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不应陷入高考的狂欢

时间:2019-05-14 04:5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媒体不应陷入高考的狂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媒体不应陷入高考的狂欢》。

第一篇:媒体不应陷入高考的狂欢

媒体不应陷入高考的狂欢

(2014-06-27)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文武之道

■常江

随着各地高考成绩的逐渐公布,一度沉寂的高考话题骤然沸腾了起来。最近两天我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做“请问我儿子/女儿/亲戚家小孩XX分能不能考上你们学校咨询师”,每天都会收到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电话和信息,咨询报考情况。我也只能无奈地对人家解释:我只是个搞教学科研的,实在不懂招生工作。只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每次挂断电话,都会有点心有戚戚:13年前的自己和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惴惴不安呢?

“人生高考忧患始”,恐怕是每个中国小孩的共同际遇。高考之前,一切都很平静美好,虽竞争激烈、气氛紧张,但终究是一种比较无忧无虑的状态。高考之后,情况为之一变,孩子们纷纷离开故乡的小镇,去往教育资源更“扎堆”的大城市;而他们所就读的学校和专业,也将成为未来的日子里界定其身份的最重要的标签。有人欣喜若狂,就必然有人伤心低落。无论选择了录取自己的大学,还是决心“回炉”再战,人生都必然与“前高考时代”不同。

在这样一个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十分敏感而脆弱的时期,舆论却多少显得有些残忍,在媒体的报道和大众的言谈中,高考似乎就应当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是属于“人生赢家”的游戏。

一方面,对于高考状元及其“传奇人生”的过度渲染充斥着媒体报道。如去年辽宁省高考文科状元弃学香港大学复读,今年再度以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被媒体赞誉为“彪悍的人生不需要理由”。关于分数和传奇的“成功者狂欢”充斥着各种版面和网页,虽然是新闻报道和媒体舆论的常态,却也多少令人唏嘘:无论怎样,最终依旧是成王败寇的古老神话吗?

另一方面,以往关于高考制度和高等教育的种种批判和反思也似乎在狂欢的氛围中消弭无形。如面对辽宁高考状元为换个学校只能复读重考的事件,只有很少的人去思考这种对于资源和时间的巨大浪费是否与分数有效期问题和转学制度的缺失有关;此外,不少高考成功者往往不是“书呆子”,而是有着非常乐观的个性和非常健全的人格,这一点也并未引发专家学者们对于现行制度下青少年的成长问题的关注和反思;更没有人关注在这场竞争中“失利”的个体,去剖析是否有环境或制度性的因素制约着水平的正常发挥。围绕高考展开的为数不多的讨论,多少都带有一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色彩。网友们更是以“痛说高考家史”的方式,为狂欢提供着情绪而非理性的佐料。

总而言之,围绕着高考而形成的舆论和话语是高度狂欢性的,理性的阐释和反思不是没有,却也十分微弱。这样的舆论和话语,即使在无关痛痒之处提醒人们应当关注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却于总体上不断强化着“分数决定论”,并以种种方式提醒人们“不能输”“输不起”。这是一种十分焦灼,甚至有一点反动的价值倾向。尽管高考制度在过去十余年的时间里不断进行着革新,但民众对于高考的理解依然没有和以往的“科举式”高考时代有什么明显的差别。这一状况理应引起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学观察者、研究者的重视。

随着各省成绩的陆续发布和各批次录取线的“出路”,更多的喜剧和悲剧都将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上演。在这个时候,媒体和网络更要保持高度的自制,不要成为渲染狂躁或悲情氛围的助推手。这既是专业主义的要求,也是普遍人性的要求。而对于高考制度的批判和反思,也应在这样特殊的时刻发出响亮的声音。

第二篇:高考家长最容易陷入的十大志愿填报误区解析

高考家长最容易陷入的十大志愿填报误区解析

一考生家长正在搜集高考(论坛)填报志愿信息

误区一:越俎代庖,大包大揽

填报志愿时,最紧张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家长。说实话,大多数高三孩子对目前我国大学专业设置不是十分了解,对于想报考的专业既不了解其培养目标,也不知道相应课程,对就业方向和前景更不清楚。要想详实了解这些信息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正在紧张学习的高三考生难以有较多精力顾及,这时作为家长,不妨代做资料搜集的功课,但又万万不能在孩子选择专业方向上越俎代庖。

一些家长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最终造成一些不该发生的悲剧,好事演变成坏事。家长圈里有一位山东家长,他孩子是复读生,2007年高考成绩不理想,复读一年后上了重点线,孩子因为喜欢熟悉的环境想在山东省内一所普通大学找一个好专业就读,但是他觉得孩子不上重点学校可惜了。为保证孩子能被重点院校录取,硬是让孩子报考了西部一所“985”高校,还在专业调剂上填写了“服从”,结果孩子被那所“985”高校的冷门专业录取了。从填报志愿到踏上西去的火车,孩子心中的喜悦一点点地熄灭。到了学校后,孩子不适应当地的地理和气候环境,经常生病,对所学专业也毫无兴趣,渐渐地开始旷课、不参加考试、和同学吵架。这位家长千里迢迢几次探望和开导均没有结果,最后,孩子甚至产生了心理问题,不得不退学回家。

圈主点拨:家长对考生选择志愿加以正确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但如果忽视考生的主体作用,任由长辈大包大揽,强制考生做出某种选择,就难免出现偏颇。建议家长和考生尽量都站在彼此的立场折中处理,家长在孩子填报志愿时在给出中肯建议的同时,最好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主。

