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萃“三规范一加强”结合产业发展打造亮点

时间:2019-05-14 04:2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英萃“三规范一加强”结合产业发展打造亮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英萃“三规范一加强”结合产业发展打造亮点》。

第一篇:英萃“三规范一加强”结合产业发展打造亮点

英萃“三规范一加强”结合产业发展打造亮点

“三规范一加强”活动,即规范村(社区)组财务管理、规范村(社区)务组务公开、规范“一事一议”、加强村(社区)组干部队伍建设。英萃镇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三规范一加强”精神要求,按照“抓点促面、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一个严格监督的理财小组,一面及时、公正、公平的公开栏,一套完善的“一事一议”办法”为目标,全镇共建立起9个村(社区)理财小组,70个组理财监督小组,9个村(社区)务公开栏,70个组务公开栏,8个村实现村财镇管,8个村完成村级财务清理,村组务均及时、适时公开,每月至少公开1—2次,共召开200余次“一事一议”会议,共调整村组干部24人,下派村官4人,培训村组干部124人次。另一方面,英萃镇以“三规范一加强”活动为载体,结合农业产业发展以“实绩”来“考问”干部。通过活动的开展、干部的“挂包帮”,全镇“本土”特色农业产业更规范更壮大。

书记出“马”,小香菇也能长成大产业

英萃镇地处旺苍县北部深山区,全镇幅员面积151平方公里,森林面积480308亩,主要生长有水青杠、桦木、水湘子、马尾松、华山松等,蓄材约29万立方米,森林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发展森林蔬菜历史悠久,产品丰富,主要有木耳、香菇、竹笋和大脚菇。在党委政府“抛砖引玉”的引导下,全镇以“家家点灯、户户生火”的模式大力发展袋料香菇,2008年发展袋料香菇13万袋,2008年由5名种植大户筹备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2009年发展袋料香菇30万袋,2010年发展袋料香菇41万袋。

香菇如何有序发展?合作社如何规范打造?为提高菇农组织化程度,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让群众更快致富增收,镇党委书记杨静茂常蹲自己的联系“点”,通过走访“土专家”“叩问”大市场,在他的帮助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一是内部管理更正规,合作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民主管理”的经营模式体制健全,管理规范,各项制度(如会议制度、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健全,做到了章程上墙,制度上墙,活动有记录,大事有记载。合作社班子健全,制度完善,运行规范。二是机制更创新,合作社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民主管理”的经营模式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合作社积极创新发展模式,以“合作社+园区+农户”发展模式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在经营管理上实行“六统一”,即:统一购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劳动分配、统一销售、统一结算,即统一为社员提供菌种,组织种植户统一技术理论培训和现场实践操作,统一时间按统一程序操作生产及管理,把种植大户按集中点统一起来,在装袋和采菇劳动密集时由负责点安排调配劳动力相互帮助,统一收购产品,统一包装和统一销售,按

章程及入股份额统一按比例结算分配营业额。在盈余分配机制和风险防范方面,合作社本着民主集中制原则,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公开利益分配体制和风险救助机制,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合作社会员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其次,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合作社已由实验成熟进而推广脱袋管理技术、免划袋技术。在技术培训上,为了让成员或更多群众尽快掌握种植技术和理论知识,争取阳光工程、扶贫培训等项目。三是带动能力更明显,合作社成员由8人现已入社198人,从种植13万袋现已发展到种植香菇311户61万袋,从3个社现带动辐射到4个乡镇13个村种植。四是农民增收更显著,2010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611万元,入社社员人均增收5880元,带动农户人均增收1280元,实现利润115.8万元。五是产业发展方向更明确情,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了“芸芸菌杰”牌商标,合作社下一步是申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认证。

2010年合作社被评为“县级示范社”、“市级示范专合组织”、“市级十佳合作社”,其产品获得“群众喜爱产品”。

镇长“运筹”,大学生干成“大文章”

