。文章写了儿子和父亲“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引导学生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高尔基,让高尔基的付出为最后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打下伏笔。然后以“爱”为经纬,先让学生体会儿子的举动所反映的爱父之情,联系生活实际谈这种情,感受儿子通过种花来表达的对父亲的爱,在栽花这一环节,实际上我应该再给学生一次朗读品味的机会。接下来,我给学生一幅“姹紫嫣红”的百花图,让他们感受花之娇艳,进而读背第四小节。这里我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让学生闭上眼睛把这美住进心里,效果不错。然后引出“高尔基为什么会把盛开的花朵比作儿子红扑扑的脸庞”这个问题,让学生来体会高尔基对儿子的思念和喜爱,同时也让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
对于信中写所揭示的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有一些说教味,学生难以理解。教学这一段,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层次,先联系课文理解,再联系生活,从鲜活的例子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容易产生共鸣。
对课文中蕴含的感情,我们的讲解会显得空洞,所以我想引导孩子品读,读中感悟。“鲜花”是文章的线索,在课堂上,我围绕花(栽花——赏花——谈花),引导联系生活,积极对话,想象情境,再现场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儿子种花时的情景体会到儿子种花的心意,感受其对父亲的深情,二是畅谈高尔基看到儿子种的花全都开放时的多种感情体会鲜花给高尔基带来的美好感受,从而拉近与课文人物间的.距离,为后文第二层次的思想领悟打下基础。
教学第八小节时,我让学生尽情畅谈第二个“美好的东西”指什么。学生居然能不断高度概括其含义,出乎我的预料,我想这和前面拓展、联系的体验活动有关。但我还是帮孩子细化了一下,让学生从具体中感受了这种付出可以是什么。“一句祝福的话,一次无私的帮助,一次掌声,一个握手,甚至一个安慰的眼神,都能够成为美好的东西。”
“在阅读教学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就是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中让孩子能对文本有个清晰的解读,不能浅尝则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我让孩子们感受了景物描写,环境渲染的作用,更让他们通过“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小事,感受了父子情相牵、心相连。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3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一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这是一篇围绕“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语意深刻的文质兼美的作品。写法上由浅入深、寓理于事,不单讲了父子之间亲情,还将爱推而广之,使之更广博、宽泛——你的生活因为留给别人美好的东西而愉快。
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我很重视学法指导,这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我教学的这个片段,就是“栽花赏花”这件事。本文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也是此次教学片段的核心问题。很多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会把大部分时间放在理解高尔基给儿子的信上,“栽花赏花”这一节就简单带过。但是我们认为,“栽花赏花”这部分内容其实是为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做铺垫的。所以我先让学生体会高尔基看到鲜花的.快乐。通过多媒体播放鲜花图,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鲜花的美丽,体会高尔基的内心的快乐。
接着,我让学生想象高尔基儿子种花的情景,引导学生抓住“只有……还……”“顾不上……一直……”等词领会儿子对父亲的感情。体会儿子种花时累并快乐着的感受,因为想着父亲看着这些鲜花会心情愉悦,自己的内心会更快乐。从而更好的体会“给”,永远比“拿”愉快,为后文的教学做好铺垫。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4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发生的小故事:栽花赏花、写信教子,表达了高尔基对儿子深深的爱和他与儿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课文,我主要抓住以下几点来讲:
一、抓关键词感受儿子对父亲的爱。
课文中栽花赏花这则小故事充分展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爱,其中,儿子不怕辛苦栽花的经过值得学生细细品味。我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查找有关词句,寻找爱的足迹。学生通过朗读,找到了“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劳动的场景,真切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而后,又让学生想象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和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感悟到了儿子对父亲的爱。
二、读信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高尔基给儿子写了一封信,父爱一览无遗。我引导学生反复读信,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自己的`感受。随后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对“给”与“拿”的理解,深切感悟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爱。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浓浓的父子之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
三、拎出重点扎实推进教学
文中两个“美好的东西”和“给”、“拿”的含义都是课文的重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相对其它的理解比较难,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辅助理解就显得深刻多了。学生们在明白“给”与“拿”的意思的基础上,想到了白衣天使、人民警察等岗位上的无私奉献的人物,明白了“给”的重要意义和可贵精神。
让学生写的儿子给高尔基的回信,学生们主要从三个部分来写,第一,谈家里的生活;第二,针对赏花谈自己的心情;第三,重点谈了自己对父亲教育自己的“给”的感悟和决心。总体来讲,写得还算比较像一封情深意重的回信,不过,都不够详细,匆匆带过,有点仓促。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5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行文流畅、内容简单、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从小教育儿子的思想。
文章结构清晰,两件小事很自然地把课文分成了两大部分,且两件小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并把两个主人公的情感巧妙地串联了起来。教学时,围绕关键句子给永远比拿愉快展开。栽花赏花是情感河流的源头,10岁的儿子就像刚播种的花草苗儿嫩嫩的、纯洁可爱,他顾不上休息,在小岛上种了各种各样的花草,不仅给小岛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更是他深爱父亲的体现,小小年纪就懂得把美好的鲜花留给别人,这种情感很值得学生细细品味。
为了体会儿子的这种爱父情结,课堂上,设计了这样的`语言训练:看着满院种下去的各种各样的花草,儿子的心里在说:。学生能把对课文的理解、对儿子爱父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语言中。美丽的鲜花在春风的吹拂下竞相开放,阵阵清香迎面扑来,不仅高尔基欣赏到了,同学们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也似乎欣赏到了清香溢满园的鲜花。
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高尔基,看着满院的鲜花,你想对自己的儿子说些什么?问题一出,学生话匣子打开了,父子亲情自然流淌。但是,没有儿子的加入总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于是,我让同桌合作表演父子之间的对话,学生的兴致异常浓厚。此时此刻,我觉得对写信教子的环节只要稍微点拨一下就可以了,因为学生对美好的东西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6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主题独特、语言清新、文质兼美的叙事性记叙文。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由于这篇课文在本册教材中处于第四单元,为了能为解决教学重难点做好铺垫,根据教材体系安排的特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我除了带领学生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又安排了练习3中散文《幸福》的学习,同时带领学生回顾了四(下)几篇有关爱的主题的课文,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等,有了这些内容的铺垫,第二课时也就是今天的教学设计,我决定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引导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多种形式的对话,焕发真实的情感,使全体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畅谈了内心的独白。
一、寄情鲜花,畅谈美好的东西
对文中表达的深刻情感,教师的讲解往往显得苍白乏力,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在读中去体验,读中去感悟。“鲜花”是本文的一条红线,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这条线索,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展开对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儿子种花时的情景体会到儿子种花的心意,感受其对父亲的深情,二是畅谈高尔基看到儿子种的花全都开放时的多种感情体会鲜花给高尔基带来的美好感受,从而拉近人物间的距离,为后面给高尔基回信打好了铺垫。
二、读写结合,体现高年段语文阅读教学特点
《课标》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曾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教学就是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文本的第三段,第四段设计了想像说话的练习,拓展思维,积累了语言,为理解下文的“美好的东西”做了铺垫。并设计了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回信的练习,使学生通过写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不足之处