误区二:好高骛远,冒险填报

这是高分考生家长易犯的错误。《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然而,很多家长并不能真正掌握孩子自身的真实水平,盲目追高,结果导致志愿失误,影响了孩子的前程。

2007年家长圈里有一河南李姓家长,孩子考后估分超过640分,欲填报中国人民大学。向我征求意见时,我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建议他“提前批”填报北京师范大学,“一本”第一志愿在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任选一所填报,因为这些学校以往在河南的录取分数线较中国人大要稍微低一些,考生选择这些学校更有把握,而且还可能上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专业。可他并未采纳,没有填报“提前批”,“一本”第一志愿只填报中国人民大学。分数出来后,孩子考了643分,比河南当年理科一本省控线高出54分。有关高校2007年的录取情况如下:中国人民大学648分、北京师范大学630分、北京理工大学636分、哈尔滨工业大学632分、武汉大学631分、厦门大学639分,孩子虽然估分很准,考分高达643分,但志愿失败了,本能上一所名牌大学,最后却不得不走进“高四”的教室。

圈主点拨:考生选择院校时有两点必须要注意:一是准确定位。充分了解自己所在中学历年的上线、录取情况和有关院校近三年来的招生情况(包括招生计划、录取最高分、录取最低分、录取平均分,以及第一志愿投档分与相应批次省控线之差),并根据当年考题的难易程度及自己的成绩选择相应层次的大学。二是合理设置“地域梯度”。填报志愿时应将眼界放宽,不要死盯住天(津)、南(京)、(上)海、北(京),将选择的范围放大,不但能减少落榜发生的几率,而且能提高志愿的“质量”。

误区三:不明就里,望“名”填报

不少家长易感性判断,认为“信息化”就是学计算机,“新闻学”就是当记者等等。而一些高校为了吸引生源,刻意把专业与“贸易”“信息”等联系起来,一些考生不掌握真实内情,纷纷报考,结果并未如愿。前几年计算机专业大热的时候,河南一家长的孩子高分考取了某高校“会计信息化”专业。这个家长认为信息化大概就是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会计信息化”又是会计又是计算机,热门专业大联手,毅然决然地让孩子报考了会计信息化。可是孩子到了学校后发现,原来的想法太傻了,会计信息化专业其实还是会计专业,只不过把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和会计应用的新平台。孩子本来对计算机专业一往情深,原本想成为以计算机专业为主要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将来做个IT精英,无奈选错了专业。

圈主点拨:今天的家长可能很少会再犯类似的错误,要提醒家长朋友的是,碰到许多名字好听但是不了解专业内涵的,一定要多请教志愿填报方面的专业人士,最好能登陆相关网站,查看该专业的介绍及课程设置,甚至到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贴吧里发帖求教等,这样就能避免望文生义给报志愿带来的负效应。

误区四:缺乏分析,不知规则

在知分知线的情况下,填报志愿同样要慎重,如果不加分析地填报,也容易报错志愿。2007年江西省一本和二本志愿首次知分填报,并且在第二志愿里实行平行志愿。家长圈里一家长得知孩子考了561分时,终于松了一口气。因为这个分数高出二本线40分。在知分、知线的情况下,这位家长采取“对号入座”的办法为孩子选择学校。

江西一家长为孩子填报的志愿表

从该填报志愿的方法来看无疑是正确的,用自己的实力去对比合适的大学。从表中可以看出凭他的高考成绩,完全可以跨过所选大学的门槛。可是二本院校招生结束后,他等来的却是无情的现实——高考落榜!相关学校的录取情况如下:

考生填报志愿高校录取分数线

高考家长最容易陷入的十大志愿填报误区解析

2010年03月19日10:51高校招生我要评论(3)字号:T|T

这个家长错在忽视志愿梯度,误将平行绝对化。该家长认为,第一志愿填报中国民航大学本

应是十拿九稳的事,但他没有想到该校2006年5月30日前还叫中国民用航空学院,升格后投档分会提高。最可惜的是第二志愿的平行志愿没填好。虽说平行志愿是并列志愿,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向学校投档,可有效避免“志愿优先”产生的一些弊端,但并非考分高于被选院校的投档分就会被录取。一般来说,只有当院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才会考虑第二志愿考生。而这个家长所选的高校都是历年来第一志愿生源充足的高校。再则,平行志愿间同样需要保持“志愿梯度”,即平行志愿中的几所院校应参考历年调档分从高到低排列,而他填报的四所院校并未形成梯度。

圈主点拨:填报第二志愿要把握三原则:1.“有效落差”原则。所谓“有效落差”是指那些第一志愿上线生源不足的院校,才会给第二志愿考生录取的机会,所以应该把那些近年来出现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院校作为第二志愿的主要选择对象;2.把握“先后顺序”原则。平行志愿的组合和排序是有技巧的,不能随意。一般来说,应将自己最想就读的院校和喜欢的专业排在前面;3.把握“保底录取”原则。当第一志愿落选后,确保能被录取到符合最低要求的学校是填报第二志愿的主要目的,因此必须选择一所第一志愿录取不会满额的学校作为保底志愿,以确保不出现上线落榜现象。