英萃镇小有名气的“小郭”叫郭兴春,男,25岁,是2009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的大学生,在镇长的帮助下他多方筹资10余万元在长石村新生社种植香菇3万袋,带动周边20多户农民也种起了香菇,成为了长石村农业特色产业

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当郭兴春把发展袋料香菇这个想法在群众会上提出时,伍镇长就暗自感到这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不一般”,并迅速找到小郭谈心,帮助他“出谋划策”。经过他们精心的“预算和分析”,并帮助他多方筹资买树木、买菌种、购辅料、租场地、粉碎木料、装袋灭菌、刺孔接种等。并协调争取了县人事局解决了大学生创业贷款,协调食用菌合作社技术骨干专门为他技术指导。

短短2个月,在伍镇长的帮助下,小郭完成了30000袋袋料香菇装袋、菌种发酵、上架,出菇管理,一袋袋香菇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朵朵香菇争先恐后地从菌袋上抬出头来,小郭又开始在香菇大棚里繁忙了,注水、划袋、摘菇、分级、销售。不过,这时的他终于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的是微笑和自信!从此,也迎来了周围农民不间断地来“观光”。

小郭的种植香菇长势良好,香菇品质很好,加之今年香菇市场价格走升,现已开始收获,据初步估算出去他明年夏季可收回全部成本,预计一年可收入十八万元。

看到小郭成功了,村民也纷纷向这位小老师请教,夏耀光等27户农民也相继种植了二十多万袋香菇。

郭兴春在自己大棚里忙完了,还经常到其他农户去免费指导袋料香菇生产,成了长石村远近闻名的“郭老师”,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长石村香菇产业发展迅速,初见规模。

市县领导多次调研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和鼓励。如今,同事们称他“郭老板”、“郭香菇”,群众叫他“技术员”、“郭老师”,他更喜欢听叫他“技术员”咧!

干部“挂包帮”,产业亮点多

全镇以“三规范一加强”活动为载体,结合农业产业发展以“实绩”来“考问”干部,杜仲、核桃、大黄、荞子酒等通过干部的“挂包帮”产业更规范更壮大。

英萃杜仲有600多万株,占全县总株数25%,居全县之首,药材储量约6000吨,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通过干部的多方努力运作,引进了广元德晟公司,流转杜仲137万株,建立了1000亩杜仲标准生产基地,对杜仲进行食品、药品、饲料等多领域高端开发。

英萃栽培核桃历史悠久,产品质量优良,现有核桃10350亩,种植大户42户,建立了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其中新发展8073亩,挂果核桃6.4万株,年产核桃近300吨,产值360多万元。为了做大做强核桃产业,发挥地域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干部们引栽“小康树”,鼓足农民“钱袋子”,通过 “一套村社班子、一个产业发展规划、一套技术服务”,实行核桃发展干部目标管理,全镇实现了新发展核桃2万亩,新建成标准化核桃生产基地5个,形成了“新房—长石—五岭”为中心的万亩核桃产业带,并辐射全镇,实现户户都有不低于5亩的核桃园。

英萃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天麻、杜仲、党参、淫洋藿、金银花、大黄等。特殊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各种中药材的生长,中药材的产量高、质量好。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和协助下,组建了英萃镇中药材协会,通过“农户+协会+公司”的模式运作与广元金山禅心制药厂、甘肃陇西神龙园商务公司“订单”化运作,英萃大黄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全镇种植大黄4000亩,建500亩标准基地1个,是全市种植大黄面积最大的乡镇,大黄产业已初具规模。