首先,在文中出现了两个“美好的东西”,第二个“美好的东西”在引导理解有些仓促,要是先引导理解为小溪、树林、蓝天、绿草、礼物、美食等这些像鲜花一样美好的物质,再理解为真诚的问候、热情的帮助、衷心的祝福,会心的微笑等或许要合适一些。其次,在充分朗读课文和体悟情感的基础上,再模拟情景设计学生扮演“儿子”的角色,以说的形式对父亲高尔基表达自己的心声。借助文章蕴涵的父子情,最大限度地缩短学生与文中人物的距离,从而真正深刻领会“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意思,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
这只是我一些粗浅的认识,还需要各位领导,各位同行批评指正,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7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围绕“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的作品。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小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
一、以“爱”切入,体会父子深情。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尝试用一个字概括父子之间的感情,学生大都会选择“爱”字,接着朗读课文寻找“爱”的轨迹,圈画描写父子情深的有关语句,交流后整体上初步感受“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事体现了父爱子、子爱父双向的浓浓亲情。
而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读好栽花、春景、赏花等片段,并相机切入“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想说些什么?”的语言训练和闭目听朗诵的春天花开情景在头脑中熟记精彩片段的训练。师生及时点评学生的朗读,赞扬学生已经感受到了人间最美的亲情。最后教师深情引读“栽花赏花”的整体故事情节,感受那千山万水隔不断的父子情深,体会鲜花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愉快的东西和高尔基见花如见子的深情。
二、以“给”突破,体悟奉献快乐。
作为大作家的高尔基赏花想着种花人——儿子,并且利用自己最擅长的工具——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不仅言谢、言思子之情,更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这种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启发学生理解两个“留下了最美好的'东西”,深入理解高尔基信的内容和含义。然后让学生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去证明“给永远比拿愉快”,这的确是谆谆教导,以求“各有所得”。
学生围绕板书上的“栽花赏花”与“写信教子”,谈“给”的愉快比“拿”的愉快多,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情境艺术的引语,指导朗读这意味深长的信,体悟“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
教前的预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不够完美,教学机智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8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发生的小故事,是一篇写事情的文章,表达了高尔基对儿子深深的爱和他与儿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抓住文章重点词句进行品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如品读“赏花”。师引导:终于,春天来啦!儿子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果实,想去那片芳草地看一下吗?我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其余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并以生生评价,师生评价进行朗读训练。在生字、词的教学上,我能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并掌握。
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很好地挖掘课文空白点,应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既对课文有了深刻地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引导学生体会儿子不仅给父亲带来了快乐,也给岛上居民带来了快乐。如应该创设以下情景:美丽的鲜花不仅引来了一只只蜜蜂,还引来了岛上的居民呢!
1、有请这位先生,当你清早推开窗户,闻到花的清香,你心情怎样?
(当清香迎面扑来,我感到心旷神怡,今天一定是美好的一天。)
2、看,心情烦闷的女士走过来了,欣赏着眼前的鲜花,你会怎样?
(我觉得我的烦恼顿时抛到九宵云外了,我又恢复了平静的心情。)
3、瞧,那位劳累一天的渔民走过来了,欣赏着眼前的鲜花,你又会怎样?
(劳累了一天,我本来已经腰酸背痛了,但是当我看到这美丽的鲜花在风中轻
轻摇晃,我的疲劳顿时化为乌有,我又精神百倍!)
二、高尔基信的内涵挖掘不够,学生对结尾句的理解流于表面,难点的突破不到位,对信的整体把握不够,研读教材上仍须下功。因此信中所揭示的'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有一些说教味,学生难以理解。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给”,永远比“拿”更愉快。在理解这句话的环节中,我没有让孩子们扩展思维,而是表面理解。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上的有关“爱的奉献”的事例,说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当今社会,每家都是独生子,致使学生自私、贪婪。让他们学这些都是一种付出,而这样的付出却能给人带来快乐,因此说它们都是美好的东西。大公无私,仅凭一两句说教的大道理,作用不会太大。这句话给我的启发是:只要你真诚地付出,人家受益自会予以回报,那你也将是多么愉快呀!老师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定会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尊敬;医生妙手回春,救死扶伤,人们称他们为“白衣天使”;父母给孩子无私的爱护,也会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我体会到: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尽我所能,给身边、周围的人,奉献一片爱心,留下美好的东西,才会更加快乐。可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让孩子们也感受到 “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对孩子们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说教。要学会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实际感受,使境界得到升华,真正理解 “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所以教学这一段,应该有一个层次,先联系课文理解,再联系生活,从鲜活的例子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容易产生共鸣。下次教学时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比较好:
1、启发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信的内容,既可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去证明这的确是谆谆教导,以求“各有所得”;及时给提示单(有关奉献、给予与索取的名言)分散难点,从而由台前到幕后指导学生突破难点,避免了繁琐分析与高谈阔论。学生自然会围绕板书上的“栽花赏花”与“写信教子”谈“给”的愉快比“拿”的愉快多;自然会汇报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上的有关“爱的奉献”的事例,相机表扬赠与名言,并让学生高声诵读以体会一种快乐。
2、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情境艺术的引语,指导朗读这意味深长的信,再进一步激励学生积累其中的名言为座右铭,切实铭记、体悟“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
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拓展练习。
(1)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
(2)结合你联想到的人和事写一段读后感;
(3)把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写成凡人格言制成书签当座右铭。
4、最后教师归纳:美好的东西或许是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许是一次弯腰搀扶,或许是一个美好的祝福,这些都是一种付出,而这样的付出却能给人带来快乐,因此说它们都是美好的东西。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把握好二期课改的精神实质,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注意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9
在本文教学之前,我通过对教材和学生做出的分析,做了以下预设:课文中“‘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哲理内涵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基本弄清其含义后,只需联系实际,说说类似情况即可,要求不宜太高,能理解多少说多少,重在有真情实感。照这一目标来说,此难点也算突破,教学任务也算较为完满地完成了。但教学本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经过教学后的反思,我感觉到这堂课的教前预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基本完成。可有几个地方还做得不够。
一是在分析高尔基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还不透。亲子对父亲的深爱还体现得不够,对词句的“抓”还不深,如:学生提到儿子千里迢迢“探望”父亲,我只是对“探望”与“看望”进行了比较,这样对词语的理解是比较浅显示的。还应当深问“儿子是怎样‘探望’父亲的?”这样学生便会从词句入手,从字里行间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儿子以辛勤劳作,为父亲栽种鲜花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二是本课教学看似行云流水,词句抓了,课文读了,情感体会到了,实则浮于表面,学生的.情入得不深,入得不透。高尔基对儿子的爱是一种“大爱”,广博、宽泛。教学时体现得不够,理性的分析多了,情感的渲染少了。看来备课时,教材挖得还不够,基本要求达到了,但还能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理解状态。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0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行文流畅、内容简单、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从小教育儿子的思想。
文章结构清晰,两件小事很自然地把课文分成了两大部分,且两件小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并把两个主人公的情感巧妙地串联了起来。教学时,围绕关键句子“‘给’永远比‘拿’愉快”展开。“栽花赏花”是情感河流的源头,10岁的儿子就像刚播种的花草苗儿嫩嫩的、纯洁可爱,他顾不上休息,在小岛上种了各种各样的花草,不仅给小岛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更是他深爱父亲的体现,小小年纪就懂得把美好的.鲜花留给别人,这种情感很值得学生细细品味。