误区五:草率从事,马虎填报

如果孩子估分不准,家长在帮助填报志愿时更要三思后行,且不可草率应付,否则追悔莫及。2008年高考,家长圈里有一江西家长的孩子学习成绩极不稳定,平时月考在班上的名次时上时下。高考后填报“提前批志愿”时,孩子分都没估,就说:“考砸了,上‘二本’都成问题。”家长便信手为孩子填报了两所普通院校。高考分数和分数线公布,2008年江西省理科一本线为512分,而孩子的成绩为532分,高出一本线20分,完全可以被很多一本大学录取的他,却不得不“高分低就”,就读一所二本院校。

2009年,河南一考生估分570分,实际考了590分,本来可以读一所名牌大学,家长却在一批一志愿里帮她报考了南方一所普通大学,孩子被录取后后悔得要命,最后选择了复读。

圈主点拨:估分不准无疑给填报志愿增加了难度,这对填报志愿要求更加严格,倘若再草率填报志愿,更容易失误而后悔。对一些应届生来说,放弃录取,选择复读,或许是条以退为进的上策,但是复读的不确定性太大,谁又能保证复读一年后还能考出原来甚至更好的成绩呢?而对大多数家长和考生来说,只能吞下“马虎”带来的苦果。

误区六:服从调剂,就会吃亏

2008年高考,高三家长圈里一甘肃家长的孩子考了560分,超过一本线2分,因为志愿填报失误,她与重点大学擦肩而过。这位家长填报志愿前反复比较一本高校在本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后,在一本志愿栏里填报了苏州大学、郑州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但在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时都填了“不服从”,结果与一本无缘。后来得知,孩子成绩高出苏州大学最低录取分数(558分)2分,未被录取完全是“不服从”给害的。

圈主点拨:如果“服从专业调剂”,考生档案被投进某所大学后,所报的各专业均未被录取时,有可能被调剂到该校未录取满额的专业。对于不具备分数优势,又不愿复读的考生,最好服从专业调剂。特别是对孩子心仪的大学,如果它的所有专业孩子都能够接受的话,应该选择

“服从专业调剂”。但对于专业倾向很明显的孩子,或者所报的学校里有孩子不能接受的专业,还是不服从调剂为好,否则一旦调剂到孩子不喜欢的专业,孩子学习起来如同嚼蜡,可能年年“挂科”、年年补考,四年下来只是混了张文凭,也就失去了意义。

误区七: 盲目随从,不切实际

家长和考生填报志愿时,根据估分或高考分数认真分析即可,切莫三心二意、左右摇摆。2007年,河南省一位考了632分的同学想报武大,老师觉得可行,志愿草表上填的也是武大,可交正式表那一刻他却听从家长意见改报前几年较冷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果孩子分数高出武大录取线2分却低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2分,未能如愿。为此,家长后悔,孩子流泪,不得不再复习一年。还有一些家长填报志愿没自己的主心骨,看人家孩子报什么,也就跟着报什么。孩子的成绩不一样,志趣不一样,人家填报的学校、专业能被录取,而盲目跟着人家走,不一定就能被录取。

圈主点拨:填报高考志愿是一种个人行为,应该完全由个人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所掌握的信息做出最佳选择,别人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切忌填报志愿时不根据自己的情况,盲目跟风。

误区八:提前批一定要填

提前批录取的院校越来越多,提前批虽然增加了考生被录取的机会,但它还具有拦截功能,把握不好就会带来损失。2004年,一名女生考了开封市文科状元,本来可以读北大等名校,但估分填报志愿时,家长却因为求稳,在提前批报了东北师大而最终与北大无缘。这几年听到太多孩子本可以上北大、清华,却因报了提前批院校被录取,而无法再去自己填报的一本志愿院校。为此,广大家长在为孩子填报提前批志愿时,最好要填报略高于自己孩子实力的高校,即便录不了也不吃亏,对于在全省排名靠前的顶尖高手,报提前批更要慎重。

圈主点拨:“提前批志愿”是把“双刃剑”,它既能增加一次被录取的机会,也能阻止考生进入下一批次的录取,所以要舞好这把剑需慎之又慎。若估分不准,特别是平时成绩忽高忽低的考生,“提前批志愿”尤其要慎重,因为一本及二本的招生计划多,考生选择余地会更大。

误区九:目光狭隘,故土难离

不少地方,特别是直辖市和东部沿海一些城市的家长不愿让孩子到外地上学,宁可躲在“家里”读二本,也不愿到外地读一本。2009年高考,北京一位家长的孩子考了542分,比北京文科一本线高出8分。家长一心只想把孩子留在身边,本科一批次全部填了北京高校,一志愿报了北京语言大学,二志愿报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结果没被录取。

圈主点拨:应当看到,各地都不乏部属重点以及特色鲜明的普通高校,与北京高校相比,这些学校的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当考生竞争北京的大学实力不足时,可以主动把眼界放宽,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其他地方的大学。填报志愿要以上学为目的,特别是要找到适合个人兴趣的学校和专业,如果仅仅以地域加以区分就会舍本逐末,失去好的录取机会。

误区十:专业选择只追热门

很多名校的热门专业报考人数过于集中,第一志愿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数倍之多,“撞车”现象严重。家长圈里江西一位家长朋友的孩子2006年高考志愿里报了厦门大学最热门的会计学、财政学等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分数出来后,孩子虽然超过厦大投档线2分,却因为不服从专业调剂落榜,最终走上了复读之路。