“世上五粮液不如英萃荞子酒”,只要你在旺苍,是“嗜酒客”一定就知道英萃荞子酒,英萃荞子酒具有清香爽口、回味悠长之特点,常饮可以实肠胃、续精神、祛风湿、壮肾气、强筋骨、延年益寿。怎样迅速让这一“土特产”升级“一朝选在君王侧”呢,该企业在镇党委政府的科学规划设计、多次帮助协调解决土地、资金、销售等难题下,采用进口先进设备,选用优质地方特产苦荞、花荞、玉米、小麦、野生果类、中药材、艾原料,秉承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精酿推出特别的鼓城山系列酒;苦荞酒、花荞酒、梅子酒、枇杷酒、散装白酒、玉米酒等,深受新老顾客的好评,在白酒行业闯出了一翻“新天地”。

第二篇:泸县三举措打造生猪产业发展亮点

泸县三举措打造生猪产业发展亮点

一是推进标准化养殖。结合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坚持“干湿分离、雨污分离、沼气配套、种养结合”原则,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户5254户,标准化养殖场648个,标准化养殖小区489个;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1个、省级示范场2个、市级示范场10个。成功建成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泸县生猪项目被评为全省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泸县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被中科协、财政部评为全国惠农兴村先进单位。二是强化品种改良。泸县天泉牧业有限公司引进托佩克曾祖代种猪40头,现存栏祖代种猪508头,年可提供父母代种猪5000头;建成PIC商品仔猪繁育场13个,推广PIC父母代优质母猪

1.42万头;建成生猪人工授精总站和福集、玄滩两个种公猪场,设立精液配送点19个、精液发放点53个,泸县生猪人工授精服务网络健全、运作有序,基本实现全覆盖、全流程、全免费。泸县生猪良种补贴工作居全省领先水平,项目实施模式在全省推广。

三是发展特色养殖。引进四川麦唯公司,在喻寺镇新建四川黑猪养殖场,发展独具地方风味的特色养殖。现存栏祖代种猪300头,年培育母代种猪2000头,采取“公司+基地+专合社+农户”模式组织生产,并在泸州设立专销门市鲜销,带动周边养殖农户100余户,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养殖结构。

第三篇:英萃镇香菇产业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英萃镇香菇产业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合作社撑起香菇新产业

(中共英萃镇委员会 英萃镇人民政府 英萃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尊敬的各位领导:

您们好!

英萃食用菌生产合作社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县林业部门及其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于2008年10月由22户香菇种植专业大户发起成立。合作社大大提高了菇农组织化程度,实现了生产标准化和发展规模化,对内服务社员,对外加强联合与合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的做法和经验是:

一、基本情况

英萃镇地处旺苍县北部深山区,独具食用菌发展优势,气候条件适宜,植被覆盖率高,有栎类林木5725公顷,蓄材约29万立方米。且发展森林蔬菜历史悠久,产品丰富,主要有段木木耳、段木香菇、竹笋和大脚菇。发展以袋料香菇为主的森林蔬菜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可带动全镇农民尽快脱贫致富,推动全镇现代农业的发展。2007年全镇发展袋料香菇13万袋,2008年发展袋料香菇30万袋,2009年发展袋料香菇48万袋,2010年发展袋料香菇70万袋。食用菌合作社注册资本20万元,固定资产30万元,现有社员,137人,178户农户从事香菇生产,分布在以新房、长石村为中心的周边村以及檬子乡、正源乡,现有食用菌专家1名、专业技术人员6名,拥有食用菌制种及加工基地1个,农民科技培训中心1个,2009年实现产值576万元,社员人均增收5600元,带动农户发展人均增收3100元。英萃香菇产业已初具规模。

二、发挥合作社作用,带动农民致富

1、明确宗旨,强化服务。合作社以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为目的,以“依靠科技,服务至上,努力实现社员效益最大化”为宗旨,充分发挥了组织、协调和示范带动作用,利用多种途径,将分散的香菇种植户有机地结对连片组织起来,与菇农签订种植收购合同,通过实施统一菌种供应、统一物资采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加工、统一包装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对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使菇农种植香菇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极大的保障和提高。