为了体会儿子的这种爱父情结,课堂上,设计了这样的语言训练:看着满院种下去的各种各样的花草,儿子的心里在说:。学生能把对课文的理解、对儿子爱父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语言中。美丽的鲜花在春风的”吹拂下竞相开放,阵阵清香迎面扑来,不仅高尔基欣赏到了,同学们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也似乎欣赏到了清香溢满园的鲜花。
“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高尔基,看着满院的鲜花,你想对自己的儿子说些什么?”问题一出,学生话匣子打开了,父子亲情自然流淌。但是,没有儿子的加入总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于是,我让同桌合作表演父子之间的对话,学生的兴致异常浓厚。此时此刻,我觉得对“写信教子”的环节只要稍微点拨一下就可以了,因为学生对“美好的东西”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1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对话的基础和依据;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在对话过程中合理调控,认真对待学生这个主体,充当对话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对话的双方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用情感激活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并努力用教师的真情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获得心灵的洗礼。在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时,我注意了对文本的情感把握、提炼、升华,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心灵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文字内容比较简单,但表达的情感却十分真挚。文章讲的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几件生活小事,读后使人感受到了高尔基父子之间浓浓的深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全文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学生很容易能体会到文章前半部分中的“爱”—“栽花”中,只有10岁的孩子,却懂得怎样去关心父亲:经过长途奔波来到父亲身边后,“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读到这里,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儿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为了让父亲欣赏到美丽的花儿,心情舒畅。”有的说“为了让父亲不会感到寂寞,有鲜花陪伴。”还有的.说“美化环境,使父亲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同学们自然而然地悟出了这是儿子对父亲的一份爱。
而对于文章后半部分中的“爱”——父爱子,从“赏花”与“写信教子”都能够体现出来。怎么样让学生感悟到此时父对子的爱呢?如何触动学生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是人文性学科,语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的有效载体。此时我注意发挥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有能力通过朗读来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本课内容简单,事情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这些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让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很容易理解这种父对子的爱。而文章的重点——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中所揭示的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文中明明讲的是“栽花”、“赏花”,怎么又变成“给”与“拿”呢?高尔基所谓的“给”,所谓的“拿”究竟指什么呢?对这部分的理解我设计了一座桥梁——用生活来解决,文本来自于生活,也应该回归于生活。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读过的一些名言警句,如“人生的价值,在于付出,而不是索取。”再让学生品味课文,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将课堂与生活紧密“链接”,使得学生的情感随之融入课文之中,让心灵与文本产生共鸣,明白“‘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内涵,同时也能领悟到这又是一种超脱了人间亲情之上的崇高的爱。
学完了课文,我又进行了延伸拓展。“平时你又是如何爱你的父母,你能感受到父母对你的爱吗?”学生反应不一,大部分学生只能回忆起父母对自己的“爱”(生活上的关爱,为人处事的教诲之爱等)。而自己对父母的“爱”少之甚少。沉默了一会儿,我追问道:“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打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绪飘飞。“我要为下班的爸爸倒上一杯茶。”“我要学会自己洗衣服,减轻妈妈的负担。”“我要好好学习,少让父母操心。”“除了自己的父母,我还要关爱更多的人。”……听着孩子们稚嫩而又坚定的话语,我欣慰地笑了,因为我知道,他们已经领悟到爱的真谛了!爱是相互的,而爱的给予者远远要比承受者幸福多了。
愿世间到处都充满爱!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2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那种浓浓的亲情和高尔基从小教育儿子做人的道理。两件小事把两个主人公的情感巧妙地链接了起来。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的浓浓的父子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中,我采用的以问促读,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体会儿子对父亲的爱。学生能找到“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然后,让学生欣赏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观察高尔基赏花的神情,闭上眼睛想象春风中姹紫嫣红、蜜蜂飞舞的画面,感受阵阵花香中赏花的愉悦。此时在高尔基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花朵,而是儿子对自己浓浓的爱,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些都是子爱父的表现。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多么高兴啊!高尔基对儿子的爱,千言万语都在这封信里,这封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我启发三次学读信的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事例!接着让学生理解两个美好的东西的不同含义,指明谈谈自己对“给”与“拿”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了“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
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拓展练习,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
我相信我班的孩子们能从生活的小事中体会到要“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而成为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不足之处在于“写信教子”这一部分讲齐读的多,应让学生进一步的逐个体会父亲那种教子的苦心。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3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一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整篇文章围绕了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体会儿子的不怕辛苦。学生能找到“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然后,让学生欣赏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观察高尔基赏花的神情,想象春风中姹紫嫣红、蜜蜂飞舞的画面,感受阵阵花香中赏花的愉悦。此时在高尔基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花朵,而是儿子对自己浓浓的爱,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些都是子爱父的表现。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多么高兴啊!不久,一封带着花的芬芳,带着父谆谆教诲的信从意大利飞到了苏联,这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浓浓的父子之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我启发学生默读信的内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想。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谈谈自己对“给”与“拿”的理解,回忆《练习3》中柯原的小诗《幸福》中的一句话: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通过前后内容的有机联系,学生懂得了高尔基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从中体会到了高尔基对儿子一种人间亲情的崇高的爱。
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写回信时,不负父望的励志笃行的内容泛泛而谈,不够具体明确。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4
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种花为父,写信教子第一部分的内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所以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在这个方面。第二部分看似简单,其实含义深刻,值得反复品读,读到文字的背后。信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仔细读来,每个部分都有侧重点。
1、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高尔基在说这句花的时候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骄傲、自豪,为有这样的儿子,为儿子这样的行为感到高兴。所以,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是高尔基对儿子的肯定与赞扬。
2、要是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啊!