圈主点拨:志愿的选择并不等同于未来的职业选择,特别是偏文的汉语言文学、法学、新闻学等专业,将来从事的工作与本专业有关的约为百分之三十左右,所以孩子报志愿时,最好以走为上策。既要选报“热门”专业也不要忽视“冷门”专业,要综合分析填报,慎重从容。

其实,绕过以上误区并非难事。填报志愿时,对比评估各高校、专业的录取情况,充分利用相关数据、资料,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大胆填报,做到情况熟悉、目标明确、选择慎重、信心充足、有后路可走,这样自然会取得合情合理、令人如意的战绩。

第三篇:媒体及一线教师点评2013年高考福建作文题

媒体及一线教师点评2013年高考福建作文题

作文题目:

根据一首诗写一篇800字作文。

这首诗为: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这首诗为顾城的《忧天》。作者背景: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泉州五中 沈曦林

这首诗出自当代朦胧派诗人顾城的《忧天》。如果把诗歌题目也给同学,个别同学可能免不了会因为题目而偏离诗歌的主旨,写成了“杞人忧天”。而学生最后在立意的确立上又万万不能受2010年北京卷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干扰。所以如果从流星无依无附,四处飘行的特点和树根扎根地层的特点对比,并分析原因——大地母亲的引力,或是拒绝自由,我想,确立出正确的立意并不是件难事。但如果抛开诗文,去檃栝以往的范文,或是断章取义,那就谬以千里了。这个题目似乎也有一定的时代性,已有不少学子留学海外,他们最终是成为那看似美妙的自由流星,抑或是回到祖国,扎根大地,这对他们来说,真的是人生一种艰难的抉择。

福州一中 王兆芳

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福建已经连续四年出这种题型,可见该题型有一定的生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出学生临场审题的能力。

这道题以一段浅显的现代诗为材料,先表达诗人担心失去引力的“惊恐”,再以漂浮在天宇的的流星和扎根土地的树根作对比,得出诗人自己的观点:拒绝自由,扎根实地。语言浅显,主题不新,考生可以不必“惊恐”。

不过,从题目所选用的这段材料来看,有几个问题尚需斟酌:

其一,流星是失去引力而成为流星吗?首先,任何物体都受引力所制,地球失去引力,允许假设,但流星恰恰是某优游状态下的星体受到另一星体的引力牵引而脱离原有轨道,划过天空,为我们所见,才称为流星的,所以“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成为流星”一句不合事理,甚至语义相反。

其二,在天宇中漂浮的自由,和扎根土地的扎实,并非一对相反的概念。“自由”和“限制”相对,如诗中的“引力”的牵制所示;而“扎实”和“轻浮”相对,如诗中的“漂浮”所示。这样本诗的主题就包含了是自由与限制、脚踏实地和轻浮漂浮两组关系,而“我要拒绝这种“自由”/我愿意做一段树根”一句就逻辑不清了。

其三,假如有考生认为,我就是要追求没有引力、没有限制、无牵无挂的生活,不可以吗?虽然这种生活难以达到,但不能羡慕、不能追求吗?庄子不就在追求一种“无所待”的“御风”境界吗?所以,本诗“我要拒绝这种自由”的立意指向让那些不苟同材料观点的考生畏葸不前,有强人所难之嫌。

等等。

本题选用一段现代诗为作文材料,本来可以使国人为之一亮,希望在无趣、无情的高考试卷上留下一点久违的诗意,不料,这段不知出自哪位名家高手的诗歌,不仅极其浅白、缺少诗味,而且还有学理上的缺陷,令人难以卒读,哪里还能写出什么诗意呢?

师大附中 薛章辉

“今年的作文题目很好,涵义深远,考生可写空间很大。”薛章辉老师说,从审题上看,最佳切入点是深刻领会材料的内涵和主旨,考生要注意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挖掘、拓展,找到写作切入点。

如何写才有可能拿高分?薛章辉老师举例说,抓住内涵主旨是关键,“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的自由是不可取的,要做“深深地扎进地层”的人。考生可以选取的角度有“理想太高远,实现理想要扎实去努力”“成功需要束缚”“自由是相对的”等等。

与去年相比,今年高考语文作文考生必须对作文内涵、主旨进行比较深刻的揣摩、研究,才能找出写作的切入点。从考生考后的反馈情况看,大家都能较好地把握这一点。

搜狐文化频道主编雷剑峤

顾城的科学素质堪忧啊。流星就是坠入地球大气层的陨石,它之所以会坠落,正是因为地球的引力发挥了作用;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的,那是彗星,可是连彗星也一定会受到天体的引力的影响——所以,不必担心那种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会出现啦。正经地说,顾城固然可以选择拒绝“自由”,变成树根扎进地层,但那些选择接受“自由”,化作流星,在宇宙中随意来去的人,不也能够领略到更美好、更丰富的风景吗?人生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在我看来,无高下之分。

人民网:权威名家怎么看?

著名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朱大可:

福建省用顾城的诗歌做命题,也可以视为一种进化,但顾城的诗句应该有更好的选择。如果是我,我就选择顾城的诗句作为考题但可以选更好的诗句,比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个句子多好,哲理非常明快,句式非常简洁,也有深刻的寓意,比现在引用的那个好多了,那个太杂乱,它的句子一点都不干净。福建还有自己的诗人,像舒婷,她的诗句,也可以拿来做文章。今年选择诗歌是一次突破,但选的句子不够好,这是一种遗憾。

语文出版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

有记者问看了今年高考作文题如何?我答:如同这连绵的夏天的雨,忧郁极了。一是题材远离现实生活。二是立意拘泥狭窄空间。三是思想浅薄之至。四是抑制学生思考、想像和语文多方面能力展示与发挥。总的印象:勉强给60分吧。唉,高考学生作文呵,让我拿什么拯救你?