2、建设自身,壮大实力。广泛吸收食用菌企业和生产者加盟,尤其动员返乡农民加入合作社,使合作社在资金、技术、人才上进一步壮大,让社员在合作社中发挥更大的生力军作用,有效地增强了合作社活力。多方争取建立了香菇生产基地3个,建立了科技示范园、农民科技培训中心,集菌种研究、繁育、推广、示范、培训、办公于一体。

3、建章立制,规范发展。建立健全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制定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了社员管理和生产档案。建立了经营服务体系,制订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严格技术操作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其次,健全了利益分配制度,合作社在盈余中提取5%作为公积金,用于弥补亏损、扩大生产经营等;提取5%为风险基金,用于调节食用菌收购价格和社员种植风险补贴等;提取5%作为公益金,用于成员培训、福利事业。盈利的按交售食用菌数量和股金份额进行再分配,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为形成香菇产业化生产提供了制度保证。

4、创新经营模式,开展互助合作。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用专业合作社的科研人才、设备、技术、原料,扩大自身基地发展,先示范种植后再进行带动,并以此为核心实行基地连锁向外延伸,逐步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其次,实行“富帮穷,强带弱”结合扶贫互助资金项目“联保小组”模式,成员之间形成五户联保,“一人有事大家帮”已成为合作社的一种合作理念,提高了组织化、信息化程度和组织观念。如有的成员要盖菌棚,大家义务帮建;有的成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采菇,大家义务帮摘;有的成员不能掌握生产技术,大家义务帮教。

5、加强培训,优质服务。要保证香菇产品的质量并保证菇农致富增收,必须使香菇种植户尽快掌握技术。合作社利用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对菌料的选择、粉料生产、灭菌接种、培养管理、出菇采摘、烘烤分级等各个环节进行理论和现场 培训,又到户到棚进行指导,使每个社员都掌握了种植技术,并建立了服务网络随时咨询和指导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严重不足,制约合作社的经营发展。技术培训、购臵设备(脱水烘干机、建冷冻储藏库等)等方面的资金都存在缺口,另一方面,农户种植生产投入资金也严重不足,在银行借贷难。

2、储藏设备短缺,销售价格难以保证。没有大型的烘干、储藏设备,若集中收购香菇,则存放时间短,不能及时出售时,销售价格难以保证,有时只有低价抛售,致使合作社和菇农的利益受到伤害。

3、管理人才缺乏,发展缓慢。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思想还不够解放,视野还不开阔,急需学习先进经验。需要从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建立一支人才队伍,才能使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4、缺乏政策扶持。合作社运行难艰。

四、下一步打算

一是争取政策推动资金扶持。二是购臵设备,确保销售。三是强化管理,促进发展。

另外,英萃香菇个大、味美、香气沁人、营养丰富,有补肝肾、健脾胃、益气血、美容颜、安神益智之功效。具有较高的食疗价值,请大家食用和宣传!

谢谢大家!

第四篇:加快发展三产业 全力打造大宜宾

加快发展三产业 全力打造大宜宾

宜宾市社科联 潘万和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决定实施大中城市战略,提出建设川南城市群和在川南规划建设一至二个百万人口大城市目标,给宜宾带来了难得的跨越发展机遇。宜宾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把宜宾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的发展定位,制定了打造“一枢纽、一城两中心、四基地”的战略目标,提出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100万人,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4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24万元左右。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我们找准发展重点,切实开展工作。

一、宜宾市发展现状分析及差距比较

宜宾撤地设市12年以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牢牢抓住工业经济这根主线,坚持不懈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使宜宾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到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45.86亿元,同比增长(下同)14.6%,总量居全省第4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489元/人,增长22%;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9.27︰55.22︰25.5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82亿元,增长35.72%,增幅由第6位跃居全省第3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88.28亿元,增长31.94%;城镇化率达34%,增加2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46万人,年均增长约2.8%,中心城区建成面积约5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约6.7%,成为全省及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如果将2008年的主要经济指标与撤地设市前的1996年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宜宾的变化是巨大的、发展是迅速的、成效是显著的。详见表一。