以儿子的这次种花为起点,对儿子的未来提出了希望,希望儿子能延续这样美好的行为,延续这样积极的生活态度。
3、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这是对儿子的谆谆教诲,让儿子明白拥有这种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幸福感、成就感,告诉儿子这么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导读中,我问孩子们,高尔基怎么会从儿子在岛上种的花联想到要求儿子时刻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的呢?谈着谈着,话题延伸到了高尔基的儿子在岛上种花是为了孝顺爸爸,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用在父子之间。作为父亲,一位伟大的作家伟大在能将这种爱延伸到社会的群体,面对所有的人们,这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博爱!是一种付出不求回报的奉献,是只考虑给,不思考拿的无私行动。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出现了思维的碰撞:高尔基作为爸爸对儿子提出了信中的要求,我们的父母为什么不会?为什么高尔基信中所说的在我们今天的现实中会被认为是傻瓜呢?这些问题对一群五年级的'同学来说可能有些沉重,但也是不得不引起我们老师思考的问题。
人的价值观应如何树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又如何解释今天的社会现象呢?课文学完了,可是我们的教育还没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常读常新的,应该可以经常对照的好文章。教学环节的结束是暂时的,相关问题的思考是长久的,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永恒的。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5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主题独特、语言清新、文质兼美的叙事性记叙文。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
教学中:首先采用以读代讲,抓住文章重点词句进行品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如品读“赏花”。师引导:终于,春天来啦!儿子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果实,想去那片芳草地看一下吗?我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其余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
对文章的难点部分,学习信的内容时,第一个“美好的东西”学生能提出指的是鲜花,而第二个“美好的东西”学生一时难以作答,此时,我加以点拨,联系生活中还有哪些人或事物在什么时候也给别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而愉快?我创设情景,学生交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归纳:美好的东西或许是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许是一个美好的祝福,只要是真诚的,这些都是一种付出,而这样的付出却能给人带来快乐,因此说它们都是美好的东西。
不足之处:高尔基信的内涵挖掘不够,学生对结尾句的理解流于表面,难点的突破不到位,对信的整体把握不够,研读教材上仍须下功。
第三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篇一:《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西张夏小学 苏循娟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一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整篇文章围绕了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体会儿子的不怕辛苦。学生能找到“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然后,让学生欣赏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观察高尔基赏花的神情,想象春风中姹紫嫣红、蜜蜂飞舞的画面,感受阵阵花香中赏花的愉悦。此时在高尔基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花朵,而是儿子对自己浓浓的爱,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些都是子爱父的表现。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多么高兴啊!不久,一封带着花的芬芳,带着父谆谆教诲的信从意大利飞到了苏联,这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浓浓的父子之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我启发学生默读信的内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想。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谈谈自己对“给”与“拿”的理解,回忆《练习3》中柯原的小诗《幸福》中的一句话: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通过前后内容的有机联系,学生懂得了高尔基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从中体会到了高尔基对儿子一种人间亲情的崇高的爱。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写回信时,不负父望的励志笃行的内容泛泛而谈,不够具体明确。篇二:《
17、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
17、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黄赟梦
这篇课文语言朴素,但是含义深刻。作为低年级的孩子较难理解“奉献”永远比“获取”愉快。
之前几小节的学习还是很顺畅的。比如学习第三小节时,在充分的朗读后,我问学生从“顾不上休息、忙着、各种各样”可以看出什么?学生能很容易想到儿子很孝顺。学习第四小节时,我通过出示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姹紫嫣红,并复习积累表示色彩多的四字词语。学习第五小节时,我让学生说一说高尔基为什么高兴。学生也都能说出一二。
可是等到学习最后一小节时,学生遇到了困难。学生能理解高尔基的儿子留下的美好东西是鲜花。但是对于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个别学生认为“要是你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这句中的美好的东西还是鲜花。经过我否定后,我问学生这句中美好的东西指的是什么,他们就说不出来了。现在想想,我的问法是有问题的,这句话不能分解成两部分来理解。我觉得在理解这句话之前,其实可以先让学生想象一下,当高尔基的儿子看到高尔基给他的信后,他心情怎样?虽然儿子没有欣赏到自己种的花,可是他心里却比欣赏到自己种的花更——愉快!等学生理解到这一层,再来让学生说一说“要是你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这样可能有助于引导孩子想到奉献比获取愉快。
这篇文章的重点与难点这次我没有处理好,也是我备课没有备充分,没有考虑到学生要是回答不出应该怎样引导。以后我会在这方面多加注意,不光备课文,还要备学生,把所有可能情况考虑进去,想好应对方法。篇三:《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一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整篇文章围绕了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体会儿子的不怕辛苦。学生能找到“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然后,让学生欣赏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观察高尔基赏花的神情,想象春风中姹紫嫣红、蜜蜂飞舞的画面,感受阵阵花香中赏花的愉悦。此时在高尔基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花朵,而是儿子对自己浓浓的爱,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些都是子爱父的表现。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多么高兴啊!不久,一封带着花的芬芳,带着父谆谆教诲的信从意大利飞到了苏联,这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浓浓的父子之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我启发学生默读信的内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想。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谈谈自己对“给”与“拿”的理解,回忆《练习3》中柯原的小诗《幸福》中的一句话: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通过前后内容的有机联系,学生懂得了高尔基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从中体会到了高尔基对儿子一种人间亲情的崇高的爱。
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写回信时,不负父望的励志笃行的内容泛泛而谈,不够具体明确。篇四:《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后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高尔基和儿子之间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这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文章内容简短,语言清新,文质兼美,是教学生学会付出,学会奉献的最好范本。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正确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背后浓浓的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以读代讲 体会父子亲情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和课文中的主人公有机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如,教“儿子忙着栽花”这一片段,师引导:“儿子来到父亲身边后,他是怎么做的?”让学生自由读,然后说说读书收获。接着师再引导:“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儿子爱父亲?”指名学生读书,其他学生找重点词。当学生找出“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语时,再问:“从这些词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已的感受读这一段。
再如“赏花”部分,我让学生想象当高尔基站在院子里时,看着满院的花草,他的心情会怎样?谁能通过朗读来体现高尔基现在的愉快心情及满足感?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师生评价,最后全班齐读。在学生不断的练习中,高尔基愉快的心情及满足感自然而然地就出现在了学生的朗读声中了。
2、联系实际 感悟“给予”
让学生联系实际来感悟文本,把自已的情感带进文本,在与文本对话与碰撞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的一个最佳途径。如,高尔基给儿子的那封信中,他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对儿子的爱升华到更宽泛、更崇高的境界。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给”,什么是“拿”,我启发学生先默读信的内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已的感想。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和同桌说一说我们自已的哪些行动或行为算是“给”。最后在班上交流自已对“给”和“拿”的理解。交流汇报时,有的学生说:“在家里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算是一种‘给’。”也有学生说:“我在班上做好班里的卫生也算是一种‘给’。”“在公交车上让座也可以称作‘给’。”更是有学生迫不及待地插嘴抢道??在七嘴八舌的汇报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突破了“‘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
3、展开联想 拓展练习