看了一年又一年语文高考作文题,让我更加坚信:当下孩子没问题老师有,老师没问题出题的有,因为高考是指挥棒呵。高考出题者再这样年复一年的下去,不毁掉中国语文教育才怪!语文教育的唯一出路就是回归语文本来面目,找到出发原点,教真真实实语文,考真真实实生活!

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特级教师 陈成龙

“从提供的材料看,今年福建省的高考作文仍然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察。”陈成龙老师说,从审题上看,今年的高考作文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考生要善于抓关键词语,进行挖掘、提炼,把握材料的内涵和主旨,选择最佳切入点。

陈成龙老师认为,这种材料作文有一定的开放性,至少能让考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但把握主旨仍是关键。比如,从关键词“惊恐”、“引力”、“飘行”、“拒绝”、“自由”、“扎根”等词语中,考生可以选取的角度有:“人要有追求”;“面对纷繁复杂的万千世界,要勇于拒绝各种各样的诱惑”;“若想成就一番作为,需要脚踏实地”等。(东南网)

著名高考命题研究专家、福建师大教授孙绍振

今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题材很好,能引领扩展考生的人生境界。“文章是主体情感的体现,不是只有观察生活就够了。”孙绍振对记者说,一味地模仿现实不好,太写实的内容,会变成机械唯物主义的惯性,窒息考生的想象力。(人民网)

福建省泉州五中 教师 张曦林

这首诗出自当代朦胧派诗人顾城的《忧天》。如果把诗歌题目也给同学,个别同学可能免不了会因为题目而偏离诗歌的主旨,写成了“杞人忧天”。而学生最后在立意的确立上又万万不能受2010年北京卷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干扰。所以如果从流星无依无附,四处飘行的特点和树根扎根地层的特点对比,并分析原因——大地母亲的引力,或是拒绝自由,我想,确立出正确的立意并不是件难事。但如果抛开诗文,去檃栝以往的范文,或是断章取义,那就谬以千里了。这个题目似乎也有一定的时代性,已有不少学子留学海外,他们最终是成为那看似美妙的自由流星,抑或是回到祖国,扎根大地,这对他们来说,真的是人生一种艰难的抉择。

第四篇:揭秘高考家长最容易陷入的十大志愿填报误区

揭秘高考家长最容易陷入的十大志愿填报误区

2012-5-2 来源: 东北网

误区一:越俎代庖,大包大揽

填报志愿时,最紧张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家长。说实话,大多数高三孩子对目前我国大学专业设置不是十分了解,对于想报考的专业既不了解其培养目标,也不知道相应课程,对就业方向和前景更不清楚。要想详实了解这些信息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正在紧张学习的高三考生难以有较多精力顾及,这时作为家长,不妨代做资料搜集的功课,但又万万不能在孩子选择专业方向上越俎代庖。

一些家长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最终造成一些不该发生的悲剧,好事演变成坏事。家长圈里有一位山东家长,他孩子是复读生,2007年高考成绩不理想,复读一年后上了重点线,孩子因为喜欢熟悉的环境想在山东省内一所普通大学找一个好专业就读,但是他觉得孩子不上重点学校可惜了。为保证孩子能被重点院校录取,硬是让孩子报考了西部一所“985”高校,还在专业调剂上填写了“服从”,结果孩子被那所“985”高校的冷门专业录取了。从填报志愿到踏上西去的火车,孩子心中的喜悦一点点地熄灭。到了学校后,孩子不适应当地的地理和气候环境,经常生病,对所学专业也毫无兴趣,渐渐地开始旷课、不参加考试、和同学吵架。这位家长千里迢迢几次探望和开导均没有结果,最后,孩子甚至产生了心理问题,不得不退学回家。

点拨:家长对考生选择志愿加以正确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但如果忽视考生的主体作用,任由长辈大包大揽,强制考生做出某种选择,就难免出现偏颇。建议家长和考生尽量都站在彼此的立场折中处理,家长在孩子填报志愿时在给出中肯建议的同时,最好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主。

误区二:好高骛远,冒险填报

这是高分考生家长易犯的错误。《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然而,很多家长并不能真正掌握孩子自身的真实水平,盲目追高,结果导致志愿失误,影响了孩子的前程。

家长圈里有一河南李姓家长,孩子考后估分超过640分,欲填报中国人民大学。向我征求意见时,我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建议他“提前批”填报北京师范大学,“一本”第一志愿在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任选一所填报,因为这些学校以往在河南的录取分数线较中国人大要稍微低一些,考生选择这些学校更有把握,而且还可能上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专业。可他并未采纳,没有填报“提前批”,“一本”第一志愿只填报中国人民大学。分数出来后,孩子考了643分,比河南当年理科一本省控线高出54分。有关高校2007年的录取情况如下:中国人民大学648分、北京师范大学630分、北京理工大学636分、哈尔滨工业大学632分、武汉大学631分、厦门大学639分,孩子虽然估分很准,考分高达643分,但志愿失败了,本能上一所名牌大学,最后却不得不走进“高四”的教室。