再将全市2007年的其他几个主要经济数据与全国、全省作比较,差距仍然不小。《2007年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城市化率为44.9%,人均GDP为2461美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9.1%;全省城市化率为39.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770美元,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6.34%。与之相比,当年宜宾城市化率为32%,落后全国12.9个百分点,落后全省7.8个百分点;人均GDP为1627美元,比全国少834美元,比全省少143美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27.35%,落后全国11.75个百分点,落后全省9个百分点。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从纵向看宜宾的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工业经济占总量的比重超过半壁河山,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最快。从横向向看,城市发展总体水平方面仍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化进程缓慢,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比重较低,没有充分发挥出第三产业自身优势。

二、第三产业对城市化、工业化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从理论上讲,以聚集为特征的城市,在一定范围内集聚相对密集的人口、相对集中的企业群和相对收入较丰的有旺盛购买力的人群,可以诱导第三产业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城市软硬体设施的完善,吸引人口和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促进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相互影响。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在《发展的型式,1950—1970》一书中给出了城市化“标准结构”,揭示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GDP的增加,城市化水平在不断上升,服务业(即第三产业)比重也相应提高的一般规律。

“标准结构”揭示,当人均GDP>1000美元时的城市化率应为65.8%,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9.4%。然而,2008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2049美元,但城市化率仅为34%,相差31.8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5.51%,相差23.9个百分点以上。由此看出,我们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从需求方面限制了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新兴服务行业的出现、影响其规模、内部结构和外部效应的扩散等,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减缓了城市化进程。

(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大,对城市化的影响更大。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现代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工业化,工业化必须依赖于城市化,城市化带来的是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扩张的前提必须是大量的就业岗位的出现。据《中国发展报告2005》对中国历年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变化的比较统计,结果见表三。

表三揭示出两个问题:一是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大于第一、第二产业,其中九十年代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是第二产业的4.75倍;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反倒呈上升趋势。

(美)钱纳里等著名经济学家概括了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他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

再看宜宾,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设市12年来,宜宾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投资拉动,投向主要在第二产业,使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7.7%。但由于第三产业比重不增反降,导致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城市规模的扩大与经济增长未实现协调发展。同时,现状说明我们还处于工业化增长期,急需第三产业的跨越发展,快速提高城市化率,推动向后工业化大步迈进。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建大宜宾经济强市的根本保证

仅从人口数量看,宜宾要在2020年建成百万人口大城市,未来12年,中心城区人口数年均增长必须保持在6.7%以上。然而设市12年间,中心城区人口年均增长率只有约2.8%,照此速度,2036年以后宜宾中心城区才可能达到100万人。大城市建设中的城市人口增长需要依靠推进城市化进程,将农村人口通过二三产业就业转移到城市,而不是简单的将人口迁移或聚集到城市。通过统计分析,惟有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最大,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最多。因此,宜宾建100万人口大城市的突破口自然落到第三产业肩上。应该看到,虽然目前我们的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但宜宾有着显著的区位优势,有强大的工业经济基础,同时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有作为。

(一)继续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发展第三产业的极端重要性。宜宾大城市战略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科学决策,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挑战、奋力爬坡的必然抉择。实现这一宏大目标的首要问题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充分认识第三产业的极端重要性。一是从旧的产品观、产业观和财富观中解放出来,提高对服务产品、服务产业和服务财富的认识。克服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头脑僵化思想,根据现状研究问题,作出新概括,树立服务劳动创造价值,服务产品具有价值的新观念。二是从工农业是“当家长子”的旧观念中解放出来,提高对第三产业战略地位的认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宜宾跨越发展的瓶颈问题,可是不少人虽然也把发展第三产业常挂在嘴上,但实际上只是把它当作贯彻上级意图的口号或显示政绩的标志,对于为什么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缺乏理性认识。三是从发展实物经济的传统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对推动服务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的认识。不少干部由于对第三产业日趋增长的发展趋势缺乏科学认识,观念还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实物经济的旧轨迹上,亟待更新。