读书贵有新得。展开丰富的联想可以让学生学有所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所悟到的内涵来指导自已的行动,提高自已的思想觉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本学期,针对学生习作水平低的情况,我年级组确定了“立足文本,拓展读写”的研究主题,目的是让学生从文本出发,能联系所学知识,写下自已的所感所悟,通过多动笔以提高自已的写作水平。学完这篇课文后,我提出了要求:“从课文中,我们体会到了高尔基对儿子教育的用心良苦,如果你的父亲也给你写了这么一封信,面对父亲的谆谆教导,你打算怎么给父亲回信?”先让学生联系信的内容说一说,再要求学生把自已的想法以回信的形式写下来。提醒学生注意写信的格式。在学生们的回信内容中虽然没有看到很出色的文采,但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们对“给”和“拿”的深刻体会,知道付出比索取快乐。篇五: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一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这是一篇围绕“爱”字组织资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语意深刻的文质兼美的作品。写法上由浅入深、寓理于事,不单讲了父子之间亲情,还将爱推而广之,使之更广博、宽泛——你的生活因为留给他人美好的东西而愉快,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体会父子情深。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圈画描写父子情深的有关语句,尝试用一个字概括父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后整体上初步感受“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事体现了父爱子、子爱父双向的浓浓亲情。而后,选择自身感兴趣的片段读好栽花图、春景图、赏花图等镜头,并相机切入“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的语言训练,师生点评学生的朗读,赞扬学生已经感受到了人间最美的亲情。最后教师深情引读“栽花赏花”的整体故事情节,感受那千山万水隔不时的父子情深,体会鲜花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愉快的东西和高尔基见花如见子的心
二、感悟奉献快乐。
作为大作家的高尔基赏花想着种花人——儿子,并且利用自身最擅长的工具——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这种爱升华到更宽泛、高尚的境界。启发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信的内容,既可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身的体会,去证明这的确是谆谆教导,以求“各有所得”;也可提出疑难处力求在组内班内“自求自得”。让学生围绕板书上的“栽花赏花”与“写信教子”谈“给”的愉快比“拿”的愉快多;并汇报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上的有关“爱的奉献”的事例,教师相机褒扬赠与名言书签,并让其高声诵读“给大家分享”以体会一种快乐。
三、引导理解中心句。
在高尔基给他的儿子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学生的理解容易片面。我先让他们用文章中的事例来解释这句话吗?(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留下了他种下的鲜花,爸爸得到这样美好的东西,很高兴,而高尔基的儿子也十分愉快。这就是“给”比“拿”愉快。)在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再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白“给”的意思原来是如此宽泛。
第四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发生的小故事:栽花赏花、写信教子,表达了高尔基对儿子深深的爱和他与儿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课文,我主要抓住以下几点来讲:
一、抓关键词感受儿子对父亲的爱。
课文中栽花赏花这则小故事充分展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爱,其中,儿子不怕辛苦栽花的经过值得学生细细品味。我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查找有关词句,寻找爱的足迹。学生通过朗读,找到了“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劳动的场景,真切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而后,又让学生想象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和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感悟到了儿子对父亲的爱。
二、读信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高尔基给儿子写了一封信,父爱一览无遗。我引导学生反复读信,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自己的感受。随后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对“给”与“拿”的理解,深切感悟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爱。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浓浓的父子之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
三、拎出重点扎实推进教学
文中两个“美好的东西”和“给”、“拿”的含义都是课文的重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相对其它的理解比较难,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辅助理解就显得深刻多了。学生们在明白“给”与“拿”的意思的基础上,想到了白衣天使、人民警察等岗位上的无私奉献的人物,明白了“给”的重要意义和可贵精神。
让学生写的儿子给高尔基的回信,学生们主要从三个部分来写,第一,谈家里的生活;第二,针对赏花谈自己的心情;第三,重点谈了自己对父亲教育自己的“给”的感悟和决心。总体来讲,写得还算比较像一封情深意重的回信,不过,都不够详细,匆匆带过,有点仓促。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2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一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整篇文章围绕了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体会儿子的不怕辛苦。学生能找到“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然后,让学生欣赏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观察高尔基赏花的神情,想象春风中姹紫嫣红、蜜蜂飞舞的画面,感受阵阵花香中赏花的愉悦。此时在高尔基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花朵,而是儿子对自己浓浓的爱,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些都是子爱父的表现。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多么高兴啊!不久,一封带着花的芬芳,带着父谆谆教诲的信从意大利飞到了苏联,这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浓浓的父子之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我启发学生默读信的内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想。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谈谈自己对“给”与“拿”的理解,回忆《练习3》中柯原的小诗《幸福》中的一句话: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通过前后内容的有机联系,学生懂得了高尔基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从中体会到了高尔基对儿子一种人间亲情的崇高的爱。
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写回信时,不负父望的励志笃行的内容泛泛而谈,不够具体明确。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表达了高尔基和儿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整篇文章围绕了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一、栽花赏花,在劳动中体会子爱父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和课文中的主人公有机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体会儿子的不怕辛苦。学生能找到“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然后,让学生欣赏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观察高尔基赏花的神情,想象春风中姹紫嫣红、蜜蜂飞舞的画面,感受阵阵花香中赏花的愉悦。此时在高尔基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花朵,而是儿子对自己浓浓的爱,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些都是子爱父的表现。
“栽花赏花”是情感河流的源头,10岁的儿子就像刚播种的花草苗儿嫩嫩的、纯洁可爱,他顾不上休息,在小岛上种了各种各样的花草,不仅给小岛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更是他深爱父亲的体现,小小年纪就懂得把美好的鲜花留给别人,这种情感很值得学生细细品味。为了体会儿子的这种爱父情结,课堂上,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大胆地展开想象,。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语言训练:看着满院种下去的各种各样的花草,儿子的心里会说些什么。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对儿子爱父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语言中。美丽的鲜花在春风的吹拂下竞相开放,阵阵清香迎面扑来,不仅高尔基欣赏到了,同学们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也似乎欣赏到了清香溢满园的鲜花。“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高尔基,看着满院的鲜花,你想对自己的儿子说些什么?”问题一出,学生话匣子打开了,父子亲情自然流淌。我让同桌合作表演父子之间的对话,学生的兴致异常浓厚。
二、联系实际,感悟“给予”
在教学写信教子的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结合实际或联系课题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
让学生联系实际来感悟文本,把自已的情感带进文本,在与文本对话与碰撞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的一个最佳途径。如,高尔基给儿子的那封信中,他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对儿子的爱升华到更宽泛、更崇高的境界。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给”,什么是“拿”,我启发学生先默读信的内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已的感想。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和同桌说一说我们自已的哪些行动或行为算是“给”。最后在班上交流自已对“给”和“拿”的理解。交流汇报时,有的学生说:“在家里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算是一种‘给’。”也有学生说:“我在班上做好班里的卫生也算是一种‘给’。”“在公交车上让座也可以称作‘给’。”孩子们,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要永远记住高尔基的这句——“给”永远比“拿”愉快!给予永远是快乐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带着这份沉甸甸的爱结束今天的课堂,走向今后的生活。
三、写话训练,升华情感
在教学最后的环节,我布置了学生代替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联系信的内容,注意书信的格式。学生写的非常感人。有的孩子写到“爸爸,你在来信中告诉我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要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鲜花。爸爸,我记住你的话,在学校里和社会中,我都严格要求自己,为别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因为我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人生的意义在于风险,而不在于索取。”还有的孩子写到“爸爸,你在意大利要安心养病,我会照顾好妈妈的”听着回信,多懂事的孩子。还有的孩子,把鲜花盛开的那一段引用了进来,为回信增色了许多。小练笔,不仅让孩子明白了做人之道,更重要的体会了高尔基和儿子之间浓浓的亲情。带着情感回信,孩子不仅训练了文笔,更是上了一堂生动的亲情课。
读文本,悟情感,明道理,孩子在扎实的阅读训练和写话训练中明白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这份沉甸甸的大爱,将会影响孩子的未来,因为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4