点拨:考生选择院校时有两点必须要注意:一是准确定位。充分了解自己所在中学历年的上线、录取情况和有关院校近三年来的招生情况(包括招生计划、录取最高分、录取最低分、录取平均分,以及第一志愿投档分与相应批次省控线之差),并根据当年考题的难易程度及自己的成绩选择相应层次的大学。二是合理设置“地域梯度”。填报志愿时应将眼界放宽,不要死盯住天(津)、南(京)、(上)海、北(京),将选择的范围放大,不但能减少落榜发生的几率,而且能提高志愿的“质量”。

误区三:不明就里,望“名”填报

不少家长易感性判断,认为“信息化”就是学计算机,“新闻学”就是当记者等等。而一些高校为了吸引生源,刻意把专业与“贸易”“信息”等联系起来,一些考生不掌握真实内情,纷纷报考,结果并未如愿。前几年计算机专业大热的时候,河南一家长的孩子高分考取了某高校“会计信息化”专业。这个家长认为信息化大概就是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会计信息化”又是会计又是计算机,热门专业大联手,毅然决然地让孩子报考了会计信息化。可是孩子到了学校后发现,原来的想法太傻了,会计信息化专业其实还是会计专业,只不过把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和会计应用的新平台。孩子本来对计算机专业一往情深,原本想成为以计算机专业为主要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将来做个IT精英,无奈选错了专业。

点拨:今天的家长可能很少会再犯类似的错误,要提醒家长朋友的是,碰到许多名字好听但是不了解专业内涵的,一定要多请教志愿填报方面的专业人士,最好能登陆相关网站,查看该专业的介绍及课程设置,甚至到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贴吧里发帖求教等,这样就能避免望文生义给报志愿带来的负效应。

误区四:缺乏分析,不知规则

在知分知线的情况下,填报志愿同样要慎重,如果不加分析地填报,也容易报错志愿。2007年江西省一本和二本志愿首次知分填报,并且在第二志愿里实行平行志愿。家长圈里一家长得知孩子考了561分时,终于松了一口气。因为这个分数高出二本线40分。在知分、知线的情况下,这位家长采取“对号入座”的办法为孩子选择学校。

江西一家长为孩子填报的志愿表

从该填报志愿的方法来看无疑是正确的,用自己的实力去对比合适的大学。从表中可以看出凭他的高考成绩,完全可以跨过所选大学的门槛。可是二本院校招生结束后,他等来的却是无情的现实--高考落榜!相关学校的录取情况如下:

考生填报志愿高校录取分数线

这个家长错在忽视志愿梯度,误将平行绝对化。该家长认为,第一志愿填报中国民航大学本应是十拿九稳的事,但他没有想到该校2006年5月30日前还叫中国民用航空学院,升格后投档分会提高。最可惜的是第二志愿的平行志愿没填好。虽说平行志愿是并列志愿,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向学校投档,可有效避免“志愿优先”产生的一些弊端,但并非考分高于被选院校的投档分就会被录取。一般来说,只有当院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才会考虑第二志愿考生。而这个家长所选的高校都是历年来第一志愿生源充足的高校。再则,平行志愿间同样需要保持“志愿梯度”,即平行志愿中的几所院校应参考历年调档分从高到低排列,而他填报的四所院校并未形成梯度。

点拨:填报第二志愿要把握三原则:1.“有效落差”原则。所谓“有效落差”是指那些第一志愿上线生源不足的院校,才会给第二志愿考生录取的机会,所以应该把那些近年来出现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院校作为第二志愿的主要选择对象;2.把握“先后顺序”原则。平行志愿的组合和排序是有技巧的,不能随意。一般来说,应将自己最想就读的院校和喜欢的专业排在前面;3.把握“保底录取”原则。当第一志愿落选后,确保能被录取到符合最低要求的学校是填报第二志愿的主要目的,因此必须选择一所第一志愿录取不会满额的学校作为保底志愿,以确保不出现上线落榜现象。

误区五:草率从事,马虎填报

如果孩子估分不准,家长在帮助填报志愿时更要三思后行,且不可草率应付,否则追悔莫及。2008年高考,家长圈里有一江西家长的孩子学习成绩极不稳定,平时月考在班上的名次时上时下。高考后填报“提前批志愿”时,孩子分都没估,就说:“考砸了,上‘

二本’都成问题。”家长便信手为孩子填报了两所普通院校。高考分数和分数线公布,2008年江西省理科一本线为512分,而孩子的成绩为532分,高出一本线20分,完全可以被很多一本大学录取的他,却不得不“高分低就”,就读一所二本院校。

2009年,河南一考生估分570分,实际考了590分,本来可以读一所名牌大学,家长却在一批一志愿里帮她报考了南方一所普通大学,孩子被录取后后悔得要命,最后选择了复读。

点拨:估分不准无疑给填报志愿增加了难度,这对填报志愿要求更加严格,倘若再草率填报志愿,更容易失误而后悔。对一些应届生来说,放弃录取,选择复读,或许是条以退为进的上策,但是复读的不确定性太大,谁又能保证复读一年后还能考出原来甚至更好的成绩呢?而对大多数家长和考生来说,只能吞下“马虎”带来的苦果。