(二)加快中心城区的发展,从形式城市化向内涵型城市化转变。内涵型城市要求人口、资本、资源、市场的聚集效应充足,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充分。因此,加快内涵型城市化转化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按照建大城市的要求修订中心城区城市规划,此规划至少管用50年,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城市软硬设施建设,真正做到“宜山、宜水、更宜宾”,为招进并留住优质、优势产业和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城市软硬环境。二是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中,将科技含量高、污染小、对高薪技术人才和高技术工人有较高要求,对交通、物流、信息敏感的项目尽量安排在临近中心城区的工业园区,这样既有利于发展产业集群,又可以共享城市资源,拉动第三产业,形成对实体产业的有利支撑。三是培育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文化。城市是人的物质寓所,城市也是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上天赋予的三江六岸自然条件,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以我们的城市名片——“五粮液”为载体,围绕“美酒、三江、秀山、宜居”等元素,充实、拓展、定格我们独有极具宜宾特色的“山水酒城”核心城市文化,着力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的川南大市、强市,叫响中国,走向国际。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突破。无数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城市化不等于工业化、更不等于现代化,现代化的标准之一就是第三产业占GDP要超过45%。要实施可持续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并使经济能够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就必须提高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而城市化最能够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经济结构调整中最关键的是产业结构调整。为此,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求新突破:

1、集中精力抓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建大宜宾经济强市必须抓龙头企业,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依托,凭借五粮液、天原、丝丽雅等一批重点企业的规模效应、品牌效应,以及拥有的先进技术、科学管理、营销渠道等优势,带动其他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既能提高优势企业、优势产品的加工深度,极大的延伸产业链,又能促成优势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还能为本土中小企业及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2、乘势而上确立交通物流商贸中心地位。商品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发展商品流通业要由“数量导向性发展模式”转向“质量导向性发展模式”。宜宾正在逐步形成包括铁路、公路、航空、内河运输在内的立体交通枢纽,为最终确立商贸物流中心地位、建经济强市创造了条件。我们要以集装箱吞吐能力达400万标箱的宜宾港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港口经济的功能,做大做强交通、物流、装备制造等产业。

3、全力打造旅游休闲圣地。宜宾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蜀南竹海、兴文石海、李庄古镇、夕佳山民居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有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五粮液“十里酒城”等优秀旅游资源,向家坝电站建成后又会增加“高峡出平湖”壮丽景观等等。经过多年来的打造,宜宾的旅游资源已经连线成片,并且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得到成都、重庆两市游客的青睐。2008年“十一”黄金周,全市共接待游客96.51万人次,同比增长34%,实现旅游收入2.66亿万元,同比增长45%,堪称空前。由此带来两点启示:一是旅游市场商机巨大,宜宾的旅游资源有足够吸引力。二是透过“人满为患,一床难求,游客抱怨”等现象,看出我们的接待能力非常有限,旅游配套设施不足,交通条件有待改善,服务质量需要提高,离旅游大市强市还有相当的距离,对工业化、城市化的拉动作用还非常有限。为此,一是加大旅游包装促销工作力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酒好也怕巷子深”。应组建专门班子,采取路演方式,由近及远地选择大众方式、大众媒体,面向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市民,展开持续、强劲地宣传攻势。二是中心城区与各景区景点分工合作,整体联动。中心城区以酒店、餐饮、娱乐、会展、演艺为主体,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文化特色,着力打造五粮液“十里酒城”、“三江六岸”江景等特色景点。长宁竹海、兴文石林、向家坝库区等王牌景区,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在服务、配套和持续性上下功夫。