在本文教学之前,我通过对教材和学生做出的分析,做了以下预设:课文中“‘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哲理内涵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基本弄清其含义后,只需联系实际,说说类似情况即可,要求不宜太高,能理解多少说多少,重在有真情实感。照这一目标来说,此难点也算突破,教学任务也算较为完满地完成了。但教学本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经过教学后的反思,我感觉到这堂课的教前预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基本完成。可有几个地方还做得不够。
一是在分析高尔基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还不透。亲子对父亲的深爱还体现得不够,对词句的“抓”还不深,如:学生提到儿子千里迢迢“探望”父亲,我只是对“探望”与“看望”进行了比较,这样对词语的理解是比较浅显示的。还应当深问“儿子是怎样‘探望’父亲的?”这样学生便会从词句入手,从字里行间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儿子以辛勤劳作,为父亲栽种鲜花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二是本课教学看似行云流水,词句抓了,课文读了,情感体会到了,实则浮于表面,学生的情入得不深,入得不透。高尔基对儿子的爱是一种“大爱”,广博、宽泛。教学时体现得不够,理性的分析多了,情感的渲染少了。看来备课时,教材挖得还不够,基本要求达到了,但还能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理解状态。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5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主题独特、语言清新、文质兼美的叙事性记叙文。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创设情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来体会高尔基孤身一人在孤岛上修养时,那种孤单寂寞渴望见到亲人的心情。其次以“爱”为经纬,编织父子间深情的网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尝试用一个字概括父子之间的感情,学生大都会选择“爱”字,将它板书在父子俩之间,听着配乐朗读带中的课文录音寻找“爱”的轨迹,圈画描写父子情深的有关语句,并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儿子通过种花来表达对父亲的爱,在充分朗读课文和体悟情感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扮演“儿子”的角色进行朗读用读来体现父子间浓浓的爱。而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读好栽花图、春景图、赏花图等镜头,并相机切入春景图的语言训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花的美,从而引出“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让学生来体会高尔基对儿子的思念和喜爱,同时也让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理解体会高尔基的信,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让学生自己来想办法弄懂这一段,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尽量让他们自己弄懂,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采用了“看谁读懂的多”这样的说法来激励学生交流,符合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信中写所揭示的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有一些说教味,学生难以理解。教学这一段,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层次,先联系课文理解,再联系生活,从鲜活的例子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容易产生共鸣。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启发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信的内容,既可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去证明这的确是谆谆教导,以求“各有所得”;我及时给提示单(有关奉献、给予与索取的名言)分散难点,从而由台前到幕后指导学生突破难点,避免了繁琐分析与高谈阔论。学生自然会围绕板书上的“栽花赏花”与“写信教子”谈“给”的愉快比“拿”的愉快多;自然会汇报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上的有关“爱的奉献”的事例,我相机表扬赠与名言,并让学生高声诵读以体会一种快乐。
2、教学中启发学生理解两个“留下了最美好的东西”,深入理解高尔基信的内容和含义。然后让学生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去证明“给永远比拿愉快”,这的确是谆谆教导,以求“各有所得”。
3、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情境艺术的引语,指导朗读这意味深长的信,再进一步激励学生积累其中的名言为座右铭,切实铭记、体悟“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
4、趁热打铁的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拓展练习,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
在教学总结时送出期望:但愿“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名言伴随你走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每一处,伴你一生健康成长。最后提醒学生:心动不如行动,我们的父母无私奉献多年。从不以“拿”为借口要求回报,倡议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躬身体会“给”的快乐,从身边的事、从至爱亲情做起,感受人世间真挚的“爱”的艺术、“给”的艺术。
虽然本班的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但我相信“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已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了,相信他们从这些力所能及的生活小事中体会到“给”的乐趣,从而成为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6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叙事性记叙文语言清新、文质兼美。文章写了儿子和父亲“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引导学生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高尔基,让高尔基的付出为最后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打下伏笔。然后以“爱”为经纬,先让学生体会儿子的举动所反映的爱父之情,联系生活实际谈这种情,感受儿子通过种花来表达的对父亲的爱,在栽花这一环节,实际上我应该再给学生一次朗读品味的机会。接下来,我给学生一幅“姹紫嫣红”的百花图,让他们感受花之娇艳,进而读背第四小节。这里我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让学生闭上眼睛把这美住进心里,效果不错。然后引出“高尔基为什么会把盛开的花朵比作儿子红扑扑的脸庞”这个问题,让学生来体会高尔基对儿子的思念和喜爱,同时也让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
对于信中写所揭示的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有一些说教味,学生难以理解。教学这一段,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层次,先联系课文理解,再联系生活,从鲜活的例子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容易产生共鸣。
对课文中蕴含的感情,我们的讲解会显得空洞,所以我想引导孩子品读,读中感悟。“鲜花”是文章的线索,在课堂上,我围绕花(栽花——赏花——谈花),引导联系生活,积极对话,想象情境,再现场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儿子种花时的情景体会到儿子种花的心意,感受其对父亲的深情,二是畅谈高尔基看到儿子种的花全都开放时的多种感情体会鲜花给高尔基带来的美好感受,从而拉近与课文人物间的距离,为后文第二层次的思想领悟打下基础。
教学第八小节时,我让学生尽情畅谈第二个“美好的东西”指什么。学生居然能不断高度概括其含义,出乎我的预料,我想这和前面拓展、联系的体验活动有关。但我还是帮孩子细化了一下,让学生从具体中感受了这种付出可以是什么。“一句祝福的话,一次无私的帮助,一次掌声,一个握手,甚至一个安慰的眼神,都能够成为美好的东西。”
“在阅读教学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就是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中让孩子能对文本有个清晰的解读,不能浅尝则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我让孩子们感受了景物描写,环境渲染的作用,更让他们通过“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小事,感受了父子情相牵、心相连。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7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对话的基础和依据;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在对话过程中合理调控,认真对待学生这个主体,充当对话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对话的双方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用情感激活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并努力用教师的真情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获得心灵的洗礼。在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时,我注意了对文本的情感把握、提炼、升华,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心灵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文字内容比较简单,但表达的情感却十分真挚。文章讲的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几件生活小事,读后使人感受到了高尔基父子之间浓浓的深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全文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学生很容易能体会到文章前半部分中的“爱”—“栽花”中,只有10岁的孩子,却懂得怎样去关心父亲:经过长途奔波来到父亲身边后,“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读到这里,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儿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为了让父亲欣赏到美丽的花儿,心情舒畅。”有的说“为了让父亲不会感到寂寞,有鲜花陪伴。”还有的说“美化环境,使父亲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同学们自然而然地悟出了这是儿子对父亲的一份爱。
而对于文章后半部分中的“爱”——父爱子,从“赏花”与“写信教子”都能够体现出来。怎么样让学生感悟到此时父对子的爱呢?如何触动学生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是人文性学科,语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的有效载体。此时我注意发挥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有能力通过朗读来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本课内容简单,事情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这些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让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很容易理解这种父对子的爱。而文章的重点——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中所揭示的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文中明明讲的是“栽花”、“赏花”,怎么又变成“给”与“拿”呢?高尔基所谓的“给”,所谓的“拿”究竟指什么呢?对这部分的理解我设计了一座桥梁——用生活来解决,文本来自于生活,也应该回归于生活。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读过的一些名言警句,如“人生的价值,在于付出,而不是索取。”再让学生品味课文,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将课堂与生活紧密“链接”,使得学生的情感随之融入课文之中,让心灵与文本产生共鸣,明白“‘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内涵,同时也能领悟到这又是一种超脱了人间亲情之上的崇高的爱。
