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基作业】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 07机械1谭彦洲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
07机械1谭彦洲 0715060037 摘要:现代性是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本性相适应的本原性理论视域。对现代性的理解、反思和批判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批判,剖析资本、异化劳动的本质特征,对现代性进行了最初审视。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理论,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合理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性”是一个复杂、模糊且至今难以定论的概念。它大体是指一种开放、动态、不断去魅、各个构成因素之间难以协调的社会形态和人的存在样态,是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取代旧的传统秩序的复杂过程。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经济学哲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生活现象——商品、货币、资本、异化的分析,直逼现代性的本质蕴涵。资本分析是其现代性审视的核心。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不是一个静态的、可供观察的对象,而是一种动态的运动,资本运动的逻辑就是无限制地增殖自己、膨胀自己。资本运动的这一逻辑,是建立在资本家追求财富的无限欲望之上的。马克思经常把资本家称为“人格化的资本”。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资本成为一种“普照的光”,是社会中“支配一切的权力”。资本扩张过程推进的生活世界货币化,是资本带给人类社会的最根本变革,这一充满矛盾的过程是现代性生成过程的深层主线。因此,资本乃构成现代世界的主导原则,亦即构成现代性之最基本支柱之一。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社会及其现代世界乃资产阶级按照其性格创造出来的。在“现代性的命运”与“资本的命运”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割的本质联系,“资本”乃是现代社会的“基因”,在其中蕴藏着全部现代社会的奥秘,离开对资本、对资产阶级实质的理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整个现代社会及其进程。因此,从“资本的角度”来透视“现代社会”,从“资本的命运”出发来探讨“现代性的命运”,就被马克思自觉地选择为解剖现代世界最恰当、最有效的途径。在此意义上,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理论,实质上也就是关于现代性的理论。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解剖。确立了关于“现代性”的“发生学”,为以后进一步确立现代性的“病理学”和“未来学”,完成他对“现代性命运”系统的、全方位的考察奠定了基础。现代性问题是从康德以来就存在着的时代题旨,与同时代的思想家相比,马克思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不仅从对象出发,对现代性进行考察,而且也从造成对象的人的行动出发,对现代性做出更深层次的反思。马克思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就是“异化”。异化虽然是马克思借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一个概念,但是,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用崭新的、唯物主义的内容充实和阐发了这一重要概念。马克思一方面既赞叹现代性的骄人成绩,另一方面也激烈地批判了现代性对人的负面影响。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现代性既带来了技术革新、知识进步、社会繁荣,但又使人受制于“异己之物”,异化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马克思把异化同私有制的统治及私有制统治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用异化来分析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在《手稿》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一节中,马克思认为,资本对工人的奴役,是通过异化劳动完成的。马克思指出,在私有制统治下,“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基于此,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对“异化”的批判为以后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事实出发,第一次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深入分析,马克思揭示出蕴涵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性中的异化的四种基本的、现实的表现:劳动者同他们的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生产活动本身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类生活”、“类本质”、“类特性”相异化,以上三个方面的表现所造
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与人相异化。正是由于存在着人的被束缚被压抑,存在着人的异化,由此便引申出关于人的解放的主题。由于人的异化主要是社会关系的不合理带来的,因此,人的解放首先在于改变不合理的现实社会关系,实现人的社会解放。而这一历史主题正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核心,也是其现代性思想中的华彩乐章。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这一现代性本质力量的批判,深刻地指出资本是构成现代社会的基础和动力,构成各种现代性现象的核心和灵魂。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国民经济学是资本理论的表达和辩护,它的宗旨就是要维护资本的运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资本家追求财富的无限欲望,必定会导致资本的无限增值、膨胀,从而导致资本蕴涵着的内在矛盾的不可消除,并且日益激化。资本主义制度不能自我消解这种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将会导致自身的破裂和毁灭,从而产生出超越资本原则的公有制,新型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
马克思从对广泛存在的异化现象的分析出发,切入现代性问题,展开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和批判,指出国民经济学所表述的经济规律并不是一般劳动的规律,而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的规律。其错误在于颠倒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只有扬弃异化,扬弃异化劳动,扬弃私有财产,才能建构共产主义。
在马克思看来,对于资本主义文明形式自我矛盾的解决,不能由资本主义文明形式的自我发展而自发地完成,而是要靠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无产阶级的实践要依赖无产阶级对于自己命运的自觉意识,依赖无产阶级觉悟的提高。显然,马克思在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中,呼唤着一种对人类的终极关切。马克思由私有财产的普遍化上升到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由对贫困落后状态的扬弃上升到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力量向人自身的回归,从而一步一步地把研究视野转向生活世界,转向对象化过程中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各种矛盾的解决,从而把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境界。马克思论证了处于资本全面宰割之中的现代性必然被一种更富有人性的生活景象所代替。预言在一个全新的社会中,人的生命将从非人的资本力量的绝对掌握之中解放出来,实现其总体性、整合性的生成。马克思通过对现代性的系统、全面、深刻的反省,形成了“反现代性的现代性”这一充满辩证张力的分析方法和独特立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合法性的检讨和批判、对未来社会的描述,向人们指出了真善美的终极境地——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对现代性反省的一个核心部分,是马克思在《手稿》中对现代性进行最初审视的必然结论。
马克思哲学的最大特征之一是实践性,在实践的基础上,以经济学为突破口,再通过对政治的批判,最后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富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在《手稿》中,马克思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关系、矛盾,并为此找出克服的方法,勾画出新社会的图景。矛盾的最后解决手段是革命,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通过不断的革命,创造更进步、更美好的社会。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哲学对全世界、全人类的最重要的贡献。这一“贡献”是以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为起点的,是以对现代社会现代性的反省为切入点的,而《手稿》则是对现代性进行审视的最初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贫富差距的拉大,地区差异的扩展等诸多冲突、矛盾也凸显出来,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精神,领会马克思有关现代性的理论,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对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问题的关键在于发挥马克思哲学的解释与超越的双重品格,既能够从哲学的角度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予以客观、深刻的反映和合理的说明与解释,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到问题的关键,也能够以一种反思性的态度对现实提出质疑。从而在对现实的审视与批判中提出未来发展的合理构想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