4、高起点培育专业化市场。区域性的商贸流通专业市场,具有强大的辐射力量,对相关产业能起到强大带动作用,对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推动城市化进程功效无比。宜宾既有区位优势,又有打造茶叶、粮食、食品饮料、建材、煤炭、机电设备、生产资料、印刷包装等专业化市场的先天条件。但从现状看,已建成的几个专业市场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不配套、带动小等问题。追寻浙江桥头镇“中国钮扣之都”和“中国拉链之乡”的发展足迹,下一步应高起点的以产业作支撑,按照“集企业集群采购、商品展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于一体”的第五代现代专业市场的要求,重新规划布局,举全市之力,集中打造一个类似浙江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或者像浙江永嘉县桥头镇那样的专业化市场。实现上述目标,从宜宾的基础条件看完全有可能,从发展的眼光看也完全有必要,关键在决心、信心和勇气。

5、做强做大教育、卫生、文化娱乐产业。教育、卫生、文化娱乐产业的发达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是否发达的另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第三产业主要组成部分。宜宾在此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空间优势,大有可为。一是作为远离省会的二级城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内在动力和发展空间。二是在川南、滇北、黔西片区,宜宾经济相对发达,我们本身有520万人口,急迫需要优质的教育、卫生、文化娱乐服务。三是临近的云南昭通、贵州毕节地区经济更欠发达,如果宜宾的教育、卫生、文化娱乐产业做强做大了,肯定对这块潜在市场形成强大吸引力。比如说,宜宾的中学教育如能像绵阳那样发展,再有意识的吸引昭通地区学生前来就读,利用省际间的教育质量差异和高考录取分差,高考时再让他们回云南去考试,必将大大提高他们升学率,同时也会极大地推动宜宾的教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总体而言,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各项服务,同产值条件下,第三产业所吸收的就业人口远高于第二产业、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压力也远小于第二产业,加之宜宾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客观条件和核心优势。因此,在未来的日子里,要使宜宾成为100万人口“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关键点在于思想解放,突破口在于跨越式发展第三产业,决定性在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第五篇:南昌打造“一核三区三带”产业格局

南昌打造“一核三区三带”产业格局

昌九走廊产业增长带、沿江产业拓展带、环城县域产业发展带„„7月29日,记者从南昌市发改委获悉,南昌将优化产业发展格局,根据县区(开发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按照“核心带动、三极协同、带状发展”的原则,重点构建“一核三区三带”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产业发展格局

打造红谷滩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

据南昌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柳华介绍,“一核”是指红谷滩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完善提升东湖区等老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构建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重点发展商务商贸、服务外包、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金融等现代服务业。

“三区”包括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发展航空、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三带”则是指昌九走廊产业增长带、沿江产业拓展带和环城县域产业发展带。●重点产业布局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重点布局在小蓝

此外,南昌将重点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先进制造业方面,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重点布局在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适度布局在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建县工业园。生物医药和绿色食品产业重点布局在桑海经济开发区,适度布局在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医药)、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昌东工业园(食品工业、生物制造)、进贤县温圳新型工业基地(医疗器械)。

航空装备产业重点布局在航空工业城。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装备产业重点布局在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产业重点布局在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冶金和新材料产业重点布局在安义工业园区。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布局在昌东工业园。

●发展旅游业

建设湾里大型文化生态休闲基地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物流业重点布局在空港-河港枢纽型产业集聚区和以向塘为核心的昌南物流基地、以西客站为核心的昌西南物流基地。

总部经济重点布局在红谷滩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高新区、西湖区、东湖区青山湖西岸、青山湖区北京东路沿线、青云谱区等地适度发展。

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布局在高新区、红谷滩新区、青山湖区、青云谱区。文化创意、商务会展重点布局在红谷滩新区、东湖区。

依托象湖、梅湖、艾溪湖、瑶湖、天香园、象山森林公园和南矶湿地等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积极建设湾里大型文化生态休闲基地、军山湖休闲基地,环城及远郊休闲基地和鄱阳湖旅游休闲基地。

【露灬珈】

下载英萃“三规范一加强”结合产业发展打造亮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萃“三规范一加强”结合产业发展打造亮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