学完了课文,我又进行了延伸拓展。“平时你又是如何爱你的父母,你能感受到父母对你的爱吗?”学生反应不一,大部分学生只能回忆起父母对自己的“爱”(生活上的关爱,为人处事的教诲之爱等)。而自己对父母的“爱”少之甚少。沉默了一会儿,我追问道:“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打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绪飘飞。“我要为下班的爸爸倒上一杯茶。”“我要学会自己洗衣服,减轻妈妈的负担。”“我要好好学习,少让父母操心。”“除了自己的父母,我还要关爱更多的人。”……听着孩子们稚嫩而又坚定的话语,我欣慰地笑了,因为我知道,他们已经领悟到爱的真谛了!爱是相互的,而爱的给予者远远要比承受者幸福多了。
愿世间到处都充满爱!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8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主题独特、语言清新、文质兼美的叙事性记叙文。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由于这篇课文在本册教材中处于第四单元,为了能为解决教学重难点做好铺垫,根据教材体系安排的特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我除了带领学生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又安排了练习3中散文《幸福》的学习,同时带领学生回顾了四(下)几篇有关爱的主题的课文,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等,有了这些内容的铺垫,第二课时也就是今天的教学设计,我决定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引导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多种形式的对话,焕发真实的情感,使全体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畅谈了内心的独白。
一、寄情鲜花,畅谈美好的东西
对文中表达的深刻情感,教师的讲解往往显得苍白乏力,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在读中去体验,读中去感悟。“鲜花”是本文的一条红线,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这条线索,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展开对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儿子种花时的情景体会到儿子种花的心意,感受其对父亲的深情,二是畅谈高尔基看到儿子种的花全都开放时的多种感情体会鲜花给高尔基带来的美好感受,从而拉近人物间的距离,为后面给高尔基回信打好了铺垫。
二、读写结合,体现高年段语文阅读教学特点
《课标》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曾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教学就是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文本的第三段,第四段设计了想像说话的练习,拓展思维,积累了语言,为理解下文的“美好的东西”做了铺垫。并设计了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回信的练习,使学生通过写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不足之处
首先,在文中出现了两个“美好的东西”,第二个“美好的东西”在引导理解有些仓促,要是先引导理解为小溪、树林、蓝天、绿草、礼物、美食等这些像鲜花一样美好的物质,再理解为真诚的问候、热情的帮助、衷心的祝福,会心的微笑等或许要合适一些。其次,在充分朗读课文和体悟情感的基础上,再模拟情景设计学生扮演“儿子”的角色,以说的形式对父亲高尔基表达自己的心声。借助文章蕴涵的父子情,最大限度地缩短学生与文中人物的距离,从而真正深刻领会“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意思,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
这只是我一些粗浅的认识,还需要各位领导,各位同行批评指正,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9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围绕“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的作品。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小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
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力求:
一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种花的心意,感受其对父亲的深情。围绕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爱”字一词,学生默读二、三自然段,圈画出能够表现儿子对父亲情感的词句。交流后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受到“顾不上”、“一直”、“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从苏联到意大利的遥远”等词句体现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爱。而后,通过让学生想象儿子在离开爸爸之前看到自己亲手栽种的满园花草仿佛会看到些什么,之后由教师引读春天花开情景切入“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是怎样的神情?心里会想些什么?”使学生感受那千山万水隔不断的父子情深,体会鲜花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愉快的东西和高尔基见花如见子的深情。
二是以生活体验为契入点,拉近与人物间的距离,为后面以高尔基儿子口吻与高尔基对话、给高尔基回信打好铺垫。
在教学课文难点理解高尔基信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时,我通过三个问题:
1、为什么是在“岛上”留下美好的东西;
2、比较高尔基信中一、二两段中的“美好的东西”让同学们尽情畅谈“美好的东西”;
3、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学生发挥了想象的翅膀,他们的思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直接升华到精神层次的、抽象的“美好的东西”,如生活中使人愉快,送给别人温暖的美好东西——像奉献、帮助、付出、给予……
在本文教学之前,我通过对教材和学生做出的分析,做了以下预设:课文中“‘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哲理内涵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基本弄清其含义后,只需联系实际,说说类似情况即可,要求不宜太高,能理解多少说多少,重在有真情实感。教学本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经过教学后的反思,我感觉到这堂课的教前预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基本完成。可有几个地方还做得不够。
一是在分析高尔基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还不透。亲子对父亲的深爱还体现得不够,对词句的“抓”还不深。
二是本课教学看似行云流水,词句抓了,课文读了,情感体会到了,实则浮于表面,学生的情入得不深,入得不透。高尔基对儿子的爱是一种“大爱”,广博、宽泛。教学时体现得不够,理性的分析多了,情感的渲染少了。看来备课时,教材挖得还不够,基本要求达到了,但还能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理解状态。
讲完这节课后,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要想做一名真正的教学能手,自身的文化素养太重要了,同时还应有足够的`教学经验,重视每一节课的讲解,在平时的讲课中锻炼自己,升华自己。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0
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种花为父,写信教子第一部分的内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所以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在这个方面。第二部分看似简单,其实含义深刻,值得反复品读,读到文字的背后。信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仔细读来,每个部分都有侧重点。
1、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高尔基在说这句花的时候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骄傲、自豪,为有这样的儿子,为儿子这样的行为感到高兴。所以,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是高尔基对儿子的肯定与赞扬。
2、要是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啊!
以儿子的这次种花为起点,对儿子的未来提出了希望,希望儿子能延续这样美好的行为,延续这样积极的生活态度。
3、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这是对儿子的谆谆教诲,让儿子明白拥有这种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幸福感、成就感,告诉儿子这么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导读中,我问孩子们,高尔基怎么会从儿子在岛上种的花联想到要求儿子时刻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的呢?谈着谈着,话题延伸到了高尔基的儿子在岛上种花是为了孝顺爸爸,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用在父子之间。作为父亲,一位伟大的作家伟大在能将这种爱延伸到社会的群体,面对所有的人们,这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博爱!是一种付出不求回报的奉献,是只考虑给,不思考拿的无私行动。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出现了思维的碰撞:高尔基作为爸爸对儿子提出了信中的要求,我们的父母为什么不会?为什么高尔基信中所说的在我们今天的现实中会被认为是傻瓜呢?这些问题对一群五年级的同学来说可能有些沉重,但也是不得不引起我们老师思考的问题。人的价值观应如何树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又如何解释今天的社会现象呢?课文学完了,可是我们的教育还没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常读常新的,应该可以经常对照的好文章。教学环节的结束是暂时的,相关问题的思考是长久的,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永恒的。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1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一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这是一篇围绕“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语意深刻的文质兼美的作品。写法上由浅入深、寓理于事,不单讲了父子之间亲情,还将爱推而广之,使之更广博、宽泛——你的生活因为留给别人美好的东西而愉快。
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我很重视学法指导,这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我教学的这个片段,就是“栽花赏花”这件事。本文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也是此次教学片段的核心问题。很多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会把大部分时间放在理解高尔基给儿子的信上,“栽花赏花”这一节就简单带过。但是我们认为,“栽花赏花”这部分内容其实是为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做铺垫的。所以我先让学生体会高尔基看到鲜花的快乐。通过多媒体播放鲜花图,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鲜花的美丽,体会高尔基的内心的快乐。
接着,我让学生想象高尔基儿子种花的情景,引导学生抓住“只有……还……”“顾不上……一直……”等词领会儿子对父亲的感情。体会儿子种花时累并快乐着的感受,因为想着父亲看着这些鲜花会心情愉悦,自己的内心会更快乐。从而更好的体会“给”,永远比“拿”愉快,为后文的教学做好铺垫。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2