误区六:服从调剂,就会吃亏

2008年高考,高三家长圈里一甘肃家长的孩子考了560分,超过一本线2分,因为志愿填报失误,她与重点大学擦肩而过。这位家长填报志愿前反复比较一本高校在本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后,在一本志愿栏里填报了苏州大学、郑州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但在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时都填了“不服从”,结果与一本无缘。后来得知,孩子成绩高出苏州大学最低录取分数(558分)2分,未被录取完全是“不服从”给害的。

点拨:如果“服从专业调剂”,考生档案被投进某所大学后,所报的各专业均未被录取时,有可能被调剂到该校未录取满额的专业。对于不具备分数优势,又不愿复读的考生,最好服从专业调剂。特别是对孩子心仪的大学,如果它的所有专业孩子都能够接受的话,应该选择“服从专业调剂”。但对于专业倾向很明显的孩子,或者所报的学校里有孩子不能接受的专业,还是不服从调剂为好,否则一旦调剂到孩子不喜欢的专业,孩子学习起来如同嚼蜡,可能年年“挂科”、年年补考,四年下来只是混了张文凭,也就失去了意义。

误区七:盲目随从,不切实际

家长和考生填报志愿时,根据估分或高考分数认真分析即可,切莫三心二意、左右摇摆。2007年,河南省一位考了632分的同学想报武大,老师觉得可行,志愿草表上填的也是武大,可交正式表那一刻他却听从家长意见改报前几年较冷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果孩子分数高出武大录取线2分却低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2分,未能如愿。为此,家长后悔,孩子流泪,不得不再复习一年。还有一些家长填报志愿没自己的主心骨,看人家孩子报什么,也就跟着报什么。孩子的成绩不一样,志趣不一样,人家填报的学校、专业能被录取,而盲目跟着人家走,不一定就能被录取。

点拨:填报高考志愿是一种个人行为,应该完全由个人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所掌握的信息做出最佳选择,别人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切忌填报志愿时不根据自己的情况,盲目跟风。

误区八:提前批一定要填

提前批录取的院校越来越多,提前批虽然增加了考生被录取的机会,但它还具有拦截功能,把握不好就会带来损失。2004年,一名女生考了开封市文科状元,本来可以读北大等名校,但估分填报志愿时,家长却因为求稳,在提前批报了东北师大而最终与北大无缘。这

几年听到太多孩子本可以上北大、清华,却因报了提前批院校被录取,而无法再去自己填报的一本志愿院校。为此,广大家长在为孩子填报提前批志愿时,最好要填报略高于自己孩子实力的高校,即便录不了也不吃亏,对于在全省排名靠前的顶尖高手,报提前批更要慎重。

点拨:“提前批志愿”是把“双刃剑”,它既能增加一次被录取的机会,也能阻止考生进入下一批次的录取,所以要舞好这把剑需慎之又慎。若估分不准,特别是平时成绩忽高忽低的考生,“提前批志愿”尤其要慎重,因为一本及二本的招生计划多,考生选择余地会更大。

误区九:目光狭隘,故土难离

不少地方,特别是直辖市和东部沿海一些城市的家长不愿让孩子到外地上学,宁可躲在“家里”读二本,也不愿到外地读一本。2009年高考,北京一位家长的孩子考了542分,比北京文科一本线高出8分。家长一心只想把孩子留在身边,本科一批次全部填了北京高校,一志愿报了北京语言大学,二志愿报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结果没被录取。

点拨:应当看到,各地都不乏部属重点以及特色鲜明的普通高校,与北京高校相比,这些学校的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当考生竞争北京的大学实力不足时,可以主动把眼界放宽,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其他地方的大学。填报志愿要以上学为目的,特别是要找到适合个人兴趣的学校和专业,如果仅仅以地域加以区分就会舍本逐末,失去好的录取机会。

误区十:专业选择只追热门

很多名校的热门专业报考人数过于集中,第一志愿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数倍之多,“撞车”现象严重。家长圈里江西一位家长朋友的孩子2006年高考志愿里报了厦门大学最热门的会计学、财政学等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分数出来后,孩子虽然超过厦大投档线2分,却因为不服从专业调剂落榜,最终走上了复读之路。

点拨:志愿的选择并不等同于未来的职业选择,特别是偏文的汉语言文学、法学、新闻学等专业,将来从事的工作与本专业有关的约为百分之三十左右,所以孩子报志愿时,最好以走为上策。既要选报“热门”专业也不要忽视“冷门”专业,要综合分析填报,慎重从容。

其实,绕过以上误区并非难事。填报志愿时,对比评估各高校、专业的录取情况,充分利用相关数据、资料,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大胆填报,做到情况熟悉、目标明确、选择慎重、信心充足、有后路可走,这样自然会取得合情合理、令人如意的战绩。

第五篇:媒体揭复读高考状元:多为考取清华北大高考复读复读生

媒体揭复读高考状元:多为考取清华北大高考复读复读生

辽宁高考状元刘丁宁为了进入北大中文系“追寻更纯粹的国学”,放弃学籍和72万全额奖学金,回母校复读,如今再以666分成功“卫冕”文科状元。连续两年问鼎辽宁省高考状元,弃港大选北大,“学霸”刘丁宁的选择在网上引起热议,有人赞其勇敢寻梦,有人弹其愚蠢,也有人质疑内地的高考状元不适应香港大学的土壤。事实上,刘丁宁并非第一个选择复读的高考状元,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选择复读的高考状元。

高考状元缘何选择复读

2013年高考,刘丁宁以668分考入香港大学,并获得全额奖学金,但开学仅一个月,刘丁宁就辞别香港大学,重回高中复读。她的低调退学却引来轰动效果,关于退学原因的各种猜测纷至沓来。

刘丁宁复读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徐楠告诉记者,“一开始我们也不希望她回来,希望她能适应那边的环境,但这孩子挺有主见和主意。”徐楠透露,港大的课程设置与刘丁宁想学的内容有些差距。刘丁宁觉得,在香港一直待下去,考研究生再回到北大,花费这个时间没有任何意义,这不是她想追求的,干嘛在这儿浪费时间,与其这样不如再重新选择一次。复读的高考状元,以前有,以后还有 退学复读的高考状元,刘丁宁并非第一人。2005年德州齐河县的高考理科状元吕德鑫,总分669分,入读同济大学。2008年,已经是同济大学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的他,选择了退学复读。吕德鑫告诉记者,大学并不像他想的那样,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也不感兴趣,自己在大学里混日子,错过了转专业、修双学位的机会,也没交到知心朋友。于是他选择了退学复读,想重新开始,复读目标是北大或香港高校的商科专业。退学复读的高考状元,刘丁宁也并非最后一个。2014年湖北高考荆州市的文科状元肖雅欣,总分620分(语文128,数学140,英语141,文科综合211),可是当得知自己的分数时,肖雅欣脸上没有喜悦,只有更多的遗憾。她在微博表示:自己可能准备复读。因为起初以为620分的总分仅能入读人大,所以比较失落„„ 被疑是“枪手”的高考状元

浙江嘉善县高考文科状元陈一天,也是一名退学复读的高考状元,使他进入公众视线的,不只是连续三年选择复读,更多的是高分复读背后是否隐藏着“职业考生”的真相。陈一天,四度参加高考,成绩分别为636、617、678、679,这样的高分足以入读名校,而他却非清华北大不上,复读三年。作为高分复读生,他连续三年出现在浙江新理想高复学校“光荣榜”上,成为这家学校对外招生宣传的活招牌,也因此被质疑是“枪手”。2010年高考成绩揭晓后,就有考生在百度“知道”里发问:嘉兴嘉州新理想高复(新理想高复嘉兴校区)招生发生了一件怪事,“去年看到广告上有一个叫陈一天的同学文科678分,怎么今年又出现了一个叫陈一天的人,分数又变成了679分,这是什么原因呢?”而举报的老师说:“这名学生已经至少在这里高复了3年,年年都是高分。早就有家长来问,学校为了做宣传是不是找'枪手'考高分?”举报人称,像陈一天这样的优秀学生,学校每年支付的费用是15万元。

陈一天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否认是新理想高复的“枪手”,他说自己有很重的北大情结。

据陈一天自述,他2007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报考浙江大学,高考636分,与与浙大当年的最低录取分持平,最后没有被录取。2008年,高考复读第一年,他考了617分,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但他嫌专业不好,加上自己对未进入北大实在不甘心,于是读了没几天选择了退学。2009年,高考复读第二年,他考了678分,被复旦大学录取,但最后没有进入他所喜欢的经济专业,而是被调剂到了英语专业,决定再试一年。2010年,高考复读第三年,也是陈一天第四次参加高考,成绩是679分,他填的志愿是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但是,2010年北大在浙江的文科录取分数线是686分,这意味着陈一天将再次无缘北大。湖北安徽最盛产高考复读状元 无论是刘丁宁,还是上述提到的吕德鑫、陈一天,很多复读状元都已经考上香港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复读的唯一目的就是考取北大清华等中国顶尖大学或追求自己心仪的热门专业。

据中国校友会网所近日发布的《2014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校友会网调查到的2009-2013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中,全国共有25名高分复读生问鼎中国各地区高考文理科状元,占状元总数的5.98%。其中,2013年有6名复读生问鼎状元,2012年、2011年和2009年各有5人;2010年有4人。从高考复读状元的地区分布来看,湖北省高考状元中复读生人数最多,有5人,居全国各省市区首位;安徽省有4人,名列第二;山西省和重庆市各有3人,并列第三;河南省和江西省各有2人,广西自治区、黑龙江省、湖南省、吉林省、辽宁省、山东省各有1人。

相比而言,全国高考复读生状元较为集中在湖北、安徽、山西、河南、湖南、吉林、山东、重庆等省市,这些省区的大量考生常将读大学作为改变人生命运的首选路径;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专家、厦门大学博士冯用军副教授指出,而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地区未出现或较少出现高分复读生状元,这不仅与北上广等省市的大学多、录取分数偏低、高考录取率高等有关,还与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和求学就业多元化有关。高考状元复读背后的制度思考

高考状元从港大退学复读,再度成为状元,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彪悍”的“学霸”,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要上北大,按照规定,必须复读,这是很荒谬的事情。”这凸显出了我国内地高等教育体系缺乏自由转学制度的短板。熊丙奇说,如果一个学生进入大学后,感觉不适应这个学校或者认为该校不适合自己,他可以申请转学。大学排行榜中也有“新生留校率”的指标,这样学生有了选择权,也能倒逼学校提升教育质量。

业内专家表示,如果能实行学生的自由转学或者自主录取入学,扩大学生的选择权,无疑能极大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竞争机制,对内地高等教育体制的提高也是一大促进。

下载媒体不应陷入高考的狂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媒体不应陷入高考的狂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