今天上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第二课时,发现问题不少,值得反思。
虽然这篇课文很短,但是要求背诵,特别是里面的标点符号值得好好推敲。整课的设计我抓住了“爱”这个主题,通过父子间爱的表露来进一步展开,从而明白“给”,永远比“拿”愉快。
课文中标点的运用出现了许多新面孔,特别是引号的用法,这里出现了单引号,单引号是用在双引号中的,他是不能独立运用的,但是当把这句单独列出来的时候,又由原来的单转化成了双。在教学时,我首先将他独立出来,用学生所熟悉的面孔和大家见面,然后再联系书本,寻找不同处,然后对比掌握单引号的用法,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我也自以为不用细究。下午默写时,问题来了……37本作业,有30本这个标点符号没有掌握。我先是生气,然后静下心来,仔细的琢磨到底问题出在了哪里。分析下来,原因如下,这样的对比出示,没有达到意想的效果,双引号的这张熟脸把单引号给掩盖了,学生并没有掌握,而是听到一个结论,没有和实际联系起来,因此反而削弱了单引号的用法。看来这一部分还得仔细深入,反复强调才成。
在教学课文中,任何环节我都上得比较粗浅,也没有留给学生思考提问的空间,因此,学生没有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所以一些本该重视的地方被忽视了。例如,文中高尔基给儿子的这封信在引用中的标点,有2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关引号,很多孩子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老师也没有提及。没想到孩子都是马大哈,果然对这个现象视而不见,在默写中,错误率几乎是95%。看来老师必须得是个细心人啊!这样的返工,效果肯定不会理想。
朗读时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大戏,朗读的指导自然是语文老师功力的最好展现。一堂课下来,我发现自己的朗读指导问题多多。如何用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呢?教师得有一桶水才能给予学生一杯水啊,语言文字功底的薄弱,才是问题的真正所在。要读好,就必须抓好字词,反复提悟,或通过连锁问题进行感受,同时语调和在标点上的停顿也不能忽视。最重要的还是老师在上课前对教材要进行深入的,反复的思量。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3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表达了高尔基对儿子深深的爱和他与儿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这是一篇写事情的文章,但其中竟有两段是描写景色的。而正是这两段景物描写,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们的确是美好的东西,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为什么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快乐,为什么会从远方给儿子写去那饱含深情的一封信——那么美的景色、看到美景想到了儿子,于是促使他写了这封信。
高尔基将这种亲子之爱扩大了,变得更广博、宽泛。指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信的内容,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提出疑难处,大家一起来解决。教师则在巡视中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引导。从而使学生锻炼了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了。
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给”,永远比拿更愉快。一些学生举了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上的有关“爱的奉献”的事例,说了自己的体会。还有几个学生并没有真正留心体会自己给予他人美好东西时的快乐。当今社会,每家都是独生子,致使 学生自私、贪婪。让他们学会无私,仅凭一两句说教的大道理,想必作用不会太大。那这句话给我的启发是:只要你真诚地付出,人家受益自会予以回报,那你也将是多么愉快呀!老师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定会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尊敬;医生妙手回春,救死扶伤,人们称他们为“白衣天使”;父母给孩子无私的爱护,也会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我体会到: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尽我所能,给身边、周围的人,奉献一片爱心,留下美好的东西,才会更加快乐。我根据我的理解,指导学生在课文的背景音乐营造的读信氛围中,深情导读信的三个片段,创设父亲写信,儿子读信的情景。最终让学生体悟“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我力争让每个孩子从心底升腾起一股自发为班级服务的思想,不是有位哲人这样说:播种思想,就会收获行动。让每个学生在老师、同学的关爱中自发自觉做好事,不求索取。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实际感受,使境界得到升华,这样才能真正理解 “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4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一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整篇文章都体现了一个“爱”字。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体会父子情。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找到儿子种花的句子。让学生自读体会儿子的不怕辛苦。学生能找到“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接着,通过一个填空让学生想象儿子劳动的场景,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而后,让学生闭眼感受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及指导学生读出鲜花的美丽芳香;并相机切入“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高尔基赏花时的情感并读出感情。——这些都是子爱父的表现。学习写信这件事时,学生通过朗读,知道这是高尔基在教育儿子,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
二、感悟“给”的快乐。
高尔基赏花想着种花人——儿子,并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这种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我启发学生默读信的内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想。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谈谈自己对“给”与“拿”的理解,交流自己给人予“帮助、安慰、关心……”等的切身体验,突破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
三、理解中心句。
在高尔基给他的儿子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这句话使我马上想到了我们《练习3》中所学到的小诗《幸福》 ,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很显然,这两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引导学生回忆这句话,他们的理解还是挺到位的。这使我想到我们应该要把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我力求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对文章的难点部分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联系生活实际,突破对“‘给’,永远的‘拿’愉快”的理解。不足之处是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有点匆忙了。学生在写回信时,也只是泛泛而谈。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5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行文流畅、内容简单、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从小教育儿子的思想。文章结构清晰,两件小事很自然地把课文分成了两大部分,且两件小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并把两个主人公的情感巧妙地串联了起来。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体会儿子的不怕辛苦。学生能找到“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然后,让学生欣赏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观察高尔基赏花的神情,想象春风中姹紫嫣红、蜜蜂飞舞的画面,感受阵阵花香中赏花的愉悦。此时在高尔基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花朵,而是儿子对自己浓浓的爱,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些都是子爱父的表现。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多么高兴啊!不久,一封带着花的芬芳,带着父谆谆教诲的信从意大利飞到了苏联,这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浓浓的父子之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我启发学生默读信的内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想。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谈谈自己对“给”与“拿”的理解。
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情境艺术的引语,指导朗读这意味深长的信,再进一步激励学生积累其中的名言为座右铭,切实铭记、体悟“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
最后趁热打铁地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拓展练习,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
虽然本班的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但我相信“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已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了,相信他们从这些力所能及的生活小事中体会到“给”的乐趣,从而成为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不足之处在于“写信教子”这一部分讲的不够分量,对信的内容还应该再深入些。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
第五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图文并茂,体验情感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主题独特、语言清新、文质兼美的叙事性记叙文。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引导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多种形式的对话,使整个课堂充溢艺术的气息,焕发真实的情感,使全体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畅谈了内心的独白。
一、寄情鲜花,体验情感。
对文中表达的深刻情感,教师的讲解往往显得苍白乏力,只有引导学生在读中去体验,读中去感悟。“鲜花”是本文的一条红线,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这条线索,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展开对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儿子栽花的艰辛和花儿开放后的美丽,让学生感受儿子对父亲的爱,让学生有话可说。
二、模拟情境,培养发散的思维。
在充分朗读课文和体悟情感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扮演“儿子”的角色,运用多媒体课件渲染当时的情境。借助文章蕴涵的父子情,最大限度地缩短学生与“人类智者”的距离,给父亲高尔基写了回信。学生在讨论中领会文章的意旨,在信中竞相表达,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让学生更能直接的体验情感,从而深刻地感受子爱父,父爱子的深厚感情。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及教学重点,将知识要点进行整合、迁移并巧妙运用,诉之于笔端。不仅让师生共同走近了高尔基,更懂得了人生的道理。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